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教学设计
备课日期: 上课日期: 修改日期: 主备人:王红 教案序号: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
2.能抓住人物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务求理解的读书习惯。
3.懂得遇事要从国家利益出发,顾大局,识大体,讲团结。
教学难点
准确概括人物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教学时间:2课时
前置作业
一、看拼音写词语。
zhào jí shānɡ yì yún xǔ lïnɡ zhînɡ yuē dìnɡ dǎn qiè tuī cí
( ) ( ) ( ) ( ) ( )( ) ( )
jù jué nénɡ nài zhū wèi hé shì bì jūn lìnɡ zhuànɡ
( )( ) ( )( )( ) ( )
二、词语补充
( )之宝 ( )直( )壮 完( )归( )
( )无不( ) 负( )请( ) ( )心( )力
三、按课文内容填空。
1、课文由 ( ) 、 ( ) 、( ) 三个小故事组成,每个小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又紧密联系,其中 ( )是 的发展,( ) 、( ) 的结果又是 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
2、既然讲“和”,就说明他们原来是 ( ),原因是 ( ) ,后来“ ”了,原因是 ( ) 。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
1.题解。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交流前置作业)
提示学习课文的要求。(学习方法)
① 写人物的文章,要抓住人物特点。
② ②课文是由三个独立完整的故事结构而成,写的是两个人物间发生的事,学习时还应抓线
索以理解三个故事是怎么联系在一起的。
二、指导分段
1.通读全文,考虑分段要求。
2.讨论分段。重点研究二、三两段间过渡段的归属,要从内容和逻辑关系上理解。
三、讲读第一大段
1.轻声朗读,读后说出小标题,写谁。
2.理出故事的情节(起因,经过、结果)。
3.讨论:从三层内容的叙述看出蔺相如是怎样一个人。
4.小结。
①这个故事为什么叫“完璧归赵”?蔺相如为什么能完璧归赵?
②挖掘蔺相如的思想品质。
③设疑。这个故事与下文有什么联系,与全文有什么关系。(围绕线索考虑)
④归纳学法(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抓人物特点)。
四、用学习第一大段的方法学习第二大段,考虑怎样理清情节,抓人物特点
五、作业
继续阅读二、三两段,并思考学习第一大段结束时的设疑问题。
第二课时
品味探究
1、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从这句话中,我感受到蔺相如( ) 。
2、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从这句话中,我感受到蔺相如( ) 。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前置作业:阅读二、三两段,并思考学习第一大段结束时的设疑问题。
1.学习本文的要求(学习方法)。
2.第一大段的主要内容及蔺相如的特点。
二、讲读第二大段
1.说出本段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是写谁的。
2.默读,并理清故事情节,抓人物特点。
3.讨论:渑池会上发生了什么事,蔺相如是如何斗争的?表现了蔺相如什么品质?赵国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4.思考,暂不作答。这个故事还是写蔺相如,与其他故事有什么联系,与“将相和”有什么关系。
三、讲读第三大段,先小声朗读后讨论
这是一个什么故事。主要写谁,故事的情节是怎样的?
从蔺相如对廉颇的步步退让中,进一步看出他有什么特点,他为什么能这样做。
廉颇为什么能负荆请罪,廉颇这个人有什么特点?
故事的结果怎样。
四、讨论(搞清联系)
1.课文的结构特点,是由三个相对独立的故事组成,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是怎样的,它们与全文的关系又是怎样的。
2.总结本课学习方法。
3.练习归纳中心思想。
五、作业
1.熟读全文,归纳中心思想,归纳人物特点。
2.复习生字,练习要求听写的词语。
教后记:
草船借箭
备课日期: 上课日期: 修改日期: 主备人:王红 教案序号: 学习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2. 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特点,特别是通过对诸葛亮筹划安排“草船借箭”部分内容的研读,感受诸葛亮足智多谋,安排周密,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的本领。
3. 学会“妒、督、寨、擂、呐、丞”等生字及由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认识“瑜、幔”等生字。
教学重点
1. 了解“草船借箭”一事的起因及经过。
2. 扣住课文语言,感受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有条件的,阅读《三国演义》第42回至第46回。了解当时魏、蜀、吴三国的形势以及周瑜为什么妒忌诸葛亮。
教师准备:制作本课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前置作业:
1、我来点评:
课文中每个人物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简单评价课文中每个人物的形象,给每个人分别写一段评语。
2、学会缩写:
请你对《草船借箭》这篇课文进行简要的缩写。
3、读读讲讲:
阅读《三国演义》原著,感受人物形象,练习讲述有关的三国故事。
第1课时
一、介绍名著,了解大势
1. 教师介绍名著《三国演义》的故事梗概。
2. 师生合作介绍“草船借箭”前的三国形势,以及周瑜妒忌甚至要加害诸葛亮的表现。
二、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1. 出示课题:草船借箭
2. 什么叫草船?草船借箭是指什么意思?
3.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梳理问题:
谁草船借箭?为什么要草船借箭?怎么样草船借箭的?最后借到了箭没有?
