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尼尔·贝尔把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区分为“前工业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三大阶段。
他说:“在前工业社会里,占压倒多数的劳动力从事包括农业、林业、渔业、矿业在内的采集作业。生活主要是对自然的挑战。工业社会是生产商品的社会,生活是对加工的自然的挑战。在这个时代,技术化、合理化得到了推进。后工业社会是以服务业为基础的社会。因此,最重要的因素不是体力劳动或能源,而是信息。”(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1982年第1版,三联书店,126-127页。)
每个国家都要经历工业化阶段,中国也不例外,中国现在还是农业社会,但正经历工业化的凶猛进程及其阵痛,工业社会仍然需要农业,但却是高度技术化,高度集团化的农业。也就是农业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农业现代化,用工业化方式组织农业生产经营,按照专业化、协作化、联合化、集中化、企业化的要求,把土地、劳动力、资金、技术、管理、销售等生产要素组织起来,彻底改变一家一户的小生产方式,使之融入社会化大生产。一、农业社会与接受学习
在漫长的古代农业社会中,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人类的物质生活处于简单粗糙的状态,人们对自然界的了解还十分的贫乏。这个时代的教育通过保存和延续前人积累下来的经验、习俗,更多地反映了人类对自身的了解和认识,强调了对于维护社会生存、稳定社会秩序的愿望和认识。古代农业社会的本质是统治者的教育,由手脑分工导致阶级分化,产生了垄断教育的统治者和大多数“无知”的被统治者,所谓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因此古代农业社会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少数统治人才,与这个目的相适应,其教育内容主要是传递统治阶段的价值观文化。在西方,这种教育文化的核心内容是神学以及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在中国,则有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以及逐渐占据“独尊”地位的儒学经典。古希腊的柏拉图曾经这样阐述了教育的目的、作用和内容,他认为:一个公正的社会应由井然有序的阶层所组成,哲学家治理国家,士兵保卫国土,体力劳动者则提供各种物质产品和服务;教育的目的在于训练各人适应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因此不同阶级的教育应有不同的内容,只有统治者才需要学习数学、逻辑等课程,接受完整的教育。春秋时代的孔子虽也提但“有教无类”,但他的教育理想仍在于培养士族阶级的领袖人才,以执行国政,管理人民。
二、工业社会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近代工业革命以后,科学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生产力突飞猛进。随着人们对自然界了解的不断深入,学科门类大量增加,社会分工日益细化。接踵而来的科学发现和发明激发了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欲望和勇气。日新月异的工业化进程急需大批各行各业的掌握一定科学文化知识的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工人。毫无疑问,教育将承担这项时代和社会赋予的使命。与此同时,经济基础的变动导致了上层建筑、意识形态领域的震荡,由启蒙思想家掀起的科学和民主的浪潮冲破了封建统治者的思想禁锢,也席卷了教育领域。近代工业社会的学校教育,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在教育目的上,“开发民智”取代了少数统治人才的培养。如十七世纪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期所主张的:“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在教育内容上,以探究自然奥秘为宗旨的“知识-技术”文化,科学知识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随着教育普及、教育大众化思想观念的传播,以及国民教育体制的逐步确立,受教育者的数量大大地增加了,于是近代工业社会中的学校教育产生了自己的基本形式:班级授课制。
三、后工业社会与研究性学习
当今社会已进入了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在经历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之后这个“后工业社会”将会给教育提出什么要求?21世纪的人们该怎样更多、更好地学习知识,或者说是掌握信息呢?现在有两条思路:
一条思路是“高效的学习”。这条思路的基本假设是:运用先进的学习方法,可以充分开发人的学习潜能,学习方式的革命将成倍,甚至十倍、百倍地提高人的学习速度。因此,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应该特别重视学习方法的学习,包括各种快速阅读法、记忆法、思维技巧以及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前一阵被炒得沸沸扬扬的《学习的革命》一书,可作为这种观点的代表。
另一种思路是“研究性学习”。这条思路的基本观点是: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是信息时代学校教育的核心,而创造能力培养的关键是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因此,应该提倡研究性的学习,即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由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人事管理的理念与模式变化分析
文档简介
由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人事管理的理念与模式变化分析
文档日志
暂无日志内容
文档留言 >>>
