棕地生态恢复与再生

棕地生态恢复与再生——上海世博园核心景观定位与设计方案

2007-03-12 13:31 【大 中 小】【打印】【我要纠错】

近年来,国内对产业用地的生态恢复和再利用开始引起学界的关注,一些研究和探索性的实践相继出现[1]-[10]. 所以,当上海市政府将世博会会址选择在中国一个多世纪以来的工业重地的黄浦江时,对设计界来说一开始便是充满挑战与机会,因此也成为近几年来的一个研究热点[11]-[13].在世博园总体规划方案确定后,当局将世博园建设的启动区和重点放在了核心区景观,即规划在黄浦江东岸世博中心绿地。地块总面积42公顷,其中公共绿地部分29公顷,公共活动中心用地和演艺中心用地13公顷。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与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院分别于2006年2月完成了对世博园区整体景观前期定位的研究,并于2006年6月完成了中心绿地景观的设计方案。

本文重点讨论的部分是世博园浦东中心绿地景观(42公顷)的整体定位,和其中公共绿地部分(29公顷)的方案设计。在世博会期间,中心绿地承担着各种庆典、表演、展览、会议等活动,同时也是游客游览、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会后,园区将成为上海市的休闲娱乐及创意文化产业中心。所以,世博中心绿地既是世博会的绿地,更是一个滨江的绿地、城市的绿地。

1、世博中心绿地的定位研究:框架与结论

2010上海世博会会址是上海黄浦江两岸开发、旧区改造和产业布局调整的重点地区,也是上海进行新一轮城市空间拓展、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提升的重要地段,是一个兼具多重内涵的场地,其景观规划设计涉及城市中心区复兴、棕地恢复与再开发、滨水区规划、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等诸多方面的课题,因而很难从某个单一的角度对它进行准确的规划定位。本研究拟从以下四个层面来把握世博中心绿地的定位:

1.1 上海缺什么?

从时间轴和空间轴的分析回答上海缺什么的问题。首先追溯了上海市公园绿地历史演变的过程,探讨了社会经济驱动力如何改变市民的休闲方式;通过城市尺度的生态问题剖析,重点是关于公园绿地结构、功能及其与其它城市用地的相关分析,从自然和人的角度寻找上海市生态环境与休闲游憩的需求缺口,为场地功能定位提供思路。结论概括为: 上海需要方便可达的大型绿地,期待与水结合尤其是城市湿地公园和植被多样化的公园,要求主题鲜明、活动内容丰富。

1.2 场地能做什么?

场地禀赋研究回答场地能做什么的问题,分别对场地景观过程、建构筑物、现状植被、场地故事等四个角度分析场地的适宜性,同时指出场地规划所受到的限制和面临的问题。结论概括为:场地具有丰富的、价值很高的工业遗产,大量的工业建构筑物都可以再利用,又有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如果能充分挖掘利用,可以形成独具特色的世博景观。

1.3 2010年的世博会需要什么?

从两个方面来确定,一是基本的功能需要,主要是世博会期间人流的疏散要求。预计,世博会期间每天将有七万人次的高峰人流,世博绿地必须为缓解人流压力,特别是在紧急事件发生时,提供便捷、安全的疏散机会;第二个方面是景观应该给世人展示什么?客观上讲,2010世博会无疑将展现中国经过几十年快速的发展所带来的巨大财富积累和强大的综合实力。但是,回应中国巨大的人口压力、严峻的能源和环境危机、以及和平发展的承诺,世博园核心景观要展示的不应该是中国有如何具有威慑力,也不应该是财富的炫耀,而更应该是国人的环境危机意识的流露,展示如何通过技术和文化的发展来解决这些问题的信心,而不是给世界带来威胁。所以,应该避免铺张及巴罗克式的景观展示,而更应强调生态与环境的忧患意识和治理尝试,以及对人的关怀和对足下文化的珍惜。

