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的

思想政治的“四读二论”教学法

发布:佚名 时间:2011-9-20 17:03:00 来源:京翰教育中心 录入:李蕾 人气:35

【文字:大 小】

新编思想政治从基本的事实出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突出教育性,以政治方向带动思想品德教育,以“知”导“行”,为行为养成服务,并努力反映时代特点,接近学生实际,增强了教材的可读性和趣味性。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采取“四读二论”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读书指导,收到了极好的效果。

1.读课题

课题是全课的知识概括,也是每一课最简要最突出的中心和线索,它起到了“纲举目张”的作用,展示了课文的总体结构和基本体系。

如第一课课题是《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课题开宗明义点明了本课的核心内容,由此而引发一连串问题:什么是祖国利益?祖国利益为什么高于一切?祖国利益与个人利益有什么关系?通过读课题,使学生抓住要害,展开思维,引起学习的兴趣。再如第五课《公民要自觉遵守纪律》,课题总括了本课三方面的问题:什么是纪律?为什么要遵守纪律?怎样遵守纪律?尤其重点突出了行为要求——自觉遵守纪律。通过读课题,使学生先入为主,形成强烈的印象,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行为的落实。

2.读框题、读标题

框题、标题是同一课题之下分属不同知识要素和培养目标的多方面、多层次的线索、提纲,犹如一棵树,课题是主干,框题、标题是分枝,读框题、标题可理清同一知识体系中的不同侧面、不同要求的知识要素间内在的联系,从各个方面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认识。如第四课《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分三节六个框题十二个小标题,这些框题与标题形成了完整的“知识树”:

3.读课文

阅读教科书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来源,要真正使学生掌握知识、理解道理,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指导他们认真读好教科书,一般可分三步去进行具体指导。

首先依据自学提纲和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带问题通读,对本课内容有一个初步地整体了解,掌握总体框架。

其次指导学生依据题纲细读,讨论分析掌握知识、解决问题,找出提纲中对应的教学目标和有关知识内容。

最后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指导学生精读,或圈字、或加点、或画横线、或加框,对重点句段以及关键词语,让学生反复阅读、重点记忆,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在第二课第一节教学中,先出示提纲,结合读框题、标题让学生通读,把握基本框架,再细读从中国近现代史归纳,认识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能够发展中国这一论断,然后重点读结论,这样通过反复读,加深了理解、强化了记忆。

4.读插图

充分利用插图,结合课文阅读,可以直观形象、生动地展示课文主题,增强阅读兴趣,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

5.讨论材料

充分利用实例引导学生讨论,带着求知、解惑的渴望去思考探讨,通过分析讨论使学生从榜样的身上汲取力量,接受教育。

6.讨论自我

结合所学知识通过讨论,让学生自我教育,找到自己的位置,把内心的教育体验化为实际行动,把知行结合起来,学以致用。

如何提高高三学生政治学科的学习能力

发布:佚名 时间:2011-8-24 13:44:00 来源:京翰教育中心 录入:李蕾 人气:503

【文字:大 小】

高考政治复习思想政治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自主复习教材知识中查漏补缺,从而形成完整科学的知识体系,并从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培养高三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指导全面复习,学会举一反三

(一)政治教师引导复习,当好领航员。

从微观上来说,考点的全面复习,就是要全方位、多角度地复习每个考点,包括含义、性质、地位、作用(或意义)、途径(或措施),与相关的知识点的区别和联系。从宏观上来说,,一是要按照《考试大纲》规定的“考试范围”复习所有的考点,不能挑挑拣拣;二是要强调重点知识,以及这些知识点在学科中的位置,与其他知识的联系,使学生心中有主干知识,有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使基础知识系统化、网络化,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以政治生活考点“为人民服务的政府”为例,必须掌握政府的性质、宗旨、职能,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政府依法行政的重要性和意义,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权威和无权威的政府的区别,如何树立政府的权威。心中有了“为人民服务的政府”的“知识树”,就能应对类似的高考试题。

(二)要求学生以教材为本,注重基础知识的复习。

学生自主复习的主要途径是通过阅读教材、复习用书,进一步自主建构知识体系。近几年来,关注思想政治教材也已经成为高考文综政治命题的一个重要趋势。很多试题选择了教材中的材料,一些设问也直接考查教材中的基本知识。多数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看复习资料、做各种模拟试题上,而对政治教材重视不够。为了适应高考要求,培养学生能力,教师必须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的引语、名言、正文、辅文、插图、设问栏目、相关链接、综合探究、专

家点评、理论评析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适应当前高考的要求。因此,指导学生回归教材进行自主复习显得尤为重要。

1.指导归纳同类知识

我们在看到某一个知识点的时候,除了要掌握这一知识点外,还应该进一步思考:课本上像这样的问题还有哪些?如我们看到政治生活中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这一内容时,应该想到政治生活中除了这一基本原则外,还有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权利与义务统一原则、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原则、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更进一步考虑,还应想到经济常识中的等价交换原则、世贸组织的基本原则、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原则等。

2.指导联系相关知识

我们在看到某一个知识点时,应善于把课本上其他一些与这一知识点有关的内容联系起来。例如在看到政治生活中政府的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职能的时候,要把它与经济生活中的国家宏观调控联系起来;在看到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点中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时候,要把它与我国所倡导的国际新秩序联系起来(因为国际新秩序建立的基础就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指导比较易混知识

我们在看某一个知识点时,还应该把这一知识点与课本上其他地方的易于混淆的知识点联系起来,进行比较,在比较中更好地把握。如在看到政治生活中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时候,要把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与特别行政区联系起来进行比较分析;在看到生活与哲学常识中的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的时候,要自觉地把它与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进行全面的比较与分析;在看到经济生活中的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的时候,要很自然地想到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的区别与联系,以及与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的区别,等等。

归纳同类知识,实际上是阅读教材时的“以点带面”——以看到的某一个知识点为切口,带出课本上与之类似的其他知识;联系相关知识,实际上是阅读教材时的“以点阅读教材串

线”——以看到的某一知识点为起点,把课本上与之有内在关联的知识串联起来;比较易混知识,则是阅读教材时的“以点对点”——把课本上易与这一知识点混淆的知识点联系起来进行比较。阅读教材时这种正确处理了前与后的关系,能极大地提高阅读教材的效率和效益,真正收到举一隅而三隅反的良好效果。

总之,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科学阅读教材达到对考点的全面复习,并构建起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点,在高考中得心应手。

二、引导发现问题,激发思维活力

帮助学生针对国内外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活等领域中的现象提炼问题,让他们“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提高发散思维能力。这也是高考思想政治教学中的题中之义。现代社会发展迅速,传媒手段快捷,各种信息纷至沓来,学生每天从各种信息渠道获得的新闻较多,若能把学生经常遇到的又暂时无法理解的现象用问题形式提出来,然后试着用已学过的知识对这些问题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论证,就不仅对政治课的学习有特殊作用,而且对提高学生运用理论观察和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有积极作用。如学生在不同的信息渠道看到了我党和政府的领导同志讲“2011年必须保持物价稳定”,就要对“保持物价稳定”的重要性予以了解,在高三年级的综合复习中围绕这一问题,从经济、哲学、文化、政治四大块内容对保持物价稳定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思考,然后进行理论分析。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想办法尽可能地让学生获得存疑质疑的丰富的背景资料,先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收集、查阅、调查、咨询、整理背景资料,为挖掘、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提供相关条件,然后引导学生从已理解的问题上延伸或演绎出新问题,让学生讨论和分析与知识点相关的问题,从而进入探索、思考的境地,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三、做到三个“结合”,理论联系实际

由于高考文综在“稳”的基础上追求情境和设问的“新”和“活”,因此我们在政治复习备考中要多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相关学科结合点,从而真正做到三个“结合”,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复习备考原则。

(一)生活观察与理性分析相结合。

文综政治高考试题不仅来源于我们的现实生活,而且越来越贴近中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与心理实际,有的试题涉及对我国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自然科学方面的新成就。这就要求广大考生在复习过程中注重观察生活、关注现实生活,同时进行理性思考,把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等方法用于观察生活的全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思维品质和水平。例如在看经济生活中公司能否经营成功的要素时,公司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就应该把它与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重大热点问题联系起来,想想公司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过程中有何地位和作用;看到生活与哲学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这一内容时,应把这一内容与建设创新型国家联系起来;在看政治生活中工农联盟是我国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这一知识点时,应把它与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经济问题联系起来,从而加深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性的思考,等等。

我们在平常的学习过程中也可尝试由外联内,即在看电视读报纸的过程当中,如果发现了某则新闻或某个问题跟教材知识点联系密切,我们就可及时把课本上与之有关的知识点挖掘出来,自觉地加以分析与说明。我们要做有心之人,随时关注社会生活,并联系教材知识深入分析与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时政热点与教材知识点相结合。

文综政治高考试题往往以时政热点为材料,创设新情境、提出新问题,并要求考生整合教材知识来组织答案。这就要求广大考生平时关心国内外重大时政,力求找到时政热点与教材知识之间的交汇点。把时政热点与政治学科知识点有机地结合,关键是要领会时政材料中隐含的国家意志与命题意向。以和谐社会建设为例,经济发展上的和谐要求——重点在发展速度符合客观经济规律,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符合经济发展内在要求、符合人民利益,也就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符合共同富裕的方向,也就是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政治发展上的和谐要求——重点在反腐败和廉政建设,着力解决人民的切身利益问题,就是要求党和政府处理好与人民的关系。哲学生活角度思考的和谐社会要求——主要涉及辩证唯物论规律的客观性、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有机结合,唯物辩证法的全面协调的

发展观,以及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具体体现在如何解决涉及人民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的物价、医疗、教育和就业等问题。由此可见,关于和谐社会建设的考试通常会是现实、具体的,与教材知识点是相联系的。

