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传染病 1

传染病知识培训会议记录

时 间:2013年10月23号

地 点:杨各庄医院四楼会议室

参加人员:全体乡医、临床科室人员

内 容:

一、目的

二、冬季常见的几种主要传染病及预防措施

三、传染病报告

冬季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

为认真贯彻落实唐山市卫生局及迁安市卫生局关于秋冬季传染病防控的相关要求,我院特组织全体乡医及我院临床科室人员进行冬季传染病的防治知识培训,要求全体乡医及本单位临床医务人员要切实提高认识,加强对疫情主动搜索、监测,严格执行疫情报告管理制度,完善防控技术方案、预案。

一、冬季常见的几种主要传染病及预防措施

冬季常见病1——水痘

水痘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冬春季节。在幼儿园、小学等集体儿童机构内易造成流行。

流行病学:

(1)水痘患者为主要传染源,自水痘出疹前1~2天至皮疹干燥结痂时,均有传染性。

(2)主耍通过直接接触或喷嚏、咳嗽飞沬传播,也可由于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玩具、衣服、用具等而得病,但少见。

(3)人群普遍具有易感性,但以4岁以内学龄前儿童发病最多,病后获得持久免疫,但可发生带状疱疹。

(4)流行特征:全年均可发生,冬春季多见。本病传染性很强,易感者接触患者后约90%发病,故幼儿园、小学等幼儿集体机构易引起流行。

潜伏期通常为十四到十六天。病变主要位于皮肤及粘膜,偶尔发生在内脏。临床表现为发病前2~3周内有水痘接触史,发疹前的前驱期无或极短,年纪越轻,越无前驱症状;幼儿可能一开始发烧就进入发疹期。依红斑、丘疹、水泡、脓泡之变化顺序发疹,丘疹会迅速发展成露珠状清澈水泡,然后再变混浊。因为变化的速度很快(约六至八小时),较早发出的疹子已变为脓泡,新的疹子可能还在红斑丘疹阶段,故在同一时间内可在同一部位看到各阶段变化之疹子,此为水痘之特色表现。疹子极痒,多集中分布于躯干(典型向心性分布),随后续向头及肩部蔓延,最后是四肢(上臂大腿较前臂小腿为多)。眼结膜、口腔与咽部粘膜、阴道粘膜都可能出现水痘。水疱容易破裂形成很浅的溃疡。所有病变最后均将结痂,此时就没有传染性。病后可获得终身免疫。

治疗:

水痘患儿的病情一般比较缓和,很少有并发症,无须特殊治疗,常可自然痊愈,但要精心护理,以防止感染。要给病儿多喝水,并供给营养丰富、容易消化的食物。应避免受凉感冒,注意衣物和用具的清洁消毒,讲究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剪短指甲,避免小儿抓伤皮疹而引起感染。如果瘙痒严重,可搽一些止痒水,也可服用扑尔敏等药物;已有感染可局部涂一些消炎软膏,切忌使用肤轻松、

皮炎平一类的软膏,以免造成全身性水痘。

预防措施:

1、加强水痘防病宣传,教育和培养孩子良好卫生习惯,做到勤洗手,以免传染病交叉感染。

2、冬春季节教室要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环境整洁,空气流通。

3、每天晨检,发现水痘患者应及时报告,隔离传染源,患病幼儿必须在家隔离治疗,待结痂干燥后方能复学(自发病起21天左右)。对接触过水痘病人的孩子最好也要隔离观察3周。

4、对易感儿童接种水痘疫苗,接种疫苗后15天产生抗体,30天时抗体水平达到高峰,抗体阳转率95%左右,免疫力持久,接种水痘疫苗是预防和控制水痘的有效手段。

冬季常见病2——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临床症候群,具有临床表现多样的特点,多数病例临床表现较轻,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病例出现呼吸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引起脑炎、心肌炎、肺水肿、弛缓性麻痹等症状,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导致死亡。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包括柯萨奇病毒A组、肠道病毒71型等。

肠道病毒EV71型感染主要表现为手足口病,但也可表现为其他疾病,手足口病可以由肠道病毒EV71型感染引起,也可以由柯萨奇病毒A组等其他肠道病毒感染引起,两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并不是一对一的关系。但根据国内外资料,与其他肠道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相比,由肠道病毒71型感染引起的疾病发生重症感染的比例较大,病死率也较高,重症病例病死率可达10%-25%。

发病特点:

(1)年龄段普遍偏小,最大的患者11岁,最小的才1岁左右,其中2—3岁的居多;成人也可感染。(2)发病地区分散,且主要在农村地区。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差,不良个人卫生习惯易发病。(3)大部分病例病情较轻,可治愈。少数患者可出现脑炎及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衰竭等,严重时可危及生命。(4)该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常见于4~9月份。但是按照我市近年来手足口病流行特点,在9-10月会出现一个小的高峰。

传播途径:

1.人群密切接触是重要的传播方式,儿童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感染。

2.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故与生病的患儿近距离接触可造成感染。

3.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物,也可发生感染。

临床表现:

患儿感染肠道病毒EV71后,多以发热起病,一般为38℃左右。部分病人早期有咳嗽、流涕和流口水等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有的孩子可能有恶心、呕吐等反应。发热1~2天后开始出现皮疹,通常在手足、臀部出现,或出现口腔粘膜疱疹。有的患儿不发热,只表现为手、足、臀部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病情较轻。大多数患儿在一周以内体温下降、皮疹消退,病情恢复。

预防措施:

1、托幼机构等儿童集体生活、学习的场所,要做好晨间体检,发现有发热、

皮疹的孩子,要立即要求家长带小孩去医院就诊,同时报告相关部门。患儿应在家中休息,不宜继续上学。

2、发现有发热、皮疹的孩子后,要立即对玩具、被褥、桌椅等进行消毒;同时做好食堂、卫生间、教室等的消毒处理。保持教室和寝室等活动场所通风换气。

3、发现保育员、教师和其他工作人员有发热伴皮疹的,应立即暂停工作。

正确的洗手方法:

推荐较合理的五步洗手法:湿、搓、冲、捧、擦。

一、湿:在水龙头下把手淋湿,擦上肥皂或洗手液。

二、搓 手心、手臂、指缝相对搓揉20秒:

(一)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摩擦;

(二)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搓擦,交换进行;

(三)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沿指缝相互摩擦;

(四)一手握另一手大拇指旋转搓擦,交换进行;

(五)弯曲各手指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搓擦,交换进行;

(六)搓洗手腕,交换进行。

三、冲: 用清水把手冲洗干净。

四、捧: 用清水将水龙头冲洗干净,再关闭水龙头。

五、擦: 用干净的毛巾/纸巾擦干或烘干机烘干。

冬季常见病3——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性极强的感冒。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最常引起发病的是甲型。甲型流感病毒易发生突变,出现新的亚型,引起大流行。由于人体对各型流感病毒之间无交叉免疫能力,故每年都有不同范围的新亚型流感流行。流行性感冒的症状与普通感冒大致相似;亦有部分患者全身症状较普通感冒重,如:持续高热、头痛、肌痛、全身疲软无力等症;部分患者病程迁延,可持续2周或更长时间;老年患者及慢性病患者易出现下呼吸道合并症,以及心肌炎、肌炎、脑炎等并发症。

发病原因:

气候寒冷、门窗紧闭、少运动、抵抗力下降,是流感易流行的原因。

临床表现:

流感潜伏期1~3日,最短数小时。流感根据临床表现分以下几种临床类型: ①典型流感:急起畏寒高热,乏力,头痛,咽痛,有鼻塞、流涕、喷嚏、干咳、咽部可见充血,肺部闻干罗音。发热3~4日后热退,但上呼吸道症状及乏力可持续2周左右。

②其他类型流感:轻型流感:症状轻,病程2~3日。肺炎型流感:主要发生于老幼体弱者。典型流感1~2日后病情加重剧咳、吐粘痰或血痰,气急发绀,可伴发心力衰竭。双肺湿罗音,X线检查双肺散在絮状或结节状阴影。

胃肠型和中毒型流感:胃肠型流感除呼吸道症状外主要以腹泻、呕吐为特征。中毒型极少见,主要表现为高热、血压下降,易发生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因为幼儿及老人抵抗力较差,也可能并发肺炎、支气管炎、脑炎、心肌炎等,严重者甚至会死亡。

一般经过适当的治疗,通常需一周至二周的时间才会复原。

治疗:

无特效药物,主要是对症治疗。①多喝水、多休息,使体力尽快复原,以对

抗病毒。②一般及对症治疗:呼吸道隔离1周,戴口罩,多饮水。高热时酌情服用APC等解热镇痛药。有脱水者可适当补液。合并细菌感染时酌情选用抗生素。③抗病毒治疗:甲型流感早期用金刚烷胺效果。病毒唑对各型流感均有疗效。④中药治疗:感冒冲剂、银翘解毒片、桑菊感冒片、感冒清均可减轻症状、缩短病程。

预防措施:

1、保持良好的个人及环境卫生。 勤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洗手,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双手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如打喷嚏后)应立即洗手。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手帕或纸巾掩住口鼻,避免飞沫污染他人。流感患者在家或外出时佩戴口罩,以免传染他人。

2、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休息,避免过度疲劳。

3、每天开窗通风数次(冬天要避免穿堂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4、在流感高发期,尽量不到人多拥挤、空气污浊的场所;不得已必须去时,最好戴口罩。

5、接种流感疫苗是目前为止预防流感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流感疫苗和流行病毒株匹配的情况下,流感疫苗的保护效果为70-90%,即便是再次得了流感,接种过流感疫苗的人比没有接种疫苗的人症状要轻,病程会短,尤其是因流感导致严重并发症的可能性会大大降低。

★ 人感染H7N9禽流感

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是甲型流感中的一种。2013年3月底,在上海和安徽两地率先发现发现3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H7N9型禽流感是全球首次发现的新亚型流感病毒,尚未纳入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监测报告系统,并且也尚未有疫苗推出。被该病毒感染均在早期出现发热等症状。H7N9型禽流感病毒为新型重配病毒,其内部基因来自于H9N2禽流感病毒,潜伏期一般为7天以内。

病原学

禽流感病毒属正粘病毒科甲型流感病毒属。禽甲型流感病毒颗粒呈多形性,其中球形直径80~120nm,有囊膜。基因组为分节段单股负链RNA。依据其外膜血凝素(H)和神经氨酸酶(N)蛋白抗原性不同,目前可分为16个H亚型(H1~H16)和9个N亚型(N1~N9)。禽甲型流感病毒除感染禽外,还可感染人、猪、马、水貂和海洋哺乳动物。可感染人的禽流感病毒亚型为H5N1、H9N2、H7N7、H7N2、H7N3,此次报道的为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该病毒为新型重配病毒,其内部基因来自于H9N2禽流感病毒。

禽流感病毒普遍对热敏感,对低温抵抗力较强,65℃加热30分钟或煮沸(100℃)2分钟以上可灭活。病毒在较低温度粪便中可存活1周,在4℃水中可存活1个月,对酸性环境有一定抵抗力,在pH4.0的条件下也具有一定的存活能力。在有甘油存在的情况下可保持活力1年以上。

临床表现

根据流感的潜伏期及现有H7N9禽流感病毒感染病例的调查结果,潜伏期一般为7天以内。

(一) 一般表现。

患者一般表现为流感样症状,如发热,咳嗽,少痰,可伴有头痛、肌肉酸痛和全身不适。重症患者病情发展迅速,表现为重症肺炎,体温大多持续在39℃

以上,出现呼吸困难,可伴有咯血痰;可快速进展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纵隔气肿、脓毒症、休克、意识障碍及急性肾损伤等。

(二)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白细胞总数一般不高或降低。重症患者多有白细胞总数及淋巴细胞减少,并有血小板降低。

2.血生化检查。多有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C反应蛋白升高,肌红蛋白可升高。

3.病原学检测。

(1)核酸检测。对患者呼吸道标本(如鼻咽分泌物、口腔含漱液、气管吸出物或呼吸道上皮细胞)采用real time PCR(或RT-PCR)检测到H7N9禽流感病毒核酸。

(2)病毒分离。从患者呼吸道标本中分离H7N9禽流感病毒。

(三)胸部影像学检查。发生肺炎的患者肺内出现片状影像。重症患者病变进展迅速,呈双肺多发磨玻璃影及肺实变影像,可合并少量胸腔积液。发生ARDS时,病变分布广泛。

(四)预后。人感染H7N9禽流感重症患者预后差。影响预后的因素可能包括患者年龄、基础疾病、合并症等。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接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作出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诊断。在流行病学史不详的情况下,根据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特别是从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标本中分离出H7N9禽流感病毒,或H7N9禽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可以诊断。

1.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周内与禽类及其分泌物、排泄物等有接触史。

2.诊断标准。

(1)疑似病例:符合上述临床症状及血常规、生化及胸部影像学特征,甲型流感病毒通用引物阳性并排除了季节性流感,可以有流行病学接触史。

(2)确诊病例:符合疑似病例诊断标准,并且呼吸道分泌物标本中分离出H7N9禽流感病毒或H7N9禽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

重症病例:肺炎合并呼吸功能衰竭或其他器官功能衰竭者为重症病例。 治疗方法

(一)隔离治疗

对临床诊断和确诊患者应进行隔离治疗。

(二)对症治疗

可吸氧、应用解热药、止咳祛痰药等。

(三)抗病毒治疗

应尽早应用抗流感病毒药物。

1.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可选用奥司他韦(Oseltamivir)或扎那米韦

(Zanamivir),临床应用表明对禽流感病毒H5N1和H1N1感染等有效,推测对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应有效。奥司他韦成人剂量75mg每日两次,重症者剂量可加倍 ,疗程5-7天。扎那米韦成人剂量10mg,每日两次吸入。

2.离子通道M2阻滞剂:目前实验室资料提示金刚烷胺(Amantadine)和金刚乙胺(Rimantadine)耐药,不建议单独使用。

(四)中医药治疗

预防护理

1、加强体育锻炼,注意补充营养,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以增强抵抗力。

2、尽可能减少与禽类不必要的接触,尤其是与病、死禽的接触。勤洗手,远离家禽的分泌物,接触过禽鸟或禽鸟粪便,要注意用消毒液和清水彻底清洁双手。

3、应尽量在正规的销售禽流感疫情场所购买经过检疫的禽类产品。

4、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加强室内空气流通,每天1~2次开窗换气半小时。吃禽肉要煮熟、煮透,食用鸡蛋时蛋壳应用流水清洗,应烹调加热充分,不吃生的或半生的鸡蛋。要有充足的睡眠和休息,均衡的饮食,注意多摄入一些富含维生素C等增强免疫力的食物。经常进行体育锻炼,以增加机体对病毒的抵抗能力。