1.4 世博园核心景观区的定位

综上所述,得出上海世博核心区景观的总体定位:是基于生态设计原则、尊重场地的工业遗产、满足多重体验需求的大型滨江绿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滩”的回归——生态可持续性。通过水体、土壤和动植物群落的恢复,将自然重新引入城市中,营造便利可达的城市绿核,重塑“滩”的形态,恢复黄浦江两岸自然滩地的生态景观;

2)场地记忆——文化的传承。保留场地中承载了近现代工业文明的建筑物、构筑物、工业活动印迹和故事,让参观者可以追溯场地的记忆;

3)多重体验——人性的场所。充分考虑使用者的需求,融体育活动、休闲游憩、科普教育、艺术创意于一体,营造丰富多彩的体验空间。

2、场地问题与挑战

上述定位研究明确了做什么的问题。在进行具体设计时,必须对具体问题提出解决对策。本场地面临五大问题和挑战:

1)滨江洪涝:如何利用场地的滨江特点,利用雨洪和海潮作用下的间隙性水位变化, 形成既安全又富于景观特色和满足使用功能的绿地?

2)生态重建:如何将一块工业棕地,恢复为生态安全,环境良好的再生绿地,为区域和场地提供生态服务;

3)人流疏散:展时和展后的人流量变化很大,如何在会展期间满足大量人流的疏散和滞留需求,同时会后又能方便而经济地转为可持续的日常游憩绿地需要?

4)工业遗产利用:如何保留和再利用场地中的工业遗产,使之成为绿地的有机组成和特色景观,并能满足新的使用功能?

5)文化展示:如何根据场地特色、配合世博主题,形成绿地的文化特色,展示中国人对待环境与文化的态度,和创造光明未来的努力。

3、设计策略

为综合解决以上五大问题,提出四大设计策略

休闲吧位于场地西侧,结合原有龙门吊布置风格独特的低层酒吧等休闲建筑,建筑底层架空,简洁明快, 漂浮于湿地之上。休闲吧是世博会热闹之余的安静休闲场所。会后,根据功能需要可改造成老年俱乐部或其它功能。

3.4 生态与人文理念下的技术

生态与人文理念和技术贯穿全部设计过程,体现在:

a )生态护岸及生态防洪堤:根据水流动力情况,分别用植物、网箱、抛石和栈桥式的护岸,来解决水流冲刷问题,并建议循环利用大量建筑废渣。

b )乡土物种应用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意识及措施;

c )材料的节约和循环:本设计使用竹材作为户外临时家具及荫棚和铺装材料,展后撤除粉碎以作为有机肥料,体现节约和绿色理念;同时,竹子为中国特别是江南之盛产,富有特色,成本低廉,加工产品多样、设计灵活,可成为世博园景观的一大特色。

d )雨水收集、循环和绿色能源的利用:利用生物净化原理,通过岛屿结构扩大边界面积,提高生物净化效率;并利用太阳能和风能来进行水循环利用。

e )弹性的会时和后设计:充分考虑会展期间高密度的人流需求,同时考虑会后作为城市公园和绿地的需求。 户外设施都具有可拆卸的设计,尺度和空间上都具有可恢复的特点,材料上度满足可循环利用的要求。

4、结语

世博会、特别是世博园的核心景观不应该作为中国向世界“耀武扬威”的场所,更应该成为中国向世界表达环境危机意识以及面对危机努力寻求解决途径的机会;当我们掌握几百、上千亿元的投资,雄心勃勃地建造世界一流的建筑和宏伟的世博园时,我们不应忘记,一个“令人难忘”(上海市领导语)的工程在于它能用最经济、简单的手段,科学而艺术地解决问题。在这块场地上的主要问题是诸如洪涝问题、人流集散、生态重建、工业遗产的再利用问题,如果2010年的世博会能经济而艺术地、全部利用现有工业建筑来进行,那才是一个“令人难忘”的、让我们值得骄傲的世博会。世博园核心区的景观方案便是这样一种尝试。

