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杀死了岳飞?宋高宗?秦桧?不,岳飞是它杀死的!

岳飞是宋朝政坛的一个另类。

宋代重文抑武,朝廷没有培养出任何一个有点能力的大将。岳飞来自草莽,他是在国破家亡的时候,有幸从民间挣起来的新锐力量。他不会用阵图,他喜欢打野战,喜欢以少胜多,出其不意。这些都与皇家阵图所表现出来的气势磅礴的浩荡军威不相符。但却是这种毫无章法的草莽气,让金人发出“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哀叹!

岳飞也不了解当时的政坛。他既不属于改革派,也不属于保守派。因此,他既得不到保守派的庇荫,也得不到改革派的认可。后来,当金人的铁蹄踏进中原的时候,朝中众大臣又有了一次新的排列组合:抗战派和议和派。岳飞被划入抗战派的行列,但其实,他与那些所谓的“抗战派”格格不入。

他不服八字军首领王彦的指挥,他的恩师宗泽批评他不会用阵图。他名入“南宋中兴四将”行列,但除韩世忠与他关系稍好外,张俊、刘光世都讨厌他。而讨厌他的原因,恰恰是他不懂官场之道,竟以下级的身份,召唤上级的忠勇和激情。

他的召唤甚至用在了皇帝高宗身上,最后导致自己的含冤被杀。

他是一团火,他有着火最热烈最纯粹的红。“忠”和“义”是他这团火红里最基本的元素。他以最红的“忠”对待皇帝,以最热的“义”对待同僚。但无奈那些人都是一块冰的蓝,在极权社会里传递了数千年的顽固坚硬的阴寒之气。岳飞那仅有的一簇火焰,怎么能够捂热他们,中和他们?

理想主义的岳飞,最终成为一团深埋进寒冰中的“死火”……

宋代崇文抑武,文臣灿若星汉,武将零落稀少。但是这很少的武将中,却出了杨业、岳飞这样两个彪炳青史影响深远的人物。杨业的杨家将,号称华夏史上的第一家将,一门忠烈,千秋英豪。岳飞则被认为是最杰出的民族英雄,尽忠报国,武略无双。他们的声望度、影响力,能将辈出的朝代也没人能赶得上。

不过,虽然都是名望极高的人物,但是他们给我们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杨家将更多的像是舞台上的人物,有故事,有传奇,悬念迭起,疑窦丛生,情节张弛有度。悲愤时让人感概唏嘘,伤痛无处说,长使英雄泪满襟。不过锣鼓铙钹,吹拉弹唱,却又给人一种热热闹闹的感觉。似乎总在节日的时候,杨家将才会出现,而且他们带来的,总是一种喜庆的气氛。

岳飞则不同。一说到岳飞,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他背上那如金刻铜雕的“尽忠报国”四个大字,想到的是那句气势豪迈的“还我河山”的话,想到的是那首金戈铁马的《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尽管有人经过考证,言之戳戳证实这首《满江红》不是岳飞写的,是后人假托。可以肯定出自岳飞之手的是另外一首《小重山》: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窗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但是《小重山》婉约苦闷,咱们反而感觉它不像是岳飞的。英武雄伟,明朗正直的岳飞怎么可能写出这样压抑的愁肠百结的句子,这明显是那些多愁善感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才可能有的东西呀!

咱们在读岳飞和杨家将的时候,态度也是不一样的。

读有定性的历史人物,咱们常常有种想还原他本来面目的冲动,咱们一般是这样做的:首先咱们要厘清这个定性是在民间传说中的定性,还是在史书上的定性。如果是民间传说中的定性,那我们往往会从史书上找来例证。对于史书,当它被统治者为了个人目的经过修改的时候,咱们又常常到野史传说中寻找蛛丝马迹。

还有一种,就是换一个角度。或者从当时的实际环境,设身处地为历史人物考虑;或者以历史发展的眼光,把人物放在历史长河中考量;或者以今天的眼光,以今律古,审视古人。

现在咱们基本上可以确定,杨家将、杨业都是传奇人物,历史上虽有其人,但远没有那么大的功业,没有那些曲折感人的故事,只不过是后人的一种美好想象而已。

岳飞不一样。从古到今,重读岳飞,对岳飞进行再考量,再分辨,再判断,这样的文章如汗牛充栋。但是,不管别人怎么写,都不能改变岳飞已经植进咱们神经里的那种完美的形象。与岳飞英雄形象同时刻进我们脑海的,还有秦桧那种大奸大恶的奸邪嘴脸。就如同杭州栖霞岭下岳飞墓前跪着的那个铁铸雕像一样,这副场景在我们脑海里已不可改变。

重读岳飞的人,主要想“还原”几个问题——

岳飞是不是很能打仗?

