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深刻感悟红军长征促成的独立自主思想的历史功绩、精髓要义、实践价值,进一步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进一步增强民族自尊心自豪感,保持战略定力,把党、国家和军队建设放在自己力量基点上,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
本文首发于国防参考
微信号:jfjbgfck
我党的独立自主思想,是指我们党从中国实际出发,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依靠中国力量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问题的科学思想,其萌芽于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独立建设和领导军队的实践,成熟于我们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伟大长征。
80年前,由于受“左”和右的思想危害,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进行战略转移,踏上艰苦卓绝的漫漫长征路。因与共产国际失去联系,客观上促成我们党走上独立自主解决自身建设和中国革命问题的新路,从此不断在自我完善的改造中成长壮大。
这种艰难困苦促成的独立自主思想,包括坚定不移的信仰信念、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百折不挠的探索精神、敢于斗争的政治品格,对于我们夺取中华民族复兴伟业新长征的胜利具有重要启示。
坚定不移的信仰信念。长征是理想永存、信念不朽的象征。据统计,红军三个方面军的长征总计跨越中国15个省份,翻越20多座高山,渡过30多条大河,走过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广袤湿地。
而且在总里程远远超过25000里的长征途中,中国工农红军始终在数十倍于己的敌人的追击、堵截与合围中,遭遇的战斗超过400场,平均每3天就发生1次激烈战斗,平均每天急行军50千米以上。
除了与天斗、与地斗、与形形色色的凶残敌人斗,红军还要与内部的错误思想、分裂阴谋作斗争。在长期受共产国际领导影响、突然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在自然和对人造成的险恶环境中,在一次次濒临绝境、面对死亡的严峻考验中,正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对挽救民族危亡于水火的强烈使命担当,支撑红军跨越万水千山、克服千难万险,实现凤凰涅槃。
一个没有信仰的人,是没有主见的人;一支没有信仰的军队,是没有血气的军队。如果说独立自主是一种可贵的精神品格,那么坚定的理想信念则是支撑这种品格的钢筋铁骨,正是这种坚如磐石的坚定信念,支撑我们党和红军探索出一条独立自主解决自身问题的光明大道。
正如作家王树增所言:“无论是政治和军事精英,还是不识字的红军战士,官兵如同一人的根本是他们都坚信自己是一个伟大事业的奋斗者,他们都坚信中国革命的队伍‘杀了我一个,自有后来人’,他们激情万丈、前赴后继、视死如归,决心为每一个红军所认同的理想牺牲生命。”
是信仰信念,让红军战士义无反顾、勇往直前踏上了革命道路;是信仰信念,支撑他们走完这悲壮惨烈的漫长路途;是信仰信念,让他们甘愿牺牲包括生命在内的任何东西;还是信仰信念,引领他们在漫漫长夜中探索国家解放、民族独立之路。从根本上说,长征的胜利,是信仰信念的胜利;长征的伟大,是信仰信念的伟大;我党我军之所以能走出一条独立自主的道路,坚定的信仰信念是底色。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由于幼年的中国共产党还不够成熟,亟需当时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帮助和经验。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共产国际曾给予我们很大支持,但苏联社会主义革命的经验并不完全适用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远在万里之遥的共产国际遥控中国革命,势必水土不服。事实表明,这种遥控指挥特别是盲目为我党指派领导人的做法,越来越暴露出问题。
随着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惨败、长征初期的大溃退,警示中国革命不能再照抄照搬苏联的经验,必须探寻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这个时刻很快到来了。在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上,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基于客观情况,审时度势,把握时机,把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的思想路线运用于纠正党的军事路线错误、确定坚持北上战略方针等重大抉择,真正形成了一条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
在毛泽东军事思想指引下,红军终于挫败国民党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粉碎张国焘的分裂图谋,胜利到达陕北。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的思想路线在极端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长征不仅仅是一次杰出的军事成就,还是一个具有深远影响的政治活动,它保证了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生存,保存了党的上层机构和军政领导人,使革命的火种得以延续。在长征中,我们党终于摆脱共产国际压力,在未取得斯大林认可的情况下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并打造了一支久经险恶风浪考验的钢铁队伍,从而为中国革命乃至更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组织领导基础。
尤为可贵的是,长征还开启了我们党历史上第一次从实际出发、独立自主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身重大问题的典范,实现了由“了解中国情况的中国同志来领导中国革命斗争走向胜利”的伟大转变,标志着我们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从而以雄辩的事实为中国革命、建设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毛泽东曾经说:“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这部宣言书,书写的是中国共产党逐步走向独立成熟的宣言;这个宣传队,宣示的是中国共产党现身说法,践行实事求是、独立自主思想路线的实践;这个播种机,播撒的正是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真理的种子。