(三)学科内综合与学科间相结合。

对于高三文科班学生来讲,参加文综考试一定要“看好自家门,适当串串门”,即要在学好各学科主干知识和建构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加强学科内的综合(这是主要的)。我们在设置探究性问题时,要注意选取材料的范围,既包括教材提供的,又包括报刊杂志等课外读物;既包括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和“两会”精神,又包括我们的日常生活小事;既包括政治、经济类报刊杂志,又涵盖小说、诗词歌赋,等等。与此同时,重视学科间的知识联结,尤其要注意那些可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的基本知识点,重视那些与当前形势紧密结合的时政热点,通过强化训练来培养和提高学生发散性思维和自主渗透能力。

总之,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既是高考政治复习的重点,又是难点。我们要正确处理好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实现“掌握知识”向“提升能力”的转变。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处理好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是思想政治课“生本原则”的内在要求,只有通过师“引”生“动”,才能有效地把书本上“死”的理论知识与社会生活中“活”的实际结合起来,提高高三学生政治学科的学习能力,从而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这才是思想政治课的生命力之所在。 新课程理念下思想品德课有效教学的探索

发布:佚名 时间:2011-8-19 11:33:00 来源:京翰教育中心 录入:李蕾 人气:251

【文字:大 小】

为适应新的课程理念,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要讲究教学艺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在参与中学习,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兴趣,并理解和接受,内化为信念、意志、荣辱观和价值观,进行有效有效教学。下面从导入、授课、小结和作业四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探索和体会。

一、激情有趣的导课,引人入胜,唤起学习动机。

导入是一堂课的切入点,它如同桥梁,联系着旧课和新课;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如同路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和方向。成功的导课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引发学生思考,引起学生的期待心理和求知欲望,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从课外转移到课内,使学生很快地进入课堂角色,为整堂课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心理氛围。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应设计出诸如故事导入、小品导入、诗歌导入、谜语导入、漫画导入、音乐导入等导入课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改革开放的内容时,先让学生欣赏歌曲《春天的故事》,在优美的乐曲声中,老师及时提问:歌词中两次提到的“老人”指谁?1979年和1992年分别发生了哪两个“春天的故事”?学生情绪激奋,跃跃欲试,很自然地导入了新课。通过导入,学生对本堂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兴趣是动机产生的主观原因。所以我们在导入新课时,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情景,把学生的兴趣和思维迅速地吸引到课堂教学中。为使导课激情有趣,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导课材料的选用应注意典型和真实性,要取材于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平民百姓都非常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

2、导课的信息材料与教学内容必须有内在联系,能自然而然地过渡到教学内容上。

3、导课的问题设计应在学生的生活体验范围内或学生现有知识储备和思维能力所能达到的程度,不能太难太抽象。

二、授课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思考,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课程改革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课程改革要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

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为使课堂教学变成互动式教学,促使学生由被动听课转为主动参与、主动学习,教师应尊重和赏识学生的独到见解,特别是对学生的一些“异想天开”、“奇谈怪论”不要轻易否定,而是认真倾听,一同遐想,正确引导,最大限度地保证每个学生的主体参与。具体方法如下:

第一: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时空,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如,在讲授“依法纳税”这一节时采取分组比赛的形式,分“才华才识展示”、“问题创意展示”、“金点子展示”等环节,让学生在阅读教材和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自己解决问题,提出在税收问题上存在的疑虑,并为当前在税收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等,使学生“敢想、敢说、敢创”的精神得到激发,也在自己的积极参与中理解了税收的重要性。这种教学不求讲深讲透,而是讲七分留三分,让学生有

时间去思考,去探求,自求其果,充分享受含英咀华的乐趣。

第二,课堂教学要营造合作互动式氛围,营造多向交互的空间。现代社会心理学表明,教学中学生之间的互动能改善人际关系,同时有助于拓宽思路,扩大视野,促使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去认识理解事物。小组活动中大家各抒己见,取长补短,相互协作完成主题作品,促使学生动脑想、动手做、动嘴问,从而使教学内容入耳入脑,内化为正确的观念。有位老师在复习“资源问题”时,在向学生展示了课堂教学目标以后,由学生选出主持人,把全班同学分长江队、黄河队、钱江队、浙江队四组进行创设问题、解答问题的比赛,以游戏的形式把资源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由学生自己在游戏中圆满解决了,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参与

中完成了教学任务。

三、小结重视导行,促进学生道德观念内化和行为外现,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 课堂小结是对一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概括,使学生对所学基础知识及其技能更好地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它既要让学生知道整堂课主要讲什么,给一堂课教学划上句号,又要给学生提出书本上的基础知识与社会实践或学生生活实际有何联系,添上问号,可以说是整堂课的“点睛之笔”。课堂小结要改变过去侧重于知识点的归纳掌握的做法,改变过去教师“包办代替”的形式。如小结“依法纳税”一节教学时,一位任课教师结合今年四月份第十三个税法宣传月,让学生以“我要当一名小小税法宣传员”展开活题:“你打算如何去搞好这次宣传活动?请你设计几个活动,并为这次宣传活动拟几条标语等”。这样的课堂小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性,既注意了行为的落实,又避免了空洞的说教,把课内知识的学习延伸到课堂外,使学生感觉到通过一堂课的学习既学到了新知识又懂得了这些新知识与自己身边社会生活的联系,还学会了用新知识简单分析身边的事例,培养了学生应用所学基础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

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挥。

如何让高中政治课焕发出魅力

发布:佚名 时间:2011-8-24 13:45:00 来源:京翰教育中心 录入:李蕾 人气:937

【文字:大 小】

自新课改实施以来,政治课教师都在为如何提高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着不懈的探索。那么怎样才能让“枯燥”的政治课“鲜活”起来,怎么样才能使政治课充满魅力呢?我结合多年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使高中政治课堂充满魅力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名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的兴趣,激起学生求知欲,要善于把学生的间接兴趣引导到事物或行动本身所引起的直接兴趣上。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努力营造一个师生合作、生生互动、宽松民主、积极主动的教学氛围,才能提高学生政治学习的兴趣。

面对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如何在吸收传统政治课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从“教师中心、课本中心、教室中心”的弊端中走出来,突破“满堂灌”、“填鸭式”教学的桎梏,改变传统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被动局面,探索一些适合学生主动学习、全面发展的教学方式,这些问题

刻不容缓地摆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主要采用幽默的语言来为课堂增添一点笑声,还结合政治教学激发学生求知欲,此外还通过创设一些生活情境,运用情感教学,在教法、学法等方面多管齐下,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课堂充满魅力。总之,在新课程、新理念的指导下,激发学生学习政治课兴趣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应根据教学对象、内容、环境的不同而变化,不应该千篇一律,只要我们紧紧抓住“兴趣点”不放,充分调动学生,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思想政治课就会越上越活,就会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使其更主动地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二、让政治课堂充满时政魅力

时事政治即当前国内外发生的引人注目的、具有重大意义的新闻。政治课结合时政教育,能弥补教材相对于形势发展滞后的不足,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培养学生运用书本理论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起到“一石多鸟”的作用。那么如何让时事政治与课堂巧妙地结合呢?

1.以时事热点为话题导入新课教学

创设良好的情境,把学生带入新课,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整堂课的学习兴趣。以新鲜的时事热点开场往往能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这样的开场白能使学生由陌生、好奇转为主动认真地对待学习,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让学生自主收集整理时政资料进行要闻发布

我要求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时政信息,多阅读各种有益的报刊杂志,如《人民日报》、《半月谈》、《中学生时事政治报》等。在新课开始前,让两三名同学进行新闻发布,要求他们表述清晰简明,突出热点、焦点,避免内容重复。在学生发布要闻后,我适时地进行点评,并引导学生谈感受、提问题,带着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进入正式课堂的学习。开展新闻发布会,调动了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动手搜集、整理材料,也使学生自己口头表达的能力得到锻炼。

3.结合时事政治进行讨论学习

时事政治中蕴藏了许多理论知识,要去挖掘,不能完全靠教师,而主要是靠学生,教师主要是引导学生围绕时政材料进行讨论,互相交流,在讨论交流中发现问题,然后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课本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种探究式的学习,改变了过去教师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教学方法,而是让学生去思考、去发现,自己主动地获取知识。

总之,教师用创新的课堂教学手段,才能实现热点问题与《政治生活》教学的有效结合,才能让政治课堂散发时政的魅力。

三、让政治课堂充满探究的魅力

新课程理念倡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探究性活动使学生获取知识,学会方法,体验情感。因此,一堂政治课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合理有效地开展了探究活动。近年来,政治教师们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教学方式有了明显的改观,自主、合作、探究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尝试设计多种多样的探究活动。虽然教师们尽力转变观念、改变教学方式,想在新课程下的政治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来改变原有的传统教学方式,但现实与设想往往是有距离的。

探究活动的设置与开展是新课程下政治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能体现学生的充分参与和合作对话。而且从高一新教材的内容组成看,每一框题都安排了一定量的情境材料和问题,在每一单元结束后又有一框题的综合探究活动,所以教材的编写充分体现了学生主动合作探究的要求与思想。政治教师就必须结合教材的重点难点,通过学生熟悉又感兴趣的情境材料,设置具有探究性的问题,鼓励学生小组合作、相互讨论,完成探究活动。同时要围绕一定的任务去展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习得知识、体验情感魅力。

四、让政治课堂充满教师良好的人格魅力

要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教师良好的人格魅力,教师本身就应该具有良好的人格。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其心理素质和修养的外在表现,它能反映一个教师的道德品格、思想情感、性格气质、学识教养、处世态度等。教师为学生所接纳,具有人格魅力,关键在于他在学生心

