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哲学选择题专练

高三哲学选择题专练(2)

2011-05-19 23:22:53| 分类: 必修四试题 | 标签:无 |字号大中小 订阅

高三哲学选择题专练(2)

1. 2010年,起源于动漫的“给力”一词,登上《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标题,被视为网络影响力增强和网络词汇“转正”的象征。网络热词现象出现表明 ①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②主观认识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变化 ③价值观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具有导向作用 ④人们的价值选择应以价值判断为基础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当数学原理用于现实时,是不确定的,当它们确定时,又不适用于现实。”这表明 ①任何真理都有其使用的条件和范围②真理与实践不具有统一性③认识的发展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④有的真理是确定的,有的真理是不确定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3.2011年3月19日,安徽省涡阳县举行“与先哲对话——老子文化高端论坛”。处下不争,是老子的立身处世原则。“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其中蕴含的哲理是①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②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③任何事物都包含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 ④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

4.我国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监测显示,2月15日,第24周太阳活动期爆发最大级别耀斑,引起了我国上空的电离层突然骚扰,导致短波信号的衰减甚至中断。有关部门提醒,应尽量避免在此期间进行对无线电通信和卫星导航定位依赖性较高的活动。这说明①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②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③人们能够通过意识能动地认识世界④人们能够把握事物的联系,提高实践活动的自觉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5.古代的拉帕努伊人曾在复活节岛上创造过辉煌和文 明,但这种辉煌是建立在森林砍伐、土地滥用、过度渔猎基础上的。欲壑难填终于导致环境承载力的丧失。15世纪后,岛上的大棕榈树灭绝了,森林的消失导致水土流失,文明走向了终结。这个关于人类开发与生态关系的案例体现的哲学道理是①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②自然界的物质性要求人们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应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③规律具有客观性,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应坚持实践的观点

A.②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6.幸福是什么?恋爱中的人说,幸福像花儿一样;远行的人说,幸福是家人一条关爱的短信;快乐的人说,幸福尽管抓不住,摸不着,但实实在在。上述观点说明了

A.幸福的感觉多种多样,离不开物质载体 B.价值判断因时因人而异,具有社会历史性

C.人们的需要和利益不同,价值判断也不同 D.世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7.人们常说“是药三分毒”,但我们生病时还是要吃药,因为我们看重的是那七分的药效。这里蕴含的哲理是

A.事物的整体对部分具有统帅作用 B.认识事物要注重把握矛盾主要方面

C.事物变化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8.“危难之时,国是我家,这是我们这几天来最深切的感受。”这是同胞撤离后的心里话。下列说法与上述观点所体现的哲理一致的是

A.旁观者清 当局者迷 B.失之东隅 收之桑榆 C.差之毫厘 谬以千里 D.祸兮福依 福兮祸伏

9.瑞士联邦理工学院的科学家近日提出建造“活地球模拟器”的设想,期望通过这个模拟器,预知更多未来可能发生的事,然后再根据这些模型模拟出可能发生的危机情况,提前采取相关措施,避免危机的产生或减小危机带来的灾害。建造“活地球模拟器”的设想进一步佐证了①科学家的兴趣和思考是建造“活地球模拟器”的源泉 ②人们在实践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是推进建造“活地球模拟器”的根本动力③人类的能力是巨大的,能创造出新事物④把握事物的规律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10.右图是齐白石的一幅画,画中鸡雏实则“今日相争”,却题为“他日相呼”,让观者在错愕之际,恍然有所悟。该画蕴含的哲理是①美妙的意象源于大师的丰富联想②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③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④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贯通、相互转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1.虽然2010年我国经济总量超过了日本,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有日本的1/10。这一看法表明:

A.同一事物存在不同矛盾 B.量的积累是质变的前提

C.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 D.整体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12.喝上干净水是我国干旱地区农民一直以来的梦想。在我国开展了10多年的援建“母亲水窖”活动是将雨水集到水窖储存,配备专用的雨水净化器,让干旱地区农民喝上干净水。“母亲水窖”的创意

