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此曲只应天上有 人间能得几回闻

——浅谈古代诗词独具的艺术美感

有关此课件的美学阐述

中国古典诗歌的框架结构是就一首诗的宏观布局来看的,研究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何为诗的灵魂即框架的脊梁,有了灵魂才有整体的和谐。这个灵魂就是主题思想的确立,即主旨、情趣、旨趣的融会贯通。别林斯基说:“一部艺术作品的完整性要看概念来决定。”

本次课件主要是将古代诗词划分为四种美,分别为形式美、意境美、音乐美、色彩美来解析古代诗词。 形式美指的是诗歌的体裁形式,此次课件举的例子是《诗经·桃夭》,这是中国古典诗歌最为典型的“四言诗”,整篇诗词工工整整,就像盖楼房一样。第一,诗中塑造的形象十分生动。拿鲜艳的桃花,比喻少女的美丽,实在是写得好,尤其是“灼灼”二字,真给人以照眼欲明的感觉。写过《诗经通论》的清代学者姚际恒说,此诗“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并非过当的称誉;第二,短短的四字句,传达出一种喜气洋洋的气氛,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和美的家庭的追求;第三,这首诗反映了这样一种思想,一个姑娘,不仅要有艳如桃花的外貌,还要有“宜室”、“宜家”的内在美。中国诗歌真正讲格律是从唐代开始的。在唐代以前,它还有一个发展的过程。此后,这种新的诗体,这种“格律诗”,以及后来的词、曲,在句速,在字速,在每句中的声调、字的声调,以及句末的押韵、句与句之间的对仗,全诗的这种结构规律上,都有了一定的格式。所以格律诗就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基本形式,诗、词、曲都是如此。诗歌有了一定的格律要求,读起来轻重缓急相间,长短有致,抑扬顿挫,韵调谐和,这就更加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和艺术美。

意境包含了诗人丰富的情感。所谓意境,就是心与物、情与景的统一,就是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审美情趣与自然景物的贯通交融。意境又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有我之境,即以我观物,故物皆有我之色彩,亦即“情中景”;无我之境,即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亦即“景中情”。在意境美中主客观的统一具体表现为情景交融。《醉花阴》这首词是李清照前期的怀人之作。李清照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便“ 负笈远游”,深闺寂寞,她深深思念着远行的丈夫。这年,时届重九,人逢佳节倍思亲,便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全词开篇点“愁”,结句言“瘦”。“愁”是“瘦”的原因,“瘦”是“愁”的结果。贯穿全词的愁绪因“瘦”而得到了最集中最形象的体现。可以说,全篇画龙,结句点睛,“龙”画得巧,“睛”点得妙,巧妙结合,相映成辉,创设出了“情深深,愁浓 浓” 的情境。在这首词里,虽然写的是思亲,但是却没有出现思亲或相思之苦的语句,而是用了叙事的方式,表达出深深的思亲的愁苦。显的很沉重高雅。词的意境通过描述了重阳佳节作者把酒赏菊的情景,烘托了一种凄凉寂寥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思念丈夫的寂寞与孤寂的心情。"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是名句,总的看是人与自然的对比。具体说来,作者特别为主人公选择了三个自然意象作为生命的参照:落花与人,强调岁华摇落,岁月无情,青春苦短。人在雨中,暗示生命景况之凄凉,心绪之迷惘和感伤。孤独的人和双飞的燕是有情与无情、有知与无知折对比,强调人的孤独,暗含对重逢的期待。

古代诗歌在形式上具有一种音乐美,诗读起来很好听,抑扬顿挫。从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古诗有着较为固定的语言形式和比较严格的韵律要求。这让各种形式的古诗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从总体上来说,各种形式的古体诗体现了较强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这种节奏感和韵律感与人的思想感情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种特定的语言氛围。 汉语填词所依据的曲调名称。又称词调。宋代以前的词都是配合音乐歌唱的,有的依调填词,有的依词制调,曲调乐谱的名称即是词牌。填词既要求合乎