岳飞是不是打了那么多大胜仗?

岳飞能不能直捣黄龙府?

岳飞是不是有性格缺陷?

岳飞有没有想过要造反?

甚至追问到这样一个问题:岳飞是不是该杀?

与岳飞的话题同时存在的则是——

秦桧主和是汉奸行为还是历史必然?

秦桧是金国奸细吗?

还有关于宋高宗的谜底——

宋高宗为什么在战争形势大好的情况下要和议?

宋高宗为什么违背太祖誓碑,首开杀大臣的先河?

有人说,岳飞并不算军事家,他既不像古代军事家一样,有理论专著,而且也没有更多的战役佐证。连宗泽也批评他说:“尔勇智材艺,虽古良将不能过。然好野战,非古法,今为偏裨尚可,他日为大将,此非万全计也。”并授予他用兵作战阵图。

历史上没有记载岳飞有军事专著传世,但是民间却广为流传有一部《武穆遗书》是出自岳飞之手。金庸小说中还说,只要得到了这本《武穆遗书》,就会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这些传说大约是个美好的愿望,是觉得像岳飞这样了不起的军事家,却没有兵书传世,实在是一种遗憾。这也反过来证明岳飞的军事才干是卓著非凡的。

宗泽的批评还从相反的方面证明了岳飞是有宋一代伟大的军事家。咱们前面分析过,有宋一代为什么缺乏将才?一是统治者有意的抑制武将,从来没有着力培养过。二是宋代皇帝好赐阵图。这种僵化的束缚大将临敌指挥的赐阵图做法,后来竟然成为了有宋一代军人的习惯,连名将宗泽也深受影响,要赐岳飞“阵图”。而岳飞了不起的地方就在于他不讲套路,出奇制胜,随机应变,完全改变了之前宋代那种打仗的坏习惯。再加上他治军严明,打仗奋不顾身,因此才有金军“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感慨。

也是因为金军大举南下,四处挑起战火,高宗东奔西窜,来不及控制武将,不可能赐阵图,岳飞、韩世忠、吴玠、刘琦这样的名将才会冒出来。否则,金国早把整个宋朝给灭了。

认为岳飞没有打过多少大胜仗的人举《金史》为例,《金史》中记载的岳飞打的大胜仗只有郾城一战,而且岳飞是用两万人打败金军一万五千人,不算“大捷”。

之所以举《金史》而不是《宋史》,是因为自宋高宗去世孝宗继位后,就给予岳飞彻底平反了,谥“武穆”,宋宁宗时更是追封为“鄂王”。因此相应地,宋代主修的官书,以及南宋李心传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增添了很多夸大岳飞功绩的内容。元代脱脱在修《宋史》的时候,几乎照搬了这些内容。

但这话同样是有问题的,因为无论《金史》还是《宋史》,都是脱脱主持修撰的,总不可能自相矛盾吧?《金史》中记载得少,只不过是叙事的主体不同而已,这有什么奇怪的呢?就算打的大捷不多,小胜却也十分可观。这一方面是岳飞的军职一直都不怎么高,他指挥的军队并不多,不可能搞大兵团作战的缘故。另一方面,从宗泽和岳飞的谈话咱们已经可以看出,岳飞的军事思想向来是不赞成那种阵势华丽却无实际用处的阵地战,而喜欢小规模游击战的。郾城大捷时,岳飞已经指挥了不少军队,成为宋军一个方面军。而不久,岳飞就被解除兵权。如果岳飞一直有指挥权,假以时日,对金国的“大捷”还少吗?

在郾城大捷后,岳飞豪迈地对众部将说:“直捣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黄龙府是金人囚禁徽、钦二帝的地方。这个话要展开来说,就是消灭金国,迎还二帝。这可是一个宏大的理想!有人因此提出一个问题:假设让岳飞一直打下去?岳飞能光复宋的原都城开封吗?岳飞能把金人赶出宋的边境吗?乃至,岳飞能灭亡金国吗?

