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食堂管理模式和经营机制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改进食堂管理模式和经营机制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各地高校在推进食堂社会化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引入新的管理理念,或推行新的经营机制,既减轻了学校的经济负担,又提高了服务质量,促进了后勤社会化改革向纵深推进。但是,也有一些高校思想认识与投入、监督、管理不到位,后勤社会化改革推进缓慢,或者经营食堂的单位或个人经营思想出现偏差,见利忘义致使诱发事端。据卫生部公布的2003年第三季度重大食物中毒情况通报(卫法监发 [2003]335号)显示,一个季度仅学校就发生食物中毒事件65起,中毒3270人,直接危害学生的身体健康,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本文分析了当前高校食堂经营和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就创新食堂经营和管理模式,促进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进行了探讨。

1、目前高校食堂经营和管理模式

1.1 社会招标,个体经营。向社会发包招标是不少高校食堂的一种改革模式,认为这样做既省却了经营的烦恼,又能坐收渔利。受经济利益驱动,谁交承包费用高,就让谁中标承包食堂,学校根本不去考察中标者是否具有经营资质、是否守信用、是否有经营能力,只想坐收管理费,以包代管。

1.2 自主经营、自我服务。有些高校对后勤社会化改革重要性、必要性认识不足,思想上仍留恋“小而全”的封闭式自我服务的旧格局,习惯于“统、管、包”,舍不得放弃自己的经营权。不求提高服务学生的质量,但求享受自我福利服务;不求后勤社会化,但求后勤无偿化。还有的高校虽然跨出了社会化经营第一步,但由于种种原因导致改革失败或者吸取了外地外校食物中毒事件的教训后,不求最好,但求安全,纷纷将发包给承包商经营的食堂到期收回,自己成立餐饮服务公司,大包大揽,自主经营,后勤社会化“步履蹒跚”。

2、目前高校食堂经营和管理模式存在的弊端

2.1 个体经营——盲目追求经济利益导致管理混乱,卫生堪忧,监管困难。

2.1.1 短期行为比较严重。由于没有制约措施,食堂承包人考虑眼前利益,极少更新、添置设备和改善卫生条件。有的食堂连防虫、防蝇、防鼠的基本设施都不齐全,食品原料直接放在潮湿的地面上,至于餐具消毒及保洁措施那就更谈不上了。

2.1.2 卫生安全意识淡薄。个体经营的食堂没有一套完整的卫生管理制度,从业人员素质低,法律法规和食品卫生知识缺乏,很多食堂从业人员大多是临时聘用人员,未经培训,未取得健康证,根本不具备从业资格,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2.1.3 质次价高,监管困难。中标者为了完成标的,最大限度追求经营收益,弱化了学校食堂的服务性和公益性。少数食堂承包商见利忘义,从商贩手中非法购买劣质食品及病、死猪肉,以次充好,给学校食堂食品安全带来很多隐患。由于饭菜价格偏高加重师生经济负担,师生和学生家长意见大。为了维护学校稳定,确保师生一日三餐能及时供应,除非万不得已,卫生监管部门不会要求存在隐患的食堂停业整顿,使政府卫生监督部门进退两难。

2.2 自主经营——固守旧格局,服务质量难提高,学校经济负担日益加重。

自主经营的最大好处食堂福利化、服务无偿化,方便了领导和教师,食品卫生安全有了保证,但学生却得不到多少好处,相反弊端多多。比如:食品花色品种难翻新,很多食堂每天早晚都是馒头、稀饭、咸菜“老三样”,中午老四样,雷打不动;饭菜质量难保证;服务质量难提高;学校经济负担日益加重,只能维持设备的维修,很难进行设备、器具的更新。学校食堂

的管理体制倒退到计划经济时代,不利于教育、教学的改革,直接影响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推进,遏制了学校整体发展。

3、高校食堂社会化经营模式探讨

引入新的管理理念,推行新的经营机制,是高校食堂社会化改革的必由之路。解决目前学校食堂管理模式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减轻学校经济负担,提高服务质量,确保师生饮食卫生安全,必须实行通过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政府宏观调控,行业自律管理,政府、学校、社会共同监督的学校食堂社会化管理新模式。既要将食堂作为一项公益事业来抓,又要本着勤俭办学的方针通过市场形式来运作食堂经营权,吸收社会民间资本搞活食堂。

3.1 公开招标,择优引进。将食堂对社会公开招标发包,采取租赁承包经营的企业化运作形式,既告别纯福利办伙的经营模式,又不要走以食堂盈利为目的的经营模式。招标时不能以承包费用多少作为确定承包商的依据,而注重审核投标方的资金能力、资质信誉、经营管理水平、技术水平,从业人员的素质及健康状况择优选定(必须具有卫生许可证,从业人员健康证,食品卫生知识培训证),并将食堂食品卫生安全作为一项重要指标写进承包合同。

