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购的成功因素

并购的经济驱动因素

企业发展有内源式发展和并购式发展两种方式。而所谓并购,是合并(或兼并)与收购的合称。合并分为吸收合并与新设合并,吸收合并是指一家企业吸收另一家企业(目标企业),目标企业不复存在;新设合并是两家以上企业合并组成一家新企业,原企业不复存在。收购又分为股权收购和资产收购,是指一家企业收购目标企业的股权或资产,目标企业仍然存在。不论是相关多元化还是混合多元化,纵向一体化还是横向一体化,并购都是实现企业战略的一项重要手段。

并购背后有其严肃的经济话题。并购的市场化目的就是产业整合,即资源的重新配置、整合和优化。并购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延伸,其内要求是满足产业升级和利益驱动的需求。通过并购,使资源向效率更高的主体集中,同时形成对低效率公司的强大外部竞争压力。资本的逐利性决定了资源将从劣质行业和劣质企业退出,并流向收益水平更高的行业和企业。

具体到企业的并购行为,企业在扩张过程中,并购可以使企业获得品牌、市场、技术、人力和渠道等等自身需要的各种资源,为自有产品、品牌或投资的其它同类品牌减轻竞争;因此,可以增强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一方面,企业以现阶段的核心竞争力为中心,围绕其核心业务,增强规模、品牌、市场、技术、渠道或管理等复合性优势,获得较高现实业务利润,而且可提供未来业务所需要的现金流;另一方面,为了培育未来竞争的新核心竞争力,运用并购手段,培育未来的新业务,形成未来的可持续的竞争优势,从而实现可持续性的利润增长。并购不是仅仅停留在业务层面,而是在其战略的统领下,依靠并购达到诸多目的,如钢铁巨头米塔尔与宝钢争购八一钢铁,是为了获取铁矿石资源,利用自己整合经验和运营优势,降低成本,丰富产品线的长度、宽度和深度,逐步进入高端市场。

并购为何常常失败?

多数公司会在某个时机选择通过并购其它公司实现扩张。一次成功的兼并或收购,可以迅速创造价值、扩大产能和市场。然而,并购很难管理。尽管几十年来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理论,对暴露的各种问题也进行了研究,但并购还是大多以失败告终。在欧洲、美国和亚洲进行的研究都表明,并购带来的益处很少有期望中的那么大,有时候完全是徒有虚名。究竟是什么地方出错了呢?并购需要为企业创造价值,应该给股东带来回报,但是实际上大多数并购案却不尽如人意的,并不象人们想像那般美丽。在国际知名咨询公司埃森哲的150个并购案例当中,符合原来预期的只有约17%,企业通过并购带来微弱回报的只有33%,剩下的另一半可能是不如意的,甚至有的还损毁了股东的价值。例如,美国在线和时代华纳的合并本意是创建一家世界级的通信和娱乐公司,却在几年时间里导致美国企业史上最大的亏损。造成价值损毁的现象包括:协同效应不如预期;供应链中断,影响销售;同时,这些导致库存增加,销售费用和产品成本上升;反过来又致使产品质量下滑,管理混乱;总之是问题多多,不一而足。埃森哲的专家的分析认为,首要原因是收购方在前期对并购的规划没有做充分。并购双方的企业文化、管理理念和风格不一样,甚至是格格不入,加上彼此又缺乏信赖与沟通,是导致大量并购失败的最重要原因。很多公司仅仅关注了并购对象的有形资产,如明确的发展新业务机会、合理化的网点布局以及产品研发与整合计划等。非常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往往忽略了隐性的文化因素和人事因素,文化和员工不能有效地整合是并购失败的最核心的原因。