三、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 这些问题实际上要我们回答什么?请用陈述句表达。
草船借箭的原因、经过、结果。
2. 给文章分段:一(1~2节)、二(3~5节)、三(6~9节)、四(10)
这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并说说主要内容。
四、自读第2至第5自然段,指导感情朗读
1. 找出这几段的特点。(以对话形式出现,且无提示语。)
2. 根据人物对话内容,揣摩人物思想状况、性格特点,自加提示语。
3. 分角色朗读。在朗读中注意读出语气,探究人物特点。(通过感情朗读,感受人物形象。)
五、读第6~9自然段,了解借箭经过
1. 先说经过。出示示意图(图略),自己读书,自己画图,说明理由(也就是因果关系。)
2. 分析保证借箭成功的因素。
(1)雾的作用。(冬季,雾在四更最浓。)
(2)船的作用。(草人──雾中似人;相连──空隙较小,易于受箭,正反都可受箭。)
(3)曹操多疑之心。(不仅不轻易出动,令弓弩手射箭,不调六千名弓弩手,使箭更多。)
(4)士兵作用。(擂露呐喊,虚造声势,引敌射箭。)
(5)水的作用。(冬季刮西北风,使船回去时“顺风顺水”。这时文章第二次提“冬季”;等到曹军发觉时,船已飞一样驶出二十多里。)
总结:天时、地利、人和等各方面的因素,诸葛亮都考虑到了,基于这些周全的考虑,诸葛亮作出了巧妙的安排,这就叫──“神机妙算”。而周瑜都没想到,当他知道这一切时,一定是──“自叹不如”。
教后记:
前置作业:
1、七嘴八舌:
读了课文和原著,相信你对诸葛亮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请你以《我心中的诸葛亮》为题,写一写你对诸葛亮的认识。
2、搜集擂台:
搜集与《三国演义》相关的歇后语。
如:诸葛亮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诸葛亮哭周瑜——假戏真做
3、观看影视剧,加深体会。
课后,请同学们观看《三国演义》的电视连续剧,继续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
一、快速阅读课文,找出关键的词语
通过上节课的研究学习,你认为课文中的哪个词语最有研究价值?(神机妙算)
二、精读课文,理解神机妙算
1. 要求学生划出能表现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2.讨论交流。 知天文
(1)“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①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怎样的心情?(吃惊)
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暗自高兴,因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在三天前就已料到的。)
②你从哪里看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三天前就料到的,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
出示:“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的时候,诸葛亮秘密把鲁肃请到船里。”
学生自由读,在读中体会诸葛亮早在三天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③老师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罗嗦,前几天不是没有动静吗?没动静有什么好写,完全可以改成这样: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的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即清楚有简练。行吗?好吗?为什么?
(组织讨论,体会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神机妙算。)
④怪不得周瑜长叹道:“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我比不过他。”
划出诸葛亮的借箭的路线,说说理由。
出示:“天还没有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出示:“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头,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然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讨论:诸葛亮为什么要先船头朝西,船尾朝东,再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读句子,体会诸葛亮的考虑周密,算准借箭的地理位置,以及他的巧妙安排。 识人心 识曹操
出示: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靠近。”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说,他在笑谁?这是一种怎样的笑?(笑自己的神机妙算,笑曹操的不敢出兵,笑周瑜的自不量力,这是自信的笑,胜利的笑;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幽默的笑,宽厚的笑。) 识鲁肃
诸葛亮明明知道周瑜暗藏杀机,鲁肃又是周瑜的心腹,为何还要请鲁肃帮忙?他不怕鲁肃向周瑜告密吗?请同学们仔细的讨论一下。
三、进一步体会人物的特征
学了课文我们知道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料事如神的非凡才干。而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课文第二自然段是一段诸葛亮和周瑜的精彩对白,师生对话,体会从他们的对话中你还可以看出诸葛亮和周瑜分别是个怎样的人。
重点:
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什么是“军令状”?诸葛亮为什么要立军令状?在军队下的状书,不能做到就要受到军法处置。一是诸葛亮是为了顾全大局,二是诸葛知天天文、懂地理,已知道三天后必有大雾,可利用这一机会向曹操“借箭”,已“胸有成竹”。)
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周瑜为什么高兴?妒忌诸葛亮挺有才干,暗藏杀机,下了军令状完不成那就要受到军法制裁。)
四、总结全文
草船借箭的成功使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料事如神、宽宏大度、谦虚礼让的大将风度。使得气量狭窄、妒才忌能、才气输诸葛亮一筹的周瑜不得不叹服。(出示: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教后记:
景阳冈
备课日期: 上课日期: 修改日期: 主备人:王红 教案序号: 前置作业:
把下面句子中加粗的词语换成和它意思相近的词语。
(1)店家给武松筛了满满一碗酒。( )
(2)你如何不肯卖酒给我吃?( )
(3)但凡客人来我店中,吃了三碗的,就醉了。( )
(4)店家无奈,只好又给武松筛酒。( )
(5)这时候天快晚了,你还过冈,岂不白白送了自家性命?( )
(6)请勿自误。( )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武松豪放倔强、勇敢无畏的性格。
2.能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重点朗读课文中描写武松打虎的部分。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武松打虎的经过和所表现出来的豪放倔强、机智勇敢的性格。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人新课
前面学过的两篇课文,讲的都是我国古代的事情,今天我们要学的“景阳冈”讲的也是我国古代的故事。课文是根据明代著名小说《水浒传》中的片段改写的。(板书:景阳冈) 提问:哪位同学能把《水浒传》向大家做个简单的介绍?《景阳冈》讲的是谁的事?
二、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条理
1. 提出自学要求:用比较快的速度把课文默读一遍,说说武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并按照事情经过把课文分成四段。
2. 检查自学情况。
(1)读读你印象特别深的段落,随机理解词语。指出这是我们第一次接触近代白话文,个别语句语言表达上与现代白话文有所不同。
如何:为什么。但凡:凡是,只要。岂不枉送:难道不是白白送掉。枉,白白地。请勿自误:请不要使自己受伤害。误,受伤害。岂:表示反问,有“难道”的意思。
(2)请学生说说是怎样分段的,每段讲的是什么?
三、景阳冈打虎时,抓动作见特点
你觉得最精彩的是哪部分?武松赤手空拳打死猛虎。
1. 这一段表现了武松的什么性格特点?从哪些地方最能体现出来?
