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顿节来历
藏历六月底七月初,是藏民族历史悠久的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雪顿节。在藏语中,“雪”是酸奶子的意思,“顿”是“宴”的意思,雪顿节按藏语解释,就是吃奶子的节日。随着历史的发展,后来雪顿节的活动内容逐步演变为以藏戏汇演为主的节日,也称为“藏戏节”。
欢度雪顿节
雪顿节原是色拉、哲蚌、甘丹三市遵行仪轨的夏安居时间。格鲁派规定每年藏历六月到七月三十日之间。现在拉萨雪顿节一般欢庆7天,其间有哲蚌晒佛、藏戏表演、逛林卡等几个活动。
哲蚌雪顿
据说很久很久以前,雪域高原每到夏季六、七月间,天气转暖,百虫惊蛰,纷纷出土活动,为避免因伤害它们而违佛祖“不杀生”之戒律,藏传佛教格鲁派规定每年藏历六月到七月三十日之间,不准僧人出寺活动,要在寺中静行长净、夏安居,直到解制,才能出寺活动。这时人民百姓都要向他们供奉,因为这个时节牛羊膘情最好,产奶量多质好,所以招待食品以奶制品为主。并进行欢庆会演出藏戏,因拉萨市内的教民和哲蚌寺附近的群众都前来哲蚌寺看“雪顿”藏戏,所以形成了“哲蚌雪顿”的风俗。第一天也称为“哲蚌雪顿”。 藏戏雪顿
第二天及以后的雪顿节习惯上叫做“藏戏雪顿”或“罗布林卡雪顿”。藏戏,是藏族人民创造的古老的表演艺术形式,古老的民间歌舞和宗教仪式是藏戏的萌芽。早在公元八世纪,藏族民间的祭神宗教舞“羌舞”已出现了面具,这是宗教形式向藏戏过渡的标志之一,面具在藏戏的形成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公元十四世纪,藏传佛教的噶举派僧人汤东杰布为修桥奔走募化时,邀请山南穷结县白纳家七位聪明、美丽、能歌善舞的姑娘,组成演出班子,二人扮猎人、二人扮王子、二人扮仙女、一人击钹,汤东杰布亲自编导节目,设计唱腔唱词,以佛经故事为内容,编排了具有简单故事情节的歌舞剧,到各地村场
小巷卖艺募捐。这便是藏戏的雏形。七姐妹组成的“宾顿巴”就是最早的藏戏白面具派。
藏族的节日:雪顿节的由来和习俗
加入时间:2010-8-11
2009年8月20日,拉萨哲蚌寺举行一年一度的展佛活动。当日是2009年西藏拉萨雪顿节的第一天,拉萨哲蚌寺和色拉寺举行展佛活动,数万名信教群众和国内外游客前往朝拜参观。 雪顿节是藏族传统节日,起源于公元11世纪中叶。藏语“雪”意为“酸奶”,“顿”意为“宴会”,雪顿节即为酸奶节,每逢藏历6月30日举行,为期四五天。据佛教规定,出家比丘在一段时间内禁止出门。夏季,藏历6月底期满,比丘出寺下山,世俗百姓以酸奶子进行施舍。当时纯属宗教活动。
17世纪中叶,清朝正式册封五世达赖和四世班禅后,西藏各地著名的藏戏团体集中到拉萨为雪顿节助兴,雪顿节活动演变成为以藏戏汇演为主,宗教和文娱活动相结合的重要节日,故又称“藏戏节”,因其范围局限在寺庙内外,并以哲蚌寺为中心,故称为“哲蚌雪顿节”。18世纪初,雪顿节活动中心从哲蚌寺转移到罗布林卡,允许市民入园观看藏戏。
西藏民主改革后,雪顿节成为人民群众自己的节日。节日期间有哲蚌晒佛、藏戏表演、逛林卡等活动。每年的藏历6月30日,拉萨市西郊的哲蚌寺都举行盛大的“展佛”活动,让更多的信徒有机会膜拜佛祖,地方政府对这样的佛事活动不加干预。节日期间,罗布林卡内,人山人海,林木间到处是帐篷、地席,藏族群众欢聚在这里喝着青稞酒、酥油茶,吃着酸奶子,并观看藏戏和欣赏各种文艺节目。