注:项目委托单位: 上海世博土地控股有限公司,上海市绿化管理局研究与设计单位: 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项目负责人与首席设计师: 俞孔坚主要前期研究人员:方琬丽 程成 奚雪松主要设计人员:凌世红 Malte Selugga 潘阳 张静 刘向军 丁红霞 牛静 龙翔 张媛 林少华 臧亚南 袁天远 何美才 邵宗博 Tom Kloepfel Krischan Payne

参考文献:

[1] 李林, 魏卫。国内外工业遗产旅游研究评述[J] .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8):45-47.

[2] 刘伯英,城市工业地段更新的实施类型[J] .建筑学报,2006(8):21-23.

[3] 刘扶英,栗德祥 ,唐山市古冶区工业废弃地活化与再生策略研究[J] .建筑学报,2006(8):24-27.

[4] 王建国 ,戎俊强。关于产业类历史建筑和地段的保护性再利用[J] . 时代建筑,2001

(4):10-13.

[5] 阮仪三,张松。产业遗产保护推动都市文化产业发展——上海文化产业面临的困境与机遇[J] .城市规划汇刊, 2004(4):53-57.

[6] 张松。 上海工业遗产的保护与适当再利用 [J] .建筑学报,2006(8):16-20.

[7] 沈琴 ,赵铁政。棕地与绿色空间网络——唐山南湖采煤沉陷区空间再利用[J] .建筑学报,2006(8):28-30.

[8] 俞孔坚,庞伟。理解设计:中山岐江公园工业旧址再利用[J] .建筑学报, 2002(08):47-53.

[9] 俞孔坚, 刘向军 ,张蕾 ,贾军。中国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实践[J] .景观设计,2006(4):72-76.

[10] 俞孔坚,方琬丽。中国工业遗产初探[J] .建筑学报,2006(8):12-15 .

[11] 刘会远。上海该如何为筹办世博会及保护江南造船厂重要遗迹交出理想答卷?

[J] . 现代城市研究2005(7):8-19;2005(8):14-21;2005(9):6-12;2005(11):4-11;2005(12):12-19.

[12] 吴志强,邓小兵。 从技术主义到理想主义—全球化背景下上海世博会理念的建立

[J] .规划师, 2005(2), Vol. 21:P75-78.

[13] 周汉民。世博会是上海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重要契机[J] .城市规划学刊, 2004

(2):1-5.

棕地生态恢复与再生——上海世博园核心景观定位与设计方案

2007-03-12 13:31 【大 中 小】【打印】【我要纠错】

近年来,国内对产业用地的生态恢复和再利用开始引起学界的关注,一些研究和探索性的实践相继出现[1]-[10]. 所以,当上海市政府将世博会会址选择在中国一个多世纪以来的工业重地的黄浦江时,对设计界来说一开始便是充满挑战与机会,因此也成为近几年来的一个研究热点[11]-[13].在世博园总体规划方案确定后,当局将世博园建设的启动区和重点放在了核心区景观,即规划在黄浦江东岸世博中心绿地。地块总面积42公顷,其中公共绿地部分29公顷,公共活动中心用地和演艺中心用地13公顷。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与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院分别于2006年2月完成了对世博园区整体景观前期定位的研究,并于2006年6月完成了中心绿地景观的设计方案。

本文重点讨论的部分是世博园浦东中心绿地景观(42公顷)的整体定位,和其中公共绿地部分(29公顷)的方案设计。在世博会期间,中心绿地承担着各种庆典、表演、展览、会议等活动,同时也是游客游览、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会后,园区将成为上海市的休闲娱乐及创意文化产业中心。所以,世博中心绿地既是世博会的绿地,更是一个滨江的绿地、城市的绿地。

1、世博中心绿地的定位研究:框架与结论

2010上海世博会会址是上海黄浦江两岸开发、旧区改造和产业布局调整的重点地区,也是上海进行新一轮城市空间拓展、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提升的重要地段,是一个兼具多重内涵的场地,其景观规划设计涉及城市中心区复兴、棕地恢复与再开发、滨水区规划、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等诸多方面的课题,因而很难从某个单一的角度对它进行准确的规划定位。本研究拟从以下四个层面来把握世博中心绿地的定位:

1.1 上海缺什么?

