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含钢量及混凝土用量的优化措施
一、平面布置优化
1、建筑平面尽量规则不超限;剪力墙结构的高宽比不宜超过6;尽量不设转换层,尤其是高位转换;高度尽量取上限(如剪力墙结构做80m 或100m ,7度区);住宅层高:高层宜取2.9m ,多层宜取3.0 m。
2、平面布置剪力墙尽量对齐。
二、地下室底板优化
1、有条件时应做成无梁板,利用承台或独立柱基作为柱帽,通过调整尺寸来优化配筋。
2、板上、下保护层厚度及裂缝宽度不一样,当计算软件中不能分别设置这些参数时,应至少计算两次,分别取相应条件下计算的配筋。
3、板厚≥250mm ,就不必另设拉梁,即使单柱单桩也设暗梁即可。
4、当底板采用梁板式时,基础梁计算应充分考虑承台的作用。特别是裂缝宽度计算时,梁取承台边处的弯矩进行控制,承台算至柱边。
5、所有构造按非抗震:箍筋不需要加密,可按90度弯钩,锚固、接头等一律按非抗震要求。
6、如无抗浮等需要,底板也可不挑出外墙。
三、地下室顶板. 商业楼层优化
1 / 6
不同的柱网、荷载、层高限制等,会有不同的结论。由于影响因素很多,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非常准确、清晰的结论。一般是在给定的前提条件下,再进一步优化是比较现实的,但以下几点是相对比较明确的:
1. 跨度大的连续梁采用加腋一般是比较经济的;注意直接用SATWE 计算时,由于板荷载传递方式改变,可能会偏不安全。对大板影响较大,中间有次梁布置时则影响不大。设计人应注意复核。
2. 对于板厚和配筋从构造上有较高要求的(如作为嵌固的地下室顶板、转换层等)可以考虑采用大板(不覆土,荷载较小时),或加腋大板(荷载较大时)。一般可以比十字梁布置方式节省10~20%。
3. 荷载不大,板厚最小可取100的(如车库中间楼层、商业等),跨度在8~9m 左右的采用单向双次梁较经济;一般可以比十字梁或井字梁布置方式节省5~10%。
4. 荷载大的,根据不同的数值,分别采用十字次梁和井字次梁。梁截面尽量高、窄(如350×800不如用300×900)。
5. 对有条件的大屋面采用结构找坡,既容易保证防水质量,又能减轻荷载,对节约造价有好处,缺点是施工麻烦。
6. 梁裂缝应算到柱边,注意与考虑刚域不同。
7. 人防顶板用塑性计算。板与梁整体现浇时,跨中截面的计算弯矩可乘0.7的折减系数;无梁楼盖可乘0.9的折减系数。
2 / 6
8. 除承受动荷载及要求不出现裂缝的构件外,现浇楼板均可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按弹性计算的弯矩,中间跨可乘0.8的折减系数,边跨双向板可乘0.9的折减系数,角区格不折减。
四、地下室外墙优化
1、目前常用静止土压力计算外墙配筋。 当地下室施工采用护坡桩时,外墙土压力计算可考虑护坡桩的有利影响,全部按主动土压力计算。
2、外墙的室外地面荷载可取5KN/m2(包括可能停消防车的室外地面) 。
4、水头统一按抗浮水位取。
5、一般在墙底、顶不需要设构造梁,当外墙下为桩基,桩中心距大于墙高度时,应按深梁计算配筋。
6、外墙计算也可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
7、地下室外墙可采用压弯构件计算强度和裂缝,采用分离式配筋方法配置外侧竖向钢筋。
五、其他构件优化