有时候并购方对并购产生的协同效应预期过高,低估了并购后的整合所带来的挑战。并购公司如果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在并购中往往处于强势地位,因而会在企业文化整合与变革中占有许多优势,至少不会受到太多的排斥,为运营管理过渡铺平了道路;另一方面,如果并购公司和并购对象在知名度方面相当甚至更低,那么并够后的整合乃至变革将会遇到非常大的阻力。如果双方企业文化和管理理念格格不入,那将会严重干扰并购的整合进程。并购双方管理架构和人员调整不清晰,将导致并购后的组织权责关系模糊,员工心理情绪会存在巨大波动,对未来感到没有安全感,造成很多不确定性;并购后的人员整合是个两难问题:如果并购方派出自己的管理人员,有可能会由于缺乏跨行业、跨地域或跨文化管理经验而困难重重;如果保留原有管理层,则又会面临激励调整的问题,有可能由于薪酬太高难以在经营成本和管理效率上取得平衡。还有,缺乏有效的沟通计划,包括并购后内部沟通和外部沟通,例如双方高层的沟通,与关联客户、关联供应商的沟通等,导致人心涣散,丢失客户和市场;有时并购方过分注重并购交易而忽略了企业自身的日常经营;很多并购企业在并购以后虽说有了产权关系,但事实上依然是两个企业在各自独立运作,没有形成一个整体与合力,没有获得协同效应和增强企业竞争优势,有时反而成为并购方的累赘与包袱,例如戴勒姆与克莱斯勒的合并,最后不得不以分手告终。

从以上分析可以归结为一点,并购失败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并购前后的管控和融合失灵,正是这方面的计划和准备不足,使企业在并购后难以发挥协同效应,并购效果大打折扣。

并购成功的基本法则

其实,在并购之前我们就要考虑怎样为企业带来价值或创造新价值,带来以核心竞争力为中心的复合性和可持续性的竞争优势?并购交易不是随便想像就进行的,也不是拍拍脑袋就能决定的,而是要对并购对象有针对性地和充分地深刻了解,比如并购对象所在行业的未来增长趋势、技术发展趋势与研发优势、人力资源、企业文化、管理风格、财务状况等;并购对象如果是扶不起的阿斗,那是绝对不能进行并购的。否则,很可能将自身拖入难以自拔的境地。并购交易本身并不是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庞大的规模经济或者占据头版头条的虚幻,而是要把并购作为一个生命过程周期来管理,这样才能够保证并购的成功。在并购交易之前,需要制定明确的并购长远目标、阶段性目标和相应的并购条件与标准;在并购过程当中,成立双方认可的高层整合团队,进行有效沟通,以便应对交易之后的整合问题、文化冲突、人事冲突。并购双方对新企业的变革都有一定的心理预期,在整合中要善于抓住和利用这样的心理变革机遇。有很多公司比如GE、IBM等,做了大量成功的买进卖出并购交易。他们为什么能成功?关键点在于拥有专业性很强的并购管理专业团队,他们对企业在哪些领域一定要获得控股权,具体控制哪些关键要素,在哪些关键职位上安排哪些合适的人员,哪些方面可以放手等各个方面都有着专业化的认知。

具体来说,首先是文化、角色与能力认同,并购者应该把企业文化与人事整合放在关键位置上。事实上,文化整合就是建立一个非常有效的信息交流与沟通平台,包括识别并购者和被并购者所珍惜的、看重的价值观、工作风格和行为规范;指导、引导被并购者和被并购者的员工如何融入新组织、如何被新组织接受?鉴别双方企业文化对于消费者和市场的优势分别是什么?挑选出关键文化因素并制定合适的整合方式,同时考虑企业文化的独特性、影响力以及所面对的风险和机会。在充分了解文化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层次的基础上,整合出双方认可的新文化、新价值观和新的行为规范,使双方在组织中获得新的身份认同,引导新员

工逐步形成新的工作态度,积极鼓励组织所期望的行为;同时坚决反对会带来“你们和我们”、“胜利者和失败者”等种种容易造成分裂的行为与语言。通过对企业存在的行为、语言和符号进行认知、审计和诊断,提供客观的基准,从而来衡量企业文化整合的进展状况。在高层联合团队的支持下,设计详细的沟通策略和新文化的教育程序;建立正式的和非正式的沟通机制确保信息交流顺畅,将一些容易造成人心混乱的语言和行为扼杀在萌芽状态。对于新文化和新的行为规范不认同的员工,要坚决辞退,当然这要讲究适当的方式方法。通过这些策略,会逐步确立并购对象对并购方经营能力的认可,使新员工快速融入新的团队、新的工作环境,适应新的管理风格。而在人力资源的整合和员工认同的基础上,需要认识到以下几个问题:基于产业整合以及流程变革的人才组合与规划,确定关键职位和与此相关的关键员工,制定相关的关键指标和准则,建立人才储备库;基于经营的职业发展管理,必须有针对性地培养员工的职业素质和能力素质;基于多层委托——代理的人力资本管理,为防范多层级、多法人治理结构带来的投机与机会主义行为和败德风险,需要设计合理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和晋升机制。