目中的形象。教师形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与学生关系的好坏。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为了使学生的人格健康发展,教师必须致力于塑造自己高尚的人格,要照亮别人,首先自己心里要有阳光和火种。 教师对待学生要真诚热情、宽容、富于同情心。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说:“一个人只要真诚,总能打动人的,即使人家一时不了解,日后便会了解的。”教师以诚待人,会在可以信赖的学生之间架起心灵之桥,通过这座桥,打开对方心灵的大门,并在此基础上并肩携手,合作学习,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教师不应只把眼光放在好学生身上,应当切实尊重学生个性,承认个体差异,难以想象一个以敌视的、轻视的眼光看待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的老师,会被学生接纳和尊重。当你以宽容的心态包容学生、以积极乐观的情绪影响学生、以鼓励的眼光信任学生,你会发现这些个性鲜明的学生很容易接近,在行动上接近学生,心理上贴近学生,教学上就有了更大的吸引力和说服力,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五、让政治课充满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的魅力

课堂教学毕竟是一种有目的的、讲求效益的活动,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知识、习得技能、发展智力、形成态度和相应的品质,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学生学到什么、得到什么是任何教学都必须追问的。而要解决课堂有效性的问题,关键在于既要真正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又要努力发挥好教师引领的作用。

新课改并不是让教师从幕前退到幕后,使教学彻底从“以书为本”转向“以人为本”,更不是让课堂教学一下子从“满堂灌”变为“满堂问”,流于表面上的热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创设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通过采取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独立思考、自我教育,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产生深刻的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自我发展。

总之,要让高中政治课焕发出魅力,我们就要积极探索课堂中所能焕发出的魅力因素,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减负背景下构建高中政治智慧型课堂的思考

发布:佚名 时间:2011-7-29 16:53:00 来源:京翰教育中心 录入:李蕾 人气:373

【文字:大 小】

在“减负”的背景下,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如何减负不减效,减负能增效,成为摆在学校和每个教师面前必须面对的现实性紧迫性的问题。然而,纵贯当前中学政治课堂教学的现状,封闭的课堂,狭隘的课堂,死寂的课堂,仍然成为不少政治教师始终坚守的教学形式,“穿新鞋走老路”,以及诸多的课堂形式主义泛滥成为当前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的重大羁绊。如何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效益,现实地成为每位政治课教师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构建和谐关系,唤醒学生智慧

课堂教学本身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双边活动。它是师生之间的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建立平等、民主、合作、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的发挥,主体人格的完善,而且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调动。教学实践证明,专制、放任只能造就“唯书、唯上、唯师”的“应试高手”,民主、和谐却可使师生互动、互感,教学相长,智慧共生。调查发现,新课程改革至今,中学政治学科作为学生“不感兴趣的学科之一”的窘况依然没有改变,师生之间的心理“隔膜”始终未能消除,课堂上,师生身处同一空间,心在两重世界,彼此没有关系的融洽、情绪的互动,严重影响着彼此围绕教学内容展开的言语交流和思想沟通,进而影响了中学政治课堂教学效果。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创设宽松的气氛,彼此形成高度的默契,实现流畅的沟通。作为中学政治教师,首先,要确立新的目标观念,倡导“以人为本”,尊重、关心、理解、信任每一个学生,从而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其次,要树立新的师生观念。教师要走下讲台真正成为学生学习上的“良师益友”,要将学生作为平等的参与者、合作者和研究者角色来对待,构建师生间双重主体的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

的新型的平等、民主、合作关系。第三,教师要充分发挥情感的感染作用,主动与学生交往,关心学生、尊重学生,“以自然的坦率代替做作的尊严”,善以会心的微笑,赞许的点头,关爱的抚摸,鼓励的言语,去亲近学生,吸引学生,悦纳学生,努力使自己成为教学过程中的“平等中的首席”,成为学生志同道合的朋友,感情融洽的伙伴,以形成强大的课堂“情感磁场”。正如陶行知所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师生共鸣,和谐共振,只有确立这种民主、平等、互爱、互助、互学的师生关系场中,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师生才能相互读懂对方,产生共鸣,享受教和学的幸福和追求知识的灵性。

二、重视自主学习,开启学生智慧

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政治课程的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在课堂中,倡导自主学习就是要彻底改变“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的方式,教师要将学习的主动权、自主权交给学生,尽量少讲精讲,给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机会、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思考问题、自己质疑释疑、自我评价,直至主动完成知识建构,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自主学习过程中,培养学习的主体责任感,建构自己完整人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首先学会自读教材,要读“四题”(课题、节题、框题、目题),明确学习的大方向;读“三字”(黑体字、宋体字、楷体字),掌握书本理论;读插图、引言,拓展思维层面。其次,问题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金钥匙。在自读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善于生疑、质疑、释疑。让学生在自行解决“现有发展水平”的问题中,获得更多的参与机会,展示自己的水平,在得到同学、老师的认同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在同学的积极合作、交流中,在师生的互动与对话中,思维相互诱导和撞击,智慧的火花竞相迸发。

三、引导合作探究,师生共生智慧

传统的课堂教学强调知识的灌输,教师填鸭式地满堂灌,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造成学生缺乏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死记硬背,缺乏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难以适应新世纪的需要。新课程目标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逐步改变思想政治课“教条条、背条条、考条条”的传统教学方式,开创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新局面。那么我们怎样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充满着勃勃生机、充满着智慧的挑战呢?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黑杰斯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接收者,而是积极的、主动的知识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使课堂变为探究性活动课堂。”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改变过去传统的“传授—接受”的教学模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现代学习方式,让学生亲历探求的过程,开发知识的宝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把我们的中学政治课堂变为充满智慧挑战的课堂。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就是一位智者,用智慧去点燃课堂中的智慧,去激起整个课堂的涟漪,在碰撞中产生一个个疑问,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促使学生保持足够的探究热情,进而产生强大的内在动力和探究智慧。教师也可以在合作、交流、探究过程中发现和了解学生的智慧特点,为更有效地实施智慧型教学提供参考。

四、密切联系实际,丰富学生智慧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理论联系实际是政治课保持生命力和增进吸引力的基本支点。但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教师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和理论的灌输,而忽略了把把所学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起来,不能正确引导学生运用政治课上所学习的知识认识社会各种现象,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这就要求政治教师要敢于突破课本、课堂的束缚,树立‘大政治”的观念,教学中要注重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课本与社会相结合等,尽量根据教学内容不断变换教学方式,不断刺激学生的兴奋点,使学生在课堂中从一种兴奋状态进入另一种兴奋状态,对课堂教学充满新鲜感。联系实际一是联系学生实际,即根据学生的心理、思想实际,抓住他们关注的“热点”、“焦

点”、“疑点”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二是联系社会实际。时刻紧扣政治课教学的时代性,运用鲜活的时事材料,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学习《政治生活》中联合国的有关知识时,我设计了如下的探究路径:第一个问题:假若你是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你认为目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同学们七嘴八舌,有的说反恐问题,有的说朝韩问题、有的说自然灾害问题等,涉及到当今国际政治经济社会中的重大热点问题。接着我设计了第二个问题:假若联合国安理会要就朝韩当前局势问题开会,你代表中国将作怎样的陈述?这也激发了学生思想的火花„„到这时答案的对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的思维之闸已被打开,智慧之泉已喷涌而出。三是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也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到机关、工矿企业、大自然中去学习,让发现、探究凸现出来,把学习的过程真正变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例如在《经济生活》第一单元“多变的价格”教学中,为了能够使学生轻松地掌握本课知识点,要求学生在上课一周前到附近的农贸市场、小商品批发市场去了解关于商品的价格变动情况,用调查研究得出的大量关于价格与供求、价格变动的影响等第一手感性材料结合书本的理论知识,同学就很容易接受理解。这种“走出去”的参与实践活动,有利于增强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认识空间,丰富和发展了学生智慧。

五、开展有效评价,发展学生智慧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有效的课堂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使学生在学习中情感愉悦并能更好地促进课堂学习。同时,教师要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从而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丰富和拓展师生的智慧。中学思想政治课课堂有效的教学评价必须指向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落实新课程标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益的基本要求的评价。因此,在中学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学习质量水平进行测验,引导学生对求知过程和实践过程进行反思,而且要指向师生的共同发展。课堂教学中,“好”、“很棒”式的单调化、泛化、模糊化的评价或不当评价、不适时机的评价,只会让学生感到“漠然”而“无动于衷”。相反,情真意切、因势利导而又恰如其分的、具有激励性的评价,恰如一杯香茗,清新、香醇,令人欣喜,令人激动,令人回味,有利于唤醒学生学习政治的自信,点燃学生热爱政治的火种,催生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让课堂评价真正成为激发学生奋进的动力,成为点拨学生迷津的灯塔,成为启发学生深思的钥匙,成为放飞灵性的翅膀。

英国教育学家情特海说过:“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充盈智慧的课堂是以教师的智慧开启学生的智慧,实现效益的最大化,达到师生智慧共生的课堂。“用心灵塑造心灵,用智慧启迪智慧”,这是课改赋予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我们应该带着真诚与爱心走进学生,走进课改,带着敏锐与智慧走进课堂,给学生以心灵和智慧的启迪。