历史是不能假设的。事实是,郾城大战后,金军不甘失败,金元帅兀术纠结十万大军驻扎在离开封西南四十五里的朱仙镇,企图与岳飞决一死战,保护刚到手的宋旧都城开封。岳飞在尉氏县扎营后,派出张宪的先锋军先期抵达朱仙镇,和兀术一场恶战,金军全线溃退,兀术放弃开封准备逃到河北。但这时候,高宗要求岳飞立刻撤军的“十二道金牌”也已经在一天之内送到岳飞手里,岳飞仰天一声长叹:“十年之力,废于一旦!”不得不按圣旨要求班师回朝。

怀疑岳飞的人说,就算岳飞能够收复开封,但金军的主力并未受多大影响,而且原本开封易攻难守,很快金军就可能回师收复,在开封形成拉锯战。就算是岳飞军队能够守住开封,也未必能把金军撵出宋境。宋军长期不修武备,整体战斗力低下,而且财政非常紧张,早就无法支付庞大的军费开始。金军则“将勇而志一,兵精而力齐”,其一举消灭辽国,而宋军与垂死的辽国作战尚且屡战屡败,此一对比,高下即已分明这样。岳飞的“岳家军”就算再能打,只不过是个偏师,力量相当有限。果真到了两国大决战的时候,宋军肯定一败涂地。到那时候,宋朝还能不能有个偏安的地方还真难说,说不定金国就把整个华夏给统一,用不着等到元朝的时候了。

宋军整体力量弱于金军,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认为宋军因此打不过金军,这是犯了机械主义错误。须知战争是一个变化的过程,此消则彼长,在宋金联合攻打辽国的时候,确实宋不及辽,辽不及金。那时候宋军多年不识战争,打成那样也很正常。但是经过靖康之难后,保家卫国,抗敌御辱的意识已经从宋人心中苏醒过来。被金军占领后宋人的反抗意识也越来越强,像王彦收归地方组织创建的八字军一样,自发武装会越来越多。岳飞虽然是偏师,但他却是人心所向,像“岳家军”一样具有强大战斗力的军队,随着战争的推进,肯定会越来越多,偏师也将成为宋军的主力部队。假如朝廷一心主战,把指挥权交到岳飞的手里,以岳飞的能力,还怕打不赢金军。

再一点,当论者认为宋财政紧张,国力不足的时候,他没有看到金其实比宋更糟糕。宋有江南、巴蜀两大粮仓撑持,金却是从游牧民族打起来的,他之所以不断发动战争,就是国内资源匮乏,需要四处抢劫。而且金虽然灭了辽国,但其身后还有正在崛起的蒙古及虎视眈眈的西夏。如果宋与西夏、蒙古联合起来对付金,金势将背受敌,危在旦夕。

还有,金国朝廷政局也不稳,政争非常激烈。战争的形势将严重影响着这种政争,只要坚持不懈打下去,势必改变金国内部的政治格局。那时候,求和就肯定会由金提出,而不是宋提出。只要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在谈判桌上自然游刃有余了。

就算求和,也该依靠战场的优势来求。急急忙忙命令岳飞撤军,失去战争的主导权,同时也失去了谈判桌上的主动权。

岳飞之所以最终成为有宋一代第一个被杀的大臣,有人认为是岳飞自身性格有缺陷。他们说,岳飞是个天才的军事家,但绝不是成熟的政治家。岳飞的性格直率,固执,还有点为所欲为。有一个事例可以证明,当年岳飞还是个统制的时候,他归于王彦名下。王彦就是后来领导八字军的那个人,也是个名将。不过在一次战役上,两人发生了矛盾。岳飞指责王彦胆小怕事,贻误战机,擅自带兵出战。而那一战的结果是,由于岳飞的冒进,金军以为王彦、岳飞部是宋军主力,调集重兵围攻,结果两人被迫突围。不听号令已是错误,打了败仗更是罪过。而这一切,都是岳飞性格使然。

岳飞在整个军旅生涯中,有好几次撂挑子。绍兴七年(1137年),高宗原打算把刘世光军队拨一部分给岳飞,扩充岳飞编制,不想秦桧、张浚从中作梗,未能实现。岳飞一气之下上了一道乞罢军职的折子,不等批复,就自行回乡。后虽经高宗苦劝,岳飞还军。但这件事被高宗认为岳飞是在有意要挟,给原本隔阂不少的君臣关系又增添一道阴影。绍兴九年(1139年),宋金第一次和议达成,岳飞上书明确表示反对,坚辞不受高宗给他的开府仪同三司的官职,又连续上奏要求解除军职。绍兴十年(1140年),岳飞被高宗十二道金牌召回后,又多次提出辞职。都被高宗以“未有息戈之期”为由拒绝。

