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传染病防治知识

一、传染病防治知识

一、法定传染病报告种类

法定传染病39种,其中甲类2种,乙类26种,丙类11种,甲型H1N1流感按就流行性感冒报告。

甲类:鼠疫、霍乱

乙类中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

乙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人感染H7N9、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其他法定管理以及重点监测传染病:非淋菌性尿道炎、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水痘、森林脑炎、结核性胸膜炎、人感染猪链球菌、肝吸虫病、羌虫病、人粒细胞无形体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AFP、不明原因肺炎、不明原因。

二、传染病报告时限

甲类:2小时 乙、丙类:24小时

二、传染病报告卡填写要求

一、 地址、工作单位、联系电话:详细填写

城市:省、市、区、办事处、街道、小区、楼号、单元号、门牌号。

农村:省、市、县、乡(镇)、村、组。

二、学生:

十五岁(包括十五岁)以下儿童患者,必须详细填写家长姓名、联系方式、学校或幼儿园(学校或幼儿园填写到工作单位一栏)。

职业为“学生”(包括大、中、小、幼儿园)必须填写其学校,详细到年级、班级。

三、工作单位:

必须填写,其中民工填写所工作的工地。没有工作单位的应在工作单位一栏填写“无”

四、乙、丙肝阳性患者

在“备注”栏内填写ALT值。

五、腹泻病例

诊断为“肠炎”、“胃肠炎”的病例按丙类传染病中的“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报告。

六、感冒、胃肠型感冒病例

诊断为“感冒”和“胃肠型感冒”的病例按丙类传染病中的“流行性感冒”报告。

七、结膜炎病例

诊断为“结膜炎”的病例,按丙类传染病中的“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报告。

八、报告时限

甲类:2小时内;

乙、丙类:24小时内;

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送至报表箱,避免迟报。

三、埃博拉出血热

埃博拉出血热(EbolaHemorrhagicFever,EHF)是由埃博拉病毒(Ebolavirus)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

一、 流行病学史:

发病前21天内有在埃博拉传播活跃地区(南非、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乌干达、刚果、加蓬、苏丹、科特迪瓦、)居住或旅行史;

二、临床表现:

典型三大症状:发热、皮疹、出血

1、潜伏期:2-21天,一般5-12天。

2、早期:典型病例急性起病,临床表现→高热、畏寒、头痛、肌痛、恶心、结膜充血及相对缓脉,2-3天后→呕吐、腹痛、腹泻、血便,半数患者有咽痛及咳嗽

3、极期:病程4-5天进入极期→神志改变,如谵妄、嗜睡等,重症患者在发病数日→咯血,鼻、口腔、结膜下、胃肠道、阴道及皮肤出血或血尿,少数患者出血严重,多为病程后期继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三、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早期白细胞减少和淋巴细胞减少,随后出现中性粒细胞升高和核左移,血小板可减少。

2、尿常规:早期可有蛋白尿

3、生化检查:AST和ALT升高,且AST升高大于ALT

4、凝血功能:凝血酶原(PT)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PTT)延长,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升高,表现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四、报告要求:

发现埃博拉病例或疑似病例需立即电话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同时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做好登记,在标准防护的基础上,要做好接触防护和呼吸道防护,转运病人至定点医院。

四、登革热

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由带有登革病毒的雌性伊蚊通过叮咬传染给人类。

一、流行病学史

主要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广东主要流行季节为5-11月,发病高峰期在8-10月。

二、临床表现:

典型症状:高热、皮疹、关节痛

登革热的潜伏期是3-14天,即病人一般在蚊虫叮咬后3-14天内发病。为突起发热,全身肌肉、骨、关节痛,极度乏力,皮疹,淋巴结肿大及白细胞减少。俗称“断骨热”。

1、突发高热:一般持续3-7天,体温可达到39℃以上。

2、三痛:主要为剧烈头痛、眼眶痛、关节肌肉疼痛。

3、皮疹:皮肤可有麻疹样、猩红热样、白斑样、荨麻疹样等皮疹。

4、皮肤瘀点,牙龈、鼻腔少量出血,乏力以及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束臂试验阳性;

5、极少数病者会恶化至出血性登革热,并进一步出血、休克,严重时可引致死亡。

三、报告要求

发现登革热病例或疑似病例应必须立即电话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同时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做好登记,并将病人转诊至定点医院。

