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开放对金融发展的抑制效应研究

摘 要:随着各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大,各国在经济、贸易、金融等方面的联系更加密切,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如果以贸易开放度作为衡量标准,我国的对外开放程度也表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但结合我国金融的发展状态可以发现对外开放对金融发展会产生一定的抑制效应,在此背景下,本文结合2000年至2015年的相关数据对对外开放对金融发展的抑制效应展开研究,为更加全面的认识对外开放和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做出努力。

关键词:对外开放;金融发展;抑制效应

对外开放即国家主动的扩大对外经济交往,并对封闭国内市场或国内投资的保护政策进行放宽或消除,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现阶段大部分国家均坚持开放型经济发展;而金融发展指金融结构的短期或长期变化,金融结构通常由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共同决定,在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大的过程中会对金融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而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大致平行的关系,所以对对外开放与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展开研究,现实意义突出。

一、建立对外开放与金融发展的动态模型

1. 对外开放与金融发展的动态模型分析

金融发展主要通过金融发展规模、金融发展效率和金融业的竞争程度三个指标进行衡量,当将金融发展和对外开放的相关指标分别视为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的情况下,结合动态效应可以建立动态模型:

此模型中,i 和t 分别代表区域和时间;fd 代表金融发展的具体指标;tro 和fo 分别代表贸易开放度和金融开放度;gov 代表政府的支出;state 代表国有企业产值的比重,enroll 和rgdpgr 分别代表毛入学率和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而代表随机的干扰项。为避免实践效应等使该模型发生内生性问题,需要利用动态面板数据广义矩方式对模型中的相关参数进行估计,在具体的估计使需要利用迭代循环计算和横截面权重法分别对系数和权重矩阵的收敛、广义矩权重进行计算,以此保证对相关参数的估计具有稳健性。

2. 对外开放与金融发展的动态模型相关指标的确定

金融发展可能对资源分配效率以及国际竞争格局等产生影响,所以笔者对其三项确定指标进行进一步的划分,例如金融发展规模指标可以细化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金融相关比率,如对国家货币化程度进行衡量的麦氏指标,其通常通过货币存量/国民生产总值计算获取;对国家经济金融化程度进行衡量的戈氏指标,其通常通过某时点现金金融资产总量/国民财富计算获取。其次,金融发展深度,其通常通过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国民生产总值计算获取;再次,国民储蓄比率,其主要通过金融机构城乡居民储蓄余额/名义国民生产总值计算获取。金融发展效率指标可以通过以下三方面指标表示,首先,储蓄投资转化率,其主要通过资本形成总额/地区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计算获取,计算结果直接正向反映地区金融创造财富的实际能力;其次,存贷比,其主要通过区域金融机构年末贷款余额和其年末存款余额之间的比值进行计算获取;再次,非国有企业获贷比,其通常通过此类型企业所获取的贷款额和银行总贷款额之间的比值计算获取,此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金融在社会资源配置方面的实际效率,非国有企业的运行效率实际情况决定,其应该获取较大比例的资金供应。金融市场竞争程度,现阶段主要通过非国有金融机构吸收存款额/所有金融机构的吸收存款额计算获取。除金融发展的相关指标外,还需要对金融开放、贸易开放、控制标量等进行明确,现阶段对金融开放的计算方式并不明确,但考虑到我国外资流入较长时间使资本流动的主要形式,所以利用区域的直接投资/国民生产总值计算评估金融开放程度。贸易开放度主要通过进出口总额/名义国民生产总值计算获取;而控制标量,主要包括政府支出、毛入学率、国有比重、实际经济增长率进行表示。

现阶段相关研究已经证实,政府支出、教育体系优化对金融发展会产生一定的作用,区

域国有部门比重与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之间具有显著的负相关性,国有部门贷款在金融机构贷款业务中更加占有优势,所以在理论上,我国区域中国有部门比重越高,其金融发展的效率和金融竞争程度会越低,但实际中,受国有企业贷款优越性的影响,其区域比重和金融发展规模之间的关系并不显著。