2. 引导板书:机智勇敢 武艺超群
(1)那只大虫双饥又渴,把两只前爪在地下按了一按,望上一扑,从半空里蹿下来„„ ①“蹿、掀、吼”写出了虎的气势,虎的声势,写虎是为了写人,虎如此有气势,那么打虎的武松就更也不得。这是反衬的手法。
②读时速度可以快些,读出虎的声势、气势。
(2)武松把半截哨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揪住,按下地去„„
感情朗读,读出武松的勇敢无畏。
(3)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一闪,闪在大虫背后„„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
①体会“闪”对表现武松的形象的好处。
②感情朗读。
3. 小组讨论:这段是通过什么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通过人物动作的描写。
四、打虎前抓喝酒,写语言见特点
1. 除了打虎,课文还写了哪些内容?(打虎前喝酒,和店家的对话,自己的心理活动。)
2. 快速默读这一部分,画画相关的句子,体会武松的性格特点。
3. 引导,并板书
豪爽、倔强、勇敢、酒量惊人、胆量过人。
4. 你是通过哪些句子体会到武松具有这些特点?
(1)豪爽
这酒真有气力!
(2)倔强
原来这样。我吃了三碗,如何不醉?
别胡说!难道不付你钱!再筛三碗来!
(3)勇敢
就有大虫,我也不怕。
这是店家的诡计,吓唬那些胆小的人到他家里去歇。我怕什么!。
(4)酒量惊人
武松前后共吃了十八碗。
但凡客人来我店,吃了三碗的,就醉了,过不得前面的山冈去。 (5)胆量过人
武松听了,笑道:“„„你别说这样的话来吓我。就有大虫,我也不怕。” 武松看了,笑道:“„„我怕什么!”
细想了一回,说道:“怕什么,只管上去,看看怎么样。” 武松自言自语道:“„„是人自己害怕了,不敢上山。” (6)好强
转身回酒店吧,一定会叫店家耻笑,算不得好汉,不能回去。
5.这些内容和武松打虎有什么关系?(这一段虽然不是重点段,但是对于武松性格的刻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通过武松的话语和心理活动描写,使武松勇敢无畏的性格特点更加鲜明,也为下文作了铺垫,对于人物的刻画是必不可少的。) 教后记:
《猴王出世》教学设计
备课日期: 上课日期: 修改日期: 主备人:王红 教案序号: 教学目标:
能正确认读本课生字,并流利、正确地朗读课文。
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文脉络,了解石猴出世及其生活特点。
初步感受古代白话文的特点,领略经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前置作业:
一、将错别字圈出,改正在后面的括号里 树支( ) 桥粱( ) 抓耳挠鳃( ) 避署( ) 疲蜷( ) 伸头缩项( ) 二、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注释
1. 喜不自胜:①胜利;②优美的;③能够承担或承受 .2. 神机妙算:①机器;②机会,时机;③计谋; .3. 负荆请罪:①背;②失败;③小于零的; .三、形近字组词
猴( )阴( ) 碣( ) 楷( ) 候( )阳( ) 喝( ) 皆( ) 河( )碗( ) 蜿( ) 违( ) 呵( )豌( ) 婉( ) 苇( ) 四、把成语补充完整
拱伏无( ) 各抒己( ) 兴国( )邦 平( )近人 ( )里如一 酸甜( )口 盛气( )人 千( )一发 身( )其境 五、改错
1.大厅里摆满了看演出的观众。
2.校园里生满了白的、红的、黄的等五颜六色的花。 3.我站在操场上,仔细地看着练习身体的同学们。
4.我们班取得了竞赛第一名,大家的心里露出了胜利的喜悦。 六、填空
本文选自我国古代杰出的长篇神话小说( ),作者是( )代的( )。小说主要讲述了( )的故事,主要人物有( )等。你最喜欢的人物是( ),原因是( )。 教学过程:
一、回顾《西游记》由里面精彩的故事导入: 二. 品读语言,深入感悟猴王形象
(一)精读课文,思考(幻灯片出示思考题,明确阅读要求) 石猴能成为王,凭借的是什么? 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二)学生自主交流,教师引导 1.石猴能成为猴王,凭借的是勇敢。
(1)课件出示句段赏析“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 (2)眼前的孙悟空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勇敢无畏,毛遂自荐,聪明伶俐,身手不凡„„) (3)想象当时的情景,读一读相关语句。 2.石猴能成为猴王,凭借的是过人的本领。
(1)课件出示句段赏析。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座铁板桥; (2)读句子,注意“瞑、蹲、纵、 跳、睁、抬、观”这些动词; (3)边读边想象石猴进洞的情景;
设计意图:抓住文本相关语句品读,深入感悟猴王形象。 3. 石猴能成为猴王,凭借的是他的无私。
(1)课件出示句段赏析。石猴笑道:“这股水乃是桥下冲贯石窍„„也省得受老天之气。” (2)石猴能成为猴王,凭借的是无私; (3)通过石猴的语言,你感受到了什么?
(4)感情朗读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话,读出美猴王的个性特点。. 4.石猴能成为猴王,凭借的是他的聪慧、机敏。
(1)课件出示句段赏析。“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何不拜我为王?” (2)石猴能成为猴王,凭借的是聪慧、机敏;
(3)带着你的感受再来读这句话。
设计意图:教师先用问题引领学生读书,把学生的注意力指向文字,用书中的文字回答问题;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的感受;使学生在明了大意的基础上再度关注语言,关注文字中的此部分,不至于浮躁;书中的文字也融入学生的语言;读出自己的感受,将学生想象到的、体会到的,通过朗读抒发出来。 二、总结提升,整体把握猴王形象
1. 过渡语:通过学习,我们对孙悟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谁来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2. 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对猴王的印象: 师:这是一只怎样的猴子? 并说出你的理由。
这是一只神奇的猴子,由石卵开裂而生,生即能跑能跳; 这是一只争强好胜的猴子,群猴不语唯他敢于应答; 这是一直勇敢的猴子,进出水帘洞无人能及; 这是一只识文断字的猴子,竟认得楷书大字;
这是一只生而知之的猴子,“人而无信,不知其可”随口道出„„
过渡:我们心中都有了自己的猴王形象,在我们有滋有味的品读中,猴王的形象呼之欲出,这就是名著语言的魅力。
3. 思考:作者是怎样塑造出这样的猴王形象的呢?