毛泽东
王稼祥
周恩来
百折不挠的探索精神。独立自主意味着排除干扰走自己的路,走自己的路尤其是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离不开百折不挠的探索精神。红军长征走的就是这样一条“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的历史上未曾有过的路,探索的焦点主要集中在3条道路选择上。
一是行军路线。即往哪个方向走、如何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堵、在哪里落脚建立革命根据地。经过湘江血战、黎平会议、粉碎张国焘分裂阴谋、哈达铺会议、榜罗镇会议,红军历经艰难险阻、付出重大牺牲,终于明确了向陕北转移、在陕北建立革命根据地的问题。
二是军事路线。即以什么为军事指导、指引红军胜利战斗,是继续照搬照抄苏联军事斗争经验,还是根据中国革命具体情况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军事原理、选择性借鉴苏联军事斗争经验。经过系列惨烈战斗和血的教训,终于在遵义会议上结束了博古错误军事路线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军事路线在红军中的指导地位。
三是组织路线。即由谁来领导红军、带领红军摆脱困境打胜仗,是继续迫于共产国际压力,听从博古、李德不切实际的“荒谬指挥”,还是由具备卓越军事才能并被实践反复证明的毛泽东来指挥红军。革命是残酷的,它只认事实,不认空洞的说教;战争是要流血牺牲的,它只认胜利,不认虚幻的激情和口号。
革命战争年代,只有在战争中不断得到军队拥护的人,才能确立起崇高威望;只有在战争中让党和红军转危为安的人,才能真正成为领袖。毛泽东以其雄才伟略,多次使党和红军在山穷水尽之时,得到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转机,从而以无可辩驳的事实确立起领导地位。
长征的过程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越走越明白”的不断探索的过程,由前期的相当不确定性,到后来随着经验和教训的积累,往哪儿走、怎么走这些基本问题才逐渐清晰起来,没有筚路蓝缕的创业精神、没有手胼足胝的艰苦奋斗、没有百折不挠的探索劲头,红军就不可能绝境逢生。
在这个艰难探索的过程中,我们党和军队不仅摸索出一条转危为安、由弱到强的正确军事斗争道路,而且斗争经验不断积累,思想逐步走向成熟,从而根本上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思想之路、领导之路、胜利之路。
敢于斗争的政治品格。毛泽东说:“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意在告诫人们,革命不能温文尔雅,必须敢于斗争,做到坚决彻底。毛泽东性格中有一种“虎气”,他一贯重视路线、方针、重大理论和重大原则问题,向来反对无原则的敷衍调和、模棱两可的折中做法,凡是他认为正确的,总是坚持不渝,绝不动摇和妥协。因为相信真理,思想自由、精神独立、不依附于人,所以在原则问题上毫不含糊、决不让步,这是独立自主思想的特质,这一点在红军长征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最典型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同“左”倾错误路线所作的斗争。
遵义会议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教训,集中全力解决了党和红军最为迫切的军事和组织问题。毛泽东在会上作长篇发言,一针见血地指出博古、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阐述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战术问题和此后在军事上应采取的方针,得到绝大多数同志一致赞成。会议取消了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增补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成立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小组,指挥中央红军长征,至此毛泽东军事路线在与“左”倾军事路线交锋中取得决定性胜利,从而间接宣告了共产国际关于中国革命军事路线的终结。
毛泽东指出:“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退让求团结则团结亡。”强调独立自主,并不是要排斥“异己”,而在于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团结一致向前看。就党内而言,斗争的目的更是为了团结。遵义会议后,博古等人并没有被孤立,而是适得其所继续发挥作用。
比如,博古仍然担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并被委以重任,他本人也在以后党中央与张国焘分裂阴谋作斗争、促成西安事变政治解决、重庆谈判等重大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此可见,对外不掣于强权、对内不耽于苟和,借助外力但不盲目依赖外力、讲究团结但不搞无原则的一团和气,既坚持斗争的原则性战斗性、又讲究斗争的策略性艺术性,是由长征促成的独立自主思想的最高境界。
波澜壮阔的长征已过去80个年头,回首峥嵘岁月,我们既感慨过去的曲折又庆幸当年的磨砺,既感佩曾经的苦难又珍惜今日的辉煌,既自豪历史的荣耀又坚信前景的光明。正是长征促成的独立自主思想,支撑我们党和军队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不迷失不彷徨,不断在自我完善中发展壮大。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民族复兴伟业新长征关键阶段。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深刻感悟红军长征促成的独立自主思想的历史功绩、精髓要义、实践价值,进一步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进一步增强民族自尊心自豪感,保持战略定力,把党、国家和军队建设放在自己力量基点上,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
作者:陈东恒
???
