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商州童谣
【摘要】:商州民俗文化是秦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商州童谣,虽然质朴而略显粗糙,但它记录保存着商州人民生产生活的历史和儿童情感发展的历史。童谣是儿童文学中儿童最早接触的一种文学样式,也是儿童最喜爱的文学样式之一。 商州童谣呈现出现实主义风尚,拥有一种朴素、自然之美的秦文化特点,商州童谣不仅是词采质朴,而且在众多的作品中都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风味,给人一种清新、朴实的感觉。商州童谣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与民族文学优良传统一脉相承,自古以来老百姓就是通过自己创作的歌谣来真实反映和记录他们的生活、情感和心愿。
【关键词】:商州 童谣 儿童 歌谣 人民 文化
一、 商州童谣的地域性文化特质
商州童谣,虽然质朴而略显粗糙,但它记录保存着商州人民生产生活的历史和儿童情感发展的历史。商州的自然风光、风俗习惯、方言俗语等,都是形成商州童谣地域特色的重要因素。比如“蛋蛋笼,小小脚,提上笼笼上南坡。上南坡,摘豆角,吃不了,给外婆。外婆拿上乐呵呵,孙女比儿强得多”。“蛋蛋笼”是商州山区民众常用的方言,带有楚地的发音; “月亮夜光光,月亮夜光光,海棠河里洗衣裳,洗得白白净净的,打发哥哥上学堂。学堂满,扎花板,扎谁呀,扎马呀! 马呀一家好人家,铺红毡,盖红地,花花枕头摞一地”( 《月亮光光》) 走到路上见我大,我大把我打了两锄把。走到学里见我哥,我哥写字不看我。走到场里见我猪,我猪给我哼哼哼,走到院里见我狗,我狗给我摇尾巴。走到灶火见我嫂,我嫂说: 搅家女子又来啦! 走到坑边见我妈,我妈说: 哟!亲女儿! 亲女儿! 倩圪塔”( 《倩圪塔》) 。“我大”和“倩圪塔”都是商州当地对人的称谓,“我大”是我爸爸的意思,“倩圪塔”是指长得好看的女孩子,这种开放活泼的童谣蕴含了典型的楚文化风格。诸如此类的信息符号在商州民间童谣中并不少见,从而为商州童谣贴上醒目的“商州标识”。
商州童谣呈现出现实主义风尚,拥有一种朴素、自然之美的秦文化特点,商州童谣不仅是词采质朴,而且在众多的作品中都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风味,给人一种清新、朴实的感觉。如《商山万亩核桃林》反映民众的生活实践和心理精神活动;《捏柿饼》: “孝义湾里柿饼多,捏捏柿饼捏捏脚。”孝义湾在商州与丹凤交界处,商州是柿子之乡,旧时的妇女都缠脚,年轻的姑娘一边在大人的监督下捏柿饼,一边偷偷地捏捏脚,生动真实。
值得注意的是,许多童谣内容丰富、节奏快捷、动作成串、转换自如,敲锣打鼓的热闹型童谣,很符合儿童好动、求变、好奇的心理特征,极其适合儿童的朗读。商州童谣的本质是快乐,很多作品几乎都贯穿了游戏精神,成为引发儿童情趣的发酵素,语言通俗活泼、情节生动有趣、风格轻松幽默,儿童往往是且歌且舞、且歌且戏,成为商州童谣比较鲜明的闪光点之一。
二、商州童谣的分类
商州童谣的形式丰富多彩,有民间原生态的连锁调、问答歌,还有字头歌、
游戏歌,以及农时歌、时序歌等等,从内容上可分为以下三大类。
(一)生活类童谣
如“月亮走,我也走,我给月亮背花篓,一背背到老河口。开开后门摘石榴,石榴树下一篓油,姐妹三个梳光头,大姐梳的光溜溜,二姐梳的明溜溜,丢下三姐不会梳,一梳梳个狮子滚绣球。大姐生个金娃娃,二姐生个银娃娃,丢下三姐不会生,一生生个癞蛤蟆,一走,一歌哇,提住后腿摔死它”( 《月亮走,我也走》) 。无论歌者还是听者都心领神会,倍感亲切。