岳飞在处理和同僚的关系上也很有问题。

南宋初年的“中兴四将”中,唯有岳飞出生寒微,资历最浅,年纪也最小,比张浚、刘光世、韩世忠都小十多岁。但是岳飞的岳家军打得气势如虹,声名鹊起,创下了不少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这不得不引起其他三人,尤其是张浚和刘光世的嫉妒。

但是岳飞却相当不收敛,先后给这三位写了数十封信,鼓励他们增强抗战的信心。这些信都没得到他们的回应。

有人说岳飞根本不该写这些信。这是岳飞完全不懂官场潜规则,尤其是在极权社会的官场里,一个无资历无背景年纪又小的下一级军官给上级军官写信,说什么“在艰难的战争局势下,大家需要增强信心,携起手来,共同激励”之类的话,只会让张浚等人觉得你持功自傲,心生反感。

在平定农民起义军杨幺后,岳飞将缴获的的大型战船和各种武器和配备赠送给韩世忠和张浚。韩世忠是个坦荡的人,获得岳飞所赠非常高兴,与岳飞尽释前嫌。而张浚则认为岳飞是在向自己炫耀,反而更加嫌恶起来。

后来岳飞下狱判死,只有韩世忠出面营救,另外两将却哑口无声。虽然他们也一同被罢了兵权,遭受了压制,知道岳飞冤枉,但大约他们那时候早已是一种巴不得岳飞被处死的心思……

其实,这个问题看从哪个方面来说。认为岳飞性格有缺陷,那是从一种庸俗社会学或者说市侩官场学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岳飞的性格确实直爽,刚硬,无遮无拦,但是,也可以说他是真实的,具有赤子之心的人,同时也是忠诚的人。是一个彻底的理想主义者。在国破家难山河残破的时候,这样人其实是尤其难能可贵的,他们就像沼泽中挺起的一根脊梁,黑暗中发出的一丝亮光,旷野里出现的一块路标,岳飞赤诚豪壮的言行激励着更多的有识之士站起来,和他一起完成着国家独立和统一的事业。所以,岳飞虽在官场上没有获得多少回应,但是在民间却得到了普遍的景仰和崇拜。只要岳家军所到之处,老百姓都会箪食壶浆前来迎接。而听说岳家军要离去,他们又总会牵衣顿足恋恋不舍。

但是理想主义是绝对不能为极权社会所容的,尤其是在这种东西用在君王身上的时候,只能招来杀身之祸。

(内容太长,请关注“张生全精彩历史”头条号,明天分解)

岳飞是宋朝政坛的一个另类。

宋代重文抑武,朝廷没有培养出任何一个有点能力的大将。岳飞来自草莽,他是在国破家亡的时候,有幸从民间挣起来的新锐力量。他不会用阵图,他喜欢打野战,喜欢以少胜多,出其不意。这些都与皇家阵图所表现出来的气势磅礴的浩荡军威不相符。但却是这种毫无章法的草莽气,让金人发出“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哀叹!

岳飞也不了解当时的政坛。他既不属于改革派,也不属于保守派。因此,他既得不到保守派的庇荫,也得不到改革派的认可。后来,当金人的铁蹄踏进中原的时候,朝中众大臣又有了一次新的排列组合:抗战派和议和派。岳飞被划入抗战派的行列,但其实,他与那些所谓的“抗战派”格格不入。

他不服八字军首领王彦的指挥,他的恩师宗泽批评他不会用阵图。他名入“南宋中兴四将”行列,但除韩世忠与他关系稍好外,张俊、刘光世都讨厌他。而讨厌他的原因,恰恰是他不懂官场之道,竟以下级的身份,召唤上级的忠勇和激情。

他的召唤甚至用在了皇帝高宗身上,最后导致自己的含冤被杀。

他是一团火,他有着火最热烈最纯粹的红。“忠”和“义”是他这团火红里最基本的元素。他以最红的“忠”对待皇帝,以最热的“义”对待同僚。但无奈那些人都是一块冰的蓝,在极权社会里传递了数千年的顽固坚硬的阴寒之气。岳飞那仅有的一簇火焰,怎么能够捂热他们,中和他们?