5、学校及幼儿园应采取措施,教导儿童不要喂饲野鸽或其他雀鸟,如接触禽鸟或禽鸟粪便后,要立刻彻底清洗双手。外出在旅途中,尽量避免接触禽鸟,例如不要前往观鸟园、农场、街市或到公园活动;不要喂饲白鸽或野鸟等。

6、不要轻视重感冒,禽流感的病症与其他流行性感冒病症相似,如发烧、头痛、咳嗽及喉咙痛等,在某些情况下,会引起并发症,导致患者死亡。若出现发热、头痛、鼻塞、咳嗽、全身不适等呼吸道症状时,应戴上口罩,尽快到医院就诊,并务必告诉医生自己发病前是否到过禽流感疫区,是否与病禽类接触等情况,并在医生指导下治疗和用药。

冬季常见病4——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特征为发热、流涕、咳嗽、眼结膜炎、口腔粘膜斑及全身皮肤斑丘疹。

我国在1978年开始实施计划免疫,由于麻疹疫苗接种率逐年提高,使麻疹发病率、死亡率都大幅度下降,麻疹的大流行基本上得到控制。近年,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流动人口的不断增加,部份儿童麻疹疫苗漏种或免疫失败,加之初免后随着年龄增加而免疫力逐渐降低等原因,致使麻疹仍有不断的发生,且表现如下新的特点:

1、发病年龄后移。过去麻疹发病多为5岁以下儿童,尤以1~2岁最多。现在麻疹除8个月以内婴儿发病外,其它多数为较大儿童或成人发病,特别是成人发病呈明显增多趋势。2、轻型或非典型患者增多。过去典型麻疹具有“烧三天、出(疹)三天、退三天”的特征,麻疹诊断比较容易,如今典型麻疹比较少见,发热、上呼吸道炎症及全身中毒症状较轻,常无麻疹黏膜斑。皮疹形态及出疹顺序也随着有所改变。3、成人麻疹增多且症状比较典型。接种麻疹疫苗后几乎都能获得保护,但成人多数未接种疫苗,特别是外市人口,因无麻疹免疫,常易感染,成人感染麻疹症状较重,发热多在39℃~40℃,早期可有麻疹黏膜斑,皮疹也为典型。4、发病季节改变。未使用麻疹疫苗前,麻疹以10月至次年2月为高发季节,普种麻疹疫苗后,高发季节后移至每年3~5月份。

流行病学:

传染源:患者为唯一传染源。一般认为出疹前后5天均有传染性。

传播途径:麻疹病毒大量存在于发病初期病人的口、鼻、眼、咽分泌物及痰、尿、血中,通过病人打喷嚏、咳嗽等途径将病毒排出体外,并悬浮于空气中,形成“麻疹病毒气溶胶”。易感者吸入后即可形成呼吸道感染,也可伴随眼结膜感染。除主要经空气飞沫直接传播外,麻疹病毒也可经接触被污染的生活用品,作为机械携带工具,在短时间短距离起到传播作用,引起感染。

易感人群:未患过麻疹,也未接种麻疹疫苗者均为易感者。病后有较持久的免疫。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为10~14天。本病典型经过分三期。

(一)前驱期:又称出疹前驱期,持续2~4天,但体弱,重症或滥用退热剂者可延至7~8天。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炎症,急起发热,咳嗽、流涕、喷嚏、畏光流泪,结膜充血、眼睑浮肿。咳嗽逐日加重。少数病人病初1~2日在颈、胸、腹部出现风疹样或猩红热样皮疹或荨麻疹,数小时即退,称为前驱疹。此时在悬雍垂、扁桃体、咽后壁、软腭处亦可见到红色斑点,出疹期才消退。

(二)出疹期:于第4病日左右开始出疹,一般持续3~5天。皮疹首先开始耳后发际,渐及前额、面颈、躯干与四肢,待手脚心见疹时,则为“出齐”或“出透”。皮疹初为细小、稀疏淡红色斑丘疹,直径2--4mm。24小时内转变为椭圆形、表浅、有薄膜包围的“露珠”状疱疹,周围红晕,大小不等。然后疱液从清亮转为云雾状,后干燥结痂。疹间可见正常皮肤,皮疹出透后转为暗棕色。病情严重时,皮疹可突然隐退。皮疹分布呈向心性,以躯干、头、腰部多见。皮疹分批出现,斑疹、丘疹、疱疹及结痂等各期皮疹同时存在。口腔、咽部和结膜可见小红丘疹,继之形成疱疹,破溃后形成小溃疡。经1~3周结痂脱落,无色素沉着及疤痕,但如继发感染可留下永久性小疤痕。

本期全身中毒症加重,体温高达40℃,精神萎糜、嗜睡,有时谵妄抽搐。面部浮肿,皮疹,眼分泌物增多,甚至粘连眼睑不易睁开,流浓涕,上述表现之面貌称为麻疹面容。

(三)恢复期:皮疹出齐后,中毒症状明显缓解,体温下降,约1~2日降至正常。精神食欲好转,呼吸道炎症迅速减轻,皮疹按出疹顺序消退并留有糠麸样细小脱屑及淡褐色色素沉着,以驱干为多,1~2周退净。若无并发症的典型麻疹全程10~14天。

治疗:对麻疹病毒至今尚未发现特异的抗病毒药物,故治疗重点在加强护理,对症处理和防治并发症。

(一)护理:1、隔离患者应卧床休息,在家隔离、治疗至出疹后5天。有并发症患者应住院隔离治疗,隔离期延长5天。2、居室空气新鲜,保持适当温度和湿度,衣被不宜过多。3、保持皮肤及眼、鼻、口腔、皮肤保持清洁,用温热水洗脸,生理盐水漱口,用抗生素(红霉素)眼膏或(氯霉素,诺氟沙星)眼药水保护眼睛,防止继发感染。4、饮食宜富营养易消化,并应多喂温开水。不用忌口,恢复期尚应加餐。

(二)对症处理:高热时可给小剂量退热剂,咳剧时予以镇咳药等。体弱病重者可早期给丙种球蛋白肌注,少量多次输血或血浆。近年报告给麻疹病人补充维生素A,一次10万~20万IU口服,可减轻病情,使病死率下降。

(三)防治并发症:1.肺炎2.喉炎3.心血管功能不全。

预防措施:

1、对病人采取呼吸道隔离至出疹后5天,有并发症者延至疹后10天。

2、接触的易感儿隔离观察21天。

3、病室通风换气进行空气消毒,患儿衣被及玩具曝晒2小时,减少不必要的探视预防继发感染。

4、流行期间不带易感儿童去公共场所,托幼机构暂不接纳新生。

5、为提高易感者免疫力,对8个月以上未患过麻疹的小儿可接种麻疹疫苗。接种后12日血中出现抗体,1个月达高峰,故易感儿接触病人后2日内接种有预

防效果。对年幼、体弱的易感儿肌注人血丙种球蛋白或胎盘球蛋白,接触后5日内注射可免于发病,6日后注射可减轻症状,有效免疫期3~8周。 注意事项:

1.单纯出麻疹,孩子无其他并发症,一般没有危险,家长不要慌张,按医生嘱咐在家对病儿进行细致护理,可顺利恢复。需要时家长可以请负责本地段的保健人员到家里来访视,指导治疗与护理。不要带孩子到处去看病,这样万一着凉,疹子出不透,就容易发生并发症。或再感染上其他疾病。同时也会把麻疹传染给别人。

2.急性期病儿有高热时,如按医生的吩咐吃少量退热药,或用温水给病儿擦浴等,都可以使体温下降,但必须注意,退热不要退得太快、太低,出汗过多,可能会造成病儿“虚脱”,或者疹子没有发透,役决就回去了。一般退至38℃左右就行。

3.自从小儿普遍采用麻疹疫苗预防接种以来,城市小儿麻疹发病明显减少,但在学龄期或青年期往往出现了较多病例,这就需要在适当的年龄阶段进行再免疫。

流行性腮腺炎(epidemic parotitis)是儿童和青少年中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苍耳风”)临床特征为腮腺非化脓性肿胀、疼痛、发热等。并可侵犯各种腺体组织或神经系统及肝、肾、心脏、关节等器官。本病好发儿童,亦可见于成人。为自限性疾病,大多预后良好,极少死亡。

病原学及发病机制

• 腮腺炎病毒属副粘病毒科。单股RNA病毒。对腺体和神经组织有亲和性 本病毒抵抗力弱,不耐热,一般室温下,经2-3天其传染性消失。对紫外线及一般消毒剂敏感。强紫外线下仅活半分钟,甲醛溶液、30%来苏尔、75%乙醇等接触2~5分钟灭活,但耐寒。人是唯一的病毒宿主。

流行病学

1. 传染源 早期病人和隐性感染者。腮肿前7天至腮肿后9天均可自病人唾液中分离出病毒,因此在这两周内有高度传染性。感染腮腺炎病毒后,无腮腺炎表现,仅有其它器官受累者,唾液及尿亦可检出病毒。

2. 传播途径 本病毒在唾液、鼻咽分泌物中通过飞沫传播。亦可接触传播。孕妇感染本病可通过胎盘传染胎儿,而导致胎儿畸形或死亡,流产的发生率也增加。

3. 易感人群 普遍易感。90%病例发生于1~15岁,尤其5~9岁的儿童。1岁以内婴儿很少患病。成人中80%曾患过显性或隐性感染。儿童患者无性别差异,

青春期后发病男多于女。病后可有持久免疫力。

临床表现

• 潜伏期1~30天,平均18天。

起病大多较急,无前驱症状。有发热、畏寒、头痛、咽痛、食欲不佳、恶心、呕吐、全身疼痛等,数小时 腮腺肿痛,逐渐明显,体温可达39℃以上,成人重,幼儿轻。不典型病人无腮腺肿胀,而以脑膜炎、睾丸炎等为主要表现。也有仅见颌下腺及舌下腺肿胀。

腮腺肿胀最具特征性:①肿大时间: 发病1~3天②肿大顺序: 一侧 →双侧 → 颌、舌下腺 ③肿大部位: 以耳垂为中心④色泽: 亮而不红⑤质 地: 坚韧、触痛,局部皮肤温度增高⑥边界: 不清⑦腮腺导管: 堵塞,开口红肿、无脓⑧加重因素: 言语、进食、咀嚼⑨淀 粉 酶: 增高

并发症:1. 神经系统并发症:脑膜炎2.睾丸炎或卵巢炎3. 胰腺炎 实验室检查

血象:WBC正常或稍低,L相对增多。

血清和尿淀粉酶测定:90%患者的血清淀粉酶有轻中度增高,有助诊断。淀粉酶增高程度与腮腺肿胀成正比。无腮腺肿大的脑膜炎患者,尿中淀粉酶也可升高。疑并发胰腺炎时进一步测定血清脂肪酶。

脑脊液检查:无脑膜炎表现的患者,约50%病例白细胞轻度升高,可分离出该病毒。

血清学检查:特异性IgM抗体敏感性强、特异性强,可作早期诊断但不作常规应用。

病毒分离:早期患者可在唾液、尿、血、脑脊液中分离到病毒。

治疗:无特效治疗,一般抗生素无效。常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对症处理。 预 防

管理传染源:早期隔离患者直至腮腺肿完全消退为止。

切断传播途径:通风换气、食醋蒸熏消毒

保护易感人群:①被动免疫:流行性腮腺炎减毒活疫苗。鸡胚细胞培养减毒活疫苗,国外自1966年开始大量使用,其预防感染的效果小儿可达97%,成人中可达93%。免疫后,腮腺炎病毒的中和抗体至少可保持9.5年。②主动免疫:减毒活疫苗③药物预防:板兰根等

二、传染病报告

传染病分类:

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其中,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传染病报告程序:

卫生部规定,执行职务的医护人员和检疫人员、疾病预防控制人员、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都为责任疫情报告人。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为责任报告单位。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规定:要求,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或疑似病人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电话、传真)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于2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

卫生部要求各有关单位发现重大传染病疫情,重大食物、职业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要在2小时内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接到报告后,在2小时内报告卫生部。对可能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卫生部将立即报告国务院。

传染病培训工作总结

为提高我镇村级卫生人员的传染病专业知识,从而更好地做好公共卫生工作,响应上级要求,我院于10月23日对本镇全体乡医、临床科室人员进行了冬季传染病防治知识及传染病报告培训。

此次培训的开展,得到了广大医务人员的欢迎和好评,有利于发展卫生服务工作,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同时对冬季常见传染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培训的实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培训结束后对参训人员进行了测试,成绩均达到90分以上,参训人员基本掌握了冬季传染病防治的基本知识及传染病报告程序。

传染病知识培训会议记录

时 间:2013年10月23号

地 点:杨各庄医院四楼会议室

参加人员:全体乡医、临床科室人员

内 容:

一、目的

二、冬季常见的几种主要传染病及预防措施

三、传染病报告

冬季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

为认真贯彻落实唐山市卫生局及迁安市卫生局关于秋冬季传染病防控的相关要求,我院特组织全体乡医及我院临床科室人员进行冬季传染病的防治知识培训,要求全体乡医及本单位临床医务人员要切实提高认识,加强对疫情主动搜索、监测,严格执行疫情报告管理制度,完善防控技术方案、预案。

一、冬季常见的几种主要传染病及预防措施

冬季常见病1——水痘

水痘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冬春季节。在幼儿园、小学等集体儿童机构内易造成流行。

流行病学:

(1)水痘患者为主要传染源,自水痘出疹前1~2天至皮疹干燥结痂时,均有传染性。

(2)主耍通过直接接触或喷嚏、咳嗽飞沬传播,也可由于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玩具、衣服、用具等而得病,但少见。

(3)人群普遍具有易感性,但以4岁以内学龄前儿童发病最多,病后获得持久免疫,但可发生带状疱疹。

(4)流行特征:全年均可发生,冬春季多见。本病传染性很强,易感者接触患者后约90%发病,故幼儿园、小学等幼儿集体机构易引起流行。

潜伏期通常为十四到十六天。病变主要位于皮肤及粘膜,偶尔发生在内脏。临床表现为发病前2~3周内有水痘接触史,发疹前的前驱期无或极短,年纪越轻,越无前驱症状;幼儿可能一开始发烧就进入发疹期。依红斑、丘疹、水泡、脓泡之变化顺序发疹,丘疹会迅速发展成露珠状清澈水泡,然后再变混浊。因为变化的速度很快(约六至八小时),较早发出的疹子已变为脓泡,新的疹子可能还在红斑丘疹阶段,故在同一时间内可在同一部位看到各阶段变化之疹子,此为水痘之特色表现。疹子极痒,多集中分布于躯干(典型向心性分布),随后续向头及肩部蔓延,最后是四肢(上臂大腿较前臂小腿为多)。眼结膜、口腔与咽部粘膜、阴道粘膜都可能出现水痘。水疱容易破裂形成很浅的溃疡。所有病变最后均将结痂,此时就没有传染性。病后可获得终身免疫。