二、对外开放与金融发展的影响验证与分析

1. 对外开放与金融发展的动态模型数据代入

由于我国2001年进入世界贸易组织,2000年开始进行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所以笔者从《中国对外贸易年鉴》《各省统计年鉴》等资料中获取相关数据,对对外开放对金融发展的影响展开研究。针对相关结果计算发现,金融相关比率、金融发展深度、居民储蓄比率在2000年至2015年的均值分别为2.41、1.02、0.9,标准差分别为0.8、0.3、1.1;储蓄投资转化率、存贷比、非国有企业获贷比在2000年至2015年的均值分别为0.75、0.76、0.79,标准差分别为0.239、0.125、3.62;金融市场竞争程度在2000年至2015年的均值为5.9,标准差为2.7;金融开放和贸易开放在2000年至2015年的均值分别为0.03和0.33,标准差分别为0.025和0.42;政府支出、毛入学率、国有比重、实际经济增长率在2000年至2015年的均值分别为0.16、0.50、0.99、0.15,标准差分别为0.066、0.20、0.02、0.07。

2. 对外开放对金融发展的影响分析

对以上结算结果进行广义估计,可以发现,首先,金融发展的规模指标、效益指标以及贸易开放度的回归系数小于0,只有非国有企业获贷比和居民储蓄比率的回归系数表现的比显著,这在一定程度上表面2000年至2015年我国贸易开放程度虽整体上表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但对金融发展规模和储蓄投资转化率并未产生较明显的推动作用,这并未受到城镇居民储蓄比率、资金配置效率等指标的影响,所以在此期间贸易开放程度实际上对金融发展规模的扩大产生了一定的抑制作用。其次,计算结果中所获取的贸易开放回归系数虽然都在0以上,但其之间的相关性并不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虽然贸易开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动金融竞争程度的提升,但这种推动作用的实际效果并不明显。再次,结合回归计算的结果可以发现,居民储蓄比率的固定效应回归系数为0.36,在0以上,而其他金融发展规模指标和金融开放度的回归系数均在0以下,但并不限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金融开放对兼容发展规模的扩大会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但这种抑制作用的显著性并不高;另外,在回归计算中除非国有企业获贷率的回归系数为-0.02外,其他的金融发展效率和金融业的竞争程度指标的回归系数均在0以上,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金融开放对储蓄到投资的转化效率、金融业的竞争等方面具有推动作用,但这种推动作用的实际力度并不高,但金融开放会对金融资源的分配效率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除此之外,可以发现储蓄投资转化率的系数为-0.31,这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政府支出会推动金融发展规模的殴打,提升金融发展效率,但并不会对金融业的竞争程度产生明显的影响。而计算中大部分国有比重的回归系数在0以上,且具有显著的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在国有部门的比重上升的同时会一直金融发展规模的扩大,而且对金融发展效率的提升和金融竞争水平的提高等方面也会起到较明显的一致作用;真实经济增长率的回归系数计算结果中大部分数据小于0,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经济增长对金融发展规模的扩大和金融发展效率的提升并不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而且也不会对金融竞争程度产生明显的影响。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我国贸易开放程度不断提升的同时,并未明显的带动金融发展,而且金融开放程度提升的过程中,对金融发展产生的推动作用也并未达到较高的程度,知识对存储向投资的转化效率和金融竞争程度产生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在金融开放的过程中,对资金分配效率的提升抑制作用较明显,在国有部门比重不断提升的同时,金融发展规模却表现出一定的缩减趋势,虽然在2008年前后发生了与此相反的情况,但这与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对对外开放的影响具有密切的关系,可见上述对对外开放对金融发展的抑制效应的分析具有一定的稳健性和可靠性。

3. 对外开放对金融发展的抑制效应分析

结合以上分析可以发现,贸易开放除对城镇居民储蓄比率具有积极的影响外,对我国金融发展规模和金融发展效率都会产生较明显的抑制效应,换言之,在我国贸易开放程度不断扩大的过程中我国金融业的竞争程度会有所提升,但金融发展的规模和金融发展的效率,在此过程中并不会表现出明显的发展。这与现阶段部分理论研究存在一定的不相符,现阶段相关理论认为国家贸易开放的程度提升会为金融发展创造条件,而且对外开放程度的扩大,会推动资金全球性的流动,金融机构为获取经济效益会进行自我完善,但我国在对外开放的程度提升的工程中,受外部冲击、贸易竞争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国内投资发生了较明显的波动,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金融发展,而且我国的金融发展和贸易发展之间的协调性并不理想,前者的发展相对后者明显滞后,这在衣服那个程度上会使金融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增加,使投资、金融等方面的需求量减少,这也是导致我国对外开放对金融发展产生抑制效应的重要原因。结合发达国家在2000年至2015年对外开放和金融发展的关系可以发现,虽然我国和发达国家在此段期间的对外开放度整体上都表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而且我国在大部分时间的贸易开放度要高于发达国家,但我国的金融开放度却明显低于发达国家,这与我国金融机构在金融中间体系中的垄断地位具有密切的关系,这说明我国贸易开放度与金融开放度之间的不协调,相比西方发达国家更加明显,这也是我国对外开放对金融发展产生抑制效应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外商投资企业。私人和民营企业在我国贸易开放过程中的推动作用,相比国有企业更加突出,成为推动贸易开放的主体,而我国金融支持主体主要是国有企业,两者之间的比协调,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一直对外开放推动金融发展。