3.2 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公平竞争。将食堂承包给不少于三个承包商经

新时期高校后勤管理经营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高校后勤管理模式的演变

(一)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历史沿革。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高校完全依靠国家财力,自办后勤。改革开放以后,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后勤保障能力和质量逐渐成为制约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瓶颈。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高等学校后勤服务工作的改革,对于保证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极为重要。改革的方向是实行社会化。”这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第一次提出。

1999年11月2日,第一次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在上海召开;2000年1月14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快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意见》。以此为标志,一场轰轰烈烈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席卷中华大地。

(二)各高校在改革过程中经营管理模式的演变。

十年来,各高校审时度势,结合自身实际,就推进后勤改革、提高服务质量,进行

了积极探索,为学校的稳定和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同时也积累了大量高校办后勤的经验,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各高校后勤管理经营模式大体上经历了两次重大改变,

1.甲乙方的第一次剥离。2000年,根据教育部等六部委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快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意见》及国务院的要求,多数高校成立了校内后勤服务实体(后勤集团或后勤总公司),实现了后勤服务体系与学校行政管理体系和事业编制的相对剥离,普遍实行了“模拟甲乙方的校内分开型”管理体制。即后勤管理处作为甲方是学校的后勤行政管理部门,后勤集团作为乙方是学校后勤服务实体,两个机构同时向学校负责。后勤管理处代表学校将学校后勤经营服务职能以契约形式整体委托给后勤集团,并对后勤集团的经营服务情况进行监督,后勤集团根据提供经营服务的内容和质量合理取费。这次改革,不仅增强了后勤服务体系自身的实力,同时由于甲乙方分开所带来的服务实体的灵活性,为吸引和积累更多的后勤资源创造了条件,从而为高校扩招和办学规模的扩大提供了有力的后勤保障。

2.新一轮的后勤模式改革。经过前一次剥离,大多数高校后勤集团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为教学、科研的正常开展及师生员工的日常生活提供了较好的后勤服务,确保了学校日常工作有序进行。但是,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逐步稳定和高校自身经济条件的改善,这种简单甲乙方分离体制已明显不适应高校事业发展对后勤服务保障的需求。实践证明,这种“模拟甲乙方”管理体制存在许多弊端:一是分而不离,作为后勤服务实体的乙方,并未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质上仍是学校的内设机构;二是甲乙方主体地位不平等,乙方最终要“以学校大局为重”,听命于甲方;三是甲乙方关系不顺畅,甲乙方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必然发生分歧和利益冲突,加上甲乙双方同为学校内设机构,并无独立的法人地位,极易造成双方关系不顺畅,甚至矛盾突出;四是增加了中间环节和运行成本,学校对后勤服务实体的管理都要通过后勤管理部门来进行,而在机构设置上,后勤服务实体和后勤管理部门都是学校的二级单位,增加了学校的管理成本。

为此,全国许多高校做出了新的探索和选择,进一步优化后勤服务实体和经营职能。基本方式有以下几种:一是完全外包形式,引入社会上完善的服务体系,把后勤服务实体全部推入社会,实行市场化运作。二是提高自身条件,按现代企业制度注册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经济实体,将校内服务实体融入社会服务业;三是甲乙方重新合并,通过机构调整,进一步加强后勤的保障功能。也有很多高校把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在退出纯经济属性和弱势服务项目基础上,集中发展校内后勤服务的公益性和强势服务项目。

这次改革是上一轮改革的延续,但比上一轮改革更坚决、更完善、更符合实际。经历了上一轮改革的摸索和发展,高校后勤不仅有了一定的实力,积累了不少经验,更重要的是对后勤改革有了新的观念和认识。同时,经过改革实践检验,高校后勤自身对后勤服务内容和项目也进行了一次很好的筛选,对哪些是优势,哪些是劣势,哪些该自己做好,哪些可以交给社会等等,也都有了基本的判断。所有这些,有利于推动高校进一步优化后勤管理和服务模式,并重新构建新型的后勤保障服务体系。

二、结合我校实际,浅谈新时期高校后勤管理模式的实践探索

1、我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简要回顾。沐浴着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春风,按照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会议精神要求和省教育厅有关规定,吉林农业大学结合后勤工作实

际,积极探索新模式、新思路和新途径,稳步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步伐。

2000年,我校改革后勤工作思路,进行了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初步探索,打破了完全靠学校吃饭的局面,积极与社会接轨,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向社会公开招标,引进社会资金1600万元新建了食堂、宿舍,开辟了社会化新路子。

