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一名教师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那就是做一名让学生喜欢的老师。怎样做学生喜欢的老师,一百个人也许会有一百个答案。如知识丰富、渊博,对学生充满爱心,懂得理解、欣赏学生……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如何做一名让学生喜欢的老师,并探讨我们想让学生喜欢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关键词:学生喜欢 目的 手段 情感
一、一个目的,多种手段
仔细分析题目,我想大家多半会承认,题目本身并没有涵盖我所要表达的全部内容,在它的背后隐藏着这样一个事实:做学生喜欢的教师究竟是为了什么?对此,我们可以确定无疑的说——为了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实际教学中,“亲其师”只是条件和手段,而“信其道”才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在确定了这样一个事实之后,我们是否可以继续追问,难道让学生“信其道”的手段只有“亲其师”吗?如果不是,那么是否可以说,只要能实现“信其道”,我们就可以“不择手段”?而事实上,学生不“亲其师”也能从教师那里得道,修成正果。功夫巨星李连杰在回忆起小时候在学校习武的经历时表示,至今仍旧有一种恐惧感,并且称自己当时也曾逃跑过,“我记得后来开始拍电影了,还经常做噩梦,梦到自己又回到武校了,当时就特别害怕,因为真的很苦,回忆起来还是有一种发抖的感觉”。“严师出高徒”,自古而然,这当然也是一种成功的手段,但是估计不会有太多人喜欢这样。而问题的关键在于,一个学生喜欢一个老师就一定会学好这个老师的课吗?因为我们已经明确,让学生喜欢仅仅是一个条件,绝不是目的。因为有的学生喜欢某老师,却不见得会学好这个老师的课,所以教育教学质量的保证是我们的目的,让学生喜欢仅仅是获得这个目的的条件之一,而且还不见得是必要条件。
这样我们就得出一个结论,我概括为:“一个目的,多种手段”。
二、一个目的,多种情感
事实上,“亲其师”也不过是学生得道的方式之一而已。为了让学生“信其道”,教师可以“不择手段”,但比较高明的做法是让学生“亲其师”。既然“亲师”可以更方便学生“信其道”,那么我想先谈谈学生对于老师的情感。其实,不外乎“喜、怒、哀、惧、爱、恶、欲”七情。比较正面的感情有“喜、爱”;负面的有“怒、哀、惧、恶、欲”。首先我们要承认,对于那些有理性,不易被情感左右的学生,他们在学习中不易被情感控制,学习状态比较稳定。还有另一部分学生,极易受到感情的左右,他们对于一个老师的喜爱或厌恶往往直接决定了他们的学习成绩。
刚刚我们讲过,让学生喜欢不见得是提高成绩的必要的条件,而且事实上,很多畏惧自己老师的学生往往也能学好,这个“严师出高徒”的例子我们刚刚也讲过。在现实中,每个教师的工作方式都不相同,有的严格,有的从宽,有的宽严结合。“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只要有利于教学,我们就要尊重每一个教师的工作方法。宽严也从来不是对立的,学生对老师的情感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即便是同一个教师,在不同的时期,对待不同的学生,或者对待同一个学生,其情感也绝不是一成不变的。学生对那些严格要求自己的老师,除了充满畏惧之外,有时也不乏喜欢,尤其是当他们学业有成的时候,他们对那些过去严格要求自己的老师更是充满了敬意和感激之情。
在这里,我们又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我概括为:“一个目的,多种情感”。
三、一个目的,多种个性
接下来,让我们看看都有哪类的老师是让学生喜欢,受到学生欢迎的。通过网络查询,有这样一个结论,初中生心目中的好老师——人格魅力排第一。“学生比较喜欢有幽默感,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善于与学生进行沟通,管理民主的老师,希望老师能公平、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其他年龄段的学生意见也大体相仿。
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独有的个性,有的内向,有的开朗,有的严谨。人们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我们不能为了讨学生喜欢就故意讲笑话、搞幽默。“邯郸学步”的故事,大家都清楚,别人的优点学不来,反而丧失了自己的优势,结果适得其反。事实上,那些性格内向、治学严谨的教师,在学生群体中也大有市场。
为此,我主张教师应当坚守自己的阵地。既然我们倡导“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为什么不允许老师们“张扬个性,各显神通”呢?只要我们做好自己所擅长的那部分,自然会赢得学生的喜爱。让学生喜欢我们的个性和作风,不是更容易操作吗?