交流: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还有反衬等描写方法,把石猴写得非常生动。
师小结:正是因为作者妙笔生花,才塑造出孙悟空这样呼之欲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同学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也应该得当运用这样的方法,是自己的作文语言更加生动,更有感染力。
三、拓展延伸,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可以任选一项)课件出示
(一)故事话西游。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西游记》,准备好召开一个《西游记》故事会,看谁讲的故事最精彩。
(二)比比谁收集得多:收集与“西游记”有关的典故、俗语、歇后语! (三)发挥特长,以你擅长的方式向你周围的人推荐《西游记》。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原著,让学生明白看电视不能代替读书的道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板书设计: 花果山:仙石 石猴
水帘洞:天造地设 猴王出世
教后记:
口语交际四 让名著中的人物走上舞台
备课日期: 上课日期: 修改日期: 主备人:王红 教案序号: 教学目标
1、能通过自己的演绎,将名著中的人物性格刻画得生动、形象,从而加深对故事中人物的理解。 2、学会通过表情、动作等肢体语言来反映人物的性格。 课前准备:“负荆请罪”的教学录象 一、谈话引入主题
这个单元的课文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今天的口语交际,我们就来演演课本剧通过我们的表演来再现名著中的人物。 二、角色选择
1、你最喜欢哪部名著?为什么?〈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
2、哪个人物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或者你最崇拜谁?你想通过自己的表演来当一回你喜欢的人物吗? 三、观看录象,引入情境 1、播放录象,思考:
(1)廉颇和蔺相如是怎样一个人?
(2)你从哪里体会到的?(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
2、同学们,刚才我们看了录象,这段录象我们书中的课文里也描绘到了,你能比较一下两者的关系吗?(录象中很多人物的对话、表情、动作等都是通过书上的一些叙述性的语言转化的;书上刻画的人物性格在录象中展现的淋漓尽致。) 四、分角色准备
1、如果让你来演这个故事,你觉得需要哪些准备?
师生探讨:
(1)可以将文中的叙述性语言改编成人物的对话。 (2)可以利用提示语加上表情或动作。
(3)根据实际情景可以准备些简单的服装、道具。
2、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故事,可以自由组合,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排练 五 班级表演 1、班内表演。
2、全班同学评议,评出“最佳表演家”。 标准:(1)正确理解课文内容,再现故事场景。 (2)入情入境,将人物形象展现逼真。
六、老师总结
这些人物的形象通过同学们的演绎,真是生动逼真。在浩如烟海的文学、历史名著中,还有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引人入胜的故事,等着我们去感受,去细细品位。 教后记:
习作四 缩写课文
备课日期: 上课日期: 修改日期: 主备人:王红 教案序号: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明确这次习作训练的要求和内容,初步懂得缩写方法;
2、找出与文章的主要内容关系密切的句子:重点指导一个自然段的写法,学生作片断练习。 课前准备:
搜集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故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缩写目的
我们以往的作文,都是要求写把文章写具体,这是一种作文能力,但是仅学会写具体还不够,还要学会写得简洁。这也是一种写作能力。写文章,应需要具体就具体写,需要简洁就写得简洁。这次作文,是缩写课文,就是训练我们把长文章压缩成短文章。 二、明确缩写要求
1、读课文中的(习作要求) ,想想:缩写要达到什么要求? 2、引导板书:
缩写成的短文不能改变原文的主要内容。 文章的语句简洁、通顺、连贯。 三、学习习作提示,掌握缩写方法 1、怎样缩写课文呢? 2、同桌互相讨论
3、小结:跟简要复述一样,保留原文的主要内容,把课文中的某些细节或某些情节删掉。 4、看课文中的习作提示,边读边想边划:
怎样压缩才能使缩写后的文章保留原文的主要内容? 用“——”划出句子。 四、尝试取舍
1、快速默读《景阳冈》,划出需要保留的内容。 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武松打虎时的过程)
哪些内容是在叙述“武松打虎时”的,需要保留? 用“[ ]”划出来。哪些情节可以删去? 2、讨论上面思考题。
(1)指名说说划出的需要保留的内容。 (2)师生小结:应保留的内容有:
武松打虎空拳打死猛虎的过程;武松的有关动作和语言;店家等相关人物的反映。 3、学生对照自己划的内容,作适当增删。 五、集体交流
1、讨论:这一段中,哪些可压缩? 根据学生讨论,板书:
可压缩:具体描写老虎的反映的词、具体描写武松动作的词。(即动作前的修饰) 2、片断练习。
缩写“武松打虎时”的经过。 教后记:
习作四 缩写课文(作文评改教案)
备课日期: 上课日期: 修改日期: 主备人:王红 教案序号: 第二课时 讲评课教案 教学过程
一、讲评第一课时写的片断。 1、出示学生写的缩写片断。 2、重点讲评以下几方面:
(1)修改后的段落是否保留原文的主要内容? (2)该压缩的是不是都压缩了? (3)语句是否简洁、通顺、连贯? 二、学生修改片断。
1、听老师、同学讲评片断后,修改自己写的片断。 2、四人小组对照上面3点要求评价同学的片断。 三、缩写全文
1、引导学生再读课文中的习作内容和习作要求, 进一步明确缩写要求。教师强调删去次要内容,保留主要内容。
2、学生按要求缩写全文,教师作巡回指导。 四、拓展延伸,缩写课外故事。
1、学生独立地阅读课外搜集的一个故事,简要复述的主要内容。 2、明确在缩写课文时的共同点:
(1)缩写成的短文不能改变原文的主要内容。 (2)文章的语句简洁、通顺、连贯。 3、尝试缩写课外小故事。 4、课堂交流、评议。 教后记:
《将相和》教学设计