治疗:

水痘患儿的病情一般比较缓和,很少有并发症,无须特殊治疗,常可自然痊愈,但要精心护理,以防止感染。要给病儿多喝水,并供给营养丰富、容易消化的食物。应避免受凉感冒,注意衣物和用具的清洁消毒,讲究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剪短指甲,避免小儿抓伤皮疹而引起感染。如果瘙痒严重,可搽一些止痒水,也可服用扑尔敏等药物;已有感染可局部涂一些消炎软膏,切忌使用肤轻松、

皮炎平一类的软膏,以免造成全身性水痘。

预防措施:

1、加强水痘防病宣传,教育和培养孩子良好卫生习惯,做到勤洗手,以免传染病交叉感染。

2、冬春季节教室要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环境整洁,空气流通。

3、每天晨检,发现水痘患者应及时报告,隔离传染源,患病幼儿必须在家隔离治疗,待结痂干燥后方能复学(自发病起21天左右)。对接触过水痘病人的孩子最好也要隔离观察3周。

4、对易感儿童接种水痘疫苗,接种疫苗后15天产生抗体,30天时抗体水平达到高峰,抗体阳转率95%左右,免疫力持久,接种水痘疫苗是预防和控制水痘的有效手段。

冬季常见病2——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临床症候群,具有临床表现多样的特点,多数病例临床表现较轻,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病例出现呼吸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引起脑炎、心肌炎、肺水肿、弛缓性麻痹等症状,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导致死亡。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包括柯萨奇病毒A组、肠道病毒71型等。

肠道病毒EV71型感染主要表现为手足口病,但也可表现为其他疾病,手足口病可以由肠道病毒EV71型感染引起,也可以由柯萨奇病毒A组等其他肠道病毒感染引起,两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并不是一对一的关系。但根据国内外资料,与其他肠道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相比,由肠道病毒71型感染引起的疾病发生重症感染的比例较大,病死率也较高,重症病例病死率可达10%-25%。

发病特点:

(1)年龄段普遍偏小,最大的患者11岁,最小的才1岁左右,其中2—3岁的居多;成人也可感染。(2)发病地区分散,且主要在农村地区。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差,不良个人卫生习惯易发病。(3)大部分病例病情较轻,可治愈。少数患者可出现脑炎及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衰竭等,严重时可危及生命。(4)该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常见于4~9月份。但是按照我市近年来手足口病流行特点,在9-10月会出现一个小的高峰。

传播途径:

1.人群密切接触是重要的传播方式,儿童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感染。

2.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故与生病的患儿近距离接触可造成感染。

3.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物,也可发生感染。

临床表现:

患儿感染肠道病毒EV71后,多以发热起病,一般为38℃左右。部分病人早期有咳嗽、流涕和流口水等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有的孩子可能有恶心、呕吐等反应。发热1~2天后开始出现皮疹,通常在手足、臀部出现,或出现口腔粘膜疱疹。有的患儿不发热,只表现为手、足、臀部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病情较轻。大多数患儿在一周以内体温下降、皮疹消退,病情恢复。

预防措施:

1、托幼机构等儿童集体生活、学习的场所,要做好晨间体检,发现有发热、

皮疹的孩子,要立即要求家长带小孩去医院就诊,同时报告相关部门。患儿应在家中休息,不宜继续上学。

2、发现有发热、皮疹的孩子后,要立即对玩具、被褥、桌椅等进行消毒;同时做好食堂、卫生间、教室等的消毒处理。保持教室和寝室等活动场所通风换气。

3、发现保育员、教师和其他工作人员有发热伴皮疹的,应立即暂停工作。

正确的洗手方法:

推荐较合理的五步洗手法:湿、搓、冲、捧、擦。

一、湿:在水龙头下把手淋湿,擦上肥皂或洗手液。

二、搓 手心、手臂、指缝相对搓揉20秒:

(一)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摩擦;

(二)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搓擦,交换进行;

(三)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沿指缝相互摩擦;

(四)一手握另一手大拇指旋转搓擦,交换进行;

(五)弯曲各手指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搓擦,交换进行;

(六)搓洗手腕,交换进行。

三、冲: 用清水把手冲洗干净。

四、捧: 用清水将水龙头冲洗干净,再关闭水龙头。

五、擦: 用干净的毛巾/纸巾擦干或烘干机烘干。

冬季常见病3——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性极强的感冒。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最常引起发病的是甲型。甲型流感病毒易发生突变,出现新的亚型,引起大流行。由于人体对各型流感病毒之间无交叉免疫能力,故每年都有不同范围的新亚型流感流行。流行性感冒的症状与普通感冒大致相似;亦有部分患者全身症状较普通感冒重,如:持续高热、头痛、肌痛、全身疲软无力等症;部分患者病程迁延,可持续2周或更长时间;老年患者及慢性病患者易出现下呼吸道合并症,以及心肌炎、肌炎、脑炎等并发症。

发病原因:

气候寒冷、门窗紧闭、少运动、抵抗力下降,是流感易流行的原因。

临床表现:

流感潜伏期1~3日,最短数小时。流感根据临床表现分以下几种临床类型: ①典型流感:急起畏寒高热,乏力,头痛,咽痛,有鼻塞、流涕、喷嚏、干咳、咽部可见充血,肺部闻干罗音。发热3~4日后热退,但上呼吸道症状及乏力可持续2周左右。

②其他类型流感:轻型流感:症状轻,病程2~3日。肺炎型流感:主要发生于老幼体弱者。典型流感1~2日后病情加重剧咳、吐粘痰或血痰,气急发绀,可伴发心力衰竭。双肺湿罗音,X线检查双肺散在絮状或结节状阴影。

胃肠型和中毒型流感:胃肠型流感除呼吸道症状外主要以腹泻、呕吐为特征。中毒型极少见,主要表现为高热、血压下降,易发生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因为幼儿及老人抵抗力较差,也可能并发肺炎、支气管炎、脑炎、心肌炎等,严重者甚至会死亡。

一般经过适当的治疗,通常需一周至二周的时间才会复原。

治疗:

无特效药物,主要是对症治疗。①多喝水、多休息,使体力尽快复原,以对

抗病毒。②一般及对症治疗:呼吸道隔离1周,戴口罩,多饮水。高热时酌情服用APC等解热镇痛药。有脱水者可适当补液。合并细菌感染时酌情选用抗生素。③抗病毒治疗:甲型流感早期用金刚烷胺效果。病毒唑对各型流感均有疗效。④中药治疗:感冒冲剂、银翘解毒片、桑菊感冒片、感冒清均可减轻症状、缩短病程。

预防措施:

1、保持良好的个人及环境卫生。 勤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洗手,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双手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如打喷嚏后)应立即洗手。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手帕或纸巾掩住口鼻,避免飞沫污染他人。流感患者在家或外出时佩戴口罩,以免传染他人。

2、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休息,避免过度疲劳。

3、每天开窗通风数次(冬天要避免穿堂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4、在流感高发期,尽量不到人多拥挤、空气污浊的场所;不得已必须去时,最好戴口罩。

5、接种流感疫苗是目前为止预防流感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流感疫苗和流行病毒株匹配的情况下,流感疫苗的保护效果为70-90%,即便是再次得了流感,接种过流感疫苗的人比没有接种疫苗的人症状要轻,病程会短,尤其是因流感导致严重并发症的可能性会大大降低。

★ 人感染H7N9禽流感

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是甲型流感中的一种。2013年3月底,在上海和安徽两地率先发现发现3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H7N9型禽流感是全球首次发现的新亚型流感病毒,尚未纳入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监测报告系统,并且也尚未有疫苗推出。被该病毒感染均在早期出现发热等症状。H7N9型禽流感病毒为新型重配病毒,其内部基因来自于H9N2禽流感病毒,潜伏期一般为7天以内。

病原学

禽流感病毒属正粘病毒科甲型流感病毒属。禽甲型流感病毒颗粒呈多形性,其中球形直径80~120nm,有囊膜。基因组为分节段单股负链RNA。依据其外膜血凝素(H)和神经氨酸酶(N)蛋白抗原性不同,目前可分为16个H亚型(H1~H16)和9个N亚型(N1~N9)。禽甲型流感病毒除感染禽外,还可感染人、猪、马、水貂和海洋哺乳动物。可感染人的禽流感病毒亚型为H5N1、H9N2、H7N7、H7N2、H7N3,此次报道的为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该病毒为新型重配病毒,其内部基因来自于H9N2禽流感病毒。

禽流感病毒普遍对热敏感,对低温抵抗力较强,65℃加热30分钟或煮沸(100℃)2分钟以上可灭活。病毒在较低温度粪便中可存活1周,在4℃水中可存活1个月,对酸性环境有一定抵抗力,在pH4.0的条件下也具有一定的存活能力。在有甘油存在的情况下可保持活力1年以上。

临床表现

根据流感的潜伏期及现有H7N9禽流感病毒感染病例的调查结果,潜伏期一般为7天以内。

(一) 一般表现。

患者一般表现为流感样症状,如发热,咳嗽,少痰,可伴有头痛、肌肉酸痛和全身不适。重症患者病情发展迅速,表现为重症肺炎,体温大多持续在39℃

以上,出现呼吸困难,可伴有咯血痰;可快速进展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纵隔气肿、脓毒症、休克、意识障碍及急性肾损伤等。

(二)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白细胞总数一般不高或降低。重症患者多有白细胞总数及淋巴细胞减少,并有血小板降低。

2.血生化检查。多有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C反应蛋白升高,肌红蛋白可升高。

3.病原学检测。

(1)核酸检测。对患者呼吸道标本(如鼻咽分泌物、口腔含漱液、气管吸出物或呼吸道上皮细胞)采用real time PCR(或RT-PCR)检测到H7N9禽流感病毒核酸。

(2)病毒分离。从患者呼吸道标本中分离H7N9禽流感病毒。

(三)胸部影像学检查。发生肺炎的患者肺内出现片状影像。重症患者病变进展迅速,呈双肺多发磨玻璃影及肺实变影像,可合并少量胸腔积液。发生ARDS时,病变分布广泛。

(四)预后。人感染H7N9禽流感重症患者预后差。影响预后的因素可能包括患者年龄、基础疾病、合并症等。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接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作出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诊断。在流行病学史不详的情况下,根据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特别是从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标本中分离出H7N9禽流感病毒,或H7N9禽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可以诊断。

1.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周内与禽类及其分泌物、排泄物等有接触史。

2.诊断标准。

(1)疑似病例:符合上述临床症状及血常规、生化及胸部影像学特征,甲型流感病毒通用引物阳性并排除了季节性流感,可以有流行病学接触史。

(2)确诊病例:符合疑似病例诊断标准,并且呼吸道分泌物标本中分离出H7N9禽流感病毒或H7N9禽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

重症病例:肺炎合并呼吸功能衰竭或其他器官功能衰竭者为重症病例。 治疗方法

(一)隔离治疗

对临床诊断和确诊患者应进行隔离治疗。

(二)对症治疗

可吸氧、应用解热药、止咳祛痰药等。

(三)抗病毒治疗

应尽早应用抗流感病毒药物。

1.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可选用奥司他韦(Oseltamivir)或扎那米韦

(Zanamivir),临床应用表明对禽流感病毒H5N1和H1N1感染等有效,推测对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应有效。奥司他韦成人剂量75mg每日两次,重症者剂量可加倍 ,疗程5-7天。扎那米韦成人剂量10mg,每日两次吸入。

2.离子通道M2阻滞剂:目前实验室资料提示金刚烷胺(Amantadine)和金刚乙胺(Rimantadine)耐药,不建议单独使用。

(四)中医药治疗

预防护理

1、加强体育锻炼,注意补充营养,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以增强抵抗力。

2、尽可能减少与禽类不必要的接触,尤其是与病、死禽的接触。勤洗手,远离家禽的分泌物,接触过禽鸟或禽鸟粪便,要注意用消毒液和清水彻底清洁双手。

3、应尽量在正规的销售禽流感疫情场所购买经过检疫的禽类产品。

4、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加强室内空气流通,每天1~2次开窗换气半小时。吃禽肉要煮熟、煮透,食用鸡蛋时蛋壳应用流水清洗,应烹调加热充分,不吃生的或半生的鸡蛋。要有充足的睡眠和休息,均衡的饮食,注意多摄入一些富含维生素C等增强免疫力的食物。经常进行体育锻炼,以增加机体对病毒的抵抗能力。

5、学校及幼儿园应采取措施,教导儿童不要喂饲野鸽或其他雀鸟,如接触禽鸟或禽鸟粪便后,要立刻彻底清洗双手。外出在旅途中,尽量避免接触禽鸟,例如不要前往观鸟园、农场、街市或到公园活动;不要喂饲白鸽或野鸟等。

6、不要轻视重感冒,禽流感的病症与其他流行性感冒病症相似,如发烧、头痛、咳嗽及喉咙痛等,在某些情况下,会引起并发症,导致患者死亡。若出现发热、头痛、鼻塞、咳嗽、全身不适等呼吸道症状时,应戴上口罩,尽快到医院就诊,并务必告诉医生自己发病前是否到过禽流感疫区,是否与病禽类接触等情况,并在医生指导下治疗和用药。

冬季常见病4——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特征为发热、流涕、咳嗽、眼结膜炎、口腔粘膜斑及全身皮肤斑丘疹。

我国在1978年开始实施计划免疫,由于麻疹疫苗接种率逐年提高,使麻疹发病率、死亡率都大幅度下降,麻疹的大流行基本上得到控制。近年,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流动人口的不断增加,部份儿童麻疹疫苗漏种或免疫失败,加之初免后随着年龄增加而免疫力逐渐降低等原因,致使麻疹仍有不断的发生,且表现如下新的特点:

1、发病年龄后移。过去麻疹发病多为5岁以下儿童,尤以1~2岁最多。现在麻疹除8个月以内婴儿发病外,其它多数为较大儿童或成人发病,特别是成人发病呈明显增多趋势。2、轻型或非典型患者增多。过去典型麻疹具有“烧三天、出(疹)三天、退三天”的特征,麻疹诊断比较容易,如今典型麻疹比较少见,发热、上呼吸道炎症及全身中毒症状较轻,常无麻疹黏膜斑。皮疹形态及出疹顺序也随着有所改变。3、成人麻疹增多且症状比较典型。接种麻疹疫苗后几乎都能获得保护,但成人多数未接种疫苗,特别是外市人口,因无麻疹免疫,常易感染,成人感染麻疹症状较重,发热多在39℃~40℃,早期可有麻疹黏膜斑,皮疹也为典型。4、发病季节改变。未使用麻疹疫苗前,麻疹以10月至次年2月为高发季节,普种麻疹疫苗后,高发季节后移至每年3~5月份。

流行病学:

传染源:患者为唯一传染源。一般认为出疹前后5天均有传染性。

传播途径:麻疹病毒大量存在于发病初期病人的口、鼻、眼、咽分泌物及痰、尿、血中,通过病人打喷嚏、咳嗽等途径将病毒排出体外,并悬浮于空气中,形成“麻疹病毒气溶胶”。易感者吸入后即可形成呼吸道感染,也可伴随眼结膜感染。除主要经空气飞沫直接传播外,麻疹病毒也可经接触被污染的生活用品,作为机械携带工具,在短时间短距离起到传播作用,引起感染。

易感人群:未患过麻疹,也未接种麻疹疫苗者均为易感者。病后有较持久的免疫。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为10~14天。本病典型经过分三期。

(一)前驱期:又称出疹前驱期,持续2~4天,但体弱,重症或滥用退热剂者可延至7~8天。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炎症,急起发热,咳嗽、流涕、喷嚏、畏光流泪,结膜充血、眼睑浮肿。咳嗽逐日加重。少数病人病初1~2日在颈、胸、腹部出现风疹样或猩红热样皮疹或荨麻疹,数小时即退,称为前驱疹。此时在悬雍垂、扁桃体、咽后壁、软腭处亦可见到红色斑点,出疹期才消退。

(二)出疹期:于第4病日左右开始出疹,一般持续3~5天。皮疹首先开始耳后发际,渐及前额、面颈、躯干与四肢,待手脚心见疹时,则为“出齐”或“出透”。皮疹初为细小、稀疏淡红色斑丘疹,直径2--4mm。24小时内转变为椭圆形、表浅、有薄膜包围的“露珠”状疱疹,周围红晕,大小不等。然后疱液从清亮转为云雾状,后干燥结痂。疹间可见正常皮肤,皮疹出透后转为暗棕色。病情严重时,皮疹可突然隐退。皮疹分布呈向心性,以躯干、头、腰部多见。皮疹分批出现,斑疹、丘疹、疱疹及结痂等各期皮疹同时存在。口腔、咽部和结膜可见小红丘疹,继之形成疱疹,破溃后形成小溃疡。经1~3周结痂脱落,无色素沉着及疤痕,但如继发感染可留下永久性小疤痕。

本期全身中毒症加重,体温高达40℃,精神萎糜、嗜睡,有时谵妄抽搐。面部浮肿,皮疹,眼分泌物增多,甚至粘连眼睑不易睁开,流浓涕,上述表现之面貌称为麻疹面容。

(三)恢复期:皮疹出齐后,中毒症状明显缓解,体温下降,约1~2日降至正常。精神食欲好转,呼吸道炎症迅速减轻,皮疹按出疹顺序消退并留有糠麸样细小脱屑及淡褐色色素沉着,以驱干为多,1~2周退净。若无并发症的典型麻疹全程10~14天。

治疗:对麻疹病毒至今尚未发现特异的抗病毒药物,故治疗重点在加强护理,对症处理和防治并发症。

(一)护理:1、隔离患者应卧床休息,在家隔离、治疗至出疹后5天。有并发症患者应住院隔离治疗,隔离期延长5天。2、居室空气新鲜,保持适当温度和湿度,衣被不宜过多。3、保持皮肤及眼、鼻、口腔、皮肤保持清洁,用温热水洗脸,生理盐水漱口,用抗生素(红霉素)眼膏或(氯霉素,诺氟沙星)眼药水保护眼睛,防止继发感染。4、饮食宜富营养易消化,并应多喂温开水。不用忌口,恢复期尚应加餐。

(二)对症处理:高热时可给小剂量退热剂,咳剧时予以镇咳药等。体弱病重者可早期给丙种球蛋白肌注,少量多次输血或血浆。近年报告给麻疹病人补充维生素A,一次10万~20万IU口服,可减轻病情,使病死率下降。

(三)防治并发症:1.肺炎2.喉炎3.心血管功能不全。

预防措施:

1、对病人采取呼吸道隔离至出疹后5天,有并发症者延至疹后10天。

2、接触的易感儿隔离观察21天。

3、病室通风换气进行空气消毒,患儿衣被及玩具曝晒2小时,减少不必要的探视预防继发感染。

4、流行期间不带易感儿童去公共场所,托幼机构暂不接纳新生。

5、为提高易感者免疫力,对8个月以上未患过麻疹的小儿可接种麻疹疫苗。接种后12日血中出现抗体,1个月达高峰,故易感儿接触病人后2日内接种有预

防效果。对年幼、体弱的易感儿肌注人血丙种球蛋白或胎盘球蛋白,接触后5日内注射可免于发病,6日后注射可减轻症状,有效免疫期3~8周。 注意事项:

1.单纯出麻疹,孩子无其他并发症,一般没有危险,家长不要慌张,按医生嘱咐在家对病儿进行细致护理,可顺利恢复。需要时家长可以请负责本地段的保健人员到家里来访视,指导治疗与护理。不要带孩子到处去看病,这样万一着凉,疹子出不透,就容易发生并发症。或再感染上其他疾病。同时也会把麻疹传染给别人。

2.急性期病儿有高热时,如按医生的吩咐吃少量退热药,或用温水给病儿擦浴等,都可以使体温下降,但必须注意,退热不要退得太快、太低,出汗过多,可能会造成病儿“虚脱”,或者疹子没有发透,役决就回去了。一般退至38℃左右就行。

3.自从小儿普遍采用麻疹疫苗预防接种以来,城市小儿麻疹发病明显减少,但在学龄期或青年期往往出现了较多病例,这就需要在适当的年龄阶段进行再免疫。

流行性腮腺炎(epidemic parotitis)是儿童和青少年中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苍耳风”)临床特征为腮腺非化脓性肿胀、疼痛、发热等。并可侵犯各种腺体组织或神经系统及肝、肾、心脏、关节等器官。本病好发儿童,亦可见于成人。为自限性疾病,大多预后良好,极少死亡。

病原学及发病机制

• 腮腺炎病毒属副粘病毒科。单股RNA病毒。对腺体和神经组织有亲和性 本病毒抵抗力弱,不耐热,一般室温下,经2-3天其传染性消失。对紫外线及一般消毒剂敏感。强紫外线下仅活半分钟,甲醛溶液、30%来苏尔、75%乙醇等接触2~5分钟灭活,但耐寒。人是唯一的病毒宿主。

流行病学

1. 传染源 早期病人和隐性感染者。腮肿前7天至腮肿后9天均可自病人唾液中分离出病毒,因此在这两周内有高度传染性。感染腮腺炎病毒后,无腮腺炎表现,仅有其它器官受累者,唾液及尿亦可检出病毒。

