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西汉的兴盛
(一)教学目的
1.掌握下列基础知识:
①西汉初休养生息政策,高祖至文景之治的政策措施。②汉武帝的大一统:经济措施;政治上“王国问题”的解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思想教育要求:
①通过讲述西汉初休养生息政策和汉的兴盛,进行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动力的教育。②认识汉武帝的大一统是西汉的鼎盛时期;经济的恢复发展是大一统的物质基础;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强盛的重要原因。
3.培养学生能力:
①引导学生通过对“秦亡汉兴”的比较,培养运用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②通过对汉武帝大一统的各项措施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汉初休养生息政策及效果。
汉武帝的大一统及评价。
讲课提纲、板书设计可参照《教师教学用书》。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经赫赫一时的秦朝,不仅取得兼并战争的历史性胜利,而且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一帝国,不可谓不强大。但是,这个国家二世而亡,在中国历史上应该说是一个严重的历史教训。(问)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是什么?(生:秦的暴政统治。赋税沉重、徭役频繁、刑法残酷。被秦末农民起义推翻。)对。秦亡的原因不是它的中央集权制度不好,问题在于秦朝的残暴统治。怎能不受到历史规律的惩罚呢?
2.导入新课
本来秦承战国长期战乱之后,实现统一,给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良好机会和充分条件,理应与民休息。但在其短暂的统治时期内,并没有采取恢复生产以安定民生的任何积极措施,却相反,急政暴虐有增无已,民不聊生、生产荒芜、内外骚动,终于被秦末农民大起义所推翻。前202年,在大破坏之后的废墟上,建立了西汉王朝。今天学习第14课西汉的兴盛。(板书课题)
3.讲授新课
秦的“二世而亡”,成了西汉君臣们谋求长治久安的殷鉴。如何避免新王朝走秦朝短命的复辙,决定了汉初统治阶级采取的统治政策。(板书)
一、汉初休养生息政策(列提纲讲述)
(1)原因:什么是“休养生息”?西汉初统治者为什么要采取这种政策呢?(读注释、议论、教师归纳)①西汉初,所面临的严峻局面是经济萧条,国家贫困。课文中小字,就是描绘西汉刚建立时社会凋敝的历史画面。从天子到百姓,都被残破的社会经济困扰着,“天子不能具钧驷”,将相只能乘牛车,“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到处是一片荒凉景象。汉初君臣只有采取除秦苛法,与民休息,才能使社会的经济得到恢复,才能保证剥削来源和长治久安。否则社会不会安定。②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让同学读一下汉高祖与大臣陆贾一段很有趣的对话的那段小字。(略)汉高祖虽文化修养不高,但能够明达地采纳臣下的建议,实行宽刑薄赋,文武并用的统治政策。他还命陆贾总结秦何以失天下,汉何以得天下及古代得失成败的历史经验,实在是个英明的决定。汉初统治集团,以皇帝为首,这样重视总结历史经验,接受历史上兴衰的教训,推行顺乎民心的轻徭薄赋政策,这对汉初制定和贯彻休养生息的基本国策,产生了重大影响。
(2)汉高祖时措施 面对汉初大量人口死亡流散,土地荒芜的社会景象,汉高祖接连下令,制定休养生息政策。(可让学生逐句理解课文)①遣散士兵回家。让士兵复员生产,免除若干年徭役;②凡战时逃亡民众,回乡后恢复原有的爵位田宅。(这里既包括流亡农民,也有地主);③因饥荒自卖为奴婢者,释放为平民;④减轻田租,十五而税一。这些政策的实施,一则有利于恢复封建统治秩序;二则有利于农民得到一部分土地和时间,安定地从事农业生产。由于汉高祖采取上述积极措施,其后又经惠帝、吕后两朝,经济开始缓慢地恢复。到文景之世,社会经济全面回升,出现了文景之治。