(二)游戏类童谣
如“你一我一,虫虫伙计。你两我两,豆角打掌。你三我三,金豆银砖。你四我四,牌牌写字。你五我五,咚咚擂鼓。你六我六,六把扇子遮日头。你七我七,七鹁鸽八野鸡。你八我八,八朵莲花。你九我九,红鞋绿口。你十我十,十字路上插红旗。你十一我十一,贼娃子半夜偷吃鸡,偷吃一个不得够,偷吃两个烧死了。等我起来看,把他烧成炭”( 《花花手》此为幼童打花花手唱词) 。
(三)哄耍类童谣
如“莫打锤( 打架) ,棒棒夺( 戳) 。夺出血来我有药。依儿唷,呀儿唷,夺一棒,燕( 洒) 一撮”; “我娃乖,噢! 噢! 我娃乖,我娃乖了穿花鞋,我娃不乖穿烂鞋”; “红堂碗,庄秀才,谁烧火,老外婆,谁调盐,盐不咸; 谁调油,油葫芦。猴娃在河里搬石头,砸了猴娃脚指头。猴娃,猴娃,你别叫唤,你大给你娶媳妇,你妈给你纳棉袄,娶个媳妇没处睡,睡窑窝,没啥枕,枕棒槌; 没啥盖,盖簸箕,棒棰滚了,簸箕溜了,把猴娃吓得蹴了”( 《哄睡着》) 。
商州童谣是民间的产物,具有保存商州文化、反映商州风情的功用。童谣的句式及字数较短,在意思表达上有时不够完整,这与儿童的思想,用语有关。
三、商州童谣的艺术特质
艺术形式虽有雅俗之分,艺术魅力却无高下之别。商州童谣虽出自“小夫贱隶、妇人孩子”之口,其中有不少人还是一辈子未走出大山、未进学堂的文盲,但不能说童谣没有艺术含量。恰恰相反,这些心有所动、直抒胸臆的即兴创作,
不乏天籁自鸣的经典佳作,其艺术韵味,对文人创作也不无启迪。我们在品味商州童谣的过程中,深切感受到商州童谣独到的艺术魅力。
(一)商州童谣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与民族文学优良传统一脉相承 自古以来老百姓就是通过自己创作的歌谣来真实反映和记录他们的生活、情感和心愿。辛勤劳作在商州山中的老百姓,正是秉承了民族文学的优良传统,即事即情,随兴创作,直抒胸臆。不求传世之誉,无需刻意雕琢,没有利禄之诱,无需取媚于俗。
(二)商州童谣既有质朴的率真风格,又有含蓄细腻的婉约韵致 南北民歌艺术之花在这块文化厚土上并蒂绽放。文学的地域风格源于文化的地域差异,因为商州处于南北文化交汇地带,加之特殊的自然地理、人文环境和历史原因,形成了兼具秦风楚韵的商州文化。在这种文化土壤上生长起来的商州童谣,也呈现出南北艺术并蒂绽放的鲜明特色。
四、商州童谣的传承困境
商州童谣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而富含了秦风楚韵的文化特质,在经历了绵绵历史长河中的传唱后,商州童谣的传承却陷入了困境,这种困境来自于自身的传承缺失,也有现代化的强烈冲击。
(一) 地域性的特质保持了商州童谣的纯净和质朴,但也限制了传承的广度性。
童谣的生命力在现代话语中,“以口头传承为媒介的民间文艺的发达,代表着前现代时期的文化状态”。在商州,由于秦岭阻隔,曾经封闭落后、自给自足、淳朴自然,充满牧歌情调。这种文化状态,表现在人际关系领域,则是老百姓大多处于面对面的交流之中,极少有跨越大范围区域的人口流动与人际交往,“即便是大范围区域的人口流动,也几乎是整个村落、家族甚至族群的整体迁徙,这种整体性的迁徙产生的文化后果,是人们在迁徙的同时,背负着共同体的精神行囊”。 (二) 被上层统治者视为“鄙俗”、“浅陋”,被排斥在圣贤文化之
外使商州童谣的传承步履艰难。