1、上部钢筋采用搭接、架立等做法规范有条文,且设计人员也常用。需要注意的是:框架梁的贯通钢筋采用搭接并不一定经济。由于贯通钢筋要求按受拉搭接,搭接区箍筋要加密。一二级首先要满足1/4的要求,一般钢筋直径大于18,梁净跨大于4米采用搭接才经济;三四级及非抗震框架梁的钢筋直径不小于16,梁净跨大于4米搭接才经济。另外在连续梁长短跨相差1倍时,短跨其实已不 3 / 6
存在搭接的问题了。建议负筋用两种规格,小直径的钢筋通长。次梁上部跨中均用架立筋。
2、箍筋间距不一定要取50的倍数,满足计算及构造即可。目前一般次梁均按主梁输入,次梁也可以根据计算结果分加密、非加密区。如用Ⅰ级钢的箍筋间距很密时,应改用Ⅱ级钢(如¢8@100不如用φ10@200)。有条件时尽量采用Ⅲ级钢。
六、. 墙钢筋问题:
1、暗柱纵筋间距问题。对构造边缘构件规范仅提到箍筋的无支长度不应大于300mm 的要求,导致暗柱纵筋间距大量采用300mm ,反而比墙体分布筋间距还大。
2、剪力墙截面高度与厚度之比为5~8,但两侧有跨高比不大于2.5的连梁或翼墙,可以不按短肢墙。
七、计算问题:
1、连梁是按开洞还是按节点输。这实际是程序的两种处理方式。由于方法不同,得出的刚度也相差较大。按理说如果所有尺寸等前提条件一样,结论应该也是一样的。但由于目前程序的模型假定是建立在很多简化的基础上,开洞处理比节点处理得出的整体刚度普遍大得多,而剪力墙的多少又直接影响造价。对于以追求低成本而赢利的不少开发商就要求只要能符合条件的就按开洞处理。曾经与PKPM 开发部沟通过,他们认为当跨高比不大于3时用开洞处理才比较合适, 4 / 6
其它的建议用节点处理。广东省高规补充规定要求当跨高比不大于2才可以用开洞处理。
2、为了位移指标接近规范低限而在剪力墙上开洞不一定经济,开洞虽然减少了洞口的混凝土及墙筋,但增加了两侧的暗柱及连梁,一般洞口要大于2米两侧还是普通墙时才可能节省。
3、复杂高层的顶部6~10层砼可用C25,可以减少部分箍筋用量。如箍筋已用Ⅲ级钢就意义不大,因为C25锚固搭接长度会加大。
4、梁超筋或钢筋多不易排放时,通过水平加腋方式解决,但模型应按实际情况输入后再复核。
5、精确计算荷载,包括面层厚度、扣除门窗洞口等。
八、. 基础问题
1、桩基设计时,布桩应遵循“直接和就近”的原则,减少传力的路径和环节,严格控制布桩系数,不人为放大布桩系数。
2、灌注桩的配筋,可参考标准图集减小;位于二a 类环境中稳定地下水位中的抗拔桩裂缝宽度按0.3mm 控制,不需要取0.2mm 。
3、筏板下部拉通筋可按0.15%控制,不够再附加。
九、. 制图问题:
5 / 6
1、标准层梁配筋应多分段,对于跨度较短,水平力作用下,内力沿竖向变化较大时,应采用列表法,细分各层“短跨”梁的配筋。
2、细化较大跨板的配筋。对于跨度较大的板(如短跨大于5m )或有托柱集中力的板,可采用平面分段配筋的方式,减小非跨中区域或非集中力区域的配筋,以控制钢筋用量。 厨房、卫生间等板跨不大时,墙下尽量不设梁,若需设梁时,100厚墙下梁宽尽量采用150。 建筑专业无特殊要求时,阳台的封口梁宽尽量用150。 小阳台边、凸窗侧边砌墙时,不一定要设挑梁,可采用墙下局部加厚的做法,见下图。
3、对隔墙下另设附加钢筋的做法值得商榷,因为计算已考虑隔墙荷载,施工也会有偏差。
4、梁、板、柱、墙纵筋及箍筋有条件时尽量采用Ⅲ级钢。
5、屋面女儿墙采用砌体做法(采用灰砂砖加构造柱),根据图集《砌体填充墙结构构造》做法,在满足一定高度及构造做法是可行的,但做法少用,有的地区明确规定禁止使用
6、连梁宽度超过墙厚,以垂直墙体方向的梁为宽出部分的支座,做法值得商榷。
7、梁在墙端头的锚固长度不足时,梁伸过墙后面再做个甩头。理论应该可以,但比较少用。
6 / 6
