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期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二、心理学的几种研究方法:
1.观察法 2.心理实验法 3.相关法 4.实验法 5.个案法
三、心理学产生标志: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四、心理学主要流派及其观点:
1. 构造主义——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表
象和情感三种元素。所有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由这些复杂的元素构成的。重视内省,主张将内省与试验方法结合起来。 (冯特“心理学之父” 铁钦纳)
2.机能主义——也主张研究意识,但他们不把意识看成个别心理元素的集合,而看成川流不息的过程。 (詹姆士 杜威)
3.行为主义— A.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心理学研究。
B.反对内省,主张用实验方法
C.“环境决定论” (华生)
4. 格式塔心理学——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而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 一种组织的意 义。重视心理学实验。 (韦特海默 柯勒 考夫卡)
5.精神分析学派——重视异常行为的分析,并且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对象。重视动机的研究和无意识现象的研究。 (弗洛伊德)本我 自我 超我
人本主义心理学——着重于人格方面的研究 (马斯洛 罗杰斯)
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五、感觉的概念:是刺激物作用于感觉器官 经过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所产生的对该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
六、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概念、关系、公式、字母意思及公式说明
1.概念: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绝对感受性——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
2.关系:绝对感受性可以用绝对感觉阈限来衡量。绝对感觉阈限越大,即能够引起感觉所需要的刺激量越大,感受性就越小。相反,绝对感觉阈限越小,即能够引起感觉所需要的刺激量越小,感受性越大。因此,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
3.公式及字母意思:E=1/R ( E代表绝对感受性 R代表绝对感觉阈限 )
4.公式说明:在不同的条件下,同一感觉的绝对阈限可能不同。人的活动的性质,刺激 的强的和持续时间,个体的注意、态度和年龄等都会影响阈限的大小。
九、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概念、关系、公式、字母意思及公式说明
① 概念: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
差别感受性——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
② 关系: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例。差别阈限越小,即刚刚能够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越小,差别感受性就越大。
③ 公式及字母意思:K=ΔI/I ( I为标准刺激的强度或原刺激量, ΔI为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K为一个常数 )
④ 公式说明:对不同的感觉来说,K的数值不相同,即韦伯分数不同。韦伯分数越小,感觉越敏锐。但他只适用于刺激的中等强度的刺激
八、视觉刺激的波长范围:波长为380~780nm。
九、中央凹:位于网膜,只有视锥细胞没有视杆细胞,这是视觉最敏感的区域。
十、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的功能:
视杆细胞——夜视器官,它们在昏暗的照明条件下起作用 主要感受物体的明、暗
视锥细胞——昼视器官,它们在中等和强的照明条件下起作用 主要在主要感受物体的细节和颜色 十一、感觉与知觉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A.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对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B.感觉的产生是某一种分析器活动的结果。
知觉是分析器系统综合活动的结果。
C.知觉比感觉复杂的多。
联系:A.同属认识的感性阶段
B.都是对当前事物的直接反映。
C.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入
十二、知觉的概念: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
十三、知觉的特性、及特性里的主客观因素(举例)
1.选择性:因素:客观—A.对象和背景的差别性。
B.对象的活动性
C.刺激物的新颖度
D.刺激物的强度
主观—A.知觉有无目的和任务
B.个体知识经验的丰富和强度
C.个体需要和兴趣
D.定势与情绪状态
举例:当教室很安静时即使教师用很低的声音讲话,学生也能听得清楚;相反,如果环境中的噪音很大,那么教师用同样强度的声音讲课,学生就听不清楚了。
2.整体性:
3.理解性:
4.恒常性:A 形状恒常性
B 大小恒常性
C 明度(或视亮度)恒常性)
D 颜色恒常性
(补)知觉定势:是指前面的知觉经验对后来知觉的影响
十四、深度知觉和距离知觉的三个线索(各包括几个)
① 肌肉线索(生理线索):调节、辐合
② 单眼线索:对象重叠、线条透视、空气透视、相对高度、纹理梯度、运动视差与运
动视透 3,双眼线索:(最重要的线索)
十五、影响时间直觉的因素
1.感觉通道的性质(听觉最好,触觉其次,视觉较差)
2.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
3.人的兴趣和情绪
十六、似动的主要形式
主要形式:1.动景运动 2.诱发运动 3.自主运动 4.运动后效
十七、注意的基本概念: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
十八、注意的种类
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注意(有意注意):是事先有预定目的,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是事先有预定的目的,但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1.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客观条件①刺激的强度(绝对和相对)
②刺激之间的对比程度
③刺激物的活动与变化 (只有同时具备才能引起) ④刺激物的新异性
主观条件①需要和兴趣
②当时的情绪状态和精神状态
③知识经验 ④期待
2.引起有意注意的条件:①对活动目的、任务的理解
②对活动的间接兴趣
③个体的意志努力
十九、注意的品质
1.选择性注意(注意的选择):是个体在同时呈现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中选择一种进行注意,而忽 略另外的刺激。
2.持续性注意(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在某种客体或活动上,也叫注意的稳定性。
3.分配性注意(注意的分配):是个体在同一时间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进行注意,或将注意分配到不同的活动中。
4.注意的广度(注意的范围):是指注意的对象愈集中 排列越有顺序 则注意的广度越大 二十、记忆的概念——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用信息加工的术语来说,就是人脑对外界的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1. 根据记忆保持时间的长短分为:瞬时记忆(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容量:无限 7+2 个组块 无限
2. 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的概念:
陈述性记忆——是指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
程序性记忆——是指如何做事情的记忆,包括对知觉技能、认知技能和运动技能的记忆。
3. 长时记忆的信息存储的变化特点(信息储存的动态变化):
1.在量的方面:存储信息的数量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下降
2.在质的方面:A.内容简略和概括,不重要的细节将逐渐趋于消失;
B.内容变的更加完整、合理和有意义;
C.内容变的更加具体,或者更为夸张和突出。
4. 长时记忆的存储记忆的条件和方法:
1.组织有效的复习。A.复习要及时
B.正确分配复习时间(分散复习比集中复习要好)
C.阅读与重现交替进行
D.注意排除前后材料的影响
2.利用外部记忆手段。为了更好的存储记忆的内容 如 记笔记
3.注意脑的健康和用脑卫生。直接影响记忆的好坏
5. 长时记忆的信息提取有两种基本形式:即再认和回忆。
6. 遗忘的概念:记忆内容不能保持或者提取时有困难就是遗忘
7. 遗忘的影响因素:
① 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
② 学习的程度
③ 识记者的态度
④ 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
⑤ 时间
8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概念:
前摄抑制——是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 后学习的 材料的干扰作用
倒摄抑制——是后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 先学习的 材料的干扰作用
二十一、思维的概念: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和间接地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特点:概括性 间接性
1.表象的概念:表象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在头脑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2.问题解决的概念:是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3.问题解决的策略:
a. 算法——就是在问题空间中随机搜索所以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直至选择一种有效的
方法解决问题。
b. 启发法(手段-目的分析、逆向搜索、爬山法)——是人根据一定的经验,在问题空间
内进行较少的搜索,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
(手段-目的分析:就是将需要达到的问题的目标状态分成若干子目标,通过实现一系列的子目标最终达到总目标。
c. 爬山法:采用一定的方法逐步降低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距离,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
种方法。)
4.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心理学期末复习总结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二、心理学的几种研究方法:
1.观察法 2.心理实验法 3.相关法 4.实验法
三、心理学产生标志: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四、心理学主要流派及其观点:
1. 构造主义——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表
象和情感三种元素。所有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由这些复杂的元素构成的。重视内省,主
张将内省与试验方法结合起来。 (冯特“心理学之父” 铁钦纳)
2.机能主义——也主张研究意识,但他们不把意识看成个别心理元素的集合,而看成川
流不息的过程。 (詹姆士 杜威)
3.行为主义— A.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心理学研究。
B.反对内省,主张用实验方法
C.“环境决定论” (华生)
4. 格式塔心理学——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而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 一种组织的意
义。重视心理学实验。 (韦特海默 柯勒 考夫卡)
5.精神分析学派——重视异常行为的分析,并且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对象。重视
动机的研究和无意识现象的研究。 (弗洛伊德)本我 自我 超我
人本主义心理学——着重于人格方面的研究 (马斯洛 罗杰斯)
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五、感觉的概念:是刺激物作用于感觉器官 经过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所产生的对该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
六、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概念、关系、公式、字母意思及公式说明
1.概念: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绝对感受性——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
2.关系:绝对感受性可以用绝对感觉阈限来衡量。绝对感觉阈限越大,即能够引起感觉所需要的刺激量越大,感受性就越小。相反,绝对感觉阈限越小,即能够引起感觉所需要的刺激量越小,感受性越大。因此,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
3.公式及字母意思:E=1/R ( E代表绝对感受性 R代表绝对感觉阈限 )
4.公式说明:在不同的条件下,同一感觉的绝对阈限可能不同。人的活动的性质,刺激 的强的和持续时间,个体的注意、态度和年龄等都会影响阈限的大小。
九、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概念、关系、公式、字母意思及公式说明
⑤ 概念: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
差别感受性——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
⑥ 关系: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例。差别阈限越小,即刚刚能够引起
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越小,差别感受性就越大。
⑦ 公式及字母意思:K=ΔI/I ( I为标准刺激的强度或原刺激量, ΔI为能引起差别感觉
的刺激增量,K为一个常数 )
⑧ 公式说明:对不同的感觉来说,K的数值不相同,即韦伯分数不同。韦伯分数越小,
感觉越敏锐。但他只适用于刺激的中等强度的刺激
八、视觉刺激的波长范围:波长为380~780nm。
九、中央凹:位于网膜,只有视锥细胞没有视杆细胞,这是视觉最敏感的区域。
十、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的功能:
视杆细胞——夜视器官,它们在昏暗的照明条件下起作用 主要感受物体的明、暗
视锥细胞——昼视器官,它们在中等和强的照明条件下起作用 主要在主要感受物体的细节和颜色 十一、感觉与知觉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A.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对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B.感觉的产生是某一种分析器活动的结果。
知觉是分析器系统综合活动的结果。
C.知觉比感觉复杂的多。
联系:A.同属认识的感性阶段
B.都是对当前事物的直接反映。
C.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入
十二、知觉的概念: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
十三、知觉的特性、及特性里的主客观因素(举例)
5.选择性:因素:客观—A.对象和背景的差别性。
B.对象的活动性
C.刺激物的新颖度
D.刺激物的强度
主观—A.知觉有无目的和任务
B.个体知识经验的丰富和强度
C.个体需要和兴趣
D.定势与情绪状态
举例:当教室很安静时即使教师用很低的声音讲话,学生也能听得清楚;相反,如果环境中的噪音很大,那么教师用同样强度的声音讲课,学生就听不清楚了。
6.整体性:
7.理解性:
8.恒常性:A 形状恒常性
B 大小恒常性
C 明度(或视亮度)恒常性)
D 颜色恒常性
(补)知觉定势:是指前面的知觉经验对后来知觉的影响
十四、深度知觉和距离知觉的三个线索(各包括几个)
③ 肌肉线索(生理线索):调节、辐合
④ 单眼线索:对象重叠、线条透视、空气透视、相对高度、纹理梯度、运动视差与运
动视透 3,双眼线索:(最重要的线索)
十六、影响时间直觉的因素
4.感觉通道的性质(听觉最好,触觉其次,视觉较差)
5.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
6.人的兴趣和情绪
十六、似动的主要形式
主要形式:1.动景运动 2.诱发运动 3.自主运动 4.运动后效
十七、注意的基本概念: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
十九、注意的种类
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注意(有意注意):是事先有预定目的,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是事先有预定的目的,但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1.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客观条件①刺激的强度(绝对和相对)
②刺激之间的对比程度
③刺激物的活动与变化 (只有同时具备才能引起) ④刺激物的新异性