备课日期: 上课日期: 修改日期: 主备人:王红 教案序号: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
2.能抓住人物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务求理解的读书习惯。
3.懂得遇事要从国家利益出发,顾大局,识大体,讲团结。
教学难点
准确概括人物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教学时间:2课时
前置作业
一、看拼音写词语。
zhào jí shānɡ yì yún xǔ lïnɡ zhînɡ yuē dìnɡ dǎn qiè tuī cí
( ) ( ) ( ) ( ) ( )( ) ( )
jù jué nénɡ nài zhū wèi hé shì bì jūn lìnɡ zhuànɡ
( )( ) ( )( )( ) ( )
二、词语补充
( )之宝 ( )直( )壮 完( )归( )
( )无不( ) 负( )请( ) ( )心( )力
三、按课文内容填空。
1、课文由 ( ) 、 ( ) 、( ) 三个小故事组成,每个小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又紧密联系,其中 ( )是 的发展,( ) 、( ) 的结果又是 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
2、既然讲“和”,就说明他们原来是 ( ),原因是 ( ) ,后来“ ”了,原因是 ( ) 。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
1.题解。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交流前置作业)
提示学习课文的要求。(学习方法)
① 写人物的文章,要抓住人物特点。
② ②课文是由三个独立完整的故事结构而成,写的是两个人物间发生的事,学习时还应抓线
索以理解三个故事是怎么联系在一起的。
二、指导分段
1.通读全文,考虑分段要求。
2.讨论分段。重点研究二、三两段间过渡段的归属,要从内容和逻辑关系上理解。
三、讲读第一大段
1.轻声朗读,读后说出小标题,写谁。
2.理出故事的情节(起因,经过、结果)。
3.讨论:从三层内容的叙述看出蔺相如是怎样一个人。
4.小结。
①这个故事为什么叫“完璧归赵”?蔺相如为什么能完璧归赵?
②挖掘蔺相如的思想品质。
③设疑。这个故事与下文有什么联系,与全文有什么关系。(围绕线索考虑)
④归纳学法(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抓人物特点)。
四、用学习第一大段的方法学习第二大段,考虑怎样理清情节,抓人物特点
五、作业
继续阅读二、三两段,并思考学习第一大段结束时的设疑问题。
第二课时
品味探究
1、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从这句话中,我感受到蔺相如( ) 。
2、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从这句话中,我感受到蔺相如( ) 。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前置作业:阅读二、三两段,并思考学习第一大段结束时的设疑问题。
1.学习本文的要求(学习方法)。
2.第一大段的主要内容及蔺相如的特点。
二、讲读第二大段
1.说出本段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是写谁的。
2.默读,并理清故事情节,抓人物特点。
3.讨论:渑池会上发生了什么事,蔺相如是如何斗争的?表现了蔺相如什么品质?赵国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4.思考,暂不作答。这个故事还是写蔺相如,与其他故事有什么联系,与“将相和”有什么关系。
三、讲读第三大段,先小声朗读后讨论
这是一个什么故事。主要写谁,故事的情节是怎样的?
从蔺相如对廉颇的步步退让中,进一步看出他有什么特点,他为什么能这样做。
廉颇为什么能负荆请罪,廉颇这个人有什么特点?
故事的结果怎样。
四、讨论(搞清联系)
1.课文的结构特点,是由三个相对独立的故事组成,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是怎样的,它们与全文的关系又是怎样的。
2.总结本课学习方法。
3.练习归纳中心思想。
五、作业
1.熟读全文,归纳中心思想,归纳人物特点。
2.复习生字,练习要求听写的词语。
教后记:
草船借箭
备课日期: 上课日期: 修改日期: 主备人:王红 教案序号: 学习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2. 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特点,特别是通过对诸葛亮筹划安排“草船借箭”部分内容的研读,感受诸葛亮足智多谋,安排周密,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的本领。
3. 学会“妒、督、寨、擂、呐、丞”等生字及由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认识“瑜、幔”等生字。
教学重点
1. 了解“草船借箭”一事的起因及经过。
2. 扣住课文语言,感受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有条件的,阅读《三国演义》第42回至第46回。了解当时魏、蜀、吴三国的形势以及周瑜为什么妒忌诸葛亮。
教师准备:制作本课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前置作业:
1、我来点评:
课文中每个人物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简单评价课文中每个人物的形象,给每个人分别写一段评语。
2、学会缩写:
请你对《草船借箭》这篇课文进行简要的缩写。
3、读读讲讲:
阅读《三国演义》原著,感受人物形象,练习讲述有关的三国故事。
第1课时
一、介绍名著,了解大势
1. 教师介绍名著《三国演义》的故事梗概。
2. 师生合作介绍“草船借箭”前的三国形势,以及周瑜妒忌甚至要加害诸葛亮的表现。
二、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1. 出示课题:草船借箭
2. 什么叫草船?草船借箭是指什么意思?
3.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梳理问题:
谁草船借箭?为什么要草船借箭?怎么样草船借箭的?最后借到了箭没有?
