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胡适先生的[读书与治学]及感悟

读胡适先生的《读书与治学》及感悟

三联书店出的胡适先生的这本《读书与治学》,是从其一生的论著、演讲和书信中选取了三十余篇有关青年人读书治学的文章,编者按照内容分为了六卷,分别为“怎样读书”、“漫谈教学”、“确立志趣”、“训练思想”、“治理国学”和“论学书简”。从卷名便可以看出它的主要内容,这些文章有的讲道理,有的教方法,都是出于胡适先生的切身经历,而且语言也深入浅出,从这一篇篇的文章背后,我们也可以感受到胡适先生对青年读书人的关心。虽然今天和那个年代已经相隔有几十年了,但现在读起来,这些话语还是很受用。书中的许多方法和道理不仅适用于现在读书的时候,在今后工作进入社会后,也都有所裨益。

首先说读书。胡适先生讲过为什么要读书,读书的乐趣,还谈了许多科学实用的读书方法。其中有这样一篇小短文——《读书的习惯重于方法》,值得珍视。胡适先生在这里面说到,“至于读书的方法,我已经讲了十多年,不过目前我觉得读书全凭养成好读书的习惯”。胡适先生提出,青年人读书不应太注重对方法的追求,而尤其强调要养成一个好读书的习惯。我们现在还处在校园中,读书还是我们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我们必修的功课,或者说有时候还是我们外在的一个任务。但如果有朝一日离开校园,进入社会中,远离了这样一个单纯读书的环境,很可能就会和书籍渐行渐远了。所以,这也启示我,特别是在现在读书的时候,能够有意识的主动的去养成一个好读书的习惯,把读书融入到生活之中,让它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那无论以后环境如何变化,我们都能够静下心来读两本书,从这个好读书的习惯中获取力量,也算是给生活注入了一股源流。所以从长远来说养成好读书的习惯是很必要的。

另外,胡适先生说“还有个买书的习惯也是必要的”。他说闲时多去书店书摊逛一逛,自己去亲自摸一摸各种书,才能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现在的图书馆很方便,但是图书馆的书不能勾勾画画,也不能做笔记批注,所以只是更适合做参考来用。而且以后毕业,图书馆也就没那么方便了。至于买书的经济问题,就像胡适先生在这里说的“无论如何,就是少买一双皮鞋,这些书是非买不可的”,而且现在不买书主要也不是经济问题,就像我自己之前在这方面做得就很不足,是缺少主动去淘书买书的意识,说到底还是在被动的接受读书,而没有主动迎接读书。以后在书店或者在图书馆看到好的书,可以买回来自己好好精读,相信会有更多收获的,也有利于好读书这一习惯的养成。

再来说到治学,胡适先生对此涉及过志趣的确立、思想的训练等,其中有这样一篇1932年发表的文章《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虽然是针对当时的大学毕业生而作,但其中提及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也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不仅适用于大学毕业生和在校学生,对以后工作和生活也有许多启发性见解。

胡适先生把步入社会后堕落的方式总结为了两类。“第一是容易抛弃学生时代的求知识的欲望。你们到了实际社会里,往往所用非所学,往往所学全无用处,往往可以完全用不着学问,而一样可以胡乱混饭吃,混官做。在这种环境里,即使向来抱有求知识学问的决心的人,也不免心灰意懒,把求知的欲望渐渐冷淡下去”。“第二是容易抛弃学生时代的理想的人生的追求。少年人初次与冷酷的社会接触,容易感觉理想与事实相去太远,容易发生悲观和失望。多年怀抱的人生理想,改造的热诚,奋斗的勇气,到此时候,好像全不是那么一回事。渺小的个人在那强烈的社会炉火里,往往经不起长时期的烤炼就熔化了,一点高尚的理想不久就幻灭了”。

关于这两点,胡适先生在这里解释的准确明了。记得第一次听到这篇文章是在去年本科毕业典礼上,院领导直接引用胡适先生的这篇文章作为毕业致辞赠与我们。当时坐在台下,听着这样的一句句话传入耳朵,觉得每句都很贴切,很能说到心里去。虽然这篇文章的发表距今有已有八十余年了,但今天再看到这些话并不觉得过时,反而觉得很受用,有种历久弥新的感觉。这也让我想起了课上提到的那句话——“先生先生了百年,后生后知在此间”。作为后生之辈,对于先生们这些经过时间沉淀下来的经典,更应该学会去珍惜。有时候一提到过去的一些东西,就会先想到用辩证思想、批判继承的观念去对待,似乎首先就有糟粕需要警惕和剔除。这种思想固然有许多道理,但我觉得,对于这些凝聚了心血情感的经典,是不是更应该先放下辩证和警惕,而多用包容和珍视的态度,首先去认可和接纳呢?庆幸我们拥有这样的先生,在前方引导我们。