音乐腔调,又要合乎一定的格律(即词律),如字数、平仄、句式、韵位等。宋代以后主要是依调填词,且大多数词人只懂格律,不懂音乐,他们只是按照格律填词,所作词走上了与音乐脱离的道路。明代以后,宋词曲谱大抵失传,而按照格律填词却继续不断,词牌名只作为文字、音乐的结构的定式,词也成为一种独立的诗歌形式了。词牌种类繁多,总共在1000个以上,其中常用的大约只有100多个。如〔沁园春〕、〔水调歌头〕、〔念奴娇〕、〔菩萨蛮〕、〔如梦令〕、〔蝶恋花〕、〔忆秦娥〕等。为了更好的展现这种音乐美,举的例子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有声频由王菲演唱,把这种音乐美表现的更加淋漓尽致。

古典诗词的色彩美包括以色主情,以情观色和以形写意,传神写照两类。以色主情:即在诗词中运用具有明确色相的颜色形容词产生并传达一种明快 响亮 动人的色彩及音乐效果以便准确 鲜明 生动的表现诗人独特的意境感受和强烈的审美激情。这类词语表现的色相通常是固定不变的。无需靠上下诗句来判断。从以上例句可以看出,这类描绘色彩的形容词,其色相通常是固定不变的,他同生活的原形很近,用它进行的状物·写景往往节奏鲜明 真切生动,给人直接深刻的审美意象;以情观色:即以诗人的主观心里审美情感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在色彩的描述中寄托某种弦外之音。色彩描绘中使用的形容词多曲折 含蓄 耐人寻味,以便造成一种细腻 繁复 微妙的色彩效果,并以缠绵的节奏和韵律创造出丰富的想象余地。这类词语所描绘的色相在不同的句子中表达的含义各不相同,要根据上下诗句来判断。以形写意,传神写照:古人不仅对色彩美的诗意描绘十分重视,对色彩美的理论也颇有研究。并进一步指导着诗人们寻找美的创作实践活动。这一点在唐宋诗词的创作中尤为明显,而古人对色彩的理论认识过程大致经历了:明视—设彩—调色—和谐四个阶段。明视:辨别色彩,强调对色彩敏锐 准确的辨别能力,设彩:对色彩描绘的布置技巧,调色: 通过色彩对比 对照来达到色与彩的对立统一 ,和谐:强调色相的共性,使诗词呈现的画面色彩统一于诗词的整体基调中。突出了“以色主情以情观色”的理论。例如李白《菩萨蛮》中的“平林漠漠烟如织”让人看到一排排平展的树林,烟雾迷离,与一条带状的秋山上的碧色重叠起来。诗歌基调暗淡、凝重。但却没有色彩简单之感。

本次课件把古代诗词美感分析的很透彻,唯一美中不足的是由于时间原因许多准备好的内容没有讲解出来。课件的画面也很符合古代诗词美感的主题,课上如果可以再多讲一些有关诗词的趣闻会更加引起同学们的兴趣。希望能有机会,更加深刻的理解美学在各个领域的意义。

此曲只应天上有 人间能得几回闻

——浅谈古代诗词独具的艺术美感

有关此课件的美学阐述

中国古典诗歌的框架结构是就一首诗的宏观布局来看的,研究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何为诗的灵魂即框架的脊梁,有了灵魂才有整体的和谐。这个灵魂就是主题思想的确立,即主旨、情趣、旨趣的融会贯通。别林斯基说:“一部艺术作品的完整性要看概念来决定。”

本次课件主要是将古代诗词划分为四种美,分别为形式美、意境美、音乐美、色彩美来解析古代诗词。 形式美指的是诗歌的体裁形式,此次课件举的例子是《诗经·桃夭》,这是中国古典诗歌最为典型的“四言诗”,整篇诗词工工整整,就像盖楼房一样。第一,诗中塑造的形象十分生动。拿鲜艳的桃花,比喻少女的美丽,实在是写得好,尤其是“灼灼”二字,真给人以照眼欲明的感觉。写过《诗经通论》的清代学者姚际恒说,此诗“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并非过当的称誉;第二,短短的四字句,传达出一种喜气洋洋的气氛,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和美的家庭的追求;第三,这首诗反映了这样一种思想,一个姑娘,不仅要有艳如桃花的外貌,还要有“宜室”、“宜家”的内在美。中国诗歌真正讲格律是从唐代开始的。在唐代以前,它还有一个发展的过程。此后,这种新的诗体,这种“格律诗”,以及后来的词、曲,在句速,在字速,在每句中的声调、字的声调,以及句末的押韵、句与句之间的对仗,全诗的这种结构规律上,都有了一定的格式。所以格律诗就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基本形式,诗、词、曲都是如此。诗歌有了一定的格律要求,读起来轻重缓急相间,长短有致,抑扬顿挫,韵调谐和,这就更加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和艺术美。