理想主义的岳飞,最终成为一团深埋进寒冰中的“死火”……

宋代崇文抑武,文臣灿若星汉,武将零落稀少。但是这很少的武将中,却出了杨业、岳飞这样两个彪炳青史影响深远的人物。杨业的杨家将,号称华夏史上的第一家将,一门忠烈,千秋英豪。岳飞则被认为是最杰出的民族英雄,尽忠报国,武略无双。他们的声望度、影响力,能将辈出的朝代也没人能赶得上。

不过,虽然都是名望极高的人物,但是他们给我们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杨家将更多的像是舞台上的人物,有故事,有传奇,悬念迭起,疑窦丛生,情节张弛有度。悲愤时让人感概唏嘘,伤痛无处说,长使英雄泪满襟。不过锣鼓铙钹,吹拉弹唱,却又给人一种热热闹闹的感觉。似乎总在节日的时候,杨家将才会出现,而且他们带来的,总是一种喜庆的气氛。

岳飞则不同。一说到岳飞,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他背上那如金刻铜雕的“尽忠报国”四个大字,想到的是那句气势豪迈的“还我河山”的话,想到的是那首金戈铁马的《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尽管有人经过考证,言之戳戳证实这首《满江红》不是岳飞写的,是后人假托。可以肯定出自岳飞之手的是另外一首《小重山》: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窗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但是《小重山》婉约苦闷,咱们反而感觉它不像是岳飞的。英武雄伟,明朗正直的岳飞怎么可能写出这样压抑的愁肠百结的句子,这明显是那些多愁善感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才可能有的东西呀!

咱们在读岳飞和杨家将的时候,态度也是不一样的。

读有定性的历史人物,咱们常常有种想还原他本来面目的冲动,咱们一般是这样做的:首先咱们要厘清这个定性是在民间传说中的定性,还是在史书上的定性。如果是民间传说中的定性,那我们往往会从史书上找来例证。对于史书,当它被统治者为了个人目的经过修改的时候,咱们又常常到野史传说中寻找蛛丝马迹。

还有一种,就是换一个角度。或者从当时的实际环境,设身处地为历史人物考虑;或者以历史发展的眼光,把人物放在历史长河中考量;或者以今天的眼光,以今律古,审视古人。

现在咱们基本上可以确定,杨家将、杨业都是传奇人物,历史上虽有其人,但远没有那么大的功业,没有那些曲折感人的故事,只不过是后人的一种美好想象而已。

岳飞不一样。从古到今,重读岳飞,对岳飞进行再考量,再分辨,再判断,这样的文章如汗牛充栋。但是,不管别人怎么写,都不能改变岳飞已经植进咱们神经里的那种完美的形象。与岳飞英雄形象同时刻进我们脑海的,还有秦桧那种大奸大恶的奸邪嘴脸。就如同杭州栖霞岭下岳飞墓前跪着的那个铁铸雕像一样,这副场景在我们脑海里已不可改变。

重读岳飞的人,主要想“还原”几个问题——

岳飞是不是很能打仗?

岳飞是不是打了那么多大胜仗?

岳飞能不能直捣黄龙府?

岳飞是不是有性格缺陷?

岳飞有没有想过要造反?

甚至追问到这样一个问题:岳飞是不是该杀?

与岳飞的话题同时存在的则是——

秦桧主和是汉奸行为还是历史必然?

秦桧是金国奸细吗?

还有关于宋高宗的谜底——

宋高宗为什么在战争形势大好的情况下要和议?

宋高宗为什么违背太祖誓碑,首开杀大臣的先河?

有人说,岳飞并不算军事家,他既不像古代军事家一样,有理论专著,而且也没有更多的战役佐证。连宗泽也批评他说:“尔勇智材艺,虽古良将不能过。然好野战,非古法,今为偏裨尚可,他日为大将,此非万全计也。”并授予他用兵作战阵图。

历史上没有记载岳飞有军事专著传世,但是民间却广为流传有一部《武穆遗书》是出自岳飞之手。金庸小说中还说,只要得到了这本《武穆遗书》,就会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这些传说大约是个美好的愿望,是觉得像岳飞这样了不起的军事家,却没有兵书传世,实在是一种遗憾。这也反过来证明岳飞的军事才干是卓著非凡的。