这样我们就得出第三个结论,我概括为:“一个目的,多种个性”。
四、一个目的,换个思路
诚然,一个教师想要在教学中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并非一朝一夕,况且一旦形成了一个老师们自以为成熟、成功的教学风格,是否就可以一劳永逸,不思进取,不求突破了呢?我经常思考,我固然有自己的个性,也自认为有自己的教学风格,但是在日新月异的今天,我又将何去何从呢?当现实要求我们教师的“主导”逐渐变为学生的“主体”,“生本教育”逐渐取代“师本教育”的时候,我们是否还要墨守成规,不求改变呢?不可否认,在学生面前,我们首先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可是,在与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我们并不占优势的网络时代、信息时代,我们其实更应该是一个知识的学习者。因此,在保持自己特点和优势的情况下,我们是否应当“博采众家,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呢?一堂严谨的数学课,是否能穿插几个小故事、小玩笑呢?一堂以教师讲述为主的课题,是否能讲表达的空间留给学生呢?
当我们习惯了自己的习惯,习惯了不去改变的时候,这是否也是一种惰性和不思进取呢?当我们找种种借口为自己开脱的时候,这是否意味着我们放弃了成长的机会了呢?
老师,放手自己,我们要做更好的知识的学习者,因为我们更要做知识的传授者。
老师,放手学生,因为我们要做好知识的传授者,目的是让学生成为更优秀的学习者。
我相信,有一种情感穿梭于老师和学生之间,它让我们成长、成熟,那就是爱。当你用爱的火炬去传播人类文明的硕果的时候,学生同样会用爱接受你的分享,谅解你的不足,甚至接受你蹩脚的玩笑。人总是在不断成长和不断进步的,学生如此,教师也如此。让我们通过学习丰富自己,让自己具备更多学生喜欢的品质、方法、技巧、情感。试看明日之教育,将是谁人之天下。
这样我们就得出一个结论,我概括为:“一个目的,换个思路”。
(责编 张亚欣)
摘要:每一名教师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那就是做一名让学生喜欢的老师。怎样做学生喜欢的老师,一百个人也许会有一百个答案。如知识丰富、渊博,对学生充满爱心,懂得理解、欣赏学生……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如何做一名让学生喜欢的老师,并探讨我们想让学生喜欢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关键词:学生喜欢 目的 手段 情感
一、一个目的,多种手段
仔细分析题目,我想大家多半会承认,题目本身并没有涵盖我所要表达的全部内容,在它的背后隐藏着这样一个事实:做学生喜欢的教师究竟是为了什么?对此,我们可以确定无疑的说——为了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实际教学中,“亲其师”只是条件和手段,而“信其道”才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在确定了这样一个事实之后,我们是否可以继续追问,难道让学生“信其道”的手段只有“亲其师”吗?如果不是,那么是否可以说,只要能实现“信其道”,我们就可以“不择手段”?而事实上,学生不“亲其师”也能从教师那里得道,修成正果。功夫巨星李连杰在回忆起小时候在学校习武的经历时表示,至今仍旧有一种恐惧感,并且称自己当时也曾逃跑过,“我记得后来开始拍电影了,还经常做噩梦,梦到自己又回到武校了,当时就特别害怕,因为真的很苦,回忆起来还是有一种发抖的感觉”。“严师出高徒”,自古而然,这当然也是一种成功的手段,但是估计不会有太多人喜欢这样。而问题的关键在于,一个学生喜欢一个老师就一定会学好这个老师的课吗?因为我们已经明确,让学生喜欢仅仅是一个条件,绝不是目的。因为有的学生喜欢某老师,却不见得会学好这个老师的课,所以教育教学质量的保证是我们的目的,让学生喜欢仅仅是获得这个目的的条件之一,而且还不见得是必要条件。
这样我们就得出一个结论,我概括为:“一个目的,多种手段”。
二、一个目的,多种情感
事实上,“亲其师”也不过是学生得道的方式之一而已。为了让学生“信其道”,教师可以“不择手段”,但比较高明的做法是让学生“亲其师”。既然“亲师”可以更方便学生“信其道”,那么我想先谈谈学生对于老师的情感。其实,不外乎“喜、怒、哀、惧、爱、恶、欲”七情。比较正面的感情有“喜、爱”;负面的有“怒、哀、惧、恶、欲”。首先我们要承认,对于那些有理性,不易被情感左右的学生,他们在学习中不易被情感控制,学习状态比较稳定。还有另一部分学生,极易受到感情的左右,他们对于一个老师的喜爱或厌恶往往直接决定了他们的学习成绩。
