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访归来沉甸甸
他们带着梦想蜗居的城市的角落,希望有一天他们的孩子可以过上城市人的生活。
学生情况:
这次家访的对象是小青,他是一个非常有礼貌的一个小孩,很聪明,沟通能力很强,爱和别人交往。属于典型的“自来熟”,跟谁都能玩到一起。但是学习习惯很不好,不爱写作业,成绩并不好。个人卫生讲得也不好,衣服经常脏乎乎的,课间不遵守纪律,爱占小便宜,爱撒谎。
家庭情况:他的老家是四川,父母在威海打工,对他的学习很关心,父亲对他的要求很严格,因为不写作业,他没少挨打。
家访过程:小青家离学校不算太远,租住着别人家的草厦子。小小的屋子只有一张床和一张桌上放着一台小电视机,靠门口摆放着一燃气灶。去的时候,小青正。坐着小马扎,借着门边小窗透过的光线,趴在门口的一个小柜子上写作业。小青妈妈把我们迎进家里,口里一直说着:“你看这个家乱的,真不好意思„„”“没事,都是为了孩子,大老远的来到威海。”看床边有两个凳子,我和李媚老师就赶紧坐下了,小青妈妈坐着一个小马扎。话题自然就着他们来到威海说起。
原来小青还有一个哥哥,已经就业,因为家中太窄,平时只能住在厂子里。听小青妈妈的介绍我才知道,原来他们的老家在四川的一个山沟里,那里的上学情况真得像我们在电视上看过的一样,上学要翻过好几座山。小青的哥哥上学时,早晨很早就离开家,要走很远的路,中午没有饭吃,孩子就带点干粮吃,下午放学再翻山越岭回家。小青,他爸爸看在村子里对孩子的将来实在没什么前途,他们来到了威海。小青是在威海出生,但出生后被送回老家由爷爷奶奶照顾到四岁才又回的威海。
交谈中,小青的爸爸回来了,以前接触过几次,小青爸爸对小青的期望很高,也很有想法。很多人外出打工仅是为了改善自己的家庭条件,所以把孩子留在老家。可是他说:“我看威海的教育比我们那里的好,所以从上幼儿园就把小青接了过来,我们那边的教育条件太差了。”小青妈说:“他爸读到初中,文化比较高,我不识字。” “我们那里条件太差„„”看来小青爸爸是他们那里的文化人,如果他生活在我们这个地方,肯定会是一位大学生,也看得出他上学时一定是一会优秀的学生。也许正因为这个,他才有着跟普通打工者不一样的心气儿。我有点
佩服这个个头不高的男人。
说这些话时小青一直在听着,说到小青,他爸爸说:“小青小时候一直跟老人生活,没人管他,整天在村子里跑,就像一个野孩子一样,到饭点了,在谁家玩人家都会留他吃饭,村子里的人他都知道该叫什么,而且很爱跟人家说话,村里的人也都挺喜欢他的。现在也是一样,他知道你们班很多同学的家,周末经常一天找不到他”。说到这我就明白了为什么小青会“自来熟”,这也是小青的优点,对谁都很热情。这也恰恰是我们很多城里人所缺少的,班上也有同学住在相邻的楼上,可是却不知另一个的家。小青现在也爱满街串门玩,当然他也经常因为玩而不写作业。周末他妈妈经常需要到处找他,这一点让家长也很头疼。因为大人白天都要上班,经常下班检查他没写作业,为这个他也没少挨打。可是打完了好几天,过后还依然如此。
就这个我们与孩子的爸爸交流了意见,孩子聪明机灵,课堂回答问题非常积极,但就是玩性比较大,自制力差。家长也不能只看到孩子不写作业就打孩子,不写作业只是一个结果,大人应该在过程上给予帮助和监督。他只要改掉坏习惯就是一个很棒的孩子。说到这,小青爸爸说他下班很晚,他妈又不识字。是啊,作为家长心中有很多的无奈,生活所迫,再加上一个不懂事的孩子,他又怎么能不抡起拳头呢?我们也跟小青爸爸商量了,不能经常打孩子,因为打不是目的,也只能解决暂时的问题。
说到这我又看了看小青,他满脸的不好意思。我就和小青一起安排好学习的时间表,这样有步骤的去学习,就不会紊乱,每天空出时间多看书,积累课外知识,扩大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家访完我跟小青还有他的爸爸共同约定,他的作业每天由爸爸签字。
第二天回到学校,我又和小青一起谈了他的爸爸,他有一个有伟大的父亲,很多的小孩被父母留在了老家,成了留守儿童,可他却在这里接受着先进的教育。小青很懂事,知道家长为了给他提供一个好的学习条件付出了很多,表示要努力。在一次班会上我还以小青为例,希望现在的孩子能珍惜自己受教育的机会。 后记:
到小青家家访已经过去一个月了,刚开始小青的作业好了很多,我感到欣慰,我们的家访起作用了,同时我也感到目前很多家长不懂得怎样教育孩子,怎样辅
导孩子,特别是一些外来务工人员,家庭教育需要教育理论的支持和指导,我们的家访对于这部分家长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但家访毕竟是有限的,一个人的观念不是容易改变的。而且改掉孩子的坏习惯真得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的,过了不久,家长就又回到原来忙乱的状态,孩子自然也又就钻空子了。生活是眼下,教育是长久。又有几个人能放下眼下而着眼于长久呢?也许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会自己慢慢懂事,体会家长的不易。