要防御这两方面的堕落,胡适先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经验,也提出了三种防身的药方。一是“总得时时寻一两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离开学校的时候,带走的知识总是有限的,但是如果带走一两个问题,即使离开了单纯做学问的环境,也能因为问题的牵引而继续保持追求学问和思考的热心。二是 “总得多发展一点非职业的兴趣”,平时谈的多是要如何发展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胡适先生在这里说要发展非职业的兴趣,以后吃饭的职业不一定是自己真正喜欢的,并非能得“性之所近”,那么做工作就像做苦力,所以如果能在业余时间从事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就可以让生活不

枯燥,精神不烦闷。听到这点就感觉很是贴心,胡适先生是倾注了自己的情感和寄托在里面的。第三点建议他说,“你总得有一点信心”,挫折是难以避免的,越是在悲观失望的时候,越要树立信心,就像是这篇文章最后说的,“你要深信:天下没有白费的功夫,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听到这几点建议感觉就好像是一个长者在对晚辈的叮咛嘱咐一样,每一点都觉得很贴近,感觉是站在青年人的立场给青年人忠告,没有说教没有居高临下。胡适在这里不仅想讲工作学习的方法和道理,更要告诉青年人学会更好的生活,充实的生活,感觉很贴近。

这本书中还提到许多好的方法和道理,比如“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 、“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批评的精神不是别的,就是随时随地都要问我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不那样做”等等。在这些文字的背后,不仅能看到胡适先生自己严谨科学的治学态度,看到他想在方法和思想等诸多方面给青年人指导,而且也可以体会到胡适先生对青年人的特殊关切和良苦用心。这或许也是我们怀念向往那一代学人的一个理由吧,他们的学问之中是有情感和热度的,字里行间渗透着先生们的真切期盼和责任之心。之前读到过胡适先生这样的一首小诗,诗名叫《希望》,七十年代配曲改编为了歌曲《兰花草》,流行一时。内容如下:“我从山中来,带得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开花好。一日望三回,望到花时过。急坏种花人,苞也无一个。眼见秋天到,移花供在家,明年春风回,祝汝满盆花。”胡适先生访友时,熊秉三夫妇送给他盆兰花草,他高兴的带回去精心照料,从夏天到秋天也不见开花,胡适先生对此有感而发就做了这样一首小诗,但对这首诗里所寄托的情感思想众说纷纭。看完这本书后我就在想,或许我们青年人就像这里的兰花草,胡适先生殷切的期盼青年人能有所成有所得,能开出自己的花朵,但“急坏种花人,苞也无一个”,还是留下了许多遗憾。即使这样,他对青年人还是怀有许多关心和希望,所以他更愿意去倾心教诲、给青年人切实的帮助吧。这让我感到那代先生离我们好像并不遥远,我们的背后有先生们穿越时代的关心守护,这是怎样的精神和责任之心才抵得了时间的侵蚀?无论是他们留下的知识财富,还是明亮的精神思想、期待与责任之心,都是我们应该珍视和敬仰的。而且不光要珍视和敬仰,更要去接近这样的灵魂,让这份有温度的希望期盼和思想精神能融入进我们自己意识中,成为我们自己精神源泉的一部分,带给内心滋润,然后努力开出自己那朵白色花。

读胡适先生的《读书与治学》及感悟

三联书店出的胡适先生的这本《读书与治学》,是从其一生的论著、演讲和书信中选取了三十余篇有关青年人读书治学的文章,编者按照内容分为了六卷,分别为“怎样读书”、“漫谈教学”、“确立志趣”、“训练思想”、“治理国学”和“论学书简”。从卷名便可以看出它的主要内容,这些文章有的讲道理,有的教方法,都是出于胡适先生的切身经历,而且语言也深入浅出,从这一篇篇的文章背后,我们也可以感受到胡适先生对青年读书人的关心。虽然今天和那个年代已经相隔有几十年了,但现在读起来,这些话语还是很受用。书中的许多方法和道理不仅适用于现在读书的时候,在今后工作进入社会后,也都有所裨益。

首先说读书。胡适先生讲过为什么要读书,读书的乐趣,还谈了许多科学实用的读书方法。其中有这样一篇小短文——《读书的习惯重于方法》,值得珍视。胡适先生在这里面说到,“至于读书的方法,我已经讲了十多年,不过目前我觉得读书全凭养成好读书的习惯”。胡适先生提出,青年人读书不应太注重对方法的追求,而尤其强调要养成一个好读书的习惯。我们现在还处在校园中,读书还是我们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我们必修的功课,或者说有时候还是我们外在的一个任务。但如果有朝一日离开校园,进入社会中,远离了这样一个单纯读书的环境,很可能就会和书籍渐行渐远了。所以,这也启示我,特别是在现在读书的时候,能够有意识的主动的去养成一个好读书的习惯,把读书融入到生活之中,让它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那无论以后环境如何变化,我们都能够静下心来读两本书,从这个好读书的习惯中获取力量,也算是给生活注入了一股源流。所以从长远来说养成好读书的习惯是很必要的。