其次是愿景与战略认同,选择合适的统一战略,描述你最想要的统一文化,例如愿景、文化、价值观、利益和行为规范,制订详尽的计划来说明如何实现这些战略。例如,深刻认识协同效应的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并购对象的物质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财务资源、隐形资源如品牌、客户、公共关系等的资源利用度和转移性如何,并购者与并购对象之间的市场、生产、采购、技术等关联如何,起步与运营协同如何?双方要采用什么样的商业经营模式?因此,整合需要对不同性质的业务实施有效的管控:从静态的业务组合观点来看,业务组合需要区分战略性产业、准战略性产业、财务性产业、风险投资性产业和退出性产业;从动态的业务布局上来看,整合管控需要对核心产业、成长产业和未来产业进行合理搭配,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业务基础,培育新的核心竞争力。为了提高核心竞争力,还要致力于以下方面的改善与变革:业务的标准化,流程、组织、信息的整合,资源、服务、知识的共享,以便降低成本;快速应变的能力;企业绩效管理。

在文化、角色与能力认同和愿景与战略认同的基础上,并购已经有了良好开端。

根据大部分并购成功的案例,关于新业务的取舍,著名咨询公司贝恩的专家们认为,第一个要考虑的因素是与核心业务的相关性——也许是最关键的——寻找和筛选进入邻近业务的机遇,包括新的地理市场、新的产品与服务、新的客户细分市场、新的渠道、新的价值链结构或者模式。理解企业自身的核心业务是关键,它来自于对业务的分析:哪些业务领先于竞争对手,哪些业务有着非常忠诚的客户群并拥有比行业平均水平更高的利润率。衡量离开核心业务的距离有三个尺度:新业务是否与核心业务有相同的成本结构?新业务是否建立在现有核心业务的客户基础上?新业务是否可以利用现有的企业核心能力?新业务在这三个方面的变化越大,离开现有核心业务的距离也就越远。核心业务与新业务相关性越大,并购成功的几率越大。第二,成功的公司将资源和精力集中在利润池较大的业务,行业的利润率越高越好。第三,准确地评估将要进入的邻近业务的市场潜力,理想的状况是进入那些暂时还没有强大行业领导者的业务。

并购的经济驱动因素

企业发展有内源式发展和并购式发展两种方式。而所谓并购,是合并(或兼并)与收购的合称。合并分为吸收合并与新设合并,吸收合并是指一家企业吸收另一家企业(目标企业),目标企业不复存在;新设合并是两家以上企业合并组成一家新企业,原企业不复存在。收购又分为股权收购和资产收购,是指一家企业收购目标企业的股权或资产,目标企业仍然存在。不论是相关多元化还是混合多元化,纵向一体化还是横向一体化,并购都是实现企业战略的一项重要手段。

并购背后有其严肃的经济话题。并购的市场化目的就是产业整合,即资源的重新配置、整合和优化。并购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延伸,其内要求是满足产业升级和利益驱动的需求。通过并购,使资源向效率更高的主体集中,同时形成对低效率公司的强大外部竞争压力。资本的逐利性决定了资源将从劣质行业和劣质企业退出,并流向收益水平更高的行业和企业。

具体到企业的并购行为,企业在扩张过程中,并购可以使企业获得品牌、市场、技术、人力和渠道等等自身需要的各种资源,为自有产品、品牌或投资的其它同类品牌减轻竞争;因此,可以增强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一方面,企业以现阶段的核心竞争力为中心,围绕其核心业务,增强规模、品牌、市场、技术、渠道或管理等复合性优势,获得较高现实业务利润,而且可提供未来业务所需要的现金流;另一方面,为了培育未来竞争的新核心竞争力,运用并购手段,培育未来的新业务,形成未来的可持续的竞争优势,从而实现可持续性的利润增长。并购不是仅仅停留在业务层面,而是在其战略的统领下,依靠并购达到诸多目的,如钢铁巨头米塔尔与宝钢争购八一钢铁,是为了获取铁矿石资源,利用自己整合经验和运营优势,降低成本,丰富产品线的长度、宽度和深度,逐步进入高端市场。

并购为何常常失败?