从时间轴和空间轴的分析回答上海缺什么的问题。首先追溯了上海市公园绿地历史演变的过程,探讨了社会经济驱动力如何改变市民的休闲方式;通过城市尺度的生态问题剖析,重点是关于公园绿地结构、功能及其与其它城市用地的相关分析,从自然和人的角度寻找上海市生态环境与休闲游憩的需求缺口,为场地功能定位提供思路。结论概括为: 上海需要方便可达的大型绿地,期待与水结合尤其是城市湿地公园和植被多样化的公园,要求主题鲜明、活动内容丰富。

1.2 场地能做什么?

场地禀赋研究回答场地能做什么的问题,分别对场地景观过程、建构筑物、现状植被、场地故事等四个角度分析场地的适宜性,同时指出场地规划所受到的限制和面临的问题。结论概括为:场地具有丰富的、价值很高的工业遗产,大量的工业建构筑物都可以再利用,又有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如果能充分挖掘利用,可以形成独具特色的世博景观。

1.3 2010年的世博会需要什么?

从两个方面来确定,一是基本的功能需要,主要是世博会期间人流的疏散要求。预计,世博会期间每天将有七万人次的高峰人流,世博绿地必须为缓解人流压力,特别是在紧急事件发生时,提供便捷、安全的疏散机会;第二个方面是景观应该给世人展示什么?客观上讲,2010世博会无疑将展现中国经过几十年快速的发展所带来的巨大财富积累和强大的综合实力。但是,回应中国巨大的人口压力、严峻的能源和环境危机、以及和平发展的承诺,世博园核心景观要展示的不应该是中国有如何具有威慑力,也不应该是财富的炫耀,而更应该是国人的环境危机意识的流露,展示如何通过技术和文化的发展来解决这些问题的信心,而不是给世界带来威胁。所以,应该避免铺张及巴罗克式的景观展示,而更应强调生态与环境的忧患意识和治理尝试,以及对人的关怀和对足下文化的珍惜。

1.4 世博园核心景观区的定位

综上所述,得出上海世博核心区景观的总体定位:是基于生态设计原则、尊重场地的工业遗产、满足多重体验需求的大型滨江绿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滩”的回归——生态可持续性。通过水体、土壤和动植物群落的恢复,将自然重新引入城市中,营造便利可达的城市绿核,重塑“滩”的形态,恢复黄浦江两岸自然滩地的生态景观;

2)场地记忆——文化的传承。保留场地中承载了近现代工业文明的建筑物、构筑物、工业活动印迹和故事,让参观者可以追溯场地的记忆;

3)多重体验——人性的场所。充分考虑使用者的需求,融体育活动、休闲游憩、科普教育、艺术创意于一体,营造丰富多彩的体验空间。

2、场地问题与挑战

上述定位研究明确了做什么的问题。在进行具体设计时,必须对具体问题提出解决对策。本场地面临五大问题和挑战:

1)滨江洪涝:如何利用场地的滨江特点,利用雨洪和海潮作用下的间隙性水位变化, 形成既安全又富于景观特色和满足使用功能的绿地?

2)生态重建:如何将一块工业棕地,恢复为生态安全,环境良好的再生绿地,为区域和场地提供生态服务;

3)人流疏散:展时和展后的人流量变化很大,如何在会展期间满足大量人流的疏散和滞留需求,同时会后又能方便而经济地转为可持续的日常游憩绿地需要?