另外,胡适先生说“还有个买书的习惯也是必要的”。他说闲时多去书店书摊逛一逛,自己去亲自摸一摸各种书,才能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现在的图书馆很方便,但是图书馆的书不能勾勾画画,也不能做笔记批注,所以只是更适合做参考来用。而且以后毕业,图书馆也就没那么方便了。至于买书的经济问题,就像胡适先生在这里说的“无论如何,就是少买一双皮鞋,这些书是非买不可的”,而且现在不买书主要也不是经济问题,就像我自己之前在这方面做得就很不足,是缺少主动去淘书买书的意识,说到底还是在被动的接受读书,而没有主动迎接读书。以后在书店或者在图书馆看到好的书,可以买回来自己好好精读,相信会有更多收获的,也有利于好读书这一习惯的养成。

再来说到治学,胡适先生对此涉及过志趣的确立、思想的训练等,其中有这样一篇1932年发表的文章《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虽然是针对当时的大学毕业生而作,但其中提及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也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不仅适用于大学毕业生和在校学生,对以后工作和生活也有许多启发性见解。

胡适先生把步入社会后堕落的方式总结为了两类。“第一是容易抛弃学生时代的求知识的欲望。你们到了实际社会里,往往所用非所学,往往所学全无用处,往往可以完全用不着学问,而一样可以胡乱混饭吃,混官做。在这种环境里,即使向来抱有求知识学问的决心的人,也不免心灰意懒,把求知的欲望渐渐冷淡下去”。“第二是容易抛弃学生时代的理想的人生的追求。少年人初次与冷酷的社会接触,容易感觉理想与事实相去太远,容易发生悲观和失望。多年怀抱的人生理想,改造的热诚,奋斗的勇气,到此时候,好像全不是那么一回事。渺小的个人在那强烈的社会炉火里,往往经不起长时期的烤炼就熔化了,一点高尚的理想不久就幻灭了”。

关于这两点,胡适先生在这里解释的准确明了。记得第一次听到这篇文章是在去年本科毕业典礼上,院领导直接引用胡适先生的这篇文章作为毕业致辞赠与我们。当时坐在台下,听着这样的一句句话传入耳朵,觉得每句都很贴切,很能说到心里去。虽然这篇文章的发表距今有已有八十余年了,但今天再看到这些话并不觉得过时,反而觉得很受用,有种历久弥新的感觉。这也让我想起了课上提到的那句话——“先生先生了百年,后生后知在此间”。作为后生之辈,对于先生们这些经过时间沉淀下来的经典,更应该学会去珍惜。有时候一提到过去的一些东西,就会先想到用辩证思想、批判继承的观念去对待,似乎首先就有糟粕需要警惕和剔除。这种思想固然有许多道理,但我觉得,对于这些凝聚了心血情感的经典,是不是更应该先放下辩证和警惕,而多用包容和珍视的态度,首先去认可和接纳呢?庆幸我们拥有这样的先生,在前方引导我们。

要防御这两方面的堕落,胡适先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经验,也提出了三种防身的药方。一是“总得时时寻一两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离开学校的时候,带走的知识总是有限的,但是如果带走一两个问题,即使离开了单纯做学问的环境,也能因为问题的牵引而继续保持追求学问和思考的热心。二是 “总得多发展一点非职业的兴趣”,平时谈的多是要如何发展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胡适先生在这里说要发展非职业的兴趣,以后吃饭的职业不一定是自己真正喜欢的,并非能得“性之所近”,那么做工作就像做苦力,所以如果能在业余时间从事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就可以让生活不

枯燥,精神不烦闷。听到这点就感觉很是贴心,胡适先生是倾注了自己的情感和寄托在里面的。第三点建议他说,“你总得有一点信心”,挫折是难以避免的,越是在悲观失望的时候,越要树立信心,就像是这篇文章最后说的,“你要深信:天下没有白费的功夫,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听到这几点建议感觉就好像是一个长者在对晚辈的叮咛嘱咐一样,每一点都觉得很贴近,感觉是站在青年人的立场给青年人忠告,没有说教没有居高临下。胡适在这里不仅想讲工作学习的方法和道理,更要告诉青年人学会更好的生活,充实的生活,感觉很贴近。