五、流行性感冒相关知识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主要累及上呼吸道的全身性疾病,潜伏期一般为1~7天,多数为2~4天,其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或与被污染物品的接触传播。

一、 典型的临床症状

急起高热、全身疼痛、显著乏力和轻度呼吸道症状。

二、实验室检查:

1.外周血检测

白细胞总数一般不高或降低,淋巴细胞增高。重症病例也可以升高。若合并细菌感染,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上升。

2.血液生化检查

部分病例出现低钾血症,少数病例肌酸激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乳酸脱氢酶、肌酐等升高。

三、报告要求

诊断为“感冒”、“流行性感冒”的病例,均应按照丙类传染病中“流行性感冒”24小时内填写传染病报告卡报告,并做好登记。

六、霍乱

霍乱是由01群和0139群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是发病急、传播快、波及面广、危害严重的甲类传染病,

一、流行病学史

1、生活在霍乱流行区、或5天内到过霍乱流行区、或发病前5天内饮用生水或进食海(水)产品或其他不洁食物和饮料饮食史。

2、与霍乱患者或带菌者有密切接触史或共同暴露史。

二、临床表现:

典型症状:无腹痛腹泻 米泔水样便 腓肠肌痉挛

1、轻型病例

无腹痛腹泻,可伴有呕吐,常伴发热和里急后重表现。少数病例可出现低热(多见于儿童)、腹部隐痛或饱胀感,个别病例有阵发性绞痛。

2、中、重型病例

腹泻次数频繁或剧烈,粪便性状为水样便,伴有呕吐,迅速出现脱水或严重脱水,循环衰竭及肌肉痉挛(特别是腓肠肌)等休克表现。

三、实验室监测

1、粪便、呕吐物或肛拭子细菌培养分离到01群和(或)O139群霍乱弧菌。

2、在腹泻患者日常生活用品或家居环境中检出01群和(或)O139群霍乱弧菌。

3、粪便、呕吐物或肛拭子标本霍乱弧菌快速辅助检测试验阳性。

四、报告要求

发现霍乱病例或疑似霍乱病例应立即电话通知医院感染管理科,同时登记并填写传染病报告卡2小时内报告,将病人转诊至定点医院。

七、秋季腹泻

小儿秋季腹泻,是指发生在10---11月份这个季节的腹泻,发病年龄以6个月---3岁最多见,多数由轮状病毒感染所致,经粪—口传播。

一、临床症状

秋季腹泻在临床上有三大特征,即感冒、呕吐、腹泻。

起病急,常伴发热和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大便次数多、量多、水分多,黄色水样或蛋花样便带少量粘液,无腥臭味。

二、报告要求

诊断为“肠炎”、“急性肠炎”、“胃肠炎”、“秋季腹泻”的病例,应在24小时内填写传染病报告卡,按照丙类传染病中“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报告。

八、水痘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初次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是呼吸道飞沫或直接接触传染。

一、诊断

1.病前2~3周有与水痘或带状疱疹患者密切接触史。

2.发热与皮疹(斑丘疹、疱疹)同时发生,或无发热即出疹。皮疹向心性分布,以躯干、头、腰处多见。皮疹分批出现,斑丘疹→水疱疹→结痂,不同形态皮疹同时存在,痂盖脱落后不留瘢痕。

3.白细胞计数正常或稍低,淋巴细胞相对增高。

二、报告要求

水痘,属于其他法定管理以及重点监测传染病,发现水痘或疑似水痘病例,应在24小时内填写传染病报告卡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同时做好登记,并转诊至定点医院。

九、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 71)最为常见。

手足口病主要发生在5岁以下的儿童,潜伏期:多为2~10天,平均3~5天

一、临床表现:

急性起病,发热、口痛、厌食、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或溃疡,位于舌、颊黏膜及硬额等处为多,也可波及软腭,牙龈、扁桃体和咽部。手、足、臀部、臂部、腿部出现斑丘疹,后转为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手足部较多,掌背面均有。皮疹数少则几个多则几十个。消退后不留痕迹,无色素沉着。

二、实验室检查

常规检查:末梢血白细胞数减低或正常;尿、便一般无异常。

三、报告要求

诊断为手足口病例或疑似手足口的病例,均应在按照丙类传染病报告要求,24小时内填写传染病报告卡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同时将病人转诊至定点医院。

十、麻疹

麻疹是一种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麻疹疫情的发生,一旦发现麻疹病例或疑似病例,要及时填写传染病报告卡进行上报。