家访归来沉甸甸
他们带着梦想蜗居的城市的角落,希望有一天他们的孩子可以过上城市人的生活。
学生情况:
这次家访的对象是小青,他是一个非常有礼貌的一个小孩,很聪明,沟通能力很强,爱和别人交往。属于典型的“自来熟”,跟谁都能玩到一起。但是学习习惯很不好,不爱写作业,成绩并不好。个人卫生讲得也不好,衣服经常脏乎乎的,课间不遵守纪律,爱占小便宜,爱撒谎。
家庭情况:他的老家是四川,父母在威海打工,对他的学习很关心,父亲对他的要求很严格,因为不写作业,他没少挨打。
家访过程:小青家离学校不算太远,租住着别人家的草厦子。小小的屋子只有一张床和一张桌上放着一台小电视机,靠门口摆放着一燃气灶。去的时候,小青正。坐着小马扎,借着门边小窗透过的光线,趴在门口的一个小柜子上写作业。小青妈妈把我们迎进家里,口里一直说着:“你看这个家乱的,真不好意思„„”“没事,都是为了孩子,大老远的来到威海。”看床边有两个凳子,我和李媚老师就赶紧坐下了,小青妈妈坐着一个小马扎。话题自然就着他们来到威海说起。
原来小青还有一个哥哥,已经就业,因为家中太窄,平时只能住在厂子里。听小青妈妈的介绍我才知道,原来他们的老家在四川的一个山沟里,那里的上学情况真得像我们在电视上看过的一样,上学要翻过好几座山。小青的哥哥上学时,早晨很早就离开家,要走很远的路,中午没有饭吃,孩子就带点干粮吃,下午放学再翻山越岭回家。小青,他爸爸看在村子里对孩子的将来实在没什么前途,他们来到了威海。小青是在威海出生,但出生后被送回老家由爷爷奶奶照顾到四岁才又回的威海。
交谈中,小青的爸爸回来了,以前接触过几次,小青爸爸对小青的期望很高,也很有想法。很多人外出打工仅是为了改善自己的家庭条件,所以把孩子留在老家。可是他说:“我看威海的教育比我们那里的好,所以从上幼儿园就把小青接了过来,我们那边的教育条件太差了。”小青妈说:“他爸读到初中,文化比较高,我不识字。” “我们那里条件太差„„”看来小青爸爸是他们那里的文化人,如果他生活在我们这个地方,肯定会是一位大学生,也看得出他上学时一定是一会优秀的学生。也许正因为这个,他才有着跟普通打工者不一样的心气儿。我有点
佩服这个个头不高的男人。
说这些话时小青一直在听着,说到小青,他爸爸说:“小青小时候一直跟老人生活,没人管他,整天在村子里跑,就像一个野孩子一样,到饭点了,在谁家玩人家都会留他吃饭,村子里的人他都知道该叫什么,而且很爱跟人家说话,村里的人也都挺喜欢他的。现在也是一样,他知道你们班很多同学的家,周末经常一天找不到他”。说到这我就明白了为什么小青会“自来熟”,这也是小青的优点,对谁都很热情。这也恰恰是我们很多城里人所缺少的,班上也有同学住在相邻的楼上,可是却不知另一个的家。小青现在也爱满街串门玩,当然他也经常因为玩而不写作业。周末他妈妈经常需要到处找他,这一点让家长也很头疼。因为大人白天都要上班,经常下班检查他没写作业,为这个他也没少挨打。可是打完了好几天,过后还依然如此。
就这个我们与孩子的爸爸交流了意见,孩子聪明机灵,课堂回答问题非常积极,但就是玩性比较大,自制力差。家长也不能只看到孩子不写作业就打孩子,不写作业只是一个结果,大人应该在过程上给予帮助和监督。他只要改掉坏习惯就是一个很棒的孩子。说到这,小青爸爸说他下班很晚,他妈又不识字。是啊,作为家长心中有很多的无奈,生活所迫,再加上一个不懂事的孩子,他又怎么能不抡起拳头呢?我们也跟小青爸爸商量了,不能经常打孩子,因为打不是目的,也只能解决暂时的问题。
说到这我又看了看小青,他满脸的不好意思。我就和小青一起安排好学习的时间表,这样有步骤的去学习,就不会紊乱,每天空出时间多看书,积累课外知识,扩大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家访完我跟小青还有他的爸爸共同约定,他的作业每天由爸爸签字。
第二天回到学校,我又和小青一起谈了他的爸爸,他有一个有伟大的父亲,很多的小孩被父母留在了老家,成了留守儿童,可他却在这里接受着先进的教育。小青很懂事,知道家长为了给他提供一个好的学习条件付出了很多,表示要努力。在一次班会上我还以小青为例,希望现在的孩子能珍惜自己受教育的机会。 后记:
到小青家家访已经过去一个月了,刚开始小青的作业好了很多,我感到欣慰,我们的家访起作用了,同时我也感到目前很多家长不懂得怎样教育孩子,怎样辅
导孩子,特别是一些外来务工人员,家庭教育需要教育理论的支持和指导,我们的家访对于这部分家长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但家访毕竟是有限的,一个人的观念不是容易改变的。而且改掉孩子的坏习惯真得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的,过了不久,家长就又回到原来忙乱的状态,孩子自然也又就钻空子了。生活是眼下,教育是长久。又有几个人能放下眼下而着眼于长久呢?也许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会自己慢慢懂事,体会家长的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