主观条件①需要和兴趣
②当时的情绪状态和精神状态
③知识经验 ④期待
2.引起有意注意的条件:①对活动目的、任务的理解
②对活动的间接兴趣
③个体的意志努力
二十、注意的品质
1.选择性注意(注意的选择):是个体在同时呈现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中选择一种进行注意,而忽 略另外的刺激。
2.持续性注意(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在某种客体或活动上,也叫注意的稳定性。
3.分配性注意(注意的分配):是个体在同一时间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进行注意,或将注意分配到不同的活动中。
4.注意的广度(注意的范围):是指注意的对象愈集中 排列越有顺序 则注意的广度越大 二十、记忆的概念——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用信息加工的术语来说,就是人脑对外界的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8. 根据记忆保持时间的长短分为:瞬时记忆(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容量:无限 72 个组块 无限
9. 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的概念:
陈述性记忆——是指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
程序性记忆——是指如何做事情的记忆,包括对知觉技能、认知技能和运动技能的记忆。
10. 长时记忆的信息存储的变化特点(信息储存的动态变化):
1.在量的方面:存储信息的数量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下降
2.在质的方面:A.内容简略和概括,不重要的细节将逐渐趋于消失;
B.内容变的更加完整、合理和有意义;
C.内容变的更加具体,或者更为夸张和突出。
11. 长时记忆的存储记忆的条件和方法:
1.组织有效的复习。A.复习要及时
B.正确分配复习时间(分散复习比集中复习要好)
C.阅读与重现交替进行
D.注意排除前后材料的影响
2.利用外部记忆手段。为了更好的存储记忆的内容 如 记笔记
3.注意脑的健康和用脑卫生。直接影响记忆的好坏
12. 长时记忆的信息提取有两种基本形式:即再认和回忆。
13. 遗忘的概念:记忆内容不能保持或者提取时有困难就是遗忘
14. 遗忘的影响因素:
⑥ 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
⑦ 学习的程度
⑧ 识记者的态度
⑨ 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
⑩ 时间
8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概念:
前摄抑制——是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 后学习的 材料的干扰作用
倒摄抑制——是后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 先学习的 材料的干扰作用
二十一、思维的概念: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和间接地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特点:概括性 间接性
1.表象的概念:表象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在头脑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2.问题解决的概念:是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3.问题解决的策略:
d. 算法——就是在问题空间中随机搜索所以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直至选择一种有效的
方法解决问题。
e. 启发法(手段-目的分析、逆向搜索、爬山法)——是人根据一定的经验,在问题空间
内进行较少的搜索,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
(手段-目的分析:就是将需要达到的问题的目标状态分成若干子目标,通过实现一系列的子目标最终达到总目标。
f. 逆向搜索:就是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开始搜索直至找到通往初始状态的通路和方法。
爬山法:采用一定的方法逐步降低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距离,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
法。)心理学期末复习总结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二、心理学的几种研究方法:
1.观察法 2.心理实验法 3.相关法 4.实验法
三、心理学产生标志: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四、心理学主要流派及其观点:
1. 构造主义——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表
象和情感三种元素。所有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由这些复杂的元素构成的。重视内省,主
张将内省与试验方法结合起来。 (冯特“心理学之父” 铁钦纳)
2.机能主义——也主张研究意识,但他们不把意识看成个别心理元素的集合,而看成川
流不息的过程。 (詹姆士 杜威)
3.行为主义— A.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心理学研究。
B.反对内省,主张用实验方法
C.“环境决定论” (华生)
4. 格式塔心理学——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而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 一种组织的意
义。重视心理学实验。 (韦特海默 柯勒 考夫卡)
5.精神分析学派——重视异常行为的分析,并且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对象。重视
动机的研究和无意识现象的研究。 (弗洛伊德)本我 自我 超我
人本主义心理学——着重于人格方面的研究 (马斯洛 罗杰斯)
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五、感觉的概念:是刺激物作用于感觉器官 经过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所产生的对该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
六、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概念、关系、公式、字母意思及公式说明
1.概念: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绝对感受性——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
2.关系:绝对感受性可以用绝对感觉阈限来衡量。绝对感觉阈限越大,即能够引起感觉所需要的刺激量越大,感受性就越小。相反,绝对感觉阈限越小,即能够引起感觉所需要的刺激量越小,感受性越大。因此,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
3.公式及字母意思:E=1/R ( E代表绝对感受性 R代表绝对感觉阈限 )
4.公式说明:在不同的条件下,同一感觉的绝对阈限可能不同。人的活动的性质,刺激 的强的和持续时间,个体的注意、态度和年龄等都会影响阈限的大小。
九、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概念、关系、公式、字母意思及公式说明
⑨ 概念: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
差别感受性——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
⑩ 关系: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例。差别阈限越小,即刚刚能够引起
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越小,差别感受性就越大。
11 公式及字母意思:K=ΔI/I ( I为标准刺激的强度或原刺激量, ΔI为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K为一个常数 )
12 公式说明:对不同的感觉来说,K的数值不相同,即韦伯分数不同。韦伯分数越小,感觉越敏锐。但他只适用于刺激的中等强度的刺激
八、视觉刺激的波长范围:波长为380~780nm。
九、中央凹:位于网膜,只有视锥细胞没有视杆细胞,这是视觉最敏感的区域。
十、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的功能:
视杆细胞——夜视器官,它们在昏暗的照明条件下起作用 主要感受物体的明、暗 视锥细胞——昼视器官,它们在中等和强的照明条件下起作用 主要在主要感受物体的细节和颜色 十一、感觉与知觉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A.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对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B.感觉的产生是某一种分析器活动的结果。
知觉是分析器系统综合活动的结果。
C.知觉比感觉复杂的多。
联系:A.同属认识的感性阶段
B.都是对当前事物的直接反映。
C.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入
十二、知觉的概念: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 十三、知觉的特性、及特性里的主客观因素(举例)
9.选择性:因素:客观—A.对象和背景的差别性。
B.对象的活动性
C.刺激物的新颖度
D.刺激物的强度
主观—A.知觉有无目的和任务
B.个体知识经验的丰富和强度
C.个体需要和兴趣
D.定势与情绪状态
举例:当教室很安静时即使教师用很低的声音讲话,学生也能听得清楚;相反,如果环境中的噪音很大,那么教师用同样强度的声音讲课,学生就听不清楚了。
10.整体性:
11.理解性:
12.恒常性:A 形状恒常性
B 大小恒常性
C 明度(或视亮度)恒常性)
D 颜色恒常性
(补)知觉定势:是指前面的知觉经验对后来知觉的影响
十四、深度知觉和距离知觉的三个线索(各包括几个)
⑤ 肌肉线索(生理线索):调节、辐合
⑥ 单眼线索:对象重叠、线条透视、空气透视、相对高度、纹理梯度、运动视差与运动视透 3,双眼线索:(最重要的线索)
十七、影响时间直觉的因素
7.感觉通道的性质(听觉最好,触觉其次,视觉较差)
8.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
9.人的兴趣和情绪
十六、似动的主要形式
主要形式:1.动景运动 2.诱发运动 3.自主运动 4.运动后效
十七、注意的基本概念: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
二十、注意的种类
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注意(有意注意):是事先有预定目的,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是事先有预定的目的,但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1.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客观条件①刺激的强度(绝对和相对)
②刺激之间的对比程度
③刺激物的活动与变化 (只有同时具备才能引起) ④刺激物的新异性
主观条件①需要和兴趣
②当时的情绪状态和精神状态
③知识经验 ④期待
2.引起有意注意的条件:①对活动目的、任务的理解
②对活动的间接兴趣
③个体的意志努力
二十一、注意的品质
1.选择性注意(注意的选择):是个体在同时呈现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中选择一种进行注意,而忽 略另外的刺激。
2.持续性注意(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在某种客体或活动上,也叫注意的稳定性。
3.分配性注意(注意的分配):是个体在同一时间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进行注意,或将注意分配到不同的活动中。
4.注意的广度(注意的范围):是指注意的对象愈集中 排列越有顺序 则注意的广度越大 二十、记忆的概念——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用信息加工的术语来说,就是人脑对外界的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15. 根据记忆保持时间的长短分为:瞬时记忆(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容量:无限 72 个组块 无限
16. 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的概念:
陈述性记忆——是指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
程序性记忆——是指如何做事情的记忆,包括对知觉技能、认知技能和运动技能的记忆。
17. 长时记忆的信息存储的变化特点(信息储存的动态变化):
1.在量的方面:存储信息的数量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下降
2.在质的方面:A.内容简略和概括,不重要的细节将逐渐趋于消失;
B.内容变的更加完整、合理和有意义;
C.内容变的更加具体,或者更为夸张和突出。
18. 长时记忆的存储记忆的条件和方法:
1.组织有效的复习。A.复习要及时
B.正确分配复习时间(分散复习比集中复习要好)
C.阅读与重现交替进行
D.注意排除前后材料的影响
2.利用外部记忆手段。为了更好的存储记忆的内容 如 记笔记
3.注意脑的健康和用脑卫生。直接影响记忆的好坏
19. 长时记忆的信息提取有两种基本形式:即再认和回忆。
20. 遗忘的概念:记忆内容不能保持或者提取时有困难就是遗忘
21. 遗忘的影响因素:
11 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
12 学习的程度
13 识记者的态度
14 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
15 时间
8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概念:
前摄抑制——是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 后学习的 材料的干扰作用
倒摄抑制——是后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 先学习的 材料的干扰作用
二十一、思维的概念: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和间接地认识,
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特点:概括性 间接性
1.表象的概念:表象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在头脑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2.问题解决的概念:是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
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3.问题解决的策略:
g. 算法——就是在问题空间中随机搜索所以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直至选择一种有效的
方法解决问题。
h. 启发法(手段-目的分析、逆向搜索、爬山法)——是人根据一定的经验,在问题空间
内进行较少的搜索,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
(手段-目的分析:就是将需要达到的问题的目标状态分成若干子目标,通过实现一系列
的子目标最终达到总目标。
i. 逆向搜索:就是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开始搜索直至找到通往初始状态的通路和方法。
j. 爬山法:采用一定的方法逐步降低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距离,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
种方法。)
4.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知识表征——问题呈现的直觉方式 2.思维定势 3.情绪与动机水平的影响
4.功能固着 5.原型启发——会从其他事物或现象得到启发 6.无关信息的干扰 7.人
际关系 8.专家和新手在问题解决上存在差别
5.定势的概念:是指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
6.功能固着的概念: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种物体的倾向。
7.想象的概念: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8.想象的综合过程:①黏合 ②夸张 ③典型化
9.有意想象的概念:按一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
10无意想象的概念:无意想象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得产生的想象。
11.吉尔福特衡量创造性的三个指标: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
吉尔福特把思维分为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两种,并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的主要成分。用发
散思维的流畅性 变通性 独特性来衡量创造性的高低
12.动机的功能:(激活 指向 维持和调整功能)
激活功能 能够推动个体产生某种活动 是个体由静止状态转向活动状态
指向功能 是个体的行为指向某个特定的目标
维持和调整功能 维持功能是指行为的坚持性 调整功能表现在个体通过行为反馈调整自
己的行为使之更接近目标
二十二、马斯洛层次理论的五个需要、主要观点及评价:
需要:生理的需要 安全需要 归属与爱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
主要观点:1.需要是天生的 2.需要是有层次的
3.层次越低,出现越早,层次越高,出现越晚