A.源自人们的科学想象和思维创新 B.说明实践的结果由认识主体决定

C.说明意识因其创造性而具有直接现实性 D.说明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13.作家肖伯纳说:“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另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学者周国平则说:“人生有两大快乐,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寻求和创造,另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品味和体验”。这体现了①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②寻找正确的价值观就是寻找人生的真谛③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④价值判断具有主观性,往往会因人而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4、某用户在网络微博上发起了 “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活动,信息被关注和转发,产生了一系列连锁反应:社会公众参与街拍、慈善基金参与、警方出警调查核实……“关注产生力量,围观改变中国”。由此可见①信息的传递是一个从逐渐量变到根本质变的演变过程②信息的传递是一个不可逆的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③信息的传递是一个人与人不断互动建立具体联系的过程④信息的传递是一个人与人改变条件建立固有联系的过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5.阿联酋发明“人造雨”技术,人工制造出大量负离子,自动依附尘埃,在太阳光产生的强热上升气流作用下,携带含有负离子的尘埃粒子上升到了云层,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子,凝结成水滴,无数的水滴最终会变成云,进而化作雨滴落到地面。这一发明,表明 ①人工制造负离子是对尘埃的辩证否定 ②人们通过实践可以超越和主宰自然界③人们可以改造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④人们可以按照实践的需要,建立新的联系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6.“与风竞速,京津城际上,他创造了中国第一速;星光夺目,国庆大典上,他把铁路人的风貌向祖国展出。”这是北京铁路局“十大领军人物”评委会授予北京动车组司机李东晓的颁奖辞。这些成绩的取得不是偶然的,高速铁路的创造、发展,给予了李东晓实现自我价值的机遇,这告诉我们,实现人生价值①需要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②需要埋头实干,发挥聪明才智 ③需要社会提供一定的客观条件④必须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7.下列选项和图11漫画《推磨》所蕴含的哲理相同的是

A.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B.逆水行舟,不进财退

C.人心不齐,成就难祈 D.量力而行,尽力而为

18.图12是某大城市统计部门2010年所做的—项调查统计结果。图 中信息反映了

①物质决定意识,幸福感的获得离不开一定物质基础 ②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幸福感越强反映人们收入越高 ③矛盾具有特殊性,在不同收人阶段人的幸福感不同 ④量变会引起质变,收入的不断增加才能提升幸福感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19.2011年1月26日,第41届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在瑞士滑雪胜地达沃斯开幕。世界经济论坛主席克劳斯·施瓦布在介绍年会主题时说,当今世界已发生根本性变化,最重要的一点是全球政治和经济重心已由西向东,由北向南转移。认清当前复杂多样的新形势,探讨应对共同挑战的新准则是本次大会的重心。这表明①物质决定意识,使客观符合主观 ②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③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④矛盾具有不平衡性,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

A.①②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20.2011年3月11日日本北部海域发生9.0级地震并引发海啸,导致核泄漏,损失惨重,引发人们思考。“预测”是地震科学的最高境界。通常情况下,预测的时间段要跨越10年至30年左右,但对生活在这一地区的普通人来说,这种模糊预测法显然远远不够。这说明:

①大自然的变动规律无章可循 ②人类仍不能准确掌握地震下一次“发脾气”时间

③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④世界上还有很多神秘领域无法让人们认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1.2011年1月18日至21日,应美国总统奥巴马邀请,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国家主席胡锦涛1月19日出席了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为他举行的欢迎宴会。奥巴马引用中国谚语“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祝福两国,放眼未来。下列名言与该谚语体现的哲理相同的是①“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中庸》)②“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陈谵然《寤

言二迁都建藩议》)③“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北齐·杜弼《为东魏檄蜀文》)④“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劝学》)

A.①② B. ①③ C.②④ D. ①④

22.古人云:峣峣者易折,皎皎者易污。意思是说,过于坚硬刚强,则容易折断;过于干净洁白,则容易受到污染,变得肮脏。以下观点与题干哲学寓意相同或相近的是①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②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③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④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3.2010年11月1日,我国正式启动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通过普查能掌握准确的人口数量、人口素质、人口结构和人口分布等情况,从而为党和国家科学决策奠定基础。定期开展人口普查体现的哲学依据是 ①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改造客观规律 ②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④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辛弃疾《木兰花慢》是一首“送月”诗词,对西落之月展开了一连串探索性的追问。据此回答24—25题。