商州童谣大多是老百姓随兴而发的情感表露,有些童谣充斥着与主流社会迥异的下意识的形态,表达的是老百姓的喜怒哀乐,在相当多的商州童谣作品中,面对统治者的腐朽没落,宣泄着老百姓愤懑与抵抗情绪,正因为这一缘故,口头文学从来都被上层统治者视为“鄙俗”、“浅陋”,而被排斥在圣贤文化之外,官方话语将民间话语排斥在话语领域之外,以致于民间话语基本上被湮没在官方话语中。许多商州当地的年轻人受这种观念的影响,不愿传唱祖辈流传下来的童谣,认为这是下里巴人的文化,不入主流文化,使得商州童谣在传承中遇到了种种困境。
童谣是儿童文学中儿童最早接触的一种文学样式,也是儿童最喜爱的文学样式之一。传唱童谣的主要群体也是儿童,从儿童文化的视角来梳理思考,解决商州童谣传承的问题可以从儿童教育入手,结合社会力量,以当代儿歌创作推广为载体,通过商州童谣对幼儿进行儿童艺术教育,使原生态童谣得以薪火相传。
唱歌是儿童的天性,人天生趋向于富有韵律感的歌唱,是童谣之所以发达的根本原因。因此,童谣在人类精神构成中便举足轻重。童谣音韵流利,趣味丰富,都含有一种自然美。而当代儿歌创作的发展,相比传统童谣,无论是审美趣味还是艺术质量,都没有超越传统童谣,好作品少,儿歌创作精品有如凤毛麟角,不求精美、粗制滥造的创作更是一种侵害,还有内容偏重教育功用,文化内涵苍白,缺少童谣那种童趣的、蓬勃的生命力,缺少了游戏性、娱乐性、谐趣性。商州童谣如连锁调、问答歌、颠倒歌、绕口令等,这些优美形式应该得到传承和创新,应该继承并挖掘商州童谣的传统艺术手法,将其艺术的生命通过当代儿童的儿歌教育发展下去,同时也能有效促进当代儿童文学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元英.《商洛童谣的原生态文化特质及传承研究》.《商洛学院》.2013.9.18
2、桃花源记《新浪博客》.2013.2.28
3、百度文库《关于商洛文化的若干问题》.2013.7.18
4、《商洛日报》.《古上洛探秘》《商洛学院》.2014.8.9
5、丹女青青.《商洛方言故事》.2009.2.20
我心中的商州童谣
【摘要】:商州民俗文化是秦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商州童谣,虽然质朴而略显粗糙,但它记录保存着商州人民生产生活的历史和儿童情感发展的历史。童谣是儿童文学中儿童最早接触的一种文学样式,也是儿童最喜爱的文学样式之一。 商州童谣呈现出现实主义风尚,拥有一种朴素、自然之美的秦文化特点,商州童谣不仅是词采质朴,而且在众多的作品中都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风味,给人一种清新、朴实的感觉。商州童谣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与民族文学优良传统一脉相承,自古以来老百姓就是通过自己创作的歌谣来真实反映和记录他们的生活、情感和心愿。
【关键词】:商州 童谣 儿童 歌谣 人民 文化
一、 商州童谣的地域性文化特质
商州童谣,虽然质朴而略显粗糙,但它记录保存着商州人民生产生活的历史和儿童情感发展的历史。商州的自然风光、风俗习惯、方言俗语等,都是形成商州童谣地域特色的重要因素。比如“蛋蛋笼,小小脚,提上笼笼上南坡。上南坡,摘豆角,吃不了,给外婆。外婆拿上乐呵呵,孙女比儿强得多”。“蛋蛋笼”是商州山区民众常用的方言,带有楚地的发音; “月亮夜光光,月亮夜光光,海棠河里洗衣裳,洗得白白净净的,打发哥哥上学堂。学堂满,扎花板,扎谁呀,扎马呀! 马呀一家好人家,铺红毡,盖红地,花花枕头摞一地”( 《月亮光光》) 走到路上见我大,我大把我打了两锄把。走到学里见我哥,我哥写字不看我。走到场里见我猪,我猪给我哼哼哼,走到院里见我狗,我狗给我摇尾巴。走到灶火见我嫂,我嫂说: 搅家女子又来啦! 走到坑边见我妈,我妈说: 哟!亲女儿! 亲女儿! 倩圪塔”( 《倩圪塔》) 。“我大”和“倩圪塔”都是商州当地对人的称谓,“我大”是我爸爸的意思,“倩圪塔”是指长得好看的女孩子,这种开放活泼的童谣蕴含了典型的楚文化风格。诸如此类的信息符号在商州民间童谣中并不少见,从而为商州童谣贴上醒目的“商州标识”。