三、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现阶段人们已经认识到对外开放是时代发展的主流趋势,但由于我国的贸易与金融的开放程度不协调、结构不匹配,使对外开放对金融发展会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这为我国的金融结构调整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导。

摘 要:随着各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大,各国在经济、贸易、金融等方面的联系更加密切,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如果以贸易开放度作为衡量标准,我国的对外开放程度也表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但结合我国金融的发展状态可以发现对外开放对金融发展会产生一定的抑制效应,在此背景下,本文结合2000年至2015年的相关数据对对外开放对金融发展的抑制效应展开研究,为更加全面的认识对外开放和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做出努力。

关键词:对外开放;金融发展;抑制效应

对外开放即国家主动的扩大对外经济交往,并对封闭国内市场或国内投资的保护政策进行放宽或消除,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现阶段大部分国家均坚持开放型经济发展;而金融发展指金融结构的短期或长期变化,金融结构通常由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共同决定,在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大的过程中会对金融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而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大致平行的关系,所以对对外开放与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展开研究,现实意义突出。

一、建立对外开放与金融发展的动态模型

1. 对外开放与金融发展的动态模型分析

金融发展主要通过金融发展规模、金融发展效率和金融业的竞争程度三个指标进行衡量,当将金融发展和对外开放的相关指标分别视为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的情况下,结合动态效应可以建立动态模型:

此模型中,i 和t 分别代表区域和时间;fd 代表金融发展的具体指标;tro 和fo 分别代表贸易开放度和金融开放度;gov 代表政府的支出;state 代表国有企业产值的比重,enroll 和rgdpgr 分别代表毛入学率和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而代表随机的干扰项。为避免实践效应等使该模型发生内生性问题,需要利用动态面板数据广义矩方式对模型中的相关参数进行估计,在具体的估计使需要利用迭代循环计算和横截面权重法分别对系数和权重矩阵的收敛、广义矩权重进行计算,以此保证对相关参数的估计具有稳健性。

2. 对外开放与金融发展的动态模型相关指标的确定

金融发展可能对资源分配效率以及国际竞争格局等产生影响,所以笔者对其三项确定指标进行进一步的划分,例如金融发展规模指标可以细化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金融相关比率,如对国家货币化程度进行衡量的麦氏指标,其通常通过货币存量/国民生产总值计算获取;对国家经济金融化程度进行衡量的戈氏指标,其通常通过某时点现金金融资产总量/国民财富计算获取。其次,金融发展深度,其通常通过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国民生产总值计算获取;再次,国民储蓄比率,其主要通过金融机构城乡居民储蓄余额/名义国民生产总值计算获取。金融发展效率指标可以通过以下三方面指标表示,首先,储蓄投资转化率,其主要通过资本形成总额/地区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计算获取,计算结果直接正向反映地区金融创造财富的实际能力;其次,存贷比,其主要通过区域金融机构年末贷款余额和其年末存款余额之间的比值进行计算获取;再次,非国有企业获贷比,其通常通过此类型企业所获取的贷款额和银行总贷款额之间的比值计算获取,此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金融在社会资源配置方面的实际效率,非国有企业的运行效率实际情况决定,其应该获取较大比例的资金供应。金融市场竞争程度,现阶段主要通过非国有金融机构吸收存款额/所有金融机构的吸收存款额计算获取。除金融发展的相关指标外,还需要对金融开放、贸易开放、控制标量等进行明确,现阶段对金融开放的计算方式并不明确,但考虑到我国外资流入较长时间使资本流动的主要形式,所以利用区域的直接投资/国民生产总值计算评估金融开放程度。贸易开放度主要通过进出口总额/名义国民生产总值计算获取;而控制标量,主要包括政府支出、毛入学率、国有比重、实际经济增长率进行表示。

