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步行街编辑
中山的步行街实为孙文西路,总长不过529米,却有上百年的历史。孙文西路位于中山市城区石岐铁城西门外,西连津渡(石岐河)南绕烟墩山,东达仁山(即现在孙中山纪念堂),构成"山、水、城"的格局,也成为石岐商业、文化、交通中心。
孙文西路古称迎恩街,从隋唐时期开始到1925年间逐渐拓展,形成今天的格局,与铁城形成中山市八百年历史,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后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改称孙文路。孙文西路一带凝聚了中山市60多万海外侨胞的乡情,他们祖祖辈辈回家乡建了不少住宅、食肆、酒店等楼宇,使孙文西路日益繁华,期间先后建成的有"十八间"、"天妃庙"、"泰东戏院"、"思豪大酒店"、"先施公司"、"汇丰公司"、"福寿堂药房"等历史遗迹以及众多的茶楼、食肆,这些建筑物大部分建于清代至解放前年间,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和艺术含量。 [1]
改造情况编辑
1995年初,市政府立项、规划设计"孙文西路文化旅游步行街",1997年开始对其进行修建。修建进程中以保护恢复为主,改造开发为辅,以城市文脉为主线,积极发展文化旅游的功能,在历史、建筑、饮食、习俗、文化等多项层面上体现城市历史文化内涵。
孙西步行街东起悦来路口中山百货大楼处,西至中山商业大厦,全长约529米,路宽15米,占地200亩,先后分一、二期工程建设,总建筑面积约14万平方米,共有商铺137家,全部工程于98年9月19日竣工。 3建筑风貌编辑
孙西步行街两侧的低层建筑风格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欧式殖民地风格建筑与岭南骑楼建筑的混和,建筑学上称为"南洋风格建筑",是欧亚混杂的"南洋"文化的重要表现。"南洋骑楼"极具历史文化欣赏价值,又有不可估量的经济价值,无论刮风、下雨、日晒,游人顾客均不受天气的影响。骑楼建筑往往几座或十余座毗连一起,形成参差错落的连续界面效果,外观统一。建筑均以2-3层为主,少量4层(如中国银行钟楼、思豪大酒店
等),从地面至女儿墙平均高度在16米左右,街道宽度为12米,与建筑的平均度成3:4的空间比例关系,在正常视角内,形成了舒适宜人的外部空间尺度和步行街形象。
4历史概况编辑
孙文西路古称迎恩街,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后,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改称为孙文路。从隋唐时期到1925年间逐渐拓展,形成今天格局。马路两旁是经历数十年、上百年,甚至数百年的历史建筑物体,至今仍然保留着古建筑艺术色彩。从民国时期开始接受西方建筑造型,又融合了西方古典建筑造型,至今还幸存着精湛木雕、灰塑等中西合璧建筑物体,弯曲自然的商业街,舒适怡人的外部空间尺度,南洋风格的骑楼,整个街区外部空间与功能有机结合,这一切记载着石岐城区的形成和各个发展阶段,更凝聚着中山市60多万海外侨胞的乡情,既颇具历史文化欣赏价值,又有纪念和爱国教育意义。
由于房屋年久风化,墙体立面严重剥落,杉木楼板受腐蚀,柱头出现裂缝等建筑质量问题,即使南洋骑楼失去了原有的风格,又与现在的城市建筑形式及现状风貌不协调。为了保护这一历史建筑群同重塑孙文西路悠久繁华的容貌,中山市政府结合旧城改造,于1997年8月20日开始分两期对孙文西路进行施工改造,至1998年9月19日全面竣工,历时一年多时间,将孙文西路更名为孙文西路文化旅游步行街。修缮后的孙文西路文化旅游步行街,再现迷人的风韵和焕发着蓬勃生机。街道上花团锦簇,昔日灰色的建筑物披上了粉红色、米黄色……的盛装,街道两旁增加了长椅供游人休憩。昔日档次不高的商铺也焕然一新,带给人们一个亮丽的视点,新旧文化在这里完善地对接,传统和现代有机地揉合一体,这相容不悖的融汇令百年老街飘逸着一片迷人的文化气息,成为中山市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为外来游人提供一个风格独特的旅游景象,也为本地市民提供一个集休闲、购物、娱乐为一体的好去处,给人们一派繁华兴旺之景