新课程下政治课教学有效性缺失之问诊及对策

发布:佚名 时间:2011-8-4 16:54:00 来源:京翰教育中心 录入:李蕾 人气:446

【文字:大 小】

一、课堂有效性缺失之问诊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人们积极实施新课改,跟着课改“感觉”走,处处可以欣赏美丽的课改风景。课堂的壁垒被一一攻破,课堂的热能效应被一次次激发,每节课,尤其是在一些评优课、展示课、赛课的课堂均做到有“形”有“神”、有“情”有“韵”,课堂成了“阳光地带”、“动感地带”、“情感地带”。但由于对新课程理念理解、领会不到位,或由于实施者缺乏必要的经验和能力、升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新课改下的教学行为也时常出现偏差,“繁华”课堂透射出放任与浮躁、随意与“急功近利”。课堂教学多了些新颖的形式和茫然的教学行为,却丢失了宝贵的东西──“有效”。其症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顾此失彼,机械割裂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三维目标”作为一个整体,指导着中学政治课教学。然而,当前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中,明显存在着机械割裂三维目标的现象:其一是顾了“情感态度”失了“知识技能”。实施新课程实验教学以来,有的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从过去的只抓“知识技能”的极端,转到现在只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中刻意追求情感目标,把大部分时间用在了让学生谈感受、辨事理、看录象、听音乐上,忽略了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其二是有一些教师受传统行为主义心理学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只关注知识的授受和技能的训练,依然是我行我素,穿新鞋走老路,始终把接受学习、死记硬背离、机械训练作为培养学生的重要手段,却冷落、忽视了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的干脆就在课上如蜻蜓点水般针对某一事件抒发一下情感就算完成了。其三是有的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将之程序化、机械化。先“传道、授业”,然后“合作、讨论”,最后在一片叫好声中“温故、知新”,凡此种种,均人为地造成了三维目标的割裂,严重违背了新课程理念,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根本上阻碍了学生的发展。

2.走下“神坛”,教师成了“摆设”

新课改,要求我们必须打破过去教师“满堂灌”,学生“满堂听”的教学习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于是,有些教师开始迷惘了,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甚至认为既然学生是主体,那么就是课堂教学的“主角”,教师就是“配角”。因此,课堂上,很怕“讲”。能“少讲”,则“少讲”,能“不讲”则“不讲”,多让学生讲,多让学生活动。动不动让学生当众表演,来“凸现主体地位”。或者就来个“随波逐流”的师生问答,来实现“师生互动、合作”,随意性充分体现,随叫随到代替了“唤醒、激励和鼓舞”,“画龙点睛”变成了“蜻蜓点水”。整个课堂由于缺乏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就像一盘散沙,各抒己见,对须掌握的知识模棱两可,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3.名不符实,合作流于形式

几年来,新课程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实施,这对于转

变学生学习方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有效的合作学习,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然而在现实中,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的情况比较普遍。有的教师认为“合作学习”是体现课标精神最佳形式,不管需要不需要,应该不应该,合适不合适,一律分组讨论,合作学习。有的则把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形式,一种点缀,每次只用二、三分钟时间,学生还没有真正进入学习状态,就草草收场。有的则不管问题是否适合采用合作学习这种方式,不论问题大小、深浅一律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这种课堂教学仅仅是展示给别人看的“花架子”,甚至是一种作秀的虚假教学,教学不可能产生真正的有效性。

4.有声有色,“辅助”成了“唯一”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入政治课堂,使传统的、枯燥的政治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深受广大政治教师的青睐。但有的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过程中却出现了种种偏差。诸如用鼠标代替粉笔,屏幕代表黑板,课件成了电子书,教师成了放映员,一节课里屏幕影像、文字、音响接踵而至,稍纵即逝。学生成了地地道道的观众,传统的“满堂灌”变成了“满堂看”和“满堂听”;更有甚者,忽视了对教材的钻研,对教学设计的思考,唯课件精美第一,一味追求直观性,追求缤纷华丽的效果,不注意呈现信息的重点,把教学内容进行过分的包装,夸大非教学元素在信息中的地位,模糊了学生注意的重点内容。学生虽然享受到了“眼睛的盛宴”,但没有得到任何知识、技能的营养,势必会使政治课堂在图片和声音的热闹中失去了应有活力和魅力。 难处与困惑,在事业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它们是可以进一步探索与解决的科研课题,是得以进一步推进课改、深化课改的发展空间。正如一位教育界人士所说:课堂是教育教学改革最终归属与落脚的地方,新课程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新天地,但要真正达到课堂教学的理想境界,却有无数个“结”等待着我们去解。──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个结的解开必将带来的是高效的政治课教学和政治课课程改革的丰硕成果。

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教学有效性就是在有限的教学活动时间和空间内,遵循教学客观规律,采用恰当的教学方式,用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物力的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这就要求广大政治教师用新课程理念来指导政治课教学,不断追求教学的有效性,这样我们才能在规定的一节课中更多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切实减轻学生负担,促进学生在愉快中成长。

1.确立三维目标意识,奠定有效教学的基础

为每一节课制订切合实际的课程目标,并准确地加以描述,使每一节课都有明确清晰的教学方向,这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新课程以“学习相关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与时俱进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备即将成人的青年在现代社会中生活应有的自主、自立、自强的能力和态度;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总目标,以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为分类目标,这三维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可割裂、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既要考虑将过程与方法目标和知识与技能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有机结合撰写,又要注意目标的具体可操作性和目标陈述的“行为化”,即要关注行为的主体、使用的行为动词、形成行为的条件、及该行为的表现程度。如在《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第三课“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有一个知识技能目标“理解怎样正确看待、评价各种消费心理”。这是一个比较明确的知识目标,它需要通过一定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才能落实,比如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讨论、交流生活中典型事件或者展示不同消费心理的图片、片断,在比较、分析中掌握各种消费心理的异同。为此有必要将过程与方法目标和知识与技能目标相结合后确立如下目标: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图片、教材资料和比较分析让学生掌握怎样正确看待、评价不同的消费心理。其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可陈述为: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图片、教材资料和讨论分析,使学生养成适度消费、量入为出等消费观念,成为理性的消费者。

2.让预设和生成在学生的需求中有机融合

没有预设的课是不负责的课,没有生成的课是不精彩的课。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必须预以成规,生而创新,让预设和生成有机融合,使师生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中得到共同提高,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机动灵活地把握课堂,关注和处理好课堂生成。生成资源来自哪里?一是教师精心预设,二是课堂学习中自然生成。问题是学科教学的心脏,有价值的问题是重要的生成资源。一方面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实际问题和教学内容提出具有挑战性且有价值的问题资源,引发学生的发现探索,提升学生的思考,使生成的问题成为学生研究问题的重要资源。另一方面教师要精心预设,为可能在学习中自然生成的资源搭设生成的平台,给生成资源以“着陆”之机。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学生的经验基础、尊重不同学生的选择,

允许学生从自我个性多角度观察,发现问题,教师应以满腔的热情关注学生,真诚地倾听学生,用宽容的态度接纳课堂生成。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机智地筛选生成并巧妙地利用生成,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保证。凡是有利于与本节课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紧密相连并能触动学生交注欲望,思考兴趣的生成资源必须用好;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紧密相连并促进学生思考,有利于对学科思想、方法更深入讨论的生成资源必须用好。课堂教学往往由于这些生成资源的不约而至,随学生学习的深入而妙趣横生,充满智慧。

4.有效合作,多样探究,提高课堂教学效度

爱因斯坦曾说过:“结论几乎总是以完成的形式出现在读者的面前,读者体会不到探索和发现的喜悦,感觉不到思想形成的生动过程,也很难达到清楚地理解全部情况。”这就要求政治课教师要将探究式教学引入自己的课堂教学之中,提高课堂教学效度。

课堂教学是实施探究式教学的关键环节。能否把握好这一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探究式教学的成败。这就要求在探究式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导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学生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人,自然是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思考探究的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敞开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结果。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一定要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变“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为“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变“教学中心”和“教师中心”为“学生中心”。努力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开启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增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使他们在“观察”中发问,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的目的。

5.因材选媒,让课堂妙笔生花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被广泛使用,成了新课改的一道亮丽风景。它可以将教学内容方便、快捷地集成、整合后,通过文字、声音、图像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接受和巩固。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合理整合各种教学手段,“因材选媒”,突出多媒体的辅助作用,淡化其“装饰”效应,让学生在形象生动的情景中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使他们由厌学、苦学、傻学变为愿学、乐学、会学,从而加速学生参与认知、自觉认知的主动性。当学生思维受阻时,可运用信息技术的多媒体功能适时演示、诱导、点拨,使学生沟通遇阻的思维,突破思维障碍。在知识体系的建构过程中,可以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动态图象演示,也可把知识的形成过程清楚地显示出来,帮助学生掌握内在规律,从而完成知识建构。总之,在教学中只有摆正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位置,合理使用,才能充分发挥其教学优势,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课堂作为实施教育的主渠道和主场所,不仅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学习天地,而且也是学生身心发展、潜能开发、主体意识增强的重要空间。因而,构建一个有效、高效的课堂对于真正落实新课改要求意义非凡。我们只有在深刻反思现有课堂教学现状的基础上,重塑我们的课堂教学,不断追求教学的有效性,这样我们才能在规定的一节课中更多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切实减轻学生负担,促进学生在愉快中成长。

思想政治的“四读二论”教学法

发布:佚名 时间:2011-9-20 17:03:00 来源:京翰教育中心 录入:李蕾 人气:35

【文字:大 小】

新编思想政治从基本的事实出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突出教育性,以政治方向带动思想品德教育,以“知”导“行”,为行为养成服务,并努力反映时代特点,接近学生实际,增强了教材的可读性和趣味性。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采取“四读二论”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读书指导,收到了极好的效果。

1.读课题

课题是全课的知识概括,也是每一课最简要最突出的中心和线索,它起到了“纲举目张”的作用,展示了课文的总体结构和基本体系。

如第一课课题是《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课题开宗明义点明了本课的核心内容,由此而引发一连串问题:什么是祖国利益?祖国利益为什么高于一切?祖国利益与个人利益有什么关系?通过读课题,使学生抓住要害,展开思维,引起学习的兴趣。再如第五课《公民要自觉遵守纪律》,课题总括了本课三方面的问题:什么是纪律?为什么要遵守纪律?怎样遵守纪律?尤其重点突出了行为要求——自觉遵守纪律。通过读课题,使学生先入为主,形成强烈的印象,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行为的落实。