24.“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景东头?”大意是:当这边月儿西落时,那边的人们是不是正看见明月东升?对此王国维评论说:“词人想象 ,直悟月轮绕地之理,与科学家密合,可谓神悟。”这里的“神悟”

A.表明联系是具体的,无条件的 B.是词人对客观现象作出的一种反映,具有合理性

C.表明获得认识不一定需要通过实践 D.表明词人具有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5.虽有“神悟”,但由于本身缺乏足够的科学知识,辛弃疾并不能解释“月轮绕地之理”及其他现象,他继续问道:“飞镜(指月亮)无根谁系?”“云何渐渐如钩?”这表明

A.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规律的制约 B.对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受自身积累的主观因 素的制约

C.以事实为依据就能准确认识事物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26.过去的30年,深圳被誉为“中国梦想的试验场”。今天,特区将肩负时代赋予的新使命,要敢于自我否定、大胆创新和实践,继续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窗口,起好示范作用。材料包含的唯物辩证法道理是①没有实践就没有发展②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③自我否定是否定过去,展望未来④个别蕴含一般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7.2011年3月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今后五年我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是在明显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年均增长7%。上述材料体现的哲学道理有①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整体处于统率地位,起决定作用③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④矛盾双方地位是不平衡的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28、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

而又害之。(《孟子?公孙丑上》)这段话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①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②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③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④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29.李白在《月下独酌》中有如下诗句:“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从哲学上看,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月亮和影子是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存在 B.月亮和影子是独立于人的意识的存在

C.月亮和影子是物化的人的意识的存在 D.月亮和影子是反映了人的意识的存在

30.孔子赞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此语表明的哲理是

A.苦即是乐,乐即是苦,苦与乐难以界定 B.苦极生乐,乐极生苦,苦与乐相互转化

C.苦带来乐,东带来苦,苦与乐互为因果 D.亦苦亦乐,亦乐亦苦,苦与乐是相对的

31.中国白酒蜚声海内外与其独特的酿造工艺密不可分,某名酒的酿造顺应季节变化的自然规律,“端午踩曲,重阳下沙投料”八次摊凉及加曲堆积发酵、九次蒸煮、七次取酒,历经一年方能完成。这一酿造过程反映的哲学道理有①质变的快慢取决于量变的次数②质变的质量取决于量变的多少③质变的实现必须符合客观规律④质变的实现需要一定量的积累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2.深圳有一批打工者,白天在工厂劳动,晚上写作,创作了许多“打工文学”作品。具有代表性的长篇小说《打工》,真实地记录了他们的生活和情感历程,引起了打工者的广泛共鸣。从哲学角度看,下列认识错误的是 A.打工文学反映了打工群体的生活 B.打工文学创造了打工群体的生活

C.打工实践是打工文学创作的源泉 D.打工实践推动了打工文学的发展

33.“中央一号文件”已连续八年聚焦“三农”问题,但八年的一号文件的侧重点均有所不同,201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的是加强水利建设。从哲学角度看,这体现了

A.实践活动具有客观物质性 B.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发展进程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 D.发展就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B34.针对近年来频发的恶意拖欠劳动者报酬事件,2011年2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刑法修正案(八),首次将恶意拖欠劳动者报酬行为纳入刑法,加重对此类行为的惩罚力度。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材料表明

A.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C.社会存在决定于社会意识 D.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35.2010年8月底,中国的很多富豪 都陆续接到比尔·盖茨和巴菲特慈善晚宴的邀请。驻地于这场被普遍认为是劝捐的“鸿门宴”,中国首善陈光标率先回应,宣布死后“裸捐”(即将全部个人财产捐给社会),但也有众多富豪拒绝出席,有人称可以通过其他多种方式进行慈善活动,这说明①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主观性②价值观决定着个人的社会价值③意识活动总是具有自觉选择性④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特征

A.②④ B.①② C.①④ D.①③

36.“哲学不是在世界之外,就如同人脑虽然不在胃里,但也不在人体之外一样。”“人们远在知道什么是辩证法以前,就已经辩证地思考了。”这说明①哲学产生于人们的主观情绪和需要②哲学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③哲学直接蕴涵在具体的生活领域中④哲学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37.“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这个故事表明,我们在处理和解决问题时要注意