三、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 这些问题实际上要我们回答什么?请用陈述句表达。
草船借箭的原因、经过、结果。
2. 给文章分段:一(1~2节)、二(3~5节)、三(6~9节)、四(10)
这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并说说主要内容。
四、自读第2至第5自然段,指导感情朗读
1. 找出这几段的特点。(以对话形式出现,且无提示语。)
2. 根据人物对话内容,揣摩人物思想状况、性格特点,自加提示语。
3. 分角色朗读。在朗读中注意读出语气,探究人物特点。(通过感情朗读,感受人物形象。)
五、读第6~9自然段,了解借箭经过
1. 先说经过。出示示意图(图略),自己读书,自己画图,说明理由(也就是因果关系。)
2. 分析保证借箭成功的因素。
(1)雾的作用。(冬季,雾在四更最浓。)
(2)船的作用。(草人──雾中似人;相连──空隙较小,易于受箭,正反都可受箭。)
(3)曹操多疑之心。(不仅不轻易出动,令弓弩手射箭,不调六千名弓弩手,使箭更多。)
(4)士兵作用。(擂露呐喊,虚造声势,引敌射箭。)
(5)水的作用。(冬季刮西北风,使船回去时“顺风顺水”。这时文章第二次提“冬季”;等到曹军发觉时,船已飞一样驶出二十多里。)
总结:天时、地利、人和等各方面的因素,诸葛亮都考虑到了,基于这些周全的考虑,诸葛亮作出了巧妙的安排,这就叫──“神机妙算”。而周瑜都没想到,当他知道这一切时,一定是──“自叹不如”。
教后记:
前置作业:
1、七嘴八舌:
读了课文和原著,相信你对诸葛亮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请你以《我心中的诸葛亮》为题,写一写你对诸葛亮的认识。
2、搜集擂台:
搜集与《三国演义》相关的歇后语。
如:诸葛亮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诸葛亮哭周瑜——假戏真做
3、观看影视剧,加深体会。
课后,请同学们观看《三国演义》的电视连续剧,继续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
一、快速阅读课文,找出关键的词语
通过上节课的研究学习,你认为课文中的哪个词语最有研究价值?(神机妙算)
二、精读课文,理解神机妙算
1. 要求学生划出能表现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2.讨论交流。 知天文
(1)“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①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怎样的心情?(吃惊)
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暗自高兴,因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在三天前就已料到的。)
②你从哪里看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三天前就料到的,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
出示:“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的时候,诸葛亮秘密把鲁肃请到船里。”
学生自由读,在读中体会诸葛亮早在三天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③老师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罗嗦,前几天不是没有动静吗?没动静有什么好写,完全可以改成这样: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的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即清楚有简练。行吗?好吗?为什么?
(组织讨论,体会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神机妙算。)
④怪不得周瑜长叹道:“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我比不过他。”
划出诸葛亮的借箭的路线,说说理由。
出示:“天还没有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出示:“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头,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然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讨论:诸葛亮为什么要先船头朝西,船尾朝东,再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读句子,体会诸葛亮的考虑周密,算准借箭的地理位置,以及他的巧妙安排。 识人心 识曹操
出示: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靠近。”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说,他在笑谁?这是一种怎样的笑?(笑自己的神机妙算,笑曹操的不敢出兵,笑周瑜的自不量力,这是自信的笑,胜利的笑;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幽默的笑,宽厚的笑。) 识鲁肃
诸葛亮明明知道周瑜暗藏杀机,鲁肃又是周瑜的心腹,为何还要请鲁肃帮忙?他不怕鲁肃向周瑜告密吗?请同学们仔细的讨论一下。
三、进一步体会人物的特征
学了课文我们知道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料事如神的非凡才干。而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课文第二自然段是一段诸葛亮和周瑜的精彩对白,师生对话,体会从他们的对话中你还可以看出诸葛亮和周瑜分别是个怎样的人。
重点:
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什么是“军令状”?诸葛亮为什么要立军令状?在军队下的状书,不能做到就要受到军法处置。一是诸葛亮是为了顾全大局,二是诸葛知天天文、懂地理,已知道三天后必有大雾,可利用这一机会向曹操“借箭”,已“胸有成竹”。)
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周瑜为什么高兴?妒忌诸葛亮挺有才干,暗藏杀机,下了军令状完不成那就要受到军法制裁。)
四、总结全文
草船借箭的成功使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料事如神、宽宏大度、谦虚礼让的大将风度。使得气量狭窄、妒才忌能、才气输诸葛亮一筹的周瑜不得不叹服。(出示: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教后记:
景阳冈
备课日期: 上课日期: 修改日期: 主备人:王红 教案序号: 前置作业:
把下面句子中加粗的词语换成和它意思相近的词语。
(1)店家给武松筛了满满一碗酒。( )
(2)你如何不肯卖酒给我吃?( )
(3)但凡客人来我店中,吃了三碗的,就醉了。( )
(4)店家无奈,只好又给武松筛酒。( )
(5)这时候天快晚了,你还过冈,岂不白白送了自家性命?( )
(6)请勿自误。( )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武松豪放倔强、勇敢无畏的性格。
2.能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重点朗读课文中描写武松打虎的部分。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武松打虎的经过和所表现出来的豪放倔强、机智勇敢的性格。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人新课
前面学过的两篇课文,讲的都是我国古代的事情,今天我们要学的“景阳冈”讲的也是我国古代的故事。课文是根据明代著名小说《水浒传》中的片段改写的。(板书:景阳冈) 提问:哪位同学能把《水浒传》向大家做个简单的介绍?《景阳冈》讲的是谁的事?
二、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条理
1. 提出自学要求:用比较快的速度把课文默读一遍,说说武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并按照事情经过把课文分成四段。
2. 检查自学情况。
(1)读读你印象特别深的段落,随机理解词语。指出这是我们第一次接触近代白话文,个别语句语言表达上与现代白话文有所不同。
如何:为什么。但凡:凡是,只要。岂不枉送:难道不是白白送掉。枉,白白地。请勿自误:请不要使自己受伤害。误,受伤害。岂:表示反问,有“难道”的意思。
(2)请学生说说是怎样分段的,每段讲的是什么?
三、景阳冈打虎时,抓动作见特点
你觉得最精彩的是哪部分?武松赤手空拳打死猛虎。
1. 这一段表现了武松的什么性格特点?从哪些地方最能体现出来?