2.读框题、读标题

框题、标题是同一课题之下分属不同知识要素和培养目标的多方面、多层次的线索、提纲,犹如一棵树,课题是主干,框题、标题是分枝,读框题、标题可理清同一知识体系中的不同侧面、不同要求的知识要素间内在的联系,从各个方面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认识。如第四课《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分三节六个框题十二个小标题,这些框题与标题形成了完整的“知识树”:

3.读课文

阅读教科书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来源,要真正使学生掌握知识、理解道理,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指导他们认真读好教科书,一般可分三步去进行具体指导。

首先依据自学提纲和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带问题通读,对本课内容有一个初步地整体了解,掌握总体框架。

其次指导学生依据题纲细读,讨论分析掌握知识、解决问题,找出提纲中对应的教学目标和有关知识内容。

最后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指导学生精读,或圈字、或加点、或画横线、或加框,对重点句段以及关键词语,让学生反复阅读、重点记忆,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在第二课第一节教学中,先出示提纲,结合读框题、标题让学生通读,把握基本框架,再细读从中国近现代史归纳,认识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能够发展中国这一论断,然后重点读结论,这样通过反复读,加深了理解、强化了记忆。

4.读插图

充分利用插图,结合课文阅读,可以直观形象、生动地展示课文主题,增强阅读兴趣,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

5.讨论材料

充分利用实例引导学生讨论,带着求知、解惑的渴望去思考探讨,通过分析讨论使学生从榜样的身上汲取力量,接受教育。

6.讨论自我

结合所学知识通过讨论,让学生自我教育,找到自己的位置,把内心的教育体验化为实际行动,把知行结合起来,学以致用。

如何提高高三学生政治学科的学习能力

发布:佚名 时间:2011-8-24 13:44:00 来源:京翰教育中心 录入:李蕾 人气:503

【文字:大 小】

高考政治复习思想政治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自主复习教材知识中查漏补缺,从而形成完整科学的知识体系,并从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培养高三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指导全面复习,学会举一反三

(一)政治教师引导复习,当好领航员。

从微观上来说,考点的全面复习,就是要全方位、多角度地复习每个考点,包括含义、性质、地位、作用(或意义)、途径(或措施),与相关的知识点的区别和联系。从宏观上来说,,一是要按照《考试大纲》规定的“考试范围”复习所有的考点,不能挑挑拣拣;二是要强调重点知识,以及这些知识点在学科中的位置,与其他知识的联系,使学生心中有主干知识,有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使基础知识系统化、网络化,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以政治生活考点“为人民服务的政府”为例,必须掌握政府的性质、宗旨、职能,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政府依法行政的重要性和意义,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权威和无权威的政府的区别,如何树立政府的权威。心中有了“为人民服务的政府”的“知识树”,就能应对类似的高考试题。

(二)要求学生以教材为本,注重基础知识的复习。

学生自主复习的主要途径是通过阅读教材、复习用书,进一步自主建构知识体系。近几年来,关注思想政治教材也已经成为高考文综政治命题的一个重要趋势。很多试题选择了教材中的材料,一些设问也直接考查教材中的基本知识。多数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看复习资料、做各种模拟试题上,而对政治教材重视不够。为了适应高考要求,培养学生能力,教师必须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的引语、名言、正文、辅文、插图、设问栏目、相关链接、综合探究、专

家点评、理论评析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适应当前高考的要求。因此,指导学生回归教材进行自主复习显得尤为重要。

1.指导归纳同类知识

我们在看到某一个知识点的时候,除了要掌握这一知识点外,还应该进一步思考:课本上像这样的问题还有哪些?如我们看到政治生活中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这一内容时,应该想到政治生活中除了这一基本原则外,还有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权利与义务统一原则、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原则、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更进一步考虑,还应想到经济常识中的等价交换原则、世贸组织的基本原则、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原则等。

2.指导联系相关知识

我们在看到某一个知识点时,应善于把课本上其他一些与这一知识点有关的内容联系起来。例如在看到政治生活中政府的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职能的时候,要把它与经济生活中的国家宏观调控联系起来;在看到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点中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时候,要把它与我国所倡导的国际新秩序联系起来(因为国际新秩序建立的基础就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指导比较易混知识

我们在看某一个知识点时,还应该把这一知识点与课本上其他地方的易于混淆的知识点联系起来,进行比较,在比较中更好地把握。如在看到政治生活中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时候,要把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与特别行政区联系起来进行比较分析;在看到生活与哲学常识中的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的时候,要自觉地把它与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进行全面的比较与分析;在看到经济生活中的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的时候,要很自然地想到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的区别与联系,以及与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的区别,等等。

归纳同类知识,实际上是阅读教材时的“以点带面”——以看到的某一个知识点为切口,带出课本上与之类似的其他知识;联系相关知识,实际上是阅读教材时的“以点阅读教材串

线”——以看到的某一知识点为起点,把课本上与之有内在关联的知识串联起来;比较易混知识,则是阅读教材时的“以点对点”——把课本上易与这一知识点混淆的知识点联系起来进行比较。阅读教材时这种正确处理了前与后的关系,能极大地提高阅读教材的效率和效益,真正收到举一隅而三隅反的良好效果。

总之,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科学阅读教材达到对考点的全面复习,并构建起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点,在高考中得心应手。

二、引导发现问题,激发思维活力

帮助学生针对国内外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活等领域中的现象提炼问题,让他们“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提高发散思维能力。这也是高考思想政治教学中的题中之义。现代社会发展迅速,传媒手段快捷,各种信息纷至沓来,学生每天从各种信息渠道获得的新闻较多,若能把学生经常遇到的又暂时无法理解的现象用问题形式提出来,然后试着用已学过的知识对这些问题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论证,就不仅对政治课的学习有特殊作用,而且对提高学生运用理论观察和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有积极作用。如学生在不同的信息渠道看到了我党和政府的领导同志讲“2011年必须保持物价稳定”,就要对“保持物价稳定”的重要性予以了解,在高三年级的综合复习中围绕这一问题,从经济、哲学、文化、政治四大块内容对保持物价稳定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思考,然后进行理论分析。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想办法尽可能地让学生获得存疑质疑的丰富的背景资料,先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收集、查阅、调查、咨询、整理背景资料,为挖掘、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提供相关条件,然后引导学生从已理解的问题上延伸或演绎出新问题,让学生讨论和分析与知识点相关的问题,从而进入探索、思考的境地,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三、做到三个“结合”,理论联系实际

由于高考文综在“稳”的基础上追求情境和设问的“新”和“活”,因此我们在政治复习备考中要多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相关学科结合点,从而真正做到三个“结合”,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复习备考原则。

(一)生活观察与理性分析相结合。

文综政治高考试题不仅来源于我们的现实生活,而且越来越贴近中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与心理实际,有的试题涉及对我国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自然科学方面的新成就。这就要求广大考生在复习过程中注重观察生活、关注现实生活,同时进行理性思考,把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等方法用于观察生活的全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思维品质和水平。例如在看经济生活中公司能否经营成功的要素时,公司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就应该把它与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重大热点问题联系起来,想想公司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过程中有何地位和作用;看到生活与哲学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这一内容时,应把这一内容与建设创新型国家联系起来;在看政治生活中工农联盟是我国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这一知识点时,应把它与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经济问题联系起来,从而加深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性的思考,等等。

我们在平常的学习过程中也可尝试由外联内,即在看电视读报纸的过程当中,如果发现了某则新闻或某个问题跟教材知识点联系密切,我们就可及时把课本上与之有关的知识点挖掘出来,自觉地加以分析与说明。我们要做有心之人,随时关注社会生活,并联系教材知识深入分析与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时政热点与教材知识点相结合。

文综政治高考试题往往以时政热点为材料,创设新情境、提出新问题,并要求考生整合教材知识来组织答案。这就要求广大考生平时关心国内外重大时政,力求找到时政热点与教材知识之间的交汇点。把时政热点与政治学科知识点有机地结合,关键是要领会时政材料中隐含的国家意志与命题意向。以和谐社会建设为例,经济发展上的和谐要求——重点在发展速度符合客观经济规律,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符合经济发展内在要求、符合人民利益,也就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符合共同富裕的方向,也就是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政治发展上的和谐要求——重点在反腐败和廉政建设,着力解决人民的切身利益问题,就是要求党和政府处理好与人民的关系。哲学生活角度思考的和谐社会要求——主要涉及辩证唯物论规律的客观性、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有机结合,唯物辩证法的全面协调的

发展观,以及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具体体现在如何解决涉及人民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的物价、医疗、教育和就业等问题。由此可见,关于和谐社会建设的考试通常会是现实、具体的,与教材知识点是相联系的。

(三)学科内综合与学科间相结合。

对于高三文科班学生来讲,参加文综考试一定要“看好自家门,适当串串门”,即要在学好各学科主干知识和建构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加强学科内的综合(这是主要的)。我们在设置探究性问题时,要注意选取材料的范围,既包括教材提供的,又包括报刊杂志等课外读物;既包括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和“两会”精神,又包括我们的日常生活小事;既包括政治、经济类报刊杂志,又涵盖小说、诗词歌赋,等等。与此同时,重视学科间的知识联结,尤其要注意那些可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的基本知识点,重视那些与当前形势紧密结合的时政热点,通过强化训练来培养和提高学生发散性思维和自主渗透能力。

总之,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既是高考政治复习的重点,又是难点。我们要正确处理好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实现“掌握知识”向“提升能力”的转变。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处理好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是思想政治课“生本原则”的内在要求,只有通过师“引”生“动”,才能有效地把书本上“死”的理论知识与社会生活中“活”的实际结合起来,提高高三学生政治学科的学习能力,从而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这才是思想政治课的生命力之所在。 新课程理念下思想品德课有效教学的探索

发布:佚名 时间:2011-8-19 11:33:00 来源:京翰教育中心 录入:李蕾 人气:251

【文字:大 小】

为适应新的课程理念,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要讲究教学艺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在参与中学习,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兴趣,并理解和接受,内化为信念、意志、荣辱观和价值观,进行有效有效教学。下面从导入、授课、小结和作业四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探索和体会。