A.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B.在运动中把握事物

C.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立足整体统筹全局

38.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这一基本观点就是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社会发展规律 C.实践观点 D.群众观点

39.日本大地震引发核辐射后中国出现了抢盐风波。有人说:可怕的不是“辐射”,而是被放大的“恐慌”。可怕的不是“辐射”,而是被放大的“恐慌”,是因为①在一定条件下意识对物质起决定性作用②“恐慌”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③在特定环境下无知的恐慌会对问题的合理解决起巨大的阻碍作用④价值判断对人类活动具有导向作用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高三哲学选择题专练(2)参考答案

1-5ABCBA

6-10CBDCD 11-15CDDCD 16-20DCABC 21-25AACBB 26-30CCDBD 31-35DBCBD 36-39BCCB

高三哲学选择题专练(2)

2011-05-19 23:22:53| 分类: 必修四试题 | 标签:无 |字号大中小 订阅

高三哲学选择题专练(2)

1. 2010年,起源于动漫的“给力”一词,登上《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标题,被视为网络影响力增强和网络词汇“转正”的象征。网络热词现象出现表明 ①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②主观认识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变化 ③价值观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具有导向作用 ④人们的价值选择应以价值判断为基础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当数学原理用于现实时,是不确定的,当它们确定时,又不适用于现实。”这表明 ①任何真理都有其使用的条件和范围②真理与实践不具有统一性③认识的发展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④有的真理是确定的,有的真理是不确定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3.2011年3月19日,安徽省涡阳县举行“与先哲对话——老子文化高端论坛”。处下不争,是老子的立身处世原则。“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其中蕴含的哲理是①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②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③任何事物都包含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 ④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

4.我国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监测显示,2月15日,第24周太阳活动期爆发最大级别耀斑,引起了我国上空的电离层突然骚扰,导致短波信号的衰减甚至中断。有关部门提醒,应尽量避免在此期间进行对无线电通信和卫星导航定位依赖性较高的活动。这说明①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②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③人们能够通过意识能动地认识世界④人们能够把握事物的联系,提高实践活动的自觉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5.古代的拉帕努伊人曾在复活节岛上创造过辉煌和文 明,但这种辉煌是建立在森林砍伐、土地滥用、过度渔猎基础上的。欲壑难填终于导致环境承载力的丧失。15世纪后,岛上的大棕榈树灭绝了,森林的消失导致水土流失,文明走向了终结。这个关于人类开发与生态关系的案例体现的哲学道理是①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②自然界的物质性要求人们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应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③规律具有客观性,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应坚持实践的观点

A.②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6.幸福是什么?恋爱中的人说,幸福像花儿一样;远行的人说,幸福是家人一条关爱的短信;快乐的人说,幸福尽管抓不住,摸不着,但实实在在。上述观点说明了

A.幸福的感觉多种多样,离不开物质载体 B.价值判断因时因人而异,具有社会历史性

C.人们的需要和利益不同,价值判断也不同 D.世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7.人们常说“是药三分毒”,但我们生病时还是要吃药,因为我们看重的是那七分的药效。这里蕴含的哲理是

A.事物的整体对部分具有统帅作用 B.认识事物要注重把握矛盾主要方面

C.事物变化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8.“危难之时,国是我家,这是我们这几天来最深切的感受。”这是同胞撤离后的心里话。下列说法与上述观点所体现的哲理一致的是

A.旁观者清 当局者迷 B.失之东隅 收之桑榆 C.差之毫厘 谬以千里 D.祸兮福依 福兮祸伏

9.瑞士联邦理工学院的科学家近日提出建造“活地球模拟器”的设想,期望通过这个模拟器,预知更多未来可能发生的事,然后再根据这些模型模拟出可能发生的危机情况,提前采取相关措施,避免危机的产生或减小危机带来的灾害。建造“活地球模拟器”的设想进一步佐证了①科学家的兴趣和思考是建造“活地球模拟器”的源泉 ②人们在实践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是推进建造“活地球模拟器”的根本动力③人类的能力是巨大的,能创造出新事物④把握事物的规律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10.右图是齐白石的一幅画,画中鸡雏实则“今日相争”,却题为“他日相呼”,让观者在错愕之际,恍然有所悟。该画蕴含的哲理是①美妙的意象源于大师的丰富联想②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③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④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贯通、相互转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1.虽然2010年我国经济总量超过了日本,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有日本的1/10。这一看法表明:

A.同一事物存在不同矛盾 B.量的积累是质变的前提

C.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 D.整体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12.喝上干净水是我国干旱地区农民一直以来的梦想。在我国开展了10多年的援建“母亲水窖”活动是将雨水集到水窖储存,配备专用的雨水净化器,让干旱地区农民喝上干净水。“母亲水窖”的创意

A.源自人们的科学想象和思维创新 B.说明实践的结果由认识主体决定

C.说明意识因其创造性而具有直接现实性 D.说明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13.作家肖伯纳说:“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另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学者周国平则说:“人生有两大快乐,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寻求和创造,另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品味和体验”。这体现了①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②寻找正确的价值观就是寻找人生的真谛③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④价值判断具有主观性,往往会因人而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4、某用户在网络微博上发起了 “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活动,信息被关注和转发,产生了一系列连锁反应:社会公众参与街拍、慈善基金参与、警方出警调查核实……“关注产生力量,围观改变中国”。由此可见①信息的传递是一个从逐渐量变到根本质变的演变过程②信息的传递是一个不可逆的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③信息的传递是一个人与人不断互动建立具体联系的过程④信息的传递是一个人与人改变条件建立固有联系的过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5.阿联酋发明“人造雨”技术,人工制造出大量负离子,自动依附尘埃,在太阳光产生的强热上升气流作用下,携带含有负离子的尘埃粒子上升到了云层,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子,凝结成水滴,无数的水滴最终会变成云,进而化作雨滴落到地面。这一发明,表明 ①人工制造负离子是对尘埃的辩证否定 ②人们通过实践可以超越和主宰自然界③人们可以改造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④人们可以按照实践的需要,建立新的联系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6.“与风竞速,京津城际上,他创造了中国第一速;星光夺目,国庆大典上,他把铁路人的风貌向祖国展出。”这是北京铁路局“十大领军人物”评委会授予北京动车组司机李东晓的颁奖辞。这些成绩的取得不是偶然的,高速铁路的创造、发展,给予了李东晓实现自我价值的机遇,这告诉我们,实现人生价值①需要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②需要埋头实干,发挥聪明才智 ③需要社会提供一定的客观条件④必须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7.下列选项和图11漫画《推磨》所蕴含的哲理相同的是

A.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B.逆水行舟,不进财退

C.人心不齐,成就难祈 D.量力而行,尽力而为

18.图12是某大城市统计部门2010年所做的—项调查统计结果。图 中信息反映了

①物质决定意识,幸福感的获得离不开一定物质基础 ②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幸福感越强反映人们收入越高 ③矛盾具有特殊性,在不同收人阶段人的幸福感不同 ④量变会引起质变,收入的不断增加才能提升幸福感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19.2011年1月26日,第41届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在瑞士滑雪胜地达沃斯开幕。世界经济论坛主席克劳斯·施瓦布在介绍年会主题时说,当今世界已发生根本性变化,最重要的一点是全球政治和经济重心已由西向东,由北向南转移。认清当前复杂多样的新形势,探讨应对共同挑战的新准则是本次大会的重心。这表明①物质决定意识,使客观符合主观 ②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③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④矛盾具有不平衡性,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

A.①②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20.2011年3月11日日本北部海域发生9.0级地震并引发海啸,导致核泄漏,损失惨重,引发人们思考。“预测”是地震科学的最高境界。通常情况下,预测的时间段要跨越10年至30年左右,但对生活在这一地区的普通人来说,这种模糊预测法显然远远不够。这说明:

①大自然的变动规律无章可循 ②人类仍不能准确掌握地震下一次“发脾气”时间

③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④世界上还有很多神秘领域无法让人们认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1.2011年1月18日至21日,应美国总统奥巴马邀请,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国家主席胡锦涛1月19日出席了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为他举行的欢迎宴会。奥巴马引用中国谚语“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祝福两国,放眼未来。下列名言与该谚语体现的哲理相同的是①“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中庸》)②“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陈谵然《寤