2001年5月,根据《吉林省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总体方案》文件精神,学校积极推进社会化改革进程,成立后勤总公司,服务范围覆盖饮食、动力、基建维修、宿舍管理、校园管理、交通、通讯、物业管理、幼儿教育等方面。后勤办与后勤总公司形成了甲乙方的经济契约关系。后勤总公司实现企业化管理,一方面学校给予后勤总公司一定的扶持政策,另一方面后勤总公司为学校教学科研提供服务保障。后勤总公司的成立标志着我校管理与服务、甲方与乙方彻底分开,后勤社会化改革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实现了后勤服务的经营人员和相应的资源从学校行政管理系统中分离出来。10月,省教育厅后勤社会化检查组来我校对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进行了检查验收并对我校完成目标管理情况给予肯定。11月,我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被省教育厅评为全省高校第一名,并在全省高校后勤社会化工作会议上做了经验发言。

2004年,为进一步推进社会化改革,实现后勤服务与市场接轨,学校开始把部分服务实体向成熟的社会单位转移。顺利实现了家属区供电管理向供电公司的移交,摆脱了困扰我校多年的线损、收费及用电分类等问题;通过公开招标,引进社会企业,转变了农大幼儿园的经营管理体制;2005年完成了供水、供暖向社会部门的移交。对自来水进行了工程改造,从此农大人喝上了放心水;供暖工作交由净月热力公司管理,至此,我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迈出了新的步伐。12月,我校被评为全国高等院校后勤工作先进单位。

2006年,学校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撤销后勤总公司,成立后勤集团,集团下设办公室、财务室、饮食服务公司、公寓服务公司、校园服务公司、运输服务公司以及基建维修中心、物业管理中心、商贸中心、供水中心等10个部门。集团立足于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提高服务功能,增强竞争能力,进一步完善了内部管理机制、健全用工制度、工资制度、财务制度、补助制度、奖金分配制度、就业保险制度等,建立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企业运营机制,构建运转高效、行为规范、服务良好、适应事业发展的新型后勤保障体系。通过开展优质服务工作,进一步强化了为学校教学科研和广大师生服务的宗旨,在服务手段、服务水平、服务质量上有了较大转变,注重解决一些与师生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规范服务行为、服务程序,努力构建后勤系统“素质佳、作风良、服务优、效率高”的服务环境,取得了好的实效。

我校的后勤集团的成立实现了社会化改革中我校后勤甲乙方的第一次剥离,在发展过程中为我校教学、科研的正常开展以及师生员工的日常生活提供了较好的后勤服务,为学校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是,正如前面所讲过的: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逐步稳定和自身经济条件的改善,这种简单甲乙方分离体制已明显不适应高校事业发展对后勤服务保障的需求,后勤社会化管理模式的第二次转变势在必行。

2008年10月,学校党委在组织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将原有的后勤管理处和后勤集团调整为基建规划处和后勤保障处,取消了甲乙方关系,我校的后勤社会化改革又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可能很多人不理解,认为这样做是重走十年前的老路,是社会化改革的一次回潮,是改革不成功的表现。其实不然,我认为:从表面上看,这种管理体制好象是一分为二后再合二为一,似乎是简单的复原。而实际上,这种合二为一并不是简单的合并,它是在原有基础上更高层次的整合。目的在于使资源配置更加合理,指挥更加顺畅,行动更加快捷,保障更加高效。合二为一后的后勤运行机制仍然是企业化运行。“后勤一体化”管理体制绝不

是要回到过去的总务处模式,而是要实行统一管理的企业化运行机制。后勤保障处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授权审批、分类核算”的财务管理制度,强化成本核算;通过后勤全员定岗、定责、定酬,实行严格的工作考核评估制度和科学合理的奖励惩罚制度,工资收入与工作表现挂钩,提高后勤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整合后勤人、财、物资源,科学设定经费指标,提高后勤管理水平,为全校师生提供优质服务保障,并积极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努力提高后勤经济效益。我校采取这种管理模式主要基于如下考虑:

2、我校后勤集团还不具备注册独立法人的条件。我校后勤的人员结构极其复杂,包括事业编职工、人事代理职工、集体职工、农场职工多种身份,农场改制后,后勤又承担了大部分农场职工的分流工作。一方面致使后勤人员不可能从学校完全剥离,另一方面致使后勤集团的团队整体素质处在一个相对较低的层次,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没有一个高素质的团队,何谈把企业做大做强。如果企业不能做大、不能形成规模效益,在学校这个半封闭的市场,随着企业运营成本的增加,在学校维持稳定的情况下,企业的经济效益已不能满足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3、完全外包的形式暂时是行不通的。自2004年起,我校逐步把水、电、暖、幼儿园纳入社会体系,2008年我校又把家属区物业管理委托社会物业公司,今年又把所有学生公寓和部分教学办公楼对外公开招标,引入社会保洁公司进行保洁服务。这些完全社会化的服务有一个共性就是:社会上有相对较成熟的企业,社会化后能够提供更好的服务,并且不是衣食住行等涉及到学校稳定的基本保障服务。然而像食堂、公寓等与学校稳定息息相关、与师生联系密切的实体,在社会上没有形成成熟企业的情况下,不易盲目外包。