(3)文景之治 汉文帝刘恒是汉初一位有政治才能和治国方略,很有作为的皇帝。即位时23岁,高祖之子,他在位23年间,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主要措施有:①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曾连续12年全免田租,又把每年服徭役改为三年一次。②减轻刑罚,废除肉刑。什么是肉刑?(可读注释)如墨劓等刑罚都是从奴隶制时代沿袭下来的刑法,有些酷刑往往造成人体的残废。文帝废除肉刑还有一段“缇萦救父”的故事。文帝12年时,齐太仓令、名医淳于意有罪当刑,其少女缇萦上书汉文帝,指出肉刑太残酷,“刑者不可复属”,虽想改过自新也不可能了,“愿没入官婢、以赎父罪”。文帝很受感动,下诏废除肉刑。③提倡节险。文帝治国有句名言“治人事天莫若啬”,指爱惜人力物力。他在位期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无所增益”;还因惜“百金,中人十家之产”而罢露台之作;还令后宫“衣不得曳地,帏帐不得文绣。”他终生谨慎从政,为历代学者称赞。文帝死后,景帝刘启即位,他继续执行与民休息的政策。他在位十几年间,突出的是:①颁布重农诏书:“农业是天下的根本”。(读课引文)表明政府非常重视农业这个根本,其意是“食者民之本,民者国之本”。衣食之物不是取之于“渔猎山伐”,而是完全来自于农业生产和经营。“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增加粮食产量,才能安定民生,经济好转才有保障。把田租再减轻为三十税一,鼓励农业生产。②重治贪赃枉法。文帝时一方面减轻笞刑、断狱从轻,狱事简省。另一方面加强吏治,严惩贪官污吏,规定贪污受贿和为官经商都要从严惩处。所以,汉初官场比较廉明。
什么是“文景之治”?看课文83页的一段评述,可概括为:轻徭薄赋,重视农桑,法
纪较为严明,社会较为安定,经济出现繁荣局面。
为什么汉初几十年里能出现“文景之治”这样的社会局面呢?(学生议论)由于汉初统治者面对社会经济残破的局面,接受秦暴政而亡的教训,把休养生息作为立国兴邦的基本国策。从高祖到文景之治的实践是成功的,说明:一方面在于政策的制定是正确的;一方面还在于它能得到认真的贯彻,尤其在于这种贯彻的连续性。尽管汉初统治阶级内部纷争相当复杂,外有匈奴之扰的威胁,但是作为与民休息的基本国策,连续几代沿袭不变,这对于汉初经济的恢复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汉初的政治体制基本沿袭秦制,但在中央集权制度下,又恢复了秦代已废除的分封制,采用郡县与封国并行的体制。早在楚汉战争时期,刘邦为了网罗各股军事力量,与楚军争夺王位,曾分封了一批异姓王,他们在汉军大旗之下,使刘邦终成帝业。其后,他认为异姓王终不可信,而仅能利用。因此他成帝以后,先后以种种借口除掉异姓王,同时又分封刘氏子侄为同姓王,并与群臣刑白马之盟,立下“非刘氏不王”的誓约,作为巩固西汉中央政权的辅助手段。分封在汉初曾发挥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后来由于封国特权很大,势力膨胀,中央集权与王国分权的矛盾日趋尖锐。终于酿成了西汉统治阶级内部的叛乱。(板书七国之乱)
二、七国之乱
(1)王国势力的膨胀(背景) (问)封国势力为什么发展成为与中央集权对抗的独立王国呢?(生:略)①封地十分之大。②政治权力极大。③自主财经营利。王国可收取口赋田租,山川园池市肆租税之入,经营冶铁铸钱之利。④拥兵自重,组织和发展自己的独立武装,对抗朝廷。王国势力的膨胀,构成了对西汉中央政府的严重威胁,统治阶级内部的一场叛乱与平叛的斗争已不可避免。