1993年,拉萨市人民政府决定,从1993年起,每年举办一次拉萨雪顿节,同时举办
拉萨雪顿节物资交易会。1993年8月16日,首届“雪交会”开幕。如今雪顿节已发展成融文艺汇演、经贸洽谈、招商引资、物资交流、产品展销、体育竞技、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节日盛会。
2004年,拉萨市人民政府决定,为了解决传统雪顿节以藏历为准,每年的公历日期不一致,给国内外游客造成不便的问题,从2004年起,除哲蚌寺展佛活动依然按传统的藏历6月30日进行外,由市政府主办的雪顿节固定为每年公历8月18日开幕。
雪顿节的由来
2008年04月09日 15:39:33 来源:新华网西藏频道
从17世纪中叶开始,西藏各地著名的藏戏团体集中到拉萨为雪顿节助兴,雪顿节活动演变成为以藏戏汇演为主,宗教和文娱活动相结合的重要节日,其范围局限在寺庙内外,并以哲蚌寺为中心,故称为
西藏民主改革后,雪顿节成为人民群众自己的节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雪顿节成为集文艺汇演、体育竞技、招商引资、经贸洽谈、商品展销、旅游休闲于一体的富有魅力的盛会。
雪顿节在17
之戒律。
6
到17世纪下半叶和18世纪初,清朝皇帝册封了五世达赖旺阿旺罗桑嘉措和五世班禅罗桑益西,赐于金册、金印,这样西藏政教合一的制度得到加强,及至
1642方的政治宗教文化中心。每年藏历6月30
日
演出藏戏,据记载,参加雪顿节演出活动的是扎西雪巴、迥巴、降嘎尔、香巴、觉木隆、塔仲、伦珠岗、朗则娃、宾顿巴、若捏嘎、希荣仲孜、贡布卓巴共12个藏戏团本。因此这个有300多年历史的民族传统节日,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一个藏戏节。
藏戏渗入到雪顿节的初期,是宗教活动和文娱活动相结合的开始,但范围仍局限在寺庙内,先是以哲蚌寺为活动中心,故人称
日的雪顿节,也总是先在哲蚌寺内进行藏戏会演,第的德阳厦举行。18世纪初罗布林卡建成后,成为达赖夏宫,于是雪顿节的活动又从布达拉宫移至罗布林卡内,并开始允许市民群众入园看藏戏。这以后,雪顿节的活
动更加完整,形成了固定的节日仪式。
二百年来,拉萨出现了哲蚌雪顿、布达拉雪顿和罗布林卡雪顿并存的局面,其中以罗布林卡为中心。
雪顿节的缘起
藏语“雪顿”中“雪”是酸奶的意思,“顿”是宴之意,“雪顿”即酸奶宴会。喜吃
酸奶是世居雪域高原的藏民族亘古以来的生活习俗之一。
相传藏传佛教后弘期始祖、来自孟加拉的高僧——阿底峡大师尤其喜食酸奶。每逢盛夏时节,阿底峡大师驻锡地聂塘寺附近的百姓纷纷给大师供奉酸奶,他总是真诚致谢并为百姓加持祈福:凡献酸奶的人家,牲畜不染疾、不走失,不受野兽祸害。大师的祈福不胫而走,敬献酸奶的百姓便与日俱增,一时成为当地的一种佳话。随之,酸奶在人们的心目中从单纯食品的地位一下上升至能消灾避
祸的神物。
17世纪以前,西藏的“雪顿”活动是一种纯宗教活动,那时按照佛教的戒律,为避免僧人外出踏死幼虫,无意间犯“杀生”之戒,夏季有好几十天要行长静,即夏令安居,直到解禁。在解禁的日子,僧人纷纷出寺下山,世俗百姓准备酸奶进
行施舍。这就是雪顿节的来源。
公元1642年,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在西藏掌政。五世达赖阿旺罗桑嘉措(公元1617~1682年)驻锡地—拉萨哲蚌寺内的噶丹颇章宫成为西藏当时政治、宗教、