现阶段相关研究已经证实,政府支出、教育体系优化对金融发展会产生一定的作用,区

域国有部门比重与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之间具有显著的负相关性,国有部门贷款在金融机构贷款业务中更加占有优势,所以在理论上,我国区域中国有部门比重越高,其金融发展的效率和金融竞争程度会越低,但实际中,受国有企业贷款优越性的影响,其区域比重和金融发展规模之间的关系并不显著。

二、对外开放与金融发展的影响验证与分析

1. 对外开放与金融发展的动态模型数据代入

由于我国2001年进入世界贸易组织,2000年开始进行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所以笔者从《中国对外贸易年鉴》《各省统计年鉴》等资料中获取相关数据,对对外开放对金融发展的影响展开研究。针对相关结果计算发现,金融相关比率、金融发展深度、居民储蓄比率在2000年至2015年的均值分别为2.41、1.02、0.9,标准差分别为0.8、0.3、1.1;储蓄投资转化率、存贷比、非国有企业获贷比在2000年至2015年的均值分别为0.75、0.76、0.79,标准差分别为0.239、0.125、3.62;金融市场竞争程度在2000年至2015年的均值为5.9,标准差为2.7;金融开放和贸易开放在2000年至2015年的均值分别为0.03和0.33,标准差分别为0.025和0.42;政府支出、毛入学率、国有比重、实际经济增长率在2000年至2015年的均值分别为0.16、0.50、0.99、0.15,标准差分别为0.066、0.20、0.02、0.07。

2. 对外开放对金融发展的影响分析

对以上结算结果进行广义估计,可以发现,首先,金融发展的规模指标、效益指标以及贸易开放度的回归系数小于0,只有非国有企业获贷比和居民储蓄比率的回归系数表现的比显著,这在一定程度上表面2000年至2015年我国贸易开放程度虽整体上表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但对金融发展规模和储蓄投资转化率并未产生较明显的推动作用,这并未受到城镇居民储蓄比率、资金配置效率等指标的影响,所以在此期间贸易开放程度实际上对金融发展规模的扩大产生了一定的抑制作用。其次,计算结果中所获取的贸易开放回归系数虽然都在0以上,但其之间的相关性并不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虽然贸易开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动金融竞争程度的提升,但这种推动作用的实际效果并不明显。再次,结合回归计算的结果可以发现,居民储蓄比率的固定效应回归系数为0.36,在0以上,而其他金融发展规模指标和金融开放度的回归系数均在0以下,但并不限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金融开放对兼容发展规模的扩大会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但这种抑制作用的显著性并不高;另外,在回归计算中除非国有企业获贷率的回归系数为-0.02外,其他的金融发展效率和金融业的竞争程度指标的回归系数均在0以上,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金融开放对储蓄到投资的转化效率、金融业的竞争等方面具有推动作用,但这种推动作用的实际力度并不高,但金融开放会对金融资源的分配效率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除此之外,可以发现储蓄投资转化率的系数为-0.31,这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政府支出会推动金融发展规模的殴打,提升金融发展效率,但并不会对金融业的竞争程度产生明显的影响。而计算中大部分国有比重的回归系数在0以上,且具有显著的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在国有部门的比重上升的同时会一直金融发展规模的扩大,而且对金融发展效率的提升和金融竞争水平的提高等方面也会起到较明显的一致作用;真实经济增长率的回归系数计算结果中大部分数据小于0,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经济增长对金融发展规模的扩大和金融发展效率的提升并不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而且也不会对金融竞争程度产生明显的影响。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我国贸易开放程度不断提升的同时,并未明显的带动金融发展,而且金融开放程度提升的过程中,对金融发展产生的推动作用也并未达到较高的程度,知识对存储向投资的转化效率和金融竞争程度产生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在金融开放的过程中,对资金分配效率的提升抑制作用较明显,在国有部门比重不断提升的同时,金融发展规模却表现出一定的缩减趋势,虽然在2008年前后发生了与此相反的情况,但这与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对对外开放的影响具有密切的关系,可见上述对对外开放对金融发展的抑制效应的分析具有一定的稳健性和可靠性。