4.层次越低,需要越强 5.高级需要出现前需要先满足低级需要
6.缺失性需要:能否满足直接关系到个体的生存(低级需要)
生长需要:有益于健康、长寿和经历的旺盛(高级需要)
7.十分重视人的潜能和价值
评价:贡献:系统探讨了需要的性质、结构、发生、发展及其在人生中的作用
不足:1他把生理需要 安全需要 归属与爱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都称为基本的需要 并
认为这些需要是与生俱来的 需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成熟的过程 这.严重低估了环境和教
育对需要发展的影响,
2 强调个体优先满足低级需要 忽视了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的调节作用
动机水平 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 都会使工作效率下降 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
质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
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也就是说,在难度较大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
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2动机冲突的四种类型及举例:
1.双趋冲突: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2.双避冲突:前遇断崖,后有追兵
3.趋—避冲突:吸毒上瘾的人,可能受到强烈吸引而趋向接受某种治疗但又害怕经历
戒除过程并回到一种寂寞无聊的生活,因而会产生的心理冲突
4.多重趋—避冲突:如择业时有两个单位可供选择,而每个单位又利弊相当,就有可
能举棋不定陷入这种冲突
动机的归因理论:
二十三、情绪是一种混合的心理现象。它由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组成。
1.情绪的外部表现包括:面部表情、姿态表情和语调表情。
2.情绪的三种分类及概念:
1.心境——是指人平静而持久的精神状态(具有弥散性)
2.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性的、为时短促的情绪状态
3.应激——是指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做出来的适应性反应
3.情绪智力包括以下几种功能:①准确和适当的表达 评价情感的能力
②运用情感,促进思考的能力
③理解和分析情感,有效运用情感和知识的能力
④情绪调节以促进情绪和智力发展的能力
二十四、人格的概念:人格是构成一个的思想、情感以及行为的独特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
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1.人格的结构包括:气质、性格、自我调控
2.气质、性格的概念:
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
特征(是人的天性 无好坏之分)
性格——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有好坏之分)
3.自我调控系统的组成: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4.自我认知 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 包括自我观察 和自我评价
5.自我体验 是伴随自我认识而产生的内心体验 是自我意识在情感上的表现
6.自我控制 是自我意识在行为上的表现 是实现自我意识调节的最后环节
4.表述四种气质类型
1.胆汁型——情绪体验强烈、爆发迅猛、平息快速、思维灵活但粗枝大叶,精力旺盛、
争强好斗、勇敢果断,为人热情直率、朴实真诚、表里如一,行动敏捷、生气勃勃、刚毅顽
强;但遇事常欠思量,鲁莽冒失,易感情用事,刚愎自用。
2.多血质——感情丰富,外露但不稳定,思维敏捷但不求甚解,活泼好动、热情大方、
善于交往但交情浅薄,行动敏捷,适应力强;但缺乏耐心和毅力,稳定性差,见异思迁。
3.粘液质——情绪平稳、表情平淡,思维灵活性略差但考虑问题细致而周到,安静稳
重、踏踏实实、沉默寡言、喜欢沉思,自制力强、耐受力高、内刚外柔,交往适度、交情深
厚;但行为主动性较差,缺乏生气,行动迟缓。
4.抑郁质——情绪体验深刻、细腻持久,情绪抑郁、多愁善感、思维敏锐、想象力丰
富,不善交际、孤僻离群,踏实稳重、自制力强,但行为举止缓慢,软弱胆小,优柔寡断。
5.投射测验:①联想法 ②构造法 ③完成法 ④表露法
6.影响人格形成因素:
1.生物遗传因素 2.社会文化因素 3.家庭环境因素 4.早期童年因素
5.学校教育因素 6.自然物理因素 7.自我调控因素
7,认知风格 场独立性-场依存性 冲动性-沉思型 (快 精确性差 慢 精确性高) 快-
正确性 慢-非正确性 同时性-继时行
8. 人格测验
自陈量表 投射测验 情景测验 自我概念测验
心理学期末复习总结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二、心理学的几种研究方法:
1.观察法 2.心理实验法 3.相关法 4.实验法
三、心理学产生标志: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第一个心理
学实验室。
四、心理学主要流派及其观点:
1. 构造主义——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表
象和情感三种元素。所有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由这些复杂的元素构成的。重视内省,主
张将内省与试验方法结合起来。 (冯特“心理学之父” 铁钦纳)
2.机能主义——也主张研究意识,但他们不把意识看成个别心理元素的集合,而看成川
流不息的过程。 (詹姆士 杜威)
3.行为主义— A.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心理学研究。
B.反对内省,主张用实验方法
C.“环境决定论” (华生)
4. 格式塔心理学——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而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 一种组织的意
义。重视心理学实验。 (韦特海默 柯勒 考夫卡)
5.精神分析学派——重视异常行为的分析,并且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对象。重视
动机的研究和无意识现象的研究。 (弗洛伊德)本我 自我 超我
人本主义心理学——着重于人格方面的研究 (马斯洛 罗杰斯)
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五、感觉的概念:是刺激物作用于感觉器官 经过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所产生的对该事物的
个别属性的反应
六、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概念、关系、公式、字母意思及公式说明
1.概念: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绝对感受性——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
2.关系:绝对感受性可以用绝对感觉阈限来衡量。绝对感觉阈限越大,即能够引起感觉
所需要的刺激量越大,感受性就越小。相反,绝对感觉阈限越小,即能够引起感觉所需要的
刺激量越小,感受性越大。因此,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
3.公式及字母意思:E=1/R ( E代表绝对感受性 R代表绝对感觉阈限 )
4.公式说明:在不同的条件下,同一感觉的绝对阈限可能不同。人的活动的性质,刺激
的强的和持续时间,个体的注意、态度和年龄等都会影响阈限的大小。
九、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概念、关系、公式、字母意思及公式说明
13 概念: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
差别感受性——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
14 关系: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例。差别阈限越小,即刚刚能够引起
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越小,差别感受性就越大。
15 公式及字母意思:K=ΔI/I ( I为标准刺激的强度或原刺激量, ΔI为能引起差别感觉
的刺激增量,K为一个常数 )
16 公式说明:对不同的感觉来说,K的数值不相同,即韦伯分数不同。韦伯分数越小,
感觉越敏锐。但他只适用于刺激的中等强度的刺激
八、视觉刺激的波长范围:波长为380~780nm。
九、中央凹:位于网膜,只有视锥细胞没有视杆细胞,这是视觉最敏感的区域。
十、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的功能:
视杆细胞——夜视器官,它们在昏暗的照明条件下起作用 主要感受物体的明、暗
视锥细胞——昼视器官,它们在中等和强的照明条件下起作用 主要在主要感受物体
的细节和颜色 十一、感觉与知觉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A.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对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B.感觉的产生是某一种分析器活动的结果。
知觉是分析器系统综合活动的结果。
C.知觉比感觉复杂的多。
联系:A.同属认识的感性阶段
B.都是对当前事物的直接反映。
C.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入
十二、知觉的概念: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
十三、知觉的特性、及特性里的主客观因素(举例)
13.选择性:因素:客观—A.对象和背景的差别性。
B.对象的活动性
C.刺激物的新颖度
D.刺激物的强度
主观—A.知觉有无目的和任务
B.个体知识经验的丰富和强度
C.个体需要和兴趣
D.定势与情绪状态
举例:当教室很安静时即使教师用很低的声音讲话,学生也能听得清楚;相
反,如果环境中的噪音很大,那么教师用同样强度的声音讲课,学生就听不清楚了。
14.整体性:
15.理解性:
16.恒常性:A 形状恒常性
B 大小恒常性
C 明度(或视亮度)恒常性)
D 颜色恒常性
(补)知觉定势:是指前面的知觉经验对后来知觉的影响
十四、深度知觉和距离知觉的三个线索(各包括几个)
⑦ 肌肉线索(生理线索):调节、辐合
⑧ 单眼线索:对象重叠、线条透视、空气透视、相对高度、纹理梯度、运动视差与运
动视透 3,双眼线索:(最重要的线索)
十八、影响时间直觉的因素
10.感觉通道的性质(听觉最好,触觉其次,视觉较差)
11.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
12.人的兴趣和情绪
十六、似动的主要形式
主要形式:1.动景运动 2.诱发运动 3.自主运动 4.运动后效
十七、注意的基本概念: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
二十一、注意的种类
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注意(有意注意):是事先有预定目的,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是事先有预定的目的,但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1.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客观条件①刺激的强度(绝对和相对)
②刺激之间的对比程度
③刺激物的活动与变化 (只有同时具备才能引起)
④刺激物的新异性
主观条件①需要和兴趣
②当时的情绪状态和精神状态
③知识经验 ④期待
2.引起有意注意的条件:①对活动目的、任务的理解
②对活动的间接兴趣
③个体的意志努力
二十二、注意的品质
1.选择性注意(注意的选择):是个体在同时呈现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中选择一种进行
注意,而忽 略另外的刺激。
2.持续性注意(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在某种客体或活动上,也叫注
意的稳定性。
3.分配性注意(注意的分配):是个体在同一时间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进行注意,或将
注意分配到不同的活动中。
4.注意的广度(注意的范围):是指注意的对象愈集中 排列越有顺序 则注意的广度越大
二十、记忆的概念——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用信息加工的术语来说,就
是人脑对外界的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22. 根据记忆保持时间的长短分为:瞬时记忆(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容量:无限 72 个组块 无限
23. 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的概念:
陈述性记忆——是指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
程序性记忆——是指如何做事情的记忆,包括对知觉技能、认知技能和运动技能的记忆。
24. 长时记忆的信息存储的变化特点(信息储存的动态变化):
1.在量的方面:存储信息的数量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下降
2.在质的方面:A.内容简略和概括,不重要的细节将逐渐趋于消失;
B.内容变的更加完整、合理和有意义;
C.内容变的更加具体,或者更为夸张和突出。
25. 长时记忆的存储记忆的条件和方法:
1.组织有效的复习。A.复习要及时
B.正确分配复习时间(分散复习比集中复习要好)
C.阅读与重现交替进行
D.注意排除前后材料的影响
2.利用外部记忆手段。为了更好的存储记忆的内容 如 记笔记
3.注意脑的健康和用脑卫生。直接影响记忆的好坏
26. 长时记忆的信息提取有两种基本形式:即再认和回忆。
27. 遗忘的概念:记忆内容不能保持或者提取时有困难就是遗忘
28. 遗忘的影响因素:
16 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
17 学习的程度
18 识记者的态度
19 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
20 时间
8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概念:
前摄抑制——是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 后学习的 材料的干扰作用
倒摄抑制——是后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 先学习的 材料的干扰作用
二十一、思维的概念: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和间接地认识,
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特点:概括性 间接性
1.表象的概念:表象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在头脑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2.问题解决的概念:是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
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3.问题解决的策略:
k. 算法——就是在问题空间中随机搜索所以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直至选择一种有效的
方法解决问题。
l. 启发法(手段-目的分析、逆向搜索、爬山法)——是人根据一定的经验,在问题空间
内进行较少的搜索,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
(手段-目的分析:就是将需要达到的问题的目标状态分成若干子目标,通过实现一系列
的子目标最终达到总目标。
m. 逆向搜索:就是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开始搜索直至找到通往初始状态的通路和方法。
n. 爬山法:采用一定的方法逐步降低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距离,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
种方法。)
4.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知识表征——问题呈现的直觉方式 2.思维定势 3.情绪与动机水平的影响
4.功能固着 5.原型启发——会从其他事物或现象得到启发 6.无关信息的干扰 7.人
际关系 8.专家和新手在问题解决上存在差别
5.定势的概念:是指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
6.功能固着的概念: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种物体的倾向。
7.想象的概念: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8.想象的综合过程:①黏合 ②夸张 ③典型化
9.有意想象的概念:按一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
10无意想象的概念:无意想象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得产生的想象。
13.吉尔福特衡量创造性的三个指标: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
吉尔福特把思维分为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两种,并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的主要成分。用发
散思维的流畅性 变通性 独特性来衡量创造性的高低
14.动机的功能:(激活 指向 维持和调整功能)
激活功能 能够推动个体产生某种活动 是个体由静止状态转向活动状态
指向功能 是个体的行为指向某个特定的目标
维持和调整功能 维持功能是指行为的坚持性 调整功能表现在个体通过行为反馈调整自
己的行为使之更接近目标
二十二、马斯洛层次理论的五个需要、主要观点及评价:
需要:生理的需要 安全需要 归属与爱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