宗泽的批评还从相反的方面证明了岳飞是有宋一代伟大的军事家。咱们前面分析过,有宋一代为什么缺乏将才?一是统治者有意的抑制武将,从来没有着力培养过。二是宋代皇帝好赐阵图。这种僵化的束缚大将临敌指挥的赐阵图做法,后来竟然成为了有宋一代军人的习惯,连名将宗泽也深受影响,要赐岳飞“阵图”。而岳飞了不起的地方就在于他不讲套路,出奇制胜,随机应变,完全改变了之前宋代那种打仗的坏习惯。再加上他治军严明,打仗奋不顾身,因此才有金军“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感慨。

也是因为金军大举南下,四处挑起战火,高宗东奔西窜,来不及控制武将,不可能赐阵图,岳飞、韩世忠、吴玠、刘琦这样的名将才会冒出来。否则,金国早把整个宋朝给灭了。

认为岳飞没有打过多少大胜仗的人举《金史》为例,《金史》中记载的岳飞打的大胜仗只有郾城一战,而且岳飞是用两万人打败金军一万五千人,不算“大捷”。

之所以举《金史》而不是《宋史》,是因为自宋高宗去世孝宗继位后,就给予岳飞彻底平反了,谥“武穆”,宋宁宗时更是追封为“鄂王”。因此相应地,宋代主修的官书,以及南宋李心传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增添了很多夸大岳飞功绩的内容。元代脱脱在修《宋史》的时候,几乎照搬了这些内容。

但这话同样是有问题的,因为无论《金史》还是《宋史》,都是脱脱主持修撰的,总不可能自相矛盾吧?《金史》中记载得少,只不过是叙事的主体不同而已,这有什么奇怪的呢?就算打的大捷不多,小胜却也十分可观。这一方面是岳飞的军职一直都不怎么高,他指挥的军队并不多,不可能搞大兵团作战的缘故。另一方面,从宗泽和岳飞的谈话咱们已经可以看出,岳飞的军事思想向来是不赞成那种阵势华丽却无实际用处的阵地战,而喜欢小规模游击战的。郾城大捷时,岳飞已经指挥了不少军队,成为宋军一个方面军。而不久,岳飞就被解除兵权。如果岳飞一直有指挥权,假以时日,对金国的“大捷”还少吗?

在郾城大捷后,岳飞豪迈地对众部将说:“直捣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黄龙府是金人囚禁徽、钦二帝的地方。这个话要展开来说,就是消灭金国,迎还二帝。这可是一个宏大的理想!有人因此提出一个问题:假设让岳飞一直打下去?岳飞能光复宋的原都城开封吗?岳飞能把金人赶出宋的边境吗?乃至,岳飞能灭亡金国吗?

历史是不能假设的。事实是,郾城大战后,金军不甘失败,金元帅兀术纠结十万大军驻扎在离开封西南四十五里的朱仙镇,企图与岳飞决一死战,保护刚到手的宋旧都城开封。岳飞在尉氏县扎营后,派出张宪的先锋军先期抵达朱仙镇,和兀术一场恶战,金军全线溃退,兀术放弃开封准备逃到河北。但这时候,高宗要求岳飞立刻撤军的“十二道金牌”也已经在一天之内送到岳飞手里,岳飞仰天一声长叹:“十年之力,废于一旦!”不得不按圣旨要求班师回朝。

怀疑岳飞的人说,就算岳飞能够收复开封,但金军的主力并未受多大影响,而且原本开封易攻难守,很快金军就可能回师收复,在开封形成拉锯战。就算是岳飞军队能够守住开封,也未必能把金军撵出宋境。宋军长期不修武备,整体战斗力低下,而且财政非常紧张,早就无法支付庞大的军费开始。金军则“将勇而志一,兵精而力齐”,其一举消灭辽国,而宋军与垂死的辽国作战尚且屡战屡败,此一对比,高下即已分明这样。岳飞的“岳家军”就算再能打,只不过是个偏师,力量相当有限。果真到了两国大决战的时候,宋军肯定一败涂地。到那时候,宋朝还能不能有个偏安的地方还真难说,说不定金国就把整个华夏给统一,用不着等到元朝的时候了。

宋军整体力量弱于金军,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认为宋军因此打不过金军,这是犯了机械主义错误。须知战争是一个变化的过程,此消则彼长,在宋金联合攻打辽国的时候,确实宋不及辽,辽不及金。那时候宋军多年不识战争,打成那样也很正常。但是经过靖康之难后,保家卫国,抗敌御辱的意识已经从宋人心中苏醒过来。被金军占领后宋人的反抗意识也越来越强,像王彦收归地方组织创建的八字军一样,自发武装会越来越多。岳飞虽然是偏师,但他却是人心所向,像“岳家军”一样具有强大战斗力的军队,随着战争的推进,肯定会越来越多,偏师也将成为宋军的主力部队。假如朝廷一心主战,把指挥权交到岳飞的手里,以岳飞的能力,还怕打不赢金军。