因此、我校采取了后勤一体化,甲乙方合并,提高保障能力,保留经营性单位经营方式,在条件成熟的前提下逐步外包的经营管理模式,但这种经营管理模式能否很好地满足学校事业发展对后勤服务的要求,其内部各要素运行能否达到预期的目的,不仅需要从理论上加强探讨和完善,更需要不断在实践中加以检验和修正。但在目前高校自有服务体系与社会服务体系无法完全并轨的情况下,这种探索未必不是一条出路。

三、关于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几点思考

1、社会化是后勤改革的必由之路。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高校后勤改革的方向是社会化,经过20多年的实践证明,高校后勤改革的社会化方向是正确的,刚刚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明确指出要“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因此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道路必须继续走下去,任何迟疑、等待观望、止步不前的言行都是不正确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目标是建立起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其基本框架是:“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政府宏观调控、行业自律管理、职能部门监管”。建立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任重而道远,要达到这个目标我们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2、实现后勤改革的社会化,成熟的市场主体是关键。要做到“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前提是要有合格的市场主体,否则学校就无从自主选择。后勤社会化改革虽然历经数年,但合格的市场主体仍然比较缺乏,无法形成可供学校自主选择的竞争群体,校园市场与社会市场不同,虽然也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但更要遵循高等教育规律,体现公益性,并要承担维护学校安全稳定的责任。有些社会企业在进入高校市场后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社

会效益,影响了高校后勤的声誉和社会化效果。有些社会企业只重短期效益,资金投入、物资投入、经营策略不考虑长远规划,不利于高校后勤整体可持续发展。还有些社会企业热情有余而诚信不足,与高校合作讲感情、讲义气而缺乏必要的契约精神,不认真履行合作协议,违规经营情况时有发生。我校的社会化公寓问题就是这种不成熟市场的产物,个体老板为追求经济效益,不顾社会效益,不能为学生提供好的保障服务,出现了大量的问题,存在大量的安全隐患。所以今年我校毅然投入大量资金于2010年9月19日把11栋社会化公寓经营权收归学校。

社会企业要成为符合高校服务市场的合格主体,需要政府、社会、高校等各方共同努力,从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经营环境到帮助有实力的社会企业了解和熟悉高校市场特点,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3、后勤社会化的模式要实事求是,因地、因时、因校制宜。我国高校后勤长期坚持的“三服务、两育人”宗旨,即必须坚持为教学、科研和师生员工服务,坚持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这是由高校后勤“经济属性、教育属性”的双重性所决定的。这个宗旨是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灵魂,必须坚持,不应动摇。因此在坚持社会化这个大方向的前提下,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不照搬照抄,不僵化呆板、固步自封,要因地、因时、因校制宜,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区、本学校实际情况的机制与模式。后勤采取何种组织模式只是后勤改革的形式,是外在表现,而不是实质,不是内涵,在众多的组织模式中也没有哪种模式就是标准或范本。学校采取何种后勤组织模式并不是改革的关键,改革的关键在于这种组织模式是否实行市场化的运行机制,是否能建立起新型的后勤保障体系。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一项基础性和保障性的工作,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我国没有既定的成功范例可循,但要善于在实践中摸索前进,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态度,因地、因时、因校制宜,才能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路。

改进食堂管理模式和经营机制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各地高校在推进食堂社会化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引入新的管理理念,或推行新的经营机制,既减轻了学校的经济负担,又提高了服务质量,促进了后勤社会化改革向纵深推进。但是,也有一些高校思想认识与投入、监督、管理不到位,后勤社会化改革推进缓慢,或者经营食堂的单位或个人经营思想出现偏差,见利忘义致使诱发事端。据卫生部公布的2003年第三季度重大食物中毒情况通报(卫法监发 [2003]335号)显示,一个季度仅学校就发生食物中毒事件65起,中毒3270人,直接危害学生的身体健康,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本文分析了当前高校食堂经营和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就创新食堂经营和管理模式,促进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进行了探讨。

1、目前高校食堂经营和管理模式

1.1 社会招标,个体经营。向社会发包招标是不少高校食堂的一种改革模式,认为这样做既省却了经营的烦恼,又能坐收渔利。受经济利益驱动,谁交承包费用高,就让谁中标承包食堂,学校根本不去考察中标者是否具有经营资质、是否守信用、是否有经营能力,只想坐收管理费,以包代管。