意境包含了诗人丰富的情感。所谓意境,就是心与物、情与景的统一,就是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审美情趣与自然景物的贯通交融。意境又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有我之境,即以我观物,故物皆有我之色彩,亦即“情中景”;无我之境,即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亦即“景中情”。在意境美中主客观的统一具体表现为情景交融。《醉花阴》这首词是李清照前期的怀人之作。李清照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便“ 负笈远游”,深闺寂寞,她深深思念着远行的丈夫。这年,时届重九,人逢佳节倍思亲,便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全词开篇点“愁”,结句言“瘦”。“愁”是“瘦”的原因,“瘦”是“愁”的结果。贯穿全词的愁绪因“瘦”而得到了最集中最形象的体现。可以说,全篇画龙,结句点睛,“龙”画得巧,“睛”点得妙,巧妙结合,相映成辉,创设出了“情深深,愁浓 浓” 的情境。在这首词里,虽然写的是思亲,但是却没有出现思亲或相思之苦的语句,而是用了叙事的方式,表达出深深的思亲的愁苦。显的很沉重高雅。词的意境通过描述了重阳佳节作者把酒赏菊的情景,烘托了一种凄凉寂寥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思念丈夫的寂寞与孤寂的心情。"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是名句,总的看是人与自然的对比。具体说来,作者特别为主人公选择了三个自然意象作为生命的参照:落花与人,强调岁华摇落,岁月无情,青春苦短。人在雨中,暗示生命景况之凄凉,心绪之迷惘和感伤。孤独的人和双飞的燕是有情与无情、有知与无知折对比,强调人的孤独,暗含对重逢的期待。

古代诗歌在形式上具有一种音乐美,诗读起来很好听,抑扬顿挫。从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古诗有着较为固定的语言形式和比较严格的韵律要求。这让各种形式的古诗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从总体上来说,各种形式的古体诗体现了较强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这种节奏感和韵律感与人的思想感情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种特定的语言氛围。 汉语填词所依据的曲调名称。又称词调。宋代以前的词都是配合音乐歌唱的,有的依调填词,有的依词制调,曲调乐谱的名称即是词牌。填词既要求合乎

音乐腔调,又要合乎一定的格律(即词律),如字数、平仄、句式、韵位等。宋代以后主要是依调填词,且大多数词人只懂格律,不懂音乐,他们只是按照格律填词,所作词走上了与音乐脱离的道路。明代以后,宋词曲谱大抵失传,而按照格律填词却继续不断,词牌名只作为文字、音乐的结构的定式,词也成为一种独立的诗歌形式了。词牌种类繁多,总共在1000个以上,其中常用的大约只有100多个。如〔沁园春〕、〔水调歌头〕、〔念奴娇〕、〔菩萨蛮〕、〔如梦令〕、〔蝶恋花〕、〔忆秦娥〕等。为了更好的展现这种音乐美,举的例子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有声频由王菲演唱,把这种音乐美表现的更加淋漓尽致。