麻疹疑似病例

具备发热、出疹,并伴有咳嗽、卡他性鼻炎或结膜炎症状之一者;或怀疑为麻疹的病例。

麻疹临床诊断病例

对麻疹疑似病例中有麻疹粘膜斑(Koplik氏斑)或皮肤红色斑丘疹由耳后开始向全身扩展,持续3天以上呈典型经过或有与确诊麻疹的病人有接触史者,诊断为麻疹临床诊断病例。

麻疹确诊病例

对麻疹疑似病例中有实验室证据支持者(如麻疹IgM抗体阳性,双份血清IgG抗体呈4倍及以上增长或由阴转阳,分离到麻疹病毒),均诊断为麻疹确诊病例。

十一、丙肝

一、流行病学史

1、曾接受过血液、血液制品或其他人体组织、细胞成分治疗,或器官移植。

2、有血液透析史、不洁注射史,或其他消毒不严格的有创检查、治疗史,有静脉注射毒品史。

3、职业供血者,特别是接受过成分血单采回输者。

4、与HCV感染者有性接触史,或HCV感染者(母亲)所生的婴儿。

二、临床表现

1、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1.1病程在6个月以内,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或不适等。

1.2可有轻度肝肿大、部分患者可出现脾肿大;少数患者可伴低热或出现黄疽。

1.3部分患者可有关节疼痛等肝外表现。

1.4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和体征。

2、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2.1病程超过6个月,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或不适等。

2.2部分患者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及轻度肝、脾肿大。

2.3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和体征。

3、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

3.1 可有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或不适等。

3.2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及腹壁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及脾脏肿大和脾功能亢进。

3.3失代偿期患者可有腹水、肝性脑病及消化道出血史。

三、实验室检查

1、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有血清ALT、AST升高,部分病例可有血清胆红素升高。部分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和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

患者亦可有ALT、AST升高。

2、血清抗-HCV阳性。

3、血清HCV RNA阳性。

四、丙肝病例分类

请严格按照丙肝诊断标准进行病例分类,分类标准有两种方式: 方式一:诊断分类

1、疑似病例: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肝功能异常

2、临床诊断病例:血清抗-HCV阳性+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肝功能异常

3、实验室确诊病例: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血清HCV-RNA阳性

方式二:急慢性分类(慢性包括肝硬化)

1、急性丙肝病例:血清HCV-RNA阳性+急性临床表现/组织病理

2、慢性丙肝病例:血清HCV-RNA阳性+慢性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影像学检查

所有报告的乙肝、丙肝病例,均需在备注栏内填写肝功能中ALT值。

十二、布鲁氏菌病

一、流行病学史

发病前病人与家畜或畜产品,布氏菌培养物有密切接触史,或生活在疫区的居民,或与菌苗生产、使用和研究有密切关系者。

二、临床表现

出现持续数日乃至数周发热(包括低热),多汗,肌肉和关节酸疼,乏力,兼或肝、脾、淋巴结和睾丸肿大等可疑症状及体征。

三、实验室检查

1、布病玻片或虎红平板凝集反应阳性或可疑,或皮肤过敏试验后24、48h分别观察1次,皮肤红肿浸润范围有一次在2.0cm×2.0cm及以上(或4.0cm2以上)。

2、分离细菌:从病人血液、骨髓、其他体液及排泄物中分离到布氏菌。

3、血清学检查:标准试管凝集试验(SAT)滴度为1∶100及以上;对半年内有布氏菌苗接种史者,SAT滴度虽达1∶100及以上,过2~4周后应再检查,滴度升高4倍及以上;或用补体结合试验(CFT)检查,CFT滴度1∶10及以上;抗人免疫球蛋白实验(Coomb's)滴度1∶400及以上。

四、报告要求

发现布病或疑似布病病例,应立即电报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同时做好登记,并24小时内填写传染病报告卡报。

十三、急性迟缓性麻痹(AFP)

所有15岁以下的儿童,经初步诊断为下列急性驰缓性麻痹(AFP)时,请立即报告。

AFP病例不是一个单一的疾病种类,而是以急性起病、肌张力减弱、肌力下降和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症候群。常见的AFP病例包括以下14种疾病:

•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

•格林巴利综合征(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

•横贯性脊髓炎(脊髓炎、脑脊髓炎、急性神经根脊髓炎) •多神经病(药物性多种神经病,有毒物质引起的多神经病,原因不明性多神经病)