2. 传播途径 本病毒在唾液、鼻咽分泌物中通过飞沫传播。亦可接触传播。孕妇感染本病可通过胎盘传染胎儿,而导致胎儿畸形或死亡,流产的发生率也增加。

3. 易感人群 普遍易感。90%病例发生于1~15岁,尤其5~9岁的儿童。1岁以内婴儿很少患病。成人中80%曾患过显性或隐性感染。儿童患者无性别差异,

青春期后发病男多于女。病后可有持久免疫力。

临床表现

• 潜伏期1~30天,平均18天。

起病大多较急,无前驱症状。有发热、畏寒、头痛、咽痛、食欲不佳、恶心、呕吐、全身疼痛等,数小时 腮腺肿痛,逐渐明显,体温可达39℃以上,成人重,幼儿轻。不典型病人无腮腺肿胀,而以脑膜炎、睾丸炎等为主要表现。也有仅见颌下腺及舌下腺肿胀。

腮腺肿胀最具特征性:①肿大时间: 发病1~3天②肿大顺序: 一侧 →双侧 → 颌、舌下腺 ③肿大部位: 以耳垂为中心④色泽: 亮而不红⑤质 地: 坚韧、触痛,局部皮肤温度增高⑥边界: 不清⑦腮腺导管: 堵塞,开口红肿、无脓⑧加重因素: 言语、进食、咀嚼⑨淀 粉 酶: 增高

并发症:1. 神经系统并发症:脑膜炎2.睾丸炎或卵巢炎3. 胰腺炎 实验室检查

血象:WBC正常或稍低,L相对增多。

血清和尿淀粉酶测定:90%患者的血清淀粉酶有轻中度增高,有助诊断。淀粉酶增高程度与腮腺肿胀成正比。无腮腺肿大的脑膜炎患者,尿中淀粉酶也可升高。疑并发胰腺炎时进一步测定血清脂肪酶。

脑脊液检查:无脑膜炎表现的患者,约50%病例白细胞轻度升高,可分离出该病毒。

血清学检查:特异性IgM抗体敏感性强、特异性强,可作早期诊断但不作常规应用。

病毒分离:早期患者可在唾液、尿、血、脑脊液中分离到病毒。

治疗:无特效治疗,一般抗生素无效。常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对症处理。 预 防

管理传染源:早期隔离患者直至腮腺肿完全消退为止。

切断传播途径:通风换气、食醋蒸熏消毒

保护易感人群:①被动免疫:流行性腮腺炎减毒活疫苗。鸡胚细胞培养减毒活疫苗,国外自1966年开始大量使用,其预防感染的效果小儿可达97%,成人中可达93%。免疫后,腮腺炎病毒的中和抗体至少可保持9.5年。②主动免疫:减毒活疫苗③药物预防:板兰根等

二、传染病报告

传染病分类:

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其中,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传染病报告程序:

卫生部规定,执行职务的医护人员和检疫人员、疾病预防控制人员、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都为责任疫情报告人。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为责任报告单位。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规定:要求,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或疑似病人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电话、传真)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于2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

卫生部要求各有关单位发现重大传染病疫情,重大食物、职业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要在2小时内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接到报告后,在2小时内报告卫生部。对可能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卫生部将立即报告国务院。

传染病培训工作总结

为提高我镇村级卫生人员的传染病专业知识,从而更好地做好公共卫生工作,响应上级要求,我院于10月23日对本镇全体乡医、临床科室人员进行了冬季传染病防治知识及传染病报告培训。

此次培训的开展,得到了广大医务人员的欢迎和好评,有利于发展卫生服务工作,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同时对冬季常见传染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培训的实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培训结束后对参训人员进行了测试,成绩均达到90分以上,参训人员基本掌握了冬季传染病防治的基本知识及传染病报告程序。


相关文章

  • 冬季传染病
  • 预防冬季传染病主题班会 一年级(2)班 2016年11月14日 教学目的: 1.增强全体学生对冬季常见传染病知识的了解和预防,以确保学生的身心健康. 2.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查看


  • 小学生秋冬季传染病预防知识
  • 小学生秋冬季传染病预防知识 随着秋冬季节的到来,天气日渐寒冷,幼儿机体适应能力下降,造成呼吸道传染病的蔓延扩散.学校常见传染病有肺结核.病毒性肝炎.麻疹.腮腺炎.水痘.流感等.其中腮腺炎.水痘.流感及麻疹均具有极强的传染性.所以我们每人都要 ...查看


  • 防控秋冬季传染病的通知
  • 县爱卫办: 根据县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转发<关于开展秋季爱国卫生运动切实防控秋冬季传染病的通知>的通知(休爱卫办[2014]6号)文件精神,我乡认真组织开展秋冬季传染病防控工作,现将活动开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加强领导,落实 ...查看


  • 预防冬季传染病
  • 预防冬季传染病,注意防寒保暖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国旗下演讲的内容是:预防冬季传染病,注意防寒保暖. 转眼又到了年末,冬天到了,天气渐渐冷了.随着气温的降低,呼吸道疾病的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等更容易存活,而我们的 ...查看


  • 预防秋冬季传染病
  • 预防秋冬季传染病 秋季气温变化比较大,初秋时,气温较高,同时雨水较多,一些肠道传染病和虫媒传染病高发:从晚秋至冬季,气温逐渐下降,天气寒冷.风大干燥,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时节.同时由于人流集中,接触密切,一旦人群中有患者出现,极易通过空气飞 ...查看


  • 冬季疾病预防知识
  • 冬季传染病预防知识 冬季是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节.为有效预防与控制呼吸道传染病在校园的发生和流行,确保学生和医生身体健康,请大家多多关注冬季呼吸道传染病预防知识的相关信息,了解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增强和提高自我防病意识. 冬季易 ...查看


  • 秋冬季常见病预防常识
  • 秋冬季常见传染病预防常识 秋季气温变化比较大,初秋时,气温较高,同时雨水较多,一些肠道传染病和虫媒传染病高发:从晚秋至冬季,气温逐渐下降,天气寒冷.风大干燥,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时节.同时由于人流集中,接触密切,一旦人群中有患者出现,极易通 ...查看


  • 幼儿园冬季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 幼儿园冬季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冬季是麻疹.流脑.手足口等各种呼吸道等多类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大多数冬季传染病通过空气飞沫或接触传播.作为幼儿园,主要做好各项班级日常卫生消毒工作,以防幼儿传染病的流行. 1.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净化室内环境.保持空气 ...查看


  • 冬季疾病预防知识 1
  • 冬季传染病预防知识教育 冬季是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节.学校是人群高度密集的场所,师生又是呼吸道传染病易感人群之一.为有效预防与控制呼吸道传染病在学校的发生和流行,确保师生身体健康,请广大师生关注冬季呼吸道传染病预防知识的相关信息,了解呼吸道传 ...查看


  • 冬季呼吸道传染病预防
  • 冬季呼吸道传染病预防 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病原体有哪些? 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有哪些? 常见有流行性感冒.麻疹.水痘.风疹.流脑.流行性腮腺炎.肺结核等. 主要有病毒.细菌.支原体和衣原体等.例如流感病毒.麻疹病毒.脑膜炎球菌.结核杆菌等. 常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