摘 要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深刻感悟红军长征促成的独立自主思想的历史功绩、精髓要义、实践价值,进一步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进一步增强民族自尊心自豪感,保持战略定力,把党、国家和军队建设放在自己力量基点上,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
本文首发于国防参考
微信号:jfjbgfck
我党的独立自主思想,是指我们党从中国实际出发,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依靠中国力量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问题的科学思想,其萌芽于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独立建设和领导军队的实践,成熟于我们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伟大长征。
80年前,由于受“左”和右的思想危害,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进行战略转移,踏上艰苦卓绝的漫漫长征路。因与共产国际失去联系,客观上促成我们党走上独立自主解决自身建设和中国革命问题的新路,从此不断在自我完善的改造中成长壮大。
这种艰难困苦促成的独立自主思想,包括坚定不移的信仰信念、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百折不挠的探索精神、敢于斗争的政治品格,对于我们夺取中华民族复兴伟业新长征的胜利具有重要启示。
坚定不移的信仰信念。长征是理想永存、信念不朽的象征。据统计,红军三个方面军的长征总计跨越中国15个省份,翻越20多座高山,渡过30多条大河,走过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广袤湿地。
而且在总里程远远超过25000里的长征途中,中国工农红军始终在数十倍于己的敌人的追击、堵截与合围中,遭遇的战斗超过400场,平均每3天就发生1次激烈战斗,平均每天急行军50千米以上。
除了与天斗、与地斗、与形形色色的凶残敌人斗,红军还要与内部的错误思想、分裂阴谋作斗争。在长期受共产国际领导影响、突然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在自然和对人造成的险恶环境中,在一次次濒临绝境、面对死亡的严峻考验中,正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对挽救民族危亡于水火的强烈使命担当,支撑红军跨越万水千山、克服千难万险,实现凤凰涅槃。
一个没有信仰的人,是没有主见的人;一支没有信仰的军队,是没有血气的军队。如果说独立自主是一种可贵的精神品格,那么坚定的理想信念则是支撑这种品格的钢筋铁骨,正是这种坚如磐石的坚定信念,支撑我们党和红军探索出一条独立自主解决自身问题的光明大道。
正如作家王树增所言:“无论是政治和军事精英,还是不识字的红军战士,官兵如同一人的根本是他们都坚信自己是一个伟大事业的奋斗者,他们都坚信中国革命的队伍‘杀了我一个,自有后来人’,他们激情万丈、前赴后继、视死如归,决心为每一个红军所认同的理想牺牲生命。”
是信仰信念,让红军战士义无反顾、勇往直前踏上了革命道路;是信仰信念,支撑他们走完这悲壮惨烈的漫长路途;是信仰信念,让他们甘愿牺牲包括生命在内的任何东西;还是信仰信念,引领他们在漫漫长夜中探索国家解放、民族独立之路。从根本上说,长征的胜利,是信仰信念的胜利;长征的伟大,是信仰信念的伟大;我党我军之所以能走出一条独立自主的道路,坚定的信仰信念是底色。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由于幼年的中国共产党还不够成熟,亟需当时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帮助和经验。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共产国际曾给予我们很大支持,但苏联社会主义革命的经验并不完全适用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远在万里之遥的共产国际遥控中国革命,势必水土不服。事实表明,这种遥控指挥特别是盲目为我党指派领导人的做法,越来越暴露出问题。
随着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惨败、长征初期的大溃退,警示中国革命不能再照抄照搬苏联的经验,必须探寻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这个时刻很快到来了。在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上,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基于客观情况,审时度势,把握时机,把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的思想路线运用于纠正党的军事路线错误、确定坚持北上战略方针等重大抉择,真正形成了一条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
在毛泽东军事思想指引下,红军终于挫败国民党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粉碎张国焘的分裂图谋,胜利到达陕北。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的思想路线在极端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长征不仅仅是一次杰出的军事成就,还是一个具有深远影响的政治活动,它保证了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生存,保存了党的上层机构和军政领导人,使革命的火种得以延续。在长征中,我们党终于摆脱共产国际压力,在未取得斯大林认可的情况下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并打造了一支久经险恶风浪考验的钢铁队伍,从而为中国革命乃至更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组织领导基础。
尤为可贵的是,长征还开启了我们党历史上第一次从实际出发、独立自主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身重大问题的典范,实现了由“了解中国情况的中国同志来领导中国革命斗争走向胜利”的伟大转变,标志着我们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从而以雄辩的事实为中国革命、建设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毛泽东曾经说:“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这部宣言书,书写的是中国共产党逐步走向独立成熟的宣言;这个宣传队,宣示的是中国共产党现身说法,践行实事求是、独立自主思想路线的实践;这个播种机,播撒的正是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真理的种子。