古典诗词的色彩美包括以色主情,以情观色和以形写意,传神写照两类。以色主情:即在诗词中运用具有明确色相的颜色形容词产生并传达一种明快 响亮 动人的色彩及音乐效果以便准确 鲜明 生动的表现诗人独特的意境感受和强烈的审美激情。这类词语表现的色相通常是固定不变的。无需靠上下诗句来判断。从以上例句可以看出,这类描绘色彩的形容词,其色相通常是固定不变的,他同生活的原形很近,用它进行的状物·写景往往节奏鲜明 真切生动,给人直接深刻的审美意象;以情观色:即以诗人的主观心里审美情感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在色彩的描述中寄托某种弦外之音。色彩描绘中使用的形容词多曲折 含蓄 耐人寻味,以便造成一种细腻 繁复 微妙的色彩效果,并以缠绵的节奏和韵律创造出丰富的想象余地。这类词语所描绘的色相在不同的句子中表达的含义各不相同,要根据上下诗句来判断。以形写意,传神写照:古人不仅对色彩美的诗意描绘十分重视,对色彩美的理论也颇有研究。并进一步指导着诗人们寻找美的创作实践活动。这一点在唐宋诗词的创作中尤为明显,而古人对色彩的理论认识过程大致经历了:明视—设彩—调色—和谐四个阶段。明视:辨别色彩,强调对色彩敏锐 准确的辨别能力,设彩:对色彩描绘的布置技巧,调色: 通过色彩对比 对照来达到色与彩的对立统一 ,和谐:强调色相的共性,使诗词呈现的画面色彩统一于诗词的整体基调中。突出了“以色主情以情观色”的理论。例如李白《菩萨蛮》中的“平林漠漠烟如织”让人看到一排排平展的树林,烟雾迷离,与一条带状的秋山上的碧色重叠起来。诗歌基调暗淡、凝重。但却没有色彩简单之感。

本次课件把古代诗词美感分析的很透彻,唯一美中不足的是由于时间原因许多准备好的内容没有讲解出来。课件的画面也很符合古代诗词美感的主题,课上如果可以再多讲一些有关诗词的趣闻会更加引起同学们的兴趣。希望能有机会,更加深刻的理解美学在各个领域的意义。


相关文章

  • 杜甫的诗:赠花卿
  •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这首绝句,字面上明白如话,但对它的主旨,历来注家颇多异议.有人认为它只是赞美乐曲,并无弦外之音;而杨慎<升庵诗话>却说:"花卿在蜀颇僭用天子礼乐,子美 ...查看


  • 关于风的诗句: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 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赠花卿>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赏析 这首绝句,字面上明白如话,但对它的主旨,历来注家颇多异议.有人认为它只是赞美乐曲,并无弦外之音;而杨慎<升庵诗话> ...查看


  • 我的美丽家乡---商丘
  • 我的家乡――商丘 地理位置 : 河南东部 北通 京津, 南达穗深,东抵沪苏,西接兰新 包含 八县一市 城市 美誉 历史大事 汤王 兴商 葵丘会盟 泓水之战 梁孝王守睢阳 睢阳之战 赵构登基 师尚诏攻克归德府 李自成两次攻打归德府城 淮海战役 ...查看


  • 下雨天真好日记
  • 篇一:下雨天真好日记300字 我喜欢雨,我欣赏雨. 雨,好短暂的一个生命,天地,不过就那么短短的一瞬间,一切就像被人打碎的镜子,支离破碎.又是雨的凋零.我心疼雨,它的到来似乎就是为了落地,好悲--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quo ...查看


  • 有关知音的名言警句
  • 有关知音的名言警句 1.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3.丈夫会应有知已,世上悠悠安足论(唐·张谓) 4.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5.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6.人生得一知 ...查看


  • 第一篇坏男人贾雨村
  • 坏男人贾雨村 葉觀瀾 许是曹雪芹对男性主导下的社会真正失望了,所以一部<红楼梦>写尽了女人的好,也写尽了男人的坏.不要说金陵十二钗个个才情过人,如王熙凤治家理事,林黛玉能诗会曲,薛宝钗冰聪雪明,秦可卿远见卓识,就连婢女丫鬟,也都 ...查看


  • 一到五年级古诗
  • 1--5年级古诗吟诵篇目 作者(来源):徐汇区教师进修学院小学部语文组 发布时间:2008-04-22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 ...查看


  • [优秀作文]惜春,流年去生命如歌
  • "惜春长恨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徘徊.彳亍于嫩绿绽放的桃李树下,怀想不久前的这里,正一场繁华盛世的花事,旖旎了三月,靓丽了春. 可叹,那一树树繁花,终是敌不过季节更替,和暴风骤雨的无情摧残,已然无可奈何零落成泥. 好怜 ...查看


  • 十期诗词大会所引诗词
  • 第一期诗词大会所引诗词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自古英雄出少年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此时无声胜有声 海内存知己,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