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对外汉语教学的趣味性
作者:尹会霞
来源:《时代教育·下半月》2013年第11期
摘要:趣味性原则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不断引发讨论,本文从教育心理学和第二语言习得角度,论证了趣味性原则是一条独立的原则,是非常重要的基本原则之一,反对以文化性、知识性、教育性、思想性等来限制甚至忽略趣味性。趣味性是学习者的趣味性,在一定的时间和群体范围内,趣味性具有相对稳定性,因此可以通过不断调研,把握学习者的实际兴趣分布特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习者学习兴趣和维持内在动机,从而最有效地配合教学过程。 关键词:对外汉语 趣味性原则 教材编写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1.047
趣味性问题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领域的热点和难点。近年来国内一些学者对此做过专门的讨论,如李泉(2002),刘浩颂(2000,2005,2008),孟国(2005)等。本文拟从教育心理学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角度重新阐释趣味性原则的独特性和重要性,并且据此给出一些建议。
1 关于趣味性原则独特性和重要性的阐释
关于趣味性原则的以往观念如下:
第一,依附地位。趣味性依附于实用性、交际性等,趣味性本身不是一个独立的原则;在教材编写中,只要高度重视实用性、交际性等就足够了(孟国,2005)。
第二,辅助地位。刘颂浩(2000)提出,趣味性的重要程度不及语言适度性和内容多样性。趣味性并不是教材编写中的核心原则,没有趣味性的文章在教学中也是需要的。
第三,基本原则地位。刘珣(2000)的看法:教材的趣味性与教材的实用性、交际性紧密相关。李泉(2002)认为,教材的针对性、实用性、科学性有助于增强教材的趣味性,趣味性与其他原则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支持的关系。
第一种观念将趣味性看成是实用性等原则的附庸,这是对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不加区分的结果。根据认知心理学基本原理,实用性引发的是外在动机,趣味性引发的是内在动机。蒲勇健、赵国强(2003)认为,“通过模型分析发现,内在动机对于个体的行为具有显著的激励作用,它能够提高个体的努力水平。内在动机对于外在刺激具有替代作用,内在动机是个体努力的根源,应该成为激励机制的核心,而外在激励则是对内在动机的补充”。刘东楼(2002)认为,“当外在刺激或压力消失时这种学习动机便随之消失了,而内在动机却可以产生持久的内驱力,极大的促进外语习得”。语言教学逐渐从传统的以老师为中心的语法教学转向以学习者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对外汉语教学的趣味性
作者:尹会霞
来源:《时代教育·下半月》2013年第11期
摘要:趣味性原则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不断引发讨论,本文从教育心理学和第二语言习得角度,论证了趣味性原则是一条独立的原则,是非常重要的基本原则之一,反对以文化性、知识性、教育性、思想性等来限制甚至忽略趣味性。趣味性是学习者的趣味性,在一定的时间和群体范围内,趣味性具有相对稳定性,因此可以通过不断调研,把握学习者的实际兴趣分布特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习者学习兴趣和维持内在动机,从而最有效地配合教学过程。 关键词:对外汉语 趣味性原则 教材编写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1.047
趣味性问题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领域的热点和难点。近年来国内一些学者对此做过专门的讨论,如李泉(2002),刘浩颂(2000,2005,2008),孟国(2005)等。本文拟从教育心理学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角度重新阐释趣味性原则的独特性和重要性,并且据此给出一些建议。
1 关于趣味性原则独特性和重要性的阐释
关于趣味性原则的以往观念如下:
第一,依附地位。趣味性依附于实用性、交际性等,趣味性本身不是一个独立的原则;在教材编写中,只要高度重视实用性、交际性等就足够了(孟国,2005)。
第二,辅助地位。刘颂浩(2000)提出,趣味性的重要程度不及语言适度性和内容多样性。趣味性并不是教材编写中的核心原则,没有趣味性的文章在教学中也是需要的。
第三,基本原则地位。刘珣(2000)的看法:教材的趣味性与教材的实用性、交际性紧密相关。李泉(2002)认为,教材的针对性、实用性、科学性有助于增强教材的趣味性,趣味性与其他原则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支持的关系。
第一种观念将趣味性看成是实用性等原则的附庸,这是对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不加区分的结果。根据认知心理学基本原理,实用性引发的是外在动机,趣味性引发的是内在动机。蒲勇健、赵国强(2003)认为,“通过模型分析发现,内在动机对于个体的行为具有显著的激励作用,它能够提高个体的努力水平。内在动机对于外在刺激具有替代作用,内在动机是个体努力的根源,应该成为激励机制的核心,而外在激励则是对内在动机的补充”。刘东楼(2002)认为,“当外在刺激或压力消失时这种学习动机便随之消失了,而内在动机却可以产生持久的内驱力,极大的促进外语习得”。语言教学逐渐从传统的以老师为中心的语法教学转向以学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