商州童谣呈现出现实主义风尚,拥有一种朴素、自然之美的秦文化特点,商州童谣不仅是词采质朴,而且在众多的作品中都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风味,给人一种清新、朴实的感觉。如《商山万亩核桃林》反映民众的生活实践和心理精神活动;《捏柿饼》: “孝义湾里柿饼多,捏捏柿饼捏捏脚。”孝义湾在商州与丹凤交界处,商州是柿子之乡,旧时的妇女都缠脚,年轻的姑娘一边在大人的监督下捏柿饼,一边偷偷地捏捏脚,生动真实。
值得注意的是,许多童谣内容丰富、节奏快捷、动作成串、转换自如,敲锣打鼓的热闹型童谣,很符合儿童好动、求变、好奇的心理特征,极其适合儿童的朗读。商州童谣的本质是快乐,很多作品几乎都贯穿了游戏精神,成为引发儿童情趣的发酵素,语言通俗活泼、情节生动有趣、风格轻松幽默,儿童往往是且歌且舞、且歌且戏,成为商州童谣比较鲜明的闪光点之一。
二、商州童谣的分类
商州童谣的形式丰富多彩,有民间原生态的连锁调、问答歌,还有字头歌、
游戏歌,以及农时歌、时序歌等等,从内容上可分为以下三大类。
(一)生活类童谣
如“月亮走,我也走,我给月亮背花篓,一背背到老河口。开开后门摘石榴,石榴树下一篓油,姐妹三个梳光头,大姐梳的光溜溜,二姐梳的明溜溜,丢下三姐不会梳,一梳梳个狮子滚绣球。大姐生个金娃娃,二姐生个银娃娃,丢下三姐不会生,一生生个癞蛤蟆,一走,一歌哇,提住后腿摔死它”( 《月亮走,我也走》) 。无论歌者还是听者都心领神会,倍感亲切。
(二)游戏类童谣
如“你一我一,虫虫伙计。你两我两,豆角打掌。你三我三,金豆银砖。你四我四,牌牌写字。你五我五,咚咚擂鼓。你六我六,六把扇子遮日头。你七我七,七鹁鸽八野鸡。你八我八,八朵莲花。你九我九,红鞋绿口。你十我十,十字路上插红旗。你十一我十一,贼娃子半夜偷吃鸡,偷吃一个不得够,偷吃两个烧死了。等我起来看,把他烧成炭”( 《花花手》此为幼童打花花手唱词) 。
(三)哄耍类童谣
如“莫打锤( 打架) ,棒棒夺( 戳) 。夺出血来我有药。依儿唷,呀儿唷,夺一棒,燕( 洒) 一撮”; “我娃乖,噢! 噢! 我娃乖,我娃乖了穿花鞋,我娃不乖穿烂鞋”; “红堂碗,庄秀才,谁烧火,老外婆,谁调盐,盐不咸; 谁调油,油葫芦。猴娃在河里搬石头,砸了猴娃脚指头。猴娃,猴娃,你别叫唤,你大给你娶媳妇,你妈给你纳棉袄,娶个媳妇没处睡,睡窑窝,没啥枕,枕棒槌; 没啥盖,盖簸箕,棒棰滚了,簸箕溜了,把猴娃吓得蹴了”( 《哄睡着》) 。
商州童谣是民间的产物,具有保存商州文化、反映商州风情的功用。童谣的句式及字数较短,在意思表达上有时不够完整,这与儿童的思想,用语有关。
三、商州童谣的艺术特质
艺术形式虽有雅俗之分,艺术魅力却无高下之别。商州童谣虽出自“小夫贱隶、妇人孩子”之口,其中有不少人还是一辈子未走出大山、未进学堂的文盲,但不能说童谣没有艺术含量。恰恰相反,这些心有所动、直抒胸臆的即兴创作,
不乏天籁自鸣的经典佳作,其艺术韵味,对文人创作也不无启迪。我们在品味商州童谣的过程中,深切感受到商州童谣独到的艺术魅力。
(一)商州童谣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与民族文学优良传统一脉相承 自古以来老百姓就是通过自己创作的歌谣来真实反映和记录他们的生活、情感和心愿。辛勤劳作在商州山中的老百姓,正是秉承了民族文学的优良传统,即事即情,随兴创作,直抒胸臆。不求传世之誉,无需刻意雕琢,没有利禄之诱,无需取媚于俗。
