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卷第2期
2002年9月
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PANYU POLYTECHNIC
Vol.1 No.2 Sep. 2002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之我见
阚雅玲
(番禺职业技术学院 工商系,广东 广州 511483)
摘 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比“以教师为中心”有较大进步。它体现了教育观念的转变,促进了课程内容、教师教学行为、教育评价标准的转变。但是,由于它是以学校现有的学生为出发点,没有从市场和用人单位的角度来考虑如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因而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笔者在企业工作了10年,“以顾客为上帝”的观念已根深蒂固。走上高校教师这一岗位后,发现现在的高校已全然不是自己上大学时“以老师为中心”的情景,而转变成了“以学生为中心”。近两年的教学实践,让我感到“以学生为中心”与“以顾客为上帝”竟有许多相通的地方,并且用企业对待顾客的观念和方法教书育人也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我也发现两者在某些方面还是存在很大差别,需要我们进一步地探索。
深刻变革,它必将带来教学内容、教学行为、教
师角色、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师生关系的转变。
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正处于一个非常重要和关键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意义从表面上看是数量的急剧扩张,但从更深层次和发展历程上看,它正在经历着一个重要的转型,正如我国国有企业经历的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一样。变革和转型总会经历阵痛。我国教育产业市场因长年的供不应求,当前的大规模扩招可能使大多数院校收益剧增,感受不到转型的阵痛,但这只是一个短期及表面现象。如果我们的办学体制、办学条件、办学模式不能进行充分的改革和调整,特别是教育观念不能及时进行转变和更新,那么很多高校就会面临着超常规发展带来的巨大风险,就可能会像许多国企那样不能生产出适销对路的商品,不能满足市场对产品质量、品种的需求,没有核心竞争力,缺乏创新能力,这
1 “以学生为中心”体现了教育观念的转变
“以顾客为上帝”可以说是现代市场营销观念的具体体现。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市场营销观念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一是以企业现有产品为出发点,主张通过扩大生产和销售来实现企业目标的传统的市场营销观念;二是以顾客的需求为着眼点的现代市场营销观念。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以及买
方市场的形成,各企业都着重建立以顾客需求为样不但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还会步入被兼并的中心的现代市场营销观念。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境地。国企的改革经验和教训确实值得高校借的改革和教育观念的转变,教育界也提出了“以鉴,我们必须思想先行,转变观念,确立“以学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可以说这是教育发展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从而带动各项工作的开史上的一大进步,是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一次
展,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教育产业的发展。 10
在传统课程中,学生通过教师传授获得间接知识。而这些知识或者是前人所发现或总结的知识,或者是教师多年教学积累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从学生已有课本出发,从教师多年形成的且一承不变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出发,不能从市场需要出发,不能从学生要求出发,讲述的课程难以贴近社会、贴近现实,不能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这些理论知识在未来实践中到底如何运用。因而许多毕业后的大学生感慨,大学四年所学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用不到5%。当然,这其中,一些知识所起的是潜移默化的作用;也有许多知识学生不知道如何灵活运用,不能做到学以致用;也有不少知识没有超前性,已经过时或与实际脱节,确实无用。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则需要我们从“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转变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就像企业生产产品一样,你从企业自身出发将产品设计得再好也没有用,你必须从顾客的需要出发,这样生产出的产品才会受到欢迎。作为教师应深入人才市场,深入企事业单位,了解社会对人才质与量的需求,特别是对质的需求,体验现实社会需要哪些知识以及如何应用,然后结合学生的实际,有的放失地设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我认为对于每位教师来说,每一门课都是我们的一个产品;对于一个系来说,每个专业就是我们的一个产品;对于一所学院来说,每个学生就是我们的一个产品。我们必须像经营产品那样经营我们的教学、建设我们的专业、培养我们的学生。因而我们每一门课、每一个专业、每一个系以至每一所学校都要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市场对各类人才的需要进行人才的培养。
探索的境界,让学生通过体验探索获得直接知识。另外,我们正处于信息时代,学生轻松点击一个网站或输入一个关键词就能获得大量的知识和信息,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者,即使燃烧自己,也未必就能照亮别人。我们不能再把学生作为盛载知识的容器,而应将他们作为可以燃烧的火炬,而教师的角色正是火炬的点燃者。 3.2 从统一规格的教学模式转向个性化教学模式