(2)晁错的建议棗削藩 面对诸侯坐大,威胁西汉中央,最先发出警告的是文帝时的政治家贾谊,他建议文帝“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但文帝并没有解决这棘手的问题,景帝即位后,御史大夫晁错又提出整肃关东同姓王国的问题。当时吴王刘濞和楚王刘戊势力最强,又都是景帝长辈,早就蓄谋叛乱。晁错看出诸侯反已露,危在旦夕,向景帝提出著名的“削藩策”,主张逐步“削其枝郡”,归中央直接统辖。景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下诏削藩。先后削夺赵、楚等王国的一些郡县,引起王国震恐。前154年,又下令削吴王刘濞两郡时,爆发了吴楚七国联合的起兵叛乱。史称“七国之乱”。(七国也看注释,但不作要求”
(3)“七国之乱”及平定叛乱 前154年,吴王刘濞串通其他诸侯王,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七国起兵叛乱。吴楚七国号称50万大军,气势很凶。20多万人西征长安。
如何对待吴楚之乱,朝廷内部展开了激烈斗争。晁错力主武力镇压,建议景帝亲征,并积极筹划军需供应。景帝起初采纳晁错削藩之策,为的是巩固刘氏江山。但是,一旦发生吴楚七国之乱,又下不了台,不肯担当政治责任,竟听信谗言,想以牺牲忠良,换取和平,仓猝将身着朝服的心腹、他的老师晁错绑至东市腰斩,以为七国之乱即可平息。殊不知吴楚反而更加凶恶地向中央进攻。景帝这才决心讨代叛乱,派周亚夫任大将率军迎击。一面断吴军粮道,一面向吴军发动总攻,三个月内消灭了吴楚等国的叛军。由于吴楚七国叛乱,破坏了社会安定局面,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因而很不得人心,所以很快就失败。景帝抓住平叛
胜利的有利时机,着手解决王国问题。颁布法令,剥夺诸侯王的治民权,令其“不与政事”,任免官吏须由朝廷;财政上取消“诸侯皆赋”,“唯得衣食租税”。从此,诸侯王的政治经济实力被大大削弱,对于西汉巩固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意义十分重大。到武帝时,王国问题从根本上解决。
三、汉武帝的大一统(板书)
西汉从高祖创建,历经几代人共60多年的努力,到一代雄主汉武帝时,他继承文景之治带来的富强国势和安定政局,使西汉进入鼎盛时期。武帝即位时,西汉已相当富庶,史书上描述“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库府余财。京师之钱累百钜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引导学生读84页一段同样内容的小字)这与西汉初所描绘
第14课 西汉的兴盛
(一)教学目的
1.掌握下列基础知识:
①西汉初休养生息政策,高祖至文景之治的政策措施。②汉武帝的大一统:经济措施;政治上“王国问题”的解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思想教育要求:
①通过讲述西汉初休养生息政策和汉的兴盛,进行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动力的教育。②认识汉武帝的大一统是西汉的鼎盛时期;经济的恢复发展是大一统的物质基础;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强盛的重要原因。
3.培养学生能力:
①引导学生通过对“秦亡汉兴”的比较,培养运用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②通过对汉武帝大一统的各项措施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汉初休养生息政策及效果。
汉武帝的大一统及评价。
讲课提纲、板书设计可参照《教师教学用书》。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经赫赫一时的秦朝,不仅取得兼并战争的历史性胜利,而且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一帝国,不可谓不强大。但是,这个国家二世而亡,在中国历史上应该说是一个严重的历史教训。(问)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是什么?(生:秦的暴政统治。赋税沉重、徭役频繁、刑法残酷。被秦末农民起义推翻。)对。秦亡的原因不是它的中央集权制度不好,问题在于秦朝的残暴统治。怎能不受到历史规律的惩罚呢?