文化中心。
五世达赖从小卓具才学,十分喜欢文学艺术,尤其钟情于藏戏。就是在他和其他一些高僧的授意倡导下,才于哲蚌寺雪顿节期间,开始邀请民间藏戏班子来
作助兴演出,从而形成了“哲蚌雪顿”演藏戏的节日惯例。
每年藏历6月30日,既是五世达赖剃度日,又是新旧铁棒喇嘛交接日。这天,成千上万的僧俗民众涌入寺院,向五世达赖和寺院活佛、僧众敬献酸奶,企盼摸顶、托福、长寿、丰收,死后不下地狱的加持;这天,从西藏各地汇聚拉萨的六个白面具藏戏团、四个蓝面具藏戏团,都齐聚哲蚌寺献演各自拿手的藏戏片断。包括工布地区的单人鼓舞工布卓巴,拉萨河、雅鲁藏布江汇流处协荣村的野牦牛舞。届时,五世达赖欣喜莅席,由其经师、随行僧俗官员陪同观赏,产生巨
大影响。至此,便形成一年一度的固定节日,俗称“雪顿节”。
嗣后,顺治10年,即公元1653年,五世达赖与固始汗磋商,决定从哲蚌寺噶丹颇章宫迁至顺治初年即着手扩建的布达拉宫内驻锡。雪顿节亦随之移至布达
拉宫“空中舞台”,即德阳厦举行。
公元1720年,七世达赖格桑嘉措(公元1708~1757年)执掌西藏政教大权期间,在拉萨西郊兴建其夏宫罗布林卡,雪顿节便移于此举办。仍沿习惯例,各地
藏剧团应召汇聚拉萨参演,向达赖敬献祝词。
近300年来,拉萨出现了哲蚌、布达拉、罗布林卡三位一体的雪顿格局。罗
布林卡则是雪顿节活动的中心。
群众喜闻乐见的藏戏遍及西藏,尤其是拉萨、日喀则、山南等聚居区。藏戏更是人们不可缺少的文化生活之一,几乎每个大的村镇、寺庙,都有自己的业余藏剧团。每年雪顿节期间,原西藏地方政府都要把按其登记在册的、分散在全藏各地较有名气的12个藏剧团召来拉萨,于达赖夏宫罗布林卡轮流公演,然后返回各
地演出。
因此,藏历7月的雪顿节也是“藏戏节”,千家万户,男女老少,僧俗信众都
沉浸在节日的欢乐、“艺术的海洋”之中。
酷爱藏戏艺术的人们不仅仅限于西藏境内。远在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的藏区,与西藏毗邻的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等国藏族同胞聚居区,也广
为流传。
藏戏,雪顿节主体艺术形式
藏戏历史悠久,是西藏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戏剧艺术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它萌生于1000多年前的西藏法王—赤松德赞时期,
其雏形白面具藏戏表演形式在桑耶寺开光典礼上就有表演。
藏戏的鼻祖为明代著名建筑师汤东杰布(公元1385~1464年),他一生修建了58座铁桥,在修建铁索桥的过程中,为募捐资金,组织民工编演节目,运用
白面具藏戏的形式加以革新发展,创建了蓝面具藏戏。
在漫长的岁月中,藏戏逐渐锤炼成13个传统剧目,后世经常上演的只有《甲莎白莎》(亦称《文成公主》)、《诺桑王子》、《卓瓦桑姆》、《苏吉尼玛》、《朗萨雯波》、《顿月顿珠》、《智美更登》和《白玛文巴》等8大藏戏。 这8大藏戏是300多年来一年一度举办雪顿节藏戏演出中主要剧目。每年藏历七月初一,罗布林卡雪顿节拉开序幕。各藏戏队都演出一些片断,头一个献艺的开始是宾顿巴,后来是扎西雪巴(因它发展得丰富生动而代替了宾顿巴)。据说,他们资格最老,与领头修架铁索桥和创始藏戏的著名活佛汤东杰布有历史渊源;七月初二,江嘎尔队演出,剧目是《诺桑王子》或《朗萨雯波》;七月初三,巴队《顿月顿珠》是他们的保留节目;七月初四,香巴剧团则推出《文成公主》或《智美更登》等剧目;最后一天是觉木隆剧团压轴,其演出剧目为《卓娃桑姆》、