刚刚我们讲过,让学生喜欢不见得是提高成绩的必要的条件,而且事实上,很多畏惧自己老师的学生往往也能学好,这个“严师出高徒”的例子我们刚刚也讲过。在现实中,每个教师的工作方式都不相同,有的严格,有的从宽,有的宽严结合。“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只要有利于教学,我们就要尊重每一个教师的工作方法。宽严也从来不是对立的,学生对老师的情感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即便是同一个教师,在不同的时期,对待不同的学生,或者对待同一个学生,其情感也绝不是一成不变的。学生对那些严格要求自己的老师,除了充满畏惧之外,有时也不乏喜欢,尤其是当他们学业有成的时候,他们对那些过去严格要求自己的老师更是充满了敬意和感激之情。
在这里,我们又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我概括为:“一个目的,多种情感”。
三、一个目的,多种个性
接下来,让我们看看都有哪类的老师是让学生喜欢,受到学生欢迎的。通过网络查询,有这样一个结论,初中生心目中的好老师——人格魅力排第一。“学生比较喜欢有幽默感,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善于与学生进行沟通,管理民主的老师,希望老师能公平、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其他年龄段的学生意见也大体相仿。
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独有的个性,有的内向,有的开朗,有的严谨。人们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我们不能为了讨学生喜欢就故意讲笑话、搞幽默。“邯郸学步”的故事,大家都清楚,别人的优点学不来,反而丧失了自己的优势,结果适得其反。事实上,那些性格内向、治学严谨的教师,在学生群体中也大有市场。
为此,我主张教师应当坚守自己的阵地。既然我们倡导“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为什么不允许老师们“张扬个性,各显神通”呢?只要我们做好自己所擅长的那部分,自然会赢得学生的喜爱。让学生喜欢我们的个性和作风,不是更容易操作吗?
这样我们就得出第三个结论,我概括为:“一个目的,多种个性”。
四、一个目的,换个思路
诚然,一个教师想要在教学中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并非一朝一夕,况且一旦形成了一个老师们自以为成熟、成功的教学风格,是否就可以一劳永逸,不思进取,不求突破了呢?我经常思考,我固然有自己的个性,也自认为有自己的教学风格,但是在日新月异的今天,我又将何去何从呢?当现实要求我们教师的“主导”逐渐变为学生的“主体”,“生本教育”逐渐取代“师本教育”的时候,我们是否还要墨守成规,不求改变呢?不可否认,在学生面前,我们首先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可是,在与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我们并不占优势的网络时代、信息时代,我们其实更应该是一个知识的学习者。因此,在保持自己特点和优势的情况下,我们是否应当“博采众家,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呢?一堂严谨的数学课,是否能穿插几个小故事、小玩笑呢?一堂以教师讲述为主的课题,是否能讲表达的空间留给学生呢?
当我们习惯了自己的习惯,习惯了不去改变的时候,这是否也是一种惰性和不思进取呢?当我们找种种借口为自己开脱的时候,这是否意味着我们放弃了成长的机会了呢?
老师,放手自己,我们要做更好的知识的学习者,因为我们更要做知识的传授者。
老师,放手学生,因为我们要做好知识的传授者,目的是让学生成为更优秀的学习者。
我相信,有一种情感穿梭于老师和学生之间,它让我们成长、成熟,那就是爱。当你用爱的火炬去传播人类文明的硕果的时候,学生同样会用爱接受你的分享,谅解你的不足,甚至接受你蹩脚的玩笑。人总是在不断成长和不断进步的,学生如此,教师也如此。让我们通过学习丰富自己,让自己具备更多学生喜欢的品质、方法、技巧、情感。试看明日之教育,将是谁人之天下。
这样我们就得出一个结论,我概括为:“一个目的,换个思路”。
(责编 张亚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