让学生全面发展,并不是让每个学生及其每个方面都要按统一规格发展。备课用同一种模式,上课用同一种方法,考试用同一把尺子,评价用同一种标准,这是现行教育体制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这种“加工厂”般的学生生产模式不符合学生实际,不符合社会对各种类型人才的不同需要,且压抑了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培养,导致现行课堂教学中的许多问题和矛盾的产生。正如《穷爸爸 富爸爸》一书中所说的学校培养出的只能是循规蹈矩的雇员,缺乏老板、投资人和自由职业者。正如世界上寻不见完全雷同的两片树叶一样,人海茫茫,教海无边,我们既找不到两个完全相似的学生,也不会找到能适合任何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去关注、研究学生的差异,去探索个性化发展的教学模式。
3.3 从教师权威的教导转向师生平等的交往与对话
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理念中,教师处于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学生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一切灌输,师生之间显然是不平等的。学生缺乏参与意识,更缺乏批判性思维,甚至有些学生存在逆反心理,造成与教师的感情对立。这种状态下教学,势必事倍功半。“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要求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交往意味着参与,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景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与沟通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是一起分享,意味着教师是课程的组织者、情感的支持者、学习的参与者、信息的咨询者。
3“以学生为中心”促进了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3.1 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向火炬的点燃者
人们常把“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教师的真实写照。其实这是一种传统的观念,它强调的是以知识为“本位”、以教师为中心。按照“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他不仅要面对知识,更重要的是面对人。教师不能简单传
11
的转变
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对各大学的办学水平都通过排行榜来体现,而排行榜则主要是以毕业生就业率和毕业生当年的年薪收入为依据。目前我国也出现了像广东省那样对各高校按就业率排名的现象。由此可以看出评价一所学校、一个系、一个专业教育水平的标准和衡量一个企业、检验一种商品极为相似,一看你的商品是否能卖得出去,有多高的市场占有率;二看你的商品价格几何,能带来多少收益。因而对一个学生而言,他的价值不再单单体现于他在学校能考多少分,而关键在于他毕业后能获得社会的多少承认,说白了就是能拿多少薪金,劳动力的价格是其自身价值的体现。之所以用毕业生就业率而不用新生入学人数来考核学校,使人联想到市场经济条件下考核企业不是以产量、产值而是以销量、销售收入作为考核指标。而教育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区别在于,它的收益在于你招生多少,而不直接在于你的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年薪,但是两者却有着紧密的联系和互动的关系,从长远看后者决定前者,这也正验证了其他产业所坚持的“以销定产”。
才。对于学什么他们并不一定有准确的想法,很多时候也许会与市场需求发生偏差,因而必须由教师来导向。教师要有现代的教育理念,要有超前的知识和思维,要深入市场和社会。但教学方法要以学生为中心,研究如何教才能让学生接受,起到应有的效果。笔者认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虽然比“以教师为中心”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它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它是以学校现有的学生为出发点,正如企业以现有产品为出发点一样,没有从市场和用人单位的角度来考虑如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学生很大程度上并不知道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因而我们的教育观念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又如长期以来,
高等学校一直是把学科建设作为学校建设的重要基础和出发点,并以此作为学校改革和发展的龙头。应该说,从高等学校本身来讲,这样做是对的,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或高等学校并不是单纯地为了办学科,而是为了服务社会。如果说在高等教育相对封闭的时候,在高等学校只是以政府为中介与社会进行联系,而不必自己操心如何适应社会时,高等学校可以比较单纯地进行学科建设,那么在高等院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今天,完全和单纯地以学科为出发点恐
5“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局限性
怕就会出问题。因此,必须充分考虑市场,应该
在企业界,“以顾客为上帝”基本得到共识,更多地根据市场的需要进行学校各种资源的配
置,或者说按照人才市场或劳动力市场的要求和而在教育领域,人们对“以学生为中心”则持有
变化整合高等学校的各种资源。强调这一转向,一而定异议,因为两者还是有一定区别的。作为
并不是完全以市场取代学科,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企业,商品的购买者应是它的受益者。但教育提
学科在高校中的地位,它的意义在于进一步加强供的是一种知识产品或教育服务,学生是接受服
高等学校与社会和市场的联系,加强学科和市场务的对象,它是受益者,但最终的使用者是企事
需要的联系,增强高校对社会和劳动力市场的适业单位和机关政府等。很多时候,学生没有走向
市场,他们不知道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自己 应性与服务性。
・简讯・
提升高职竞争力》,在国家教育部、 近日,我院副院长刘国生教授的论文《构建专业优势
中国教育学会、中国教育报刊社和人民日报出版社教育理论部专家、学者组成的评委会审核中,
荣获“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论坛”最高奖——一等奖,并入选人民日报出版社大型教育文献《现
代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指导全书》。
12