《苏吉尼玛》和《白玛文巴》,每年轮换演出。
雪顿节来历
藏历六月底七月初,是藏民族历史悠久的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雪顿节。在藏语中,“雪”是酸奶子的意思,“顿”是“宴”的意思,雪顿节按藏语解释,就是吃奶子的节日。随着历史的发展,后来雪顿节的活动内容逐步演变为以藏戏汇演为主的节日,也称为“藏戏节”。
欢度雪顿节
雪顿节原是色拉、哲蚌、甘丹三市遵行仪轨的夏安居时间。格鲁派规定每年藏历六月到七月三十日之间。现在拉萨雪顿节一般欢庆7天,其间有哲蚌晒佛、藏戏表演、逛林卡等几个活动。
哲蚌雪顿
据说很久很久以前,雪域高原每到夏季六、七月间,天气转暖,百虫惊蛰,纷纷出土活动,为避免因伤害它们而违佛祖“不杀生”之戒律,藏传佛教格鲁派规定每年藏历六月到七月三十日之间,不准僧人出寺活动,要在寺中静行长净、夏安居,直到解制,才能出寺活动。这时人民百姓都要向他们供奉,因为这个时节牛羊膘情最好,产奶量多质好,所以招待食品以奶制品为主。并进行欢庆会演出藏戏,因拉萨市内的教民和哲蚌寺附近的群众都前来哲蚌寺看“雪顿”藏戏,所以形成了“哲蚌雪顿”的风俗。第一天也称为“哲蚌雪顿”。 藏戏雪顿
第二天及以后的雪顿节习惯上叫做“藏戏雪顿”或“罗布林卡雪顿”。藏戏,是藏族人民创造的古老的表演艺术形式,古老的民间歌舞和宗教仪式是藏戏的萌芽。早在公元八世纪,藏族民间的祭神宗教舞“羌舞”已出现了面具,这是宗教形式向藏戏过渡的标志之一,面具在藏戏的形成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公元十四世纪,藏传佛教的噶举派僧人汤东杰布为修桥奔走募化时,邀请山南穷结县白纳家七位聪明、美丽、能歌善舞的姑娘,组成演出班子,二人扮猎人、二人扮王子、二人扮仙女、一人击钹,汤东杰布亲自编导节目,设计唱腔唱词,以佛经故事为内容,编排了具有简单故事情节的歌舞剧,到各地村场
小巷卖艺募捐。这便是藏戏的雏形。七姐妹组成的“宾顿巴”就是最早的藏戏白面具派。
藏族的节日:雪顿节的由来和习俗
加入时间:2010-8-11
2009年8月20日,拉萨哲蚌寺举行一年一度的展佛活动。当日是2009年西藏拉萨雪顿节的第一天,拉萨哲蚌寺和色拉寺举行展佛活动,数万名信教群众和国内外游客前往朝拜参观。 雪顿节是藏族传统节日,起源于公元11世纪中叶。藏语“雪”意为“酸奶”,“顿”意为“宴会”,雪顿节即为酸奶节,每逢藏历6月30日举行,为期四五天。据佛教规定,出家比丘在一段时间内禁止出门。夏季,藏历6月底期满,比丘出寺下山,世俗百姓以酸奶子进行施舍。当时纯属宗教活动。
17世纪中叶,清朝正式册封五世达赖和四世班禅后,西藏各地著名的藏戏团体集中到拉萨为雪顿节助兴,雪顿节活动演变成为以藏戏汇演为主,宗教和文娱活动相结合的重要节日,故又称“藏戏节”,因其范围局限在寺庙内外,并以哲蚌寺为中心,故称为“哲蚌雪顿节”。18世纪初,雪顿节活动中心从哲蚌寺转移到罗布林卡,允许市民入园观看藏戏。
西藏民主改革后,雪顿节成为人民群众自己的节日。节日期间有哲蚌晒佛、藏戏表演、逛林卡等活动。每年的藏历6月30日,拉萨市西郊的哲蚌寺都举行盛大的“展佛”活动,让更多的信徒有机会膜拜佛祖,地方政府对这样的佛事活动不加干预。节日期间,罗布林卡内,人山人海,林木间到处是帐篷、地席,藏族群众欢聚在这里喝着青稞酒、酥油茶,吃着酸奶子,并观看藏戏和欣赏各种文艺节目。