这本书中还提到许多好的方法和道理,比如“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 、“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批评的精神不是别的,就是随时随地都要问我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不那样做”等等。在这些文字的背后,不仅能看到胡适先生自己严谨科学的治学态度,看到他想在方法和思想等诸多方面给青年人指导,而且也可以体会到胡适先生对青年人的特殊关切和良苦用心。这或许也是我们怀念向往那一代学人的一个理由吧,他们的学问之中是有情感和热度的,字里行间渗透着先生们的真切期盼和责任之心。之前读到过胡适先生这样的一首小诗,诗名叫《希望》,七十年代配曲改编为了歌曲《兰花草》,流行一时。内容如下:“我从山中来,带得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开花好。一日望三回,望到花时过。急坏种花人,苞也无一个。眼见秋天到,移花供在家,明年春风回,祝汝满盆花。”胡适先生访友时,熊秉三夫妇送给他盆兰花草,他高兴的带回去精心照料,从夏天到秋天也不见开花,胡适先生对此有感而发就做了这样一首小诗,但对这首诗里所寄托的情感思想众说纷纭。看完这本书后我就在想,或许我们青年人就像这里的兰花草,胡适先生殷切的期盼青年人能有所成有所得,能开出自己的花朵,但“急坏种花人,苞也无一个”,还是留下了许多遗憾。即使这样,他对青年人还是怀有许多关心和希望,所以他更愿意去倾心教诲、给青年人切实的帮助吧。这让我感到那代先生离我们好像并不遥远,我们的背后有先生们穿越时代的关心守护,这是怎样的精神和责任之心才抵得了时间的侵蚀?无论是他们留下的知识财富,还是明亮的精神思想、期待与责任之心,都是我们应该珍视和敬仰的。而且不光要珍视和敬仰,更要去接近这样的灵魂,让这份有温度的希望期盼和思想精神能融入进我们自己意识中,成为我们自己精神源泉的一部分,带给内心滋润,然后努力开出自己那朵白色花。


相关文章

  • (18)胡适与[红楼梦考证]
  • 胡适(1891--1962),是近代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位哲人,一位奇人,他是新红学的开山祖师,其代表作<红楼梦考证>则是新红学的奠基之作.如果说,胡适造就了红学史上一个影响深远的新学派:那么,<红楼梦考证>,则开创了红 ...查看


  • 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
  • 思想就是知识 作为一个破万卷的读书人,老先生对读书的态度是绝对值得我们学习的,而且更重要的是读书方法.最让我感触的一句话就是:"Expression is the most effective means of appropria ...查看


  • 无法排遣的思乡之情:牟宗三的桑梓情结
  • 文/杨潜 牟宗三(资料图 图源网络) 现代新儒学代表人物之一牟宗三,1909年出生于山东栖霞县,1995年逝世于台北.曾执教于华西大学.中央大学.金陵大学.浙江大学.台湾师范大学.东海大学.台湾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高等院校.其哲学 ...查看


  • 胡适日记里的胡适
  • 胡适日记里的胡适:中国青年学生的思想演变 1939年4月,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了胡适的<藏晖室札记>,也即胡适1911-1917年留美期间的日记和读书札记,共十七卷四大册.胡适自己已经公开承认的<留学日记>有" ...查看


  • 顾颉刚与[当代中国史学]
  • 在中国现代史学家中,能像顾颉刚(1893-1980)那样中外闻名的,没有几人.而像顾那样,以名人专家的身份,高屋建瓴,对其领域的成就得失,加以评论的,似乎更为少见.由此看来,本书实在是弥足珍贵了.俗话说:文品如人品.这表明,两者之间又有联系 ...查看


  • 作文素材一,胡适
  • 胡适(1891.12.17-1962.2.24),汉族,安徽绩溪人.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自取的名"适"与字"适之",乃取自当时盛行的达 ...查看


  • 吴其昌.吴世昌兄弟简介
  • 吴其昌.吴世昌兄弟简介 一 浙江才俊,古往今来,可谓浩瀚无涯,仅以天下著名的观看"浙江潮"盛地的海宁而言,以其一地之狭,就曾涌出过学术大家王国维.军事天才蒋百里.诗哲徐志摩等众多名流,其中以兄弟论,则有中国学术界不可多得 ...查看


  • 胡适为何"大材小用"考证[水经注]
  • 1942年9月胡适卸任大使后,美国多所大学邀请其讲学.芝加哥大学为显诚意,开出了美金10000元的年薪.不过,为全力撰写<中国思想史>的下部,胡适辞谢了芝加哥大学的聘约.胡适在40岁完成<说儒>之后再也没有从事过学术 ...查看


  • 钱穆凤鸣高冈
  • 1938年,云南蒙自,西南联大文学院在此地落脚.日本并吞中国的野心,令战争席卷中华大地.敌我力量悬殊这一现实,使一群当时处于中国最顶层的知识人,感觉到中国可能有亡国之虞. 距此大约三百年前,满人入关,明代学人目击世变,开始思考如何存续中国固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