主要观点:1.需要是天生的 2.需要是有层次的
3.层次越低,出现越早,层次越高,出现越晚
4.层次越低,需要越强 5.高级需要出现前需要先满足低级需要
6.缺失性需要:能否满足直接关系到个体的生存(低级需要)
生长需要:有益于健康、长寿和经历的旺盛(高级需要)
7.十分重视人的潜能和价值
评价:贡献:系统探讨了需要的性质、结构、发生、发展及其在人生中的作用
不足:1他把生理需要 安全需要 归属与爱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都称为基本的需要 并
认为这些需要是与生俱来的 需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成熟的过程 这.严重低估了环境和教
育对需要发展的影响,
2 强调个体优先满足低级需要 忽视了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的调节作用
动机水平 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 都会使工作效率下降 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
质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
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也就是说,在难度较大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
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2动机冲突的四种类型及举例:
1.双趋冲突: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2.双避冲突:前遇断崖,后有追兵
3.趋—避冲突:吸毒上瘾的人,可能受到强烈吸引而趋向接受某种治疗但又害怕经历
戒除过程并回到一种寂寞无聊的生活,因而会产生的心理冲突
4.多重趋—避冲突:如择业时有两个单位可供选择,而每个单位又利弊相当,就有可
能举棋不定陷入这种冲突
动机的归因理论:
二十三、情绪是一种混合的心理现象。它由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组成。
1.情绪的外部表现包括:面部表情、姿态表情和语调表情。
2.情绪的三种分类及概念:
1.心境——是指人平静而持久的精神状态(具有弥散性)
2.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性的、为时短促的情绪状态
3.应激——是指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做出来的适应性反应
4.情绪智力包括以下几种功能:①准确和适当的表达 评价情感的能力
②运用情感,促进思考的能力
③理解和分析情感,有效运用情感和知识的能力
④情绪调节以促进情绪和智力发展的能力
二十四、人格的概念:人格是构成一个的思想、情感以及行为的独特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
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1.人格的结构包括:气质、性格、自我调控
2.气质、性格的概念:
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
特征(是人的天性 无好坏之分)
性格——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有好坏之分)
7.自我调控系统的组成: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8.自我认知 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 包括自我观察 和自我评价
9.自我体验 是伴随自我认识而产生的内心体验 是自我意识在情感上的表现
10.自我控制 是自我意识在行为上的表现 是实现自我意识调节的最后环节
4.表述四种气质类型
1.胆汁型——情绪体验强烈、爆发迅猛、平息快速、思维灵活但粗枝大叶,精力旺盛、
争强好斗、勇敢果断,为人热情直率、朴实真诚、表里如一,行动敏捷、生气勃勃、刚毅顽
强;但遇事常欠思量,鲁莽冒失,易感情用事,刚愎自用。
2.多血质——感情丰富,外露但不稳定,思维敏捷但不求甚解,活泼好动、热情大方、
善于交往但交情浅薄,行动敏捷,适应力强;但缺乏耐心和毅力,稳定性差,见异思迁。
3.粘液质——情绪平稳、表情平淡,思维灵活性略差但考虑问题细致而周到,安静稳
重、踏踏实实、沉默寡言、喜欢沉思,自制力强、耐受力高、内刚外柔,交往适度、交情深
厚;但行为主动性较差,缺乏生气,行动迟缓。
4.抑郁质——情绪体验深刻、细腻持久,情绪抑郁、多愁善感、思维敏锐、想象力丰
富,不善交际、孤僻离群,踏实稳重、自制力强,但行为举止缓慢,软弱胆小,优柔寡断。
5.投射测验:①联想法 ②构造法 ③完成法 ④表露法
6.影响人格形成因素:
1.生物遗传因素 2.社会文化因素 3.家庭环境因素 4.早期童年因素
5.学校教育因素 6.自然物理因素 7.自我调控因素
7,认知风格 场独立性-场依存性 冲动性-沉思型 (快 精确性差 慢 精确性高) 快-
正确性 慢-非正确性 同时性-继时行
8. 人格测验
自陈量表 投射测验 情景测验 自我概念测验
o. 4.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知识表征——问题呈现的直觉方式 2.思维定势 3.情绪与动机水平的影响
4.功能固着 5.原型启发——会从其他事物或现象得到启发 6.无关信息的干扰 7.人
际关系 8.专家和新手在问题解决上存在差别
5.定势的概念:是指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
6.功能固着的概念: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种物体的倾向。
7.想象的概念: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8.想象的综合过程:①黏合 ②夸张 ③典型化
9.有意想象的概念:按一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
10无意想象的概念:无意想象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得产生的想象。
15.吉尔福特衡量创造性的三个指标: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
吉尔福特把思维分为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两种,并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的主要成分。用发
散思维的流畅性 变通性 独特性来衡量创造性的高低
16.动机的功能:(激活 指向 维持和调整功能)
激活功能 能够推动个体产生某种活动 是个体由静止状态转向活动状态
指向功能 是个体的行为指向某个特定的目标
维持和调整功能 维持功能是指行为的坚持性 调整功能表现在个体通过行为反馈调整自
己的行为使之更接近目标
二十二、马斯洛层次理论的五个需要、主要观点及评价:
需要:生理的需要 安全需要 归属与爱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
主要观点:1.需要是天生的 2.需要是有层次的
3.层次越低,出现越早,层次越高,出现越晚
4.层次越低,需要越强 5.高级需要出现前需要先满足低级需要
6.缺失性需要:能否满足直接关系到个体的生存(低级需要)
生长需要:有益于健康、长寿和经历的旺盛(高级需要)
7.十分重视人的潜能和价值
评价:贡献:系统探讨了需要的性质、结构、发生、发展及其在人生中的作用
不足:1他把生理需要 安全需要 归属与爱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都称为基本的需要 并
认为这些需要是与生俱来的 需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成熟的过程 这.严重低估了环境和教
育对需要发展的影响,
2 强调个体优先满足低级需要 忽视了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的调节作用
动机水平 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 都会使工作效率下降 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
质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
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也就是说,在难度较大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
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2动机冲突的四种类型及举例:
1.双趋冲突: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2.双避冲突:前遇断崖,后有追兵
3.趋—避冲突:吸毒上瘾的人,可能受到强烈吸引而趋向接受某种治疗但又害怕经历戒除过程并回到一种寂寞无聊的生活,因而会产生的心理冲突
4.多重趋—避冲突:如择业时有两个单位可供选择,而每个单位又利弊相当,就有可能举棋不定陷入这种冲突
动机的归因理论:
二十三、情绪是一种混合的心理现象。它由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组成。
1.情绪的外部表现包括:面部表情、姿态表情和语调表情。
2.情绪的三种分类及概念:
1.心境——是指人平静而持久的精神状态(具有弥散性)
2.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性的、为时短促的情绪状态
3.应激——是指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做出来的适应性反应
5.情绪智力包括以下几种功能:①准确和适当的表达 评价情感的能力
②运用情感,促进思考的能力
③理解和分析情感,有效运用情感和知识的能力 ④情绪调节以促进情绪和智力发展的能力
二十四、人格的概念:人格是构成一个的思想、情感以及行为的独特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1.人格的结构包括:气质、性格、自我调控
2.气质、性格的概念:
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是人的天性 无好坏之分)
性格——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有好坏之分)
11.自我调控系统的组成: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12.自我认知 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 包括自我观察 和自我评价
13.自我体验 是伴随自我认识而产生的内心体验 是自我意识在情感上的表现
14.自我控制 是自我意识在行为上的表现 是实现自我意识调节的最后环节
4.表述四种气质类型
1.胆汁型——情绪体验强烈、爆发迅猛、平息快速、思维灵活但粗枝大叶,精力旺盛、争强好斗、勇敢果断,为人热情直率、朴实真诚、表里如一,行动敏捷、生气勃勃、刚毅顽强;但遇事常欠思量,鲁莽冒失,易感情用事,刚愎自用。
2.多血质——感情丰富,外露但不稳定,思维敏捷但不求甚解,活泼好动、热情大方、善于交往但交情浅薄,行动敏捷,适应力强;但缺乏耐心和毅力,稳定性差,见异思迁。
3.粘液质——情绪平稳、表情平淡,思维灵活性略差但考虑问题细致而周到,安静稳重、踏踏实实、沉默寡言、喜欢沉思,自制力强、耐受力高、内刚外柔,交往适度、交情深厚;但行为主动性较差,缺乏生气,行动迟缓。
4.抑郁质——情绪体验深刻、细腻持久,情绪抑郁、多愁善感、思维敏锐、想象力丰富,不善交际、孤僻离群,踏实稳重、自制力强,但行为举止缓慢,软弱胆小,优柔寡断。
5.投射测验:①联想法 ②构造法 ③完成法 ④表露法
6.影响人格形成因素:
1.生物遗传因素 2.社会文化因素 3.家庭环境因素 4.早期童年因素
5.学校教育因素 6.自然物理因素 7.自我调控因素
7,认知风格 场独立性-场依存性 冲动性-沉思型 (快 精确性差 慢 精确性高) 快-
正确性 慢-非正确性 同时性-继时行
8. 人格测验
自陈量表 投射测验 情景测验 自我概念测验
p.
1.知识表征——问题呈现的直觉方式 2.思维定势 3.情绪与动机水平的影响
4.功能固着 5.原型启发——会从其他事物或现象得到启发 6.无关信息的干扰 7.人
际关系 8.专家和新手在问题解决上存在差别
5.定势的概念:是指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
6.功能固着的概念: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种物体的倾向。
7.想象的概念: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8.想象的综合过程:①黏合 ②夸张 ③典型化
9.有意想象的概念:按一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
10无意想象的概念:无意想象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得产生的想象。
17.吉尔福特衡量创造性的三个指标: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
吉尔福特把思维分为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两种,并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的主要成分。用发
散思维的流畅性 变通性 独特性来衡量创造性的高低
18.动机的功能:(激活 指向 维持和调整功能)
激活功能 能够推动个体产生某种活动 是个体由静止状态转向活动状态
指向功能 是个体的行为指向某个特定的目标
维持和调整功能 维持功能是指行为的坚持性 调整功能表现在个体通过行为反馈调整自
己的行为使之更接近目标
二十二、马斯洛层次理论的五个需要、主要观点及评价:
需要:生理的需要 安全需要 归属与爱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
主要观点:1.需要是天生的 2.需要是有层次的
3.层次越低,出现越早,层次越高,出现越晚
4.层次越低,需要越强 5.高级需要出现前需要先满足低级需要
6.缺失性需要:能否满足直接关系到个体的生存(低级需要)
生长需要:有益于健康、长寿和经历的旺盛(高级需要)
7.十分重视人的潜能和价值
评价:贡献:系统探讨了需要的性质、结构、发生、发展及其在人生中的作用
不足:1他把生理需要 安全需要 归属与爱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都称为基本的需要 并
认为这些需要是与生俱来的 需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成熟的过程 这.严重低估了环境和教
育对需要发展的影响,
2 强调个体优先满足低级需要 忽视了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的调节作用
动机水平 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 都会使工作效率下降 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
质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
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也就是说,在难度较大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
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2动机冲突的四种类型及举例:
1.双趋冲突: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2.双避冲突:前遇断崖,后有追兵
3.趋—避冲突:吸毒上瘾的人,可能受到强烈吸引而趋向接受某种治疗但又害怕经历戒除过程并回到一种寂寞无聊的生活,因而会产生的心理冲突
4.多重趋—避冲突:如择业时有两个单位可供选择,而每个单位又利弊相当,就有可能举棋不定陷入这种冲突
动机的归因理论:
二十三、情绪是一种混合的心理现象。它由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组成。
1.情绪的外部表现包括:面部表情、姿态表情和语调表情。
2.情绪的三种分类及概念:
1.心境——是指人平静而持久的精神状态(具有弥散性)
2.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性的、为时短促的情绪状态
3.应激——是指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做出来的适应性反应
6.情绪智力包括以下几种功能:①准确和适当的表达 评价情感的能力
②运用情感,促进思考的能力
③理解和分析情感,有效运用情感和知识的能力 ④情绪调节以促进情绪和智力发展的能力
二十四、人格的概念:人格是构成一个的思想、情感以及行为的独特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1.人格的结构包括:气质、性格、自我调控
2.气质、性格的概念:
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是人的天性 无好坏之分)
性格——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有好坏之分)
15.自我调控系统的组成: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16.自我认知 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 包括自我观察 和自我评价
17.自我体验 是伴随自我认识而产生的内心体验 是自我意识在情感上的表现
18.自我控制 是自我意识在行为上的表现 是实现自我意识调节的最后环节
4.表述四种气质类型
1.胆汁型——情绪体验强烈、爆发迅猛、平息快速、思维灵活但粗枝大叶,精力旺盛、争强好斗、勇敢果断,为人热情直率、朴实真诚、表里如一,行动敏捷、生气勃勃、刚毅顽强;但遇事常欠思量,鲁莽冒失,易感情用事,刚愎自用。
2.多血质——感情丰富,外露但不稳定,思维敏捷但不求甚解,活泼好动、热情大方、善于交往但交情浅薄,行动敏捷,适应力强;但缺乏耐心和毅力,稳定性差,见异思迁。
3.粘液质——情绪平稳、表情平淡,思维灵活性略差但考虑问题细致而周到,安静稳重、踏踏实实、沉默寡言、喜欢沉思,自制力强、耐受力高、内刚外柔,交往适度、交情深厚;但行为主动性较差,缺乏生气,行动迟缓。
4.抑郁质——情绪体验深刻、细腻持久,情绪抑郁、多愁善感、思维敏锐、想象力丰富,不善交际、孤僻离群,踏实稳重、自制力强,但行为举止缓慢,软弱胆小,优柔寡断。
5.投射测验:①联想法 ②构造法 ③完成法 ④表露法
6.影响人格形成因素:
1.生物遗传因素 2.社会文化因素 3.家庭环境因素 4.早期童年因素
5.学校教育因素 6.自然物理因素 7.自我调控因素
7,认知风格 场独立性-场依存性 冲动性-沉思型 (快 精确性差 慢 精确性高) 快-
正确性 慢-非正确性 同时性-继时行
8. 人格测验
自陈量表 投射测验 情景测验 自我概念测验