一、激情有趣的导课,引人入胜,唤起学习动机。

导入是一堂课的切入点,它如同桥梁,联系着旧课和新课;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如同路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和方向。成功的导课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引发学生思考,引起学生的期待心理和求知欲望,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从课外转移到课内,使学生很快地进入课堂角色,为整堂课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心理氛围。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应设计出诸如故事导入、小品导入、诗歌导入、谜语导入、漫画导入、音乐导入等导入课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改革开放的内容时,先让学生欣赏歌曲《春天的故事》,在优美的乐曲声中,老师及时提问:歌词中两次提到的“老人”指谁?1979年和1992年分别发生了哪两个“春天的故事”?学生情绪激奋,跃跃欲试,很自然地导入了新课。通过导入,学生对本堂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兴趣是动机产生的主观原因。所以我们在导入新课时,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情景,把学生的兴趣和思维迅速地吸引到课堂教学中。为使导课激情有趣,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导课材料的选用应注意典型和真实性,要取材于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平民百姓都非常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

2、导课的信息材料与教学内容必须有内在联系,能自然而然地过渡到教学内容上。

3、导课的问题设计应在学生的生活体验范围内或学生现有知识储备和思维能力所能达到的程度,不能太难太抽象。

二、授课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思考,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课程改革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课程改革要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

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为使课堂教学变成互动式教学,促使学生由被动听课转为主动参与、主动学习,教师应尊重和赏识学生的独到见解,特别是对学生的一些“异想天开”、“奇谈怪论”不要轻易否定,而是认真倾听,一同遐想,正确引导,最大限度地保证每个学生的主体参与。具体方法如下:

第一: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时空,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如,在讲授“依法纳税”这一节时采取分组比赛的形式,分“才华才识展示”、“问题创意展示”、“金点子展示”等环节,让学生在阅读教材和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自己解决问题,提出在税收问题上存在的疑虑,并为当前在税收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等,使学生“敢想、敢说、敢创”的精神得到激发,也在自己的积极参与中理解了税收的重要性。这种教学不求讲深讲透,而是讲七分留三分,让学生有

时间去思考,去探求,自求其果,充分享受含英咀华的乐趣。

第二,课堂教学要营造合作互动式氛围,营造多向交互的空间。现代社会心理学表明,教学中学生之间的互动能改善人际关系,同时有助于拓宽思路,扩大视野,促使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去认识理解事物。小组活动中大家各抒己见,取长补短,相互协作完成主题作品,促使学生动脑想、动手做、动嘴问,从而使教学内容入耳入脑,内化为正确的观念。有位老师在复习“资源问题”时,在向学生展示了课堂教学目标以后,由学生选出主持人,把全班同学分长江队、黄河队、钱江队、浙江队四组进行创设问题、解答问题的比赛,以游戏的形式把资源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由学生自己在游戏中圆满解决了,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参与

中完成了教学任务。

三、小结重视导行,促进学生道德观念内化和行为外现,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 课堂小结是对一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概括,使学生对所学基础知识及其技能更好地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它既要让学生知道整堂课主要讲什么,给一堂课教学划上句号,又要给学生提出书本上的基础知识与社会实践或学生生活实际有何联系,添上问号,可以说是整堂课的“点睛之笔”。课堂小结要改变过去侧重于知识点的归纳掌握的做法,改变过去教师“包办代替”的形式。如小结“依法纳税”一节教学时,一位任课教师结合今年四月份第十三个税法宣传月,让学生以“我要当一名小小税法宣传员”展开活题:“你打算如何去搞好这次宣传活动?请你设计几个活动,并为这次宣传活动拟几条标语等”。这样的课堂小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性,既注意了行为的落实,又避免了空洞的说教,把课内知识的学习延伸到课堂外,使学生感觉到通过一堂课的学习既学到了新知识又懂得了这些新知识与自己身边社会生活的联系,还学会了用新知识简单分析身边的事例,培养了学生应用所学基础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

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挥。

如何让高中政治课焕发出魅力

发布:佚名 时间:2011-8-24 13:45:00 来源:京翰教育中心 录入:李蕾 人气:937

【文字:大 小】

自新课改实施以来,政治课教师都在为如何提高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着不懈的探索。那么怎样才能让“枯燥”的政治课“鲜活”起来,怎么样才能使政治课充满魅力呢?我结合多年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使高中政治课堂充满魅力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名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的兴趣,激起学生求知欲,要善于把学生的间接兴趣引导到事物或行动本身所引起的直接兴趣上。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努力营造一个师生合作、生生互动、宽松民主、积极主动的教学氛围,才能提高学生政治学习的兴趣。

面对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如何在吸收传统政治课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从“教师中心、课本中心、教室中心”的弊端中走出来,突破“满堂灌”、“填鸭式”教学的桎梏,改变传统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被动局面,探索一些适合学生主动学习、全面发展的教学方式,这些问题

刻不容缓地摆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主要采用幽默的语言来为课堂增添一点笑声,还结合政治教学激发学生求知欲,此外还通过创设一些生活情境,运用情感教学,在教法、学法等方面多管齐下,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课堂充满魅力。总之,在新课程、新理念的指导下,激发学生学习政治课兴趣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应根据教学对象、内容、环境的不同而变化,不应该千篇一律,只要我们紧紧抓住“兴趣点”不放,充分调动学生,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思想政治课就会越上越活,就会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使其更主动地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二、让政治课堂充满时政魅力

时事政治即当前国内外发生的引人注目的、具有重大意义的新闻。政治课结合时政教育,能弥补教材相对于形势发展滞后的不足,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培养学生运用书本理论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起到“一石多鸟”的作用。那么如何让时事政治与课堂巧妙地结合呢?

1.以时事热点为话题导入新课教学

创设良好的情境,把学生带入新课,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整堂课的学习兴趣。以新鲜的时事热点开场往往能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这样的开场白能使学生由陌生、好奇转为主动认真地对待学习,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让学生自主收集整理时政资料进行要闻发布

我要求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时政信息,多阅读各种有益的报刊杂志,如《人民日报》、《半月谈》、《中学生时事政治报》等。在新课开始前,让两三名同学进行新闻发布,要求他们表述清晰简明,突出热点、焦点,避免内容重复。在学生发布要闻后,我适时地进行点评,并引导学生谈感受、提问题,带着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进入正式课堂的学习。开展新闻发布会,调动了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动手搜集、整理材料,也使学生自己口头表达的能力得到锻炼。

3.结合时事政治进行讨论学习

时事政治中蕴藏了许多理论知识,要去挖掘,不能完全靠教师,而主要是靠学生,教师主要是引导学生围绕时政材料进行讨论,互相交流,在讨论交流中发现问题,然后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课本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种探究式的学习,改变了过去教师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教学方法,而是让学生去思考、去发现,自己主动地获取知识。

总之,教师用创新的课堂教学手段,才能实现热点问题与《政治生活》教学的有效结合,才能让政治课堂散发时政的魅力。

三、让政治课堂充满探究的魅力

新课程理念倡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探究性活动使学生获取知识,学会方法,体验情感。因此,一堂政治课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合理有效地开展了探究活动。近年来,政治教师们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教学方式有了明显的改观,自主、合作、探究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尝试设计多种多样的探究活动。虽然教师们尽力转变观念、改变教学方式,想在新课程下的政治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来改变原有的传统教学方式,但现实与设想往往是有距离的。

探究活动的设置与开展是新课程下政治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能体现学生的充分参与和合作对话。而且从高一新教材的内容组成看,每一框题都安排了一定量的情境材料和问题,在每一单元结束后又有一框题的综合探究活动,所以教材的编写充分体现了学生主动合作探究的要求与思想。政治教师就必须结合教材的重点难点,通过学生熟悉又感兴趣的情境材料,设置具有探究性的问题,鼓励学生小组合作、相互讨论,完成探究活动。同时要围绕一定的任务去展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习得知识、体验情感魅力。

四、让政治课堂充满教师良好的人格魅力

要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教师良好的人格魅力,教师本身就应该具有良好的人格。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其心理素质和修养的外在表现,它能反映一个教师的道德品格、思想情感、性格气质、学识教养、处世态度等。教师为学生所接纳,具有人格魅力,关键在于他在学生心

目中的形象。教师形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与学生关系的好坏。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为了使学生的人格健康发展,教师必须致力于塑造自己高尚的人格,要照亮别人,首先自己心里要有阳光和火种。 教师对待学生要真诚热情、宽容、富于同情心。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说:“一个人只要真诚,总能打动人的,即使人家一时不了解,日后便会了解的。”教师以诚待人,会在可以信赖的学生之间架起心灵之桥,通过这座桥,打开对方心灵的大门,并在此基础上并肩携手,合作学习,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教师不应只把眼光放在好学生身上,应当切实尊重学生个性,承认个体差异,难以想象一个以敌视的、轻视的眼光看待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的老师,会被学生接纳和尊重。当你以宽容的心态包容学生、以积极乐观的情绪影响学生、以鼓励的眼光信任学生,你会发现这些个性鲜明的学生很容易接近,在行动上接近学生,心理上贴近学生,教学上就有了更大的吸引力和说服力,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五、让政治课充满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的魅力

课堂教学毕竟是一种有目的的、讲求效益的活动,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知识、习得技能、发展智力、形成态度和相应的品质,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学生学到什么、得到什么是任何教学都必须追问的。而要解决课堂有效性的问题,关键在于既要真正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又要努力发挥好教师引领的作用。

新课改并不是让教师从幕前退到幕后,使教学彻底从“以书为本”转向“以人为本”,更不是让课堂教学一下子从“满堂灌”变为“满堂问”,流于表面上的热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创设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通过采取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独立思考、自我教育,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产生深刻的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自我发展。