第1卷第2期
2002年9月
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PANYU POLYTECHNIC
Vol.1 No.2 Sep. 2002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之我见
阚雅玲
(番禺职业技术学院 工商系,广东 广州 511483)
摘 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比“以教师为中心”有较大进步。它体现了教育观念的转变,促进了课程内容、教师教学行为、教育评价标准的转变。但是,由于它是以学校现有的学生为出发点,没有从市场和用人单位的角度来考虑如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因而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笔者在企业工作了10年,“以顾客为上帝”的观念已根深蒂固。走上高校教师这一岗位后,发现现在的高校已全然不是自己上大学时“以老师为中心”的情景,而转变成了“以学生为中心”。近两年的教学实践,让我感到“以学生为中心”与“以顾客为上帝”竟有许多相通的地方,并且用企业对待顾客的观念和方法教书育人也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我也发现两者在某些方面还是存在很大差别,需要我们进一步地探索。
深刻变革,它必将带来教学内容、教学行为、教
师角色、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师生关系的转变。
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正处于一个非常重要和关键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意义从表面上看是数量的急剧扩张,但从更深层次和发展历程上看,它正在经历着一个重要的转型,正如我国国有企业经历的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一样。变革和转型总会经历阵痛。我国教育产业市场因长年的供不应求,当前的大规模扩招可能使大多数院校收益剧增,感受不到转型的阵痛,但这只是一个短期及表面现象。如果我们的办学体制、办学条件、办学模式不能进行充分的改革和调整,特别是教育观念不能及时进行转变和更新,那么很多高校就会面临着超常规发展带来的巨大风险,就可能会像许多国企那样不能生产出适销对路的商品,不能满足市场对产品质量、品种的需求,没有核心竞争力,缺乏创新能力,这
1 “以学生为中心”体现了教育观念的转变
“以顾客为上帝”可以说是现代市场营销观念的具体体现。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市场营销观念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一是以企业现有产品为出发点,主张通过扩大生产和销售来实现企业目标的传统的市场营销观念;二是以顾客的需求为着眼点的现代市场营销观念。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以及买
方市场的形成,各企业都着重建立以顾客需求为样不但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还会步入被兼并的中心的现代市场营销观念。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境地。国企的改革经验和教训确实值得高校借的改革和教育观念的转变,教育界也提出了“以鉴,我们必须思想先行,转变观念,确立“以学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可以说这是教育发展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从而带动各项工作的开史上的一大进步,是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一次
展,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教育产业的发展。 10
在传统课程中,学生通过教师传授获得间接知识。而这些知识或者是前人所发现或总结的知识,或者是教师多年教学积累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从学生已有课本出发,从教师多年形成的且一承不变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出发,不能从市场需要出发,不能从学生要求出发,讲述的课程难以贴近社会、贴近现实,不能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这些理论知识在未来实践中到底如何运用。因而许多毕业后的大学生感慨,大学四年所学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用不到5%。当然,这其中,一些知识所起的是潜移默化的作用;也有许多知识学生不知道如何灵活运用,不能做到学以致用;也有不少知识没有超前性,已经过时或与实际脱节,确实无用。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则需要我们从“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转变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就像企业生产产品一样,你从企业自身出发将产品设计得再好也没有用,你必须从顾客的需要出发,这样生产出的产品才会受到欢迎。作为教师应深入人才市场,深入企事业单位,了解社会对人才质与量的需求,特别是对质的需求,体验现实社会需要哪些知识以及如何应用,然后结合学生的实际,有的放失地设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我认为对于每位教师来说,每一门课都是我们的一个产品;对于一个系来说,每个专业就是我们的一个产品;对于一所学院来说,每个学生就是我们的一个产品。我们必须像经营产品那样经营我们的教学、建设我们的专业、培养我们的学生。因而我们每一门课、每一个专业、每一个系以至每一所学校都要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市场对各类人才的需要进行人才的培养。
探索的境界,让学生通过体验探索获得直接知识。另外,我们正处于信息时代,学生轻松点击一个网站或输入一个关键词就能获得大量的知识和信息,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者,即使燃烧自己,也未必就能照亮别人。我们不能再把学生作为盛载知识的容器,而应将他们作为可以燃烧的火炬,而教师的角色正是火炬的点燃者。 3.2 从统一规格的教学模式转向个性化教学模式