心理学期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二、心理学的几种研究方法:
1.观察法 2.心理实验法 3.相关法 4.实验法 5.个案法
三、心理学产生标志: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四、心理学主要流派及其观点:
1. 构造主义——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表
象和情感三种元素。所有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由这些复杂的元素构成的。重视内省,主张将内省与试验方法结合起来。 (冯特“心理学之父” 铁钦纳)
2.机能主义——也主张研究意识,但他们不把意识看成个别心理元素的集合,而看成川流不息的过程。 (詹姆士 杜威)
3.行为主义— A.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心理学研究。
B.反对内省,主张用实验方法
C.“环境决定论” (华生)
4. 格式塔心理学——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而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 一种组织的意 义。重视心理学实验。 (韦特海默 柯勒 考夫卡)
5.精神分析学派——重视异常行为的分析,并且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对象。重视动机的研究和无意识现象的研究。 (弗洛伊德)本我 自我 超我
人本主义心理学——着重于人格方面的研究 (马斯洛 罗杰斯)
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五、感觉的概念:是刺激物作用于感觉器官 经过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所产生的对该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
六、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概念、关系、公式、字母意思及公式说明
1.概念: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绝对感受性——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
2.关系:绝对感受性可以用绝对感觉阈限来衡量。绝对感觉阈限越大,即能够引起感觉所需要的刺激量越大,感受性就越小。相反,绝对感觉阈限越小,即能够引起感觉所需要的刺激量越小,感受性越大。因此,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
3.公式及字母意思:E=1/R ( E代表绝对感受性 R代表绝对感觉阈限 )
4.公式说明:在不同的条件下,同一感觉的绝对阈限可能不同。人的活动的性质,刺激 的强的和持续时间,个体的注意、态度和年龄等都会影响阈限的大小。
九、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概念、关系、公式、字母意思及公式说明
① 概念: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
差别感受性——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
② 关系: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例。差别阈限越小,即刚刚能够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越小,差别感受性就越大。
③ 公式及字母意思:K=ΔI/I ( I为标准刺激的强度或原刺激量, ΔI为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K为一个常数 )
④ 公式说明:对不同的感觉来说,K的数值不相同,即韦伯分数不同。韦伯分数越小,感觉越敏锐。但他只适用于刺激的中等强度的刺激
八、视觉刺激的波长范围:波长为380~780nm。
九、中央凹:位于网膜,只有视锥细胞没有视杆细胞,这是视觉最敏感的区域。
十、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的功能:
视杆细胞——夜视器官,它们在昏暗的照明条件下起作用 主要感受物体的明、暗
视锥细胞——昼视器官,它们在中等和强的照明条件下起作用 主要在主要感受物体的细节和颜色 十一、感觉与知觉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A.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对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B.感觉的产生是某一种分析器活动的结果。
知觉是分析器系统综合活动的结果。
C.知觉比感觉复杂的多。
联系:A.同属认识的感性阶段
B.都是对当前事物的直接反映。
C.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入
十二、知觉的概念: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
十三、知觉的特性、及特性里的主客观因素(举例)
1.选择性:因素:客观—A.对象和背景的差别性。
B.对象的活动性
C.刺激物的新颖度
D.刺激物的强度
主观—A.知觉有无目的和任务
B.个体知识经验的丰富和强度
C.个体需要和兴趣
D.定势与情绪状态
举例:当教室很安静时即使教师用很低的声音讲话,学生也能听得清楚;相反,如果环境中的噪音很大,那么教师用同样强度的声音讲课,学生就听不清楚了。
2.整体性:
3.理解性:
4.恒常性:A 形状恒常性
B 大小恒常性
C 明度(或视亮度)恒常性)
D 颜色恒常性
(补)知觉定势:是指前面的知觉经验对后来知觉的影响
十四、深度知觉和距离知觉的三个线索(各包括几个)
① 肌肉线索(生理线索):调节、辐合
② 单眼线索:对象重叠、线条透视、空气透视、相对高度、纹理梯度、运动视差与运
动视透 3,双眼线索:(最重要的线索)
十五、影响时间直觉的因素
1.感觉通道的性质(听觉最好,触觉其次,视觉较差)
2.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
3.人的兴趣和情绪
十六、似动的主要形式
主要形式:1.动景运动 2.诱发运动 3.自主运动 4.运动后效
十七、注意的基本概念: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
十八、注意的种类
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注意(有意注意):是事先有预定目的,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是事先有预定的目的,但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1.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客观条件①刺激的强度(绝对和相对)
②刺激之间的对比程度
③刺激物的活动与变化 (只有同时具备才能引起) ④刺激物的新异性
主观条件①需要和兴趣
②当时的情绪状态和精神状态
③知识经验 ④期待
2.引起有意注意的条件:①对活动目的、任务的理解
②对活动的间接兴趣
③个体的意志努力
十九、注意的品质
1.选择性注意(注意的选择):是个体在同时呈现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中选择一种进行注意,而忽 略另外的刺激。
2.持续性注意(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在某种客体或活动上,也叫注意的稳定性。
3.分配性注意(注意的分配):是个体在同一时间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进行注意,或将注意分配到不同的活动中。
4.注意的广度(注意的范围):是指注意的对象愈集中 排列越有顺序 则注意的广度越大 二十、记忆的概念——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用信息加工的术语来说,就是人脑对外界的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1. 根据记忆保持时间的长短分为:瞬时记忆(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容量:无限 7+2 个组块 无限
2. 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的概念:
陈述性记忆——是指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
程序性记忆——是指如何做事情的记忆,包括对知觉技能、认知技能和运动技能的记忆。
3. 长时记忆的信息存储的变化特点(信息储存的动态变化):
1.在量的方面:存储信息的数量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下降
2.在质的方面:A.内容简略和概括,不重要的细节将逐渐趋于消失;
B.内容变的更加完整、合理和有意义;
C.内容变的更加具体,或者更为夸张和突出。
4. 长时记忆的存储记忆的条件和方法:
1.组织有效的复习。A.复习要及时
B.正确分配复习时间(分散复习比集中复习要好)
C.阅读与重现交替进行
D.注意排除前后材料的影响
2.利用外部记忆手段。为了更好的存储记忆的内容 如 记笔记
3.注意脑的健康和用脑卫生。直接影响记忆的好坏
5. 长时记忆的信息提取有两种基本形式:即再认和回忆。
6. 遗忘的概念:记忆内容不能保持或者提取时有困难就是遗忘
7. 遗忘的影响因素:
① 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
② 学习的程度
③ 识记者的态度
④ 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
⑤ 时间
8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概念:
前摄抑制——是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 后学习的 材料的干扰作用
倒摄抑制——是后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 先学习的 材料的干扰作用
二十一、思维的概念: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和间接地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特点:概括性 间接性
1.表象的概念:表象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在头脑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2.问题解决的概念:是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3.问题解决的策略:
a. 算法——就是在问题空间中随机搜索所以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直至选择一种有效的
方法解决问题。
b. 启发法(手段-目的分析、逆向搜索、爬山法)——是人根据一定的经验,在问题空间
内进行较少的搜索,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
(手段-目的分析:就是将需要达到的问题的目标状态分成若干子目标,通过实现一系列的子目标最终达到总目标。
c. 爬山法:采用一定的方法逐步降低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距离,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
种方法。)
4.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心理学期末复习总结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二、心理学的几种研究方法:
1.观察法 2.心理实验法 3.相关法 4.实验法
三、心理学产生标志: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四、心理学主要流派及其观点:
1. 构造主义——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表
象和情感三种元素。所有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由这些复杂的元素构成的。重视内省,主
张将内省与试验方法结合起来。 (冯特“心理学之父” 铁钦纳)
2.机能主义——也主张研究意识,但他们不把意识看成个别心理元素的集合,而看成川
流不息的过程。 (詹姆士 杜威)
3.行为主义— A.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心理学研究。
B.反对内省,主张用实验方法
C.“环境决定论” (华生)
4. 格式塔心理学——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而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 一种组织的意
义。重视心理学实验。 (韦特海默 柯勒 考夫卡)
5.精神分析学派——重视异常行为的分析,并且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对象。重视
动机的研究和无意识现象的研究。 (弗洛伊德)本我 自我 超我
人本主义心理学——着重于人格方面的研究 (马斯洛 罗杰斯)
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五、感觉的概念:是刺激物作用于感觉器官 经过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所产生的对该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
六、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概念、关系、公式、字母意思及公式说明
1.概念: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绝对感受性——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
2.关系:绝对感受性可以用绝对感觉阈限来衡量。绝对感觉阈限越大,即能够引起感觉所需要的刺激量越大,感受性就越小。相反,绝对感觉阈限越小,即能够引起感觉所需要的刺激量越小,感受性越大。因此,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
3.公式及字母意思:E=1/R ( E代表绝对感受性 R代表绝对感觉阈限 )
4.公式说明:在不同的条件下,同一感觉的绝对阈限可能不同。人的活动的性质,刺激 的强的和持续时间,个体的注意、态度和年龄等都会影响阈限的大小。
九、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概念、关系、公式、字母意思及公式说明
⑤ 概念: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
差别感受性——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
⑥ 关系: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例。差别阈限越小,即刚刚能够引起
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越小,差别感受性就越大。
⑦ 公式及字母意思:K=ΔI/I ( I为标准刺激的强度或原刺激量, ΔI为能引起差别感觉
的刺激增量,K为一个常数 )
⑧ 公式说明:对不同的感觉来说,K的数值不相同,即韦伯分数不同。韦伯分数越小,
感觉越敏锐。但他只适用于刺激的中等强度的刺激
八、视觉刺激的波长范围:波长为380~780nm。
九、中央凹:位于网膜,只有视锥细胞没有视杆细胞,这是视觉最敏感的区域。
十、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的功能:
视杆细胞——夜视器官,它们在昏暗的照明条件下起作用 主要感受物体的明、暗
视锥细胞——昼视器官,它们在中等和强的照明条件下起作用 主要在主要感受物体的细节和颜色 十一、感觉与知觉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A.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对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B.感觉的产生是某一种分析器活动的结果。
知觉是分析器系统综合活动的结果。
C.知觉比感觉复杂的多。
联系:A.同属认识的感性阶段
B.都是对当前事物的直接反映。
C.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入
十二、知觉的概念: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
十三、知觉的特性、及特性里的主客观因素(举例)
5.选择性:因素:客观—A.对象和背景的差别性。
B.对象的活动性
C.刺激物的新颖度
D.刺激物的强度
主观—A.知觉有无目的和任务
B.个体知识经验的丰富和强度
C.个体需要和兴趣
D.定势与情绪状态
举例:当教室很安静时即使教师用很低的声音讲话,学生也能听得清楚;相反,如果环境中的噪音很大,那么教师用同样强度的声音讲课,学生就听不清楚了。
6.整体性:
7.理解性:
8.恒常性:A 形状恒常性
B 大小恒常性
C 明度(或视亮度)恒常性)
D 颜色恒常性
(补)知觉定势:是指前面的知觉经验对后来知觉的影响
十四、深度知觉和距离知觉的三个线索(各包括几个)
③ 肌肉线索(生理线索):调节、辐合
④ 单眼线索:对象重叠、线条透视、空气透视、相对高度、纹理梯度、运动视差与运
动视透 3,双眼线索:(最重要的线索)
十六、影响时间直觉的因素
4.感觉通道的性质(听觉最好,触觉其次,视觉较差)
5.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
6.人的兴趣和情绪
十六、似动的主要形式
主要形式:1.动景运动 2.诱发运动 3.自主运动 4.运动后效
十七、注意的基本概念: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
十九、注意的种类
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注意(有意注意):是事先有预定目的,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是事先有预定的目的,但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1.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客观条件①刺激的强度(绝对和相对)
②刺激之间的对比程度
③刺激物的活动与变化 (只有同时具备才能引起) ④刺激物的新异性
主观条件①需要和兴趣
②当时的情绪状态和精神状态
③知识经验 ④期待
2.引起有意注意的条件:①对活动目的、任务的理解