多数公司会在某个时机选择通过并购其它公司实现扩张。一次成功的兼并或收购,可以迅速创造价值、扩大产能和市场。然而,并购很难管理。尽管几十年来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理论,对暴露的各种问题也进行了研究,但并购还是大多以失败告终。在欧洲、美国和亚洲进行的研究都表明,并购带来的益处很少有期望中的那么大,有时候完全是徒有虚名。究竟是什么地方出错了呢?并购需要为企业创造价值,应该给股东带来回报,但是实际上大多数并购案却不尽如人意的,并不象人们想像那般美丽。在国际知名咨询公司埃森哲的150个并购案例当中,符合原来预期的只有约17%,企业通过并购带来微弱回报的只有33%,剩下的另一半可能是不如意的,甚至有的还损毁了股东的价值。例如,美国在线和时代华纳的合并本意是创建一家世界级的通信和娱乐公司,却在几年时间里导致美国企业史上最大的亏损。造成价值损毁的现象包括:协同效应不如预期;供应链中断,影响销售;同时,这些导致库存增加,销售费用和产品成本上升;反过来又致使产品质量下滑,管理混乱;总之是问题多多,不一而足。埃森哲的专家的分析认为,首要原因是收购方在前期对并购的规划没有做充分。并购双方的企业文化、管理理念和风格不一样,甚至是格格不入,加上彼此又缺乏信赖与沟通,是导致大量并购失败的最重要原因。很多公司仅仅关注了并购对象的有形资产,如明确的发展新业务机会、合理化的网点布局以及产品研发与整合计划等。非常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往往忽略了隐性的文化因素和人事因素,文化和员工不能有效地整合是并购失败的最核心的原因。

有时候并购方对并购产生的协同效应预期过高,低估了并购后的整合所带来的挑战。并购公司如果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在并购中往往处于强势地位,因而会在企业文化整合与变革中占有许多优势,至少不会受到太多的排斥,为运营管理过渡铺平了道路;另一方面,如果并购公司和并购对象在知名度方面相当甚至更低,那么并够后的整合乃至变革将会遇到非常大的阻力。如果双方企业文化和管理理念格格不入,那将会严重干扰并购的整合进程。并购双方管理架构和人员调整不清晰,将导致并购后的组织权责关系模糊,员工心理情绪会存在巨大波动,对未来感到没有安全感,造成很多不确定性;并购后的人员整合是个两难问题:如果并购方派出自己的管理人员,有可能会由于缺乏跨行业、跨地域或跨文化管理经验而困难重重;如果保留原有管理层,则又会面临激励调整的问题,有可能由于薪酬太高难以在经营成本和管理效率上取得平衡。还有,缺乏有效的沟通计划,包括并购后内部沟通和外部沟通,例如双方高层的沟通,与关联客户、关联供应商的沟通等,导致人心涣散,丢失客户和市场;有时并购方过分注重并购交易而忽略了企业自身的日常经营;很多并购企业在并购以后虽说有了产权关系,但事实上依然是两个企业在各自独立运作,没有形成一个整体与合力,没有获得协同效应和增强企业竞争优势,有时反而成为并购方的累赘与包袱,例如戴勒姆与克莱斯勒的合并,最后不得不以分手告终。

从以上分析可以归结为一点,并购失败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并购前后的管控和融合失灵,正是这方面的计划和准备不足,使企业在并购后难以发挥协同效应,并购效果大打折扣。