4)工业遗产利用:如何保留和再利用场地中的工业遗产,使之成为绿地的有机组成和特色景观,并能满足新的使用功能?

5)文化展示:如何根据场地特色、配合世博主题,形成绿地的文化特色,展示中国人对待环境与文化的态度,和创造光明未来的努力。

3、设计策略

为综合解决以上五大问题,提出四大设计策略

休闲吧位于场地西侧,结合原有龙门吊布置风格独特的低层酒吧等休闲建筑,建筑底层架空,简洁明快, 漂浮于湿地之上。休闲吧是世博会热闹之余的安静休闲场所。会后,根据功能需要可改造成老年俱乐部或其它功能。

3.4 生态与人文理念下的技术

生态与人文理念和技术贯穿全部设计过程,体现在:

a )生态护岸及生态防洪堤:根据水流动力情况,分别用植物、网箱、抛石和栈桥式的护岸,来解决水流冲刷问题,并建议循环利用大量建筑废渣。

b )乡土物种应用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意识及措施;

c )材料的节约和循环:本设计使用竹材作为户外临时家具及荫棚和铺装材料,展后撤除粉碎以作为有机肥料,体现节约和绿色理念;同时,竹子为中国特别是江南之盛产,富有特色,成本低廉,加工产品多样、设计灵活,可成为世博园景观的一大特色。

d )雨水收集、循环和绿色能源的利用:利用生物净化原理,通过岛屿结构扩大边界面积,提高生物净化效率;并利用太阳能和风能来进行水循环利用。

e )弹性的会时和后设计:充分考虑会展期间高密度的人流需求,同时考虑会后作为城市公园和绿地的需求。 户外设施都具有可拆卸的设计,尺度和空间上都具有可恢复的特点,材料上度满足可循环利用的要求。

4、结语

世博会、特别是世博园的核心景观不应该作为中国向世界“耀武扬威”的场所,更应该成为中国向世界表达环境危机意识以及面对危机努力寻求解决途径的机会;当我们掌握几百、上千亿元的投资,雄心勃勃地建造世界一流的建筑和宏伟的世博园时,我们不应忘记,一个“令人难忘”(上海市领导语)的工程在于它能用最经济、简单的手段,科学而艺术地解决问题。在这块场地上的主要问题是诸如洪涝问题、人流集散、生态重建、工业遗产的再利用问题,如果2010年的世博会能经济而艺术地、全部利用现有工业建筑来进行,那才是一个“令人难忘”的、让我们值得骄傲的世博会。世博园核心区的景观方案便是这样一种尝试。

注:项目委托单位: 上海世博土地控股有限公司,上海市绿化管理局研究与设计单位: 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项目负责人与首席设计师: 俞孔坚主要前期研究人员:方琬丽 程成 奚雪松主要设计人员:凌世红 Malte Selugga 潘阳 张静 刘向军 丁红霞 牛静 龙翔 张媛 林少华 臧亚南 袁天远 何美才 邵宗博 Tom Kloepfel Krischan Payne

参考文献:

[1] 李林, 魏卫。国内外工业遗产旅游研究评述[J] .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8):45-47.

[2] 刘伯英,城市工业地段更新的实施类型[J] .建筑学报,2006(8):21-23.

[3] 刘扶英,栗德祥 ,唐山市古冶区工业废弃地活化与再生策略研究[J] .建筑学报,2006(8):24-27.

[4] 王建国 ,戎俊强。关于产业类历史建筑和地段的保护性再利用[J] . 时代建筑,2001

(4):10-13.

[5] 阮仪三,张松。产业遗产保护推动都市文化产业发展——上海文化产业面临的困境与机遇[J] .城市规划汇刊, 2004(4):53-57.

[6] 张松。 上海工业遗产的保护与适当再利用 [J] .建筑学报,2006(8):16-20.

[7] 沈琴 ,赵铁政。棕地与绿色空间网络——唐山南湖采煤沉陷区空间再利用[J] .建筑学报,2006(8):28-30.