2.导入新课
本来秦承战国长期战乱之后,实现统一,给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良好机会和充分条件,理应与民休息。但在其短暂的统治时期内,并没有采取恢复生产以安定民生的任何积极措施,却相反,急政暴虐有增无已,民不聊生、生产荒芜、内外骚动,终于被秦末农民大起义所推翻。前202年,在大破坏之后的废墟上,建立了西汉王朝。今天学习第14课西汉的兴盛。(板书课题)
3.讲授新课
秦的“二世而亡”,成了西汉君臣们谋求长治久安的殷鉴。如何避免新王朝走秦朝短命的复辙,决定了汉初统治阶级采取的统治政策。(板书)
一、汉初休养生息政策(列提纲讲述)
(1)原因:什么是“休养生息”?西汉初统治者为什么要采取这种政策呢?(读注释、议论、教师归纳)①西汉初,所面临的严峻局面是经济萧条,国家贫困。课文中小字,就是描绘西汉刚建立时社会凋敝的历史画面。从天子到百姓,都被残破的社会经济困扰着,“天子不能具钧驷”,将相只能乘牛车,“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到处是一片荒凉景象。汉初君臣只有采取除秦苛法,与民休息,才能使社会的经济得到恢复,才能保证剥削来源和长治久安。否则社会不会安定。②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让同学读一下汉高祖与大臣陆贾一段很有趣的对话的那段小字。(略)汉高祖虽文化修养不高,但能够明达地采纳臣下的建议,实行宽刑薄赋,文武并用的统治政策。他还命陆贾总结秦何以失天下,汉何以得天下及古代得失成败的历史经验,实在是个英明的决定。汉初统治集团,以皇帝为首,这样重视总结历史经验,接受历史上兴衰的教训,推行顺乎民心的轻徭薄赋政策,这对汉初制定和贯彻休养生息的基本国策,产生了重大影响。
(2)汉高祖时措施 面对汉初大量人口死亡流散,土地荒芜的社会景象,汉高祖接连下令,制定休养生息政策。(可让学生逐句理解课文)①遣散士兵回家。让士兵复员生产,免除若干年徭役;②凡战时逃亡民众,回乡后恢复原有的爵位田宅。(这里既包括流亡农民,也有地主);③因饥荒自卖为奴婢者,释放为平民;④减轻田租,十五而税一。这些政策的实施,一则有利于恢复封建统治秩序;二则有利于农民得到一部分土地和时间,安定地从事农业生产。由于汉高祖采取上述积极措施,其后又经惠帝、吕后两朝,经济开始缓慢地恢复。到文景之世,社会经济全面回升,出现了文景之治。
(3)文景之治 汉文帝刘恒是汉初一位有政治才能和治国方略,很有作为的皇帝。即位时23岁,高祖之子,他在位23年间,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主要措施有:①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曾连续12年全免田租,又把每年服徭役改为三年一次。②减轻刑罚,废除肉刑。什么是肉刑?(可读注释)如墨劓等刑罚都是从奴隶制时代沿袭下来的刑法,有些酷刑往往造成人体的残废。文帝废除肉刑还有一段“缇萦救父”的故事。文帝12年时,齐太仓令、名医淳于意有罪当刑,其少女缇萦上书汉文帝,指出肉刑太残酷,“刑者不可复属”,虽想改过自新也不可能了,“愿没入官婢、以赎父罪”。文帝很受感动,下诏废除肉刑。③提倡节险。文帝治国有句名言“治人事天莫若啬”,指爱惜人力物力。他在位期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无所增益”;还因惜“百金,中人十家之产”而罢露台之作;还令后宫“衣不得曳地,帏帐不得文绣。”他终生谨慎从政,为历代学者称赞。文帝死后,景帝刘启即位,他继续执行与民休息的政策。他在位十几年间,突出的是:①颁布重农诏书:“农业是天下的根本”。(读课引文)表明政府非常重视农业这个根本,其意是“食者民之本,民者国之本”。衣食之物不是取之于“渔猎山伐”,而是完全来自于农业生产和经营。“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增加粮食产量,才能安定民生,经济好转才有保障。把田租再减轻为三十税一,鼓励农业生产。②重治贪赃枉法。文帝时一方面减轻笞刑、断狱从轻,狱事简省。另一方面加强吏治,严惩贪官污吏,规定贪污受贿和为官经商都要从严惩处。所以,汉初官场比较廉明。
什么是“文景之治”?看课文83页的一段评述,可概括为:轻徭薄赋,重视农桑,法
纪较为严明,社会较为安定,经济出现繁荣局面。