再一点,当论者认为宋财政紧张,国力不足的时候,他没有看到金其实比宋更糟糕。宋有江南、巴蜀两大粮仓撑持,金却是从游牧民族打起来的,他之所以不断发动战争,就是国内资源匮乏,需要四处抢劫。而且金虽然灭了辽国,但其身后还有正在崛起的蒙古及虎视眈眈的西夏。如果宋与西夏、蒙古联合起来对付金,金势将背受敌,危在旦夕。

还有,金国朝廷政局也不稳,政争非常激烈。战争的形势将严重影响着这种政争,只要坚持不懈打下去,势必改变金国内部的政治格局。那时候,求和就肯定会由金提出,而不是宋提出。只要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在谈判桌上自然游刃有余了。

就算求和,也该依靠战场的优势来求。急急忙忙命令岳飞撤军,失去战争的主导权,同时也失去了谈判桌上的主动权。

岳飞之所以最终成为有宋一代第一个被杀的大臣,有人认为是岳飞自身性格有缺陷。他们说,岳飞是个天才的军事家,但绝不是成熟的政治家。岳飞的性格直率,固执,还有点为所欲为。有一个事例可以证明,当年岳飞还是个统制的时候,他归于王彦名下。王彦就是后来领导八字军的那个人,也是个名将。不过在一次战役上,两人发生了矛盾。岳飞指责王彦胆小怕事,贻误战机,擅自带兵出战。而那一战的结果是,由于岳飞的冒进,金军以为王彦、岳飞部是宋军主力,调集重兵围攻,结果两人被迫突围。不听号令已是错误,打了败仗更是罪过。而这一切,都是岳飞性格使然。

岳飞在整个军旅生涯中,有好几次撂挑子。绍兴七年(1137年),高宗原打算把刘世光军队拨一部分给岳飞,扩充岳飞编制,不想秦桧、张浚从中作梗,未能实现。岳飞一气之下上了一道乞罢军职的折子,不等批复,就自行回乡。后虽经高宗苦劝,岳飞还军。但这件事被高宗认为岳飞是在有意要挟,给原本隔阂不少的君臣关系又增添一道阴影。绍兴九年(1139年),宋金第一次和议达成,岳飞上书明确表示反对,坚辞不受高宗给他的开府仪同三司的官职,又连续上奏要求解除军职。绍兴十年(1140年),岳飞被高宗十二道金牌召回后,又多次提出辞职。都被高宗以“未有息戈之期”为由拒绝。

岳飞在处理和同僚的关系上也很有问题。

南宋初年的“中兴四将”中,唯有岳飞出生寒微,资历最浅,年纪也最小,比张浚、刘光世、韩世忠都小十多岁。但是岳飞的岳家军打得气势如虹,声名鹊起,创下了不少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这不得不引起其他三人,尤其是张浚和刘光世的嫉妒。

但是岳飞却相当不收敛,先后给这三位写了数十封信,鼓励他们增强抗战的信心。这些信都没得到他们的回应。

有人说岳飞根本不该写这些信。这是岳飞完全不懂官场潜规则,尤其是在极权社会的官场里,一个无资历无背景年纪又小的下一级军官给上级军官写信,说什么“在艰难的战争局势下,大家需要增强信心,携起手来,共同激励”之类的话,只会让张浚等人觉得你持功自傲,心生反感。

在平定农民起义军杨幺后,岳飞将缴获的的大型战船和各种武器和配备赠送给韩世忠和张浚。韩世忠是个坦荡的人,获得岳飞所赠非常高兴,与岳飞尽释前嫌。而张浚则认为岳飞是在向自己炫耀,反而更加嫌恶起来。

后来岳飞下狱判死,只有韩世忠出面营救,另外两将却哑口无声。虽然他们也一同被罢了兵权,遭受了压制,知道岳飞冤枉,但大约他们那时候早已是一种巴不得岳飞被处死的心思……