1.2 自主经营、自我服务。有些高校对后勤社会化改革重要性、必要性认识不足,思想上仍留恋“小而全”的封闭式自我服务的旧格局,习惯于“统、管、包”,舍不得放弃自己的经营权。不求提高服务学生的质量,但求享受自我福利服务;不求后勤社会化,但求后勤无偿化。还有的高校虽然跨出了社会化经营第一步,但由于种种原因导致改革失败或者吸取了外地外校食物中毒事件的教训后,不求最好,但求安全,纷纷将发包给承包商经营的食堂到期收回,自己成立餐饮服务公司,大包大揽,自主经营,后勤社会化“步履蹒跚”。

2、目前高校食堂经营和管理模式存在的弊端

2.1 个体经营——盲目追求经济利益导致管理混乱,卫生堪忧,监管困难。

2.1.1 短期行为比较严重。由于没有制约措施,食堂承包人考虑眼前利益,极少更新、添置设备和改善卫生条件。有的食堂连防虫、防蝇、防鼠的基本设施都不齐全,食品原料直接放在潮湿的地面上,至于餐具消毒及保洁措施那就更谈不上了。

2.1.2 卫生安全意识淡薄。个体经营的食堂没有一套完整的卫生管理制度,从业人员素质低,法律法规和食品卫生知识缺乏,很多食堂从业人员大多是临时聘用人员,未经培训,未取得健康证,根本不具备从业资格,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2.1.3 质次价高,监管困难。中标者为了完成标的,最大限度追求经营收益,弱化了学校食堂的服务性和公益性。少数食堂承包商见利忘义,从商贩手中非法购买劣质食品及病、死猪肉,以次充好,给学校食堂食品安全带来很多隐患。由于饭菜价格偏高加重师生经济负担,师生和学生家长意见大。为了维护学校稳定,确保师生一日三餐能及时供应,除非万不得已,卫生监管部门不会要求存在隐患的食堂停业整顿,使政府卫生监督部门进退两难。

2.2 自主经营——固守旧格局,服务质量难提高,学校经济负担日益加重。

自主经营的最大好处食堂福利化、服务无偿化,方便了领导和教师,食品卫生安全有了保证,但学生却得不到多少好处,相反弊端多多。比如:食品花色品种难翻新,很多食堂每天早晚都是馒头、稀饭、咸菜“老三样”,中午老四样,雷打不动;饭菜质量难保证;服务质量难提高;学校经济负担日益加重,只能维持设备的维修,很难进行设备、器具的更新。学校食堂

的管理体制倒退到计划经济时代,不利于教育、教学的改革,直接影响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推进,遏制了学校整体发展。

3、高校食堂社会化经营模式探讨

引入新的管理理念,推行新的经营机制,是高校食堂社会化改革的必由之路。解决目前学校食堂管理模式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减轻学校经济负担,提高服务质量,确保师生饮食卫生安全,必须实行通过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政府宏观调控,行业自律管理,政府、学校、社会共同监督的学校食堂社会化管理新模式。既要将食堂作为一项公益事业来抓,又要本着勤俭办学的方针通过市场形式来运作食堂经营权,吸收社会民间资本搞活食堂。

3.1 公开招标,择优引进。将食堂对社会公开招标发包,采取租赁承包经营的企业化运作形式,既告别纯福利办伙的经营模式,又不要走以食堂盈利为目的的经营模式。招标时不能以承包费用多少作为确定承包商的依据,而注重审核投标方的资金能力、资质信誉、经营管理水平、技术水平,从业人员的素质及健康状况择优选定(必须具有卫生许可证,从业人员健康证,食品卫生知识培训证),并将食堂食品卫生安全作为一项重要指标写进承包合同。

3.2 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公平竞争。将食堂承包给不少于三个承包商经

新时期高校后勤管理经营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高校后勤管理模式的演变

(一)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历史沿革。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高校完全依靠国家财力,自办后勤。改革开放以后,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后勤保障能力和质量逐渐成为制约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瓶颈。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高等学校后勤服务工作的改革,对于保证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极为重要。改革的方向是实行社会化。”这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第一次提出。

1999年11月2日,第一次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在上海召开;2000年1月14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快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意见》。以此为标志,一场轰轰烈烈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席卷中华大地。

(二)各高校在改革过程中经营管理模式的演变。

十年来,各高校审时度势,结合自身实际,就推进后勤改革、提高服务质量,进行

了积极探索,为学校的稳定和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同时也积累了大量高校办后勤的经验,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各高校后勤管理经营模式大体上经历了两次重大改变,

1.甲乙方的第一次剥离。2000年,根据教育部等六部委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快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意见》及国务院的要求,多数高校成立了校内后勤服务实体(后勤集团或后勤总公司),实现了后勤服务体系与学校行政管理体系和事业编制的相对剥离,普遍实行了“模拟甲乙方的校内分开型”管理体制。即后勤管理处作为甲方是学校的后勤行政管理部门,后勤集团作为乙方是学校后勤服务实体,两个机构同时向学校负责。后勤管理处代表学校将学校后勤经营服务职能以契约形式整体委托给后勤集团,并对后勤集团的经营服务情况进行监督,后勤集团根据提供经营服务的内容和质量合理取费。这次改革,不仅增强了后勤服务体系自身的实力,同时由于甲乙方分开所带来的服务实体的灵活性,为吸引和积累更多的后勤资源创造了条件,从而为高校扩招和办学规模的扩大提供了有力的后勤保障。