言二迁都建藩议》)③“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北齐·杜弼《为东魏檄蜀文》)④“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劝学》)

A.①② B. ①③ C.②④ D. ①④

22.古人云:峣峣者易折,皎皎者易污。意思是说,过于坚硬刚强,则容易折断;过于干净洁白,则容易受到污染,变得肮脏。以下观点与题干哲学寓意相同或相近的是①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②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③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④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3.2010年11月1日,我国正式启动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通过普查能掌握准确的人口数量、人口素质、人口结构和人口分布等情况,从而为党和国家科学决策奠定基础。定期开展人口普查体现的哲学依据是 ①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改造客观规律 ②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④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辛弃疾《木兰花慢》是一首“送月”诗词,对西落之月展开了一连串探索性的追问。据此回答24—25题。

24.“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景东头?”大意是:当这边月儿西落时,那边的人们是不是正看见明月东升?对此王国维评论说:“词人想象 ,直悟月轮绕地之理,与科学家密合,可谓神悟。”这里的“神悟”

A.表明联系是具体的,无条件的 B.是词人对客观现象作出的一种反映,具有合理性

C.表明获得认识不一定需要通过实践 D.表明词人具有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5.虽有“神悟”,但由于本身缺乏足够的科学知识,辛弃疾并不能解释“月轮绕地之理”及其他现象,他继续问道:“飞镜(指月亮)无根谁系?”“云何渐渐如钩?”这表明

A.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规律的制约 B.对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受自身积累的主观因 素的制约

C.以事实为依据就能准确认识事物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26.过去的30年,深圳被誉为“中国梦想的试验场”。今天,特区将肩负时代赋予的新使命,要敢于自我否定、大胆创新和实践,继续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窗口,起好示范作用。材料包含的唯物辩证法道理是①没有实践就没有发展②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③自我否定是否定过去,展望未来④个别蕴含一般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7.2011年3月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今后五年我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是在明显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年均增长7%。上述材料体现的哲学道理有①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整体处于统率地位,起决定作用③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④矛盾双方地位是不平衡的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28、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

而又害之。(《孟子?公孙丑上》)这段话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①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②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③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④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29.李白在《月下独酌》中有如下诗句:“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从哲学上看,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月亮和影子是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存在 B.月亮和影子是独立于人的意识的存在

C.月亮和影子是物化的人的意识的存在 D.月亮和影子是反映了人的意识的存在

30.孔子赞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此语表明的哲理是

A.苦即是乐,乐即是苦,苦与乐难以界定 B.苦极生乐,乐极生苦,苦与乐相互转化

C.苦带来乐,东带来苦,苦与乐互为因果 D.亦苦亦乐,亦乐亦苦,苦与乐是相对的

31.中国白酒蜚声海内外与其独特的酿造工艺密不可分,某名酒的酿造顺应季节变化的自然规律,“端午踩曲,重阳下沙投料”八次摊凉及加曲堆积发酵、九次蒸煮、七次取酒,历经一年方能完成。这一酿造过程反映的哲学道理有①质变的快慢取决于量变的次数②质变的质量取决于量变的多少③质变的实现必须符合客观规律④质变的实现需要一定量的积累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2.深圳有一批打工者,白天在工厂劳动,晚上写作,创作了许多“打工文学”作品。具有代表性的长篇小说《打工》,真实地记录了他们的生活和情感历程,引起了打工者的广泛共鸣。从哲学角度看,下列认识错误的是 A.打工文学反映了打工群体的生活 B.打工文学创造了打工群体的生活

C.打工实践是打工文学创作的源泉 D.打工实践推动了打工文学的发展

33.“中央一号文件”已连续八年聚焦“三农”问题,但八年的一号文件的侧重点均有所不同,201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的是加强水利建设。从哲学角度看,这体现了

A.实践活动具有客观物质性 B.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发展进程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 D.发展就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B34.针对近年来频发的恶意拖欠劳动者报酬事件,2011年2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刑法修正案(八),首次将恶意拖欠劳动者报酬行为纳入刑法,加重对此类行为的惩罚力度。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材料表明