•神经根炎

•外伤性神经炎(包括臀肌药物注射后)

•单神经炎

•神经丛炎

•周期性麻痹(包括低钾软瘫、高钾软瘫、正常钾软瘫) •肌病(全身型重症肌无力、中毒性、原因不明性肌病) •急性多发性肌炎

•肉毒中毒

•四肢瘫、截瘫和单瘫(原因不明)

•短暂性肢体麻痹

各级医疗卫生人员发现急性驰缓性麻痹病例后农村应在24小时内,城市应在12小时内以电话、电报或其它最快的形式立即报至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提请注意:在报告的同时,还应采集病人粪便标本。 •采便时间在麻痹出现14天以内;

•采集两份大便标本;

•两份标本时间间隔24-48小时;

•每份标本量约8克;

•标本需在2~8℃冷藏、运送。

医院感染管理科电话:6046

一、传染病防治知识

一、法定传染病报告种类

法定传染病39种,其中甲类2种,乙类26种,丙类11种,甲型H1N1流感按就流行性感冒报告。

甲类:鼠疫、霍乱

乙类中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

乙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人感染H7N9、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其他法定管理以及重点监测传染病:非淋菌性尿道炎、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水痘、森林脑炎、结核性胸膜炎、人感染猪链球菌、肝吸虫病、羌虫病、人粒细胞无形体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AFP、不明原因肺炎、不明原因。

二、传染病报告时限

甲类:2小时 乙、丙类:24小时

二、传染病报告卡填写要求

一、 地址、工作单位、联系电话:详细填写

城市:省、市、区、办事处、街道、小区、楼号、单元号、门牌号。

农村:省、市、县、乡(镇)、村、组。

二、学生:

十五岁(包括十五岁)以下儿童患者,必须详细填写家长姓名、联系方式、学校或幼儿园(学校或幼儿园填写到工作单位一栏)。

职业为“学生”(包括大、中、小、幼儿园)必须填写其学校,详细到年级、班级。

三、工作单位:

必须填写,其中民工填写所工作的工地。没有工作单位的应在工作单位一栏填写“无”

四、乙、丙肝阳性患者

在“备注”栏内填写ALT值。

五、腹泻病例

诊断为“肠炎”、“胃肠炎”的病例按丙类传染病中的“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报告。

六、感冒、胃肠型感冒病例

诊断为“感冒”和“胃肠型感冒”的病例按丙类传染病中的“流行性感冒”报告。

七、结膜炎病例

诊断为“结膜炎”的病例,按丙类传染病中的“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报告。

八、报告时限

甲类:2小时内;

乙、丙类:24小时内;

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送至报表箱,避免迟报。

三、埃博拉出血热

埃博拉出血热(EbolaHemorrhagicFever,EHF)是由埃博拉病毒(Ebolavirus)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

一、 流行病学史:

发病前21天内有在埃博拉传播活跃地区(南非、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乌干达、刚果、加蓬、苏丹、科特迪瓦、)居住或旅行史;

二、临床表现:

典型三大症状:发热、皮疹、出血

1、潜伏期:2-21天,一般5-12天。

2、早期:典型病例急性起病,临床表现→高热、畏寒、头痛、肌痛、恶心、结膜充血及相对缓脉,2-3天后→呕吐、腹痛、腹泻、血便,半数患者有咽痛及咳嗽

3、极期:病程4-5天进入极期→神志改变,如谵妄、嗜睡等,重症患者在发病数日→咯血,鼻、口腔、结膜下、胃肠道、阴道及皮肤出血或血尿,少数患者出血严重,多为病程后期继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三、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早期白细胞减少和淋巴细胞减少,随后出现中性粒细胞升高和核左移,血小板可减少。

2、尿常规:早期可有蛋白尿

3、生化检查:AST和ALT升高,且AST升高大于ALT

4、凝血功能:凝血酶原(PT)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PTT)延长,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升高,表现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四、报告要求:

发现埃博拉病例或疑似病例需立即电话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同时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做好登记,在标准防护的基础上,要做好接触防护和呼吸道防护,转运病人至定点医院。

四、登革热

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由带有登革病毒的雌性伊蚊通过叮咬传染给人类。

一、流行病学史

主要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广东主要流行季节为5-11月,发病高峰期在8-10月。

二、临床表现:

典型症状:高热、皮疹、关节痛

登革热的潜伏期是3-14天,即病人一般在蚊虫叮咬后3-14天内发病。为突起发热,全身肌肉、骨、关节痛,极度乏力,皮疹,淋巴结肿大及白细胞减少。俗称“断骨热”。

1、突发高热:一般持续3-7天,体温可达到39℃以上。

2、三痛:主要为剧烈头痛、眼眶痛、关节肌肉疼痛。

3、皮疹:皮肤可有麻疹样、猩红热样、白斑样、荨麻疹样等皮疹。

4、皮肤瘀点,牙龈、鼻腔少量出血,乏力以及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束臂试验阳性;

5、极少数病者会恶化至出血性登革热,并进一步出血、休克,严重时可引致死亡。

三、报告要求

发现登革热病例或疑似病例应必须立即电话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同时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做好登记,并将病人转诊至定点医院。

五、流行性感冒相关知识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主要累及上呼吸道的全身性疾病,潜伏期一般为1~7天,多数为2~4天,其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或与被污染物品的接触传播。

一、 典型的临床症状

急起高热、全身疼痛、显著乏力和轻度呼吸道症状。

二、实验室检查:

1.外周血检测

白细胞总数一般不高或降低,淋巴细胞增高。重症病例也可以升高。若合并细菌感染,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上升。

2.血液生化检查

部分病例出现低钾血症,少数病例肌酸激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乳酸脱氢酶、肌酐等升高。

三、报告要求

诊断为“感冒”、“流行性感冒”的病例,均应按照丙类传染病中“流行性感冒”24小时内填写传染病报告卡报告,并做好登记。

六、霍乱

霍乱是由01群和0139群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是发病急、传播快、波及面广、危害严重的甲类传染病,

一、流行病学史

1、生活在霍乱流行区、或5天内到过霍乱流行区、或发病前5天内饮用生水或进食海(水)产品或其他不洁食物和饮料饮食史。

2、与霍乱患者或带菌者有密切接触史或共同暴露史。

二、临床表现:

典型症状:无腹痛腹泻 米泔水样便 腓肠肌痉挛

1、轻型病例

无腹痛腹泻,可伴有呕吐,常伴发热和里急后重表现。少数病例可出现低热(多见于儿童)、腹部隐痛或饱胀感,个别病例有阵发性绞痛。

2、中、重型病例

腹泻次数频繁或剧烈,粪便性状为水样便,伴有呕吐,迅速出现脱水或严重脱水,循环衰竭及肌肉痉挛(特别是腓肠肌)等休克表现。

三、实验室监测

1、粪便、呕吐物或肛拭子细菌培养分离到01群和(或)O139群霍乱弧菌。

2、在腹泻患者日常生活用品或家居环境中检出01群和(或)O139群霍乱弧菌。

3、粪便、呕吐物或肛拭子标本霍乱弧菌快速辅助检测试验阳性。

四、报告要求

发现霍乱病例或疑似霍乱病例应立即电话通知医院感染管理科,同时登记并填写传染病报告卡2小时内报告,将病人转诊至定点医院。

七、秋季腹泻

小儿秋季腹泻,是指发生在10---11月份这个季节的腹泻,发病年龄以6个月---3岁最多见,多数由轮状病毒感染所致,经粪—口传播。

一、临床症状

秋季腹泻在临床上有三大特征,即感冒、呕吐、腹泻。

起病急,常伴发热和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大便次数多、量多、水分多,黄色水样或蛋花样便带少量粘液,无腥臭味。

二、报告要求

诊断为“肠炎”、“急性肠炎”、“胃肠炎”、“秋季腹泻”的病例,应在24小时内填写传染病报告卡,按照丙类传染病中“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报告。

八、水痘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初次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是呼吸道飞沫或直接接触传染。

一、诊断

1.病前2~3周有与水痘或带状疱疹患者密切接触史。

2.发热与皮疹(斑丘疹、疱疹)同时发生,或无发热即出疹。皮疹向心性分布,以躯干、头、腰处多见。皮疹分批出现,斑丘疹→水疱疹→结痂,不同形态皮疹同时存在,痂盖脱落后不留瘢痕。

3.白细胞计数正常或稍低,淋巴细胞相对增高。

二、报告要求

水痘,属于其他法定管理以及重点监测传染病,发现水痘或疑似水痘病例,应在24小时内填写传染病报告卡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同时做好登记,并转诊至定点医院。