2.新一轮的后勤模式改革。经过前一次剥离,大多数高校后勤集团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为教学、科研的正常开展及师生员工的日常生活提供了较好的后勤服务,确保了学校日常工作有序进行。但是,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逐步稳定和高校自身经济条件的改善,这种简单甲乙方分离体制已明显不适应高校事业发展对后勤服务保障的需求。实践证明,这种“模拟甲乙方”管理体制存在许多弊端:一是分而不离,作为后勤服务实体的乙方,并未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质上仍是学校的内设机构;二是甲乙方主体地位不平等,乙方最终要“以学校大局为重”,听命于甲方;三是甲乙方关系不顺畅,甲乙方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必然发生分歧和利益冲突,加上甲乙双方同为学校内设机构,并无独立的法人地位,极易造成双方关系不顺畅,甚至矛盾突出;四是增加了中间环节和运行成本,学校对后勤服务实体的管理都要通过后勤管理部门来进行,而在机构设置上,后勤服务实体和后勤管理部门都是学校的二级单位,增加了学校的管理成本。

为此,全国许多高校做出了新的探索和选择,进一步优化后勤服务实体和经营职能。基本方式有以下几种:一是完全外包形式,引入社会上完善的服务体系,把后勤服务实体全部推入社会,实行市场化运作。二是提高自身条件,按现代企业制度注册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经济实体,将校内服务实体融入社会服务业;三是甲乙方重新合并,通过机构调整,进一步加强后勤的保障功能。也有很多高校把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在退出纯经济属性和弱势服务项目基础上,集中发展校内后勤服务的公益性和强势服务项目。

这次改革是上一轮改革的延续,但比上一轮改革更坚决、更完善、更符合实际。经历了上一轮改革的摸索和发展,高校后勤不仅有了一定的实力,积累了不少经验,更重要的是对后勤改革有了新的观念和认识。同时,经过改革实践检验,高校后勤自身对后勤服务内容和项目也进行了一次很好的筛选,对哪些是优势,哪些是劣势,哪些该自己做好,哪些可以交给社会等等,也都有了基本的判断。所有这些,有利于推动高校进一步优化后勤管理和服务模式,并重新构建新型的后勤保障服务体系。

二、结合我校实际,浅谈新时期高校后勤管理模式的实践探索

1、我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简要回顾。沐浴着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春风,按照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会议精神要求和省教育厅有关规定,吉林农业大学结合后勤工作实

际,积极探索新模式、新思路和新途径,稳步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步伐。

2000年,我校改革后勤工作思路,进行了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初步探索,打破了完全靠学校吃饭的局面,积极与社会接轨,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向社会公开招标,引进社会资金1600万元新建了食堂、宿舍,开辟了社会化新路子。

2001年5月,根据《吉林省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总体方案》文件精神,学校积极推进社会化改革进程,成立后勤总公司,服务范围覆盖饮食、动力、基建维修、宿舍管理、校园管理、交通、通讯、物业管理、幼儿教育等方面。后勤办与后勤总公司形成了甲乙方的经济契约关系。后勤总公司实现企业化管理,一方面学校给予后勤总公司一定的扶持政策,另一方面后勤总公司为学校教学科研提供服务保障。后勤总公司的成立标志着我校管理与服务、甲方与乙方彻底分开,后勤社会化改革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实现了后勤服务的经营人员和相应的资源从学校行政管理系统中分离出来。10月,省教育厅后勤社会化检查组来我校对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进行了检查验收并对我校完成目标管理情况给予肯定。11月,我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被省教育厅评为全省高校第一名,并在全省高校后勤社会化工作会议上做了经验发言。

2004年,为进一步推进社会化改革,实现后勤服务与市场接轨,学校开始把部分服务实体向成熟的社会单位转移。顺利实现了家属区供电管理向供电公司的移交,摆脱了困扰我校多年的线损、收费及用电分类等问题;通过公开招标,引进社会企业,转变了农大幼儿园的经营管理体制;2005年完成了供水、供暖向社会部门的移交。对自来水进行了工程改造,从此农大人喝上了放心水;供暖工作交由净月热力公司管理,至此,我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迈出了新的步伐。12月,我校被评为全国高等院校后勤工作先进单位。

