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时记趣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词典和教师指导,能初步读懂课文并能正确朗读。
2.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及其中体现的童心。
3.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1.正确而流利地朗诵课文,能准确地把课文译成现代汉语。
2.能体会作者在记叙事情的过程中渗透的感情,表现的童年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趣事导入
1、童年的天空是用纯洁的心灵制成的清净的海蓝色;童年的画卷是用希望描绘成的五彩缤纷的梦想;童年的回忆是我们整个生涯中用幻想写成的一首最为完美的乐章。同学们能和大家分享童年中的一些乐趣吗?(请学生讲述记忆中的一件有趣的事)
2、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清代人沈复的童年记忆,分享他的童年乐趣。板书课题
3、检查预习:
文学常识:沈复(1763—1822),清代文学家。字三白,号梅逸。清代散文家。他一生长期做幕僚,奔走南北,游览山水,工诗善画。除《浮生六记》外,仅存《望海》《雨中游山》及题画诗数首。
《浮生六记》是一部自传体散文,共六卷,各卷依次标题为《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文中记叙了夫妻间平凡的家居生活和各地浪游的见闻,记叙了自己的坎坷遭遇。文词朴素,情感真挚,前人赞之为“幽芳凄艳,读之心醉”。
二、自主学习
1、听课文录音。(要求:听清楚文中难读字的读音;听清长句的停顿;)
2、自由大声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中难读字的读音,并注意句子的停顿。
4、指名一至二名同学朗读课文,并把朗读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作为检查时的内容。
3、检查自学效果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童稚(zhì) 藐(miǎo)小 项为之强(jiāng) 唳(lì)
凹凸(āo)(tū)邱(qiū)壑(hâ)庞(páng)然大物 癞(lài)蛤蟆 为(wãi)所吞
(2)教师指导朗读,抓住难句,指导句中停顿,要求学生在句中做上换气记号。
私/拟作/群鹤舞空 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果如/鹤唳云端 盖/一癞蛤蟆也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4、学生齐读课文。
三、质疑解答
1、用自己熟悉的方式读课文并把一些难懂的字词句圈出来。
2、以前后两桌为一个小组,合作交流,试着把一些疑难解决。
3、学习小组提交问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明察秋毫 (眼力)(比喻极细小的东西)必细察其纹理(泛指花纹) 私拟.......
作群鹤舞空(私下这里是指“自己”)(比) 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或者) 项..为之强(脖颈)(同“僵”僵硬) 余年幼,方出神(正)(精神过度集中而有..
点发呆)
(2)、一字多义
心之所向 ()
故时有物外之趣常蹲其身 之昂首观之 其项为之强使其冲烟飞鸣
项为之强徐喷以烟 为二虫尽为所吞 以
以虫蚁为兽以虫蚁为兽
(3)翻译句子
①、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
译文:(有时)我又把蚊子留在白色帐子里,用烟慢慢地喷它,使它冲着烟雾飞叫,
注:在翻译时我们应注意,有些句中词语的顺序与现代文有所不同,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必须适当变动,以符合现代汉语规范。
②、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译文:(蛤蟆)舌头一伸,两只虫子就全被吞进肚里。
③、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
译文:我那时年纪还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哎呀地(惊叫)一声,感到害怕; 注:在翻译时我们应注意,古文中有许多省去的成分,我们在翻译时一定要根据上下文补起来。
④、作青云白鹤观/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
译文:(把这种情景)当作青云白鹤图来看/我常在坑洼不平的土墙边,杂草丛生的花台旁/把繁茂的杂草看作树林,把昆虫蚂蚁看成野兽,把泥土瓦砾突起的地方看作山丘,低洼的地方看成沟谷
注:古文中的一些固定句式,在翻译时要注意。如作„„观/于„„处/以„„为
四、内容分析
1.本文记叙了幼时哪几件趣事?给这几件趣事各拟一个小标题。其中哪一件事分为两幅图画?