总之,要让高中政治课焕发出魅力,我们就要积极探索课堂中所能焕发出的魅力因素,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减负背景下构建高中政治智慧型课堂的思考

发布:佚名 时间:2011-7-29 16:53:00 来源:京翰教育中心 录入:李蕾 人气:373

【文字:大 小】

在“减负”的背景下,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如何减负不减效,减负能增效,成为摆在学校和每个教师面前必须面对的现实性紧迫性的问题。然而,纵贯当前中学政治课堂教学的现状,封闭的课堂,狭隘的课堂,死寂的课堂,仍然成为不少政治教师始终坚守的教学形式,“穿新鞋走老路”,以及诸多的课堂形式主义泛滥成为当前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的重大羁绊。如何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效益,现实地成为每位政治课教师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构建和谐关系,唤醒学生智慧

课堂教学本身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双边活动。它是师生之间的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建立平等、民主、合作、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的发挥,主体人格的完善,而且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调动。教学实践证明,专制、放任只能造就“唯书、唯上、唯师”的“应试高手”,民主、和谐却可使师生互动、互感,教学相长,智慧共生。调查发现,新课程改革至今,中学政治学科作为学生“不感兴趣的学科之一”的窘况依然没有改变,师生之间的心理“隔膜”始终未能消除,课堂上,师生身处同一空间,心在两重世界,彼此没有关系的融洽、情绪的互动,严重影响着彼此围绕教学内容展开的言语交流和思想沟通,进而影响了中学政治课堂教学效果。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创设宽松的气氛,彼此形成高度的默契,实现流畅的沟通。作为中学政治教师,首先,要确立新的目标观念,倡导“以人为本”,尊重、关心、理解、信任每一个学生,从而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其次,要树立新的师生观念。教师要走下讲台真正成为学生学习上的“良师益友”,要将学生作为平等的参与者、合作者和研究者角色来对待,构建师生间双重主体的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

的新型的平等、民主、合作关系。第三,教师要充分发挥情感的感染作用,主动与学生交往,关心学生、尊重学生,“以自然的坦率代替做作的尊严”,善以会心的微笑,赞许的点头,关爱的抚摸,鼓励的言语,去亲近学生,吸引学生,悦纳学生,努力使自己成为教学过程中的“平等中的首席”,成为学生志同道合的朋友,感情融洽的伙伴,以形成强大的课堂“情感磁场”。正如陶行知所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师生共鸣,和谐共振,只有确立这种民主、平等、互爱、互助、互学的师生关系场中,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师生才能相互读懂对方,产生共鸣,享受教和学的幸福和追求知识的灵性。

二、重视自主学习,开启学生智慧

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政治课程的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在课堂中,倡导自主学习就是要彻底改变“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的方式,教师要将学习的主动权、自主权交给学生,尽量少讲精讲,给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机会、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思考问题、自己质疑释疑、自我评价,直至主动完成知识建构,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自主学习过程中,培养学习的主体责任感,建构自己完整人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首先学会自读教材,要读“四题”(课题、节题、框题、目题),明确学习的大方向;读“三字”(黑体字、宋体字、楷体字),掌握书本理论;读插图、引言,拓展思维层面。其次,问题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金钥匙。在自读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善于生疑、质疑、释疑。让学生在自行解决“现有发展水平”的问题中,获得更多的参与机会,展示自己的水平,在得到同学、老师的认同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在同学的积极合作、交流中,在师生的互动与对话中,思维相互诱导和撞击,智慧的火花竞相迸发。

三、引导合作探究,师生共生智慧

传统的课堂教学强调知识的灌输,教师填鸭式地满堂灌,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造成学生缺乏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死记硬背,缺乏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难以适应新世纪的需要。新课程目标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逐步改变思想政治课“教条条、背条条、考条条”的传统教学方式,开创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新局面。那么我们怎样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充满着勃勃生机、充满着智慧的挑战呢?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黑杰斯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接收者,而是积极的、主动的知识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使课堂变为探究性活动课堂。”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改变过去传统的“传授—接受”的教学模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现代学习方式,让学生亲历探求的过程,开发知识的宝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把我们的中学政治课堂变为充满智慧挑战的课堂。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就是一位智者,用智慧去点燃课堂中的智慧,去激起整个课堂的涟漪,在碰撞中产生一个个疑问,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促使学生保持足够的探究热情,进而产生强大的内在动力和探究智慧。教师也可以在合作、交流、探究过程中发现和了解学生的智慧特点,为更有效地实施智慧型教学提供参考。

四、密切联系实际,丰富学生智慧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理论联系实际是政治课保持生命力和增进吸引力的基本支点。但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教师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和理论的灌输,而忽略了把把所学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起来,不能正确引导学生运用政治课上所学习的知识认识社会各种现象,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这就要求政治教师要敢于突破课本、课堂的束缚,树立‘大政治”的观念,教学中要注重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课本与社会相结合等,尽量根据教学内容不断变换教学方式,不断刺激学生的兴奋点,使学生在课堂中从一种兴奋状态进入另一种兴奋状态,对课堂教学充满新鲜感。联系实际一是联系学生实际,即根据学生的心理、思想实际,抓住他们关注的“热点”、“焦

点”、“疑点”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二是联系社会实际。时刻紧扣政治课教学的时代性,运用鲜活的时事材料,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学习《政治生活》中联合国的有关知识时,我设计了如下的探究路径:第一个问题:假若你是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你认为目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同学们七嘴八舌,有的说反恐问题,有的说朝韩问题、有的说自然灾害问题等,涉及到当今国际政治经济社会中的重大热点问题。接着我设计了第二个问题:假若联合国安理会要就朝韩当前局势问题开会,你代表中国将作怎样的陈述?这也激发了学生思想的火花„„到这时答案的对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的思维之闸已被打开,智慧之泉已喷涌而出。三是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也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到机关、工矿企业、大自然中去学习,让发现、探究凸现出来,把学习的过程真正变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例如在《经济生活》第一单元“多变的价格”教学中,为了能够使学生轻松地掌握本课知识点,要求学生在上课一周前到附近的农贸市场、小商品批发市场去了解关于商品的价格变动情况,用调查研究得出的大量关于价格与供求、价格变动的影响等第一手感性材料结合书本的理论知识,同学就很容易接受理解。这种“走出去”的参与实践活动,有利于增强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认识空间,丰富和发展了学生智慧。

五、开展有效评价,发展学生智慧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有效的课堂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使学生在学习中情感愉悦并能更好地促进课堂学习。同时,教师要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从而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丰富和拓展师生的智慧。中学思想政治课课堂有效的教学评价必须指向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落实新课程标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益的基本要求的评价。因此,在中学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学习质量水平进行测验,引导学生对求知过程和实践过程进行反思,而且要指向师生的共同发展。课堂教学中,“好”、“很棒”式的单调化、泛化、模糊化的评价或不当评价、不适时机的评价,只会让学生感到“漠然”而“无动于衷”。相反,情真意切、因势利导而又恰如其分的、具有激励性的评价,恰如一杯香茗,清新、香醇,令人欣喜,令人激动,令人回味,有利于唤醒学生学习政治的自信,点燃学生热爱政治的火种,催生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让课堂评价真正成为激发学生奋进的动力,成为点拨学生迷津的灯塔,成为启发学生深思的钥匙,成为放飞灵性的翅膀。

英国教育学家情特海说过:“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充盈智慧的课堂是以教师的智慧开启学生的智慧,实现效益的最大化,达到师生智慧共生的课堂。“用心灵塑造心灵,用智慧启迪智慧”,这是课改赋予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我们应该带着真诚与爱心走进学生,走进课改,带着敏锐与智慧走进课堂,给学生以心灵和智慧的启迪。

新课程下政治课教学有效性缺失之问诊及对策

发布:佚名 时间:2011-8-4 16:54:00 来源:京翰教育中心 录入:李蕾 人气:446

【文字:大 小】

一、课堂有效性缺失之问诊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人们积极实施新课改,跟着课改“感觉”走,处处可以欣赏美丽的课改风景。课堂的壁垒被一一攻破,课堂的热能效应被一次次激发,每节课,尤其是在一些评优课、展示课、赛课的课堂均做到有“形”有“神”、有“情”有“韵”,课堂成了“阳光地带”、“动感地带”、“情感地带”。但由于对新课程理念理解、领会不到位,或由于实施者缺乏必要的经验和能力、升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新课改下的教学行为也时常出现偏差,“繁华”课堂透射出放任与浮躁、随意与“急功近利”。课堂教学多了些新颖的形式和茫然的教学行为,却丢失了宝贵的东西──“有效”。其症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顾此失彼,机械割裂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三维目标”作为一个整体,指导着中学政治课教学。然而,当前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中,明显存在着机械割裂三维目标的现象:其一是顾了“情感态度”失了“知识技能”。实施新课程实验教学以来,有的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从过去的只抓“知识技能”的极端,转到现在只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中刻意追求情感目标,把大部分时间用在了让学生谈感受、辨事理、看录象、听音乐上,忽略了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其二是有一些教师受传统行为主义心理学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只关注知识的授受和技能的训练,依然是我行我素,穿新鞋走老路,始终把接受学习、死记硬背离、机械训练作为培养学生的重要手段,却冷落、忽视了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的干脆就在课上如蜻蜓点水般针对某一事件抒发一下情感就算完成了。其三是有的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将之程序化、机械化。先“传道、授业”,然后“合作、讨论”,最后在一片叫好声中“温故、知新”,凡此种种,均人为地造成了三维目标的割裂,严重违背了新课程理念,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根本上阻碍了学生的发展。

2.走下“神坛”,教师成了“摆设”