毛泽东
王稼祥
周恩来
百折不挠的探索精神。独立自主意味着排除干扰走自己的路,走自己的路尤其是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离不开百折不挠的探索精神。红军长征走的就是这样一条“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的历史上未曾有过的路,探索的焦点主要集中在3条道路选择上。
一是行军路线。即往哪个方向走、如何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堵、在哪里落脚建立革命根据地。经过湘江血战、黎平会议、粉碎张国焘分裂阴谋、哈达铺会议、榜罗镇会议,红军历经艰难险阻、付出重大牺牲,终于明确了向陕北转移、在陕北建立革命根据地的问题。
二是军事路线。即以什么为军事指导、指引红军胜利战斗,是继续照搬照抄苏联军事斗争经验,还是根据中国革命具体情况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军事原理、选择性借鉴苏联军事斗争经验。经过系列惨烈战斗和血的教训,终于在遵义会议上结束了博古错误军事路线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军事路线在红军中的指导地位。
三是组织路线。即由谁来领导红军、带领红军摆脱困境打胜仗,是继续迫于共产国际压力,听从博古、李德不切实际的“荒谬指挥”,还是由具备卓越军事才能并被实践反复证明的毛泽东来指挥红军。革命是残酷的,它只认事实,不认空洞的说教;战争是要流血牺牲的,它只认胜利,不认虚幻的激情和口号。
革命战争年代,只有在战争中不断得到军队拥护的人,才能确立起崇高威望;只有在战争中让党和红军转危为安的人,才能真正成为领袖。毛泽东以其雄才伟略,多次使党和红军在山穷水尽之时,得到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转机,从而以无可辩驳的事实确立起领导地位。
长征的过程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越走越明白”的不断探索的过程,由前期的相当不确定性,到后来随着经验和教训的积累,往哪儿走、怎么走这些基本问题才逐渐清晰起来,没有筚路蓝缕的创业精神、没有手胼足胝的艰苦奋斗、没有百折不挠的探索劲头,红军就不可能绝境逢生。
在这个艰难探索的过程中,我们党和军队不仅摸索出一条转危为安、由弱到强的正确军事斗争道路,而且斗争经验不断积累,思想逐步走向成熟,从而根本上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思想之路、领导之路、胜利之路。
敢于斗争的政治品格。毛泽东说:“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意在告诫人们,革命不能温文尔雅,必须敢于斗争,做到坚决彻底。毛泽东性格中有一种“虎气”,他一贯重视路线、方针、重大理论和重大原则问题,向来反对无原则的敷衍调和、模棱两可的折中做法,凡是他认为正确的,总是坚持不渝,绝不动摇和妥协。因为相信真理,思想自由、精神独立、不依附于人,所以在原则问题上毫不含糊、决不让步,这是独立自主思想的特质,这一点在红军长征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最典型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同“左”倾错误路线所作的斗争。
遵义会议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教训,集中全力解决了党和红军最为迫切的军事和组织问题。毛泽东在会上作长篇发言,一针见血地指出博古、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阐述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战术问题和此后在军事上应采取的方针,得到绝大多数同志一致赞成。会议取消了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增补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成立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小组,指挥中央红军长征,至此毛泽东军事路线在与“左”倾军事路线交锋中取得决定性胜利,从而间接宣告了共产国际关于中国革命军事路线的终结。
毛泽东指出:“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退让求团结则团结亡。”强调独立自主,并不是要排斥“异己”,而在于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团结一致向前看。就党内而言,斗争的目的更是为了团结。遵义会议后,博古等人并没有被孤立,而是适得其所继续发挥作用。
比如,博古仍然担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并被委以重任,他本人也在以后党中央与张国焘分裂阴谋作斗争、促成西安事变政治解决、重庆谈判等重大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此可见,对外不掣于强权、对内不耽于苟和,借助外力但不盲目依赖外力、讲究团结但不搞无原则的一团和气,既坚持斗争的原则性战斗性、又讲究斗争的策略性艺术性,是由长征促成的独立自主思想的最高境界。
波澜壮阔的长征已过去80个年头,回首峥嵘岁月,我们既感慨过去的曲折又庆幸当年的磨砺,既感佩曾经的苦难又珍惜今日的辉煌,既自豪历史的荣耀又坚信前景的光明。正是长征促成的独立自主思想,支撑我们党和军队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不迷失不彷徨,不断在自我完善中发展壮大。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民族复兴伟业新长征关键阶段。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深刻感悟红军长征促成的独立自主思想的历史功绩、精髓要义、实践价值,进一步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进一步增强民族自尊心自豪感,保持战略定力,把党、国家和军队建设放在自己力量基点上,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
作者:陈东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