九、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 71)最为常见。

手足口病主要发生在5岁以下的儿童,潜伏期:多为2~10天,平均3~5天

一、临床表现:

急性起病,发热、口痛、厌食、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或溃疡,位于舌、颊黏膜及硬额等处为多,也可波及软腭,牙龈、扁桃体和咽部。手、足、臀部、臂部、腿部出现斑丘疹,后转为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手足部较多,掌背面均有。皮疹数少则几个多则几十个。消退后不留痕迹,无色素沉着。

二、实验室检查

常规检查:末梢血白细胞数减低或正常;尿、便一般无异常。

三、报告要求

诊断为手足口病例或疑似手足口的病例,均应在按照丙类传染病报告要求,24小时内填写传染病报告卡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同时将病人转诊至定点医院。

十、麻疹

麻疹是一种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麻疹疫情的发生,一旦发现麻疹病例或疑似病例,要及时填写传染病报告卡进行上报。

麻疹疑似病例

具备发热、出疹,并伴有咳嗽、卡他性鼻炎或结膜炎症状之一者;或怀疑为麻疹的病例。

麻疹临床诊断病例

对麻疹疑似病例中有麻疹粘膜斑(Koplik氏斑)或皮肤红色斑丘疹由耳后开始向全身扩展,持续3天以上呈典型经过或有与确诊麻疹的病人有接触史者,诊断为麻疹临床诊断病例。

麻疹确诊病例

对麻疹疑似病例中有实验室证据支持者(如麻疹IgM抗体阳性,双份血清IgG抗体呈4倍及以上增长或由阴转阳,分离到麻疹病毒),均诊断为麻疹确诊病例。

十一、丙肝

一、流行病学史

1、曾接受过血液、血液制品或其他人体组织、细胞成分治疗,或器官移植。

2、有血液透析史、不洁注射史,或其他消毒不严格的有创检查、治疗史,有静脉注射毒品史。

3、职业供血者,特别是接受过成分血单采回输者。

4、与HCV感染者有性接触史,或HCV感染者(母亲)所生的婴儿。

二、临床表现

1、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1.1病程在6个月以内,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或不适等。

1.2可有轻度肝肿大、部分患者可出现脾肿大;少数患者可伴低热或出现黄疽。

1.3部分患者可有关节疼痛等肝外表现。

1.4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和体征。

2、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2.1病程超过6个月,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或不适等。

2.2部分患者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及轻度肝、脾肿大。

2.3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和体征。

3、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

3.1 可有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或不适等。

3.2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及腹壁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及脾脏肿大和脾功能亢进。

3.3失代偿期患者可有腹水、肝性脑病及消化道出血史。

三、实验室检查

1、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有血清ALT、AST升高,部分病例可有血清胆红素升高。部分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和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

患者亦可有ALT、AST升高。

2、血清抗-HCV阳性。

3、血清HCV RNA阳性。

四、丙肝病例分类

请严格按照丙肝诊断标准进行病例分类,分类标准有两种方式: 方式一:诊断分类

1、疑似病例: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肝功能异常

2、临床诊断病例:血清抗-HCV阳性+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肝功能异常

3、实验室确诊病例: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血清HCV-RNA阳性

方式二:急慢性分类(慢性包括肝硬化)

1、急性丙肝病例:血清HCV-RNA阳性+急性临床表现/组织病理

2、慢性丙肝病例:血清HCV-RNA阳性+慢性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影像学检查

所有报告的乙肝、丙肝病例,均需在备注栏内填写肝功能中ALT值。

十二、布鲁氏菌病

一、流行病学史

发病前病人与家畜或畜产品,布氏菌培养物有密切接触史,或生活在疫区的居民,或与菌苗生产、使用和研究有密切关系者。

二、临床表现

出现持续数日乃至数周发热(包括低热),多汗,肌肉和关节酸疼,乏力,兼或肝、脾、淋巴结和睾丸肿大等可疑症状及体征。

三、实验室检查

1、布病玻片或虎红平板凝集反应阳性或可疑,或皮肤过敏试验后24、48h分别观察1次,皮肤红肿浸润范围有一次在2.0cm×2.0cm及以上(或4.0cm2以上)。

2、分离细菌:从病人血液、骨髓、其他体液及排泄物中分离到布氏菌。

3、血清学检查:标准试管凝集试验(SAT)滴度为1∶100及以上;对半年内有布氏菌苗接种史者,SAT滴度虽达1∶100及以上,过2~4周后应再检查,滴度升高4倍及以上;或用补体结合试验(CFT)检查,CFT滴度1∶10及以上;抗人免疫球蛋白实验(Coomb's)滴度1∶400及以上。