对含钢量及混凝土用量的优化措施
一、平面布置优化
1、建筑平面尽量规则不超限;剪力墙结构的高宽比不宜超过6;尽量不设转换层,尤其是高位转换;高度尽量取上限(如剪力墙结构做80m 或100m ,7度区);住宅层高:高层宜取2.9m ,多层宜取3.0 m。
2、平面布置剪力墙尽量对齐。
二、地下室底板优化
1、有条件时应做成无梁板,利用承台或独立柱基作为柱帽,通过调整尺寸来优化配筋。
2、板上、下保护层厚度及裂缝宽度不一样,当计算软件中不能分别设置这些参数时,应至少计算两次,分别取相应条件下计算的配筋。
3、板厚≥250mm ,就不必另设拉梁,即使单柱单桩也设暗梁即可。
4、当底板采用梁板式时,基础梁计算应充分考虑承台的作用。特别是裂缝宽度计算时,梁取承台边处的弯矩进行控制,承台算至柱边。
5、所有构造按非抗震:箍筋不需要加密,可按90度弯钩,锚固、接头等一律按非抗震要求。
6、如无抗浮等需要,底板也可不挑出外墙。
三、地下室顶板. 商业楼层优化
1 / 6
不同的柱网、荷载、层高限制等,会有不同的结论。由于影响因素很多,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非常准确、清晰的结论。一般是在给定的前提条件下,再进一步优化是比较现实的,但以下几点是相对比较明确的:
1. 跨度大的连续梁采用加腋一般是比较经济的;注意直接用SATWE 计算时,由于板荷载传递方式改变,可能会偏不安全。对大板影响较大,中间有次梁布置时则影响不大。设计人应注意复核。
2. 对于板厚和配筋从构造上有较高要求的(如作为嵌固的地下室顶板、转换层等)可以考虑采用大板(不覆土,荷载较小时),或加腋大板(荷载较大时)。一般可以比十字梁布置方式节省10~20%。
3. 荷载不大,板厚最小可取100的(如车库中间楼层、商业等),跨度在8~9m 左右的采用单向双次梁较经济;一般可以比十字梁或井字梁布置方式节省5~10%。
4. 荷载大的,根据不同的数值,分别采用十字次梁和井字次梁。梁截面尽量高、窄(如350×800不如用300×900)。
5. 对有条件的大屋面采用结构找坡,既容易保证防水质量,又能减轻荷载,对节约造价有好处,缺点是施工麻烦。
6. 梁裂缝应算到柱边,注意与考虑刚域不同。
7. 人防顶板用塑性计算。板与梁整体现浇时,跨中截面的计算弯矩可乘0.7的折减系数;无梁楼盖可乘0.9的折减系数。
2 / 6
8. 除承受动荷载及要求不出现裂缝的构件外,现浇楼板均可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按弹性计算的弯矩,中间跨可乘0.8的折减系数,边跨双向板可乘0.9的折减系数,角区格不折减。
四、地下室外墙优化
1、目前常用静止土压力计算外墙配筋。 当地下室施工采用护坡桩时,外墙土压力计算可考虑护坡桩的有利影响,全部按主动土压力计算。
2、外墙的室外地面荷载可取5KN/m2(包括可能停消防车的室外地面) 。
4、水头统一按抗浮水位取。
5、一般在墙底、顶不需要设构造梁,当外墙下为桩基,桩中心距大于墙高度时,应按深梁计算配筋。
6、外墙计算也可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
7、地下室外墙可采用压弯构件计算强度和裂缝,采用分离式配筋方法配置外侧竖向钢筋。
五、其他构件优化
1、上部钢筋采用搭接、架立等做法规范有条文,且设计人员也常用。需要注意的是:框架梁的贯通钢筋采用搭接并不一定经济。由于贯通钢筋要求按受拉搭接,搭接区箍筋要加密。一二级首先要满足1/4的要求,一般钢筋直径大于18,梁净跨大于4米采用搭接才经济;三四级及非抗震框架梁的钢筋直径不小于16,梁净跨大于4米搭接才经济。另外在连续梁长短跨相差1倍时,短跨其实已不 3 / 6