A.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C.社会存在决定于社会意识 D.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35.2010年8月底,中国的很多富豪 都陆续接到比尔·盖茨和巴菲特慈善晚宴的邀请。驻地于这场被普遍认为是劝捐的“鸿门宴”,中国首善陈光标率先回应,宣布死后“裸捐”(即将全部个人财产捐给社会),但也有众多富豪拒绝出席,有人称可以通过其他多种方式进行慈善活动,这说明①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主观性②价值观决定着个人的社会价值③意识活动总是具有自觉选择性④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特征

A.②④ B.①② C.①④ D.①③

36.“哲学不是在世界之外,就如同人脑虽然不在胃里,但也不在人体之外一样。”“人们远在知道什么是辩证法以前,就已经辩证地思考了。”这说明①哲学产生于人们的主观情绪和需要②哲学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③哲学直接蕴涵在具体的生活领域中④哲学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37.“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这个故事表明,我们在处理和解决问题时要注意

A.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B.在运动中把握事物

C.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立足整体统筹全局

38.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这一基本观点就是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社会发展规律 C.实践观点 D.群众观点

39.日本大地震引发核辐射后中国出现了抢盐风波。有人说:可怕的不是“辐射”,而是被放大的“恐慌”。可怕的不是“辐射”,而是被放大的“恐慌”,是因为①在一定条件下意识对物质起决定性作用②“恐慌”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③在特定环境下无知的恐慌会对问题的合理解决起巨大的阻碍作用④价值判断对人类活动具有导向作用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高三哲学选择题专练(2)参考答案

1-5ABCBA

6-10CBDCD 11-15CDDCD 16-20DCABC 21-25AACBB 26-30CCDBD 31-35DBCBD 36-39BCCB


相关文章

  • 高中政治漫画选择题
  • 有关高考卷.模拟卷的漫画题(20道) 1. [常州市2013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卷]下列古语中,与右侧漫画蕴涵哲理相同的是 A. 有阴则有阳,有善则有恶,有是则有非.(<河南程氏遗书>) B.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 ...查看


  • 高三第一次全体学生大会发言稿
  • 高三第一次全体学生大会发言稿 各位同学们大家下午好: 同学们,从上周开始我们已经在高三的教室里了,也开始了正式的高三生活,但从时间上讲我们今天还是高二学生,过了今天我们才是正式的高三学生.明天我们就开始高三补课.高考,也已经不再是遥远的事情 ...查看


  • 2011年辽宁高考语文作文--作文点评.优秀佳作.优秀开篇结尾
  • [收集整理]河北省魏县第一中学 刘国臣 欢迎朋友们使用,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2011年辽宁高考作文题目]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有位哲学家举起一个苹果,对学生说:"这是我刚从果园里摘 ...查看


  • 高三政治生活与哲学辨析题精选
  • 高考5月政治冲刺资料(3) --<生活与哲学>辨析题精选 39.(2009年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11分)俄国十月革命后,曾经出现过一个"无产阶级文化派",他们主张抛弃过去的一切,建立无产阶级的数学 ...查看


  •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创新高效课堂教学
  •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创新高效课堂教学 作者:周会琴 来源:<学周刊·中旬刊>2015年第05期 摘要: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是高中政治学习的主要途径,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创新高效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落实 ...查看


  • 高三备课组工作计划
  • 高三备课组工作计划一:高三下学期英语备课组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20XX高考英语科备考,我们将以<黑龙江省英语考试说明>为依据,以新课程标准为准绳,以外研新课标版的高中英语课本为基础,制订详细周密的复习计划,切实抓好高三英语复 ...查看


  • 高三政治二轮复习备考策略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高三政治二轮复习备考策略 作者:张蕾 来源:<教育视界>2014年第04期 与一轮复习相比,高三政治二轮复习,是从知识点的逐一讲解到串点.连线.立面.成体的知识网络构建 ...查看


  • [精品]高三政治教学计划
  • 篇一:高三政治教学计划 为了更有效地提高高三的政治课教学质量,特制如下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课程标准.考试说明为指导,以课本为依据,充分研究高考.增强政治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应试的能力,从而提高政治课的教学质量 ...查看


  • 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题
  • 高三思想政治 2015.2 本试题分第I 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第I 卷为选择题.将答案直接涂在答题卡上:第Ⅱ卷为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宇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I 卷(选择题,共48分) 一.在下列各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