2. 引导板书:机智勇敢 武艺超群
(1)那只大虫双饥又渴,把两只前爪在地下按了一按,望上一扑,从半空里蹿下来„„ ①“蹿、掀、吼”写出了虎的气势,虎的声势,写虎是为了写人,虎如此有气势,那么打虎的武松就更也不得。这是反衬的手法。
②读时速度可以快些,读出虎的声势、气势。
(2)武松把半截哨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揪住,按下地去„„
感情朗读,读出武松的勇敢无畏。
(3)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一闪,闪在大虫背后„„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
①体会“闪”对表现武松的形象的好处。
②感情朗读。
3. 小组讨论:这段是通过什么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通过人物动作的描写。
四、打虎前抓喝酒,写语言见特点
1. 除了打虎,课文还写了哪些内容?(打虎前喝酒,和店家的对话,自己的心理活动。)
2. 快速默读这一部分,画画相关的句子,体会武松的性格特点。
3. 引导,并板书
豪爽、倔强、勇敢、酒量惊人、胆量过人。
4. 你是通过哪些句子体会到武松具有这些特点?
(1)豪爽
这酒真有气力!
(2)倔强
原来这样。我吃了三碗,如何不醉?
别胡说!难道不付你钱!再筛三碗来!
(3)勇敢
就有大虫,我也不怕。
这是店家的诡计,吓唬那些胆小的人到他家里去歇。我怕什么!。
(4)酒量惊人
武松前后共吃了十八碗。
但凡客人来我店,吃了三碗的,就醉了,过不得前面的山冈去。 (5)胆量过人
武松听了,笑道:“„„你别说这样的话来吓我。就有大虫,我也不怕。” 武松看了,笑道:“„„我怕什么!”
细想了一回,说道:“怕什么,只管上去,看看怎么样。” 武松自言自语道:“„„是人自己害怕了,不敢上山。” (6)好强
转身回酒店吧,一定会叫店家耻笑,算不得好汉,不能回去。
5.这些内容和武松打虎有什么关系?(这一段虽然不是重点段,但是对于武松性格的刻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通过武松的话语和心理活动描写,使武松勇敢无畏的性格特点更加鲜明,也为下文作了铺垫,对于人物的刻画是必不可少的。) 教后记:
《猴王出世》教学设计
备课日期: 上课日期: 修改日期: 主备人:王红 教案序号: 教学目标:
能正确认读本课生字,并流利、正确地朗读课文。
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文脉络,了解石猴出世及其生活特点。
初步感受古代白话文的特点,领略经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前置作业:
一、将错别字圈出,改正在后面的括号里 树支( ) 桥粱( ) 抓耳挠鳃( ) 避署( ) 疲蜷( ) 伸头缩项( ) 二、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注释
1. 喜不自胜:①胜利;②优美的;③能够承担或承受 .2. 神机妙算:①机器;②机会,时机;③计谋; .3. 负荆请罪:①背;②失败;③小于零的; .三、形近字组词
猴( )阴( ) 碣( ) 楷( ) 候( )阳( ) 喝( ) 皆( ) 河( )碗( ) 蜿( ) 违( ) 呵( )豌( ) 婉( ) 苇( ) 四、把成语补充完整
拱伏无( ) 各抒己( ) 兴国( )邦 平( )近人 ( )里如一 酸甜( )口 盛气( )人 千( )一发 身( )其境 五、改错
1.大厅里摆满了看演出的观众。
2.校园里生满了白的、红的、黄的等五颜六色的花。 3.我站在操场上,仔细地看着练习身体的同学们。
4.我们班取得了竞赛第一名,大家的心里露出了胜利的喜悦。 六、填空
本文选自我国古代杰出的长篇神话小说( ),作者是( )代的( )。小说主要讲述了( )的故事,主要人物有( )等。你最喜欢的人物是( ),原因是( )。 教学过程:
一、回顾《西游记》由里面精彩的故事导入: 二. 品读语言,深入感悟猴王形象
(一)精读课文,思考(幻灯片出示思考题,明确阅读要求) 石猴能成为王,凭借的是什么? 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二)学生自主交流,教师引导 1.石猴能成为猴王,凭借的是勇敢。
(1)课件出示句段赏析“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 (2)眼前的孙悟空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勇敢无畏,毛遂自荐,聪明伶俐,身手不凡„„) (3)想象当时的情景,读一读相关语句。 2.石猴能成为猴王,凭借的是过人的本领。
(1)课件出示句段赏析。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座铁板桥; (2)读句子,注意“瞑、蹲、纵、 跳、睁、抬、观”这些动词; (3)边读边想象石猴进洞的情景;
设计意图:抓住文本相关语句品读,深入感悟猴王形象。 3. 石猴能成为猴王,凭借的是他的无私。
(1)课件出示句段赏析。石猴笑道:“这股水乃是桥下冲贯石窍„„也省得受老天之气。” (2)石猴能成为猴王,凭借的是无私; (3)通过石猴的语言,你感受到了什么?
(4)感情朗读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话,读出美猴王的个性特点。. 4.石猴能成为猴王,凭借的是他的聪慧、机敏。
(1)课件出示句段赏析。“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何不拜我为王?” (2)石猴能成为猴王,凭借的是聪慧、机敏;
(3)带着你的感受再来读这句话。
设计意图:教师先用问题引领学生读书,把学生的注意力指向文字,用书中的文字回答问题;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的感受;使学生在明了大意的基础上再度关注语言,关注文字中的此部分,不至于浮躁;书中的文字也融入学生的语言;读出自己的感受,将学生想象到的、体会到的,通过朗读抒发出来。 二、总结提升,整体把握猴王形象
1. 过渡语:通过学习,我们对孙悟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谁来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2. 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对猴王的印象: 师:这是一只怎样的猴子? 并说出你的理由。
这是一只神奇的猴子,由石卵开裂而生,生即能跑能跳; 这是一只争强好胜的猴子,群猴不语唯他敢于应答; 这是一直勇敢的猴子,进出水帘洞无人能及; 这是一只识文断字的猴子,竟认得楷书大字;
这是一只生而知之的猴子,“人而无信,不知其可”随口道出„„
过渡:我们心中都有了自己的猴王形象,在我们有滋有味的品读中,猴王的形象呼之欲出,这就是名著语言的魅力。
3. 思考:作者是怎样塑造出这样的猴王形象的呢?