观蚊如鹤之趣(群鹤舞空图,白鹤青云图)
神游山林之趣
鞭打蛤蟆之趣
3.小组合作学习。
(1)讨论产生“物外之趣”的原因,记叙趣事的过程中,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情趣,班内交流。
明确:观察细致,想象奇特。热爱生活,富于幻想,喜欢探索自然奥秘。 找出文中能体现观察仔细的语句。
(2)文中所叙“物外之趣”,你最喜欢哪一件,为什么?请结合文中的句子谈。 例:我最喜欢鞭打蛤蟆之趣,文中描写蛤蟆扑来的情状,用“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形容来势猛,力气大。这里用了夸张的手法视小为大,绘声绘色,活灵活
幼时记趣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词典和教师指导,能初步读懂课文并能正确朗读。
2.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及其中体现的童心。
3.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1.正确而流利地朗诵课文,能准确地把课文译成现代汉语。
2.能体会作者在记叙事情的过程中渗透的感情,表现的童年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趣事导入
1、童年的天空是用纯洁的心灵制成的清净的海蓝色;童年的画卷是用希望描绘成的五彩缤纷的梦想;童年的回忆是我们整个生涯中用幻想写成的一首最为完美的乐章。同学们能和大家分享童年中的一些乐趣吗?(请学生讲述记忆中的一件有趣的事)
2、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清代人沈复的童年记忆,分享他的童年乐趣。板书课题
3、检查预习:
文学常识:沈复(1763—1822),清代文学家。字三白,号梅逸。清代散文家。他一生长期做幕僚,奔走南北,游览山水,工诗善画。除《浮生六记》外,仅存《望海》《雨中游山》及题画诗数首。
《浮生六记》是一部自传体散文,共六卷,各卷依次标题为《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文中记叙了夫妻间平凡的家居生活和各地浪游的见闻,记叙了自己的坎坷遭遇。文词朴素,情感真挚,前人赞之为“幽芳凄艳,读之心醉”。
二、自主学习
1、听课文录音。(要求:听清楚文中难读字的读音;听清长句的停顿;)
2、自由大声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中难读字的读音,并注意句子的停顿。
4、指名一至二名同学朗读课文,并把朗读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作为检查时的内容。
3、检查自学效果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童稚(zhì) 藐(miǎo)小 项为之强(jiāng) 唳(lì)
凹凸(āo)(tū)邱(qiū)壑(hâ)庞(páng)然大物 癞(lài)蛤蟆 为(wãi)所吞
(2)教师指导朗读,抓住难句,指导句中停顿,要求学生在句中做上换气记号。
私/拟作/群鹤舞空 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果如/鹤唳云端 盖/一癞蛤蟆也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4、学生齐读课文。
三、质疑解答
1、用自己熟悉的方式读课文并把一些难懂的字词句圈出来。
2、以前后两桌为一个小组,合作交流,试着把一些疑难解决。
3、学习小组提交问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明察秋毫 (眼力)(比喻极细小的东西)必细察其纹理(泛指花纹) 私拟.......
作群鹤舞空(私下这里是指“自己”)(比) 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或者) 项..为之强(脖颈)(同“僵”僵硬) 余年幼,方出神(正)(精神过度集中而有..
点发呆)
(2)、一字多义
心之所向 ()
故时有物外之趣常蹲其身 之昂首观之 其项为之强使其冲烟飞鸣
项为之强徐喷以烟 为二虫尽为所吞 以
以虫蚁为兽以虫蚁为兽
(3)翻译句子
①、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
译文:(有时)我又把蚊子留在白色帐子里,用烟慢慢地喷它,使它冲着烟雾飞叫,
注:在翻译时我们应注意,有些句中词语的顺序与现代文有所不同,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必须适当变动,以符合现代汉语规范。
②、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译文:(蛤蟆)舌头一伸,两只虫子就全被吞进肚里。
③、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
译文:我那时年纪还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哎呀地(惊叫)一声,感到害怕; 注:在翻译时我们应注意,古文中有许多省去的成分,我们在翻译时一定要根据上下文补起来。
④、作青云白鹤观/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
译文:(把这种情景)当作青云白鹤图来看/我常在坑洼不平的土墙边,杂草丛生的花台旁/把繁茂的杂草看作树林,把昆虫蚂蚁看成野兽,把泥土瓦砾突起的地方看作山丘,低洼的地方看成沟谷
注:古文中的一些固定句式,在翻译时要注意。如作„„观/于„„处/以„„为
四、内容分析
1.本文记叙了幼时哪几件趣事?给这几件趣事各拟一个小标题。其中哪一件事分为两幅图画?
观蚊如鹤之趣(群鹤舞空图,白鹤青云图)
神游山林之趣
鞭打蛤蟆之趣
3.小组合作学习。
(1)讨论产生“物外之趣”的原因,记叙趣事的过程中,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情趣,班内交流。
明确:观察细致,想象奇特。热爱生活,富于幻想,喜欢探索自然奥秘。 找出文中能体现观察仔细的语句。
(2)文中所叙“物外之趣”,你最喜欢哪一件,为什么?请结合文中的句子谈。 例:我最喜欢鞭打蛤蟆之趣,文中描写蛤蟆扑来的情状,用“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形容来势猛,力气大。这里用了夸张的手法视小为大,绘声绘色,活灵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