为什么汉初几十年里能出现“文景之治”这样的社会局面呢?(学生议论)由于汉初统治者面对社会经济残破的局面,接受秦暴政而亡的教训,把休养生息作为立国兴邦的基本国策。从高祖到文景之治的实践是成功的,说明:一方面在于政策的制定是正确的;一方面还在于它能得到认真的贯彻,尤其在于这种贯彻的连续性。尽管汉初统治阶级内部纷争相当复杂,外有匈奴之扰的威胁,但是作为与民休息的基本国策,连续几代沿袭不变,这对于汉初经济的恢复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汉初的政治体制基本沿袭秦制,但在中央集权制度下,又恢复了秦代已废除的分封制,采用郡县与封国并行的体制。早在楚汉战争时期,刘邦为了网罗各股军事力量,与楚军争夺王位,曾分封了一批异姓王,他们在汉军大旗之下,使刘邦终成帝业。其后,他认为异姓王终不可信,而仅能利用。因此他成帝以后,先后以种种借口除掉异姓王,同时又分封刘氏子侄为同姓王,并与群臣刑白马之盟,立下“非刘氏不王”的誓约,作为巩固西汉中央政权的辅助手段。分封在汉初曾发挥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后来由于封国特权很大,势力膨胀,中央集权与王国分权的矛盾日趋尖锐。终于酿成了西汉统治阶级内部的叛乱。(板书七国之乱)
二、七国之乱
(1)王国势力的膨胀(背景) (问)封国势力为什么发展成为与中央集权对抗的独立王国呢?(生:略)①封地十分之大。②政治权力极大。③自主财经营利。王国可收取口赋田租,山川园池市肆租税之入,经营冶铁铸钱之利。④拥兵自重,组织和发展自己的独立武装,对抗朝廷。王国势力的膨胀,构成了对西汉中央政府的严重威胁,统治阶级内部的一场叛乱与平叛的斗争已不可避免。
(2)晁错的建议棗削藩 面对诸侯坐大,威胁西汉中央,最先发出警告的是文帝时的政治家贾谊,他建议文帝“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但文帝并没有解决这棘手的问题,景帝即位后,御史大夫晁错又提出整肃关东同姓王国的问题。当时吴王刘濞和楚王刘戊势力最强,又都是景帝长辈,早就蓄谋叛乱。晁错看出诸侯反已露,危在旦夕,向景帝提出著名的“削藩策”,主张逐步“削其枝郡”,归中央直接统辖。景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下诏削藩。先后削夺赵、楚等王国的一些郡县,引起王国震恐。前154年,又下令削吴王刘濞两郡时,爆发了吴楚七国联合的起兵叛乱。史称“七国之乱”。(七国也看注释,但不作要求”
(3)“七国之乱”及平定叛乱 前154年,吴王刘濞串通其他诸侯王,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七国起兵叛乱。吴楚七国号称50万大军,气势很凶。20多万人西征长安。
如何对待吴楚之乱,朝廷内部展开了激烈斗争。晁错力主武力镇压,建议景帝亲征,并积极筹划军需供应。景帝起初采纳晁错削藩之策,为的是巩固刘氏江山。但是,一旦发生吴楚七国之乱,又下不了台,不肯担当政治责任,竟听信谗言,想以牺牲忠良,换取和平,仓猝将身着朝服的心腹、他的老师晁错绑至东市腰斩,以为七国之乱即可平息。殊不知吴楚反而更加凶恶地向中央进攻。景帝这才决心讨代叛乱,派周亚夫任大将率军迎击。一面断吴军粮道,一面向吴军发动总攻,三个月内消灭了吴楚等国的叛军。由于吴楚七国叛乱,破坏了社会安定局面,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因而很不得人心,所以很快就失败。景帝抓住平叛
胜利的有利时机,着手解决王国问题。颁布法令,剥夺诸侯王的治民权,令其“不与政事”,任免官吏须由朝廷;财政上取消“诸侯皆赋”,“唯得衣食租税”。从此,诸侯王的政治经济实力被大大削弱,对于西汉巩固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意义十分重大。到武帝时,王国问题从根本上解决。
三、汉武帝的大一统(板书)
西汉从高祖创建,历经几代人共60多年的努力,到一代雄主汉武帝时,他继承文景之治带来的富强国势和安定政局,使西汉进入鼎盛时期。武帝即位时,西汉已相当富庶,史书上描述“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库府余财。京师之钱累百钜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引导学生读84页一段同样内容的小字)这与西汉初所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