②对活动的间接兴趣
③个体的意志努力
二十、注意的品质
1.选择性注意(注意的选择):是个体在同时呈现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中选择一种进行注意,而忽 略另外的刺激。
2.持续性注意(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在某种客体或活动上,也叫注意的稳定性。
3.分配性注意(注意的分配):是个体在同一时间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进行注意,或将注意分配到不同的活动中。
4.注意的广度(注意的范围):是指注意的对象愈集中 排列越有顺序 则注意的广度越大 二十、记忆的概念——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用信息加工的术语来说,就是人脑对外界的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8. 根据记忆保持时间的长短分为:瞬时记忆(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容量:无限 72 个组块 无限
9. 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的概念:
陈述性记忆——是指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
程序性记忆——是指如何做事情的记忆,包括对知觉技能、认知技能和运动技能的记忆。
10. 长时记忆的信息存储的变化特点(信息储存的动态变化):
1.在量的方面:存储信息的数量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下降
2.在质的方面:A.内容简略和概括,不重要的细节将逐渐趋于消失;
B.内容变的更加完整、合理和有意义;
C.内容变的更加具体,或者更为夸张和突出。
11. 长时记忆的存储记忆的条件和方法:
1.组织有效的复习。A.复习要及时
B.正确分配复习时间(分散复习比集中复习要好)
C.阅读与重现交替进行
D.注意排除前后材料的影响
2.利用外部记忆手段。为了更好的存储记忆的内容 如 记笔记
3.注意脑的健康和用脑卫生。直接影响记忆的好坏
12. 长时记忆的信息提取有两种基本形式:即再认和回忆。
13. 遗忘的概念:记忆内容不能保持或者提取时有困难就是遗忘
14. 遗忘的影响因素:
⑥ 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
⑦ 学习的程度
⑧ 识记者的态度
⑨ 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
⑩ 时间
8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概念:
前摄抑制——是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 后学习的 材料的干扰作用
倒摄抑制——是后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 先学习的 材料的干扰作用
二十一、思维的概念: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和间接地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特点:概括性 间接性
1.表象的概念:表象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在头脑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2.问题解决的概念:是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3.问题解决的策略:
d. 算法——就是在问题空间中随机搜索所以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直至选择一种有效的
方法解决问题。
e. 启发法(手段-目的分析、逆向搜索、爬山法)——是人根据一定的经验,在问题空间
内进行较少的搜索,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
(手段-目的分析:就是将需要达到的问题的目标状态分成若干子目标,通过实现一系列的子目标最终达到总目标。
f. 逆向搜索:就是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开始搜索直至找到通往初始状态的通路和方法。
爬山法:采用一定的方法逐步降低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距离,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
法。)心理学期末复习总结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二、心理学的几种研究方法:
1.观察法 2.心理实验法 3.相关法 4.实验法
三、心理学产生标志: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四、心理学主要流派及其观点:
1. 构造主义——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表
象和情感三种元素。所有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由这些复杂的元素构成的。重视内省,主
张将内省与试验方法结合起来。 (冯特“心理学之父” 铁钦纳)
2.机能主义——也主张研究意识,但他们不把意识看成个别心理元素的集合,而看成川
流不息的过程。 (詹姆士 杜威)
3.行为主义— A.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心理学研究。
B.反对内省,主张用实验方法
C.“环境决定论” (华生)
4. 格式塔心理学——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而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 一种组织的意
义。重视心理学实验。 (韦特海默 柯勒 考夫卡)
5.精神分析学派——重视异常行为的分析,并且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对象。重视
动机的研究和无意识现象的研究。 (弗洛伊德)本我 自我 超我
人本主义心理学——着重于人格方面的研究 (马斯洛 罗杰斯)
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五、感觉的概念:是刺激物作用于感觉器官 经过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所产生的对该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
六、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概念、关系、公式、字母意思及公式说明
1.概念: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绝对感受性——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
2.关系:绝对感受性可以用绝对感觉阈限来衡量。绝对感觉阈限越大,即能够引起感觉所需要的刺激量越大,感受性就越小。相反,绝对感觉阈限越小,即能够引起感觉所需要的刺激量越小,感受性越大。因此,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
3.公式及字母意思:E=1/R ( E代表绝对感受性 R代表绝对感觉阈限 )
4.公式说明:在不同的条件下,同一感觉的绝对阈限可能不同。人的活动的性质,刺激 的强的和持续时间,个体的注意、态度和年龄等都会影响阈限的大小。
九、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概念、关系、公式、字母意思及公式说明
⑨ 概念: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
差别感受性——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
⑩ 关系: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例。差别阈限越小,即刚刚能够引起
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越小,差别感受性就越大。
11 公式及字母意思:K=ΔI/I ( I为标准刺激的强度或原刺激量, ΔI为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K为一个常数 )
12 公式说明:对不同的感觉来说,K的数值不相同,即韦伯分数不同。韦伯分数越小,感觉越敏锐。但他只适用于刺激的中等强度的刺激
八、视觉刺激的波长范围:波长为380~780nm。
九、中央凹:位于网膜,只有视锥细胞没有视杆细胞,这是视觉最敏感的区域。
十、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的功能:
视杆细胞——夜视器官,它们在昏暗的照明条件下起作用 主要感受物体的明、暗 视锥细胞——昼视器官,它们在中等和强的照明条件下起作用 主要在主要感受物体的细节和颜色 十一、感觉与知觉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A.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对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B.感觉的产生是某一种分析器活动的结果。
知觉是分析器系统综合活动的结果。
C.知觉比感觉复杂的多。
联系:A.同属认识的感性阶段
B.都是对当前事物的直接反映。
C.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入
十二、知觉的概念: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 十三、知觉的特性、及特性里的主客观因素(举例)
9.选择性:因素:客观—A.对象和背景的差别性。
B.对象的活动性
C.刺激物的新颖度
D.刺激物的强度
主观—A.知觉有无目的和任务
B.个体知识经验的丰富和强度
C.个体需要和兴趣
D.定势与情绪状态
举例:当教室很安静时即使教师用很低的声音讲话,学生也能听得清楚;相反,如果环境中的噪音很大,那么教师用同样强度的声音讲课,学生就听不清楚了。
10.整体性:
11.理解性:
12.恒常性:A 形状恒常性
B 大小恒常性
C 明度(或视亮度)恒常性)
D 颜色恒常性
(补)知觉定势:是指前面的知觉经验对后来知觉的影响
十四、深度知觉和距离知觉的三个线索(各包括几个)
⑤ 肌肉线索(生理线索):调节、辐合
⑥ 单眼线索:对象重叠、线条透视、空气透视、相对高度、纹理梯度、运动视差与运动视透 3,双眼线索:(最重要的线索)
十七、影响时间直觉的因素
7.感觉通道的性质(听觉最好,触觉其次,视觉较差)
8.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
9.人的兴趣和情绪
十六、似动的主要形式
主要形式:1.动景运动 2.诱发运动 3.自主运动 4.运动后效
十七、注意的基本概念: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
二十、注意的种类
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注意(有意注意):是事先有预定目的,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是事先有预定的目的,但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1.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客观条件①刺激的强度(绝对和相对)
②刺激之间的对比程度
③刺激物的活动与变化 (只有同时具备才能引起) ④刺激物的新异性
主观条件①需要和兴趣
②当时的情绪状态和精神状态
③知识经验 ④期待
2.引起有意注意的条件:①对活动目的、任务的理解
②对活动的间接兴趣
③个体的意志努力
二十一、注意的品质
1.选择性注意(注意的选择):是个体在同时呈现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中选择一种进行注意,而忽 略另外的刺激。
2.持续性注意(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在某种客体或活动上,也叫注意的稳定性。
3.分配性注意(注意的分配):是个体在同一时间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进行注意,或将注意分配到不同的活动中。
4.注意的广度(注意的范围):是指注意的对象愈集中 排列越有顺序 则注意的广度越大 二十、记忆的概念——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用信息加工的术语来说,就是人脑对外界的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15. 根据记忆保持时间的长短分为:瞬时记忆(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容量:无限 72 个组块 无限
16. 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的概念:
陈述性记忆——是指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
程序性记忆——是指如何做事情的记忆,包括对知觉技能、认知技能和运动技能的记忆。
17. 长时记忆的信息存储的变化特点(信息储存的动态变化):
1.在量的方面:存储信息的数量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下降
2.在质的方面:A.内容简略和概括,不重要的细节将逐渐趋于消失;
B.内容变的更加完整、合理和有意义;
C.内容变的更加具体,或者更为夸张和突出。
18. 长时记忆的存储记忆的条件和方法:
1.组织有效的复习。A.复习要及时
B.正确分配复习时间(分散复习比集中复习要好)
C.阅读与重现交替进行
D.注意排除前后材料的影响
2.利用外部记忆手段。为了更好的存储记忆的内容 如 记笔记
3.注意脑的健康和用脑卫生。直接影响记忆的好坏
19. 长时记忆的信息提取有两种基本形式:即再认和回忆。
20. 遗忘的概念:记忆内容不能保持或者提取时有困难就是遗忘
21. 遗忘的影响因素:
11 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
12 学习的程度
13 识记者的态度
14 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
15 时间
8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概念:
前摄抑制——是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 后学习的 材料的干扰作用
倒摄抑制——是后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 先学习的 材料的干扰作用
二十一、思维的概念: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和间接地认识,
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特点:概括性 间接性
1.表象的概念:表象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在头脑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2.问题解决的概念:是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
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3.问题解决的策略:
g. 算法——就是在问题空间中随机搜索所以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直至选择一种有效的
方法解决问题。
h. 启发法(手段-目的分析、逆向搜索、爬山法)——是人根据一定的经验,在问题空间
内进行较少的搜索,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
(手段-目的分析:就是将需要达到的问题的目标状态分成若干子目标,通过实现一系列
的子目标最终达到总目标。
i. 逆向搜索:就是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开始搜索直至找到通往初始状态的通路和方法。
j. 爬山法:采用一定的方法逐步降低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距离,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
种方法。)
4.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知识表征——问题呈现的直觉方式 2.思维定势 3.情绪与动机水平的影响
4.功能固着 5.原型启发——会从其他事物或现象得到启发 6.无关信息的干扰 7.人
际关系 8.专家和新手在问题解决上存在差别
5.定势的概念:是指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
6.功能固着的概念: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种物体的倾向。
7.想象的概念: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8.想象的综合过程:①黏合 ②夸张 ③典型化
9.有意想象的概念:按一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
10无意想象的概念:无意想象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得产生的想象。
11.吉尔福特衡量创造性的三个指标: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
吉尔福特把思维分为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两种,并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的主要成分。用发
散思维的流畅性 变通性 独特性来衡量创造性的高低
12.动机的功能:(激活 指向 维持和调整功能)
激活功能 能够推动个体产生某种活动 是个体由静止状态转向活动状态
指向功能 是个体的行为指向某个特定的目标
维持和调整功能 维持功能是指行为的坚持性 调整功能表现在个体通过行为反馈调整自
己的行为使之更接近目标
二十二、马斯洛层次理论的五个需要、主要观点及评价:
需要:生理的需要 安全需要 归属与爱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
主要观点:1.需要是天生的 2.需要是有层次的
3.层次越低,出现越早,层次越高,出现越晚
4.层次越低,需要越强 5.高级需要出现前需要先满足低级需要
6.缺失性需要:能否满足直接关系到个体的生存(低级需要)