并购成功的基本法则

其实,在并购之前我们就要考虑怎样为企业带来价值或创造新价值,带来以核心竞争力为中心的复合性和可持续性的竞争优势?并购交易不是随便想像就进行的,也不是拍拍脑袋就能决定的,而是要对并购对象有针对性地和充分地深刻了解,比如并购对象所在行业的未来增长趋势、技术发展趋势与研发优势、人力资源、企业文化、管理风格、财务状况等;并购对象如果是扶不起的阿斗,那是绝对不能进行并购的。否则,很可能将自身拖入难以自拔的境地。并购交易本身并不是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庞大的规模经济或者占据头版头条的虚幻,而是要把并购作为一个生命过程周期来管理,这样才能够保证并购的成功。在并购交易之前,需要制定明确的并购长远目标、阶段性目标和相应的并购条件与标准;在并购过程当中,成立双方认可的高层整合团队,进行有效沟通,以便应对交易之后的整合问题、文化冲突、人事冲突。并购双方对新企业的变革都有一定的心理预期,在整合中要善于抓住和利用这样的心理变革机遇。有很多公司比如GE、IBM等,做了大量成功的买进卖出并购交易。他们为什么能成功?关键点在于拥有专业性很强的并购管理专业团队,他们对企业在哪些领域一定要获得控股权,具体控制哪些关键要素,在哪些关键职位上安排哪些合适的人员,哪些方面可以放手等各个方面都有着专业化的认知。

具体来说,首先是文化、角色与能力认同,并购者应该把企业文化与人事整合放在关键位置上。事实上,文化整合就是建立一个非常有效的信息交流与沟通平台,包括识别并购者和被并购者所珍惜的、看重的价值观、工作风格和行为规范;指导、引导被并购者和被并购者的员工如何融入新组织、如何被新组织接受?鉴别双方企业文化对于消费者和市场的优势分别是什么?挑选出关键文化因素并制定合适的整合方式,同时考虑企业文化的独特性、影响力以及所面对的风险和机会。在充分了解文化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层次的基础上,整合出双方认可的新文化、新价值观和新的行为规范,使双方在组织中获得新的身份认同,引导新员

工逐步形成新的工作态度,积极鼓励组织所期望的行为;同时坚决反对会带来“你们和我们”、“胜利者和失败者”等种种容易造成分裂的行为与语言。通过对企业存在的行为、语言和符号进行认知、审计和诊断,提供客观的基准,从而来衡量企业文化整合的进展状况。在高层联合团队的支持下,设计详细的沟通策略和新文化的教育程序;建立正式的和非正式的沟通机制确保信息交流顺畅,将一些容易造成人心混乱的语言和行为扼杀在萌芽状态。对于新文化和新的行为规范不认同的员工,要坚决辞退,当然这要讲究适当的方式方法。通过这些策略,会逐步确立并购对象对并购方经营能力的认可,使新员工快速融入新的团队、新的工作环境,适应新的管理风格。而在人力资源的整合和员工认同的基础上,需要认识到以下几个问题:基于产业整合以及流程变革的人才组合与规划,确定关键职位和与此相关的关键员工,制定相关的关键指标和准则,建立人才储备库;基于经营的职业发展管理,必须有针对性地培养员工的职业素质和能力素质;基于多层委托——代理的人力资本管理,为防范多层级、多法人治理结构带来的投机与机会主义行为和败德风险,需要设计合理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和晋升机制。

其次是愿景与战略认同,选择合适的统一战略,描述你最想要的统一文化,例如愿景、文化、价值观、利益和行为规范,制订详尽的计划来说明如何实现这些战略。例如,深刻认识协同效应的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并购对象的物质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财务资源、隐形资源如品牌、客户、公共关系等的资源利用度和转移性如何,并购者与并购对象之间的市场、生产、采购、技术等关联如何,起步与运营协同如何?双方要采用什么样的商业经营模式?因此,整合需要对不同性质的业务实施有效的管控:从静态的业务组合观点来看,业务组合需要区分战略性产业、准战略性产业、财务性产业、风险投资性产业和退出性产业;从动态的业务布局上来看,整合管控需要对核心产业、成长产业和未来产业进行合理搭配,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业务基础,培育新的核心竞争力。为了提高核心竞争力,还要致力于以下方面的改善与变革:业务的标准化,流程、组织、信息的整合,资源、服务、知识的共享,以便降低成本;快速应变的能力;企业绩效管理。