丹尼尔·贝尔把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区分为“前工业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三大阶段。
他说:“在前工业社会里,占压倒多数的劳动力从事包括农业、林业、渔业、矿业在内的采集作业。生活主要是对自然的挑战。工业社会是生产商品的社会,生活是对加工的自然的挑战。在这个时代,技术化、合理化得到了推进。后工业社会是以服务业为基础的社会。因此,最重要的因素不是体力劳动或能源,而是信息。”(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1982年第1版,三联书店,126-127页。)
每个国家都要经历工业化阶段,中国也不例外,中国现在还是农业社会,但正经历工业化的凶猛进程及其阵痛,工业社会仍然需要农业,但却是高度技术化,高度集团化的农业。也就是农业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农业现代化,用工业化方式组织农业生产经营,按照专业化、协作化、联合化、集中化、企业化的要求,把土地、劳动力、资金、技术、管理、销售等生产要素组织起来,彻底改变一家一户的小生产方式,使之融入社会化大生产。一、农业社会与接受学习
在漫长的古代农业社会中,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人类的物质生活处于简单粗糙的状态,人们对自然界的了解还十分的贫乏。这个时代的教育通过保存和延续前人积累下来的经验、习俗,更多地反映了人类对自身的了解和认识,强调了对于维护社会生存、稳定社会秩序的愿望和认识。古代农业社会的本质是统治者的教育,由手脑分工导致阶级分化,产生了垄断教育的统治者和大多数“无知”的被统治者,所谓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因此古代农业社会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少数统治人才,与这个目的相适应,其教育内容主要是传递统治阶段的价值观文化。在西方,这种教育文化的核心内容是神学以及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在中国,则有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以及逐渐占据“独尊”地位的儒学经典。古希腊的柏拉图曾经这样阐述了教育的目的、作用和内容,他认为:一个公正的社会应由井然有序的阶层所组成,哲学家治理国家,士兵保卫国土,体力劳动者则提供各种物质产品和服务;教育的目的在于训练各人适应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因此不同阶级的教育应有不同的内容,只有统治者才需要学习数学、逻辑等课程,接受完整的教育。春秋时代的孔子虽也提但“有教无类”,但他的教育理想仍在于培养士族阶级的领袖人才,以执行国政,管理人民。
二、工业社会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近代工业革命以后,科学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生产力突飞猛进。随着人们对自然界了解的不断深入,学科门类大量增加,社会分工日益细化。接踵而来的科学发现和发明激发了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欲望和勇气。日新月异的工业化进程急需大批各行各业的掌握一定科学文化知识的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工人。毫无疑问,教育将承担这项时代和社会赋予的使命。与此同时,经济基础的变动导致了上层建筑、意识形态领域的震荡,由启蒙思想家掀起的科学和民主的浪潮冲破了封建统治者的思想禁锢,也席卷了教育领域。近代工业社会的学校教育,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在教育目的上,“开发民智”取代了少数统治人才的培养。如十七世纪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期所主张的:“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在教育内容上,以探究自然奥秘为宗旨的“知识-技术”文化,科学知识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随着教育普及、教育大众化思想观念的传播,以及国民教育体制的逐步确立,受教育者的数量大大地增加了,于是近代工业社会中的学校教育产生了自己的基本形式:班级授课制。
三、后工业社会与研究性学习
当今社会已进入了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在经历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之后这个“后工业社会”将会给教育提出什么要求?21世纪的人们该怎样更多、更好地学习知识,或者说是掌握信息呢?现在有两条思路:
一条思路是“高效的学习”。这条思路的基本假设是:运用先进的学习方法,可以充分开发人的学习潜能,学习方式的革命将成倍,甚至十倍、百倍地提高人的学习速度。因此,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应该特别重视学习方法的学习,包括各种快速阅读法、记忆法、思维技巧以及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前一阵被炒得沸沸扬扬的《学习的革命》一书,可作为这种观点的代表。
另一种思路是“研究性学习”。这条思路的基本观点是: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是信息时代学校教育的核心,而创造能力培养的关键是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因此,应该提倡研究性的学习,即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由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人事管理的理念与模式变化分析
文档简介
由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人事管理的理念与模式变化分析
文档日志
暂无日志内容
文档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