[8] 俞孔坚,庞伟。理解设计:中山岐江公园工业旧址再利用[J] .建筑学报, 2002(08):47-53.

[9] 俞孔坚, 刘向军 ,张蕾 ,贾军。中国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实践[J] .景观设计,2006(4):72-76.

[10] 俞孔坚,方琬丽。中国工业遗产初探[J] .建筑学报,2006(8):12-15 .

[11] 刘会远。上海该如何为筹办世博会及保护江南造船厂重要遗迹交出理想答卷?

[J] . 现代城市研究2005(7):8-19;2005(8):14-21;2005(9):6-12;2005(11):4-11;2005(12):12-19.

[12] 吴志强,邓小兵。 从技术主义到理想主义—全球化背景下上海世博会理念的建立

[J] .规划师, 2005(2), Vol. 21:P75-78.

[13] 周汉民。世博会是上海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重要契机[J] .城市规划学刊, 2004

(2):1-5.


相关文章

  • 环境生态工程复习
  • 1. 生态工程:应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和物质循环再生的原理,结合系统工程的最优化方法,设计的促进分层多级利用物质的生产工艺系统. 2. 生态工程的原理是生态系统的"整体.协调.再生.循环". 3. 环境工程与生态工程:环 ...查看


  • [环境生态学]试题集
  • <环境生态学>综合练习 一.名词解释 1. 环境生态学: 2. 生态规划(广义): 3. 群落的水平结构: 4. 土壤肥力: 5. r-选择: 6. 能量流动: 7. 生态因子的不可替代性 8. K-选择: 9. 须氧污染物: ...查看


  • 俞孔坚大脚美学
  • 一.小脚\大脚 中国传统审美观和可持续性在将近一千年的时间里,中国的少女们被迫裹脚,以便能够嫁人豪门,成为城市贵族,因为天生的"大脚"是乡下人.粗野生活的代名词.起初,裹脚只是上层人士的特权.直至1911年清朝灭亡,坊间 ...查看


  • 发展可再生能源 维护能源和生态安全
  • 发展可再生能源 维护能源和生态安全 核心要点: ■ 发展可再生能源能促进能源独立和能源自给,维护能源安全和经济安全.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快速发展使我国能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在中国崛起的情况下,地缘政治变化使我国能源供应体系更加 ...查看


  • 关于黄河水资源的论文
  • 黄河水资源可持续性概述 水利与环境学院水利水电工程二班温馨学号[1**********] 简要:水资源可再生是由自然循环.社会再生.水质恢复和水量再生四种类型组成的耦合系统,具有多维层次性.根据水资源可再生性基础理论体系(包括水文循环.水量 ...查看


  • 中小学生世界水日"水资源安全"知识竞赛试题(初中组)
  • 中小学生世界水日"水资源安全"知识竞赛试题(初中组) 中小学生世界水日"水资源安全"知识竞赛试题(初中组) 问题1:1993 年 1 月 18 日,第四十七届联大作出决议,确定每年( )为" ...查看


  • 低冲击理念下的城市开发与管理新模式
  • 导读:低冲击开发是近些年由美国提出.用于城市雨水管理的技术,其提倡尊重自然.结合自然的核心理念愈来愈受到重视.我国人口压力大.土地资源紧缺.水资源缺乏.水污染严重.生态环境保育形势严峻,因此更需要借鉴和引入低冲击开发雨污水模式,不断优化城市 ...查看


  • 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 ・专 论・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1998年第6期 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李 蕙/湖北襄樊铁路分局教研室 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产生.繁衍.生活和发展的地方,是向人类提供各种资源和能源的场所,也是不断受到人类改造和冲击的空间. 1.自然地理环境 ...查看


  • 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
  • 附件五: 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 (2006-2010年) 1 目 录 第一章 水环境状况---------------------------1 第一条 社会经济状况------------------------1 第二条 "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