(二)商州童谣既有质朴的率真风格,又有含蓄细腻的婉约韵致 南北民歌艺术之花在这块文化厚土上并蒂绽放。文学的地域风格源于文化的地域差异,因为商州处于南北文化交汇地带,加之特殊的自然地理、人文环境和历史原因,形成了兼具秦风楚韵的商州文化。在这种文化土壤上生长起来的商州童谣,也呈现出南北艺术并蒂绽放的鲜明特色。
四、商州童谣的传承困境
商州童谣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而富含了秦风楚韵的文化特质,在经历了绵绵历史长河中的传唱后,商州童谣的传承却陷入了困境,这种困境来自于自身的传承缺失,也有现代化的强烈冲击。
(一) 地域性的特质保持了商州童谣的纯净和质朴,但也限制了传承的广度性。
童谣的生命力在现代话语中,“以口头传承为媒介的民间文艺的发达,代表着前现代时期的文化状态”。在商州,由于秦岭阻隔,曾经封闭落后、自给自足、淳朴自然,充满牧歌情调。这种文化状态,表现在人际关系领域,则是老百姓大多处于面对面的交流之中,极少有跨越大范围区域的人口流动与人际交往,“即便是大范围区域的人口流动,也几乎是整个村落、家族甚至族群的整体迁徙,这种整体性的迁徙产生的文化后果,是人们在迁徙的同时,背负着共同体的精神行囊”。 (二) 被上层统治者视为“鄙俗”、“浅陋”,被排斥在圣贤文化之
外使商州童谣的传承步履艰难。
商州童谣大多是老百姓随兴而发的情感表露,有些童谣充斥着与主流社会迥异的下意识的形态,表达的是老百姓的喜怒哀乐,在相当多的商州童谣作品中,面对统治者的腐朽没落,宣泄着老百姓愤懑与抵抗情绪,正因为这一缘故,口头文学从来都被上层统治者视为“鄙俗”、“浅陋”,而被排斥在圣贤文化之外,官方话语将民间话语排斥在话语领域之外,以致于民间话语基本上被湮没在官方话语中。许多商州当地的年轻人受这种观念的影响,不愿传唱祖辈流传下来的童谣,认为这是下里巴人的文化,不入主流文化,使得商州童谣在传承中遇到了种种困境。
童谣是儿童文学中儿童最早接触的一种文学样式,也是儿童最喜爱的文学样式之一。传唱童谣的主要群体也是儿童,从儿童文化的视角来梳理思考,解决商州童谣传承的问题可以从儿童教育入手,结合社会力量,以当代儿歌创作推广为载体,通过商州童谣对幼儿进行儿童艺术教育,使原生态童谣得以薪火相传。
唱歌是儿童的天性,人天生趋向于富有韵律感的歌唱,是童谣之所以发达的根本原因。因此,童谣在人类精神构成中便举足轻重。童谣音韵流利,趣味丰富,都含有一种自然美。而当代儿歌创作的发展,相比传统童谣,无论是审美趣味还是艺术质量,都没有超越传统童谣,好作品少,儿歌创作精品有如凤毛麟角,不求精美、粗制滥造的创作更是一种侵害,还有内容偏重教育功用,文化内涵苍白,缺少童谣那种童趣的、蓬勃的生命力,缺少了游戏性、娱乐性、谐趣性。商州童谣如连锁调、问答歌、颠倒歌、绕口令等,这些优美形式应该得到传承和创新,应该继承并挖掘商州童谣的传统艺术手法,将其艺术的生命通过当代儿童的儿歌教育发展下去,同时也能有效促进当代儿童文学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元英.《商洛童谣的原生态文化特质及传承研究》.《商洛学院》.2013.9.18
2、桃花源记《新浪博客》.2013.2.28
3、百度文库《关于商洛文化的若干问题》.2013.7.18
4、《商洛日报》.《古上洛探秘》《商洛学院》.2014.8.9
5、丹女青青.《商洛方言故事》.2009.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