生长需要:有益于健康、长寿和经历的旺盛(高级需要)
7.十分重视人的潜能和价值
评价:贡献:系统探讨了需要的性质、结构、发生、发展及其在人生中的作用
不足:1他把生理需要 安全需要 归属与爱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都称为基本的需要 并
认为这些需要是与生俱来的 需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成熟的过程 这.严重低估了环境和教
育对需要发展的影响,
2 强调个体优先满足低级需要 忽视了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的调节作用
动机水平 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 都会使工作效率下降 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
质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
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也就是说,在难度较大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
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2动机冲突的四种类型及举例:
1.双趋冲突: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2.双避冲突:前遇断崖,后有追兵
3.趋—避冲突:吸毒上瘾的人,可能受到强烈吸引而趋向接受某种治疗但又害怕经历
戒除过程并回到一种寂寞无聊的生活,因而会产生的心理冲突
4.多重趋—避冲突:如择业时有两个单位可供选择,而每个单位又利弊相当,就有可
能举棋不定陷入这种冲突
动机的归因理论:
二十三、情绪是一种混合的心理现象。它由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组成。
1.情绪的外部表现包括:面部表情、姿态表情和语调表情。
2.情绪的三种分类及概念:
1.心境——是指人平静而持久的精神状态(具有弥散性)
2.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性的、为时短促的情绪状态
3.应激——是指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做出来的适应性反应
3.情绪智力包括以下几种功能:①准确和适当的表达 评价情感的能力
②运用情感,促进思考的能力
③理解和分析情感,有效运用情感和知识的能力
④情绪调节以促进情绪和智力发展的能力
二十四、人格的概念:人格是构成一个的思想、情感以及行为的独特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
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1.人格的结构包括:气质、性格、自我调控
2.气质、性格的概念:
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
特征(是人的天性 无好坏之分)
性格——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有好坏之分)
3.自我调控系统的组成: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4.自我认知 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 包括自我观察 和自我评价
5.自我体验 是伴随自我认识而产生的内心体验 是自我意识在情感上的表现
6.自我控制 是自我意识在行为上的表现 是实现自我意识调节的最后环节
4.表述四种气质类型
1.胆汁型——情绪体验强烈、爆发迅猛、平息快速、思维灵活但粗枝大叶,精力旺盛、
争强好斗、勇敢果断,为人热情直率、朴实真诚、表里如一,行动敏捷、生气勃勃、刚毅顽
强;但遇事常欠思量,鲁莽冒失,易感情用事,刚愎自用。
2.多血质——感情丰富,外露但不稳定,思维敏捷但不求甚解,活泼好动、热情大方、
善于交往但交情浅薄,行动敏捷,适应力强;但缺乏耐心和毅力,稳定性差,见异思迁。
3.粘液质——情绪平稳、表情平淡,思维灵活性略差但考虑问题细致而周到,安静稳
重、踏踏实实、沉默寡言、喜欢沉思,自制力强、耐受力高、内刚外柔,交往适度、交情深
厚;但行为主动性较差,缺乏生气,行动迟缓。
4.抑郁质——情绪体验深刻、细腻持久,情绪抑郁、多愁善感、思维敏锐、想象力丰
富,不善交际、孤僻离群,踏实稳重、自制力强,但行为举止缓慢,软弱胆小,优柔寡断。
5.投射测验:①联想法 ②构造法 ③完成法 ④表露法
6.影响人格形成因素:
1.生物遗传因素 2.社会文化因素 3.家庭环境因素 4.早期童年因素
5.学校教育因素 6.自然物理因素 7.自我调控因素
7,认知风格 场独立性-场依存性 冲动性-沉思型 (快 精确性差 慢 精确性高) 快-
正确性 慢-非正确性 同时性-继时行
8. 人格测验
自陈量表 投射测验 情景测验 自我概念测验
心理学期末复习总结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二、心理学的几种研究方法:
1.观察法 2.心理实验法 3.相关法 4.实验法
三、心理学产生标志: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第一个心理
学实验室。
四、心理学主要流派及其观点:
1. 构造主义——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表
象和情感三种元素。所有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由这些复杂的元素构成的。重视内省,主
张将内省与试验方法结合起来。 (冯特“心理学之父” 铁钦纳)
2.机能主义——也主张研究意识,但他们不把意识看成个别心理元素的集合,而看成川
流不息的过程。 (詹姆士 杜威)
3.行为主义— A.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心理学研究。
B.反对内省,主张用实验方法
C.“环境决定论” (华生)
4. 格式塔心理学——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而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 一种组织的意
义。重视心理学实验。 (韦特海默 柯勒 考夫卡)
5.精神分析学派——重视异常行为的分析,并且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对象。重视
动机的研究和无意识现象的研究。 (弗洛伊德)本我 自我 超我
人本主义心理学——着重于人格方面的研究 (马斯洛 罗杰斯)
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五、感觉的概念:是刺激物作用于感觉器官 经过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所产生的对该事物的
个别属性的反应
六、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概念、关系、公式、字母意思及公式说明
1.概念: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绝对感受性——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
2.关系:绝对感受性可以用绝对感觉阈限来衡量。绝对感觉阈限越大,即能够引起感觉
所需要的刺激量越大,感受性就越小。相反,绝对感觉阈限越小,即能够引起感觉所需要的
刺激量越小,感受性越大。因此,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
3.公式及字母意思:E=1/R ( E代表绝对感受性 R代表绝对感觉阈限 )
4.公式说明:在不同的条件下,同一感觉的绝对阈限可能不同。人的活动的性质,刺激
的强的和持续时间,个体的注意、态度和年龄等都会影响阈限的大小。
九、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概念、关系、公式、字母意思及公式说明
13 概念: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
差别感受性——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
14 关系: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例。差别阈限越小,即刚刚能够引起
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越小,差别感受性就越大。
15 公式及字母意思:K=ΔI/I ( I为标准刺激的强度或原刺激量, ΔI为能引起差别感觉
的刺激增量,K为一个常数 )
16 公式说明:对不同的感觉来说,K的数值不相同,即韦伯分数不同。韦伯分数越小,
感觉越敏锐。但他只适用于刺激的中等强度的刺激
八、视觉刺激的波长范围:波长为380~780nm。
九、中央凹:位于网膜,只有视锥细胞没有视杆细胞,这是视觉最敏感的区域。
十、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的功能:
视杆细胞——夜视器官,它们在昏暗的照明条件下起作用 主要感受物体的明、暗
视锥细胞——昼视器官,它们在中等和强的照明条件下起作用 主要在主要感受物体
的细节和颜色 十一、感觉与知觉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A.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对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B.感觉的产生是某一种分析器活动的结果。
知觉是分析器系统综合活动的结果。
C.知觉比感觉复杂的多。
联系:A.同属认识的感性阶段
B.都是对当前事物的直接反映。
C.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入
十二、知觉的概念: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
十三、知觉的特性、及特性里的主客观因素(举例)
13.选择性:因素:客观—A.对象和背景的差别性。
B.对象的活动性
C.刺激物的新颖度
D.刺激物的强度
主观—A.知觉有无目的和任务
B.个体知识经验的丰富和强度
C.个体需要和兴趣
D.定势与情绪状态
举例:当教室很安静时即使教师用很低的声音讲话,学生也能听得清楚;相
反,如果环境中的噪音很大,那么教师用同样强度的声音讲课,学生就听不清楚了。
14.整体性:
15.理解性:
16.恒常性:A 形状恒常性
B 大小恒常性
C 明度(或视亮度)恒常性)
D 颜色恒常性
(补)知觉定势:是指前面的知觉经验对后来知觉的影响
十四、深度知觉和距离知觉的三个线索(各包括几个)
⑦ 肌肉线索(生理线索):调节、辐合
⑧ 单眼线索:对象重叠、线条透视、空气透视、相对高度、纹理梯度、运动视差与运
动视透 3,双眼线索:(最重要的线索)
十八、影响时间直觉的因素
10.感觉通道的性质(听觉最好,触觉其次,视觉较差)
11.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
12.人的兴趣和情绪
十六、似动的主要形式
主要形式:1.动景运动 2.诱发运动 3.自主运动 4.运动后效
十七、注意的基本概念: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
二十一、注意的种类
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注意(有意注意):是事先有预定目的,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是事先有预定的目的,但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1.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客观条件①刺激的强度(绝对和相对)
②刺激之间的对比程度
③刺激物的活动与变化 (只有同时具备才能引起)
④刺激物的新异性
主观条件①需要和兴趣
②当时的情绪状态和精神状态
③知识经验 ④期待
2.引起有意注意的条件:①对活动目的、任务的理解
②对活动的间接兴趣
③个体的意志努力
二十二、注意的品质
1.选择性注意(注意的选择):是个体在同时呈现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中选择一种进行
注意,而忽 略另外的刺激。
2.持续性注意(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在某种客体或活动上,也叫注
意的稳定性。
3.分配性注意(注意的分配):是个体在同一时间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进行注意,或将
注意分配到不同的活动中。
4.注意的广度(注意的范围):是指注意的对象愈集中 排列越有顺序 则注意的广度越大
二十、记忆的概念——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用信息加工的术语来说,就
是人脑对外界的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22. 根据记忆保持时间的长短分为:瞬时记忆(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容量:无限 72 个组块 无限
23. 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的概念:
陈述性记忆——是指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
程序性记忆——是指如何做事情的记忆,包括对知觉技能、认知技能和运动技能的记忆。
24. 长时记忆的信息存储的变化特点(信息储存的动态变化):
1.在量的方面:存储信息的数量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下降
2.在质的方面:A.内容简略和概括,不重要的细节将逐渐趋于消失;
B.内容变的更加完整、合理和有意义;
C.内容变的更加具体,或者更为夸张和突出。
25. 长时记忆的存储记忆的条件和方法:
1.组织有效的复习。A.复习要及时
B.正确分配复习时间(分散复习比集中复习要好)
C.阅读与重现交替进行
D.注意排除前后材料的影响
2.利用外部记忆手段。为了更好的存储记忆的内容 如 记笔记
3.注意脑的健康和用脑卫生。直接影响记忆的好坏
26. 长时记忆的信息提取有两种基本形式:即再认和回忆。
27. 遗忘的概念:记忆内容不能保持或者提取时有困难就是遗忘
28. 遗忘的影响因素:
16 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
17 学习的程度
18 识记者的态度
19 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
20 时间
8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概念:
前摄抑制——是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 后学习的 材料的干扰作用
倒摄抑制——是后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 先学习的 材料的干扰作用
二十一、思维的概念: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和间接地认识,
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特点:概括性 间接性
1.表象的概念:表象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在头脑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2.问题解决的概念:是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
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3.问题解决的策略:
k. 算法——就是在问题空间中随机搜索所以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直至选择一种有效的
方法解决问题。
l. 启发法(手段-目的分析、逆向搜索、爬山法)——是人根据一定的经验,在问题空间
内进行较少的搜索,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
(手段-目的分析:就是将需要达到的问题的目标状态分成若干子目标,通过实现一系列
的子目标最终达到总目标。
m. 逆向搜索:就是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开始搜索直至找到通往初始状态的通路和方法。
n. 爬山法:采用一定的方法逐步降低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距离,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
种方法。)
4.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知识表征——问题呈现的直觉方式 2.思维定势 3.情绪与动机水平的影响
4.功能固着 5.原型启发——会从其他事物或现象得到启发 6.无关信息的干扰 7.人
际关系 8.专家和新手在问题解决上存在差别
5.定势的概念:是指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
6.功能固着的概念: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种物体的倾向。
7.想象的概念: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8.想象的综合过程:①黏合 ②夸张 ③典型化
9.有意想象的概念:按一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
10无意想象的概念:无意想象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得产生的想象。
13.吉尔福特衡量创造性的三个指标: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
吉尔福特把思维分为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两种,并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的主要成分。用发
散思维的流畅性 变通性 独特性来衡量创造性的高低
14.动机的功能:(激活 指向 维持和调整功能)
激活功能 能够推动个体产生某种活动 是个体由静止状态转向活动状态
指向功能 是个体的行为指向某个特定的目标
维持和调整功能 维持功能是指行为的坚持性 调整功能表现在个体通过行为反馈调整自
己的行为使之更接近目标
二十二、马斯洛层次理论的五个需要、主要观点及评价:
需要:生理的需要 安全需要 归属与爱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
主要观点:1.需要是天生的 2.需要是有层次的
3.层次越低,出现越早,层次越高,出现越晚