其实,这个问题看从哪个方面来说。认为岳飞性格有缺陷,那是从一种庸俗社会学或者说市侩官场学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岳飞的性格确实直爽,刚硬,无遮无拦,但是,也可以说他是真实的,具有赤子之心的人,同时也是忠诚的人。是一个彻底的理想主义者。在国破家难山河残破的时候,这样人其实是尤其难能可贵的,他们就像沼泽中挺起的一根脊梁,黑暗中发出的一丝亮光,旷野里出现的一块路标,岳飞赤诚豪壮的言行激励着更多的有识之士站起来,和他一起完成着国家独立和统一的事业。所以,岳飞虽在官场上没有获得多少回应,但是在民间却得到了普遍的景仰和崇拜。只要岳家军所到之处,老百姓都会箪食壶浆前来迎接。而听说岳家军要离去,他们又总会牵衣顿足恋恋不舍。

但是理想主义是绝对不能为极权社会所容的,尤其是在这种东西用在君王身上的时候,只能招来杀身之祸。

(内容太长,请关注“张生全精彩历史”头条号,明天分解)


相关文章

  • 岳飞死后秦桧的下场怎么样 秦桧遗书是怎么回事 ?
  • 自从岳飞与金兵交战后,可谓是百战百胜.岳家军军纪严整,训练有素,大好河山眼看收复在即.可惜朝廷昏庸软弱,在秦桧的怂恿下,连下十二道金牌. 图片来源于网络 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秦桧奸计得逞,一代名将,民族英雄岳飞在风波亭含冤而死.最大的眼 ...查看


  • 中国古代十大奸相 十个恶名昭彰的宰相级官员
  • 中国古代十大奸相指我国封建社会时的十个恶名昭彰的宰相级的官员,他们以赵高.秦桧等为代表,这些人共同的特点是独揽大权.结党营私.陷害忠良.横征暴敛.奢侈无度,造成朝政黑暗.边防松弛.民不聊生,给整个国家.社会带来巨大的灾难. 赵高 赵高(?- ...查看


  • [我看岳飞谈人生]
  • <我看岳飞谈人生> 近日的热播大剧<精忠岳飞>的收视率还是挺不错的,相信很多观众也会准时收看这部大剧,在我看来,唐导选择这个题材是选对了.看着看着就在想,看着看着就在问,这部剧作与小说<岳飞传>有何不同呢 ...查看


  • 汉字听写大会
  • 经过几千年来的流传,每一个生僻的汉字,都经过的历史的考验,背后是一段故事,一个深刻的含义. 虽然我们不常用,但是他们就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历史的一部分 我本着示范做.带着做.辅导做.放手做.监督做的原则,给团队成员充分的信任与发展空间,力求 ...查看


  • 读岳飞传有感
  • 读岳飞传有感 读<岳飞传>有感(一) 看着这本书,似乎就站在历史的那一头,面前显现着千军万马. 当徽钦二宗葬送了北宋的盛世,原本千疮百孔的江山更加不堪,来自北方的铁骑踏入中原,妄图取代大宋王朝.是他,一点一点地保住了大宋江山. ...查看


  • 贪官秦桧下场为何比岳飞好?
  • 贪官秦桧下场为何比岳飞好? 说到奸臣,恐怕大多数人脑海里会先想到一个人的名字,那就是秦桧.为什么呢?当年刘兰芳老师播讲的评书<岳飞传>,实在是深入人心.几乎全国上下的老百姓,都形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自古以来的奸臣之首就是秦桧,这 ...查看


  • 秦腔剧情介绍荟萃(四)
  • 126.<串龙珠>剧情介绍:<串龙珠>又名<反徐州>.<五红图>.<徐州堂>.<徐州革命>,秦腔传统戏.元顺帝时,贵族完颜佗与子完颜龙盘踞徐州,出猎借水,剁去花云妻一手 ...查看


  • 宋高宗为何非要杀死岳飞?
  • 用最少的时间读 最多的经典 说 自 了 还 是 让 岳 飞 坚 守 .岳 飞不 但没有 深刻领会 赵构 的意 图,反 宋高宗为何非 要杀 死岳 飞 ? 而 自认 为 " 州 无 险 可 守 " 便 放 泰 , 弃 了据 ...查看


  • 写人的好段:描写岳飞的段落
  • 1.岳飞投军后,作战勇敢多次打败金军,屡建战功,威名传遍大江南北,声震河朔.岳飞升任通州镇抚使兼知泰州,拥有人马万余,建立起一支纪律严明.作战骁勇的抗金劲旅"岳家军"."岳家军"相继收复郑州.洛阳等地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