存在搭接的问题了。建议负筋用两种规格,小直径的钢筋通长。次梁上部跨中均用架立筋。
2、箍筋间距不一定要取50的倍数,满足计算及构造即可。目前一般次梁均按主梁输入,次梁也可以根据计算结果分加密、非加密区。如用Ⅰ级钢的箍筋间距很密时,应改用Ⅱ级钢(如¢8@100不如用φ10@200)。有条件时尽量采用Ⅲ级钢。
六、. 墙钢筋问题:
1、暗柱纵筋间距问题。对构造边缘构件规范仅提到箍筋的无支长度不应大于300mm 的要求,导致暗柱纵筋间距大量采用300mm ,反而比墙体分布筋间距还大。
2、剪力墙截面高度与厚度之比为5~8,但两侧有跨高比不大于2.5的连梁或翼墙,可以不按短肢墙。
七、计算问题:
1、连梁是按开洞还是按节点输。这实际是程序的两种处理方式。由于方法不同,得出的刚度也相差较大。按理说如果所有尺寸等前提条件一样,结论应该也是一样的。但由于目前程序的模型假定是建立在很多简化的基础上,开洞处理比节点处理得出的整体刚度普遍大得多,而剪力墙的多少又直接影响造价。对于以追求低成本而赢利的不少开发商就要求只要能符合条件的就按开洞处理。曾经与PKPM 开发部沟通过,他们认为当跨高比不大于3时用开洞处理才比较合适, 4 / 6
其它的建议用节点处理。广东省高规补充规定要求当跨高比不大于2才可以用开洞处理。
2、为了位移指标接近规范低限而在剪力墙上开洞不一定经济,开洞虽然减少了洞口的混凝土及墙筋,但增加了两侧的暗柱及连梁,一般洞口要大于2米两侧还是普通墙时才可能节省。
3、复杂高层的顶部6~10层砼可用C25,可以减少部分箍筋用量。如箍筋已用Ⅲ级钢就意义不大,因为C25锚固搭接长度会加大。
4、梁超筋或钢筋多不易排放时,通过水平加腋方式解决,但模型应按实际情况输入后再复核。
5、精确计算荷载,包括面层厚度、扣除门窗洞口等。
八、. 基础问题
1、桩基设计时,布桩应遵循“直接和就近”的原则,减少传力的路径和环节,严格控制布桩系数,不人为放大布桩系数。
2、灌注桩的配筋,可参考标准图集减小;位于二a 类环境中稳定地下水位中的抗拔桩裂缝宽度按0.3mm 控制,不需要取0.2mm 。
3、筏板下部拉通筋可按0.15%控制,不够再附加。
九、. 制图问题:
5 / 6
1、标准层梁配筋应多分段,对于跨度较短,水平力作用下,内力沿竖向变化较大时,应采用列表法,细分各层“短跨”梁的配筋。
2、细化较大跨板的配筋。对于跨度较大的板(如短跨大于5m )或有托柱集中力的板,可采用平面分段配筋的方式,减小非跨中区域或非集中力区域的配筋,以控制钢筋用量。 厨房、卫生间等板跨不大时,墙下尽量不设梁,若需设梁时,100厚墙下梁宽尽量采用150。 建筑专业无特殊要求时,阳台的封口梁宽尽量用150。 小阳台边、凸窗侧边砌墙时,不一定要设挑梁,可采用墙下局部加厚的做法,见下图。
3、对隔墙下另设附加钢筋的做法值得商榷,因为计算已考虑隔墙荷载,施工也会有偏差。
4、梁、板、柱、墙纵筋及箍筋有条件时尽量采用Ⅲ级钢。
5、屋面女儿墙采用砌体做法(采用灰砂砖加构造柱),根据图集《砌体填充墙结构构造》做法,在满足一定高度及构造做法是可行的,但做法少用,有的地区明确规定禁止使用
6、连梁宽度超过墙厚,以垂直墙体方向的梁为宽出部分的支座,做法值得商榷。
7、梁在墙端头的锚固长度不足时,梁伸过墙后面再做个甩头。理论应该可以,但比较少用。
6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