中山步行街编辑
中山的步行街实为孙文西路,总长不过529米,却有上百年的历史。孙文西路位于中山市城区石岐铁城西门外,西连津渡(石岐河)南绕烟墩山,东达仁山(即现在孙中山纪念堂),构成"山、水、城"的格局,也成为石岐商业、文化、交通中心。
孙文西路古称迎恩街,从隋唐时期开始到1925年间逐渐拓展,形成今天的格局,与铁城形成中山市八百年历史,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后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改称孙文路。孙文西路一带凝聚了中山市60多万海外侨胞的乡情,他们祖祖辈辈回家乡建了不少住宅、食肆、酒店等楼宇,使孙文西路日益繁华,期间先后建成的有"十八间"、"天妃庙"、"泰东戏院"、"思豪大酒店"、"先施公司"、"汇丰公司"、"福寿堂药房"等历史遗迹以及众多的茶楼、食肆,这些建筑物大部分建于清代至解放前年间,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和艺术含量。 [1]
改造情况编辑
1995年初,市政府立项、规划设计"孙文西路文化旅游步行街",1997年开始对其进行修建。修建进程中以保护恢复为主,改造开发为辅,以城市文脉为主线,积极发展文化旅游的功能,在历史、建筑、饮食、习俗、文化等多项层面上体现城市历史文化内涵。
孙西步行街东起悦来路口中山百货大楼处,西至中山商业大厦,全长约529米,路宽15米,占地200亩,先后分一、二期工程建设,总建筑面积约14万平方米,共有商铺137家,全部工程于98年9月19日竣工。 3建筑风貌编辑
孙西步行街两侧的低层建筑风格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欧式殖民地风格建筑与岭南骑楼建筑的混和,建筑学上称为"南洋风格建筑",是欧亚混杂的"南洋"文化的重要表现。"南洋骑楼"极具历史文化欣赏价值,又有不可估量的经济价值,无论刮风、下雨、日晒,游人顾客均不受天气的影响。骑楼建筑往往几座或十余座毗连一起,形成参差错落的连续界面效果,外观统一。建筑均以2-3层为主,少量4层(如中国银行钟楼、思豪大酒店
等),从地面至女儿墙平均高度在16米左右,街道宽度为12米,与建筑的平均度成3:4的空间比例关系,在正常视角内,形成了舒适宜人的外部空间尺度和步行街形象。
4历史概况编辑
孙文西路古称迎恩街,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后,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改称为孙文路。从隋唐时期到1925年间逐渐拓展,形成今天格局。马路两旁是经历数十年、上百年,甚至数百年的历史建筑物体,至今仍然保留着古建筑艺术色彩。从民国时期开始接受西方建筑造型,又融合了西方古典建筑造型,至今还幸存着精湛木雕、灰塑等中西合璧建筑物体,弯曲自然的商业街,舒适怡人的外部空间尺度,南洋风格的骑楼,整个街区外部空间与功能有机结合,这一切记载着石岐城区的形成和各个发展阶段,更凝聚着中山市60多万海外侨胞的乡情,既颇具历史文化欣赏价值,又有纪念和爱国教育意义。
由于房屋年久风化,墙体立面严重剥落,杉木楼板受腐蚀,柱头出现裂缝等建筑质量问题,即使南洋骑楼失去了原有的风格,又与现在的城市建筑形式及现状风貌不协调。为了保护这一历史建筑群同重塑孙文西路悠久繁华的容貌,中山市政府结合旧城改造,于1997年8月20日开始分两期对孙文西路进行施工改造,至1998年9月19日全面竣工,历时一年多时间,将孙文西路更名为孙文西路文化旅游步行街。修缮后的孙文西路文化旅游步行街,再现迷人的风韵和焕发着蓬勃生机。街道上花团锦簇,昔日灰色的建筑物披上了粉红色、米黄色……的盛装,街道两旁增加了长椅供游人休憩。昔日档次不高的商铺也焕然一新,带给人们一个亮丽的视点,新旧文化在这里完善地对接,传统和现代有机地揉合一体,这相容不悖的融汇令百年老街飘逸着一片迷人的文化气息,成为中山市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为外来游人提供一个风格独特的旅游景象,也为本地市民提供一个集休闲、购物、娱乐为一体的好去处,给人们一派繁华兴旺之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