交流: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还有反衬等描写方法,把石猴写得非常生动。
师小结:正是因为作者妙笔生花,才塑造出孙悟空这样呼之欲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同学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也应该得当运用这样的方法,是自己的作文语言更加生动,更有感染力。
三、拓展延伸,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可以任选一项)课件出示
(一)故事话西游。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西游记》,准备好召开一个《西游记》故事会,看谁讲的故事最精彩。
(二)比比谁收集得多:收集与“西游记”有关的典故、俗语、歇后语! (三)发挥特长,以你擅长的方式向你周围的人推荐《西游记》。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原著,让学生明白看电视不能代替读书的道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板书设计: 花果山:仙石 石猴
水帘洞:天造地设 猴王出世
教后记:
口语交际四 让名著中的人物走上舞台
备课日期: 上课日期: 修改日期: 主备人:王红 教案序号: 教学目标
1、能通过自己的演绎,将名著中的人物性格刻画得生动、形象,从而加深对故事中人物的理解。 2、学会通过表情、动作等肢体语言来反映人物的性格。 课前准备:“负荆请罪”的教学录象 一、谈话引入主题
这个单元的课文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今天的口语交际,我们就来演演课本剧通过我们的表演来再现名著中的人物。 二、角色选择
1、你最喜欢哪部名著?为什么?〈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
2、哪个人物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或者你最崇拜谁?你想通过自己的表演来当一回你喜欢的人物吗? 三、观看录象,引入情境 1、播放录象,思考:
(1)廉颇和蔺相如是怎样一个人?
(2)你从哪里体会到的?(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
2、同学们,刚才我们看了录象,这段录象我们书中的课文里也描绘到了,你能比较一下两者的关系吗?(录象中很多人物的对话、表情、动作等都是通过书上的一些叙述性的语言转化的;书上刻画的人物性格在录象中展现的淋漓尽致。) 四、分角色准备
1、如果让你来演这个故事,你觉得需要哪些准备?
师生探讨:
(1)可以将文中的叙述性语言改编成人物的对话。 (2)可以利用提示语加上表情或动作。
(3)根据实际情景可以准备些简单的服装、道具。
2、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故事,可以自由组合,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排练 五 班级表演 1、班内表演。
2、全班同学评议,评出“最佳表演家”。 标准:(1)正确理解课文内容,再现故事场景。 (2)入情入境,将人物形象展现逼真。
六、老师总结
这些人物的形象通过同学们的演绎,真是生动逼真。在浩如烟海的文学、历史名著中,还有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引人入胜的故事,等着我们去感受,去细细品位。 教后记:
习作四 缩写课文
备课日期: 上课日期: 修改日期: 主备人:王红 教案序号: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明确这次习作训练的要求和内容,初步懂得缩写方法;
2、找出与文章的主要内容关系密切的句子:重点指导一个自然段的写法,学生作片断练习。 课前准备:
搜集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故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缩写目的
我们以往的作文,都是要求写把文章写具体,这是一种作文能力,但是仅学会写具体还不够,还要学会写得简洁。这也是一种写作能力。写文章,应需要具体就具体写,需要简洁就写得简洁。这次作文,是缩写课文,就是训练我们把长文章压缩成短文章。 二、明确缩写要求
1、读课文中的(习作要求) ,想想:缩写要达到什么要求? 2、引导板书:
缩写成的短文不能改变原文的主要内容。 文章的语句简洁、通顺、连贯。 三、学习习作提示,掌握缩写方法 1、怎样缩写课文呢? 2、同桌互相讨论
3、小结:跟简要复述一样,保留原文的主要内容,把课文中的某些细节或某些情节删掉。 4、看课文中的习作提示,边读边想边划:
怎样压缩才能使缩写后的文章保留原文的主要内容? 用“——”划出句子。 四、尝试取舍
1、快速默读《景阳冈》,划出需要保留的内容。 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武松打虎时的过程)
哪些内容是在叙述“武松打虎时”的,需要保留? 用“[ ]”划出来。哪些情节可以删去? 2、讨论上面思考题。
(1)指名说说划出的需要保留的内容。 (2)师生小结:应保留的内容有:
武松打虎空拳打死猛虎的过程;武松的有关动作和语言;店家等相关人物的反映。 3、学生对照自己划的内容,作适当增删。 五、集体交流
1、讨论:这一段中,哪些可压缩? 根据学生讨论,板书:
可压缩:具体描写老虎的反映的词、具体描写武松动作的词。(即动作前的修饰) 2、片断练习。
缩写“武松打虎时”的经过。 教后记:
习作四 缩写课文(作文评改教案)
备课日期: 上课日期: 修改日期: 主备人:王红 教案序号: 第二课时 讲评课教案 教学过程
一、讲评第一课时写的片断。 1、出示学生写的缩写片断。 2、重点讲评以下几方面:
(1)修改后的段落是否保留原文的主要内容? (2)该压缩的是不是都压缩了? (3)语句是否简洁、通顺、连贯? 二、学生修改片断。
1、听老师、同学讲评片断后,修改自己写的片断。 2、四人小组对照上面3点要求评价同学的片断。 三、缩写全文
1、引导学生再读课文中的习作内容和习作要求, 进一步明确缩写要求。教师强调删去次要内容,保留主要内容。
2、学生按要求缩写全文,教师作巡回指导。 四、拓展延伸,缩写课外故事。
1、学生独立地阅读课外搜集的一个故事,简要复述的主要内容。 2、明确在缩写课文时的共同点:
(1)缩写成的短文不能改变原文的主要内容。 (2)文章的语句简洁、通顺、连贯。 3、尝试缩写课外小故事。 4、课堂交流、评议。 教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