让学生全面发展,并不是让每个学生及其每个方面都要按统一规格发展。备课用同一种模式,上课用同一种方法,考试用同一把尺子,评价用同一种标准,这是现行教育体制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这种“加工厂”般的学生生产模式不符合学生实际,不符合社会对各种类型人才的不同需要,且压抑了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培养,导致现行课堂教学中的许多问题和矛盾的产生。正如《穷爸爸 富爸爸》一书中所说的学校培养出的只能是循规蹈矩的雇员,缺乏老板、投资人和自由职业者。正如世界上寻不见完全雷同的两片树叶一样,人海茫茫,教海无边,我们既找不到两个完全相似的学生,也不会找到能适合任何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去关注、研究学生的差异,去探索个性化发展的教学模式。
3.3 从教师权威的教导转向师生平等的交往与对话
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理念中,教师处于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学生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一切灌输,师生之间显然是不平等的。学生缺乏参与意识,更缺乏批判性思维,甚至有些学生存在逆反心理,造成与教师的感情对立。这种状态下教学,势必事倍功半。“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要求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交往意味着参与,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景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与沟通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是一起分享,意味着教师是课程的组织者、情感的支持者、学习的参与者、信息的咨询者。
3“以学生为中心”促进了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3.1 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向火炬的点燃者
人们常把“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教师的真实写照。其实这是一种传统的观念,它强调的是以知识为“本位”、以教师为中心。按照“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他不仅要面对知识,更重要的是面对人。教师不能简单传
11
的转变
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对各大学的办学水平都通过排行榜来体现,而排行榜则主要是以毕业生就业率和毕业生当年的年薪收入为依据。目前我国也出现了像广东省那样对各高校按就业率排名的现象。由此可以看出评价一所学校、一个系、一个专业教育水平的标准和衡量一个企业、检验一种商品极为相似,一看你的商品是否能卖得出去,有多高的市场占有率;二看你的商品价格几何,能带来多少收益。因而对一个学生而言,他的价值不再单单体现于他在学校能考多少分,而关键在于他毕业后能获得社会的多少承认,说白了就是能拿多少薪金,劳动力的价格是其自身价值的体现。之所以用毕业生就业率而不用新生入学人数来考核学校,使人联想到市场经济条件下考核企业不是以产量、产值而是以销量、销售收入作为考核指标。而教育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区别在于,它的收益在于你招生多少,而不直接在于你的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年薪,但是两者却有着紧密的联系和互动的关系,从长远看后者决定前者,这也正验证了其他产业所坚持的“以销定产”。
才。对于学什么他们并不一定有准确的想法,很多时候也许会与市场需求发生偏差,因而必须由教师来导向。教师要有现代的教育理念,要有超前的知识和思维,要深入市场和社会。但教学方法要以学生为中心,研究如何教才能让学生接受,起到应有的效果。笔者认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虽然比“以教师为中心”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它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它是以学校现有的学生为出发点,正如企业以现有产品为出发点一样,没有从市场和用人单位的角度来考虑如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学生很大程度上并不知道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因而我们的教育观念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又如长期以来,
高等学校一直是把学科建设作为学校建设的重要基础和出发点,并以此作为学校改革和发展的龙头。应该说,从高等学校本身来讲,这样做是对的,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或高等学校并不是单纯地为了办学科,而是为了服务社会。如果说在高等教育相对封闭的时候,在高等学校只是以政府为中介与社会进行联系,而不必自己操心如何适应社会时,高等学校可以比较单纯地进行学科建设,那么在高等院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今天,完全和单纯地以学科为出发点恐
5“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局限性
怕就会出问题。因此,必须充分考虑市场,应该
在企业界,“以顾客为上帝”基本得到共识,更多地根据市场的需要进行学校各种资源的配
置,或者说按照人才市场或劳动力市场的要求和而在教育领域,人们对“以学生为中心”则持有
变化整合高等学校的各种资源。强调这一转向,一而定异议,因为两者还是有一定区别的。作为
并不是完全以市场取代学科,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企业,商品的购买者应是它的受益者。但教育提
学科在高校中的地位,它的意义在于进一步加强供的是一种知识产品或教育服务,学生是接受服
高等学校与社会和市场的联系,加强学科和市场务的对象,它是受益者,但最终的使用者是企事
需要的联系,增强高校对社会和劳动力市场的适业单位和机关政府等。很多时候,学生没有走向
市场,他们不知道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自己 应性与服务性。
・简讯・
提升高职竞争力》,在国家教育部、 近日,我院副院长刘国生教授的论文《构建专业优势
中国教育学会、中国教育报刊社和人民日报出版社教育理论部专家、学者组成的评委会审核中,
荣获“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论坛”最高奖——一等奖,并入选人民日报出版社大型教育文献《现
代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指导全书》。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