1993年,拉萨市人民政府决定,从1993年起,每年举办一次拉萨雪顿节,同时举办
拉萨雪顿节物资交易会。1993年8月16日,首届“雪交会”开幕。如今雪顿节已发展成融文艺汇演、经贸洽谈、招商引资、物资交流、产品展销、体育竞技、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节日盛会。
2004年,拉萨市人民政府决定,为了解决传统雪顿节以藏历为准,每年的公历日期不一致,给国内外游客造成不便的问题,从2004年起,除哲蚌寺展佛活动依然按传统的藏历6月30日进行外,由市政府主办的雪顿节固定为每年公历8月18日开幕。
雪顿节的由来
2008年04月09日 15:39:33 来源:新华网西藏频道
从17世纪中叶开始,西藏各地著名的藏戏团体集中到拉萨为雪顿节助兴,雪顿节活动演变成为以藏戏汇演为主,宗教和文娱活动相结合的重要节日,其范围局限在寺庙内外,并以哲蚌寺为中心,故称为
西藏民主改革后,雪顿节成为人民群众自己的节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雪顿节成为集文艺汇演、体育竞技、招商引资、经贸洽谈、商品展销、旅游休闲于一体的富有魅力的盛会。
雪顿节在17
之戒律。
6
到17世纪下半叶和18世纪初,清朝皇帝册封了五世达赖旺阿旺罗桑嘉措和五世班禅罗桑益西,赐于金册、金印,这样西藏政教合一的制度得到加强,及至
1642方的政治宗教文化中心。每年藏历6月30
日
演出藏戏,据记载,参加雪顿节演出活动的是扎西雪巴、迥巴、降嘎尔、香巴、觉木隆、塔仲、伦珠岗、朗则娃、宾顿巴、若捏嘎、希荣仲孜、贡布卓巴共12个藏戏团本。因此这个有300多年历史的民族传统节日,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一个藏戏节。
藏戏渗入到雪顿节的初期,是宗教活动和文娱活动相结合的开始,但范围仍局限在寺庙内,先是以哲蚌寺为活动中心,故人称
日的雪顿节,也总是先在哲蚌寺内进行藏戏会演,第的德阳厦举行。18世纪初罗布林卡建成后,成为达赖夏宫,于是雪顿节的活动又从布达拉宫移至罗布林卡内,并开始允许市民群众入园看藏戏。这以后,雪顿节的活
动更加完整,形成了固定的节日仪式。
二百年来,拉萨出现了哲蚌雪顿、布达拉雪顿和罗布林卡雪顿并存的局面,其中以罗布林卡为中心。
雪顿节的缘起
藏语“雪顿”中“雪”是酸奶的意思,“顿”是宴之意,“雪顿”即酸奶宴会。喜吃
酸奶是世居雪域高原的藏民族亘古以来的生活习俗之一。
相传藏传佛教后弘期始祖、来自孟加拉的高僧——阿底峡大师尤其喜食酸奶。每逢盛夏时节,阿底峡大师驻锡地聂塘寺附近的百姓纷纷给大师供奉酸奶,他总是真诚致谢并为百姓加持祈福:凡献酸奶的人家,牲畜不染疾、不走失,不受野兽祸害。大师的祈福不胫而走,敬献酸奶的百姓便与日俱增,一时成为当地的一种佳话。随之,酸奶在人们的心目中从单纯食品的地位一下上升至能消灾避
祸的神物。
17世纪以前,西藏的“雪顿”活动是一种纯宗教活动,那时按照佛教的戒律,为避免僧人外出踏死幼虫,无意间犯“杀生”之戒,夏季有好几十天要行长静,即夏令安居,直到解禁。在解禁的日子,僧人纷纷出寺下山,世俗百姓准备酸奶进
行施舍。这就是雪顿节的来源。
公元1642年,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在西藏掌政。五世达赖阿旺罗桑嘉措(公元1617~1682年)驻锡地—拉萨哲蚌寺内的噶丹颇章宫成为西藏当时政治、宗教、