新课改,要求我们必须打破过去教师“满堂灌”,学生“满堂听”的教学习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于是,有些教师开始迷惘了,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甚至认为既然学生是主体,那么就是课堂教学的“主角”,教师就是“配角”。因此,课堂上,很怕“讲”。能“少讲”,则“少讲”,能“不讲”则“不讲”,多让学生讲,多让学生活动。动不动让学生当众表演,来“凸现主体地位”。或者就来个“随波逐流”的师生问答,来实现“师生互动、合作”,随意性充分体现,随叫随到代替了“唤醒、激励和鼓舞”,“画龙点睛”变成了“蜻蜓点水”。整个课堂由于缺乏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就像一盘散沙,各抒己见,对须掌握的知识模棱两可,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3.名不符实,合作流于形式

几年来,新课程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实施,这对于转

变学生学习方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有效的合作学习,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然而在现实中,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的情况比较普遍。有的教师认为“合作学习”是体现课标精神最佳形式,不管需要不需要,应该不应该,合适不合适,一律分组讨论,合作学习。有的则把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形式,一种点缀,每次只用二、三分钟时间,学生还没有真正进入学习状态,就草草收场。有的则不管问题是否适合采用合作学习这种方式,不论问题大小、深浅一律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这种课堂教学仅仅是展示给别人看的“花架子”,甚至是一种作秀的虚假教学,教学不可能产生真正的有效性。

4.有声有色,“辅助”成了“唯一”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入政治课堂,使传统的、枯燥的政治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深受广大政治教师的青睐。但有的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过程中却出现了种种偏差。诸如用鼠标代替粉笔,屏幕代表黑板,课件成了电子书,教师成了放映员,一节课里屏幕影像、文字、音响接踵而至,稍纵即逝。学生成了地地道道的观众,传统的“满堂灌”变成了“满堂看”和“满堂听”;更有甚者,忽视了对教材的钻研,对教学设计的思考,唯课件精美第一,一味追求直观性,追求缤纷华丽的效果,不注意呈现信息的重点,把教学内容进行过分的包装,夸大非教学元素在信息中的地位,模糊了学生注意的重点内容。学生虽然享受到了“眼睛的盛宴”,但没有得到任何知识、技能的营养,势必会使政治课堂在图片和声音的热闹中失去了应有活力和魅力。 难处与困惑,在事业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它们是可以进一步探索与解决的科研课题,是得以进一步推进课改、深化课改的发展空间。正如一位教育界人士所说:课堂是教育教学改革最终归属与落脚的地方,新课程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新天地,但要真正达到课堂教学的理想境界,却有无数个“结”等待着我们去解。──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个结的解开必将带来的是高效的政治课教学和政治课课程改革的丰硕成果。

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教学有效性就是在有限的教学活动时间和空间内,遵循教学客观规律,采用恰当的教学方式,用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物力的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这就要求广大政治教师用新课程理念来指导政治课教学,不断追求教学的有效性,这样我们才能在规定的一节课中更多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切实减轻学生负担,促进学生在愉快中成长。

1.确立三维目标意识,奠定有效教学的基础

为每一节课制订切合实际的课程目标,并准确地加以描述,使每一节课都有明确清晰的教学方向,这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新课程以“学习相关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与时俱进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备即将成人的青年在现代社会中生活应有的自主、自立、自强的能力和态度;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总目标,以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为分类目标,这三维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可割裂、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既要考虑将过程与方法目标和知识与技能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有机结合撰写,又要注意目标的具体可操作性和目标陈述的“行为化”,即要关注行为的主体、使用的行为动词、形成行为的条件、及该行为的表现程度。如在《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第三课“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有一个知识技能目标“理解怎样正确看待、评价各种消费心理”。这是一个比较明确的知识目标,它需要通过一定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才能落实,比如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讨论、交流生活中典型事件或者展示不同消费心理的图片、片断,在比较、分析中掌握各种消费心理的异同。为此有必要将过程与方法目标和知识与技能目标相结合后确立如下目标: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图片、教材资料和比较分析让学生掌握怎样正确看待、评价不同的消费心理。其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可陈述为: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图片、教材资料和讨论分析,使学生养成适度消费、量入为出等消费观念,成为理性的消费者。

2.让预设和生成在学生的需求中有机融合

没有预设的课是不负责的课,没有生成的课是不精彩的课。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必须预以成规,生而创新,让预设和生成有机融合,使师生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中得到共同提高,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机动灵活地把握课堂,关注和处理好课堂生成。生成资源来自哪里?一是教师精心预设,二是课堂学习中自然生成。问题是学科教学的心脏,有价值的问题是重要的生成资源。一方面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实际问题和教学内容提出具有挑战性且有价值的问题资源,引发学生的发现探索,提升学生的思考,使生成的问题成为学生研究问题的重要资源。另一方面教师要精心预设,为可能在学习中自然生成的资源搭设生成的平台,给生成资源以“着陆”之机。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学生的经验基础、尊重不同学生的选择,

允许学生从自我个性多角度观察,发现问题,教师应以满腔的热情关注学生,真诚地倾听学生,用宽容的态度接纳课堂生成。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机智地筛选生成并巧妙地利用生成,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保证。凡是有利于与本节课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紧密相连并能触动学生交注欲望,思考兴趣的生成资源必须用好;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紧密相连并促进学生思考,有利于对学科思想、方法更深入讨论的生成资源必须用好。课堂教学往往由于这些生成资源的不约而至,随学生学习的深入而妙趣横生,充满智慧。

4.有效合作,多样探究,提高课堂教学效度

爱因斯坦曾说过:“结论几乎总是以完成的形式出现在读者的面前,读者体会不到探索和发现的喜悦,感觉不到思想形成的生动过程,也很难达到清楚地理解全部情况。”这就要求政治课教师要将探究式教学引入自己的课堂教学之中,提高课堂教学效度。

课堂教学是实施探究式教学的关键环节。能否把握好这一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探究式教学的成败。这就要求在探究式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导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学生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人,自然是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思考探究的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敞开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结果。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一定要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变“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为“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变“教学中心”和“教师中心”为“学生中心”。努力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开启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增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使他们在“观察”中发问,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的目的。

5.因材选媒,让课堂妙笔生花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被广泛使用,成了新课改的一道亮丽风景。它可以将教学内容方便、快捷地集成、整合后,通过文字、声音、图像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接受和巩固。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合理整合各种教学手段,“因材选媒”,突出多媒体的辅助作用,淡化其“装饰”效应,让学生在形象生动的情景中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使他们由厌学、苦学、傻学变为愿学、乐学、会学,从而加速学生参与认知、自觉认知的主动性。当学生思维受阻时,可运用信息技术的多媒体功能适时演示、诱导、点拨,使学生沟通遇阻的思维,突破思维障碍。在知识体系的建构过程中,可以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动态图象演示,也可把知识的形成过程清楚地显示出来,帮助学生掌握内在规律,从而完成知识建构。总之,在教学中只有摆正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位置,合理使用,才能充分发挥其教学优势,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课堂作为实施教育的主渠道和主场所,不仅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学习天地,而且也是学生身心发展、潜能开发、主体意识增强的重要空间。因而,构建一个有效、高效的课堂对于真正落实新课改要求意义非凡。我们只有在深刻反思现有课堂教学现状的基础上,重塑我们的课堂教学,不断追求教学的有效性,这样我们才能在规定的一节课中更多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切实减轻学生负担,促进学生在愉快中成长。


相关文章

  • 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高度重视信息资源及其优化
  • 作者:熊习岸余仰涛 湖北社会科学 2004年03期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与信息资源及信息科学技术之间有着特殊内在联系的重要科学.按照现代控制论的观点,人体实际上是一种世界上最为高级复杂的生物控制系统,人脑具有最为强大的信息接收存贮处理功能.从 ...查看


  • 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综述 花都司 [摘要]: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外在体现和集中表露,是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程度如何,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效能的发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 ...查看


  • 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业
  • 1.方法论: 简单地说,方法论就是"论方法.规范地说,方法论是关于方法的学说或理论.方法论以方法为研究对象,是研究如何运用客观规律自觉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方法论与世界观相统一. 2.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就是在唯物辩证法指导 ...查看


  • 论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层次性
  •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层次性目标需要根据不同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发展需要来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具体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层次性目标分为思想目标.素质目标和行为目标三个层次.确立思想政治教育层次性目标一方面有助于对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进行创新,丰富思 ...查看


  • 朱晓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期末考试答题试卷 班级:2014级青少系研究生 姓名:朱晓 学号:[1**********] 一.怎样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门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理论性与应用性相统一的学科?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科学性,是指思想政治 ...查看


  • 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研究状况分析-毕业论文世界
  • 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决策和管理者为了检测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和有效性,为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提供经验总结而运用测量.统计.系统分析等一系列先进技术等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参与者.现象.活动程序的价值判断过程.本文对思想政 ...查看


  • 试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定位
  • 试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定位 摘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为研究客体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应用科学,有其独特的研究对象.学科特点.基本范畴.理论体系及发展进程.而要不断深化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必须以进行科学的学科定位 ...查看


  • 宁夏医科大学2012年
  • 宁夏医科大学 2012 年 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宁夏医科大学位于美丽的塞上湖城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银川市.学 校于 1978 年在宁夏高校中首先开展研究生教育.目前,拥有 7 个一级 学科.3 个专业学位硕士学位授权点,能够招收和 ...查看


  •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笔记(划笔记)
  • 政治学基础笔记 管理政治学笔记 2008-06-03 18:22 阅读224 评论1 字号: 大大 中中 小小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 第一编政治与政治学 马克思主义 政治本质上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 政治学就是研究政治关系及其发展 ...查看


  • 政治学基础笔记_王浦劬_第二版
  • 第一篇 政治与政治学 第一章 政 治 一.若干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分析▲ 具有代表性的政治观主要有: 1,道德政治观分析.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道德.把政治与某种伦理联系在一起是一种理想. 2,权力政治观分析.政治是对于权力的追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