4.层次越低,需要越强 5.高级需要出现前需要先满足低级需要
6.缺失性需要:能否满足直接关系到个体的生存(低级需要)
生长需要:有益于健康、长寿和经历的旺盛(高级需要)
7.十分重视人的潜能和价值
评价:贡献:系统探讨了需要的性质、结构、发生、发展及其在人生中的作用
不足:1他把生理需要 安全需要 归属与爱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都称为基本的需要 并
认为这些需要是与生俱来的 需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成熟的过程 这.严重低估了环境和教
育对需要发展的影响,
2 强调个体优先满足低级需要 忽视了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的调节作用
动机水平 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 都会使工作效率下降 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
质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
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也就是说,在难度较大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
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2动机冲突的四种类型及举例:
1.双趋冲突: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2.双避冲突:前遇断崖,后有追兵
3.趋—避冲突:吸毒上瘾的人,可能受到强烈吸引而趋向接受某种治疗但又害怕经历
戒除过程并回到一种寂寞无聊的生活,因而会产生的心理冲突
4.多重趋—避冲突:如择业时有两个单位可供选择,而每个单位又利弊相当,就有可
能举棋不定陷入这种冲突
动机的归因理论:
二十三、情绪是一种混合的心理现象。它由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组成。
1.情绪的外部表现包括:面部表情、姿态表情和语调表情。
2.情绪的三种分类及概念:
1.心境——是指人平静而持久的精神状态(具有弥散性)
2.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性的、为时短促的情绪状态
3.应激——是指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做出来的适应性反应
4.情绪智力包括以下几种功能:①准确和适当的表达 评价情感的能力
②运用情感,促进思考的能力
③理解和分析情感,有效运用情感和知识的能力
④情绪调节以促进情绪和智力发展的能力
二十四、人格的概念:人格是构成一个的思想、情感以及行为的独特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
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1.人格的结构包括:气质、性格、自我调控
2.气质、性格的概念:
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
特征(是人的天性 无好坏之分)
性格——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有好坏之分)
7.自我调控系统的组成: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8.自我认知 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 包括自我观察 和自我评价
9.自我体验 是伴随自我认识而产生的内心体验 是自我意识在情感上的表现
10.自我控制 是自我意识在行为上的表现 是实现自我意识调节的最后环节
4.表述四种气质类型
1.胆汁型——情绪体验强烈、爆发迅猛、平息快速、思维灵活但粗枝大叶,精力旺盛、
争强好斗、勇敢果断,为人热情直率、朴实真诚、表里如一,行动敏捷、生气勃勃、刚毅顽
强;但遇事常欠思量,鲁莽冒失,易感情用事,刚愎自用。
2.多血质——感情丰富,外露但不稳定,思维敏捷但不求甚解,活泼好动、热情大方、
善于交往但交情浅薄,行动敏捷,适应力强;但缺乏耐心和毅力,稳定性差,见异思迁。
3.粘液质——情绪平稳、表情平淡,思维灵活性略差但考虑问题细致而周到,安静稳
重、踏踏实实、沉默寡言、喜欢沉思,自制力强、耐受力高、内刚外柔,交往适度、交情深
厚;但行为主动性较差,缺乏生气,行动迟缓。
4.抑郁质——情绪体验深刻、细腻持久,情绪抑郁、多愁善感、思维敏锐、想象力丰
富,不善交际、孤僻离群,踏实稳重、自制力强,但行为举止缓慢,软弱胆小,优柔寡断。
5.投射测验:①联想法 ②构造法 ③完成法 ④表露法
6.影响人格形成因素:
1.生物遗传因素 2.社会文化因素 3.家庭环境因素 4.早期童年因素
5.学校教育因素 6.自然物理因素 7.自我调控因素
7,认知风格 场独立性-场依存性 冲动性-沉思型 (快 精确性差 慢 精确性高) 快-
正确性 慢-非正确性 同时性-继时行
8. 人格测验
自陈量表 投射测验 情景测验 自我概念测验
o. 4.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知识表征——问题呈现的直觉方式 2.思维定势 3.情绪与动机水平的影响
4.功能固着 5.原型启发——会从其他事物或现象得到启发 6.无关信息的干扰 7.人
际关系 8.专家和新手在问题解决上存在差别
5.定势的概念:是指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
6.功能固着的概念: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种物体的倾向。
7.想象的概念: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8.想象的综合过程:①黏合 ②夸张 ③典型化
9.有意想象的概念:按一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
10无意想象的概念:无意想象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得产生的想象。
15.吉尔福特衡量创造性的三个指标: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
吉尔福特把思维分为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两种,并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的主要成分。用发
散思维的流畅性 变通性 独特性来衡量创造性的高低
16.动机的功能:(激活 指向 维持和调整功能)
激活功能 能够推动个体产生某种活动 是个体由静止状态转向活动状态
指向功能 是个体的行为指向某个特定的目标
维持和调整功能 维持功能是指行为的坚持性 调整功能表现在个体通过行为反馈调整自
己的行为使之更接近目标
二十二、马斯洛层次理论的五个需要、主要观点及评价:
需要:生理的需要 安全需要 归属与爱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
主要观点:1.需要是天生的 2.需要是有层次的
3.层次越低,出现越早,层次越高,出现越晚
4.层次越低,需要越强 5.高级需要出现前需要先满足低级需要
6.缺失性需要:能否满足直接关系到个体的生存(低级需要)
生长需要:有益于健康、长寿和经历的旺盛(高级需要)
7.十分重视人的潜能和价值
评价:贡献:系统探讨了需要的性质、结构、发生、发展及其在人生中的作用
不足:1他把生理需要 安全需要 归属与爱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都称为基本的需要 并
认为这些需要是与生俱来的 需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成熟的过程 这.严重低估了环境和教
育对需要发展的影响,
2 强调个体优先满足低级需要 忽视了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的调节作用
动机水平 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 都会使工作效率下降 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
质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
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也就是说,在难度较大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
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2动机冲突的四种类型及举例:
1.双趋冲突: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2.双避冲突:前遇断崖,后有追兵
3.趋—避冲突:吸毒上瘾的人,可能受到强烈吸引而趋向接受某种治疗但又害怕经历戒除过程并回到一种寂寞无聊的生活,因而会产生的心理冲突
4.多重趋—避冲突:如择业时有两个单位可供选择,而每个单位又利弊相当,就有可能举棋不定陷入这种冲突
动机的归因理论:
二十三、情绪是一种混合的心理现象。它由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组成。
1.情绪的外部表现包括:面部表情、姿态表情和语调表情。
2.情绪的三种分类及概念:
1.心境——是指人平静而持久的精神状态(具有弥散性)
2.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性的、为时短促的情绪状态
3.应激——是指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做出来的适应性反应
5.情绪智力包括以下几种功能:①准确和适当的表达 评价情感的能力
②运用情感,促进思考的能力
③理解和分析情感,有效运用情感和知识的能力 ④情绪调节以促进情绪和智力发展的能力
二十四、人格的概念:人格是构成一个的思想、情感以及行为的独特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1.人格的结构包括:气质、性格、自我调控
2.气质、性格的概念:
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是人的天性 无好坏之分)
性格——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有好坏之分)
11.自我调控系统的组成: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12.自我认知 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 包括自我观察 和自我评价
13.自我体验 是伴随自我认识而产生的内心体验 是自我意识在情感上的表现
14.自我控制 是自我意识在行为上的表现 是实现自我意识调节的最后环节
4.表述四种气质类型
1.胆汁型——情绪体验强烈、爆发迅猛、平息快速、思维灵活但粗枝大叶,精力旺盛、争强好斗、勇敢果断,为人热情直率、朴实真诚、表里如一,行动敏捷、生气勃勃、刚毅顽强;但遇事常欠思量,鲁莽冒失,易感情用事,刚愎自用。
2.多血质——感情丰富,外露但不稳定,思维敏捷但不求甚解,活泼好动、热情大方、善于交往但交情浅薄,行动敏捷,适应力强;但缺乏耐心和毅力,稳定性差,见异思迁。
3.粘液质——情绪平稳、表情平淡,思维灵活性略差但考虑问题细致而周到,安静稳重、踏踏实实、沉默寡言、喜欢沉思,自制力强、耐受力高、内刚外柔,交往适度、交情深厚;但行为主动性较差,缺乏生气,行动迟缓。
4.抑郁质——情绪体验深刻、细腻持久,情绪抑郁、多愁善感、思维敏锐、想象力丰富,不善交际、孤僻离群,踏实稳重、自制力强,但行为举止缓慢,软弱胆小,优柔寡断。
5.投射测验:①联想法 ②构造法 ③完成法 ④表露法
6.影响人格形成因素:
1.生物遗传因素 2.社会文化因素 3.家庭环境因素 4.早期童年因素
5.学校教育因素 6.自然物理因素 7.自我调控因素
7,认知风格 场独立性-场依存性 冲动性-沉思型 (快 精确性差 慢 精确性高) 快-
正确性 慢-非正确性 同时性-继时行
8. 人格测验
自陈量表 投射测验 情景测验 自我概念测验
p.
1.知识表征——问题呈现的直觉方式 2.思维定势 3.情绪与动机水平的影响
4.功能固着 5.原型启发——会从其他事物或现象得到启发 6.无关信息的干扰 7.人
际关系 8.专家和新手在问题解决上存在差别
5.定势的概念:是指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
6.功能固着的概念: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种物体的倾向。
7.想象的概念: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8.想象的综合过程:①黏合 ②夸张 ③典型化
9.有意想象的概念:按一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
10无意想象的概念:无意想象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得产生的想象。
17.吉尔福特衡量创造性的三个指标: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
吉尔福特把思维分为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两种,并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的主要成分。用发
散思维的流畅性 变通性 独特性来衡量创造性的高低
18.动机的功能:(激活 指向 维持和调整功能)
激活功能 能够推动个体产生某种活动 是个体由静止状态转向活动状态
指向功能 是个体的行为指向某个特定的目标
维持和调整功能 维持功能是指行为的坚持性 调整功能表现在个体通过行为反馈调整自
己的行为使之更接近目标
二十二、马斯洛层次理论的五个需要、主要观点及评价:
需要:生理的需要 安全需要 归属与爱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
主要观点:1.需要是天生的 2.需要是有层次的
3.层次越低,出现越早,层次越高,出现越晚
4.层次越低,需要越强 5.高级需要出现前需要先满足低级需要
6.缺失性需要:能否满足直接关系到个体的生存(低级需要)
生长需要:有益于健康、长寿和经历的旺盛(高级需要)
7.十分重视人的潜能和价值
评价:贡献:系统探讨了需要的性质、结构、发生、发展及其在人生中的作用
不足:1他把生理需要 安全需要 归属与爱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都称为基本的需要 并
认为这些需要是与生俱来的 需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成熟的过程 这.严重低估了环境和教
育对需要发展的影响,
2 强调个体优先满足低级需要 忽视了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的调节作用
动机水平 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 都会使工作效率下降 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
质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
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也就是说,在难度较大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
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2动机冲突的四种类型及举例:
1.双趋冲突: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2.双避冲突:前遇断崖,后有追兵
3.趋—避冲突:吸毒上瘾的人,可能受到强烈吸引而趋向接受某种治疗但又害怕经历戒除过程并回到一种寂寞无聊的生活,因而会产生的心理冲突
4.多重趋—避冲突:如择业时有两个单位可供选择,而每个单位又利弊相当,就有可能举棋不定陷入这种冲突
动机的归因理论:
二十三、情绪是一种混合的心理现象。它由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组成。
1.情绪的外部表现包括:面部表情、姿态表情和语调表情。
2.情绪的三种分类及概念:
1.心境——是指人平静而持久的精神状态(具有弥散性)
2.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性的、为时短促的情绪状态
3.应激——是指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做出来的适应性反应
6.情绪智力包括以下几种功能:①准确和适当的表达 评价情感的能力
②运用情感,促进思考的能力
③理解和分析情感,有效运用情感和知识的能力 ④情绪调节以促进情绪和智力发展的能力
二十四、人格的概念:人格是构成一个的思想、情感以及行为的独特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1.人格的结构包括:气质、性格、自我调控
2.气质、性格的概念:
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是人的天性 无好坏之分)
性格——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有好坏之分)
15.自我调控系统的组成: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16.自我认知 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 包括自我观察 和自我评价
17.自我体验 是伴随自我认识而产生的内心体验 是自我意识在情感上的表现
18.自我控制 是自我意识在行为上的表现 是实现自我意识调节的最后环节
4.表述四种气质类型
1.胆汁型——情绪体验强烈、爆发迅猛、平息快速、思维灵活但粗枝大叶,精力旺盛、争强好斗、勇敢果断,为人热情直率、朴实真诚、表里如一,行动敏捷、生气勃勃、刚毅顽强;但遇事常欠思量,鲁莽冒失,易感情用事,刚愎自用。
2.多血质——感情丰富,外露但不稳定,思维敏捷但不求甚解,活泼好动、热情大方、善于交往但交情浅薄,行动敏捷,适应力强;但缺乏耐心和毅力,稳定性差,见异思迁。
3.粘液质——情绪平稳、表情平淡,思维灵活性略差但考虑问题细致而周到,安静稳重、踏踏实实、沉默寡言、喜欢沉思,自制力强、耐受力高、内刚外柔,交往适度、交情深厚;但行为主动性较差,缺乏生气,行动迟缓。
4.抑郁质——情绪体验深刻、细腻持久,情绪抑郁、多愁善感、思维敏锐、想象力丰富,不善交际、孤僻离群,踏实稳重、自制力强,但行为举止缓慢,软弱胆小,优柔寡断。
5.投射测验:①联想法 ②构造法 ③完成法 ④表露法
6.影响人格形成因素:
1.生物遗传因素 2.社会文化因素 3.家庭环境因素 4.早期童年因素
5.学校教育因素 6.自然物理因素 7.自我调控因素
7,认知风格 场独立性-场依存性 冲动性-沉思型 (快 精确性差 慢 精确性高) 快-
正确性 慢-非正确性 同时性-继时行
8. 人格测验
自陈量表 投射测验 情景测验 自我概念测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