2006年,学校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撤销后勤总公司,成立后勤集团,集团下设办公室、财务室、饮食服务公司、公寓服务公司、校园服务公司、运输服务公司以及基建维修中心、物业管理中心、商贸中心、供水中心等10个部门。集团立足于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提高服务功能,增强竞争能力,进一步完善了内部管理机制、健全用工制度、工资制度、财务制度、补助制度、奖金分配制度、就业保险制度等,建立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企业运营机制,构建运转高效、行为规范、服务良好、适应事业发展的新型后勤保障体系。通过开展优质服务工作,进一步强化了为学校教学科研和广大师生服务的宗旨,在服务手段、服务水平、服务质量上有了较大转变,注重解决一些与师生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规范服务行为、服务程序,努力构建后勤系统“素质佳、作风良、服务优、效率高”的服务环境,取得了好的实效。

我校的后勤集团的成立实现了社会化改革中我校后勤甲乙方的第一次剥离,在发展过程中为我校教学、科研的正常开展以及师生员工的日常生活提供了较好的后勤服务,为学校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是,正如前面所讲过的: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逐步稳定和自身经济条件的改善,这种简单甲乙方分离体制已明显不适应高校事业发展对后勤服务保障的需求,后勤社会化管理模式的第二次转变势在必行。

2008年10月,学校党委在组织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将原有的后勤管理处和后勤集团调整为基建规划处和后勤保障处,取消了甲乙方关系,我校的后勤社会化改革又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可能很多人不理解,认为这样做是重走十年前的老路,是社会化改革的一次回潮,是改革不成功的表现。其实不然,我认为:从表面上看,这种管理体制好象是一分为二后再合二为一,似乎是简单的复原。而实际上,这种合二为一并不是简单的合并,它是在原有基础上更高层次的整合。目的在于使资源配置更加合理,指挥更加顺畅,行动更加快捷,保障更加高效。合二为一后的后勤运行机制仍然是企业化运行。“后勤一体化”管理体制绝不

是要回到过去的总务处模式,而是要实行统一管理的企业化运行机制。后勤保障处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授权审批、分类核算”的财务管理制度,强化成本核算;通过后勤全员定岗、定责、定酬,实行严格的工作考核评估制度和科学合理的奖励惩罚制度,工资收入与工作表现挂钩,提高后勤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整合后勤人、财、物资源,科学设定经费指标,提高后勤管理水平,为全校师生提供优质服务保障,并积极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努力提高后勤经济效益。我校采取这种管理模式主要基于如下考虑:

2、我校后勤集团还不具备注册独立法人的条件。我校后勤的人员结构极其复杂,包括事业编职工、人事代理职工、集体职工、农场职工多种身份,农场改制后,后勤又承担了大部分农场职工的分流工作。一方面致使后勤人员不可能从学校完全剥离,另一方面致使后勤集团的团队整体素质处在一个相对较低的层次,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没有一个高素质的团队,何谈把企业做大做强。如果企业不能做大、不能形成规模效益,在学校这个半封闭的市场,随着企业运营成本的增加,在学校维持稳定的情况下,企业的经济效益已不能满足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3、完全外包的形式暂时是行不通的。自2004年起,我校逐步把水、电、暖、幼儿园纳入社会体系,2008年我校又把家属区物业管理委托社会物业公司,今年又把所有学生公寓和部分教学办公楼对外公开招标,引入社会保洁公司进行保洁服务。这些完全社会化的服务有一个共性就是:社会上有相对较成熟的企业,社会化后能够提供更好的服务,并且不是衣食住行等涉及到学校稳定的基本保障服务。然而像食堂、公寓等与学校稳定息息相关、与师生联系密切的实体,在社会上没有形成成熟企业的情况下,不易盲目外包。

因此、我校采取了后勤一体化,甲乙方合并,提高保障能力,保留经营性单位经营方式,在条件成熟的前提下逐步外包的经营管理模式,但这种经营管理模式能否很好地满足学校事业发展对后勤服务的要求,其内部各要素运行能否达到预期的目的,不仅需要从理论上加强探讨和完善,更需要不断在实践中加以检验和修正。但在目前高校自有服务体系与社会服务体系无法完全并轨的情况下,这种探索未必不是一条出路。

三、关于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几点思考

1、社会化是后勤改革的必由之路。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高校后勤改革的方向是社会化,经过20多年的实践证明,高校后勤改革的社会化方向是正确的,刚刚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明确指出要“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因此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道路必须继续走下去,任何迟疑、等待观望、止步不前的言行都是不正确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目标是建立起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其基本框架是:“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政府宏观调控、行业自律管理、职能部门监管”。建立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任重而道远,要达到这个目标我们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2、实现后勤改革的社会化,成熟的市场主体是关键。要做到“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前提是要有合格的市场主体,否则学校就无从自主选择。后勤社会化改革虽然历经数年,但合格的市场主体仍然比较缺乏,无法形成可供学校自主选择的竞争群体,校园市场与社会市场不同,虽然也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但更要遵循高等教育规律,体现公益性,并要承担维护学校安全稳定的责任。有些社会企业在进入高校市场后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社