3. 对外开放对金融发展的抑制效应分析

结合以上分析可以发现,贸易开放除对城镇居民储蓄比率具有积极的影响外,对我国金融发展规模和金融发展效率都会产生较明显的抑制效应,换言之,在我国贸易开放程度不断扩大的过程中我国金融业的竞争程度会有所提升,但金融发展的规模和金融发展的效率,在此过程中并不会表现出明显的发展。这与现阶段部分理论研究存在一定的不相符,现阶段相关理论认为国家贸易开放的程度提升会为金融发展创造条件,而且对外开放程度的扩大,会推动资金全球性的流动,金融机构为获取经济效益会进行自我完善,但我国在对外开放的程度提升的工程中,受外部冲击、贸易竞争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国内投资发生了较明显的波动,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金融发展,而且我国的金融发展和贸易发展之间的协调性并不理想,前者的发展相对后者明显滞后,这在衣服那个程度上会使金融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增加,使投资、金融等方面的需求量减少,这也是导致我国对外开放对金融发展产生抑制效应的重要原因。结合发达国家在2000年至2015年对外开放和金融发展的关系可以发现,虽然我国和发达国家在此段期间的对外开放度整体上都表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而且我国在大部分时间的贸易开放度要高于发达国家,但我国的金融开放度却明显低于发达国家,这与我国金融机构在金融中间体系中的垄断地位具有密切的关系,这说明我国贸易开放度与金融开放度之间的不协调,相比西方发达国家更加明显,这也是我国对外开放对金融发展产生抑制效应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外商投资企业。私人和民营企业在我国贸易开放过程中的推动作用,相比国有企业更加突出,成为推动贸易开放的主体,而我国金融支持主体主要是国有企业,两者之间的比协调,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一直对外开放推动金融发展。

三、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现阶段人们已经认识到对外开放是时代发展的主流趋势,但由于我国的贸易与金融的开放程度不协调、结构不匹配,使对外开放对金融发展会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这为我国的金融结构调整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导。


相关文章

  • 利率市场化改革问题研究综述_李菁
  • <经济问题探索>2014年第8期 利率市场化改革问题研究综述 李 12菁,蔡彤娟 * (1.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100872; 2.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100029)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术界围绕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 ...查看


  • 金融发展理论
  • 金融发展理论:一个文献综述 学科与流派 金融发展理论:一个文献综述 金 学 群 3 提 要 在麦金农和萧之后,20世纪80年代末,现代金融发展理论在利用现代金融理论和内生经济增长理论重构自己的理论基础之后,已经成为一个包括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 ...查看


  • 规模经济.卡甘效应与微观货币需求
  • 作者:彭方平连玉君胡新明赵慧敏 经济研究 2013年08期 一.引言 自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M2与GDP之比值一路走高,近年来该比值更是超过日本,成为全球M2与GDP比值最高的国家之一.学术界通常用货币-产出比衡量发展中国家金融深化 ...查看


  • 出口退税率持续调高对财政收入的影响分析
  • .财耩.型:塑鲤鱼竺堡趟垫盟堡盈 口黎静文西南财经大学财税学院 的建立和对外开放格局的构建,同时会加重地方尤其是东部沿 海城市的财政压力,不利于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地方政府集中财力渡 过危机.出口退税地方负担的加重,势必会反过来影响地方政府 支 ...查看


  • 房地产业对相关产业的带动效应研究
  • 王国军.刘水杏:房地产业对相关产业的带动效应研究 房地产业对相关产业的带动效应研究 王国军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系 100029) (首都经贸大学城市经济系 100070) 3 刘水杏 内容提要:房地产业历来是各国政府在通货紧缩或通货膨胀 ...查看


  • 2011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 2011年是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的第四年,国际经济环境依然复杂严峻:就国内而言,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年,各地方政府铺摊子.上项目的热情高涨.因此2011年的宏观经济走势依然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根据2010年宏观经 ...查看


  • 提高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效应的途径
  • 作者:洪正华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03年06期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宏观调控的两大政策支柱,相应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效应是决定宏观调控成效最为重要的两个方面,事关国民经济能否保持平稳运行和实现长期增长,因而在一个国家的政策体系中具有 ...查看


  • 经济"新常态"对宏观调控的新要求
  • 2014年9月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1'}leSep.,2014V01.15.No.5第15卷第5期J0umalofShanghaiAdminislmtionInstitute 中图分类号:F1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176(2 ...查看


  • 城市规模聚集的经济增长效应分析_2
  • 第2章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和规模体系现状 2.1我国的城市化进程 城市规模聚集的动态过程集中表现为城市化水平的提高.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城市发展的较快增长期.其原因既有农村生产力大幅度提高.农业剩余劳动力俱增产生的推力作用,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