在文化、角色与能力认同和愿景与战略认同的基础上,并购已经有了良好开端。

根据大部分并购成功的案例,关于新业务的取舍,著名咨询公司贝恩的专家们认为,第一个要考虑的因素是与核心业务的相关性——也许是最关键的——寻找和筛选进入邻近业务的机遇,包括新的地理市场、新的产品与服务、新的客户细分市场、新的渠道、新的价值链结构或者模式。理解企业自身的核心业务是关键,它来自于对业务的分析:哪些业务领先于竞争对手,哪些业务有着非常忠诚的客户群并拥有比行业平均水平更高的利润率。衡量离开核心业务的距离有三个尺度:新业务是否与核心业务有相同的成本结构?新业务是否建立在现有核心业务的客户基础上?新业务是否可以利用现有的企业核心能力?新业务在这三个方面的变化越大,离开现有核心业务的距离也就越远。核心业务与新业务相关性越大,并购成功的几率越大。第二,成功的公司将资源和精力集中在利润池较大的业务,行业的利润率越高越好。第三,准确地评估将要进入的邻近业务的市场潜力,理想的状况是进入那些暂时还没有强大行业领导者的业务。


相关文章

  • 企业跨国并购整合过程
  • 企业跨国并购整合过程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企业跨国并购活动不断发展,至2000年,跨国并购额已约占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81%.跨国并购日益成为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和获取海外资源的一种手段,而且越来越多的企业利用它作为一种重要的成长 ...查看


  • 投资银行学论文.
  • 企业并购的财务问题 论文摘要:企业并购作为企业资本运营的一个重要手段,对企业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企业并 购过程中涉及到许多财务问题.而财务问题的解决又是企业并购成功的关键,因此必须对目标企业价值进行合理评估.对并购的主要融资渠道及财务支 ...查看


  • 解析并购高估值背后
  • 所谓并购估值高与低的数字表象背后玄机重重,有时看似高估值的背后可能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并购,而相反,低估值也可能带来一个持续惨痛的陷阱. 普华永道在2007年底发布的<企业并购岁末回顾与前瞻>报告中称:2007年中国并购市场中内资交 ...查看


  • 企业并购整合研究综述
  • 经济管理 与 科学决策 企业并购整合研究综述 □ (西南财经大学 摘 郑骏川 四川·成都 610000) 要:并购后整合是价值创造的来源和并购成功的重要保证,因此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领域.本文对并购后整合 的必要性.并购整合的过程.内容和策略 ...查看


  • 浅析中国企业海外并购
  • 浅析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 12国金2 20124371 宋扬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近年来中国海外企业并购的总体规模.行业产业分布.参与者主要成分来展现国内企业海外并购的现状.同时通过分析探究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过程中的成败因素,并进一步分析中国企业 ...查看


  • 企业并购后的文化冲突与管理
  • 摘 要 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并购成为可能.然而大量名噪一时的国际并购案最终都陷入"70/70现象"的尴尬,以失败收场.基于统计数据的结论论证了文化冲突是导致并购失败的主要原因,并从并购双方力量对比的角度,提出了解决文化冲突 ...查看


  • 海外并购驱动因素分析-以上市公司为例
  • 海外并购驱动因素分析-以上市公司为例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为了在竞争中获得优势,海外并购作为一种促进企业自身发展,扩展国际市场的重要手段之一, 已经被广泛使用.然而海外并购的驱动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本文通过两种类 ...查看


  • 不同类型的并购不同程度的整合
  • 大多数并购并不是因为企业未采取战略和战术方针而导致失败,而是在整合中没有高度关注并购价值 许多研究表明,企业并购失败最危险的时间是在两家公司联姻后,企业开始尝试统一运作之时.然而令人不解的是,他们通常在并购过程中由于过分狂热,而不是因为疏忽 ...查看


  • 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及其防范
  • 摘要:企业的并购作为经营活动来看,其收益与风险都是相当高的.而风险更是从头到尾都始终存在.而财务风险则是众多风险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财务风险直接影响到了企业是否能够并购成功,因此,企业在并购时如何成功地对财务风险进行规避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