会效益,影响了高校后勤的声誉和社会化效果。有些社会企业只重短期效益,资金投入、物资投入、经营策略不考虑长远规划,不利于高校后勤整体可持续发展。还有些社会企业热情有余而诚信不足,与高校合作讲感情、讲义气而缺乏必要的契约精神,不认真履行合作协议,违规经营情况时有发生。我校的社会化公寓问题就是这种不成熟市场的产物,个体老板为追求经济效益,不顾社会效益,不能为学生提供好的保障服务,出现了大量的问题,存在大量的安全隐患。所以今年我校毅然投入大量资金于2010年9月19日把11栋社会化公寓经营权收归学校。

社会企业要成为符合高校服务市场的合格主体,需要政府、社会、高校等各方共同努力,从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经营环境到帮助有实力的社会企业了解和熟悉高校市场特点,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3、后勤社会化的模式要实事求是,因地、因时、因校制宜。我国高校后勤长期坚持的“三服务、两育人”宗旨,即必须坚持为教学、科研和师生员工服务,坚持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这是由高校后勤“经济属性、教育属性”的双重性所决定的。这个宗旨是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灵魂,必须坚持,不应动摇。因此在坚持社会化这个大方向的前提下,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不照搬照抄,不僵化呆板、固步自封,要因地、因时、因校制宜,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区、本学校实际情况的机制与模式。后勤采取何种组织模式只是后勤改革的形式,是外在表现,而不是实质,不是内涵,在众多的组织模式中也没有哪种模式就是标准或范本。学校采取何种后勤组织模式并不是改革的关键,改革的关键在于这种组织模式是否实行市场化的运行机制,是否能建立起新型的后勤保障体系。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一项基础性和保障性的工作,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我国没有既定的成功范例可循,但要善于在实践中摸索前进,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态度,因地、因时、因校制宜,才能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路。


相关文章

  • 上海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方案(试行)
  • 作者: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教育发展研究 1999年05期 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指导思想 上海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导,解放思想,大胆实践,抓住机遇,深化改革:通过政府主导,试点引路,整体推进,分步 ...查看


  • 电子科技大学后勤保障工作的认识和定位
  • 电子科技大学后勤保障工作的重新认识和定位探讨 随着我校清水河校区的顺利启用,首批8800名学生成功入住,后勤服务市场的增量业已形成,如何更好的为广大师生员工提供后勤保障是我们每个后勤人面临的新的课题.学校应以清水河校区启用为契机,在新校区各 ...查看


  • 精细化管理理念在高校后勤管理中的应用
  • 摘 要:从当前高校后勤管理的现状和问题出发,阐释高校后勤精细化管理的改革思路,提出构建精细化的目标规划.组织结构.人事管理.成本核算.流程设计和精细化后勤管理文化的高校后勤精细化管理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高校:后勤管理:精细化管理 中图分类 ...查看


  • 进一步加强高校后勤信息宣传和理论研究工作
  • 进一步加强高校后勤信息宣传和理论研究工作 --在2011年高校后勤信息宣传和理论研究工作年会上的讲话 黎玖高 各位代表: 今天,我们在美丽的厦门市召开2012年高校后勤信息宣传和理论研究工作年会,回顾和总结过去一年取得的成绩,研究和交流新一 ...查看


  • 高校食堂安全卫生管理措施
  • 高校食堂安全卫生管理措施 高校食堂是高等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全校师生提供食 品保障的重要任务,也是保持高校稳定的最基础.最重要的后勤服 务工作.其突出特点是:(1)用餐人流密度大,时间相对集中,一 旦发生食物中毒,后果往往非常严重. ...查看


  • 高校后勤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 <高校后勤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课题研究报告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要求,着眼于构建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符合现代大学办学规律的"新 ...查看


  • 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管理与运行的科学模式
  • 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管理与运行的科学模式 毋庸置疑,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事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取得了无以伦比的巨大成就.在许许多多的成就与亮点中,高校后勤人在社会化改革的大潮中,与时俱进,拓展视野,积极探索,勤奋思考,勇于创新,不断完善 ...查看


  • 食堂经营管理模式
  • 高校食堂管理模式 改革食堂管理模式,转变食堂经营机制,是高校食堂社会化改革的重要内容.酒店管理公司从实际出发,主动应对学校后勤改革与发展过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从推行目标管理.引进特色窗口.实行准入机制.导入监督链条.创新大众菜肴等方面进行一 ...查看


  • 高校餐饮管理
  • 第2012年第7期(总第402期) (2012)07-0060-02[文章编号]1009-6043 商业经济 SHANGYEJINGJI No.7,2012TotalNo.402 浅谈高校餐饮管理 张继周,宁 (黑河学院 财务处,黑龙江 铎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