四、报告要求

发现布病或疑似布病病例,应立即电报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同时做好登记,并24小时内填写传染病报告卡报。

十三、急性迟缓性麻痹(AFP)

所有15岁以下的儿童,经初步诊断为下列急性驰缓性麻痹(AFP)时,请立即报告。

AFP病例不是一个单一的疾病种类,而是以急性起病、肌张力减弱、肌力下降和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症候群。常见的AFP病例包括以下14种疾病:

•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

•格林巴利综合征(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

•横贯性脊髓炎(脊髓炎、脑脊髓炎、急性神经根脊髓炎) •多神经病(药物性多种神经病,有毒物质引起的多神经病,原因不明性多神经病)

•神经根炎

•外伤性神经炎(包括臀肌药物注射后)

•单神经炎

•神经丛炎

•周期性麻痹(包括低钾软瘫、高钾软瘫、正常钾软瘫) •肌病(全身型重症肌无力、中毒性、原因不明性肌病) •急性多发性肌炎

•肉毒中毒

•四肢瘫、截瘫和单瘫(原因不明)

•短暂性肢体麻痹

各级医疗卫生人员发现急性驰缓性麻痹病例后农村应在24小时内,城市应在12小时内以电话、电报或其它最快的形式立即报至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提请注意:在报告的同时,还应采集病人粪便标本。 •采便时间在麻痹出现14天以内;

•采集两份大便标本;

•两份标本时间间隔24-48小时;

•每份标本量约8克;

•标本需在2~8℃冷藏、运送。

医院感染管理科电话:6046


相关文章

  • 传染病防治计划
  • 2006-2007 学年学校传染病防治工作方案 做好学校传染病预防和控制工作, 对保障全校学生及教职员工的身体健康和 生命安全,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维护社会的稳定意义重大.为了预防.控 制和消除各种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切断传染源.传播途 ...查看


  • 北京市卫生局关于加强医疗卫生人员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的实施意见
  • 京卫科教字[2009]79号 北京市卫生局关于加强医疗卫生人员传染 病防治知识培训的实施意见 各区县卫生局,各医疗卫生机构: 为进一步提高医疗卫生人员传染病防治知识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加强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的防治工作,将医疗卫生人员传染病培 ...查看


  • 农村传染病防治管理之我见
  • 农村传染病防治管理之我见 作者:张杰岗 来源:<新农村>2012年第12期 [摘 要] 传染性疾病严重威胁了广大农民的身体健康,加强对其管理和防治,已经成为提高农民健康水平的关键. [关键词] 基层:传染病防治:管理 在传染病发 ...查看


  • 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方案
  • 郭北镇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艾滋病防治条例>等法律法规,进一步加强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提高我镇应对重大传染病事件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重大传染病造成的危害,保障广大人 ...查看


  • [法律法规]传染病防治法
  • [阅读全文] (1989年2月21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 2004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修订 2004年8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十七号公布 自2004年12月1日起施行) ...查看


  • 2014年传染病防治工作总结
  • 隆阳区老营卫生院2014年传染病防治工作总结 我辖区的传染病防治工作在瓦窑镇党委.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隆阳区卫生局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为工作重点,以保障辖区 ...查看


  • 2010年传染病防治工作总结
  • 隆阳区老营卫生院2010年 传染病防治 工作总结 隆阳区老营卫生院疾控组 2010年12月30日 我辖区的传染病防治工作在瓦窑镇党委.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隆阳区卫生局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查看


  • 2011年崇皇中心卫生院传染病防治工作总结
  • 2011年崇皇中心卫生院传染病防治工作总结 一年来,在卫生局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我中心卫生院全体公共卫生科.医护人员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以预防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工作重点,加强传染病报 ...查看


  • 传染病防治知识考试题(2015
  • 传染病防治知识考试题 科室: 姓名: 成绩: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 1.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开始施行日期( ). A.1989年2月21日 : B.2004年12月1日: C.1989年3月21日 ...查看


  • 2011年社区卫生传染病管理工作计划
  • 2011年传染病管理工作计划 2010年我站传染病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完成了上级下 达的各项任务,顺利通过了年终工作的检查,为了将今年的传染病管理工作做好,制定以下工作计划: 一. 健全规章制度 1.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