文化中心。
五世达赖从小卓具才学,十分喜欢文学艺术,尤其钟情于藏戏。就是在他和其他一些高僧的授意倡导下,才于哲蚌寺雪顿节期间,开始邀请民间藏戏班子来
作助兴演出,从而形成了“哲蚌雪顿”演藏戏的节日惯例。
每年藏历6月30日,既是五世达赖剃度日,又是新旧铁棒喇嘛交接日。这天,成千上万的僧俗民众涌入寺院,向五世达赖和寺院活佛、僧众敬献酸奶,企盼摸顶、托福、长寿、丰收,死后不下地狱的加持;这天,从西藏各地汇聚拉萨的六个白面具藏戏团、四个蓝面具藏戏团,都齐聚哲蚌寺献演各自拿手的藏戏片断。包括工布地区的单人鼓舞工布卓巴,拉萨河、雅鲁藏布江汇流处协荣村的野牦牛舞。届时,五世达赖欣喜莅席,由其经师、随行僧俗官员陪同观赏,产生巨
大影响。至此,便形成一年一度的固定节日,俗称“雪顿节”。
嗣后,顺治10年,即公元1653年,五世达赖与固始汗磋商,决定从哲蚌寺噶丹颇章宫迁至顺治初年即着手扩建的布达拉宫内驻锡。雪顿节亦随之移至布达
拉宫“空中舞台”,即德阳厦举行。
公元1720年,七世达赖格桑嘉措(公元1708~1757年)执掌西藏政教大权期间,在拉萨西郊兴建其夏宫罗布林卡,雪顿节便移于此举办。仍沿习惯例,各地
藏剧团应召汇聚拉萨参演,向达赖敬献祝词。
近300年来,拉萨出现了哲蚌、布达拉、罗布林卡三位一体的雪顿格局。罗
布林卡则是雪顿节活动的中心。
群众喜闻乐见的藏戏遍及西藏,尤其是拉萨、日喀则、山南等聚居区。藏戏更是人们不可缺少的文化生活之一,几乎每个大的村镇、寺庙,都有自己的业余藏剧团。每年雪顿节期间,原西藏地方政府都要把按其登记在册的、分散在全藏各地较有名气的12个藏剧团召来拉萨,于达赖夏宫罗布林卡轮流公演,然后返回各
地演出。
因此,藏历7月的雪顿节也是“藏戏节”,千家万户,男女老少,僧俗信众都
沉浸在节日的欢乐、“艺术的海洋”之中。
酷爱藏戏艺术的人们不仅仅限于西藏境内。远在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的藏区,与西藏毗邻的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等国藏族同胞聚居区,也广
为流传。
藏戏,雪顿节主体艺术形式
藏戏历史悠久,是西藏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戏剧艺术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它萌生于1000多年前的西藏法王—赤松德赞时期,
其雏形白面具藏戏表演形式在桑耶寺开光典礼上就有表演。
藏戏的鼻祖为明代著名建筑师汤东杰布(公元1385~1464年),他一生修建了58座铁桥,在修建铁索桥的过程中,为募捐资金,组织民工编演节目,运用
白面具藏戏的形式加以革新发展,创建了蓝面具藏戏。
在漫长的岁月中,藏戏逐渐锤炼成13个传统剧目,后世经常上演的只有《甲莎白莎》(亦称《文成公主》)、《诺桑王子》、《卓瓦桑姆》、《苏吉尼玛》、《朗萨雯波》、《顿月顿珠》、《智美更登》和《白玛文巴》等8大藏戏。 这8大藏戏是300多年来一年一度举办雪顿节藏戏演出中主要剧目。每年藏历七月初一,罗布林卡雪顿节拉开序幕。各藏戏队都演出一些片断,头一个献艺的开始是宾顿巴,后来是扎西雪巴(因它发展得丰富生动而代替了宾顿巴)。据说,他们资格最老,与领头修架铁索桥和创始藏戏的著名活佛汤东杰布有历史渊源;七月初二,江嘎尔队演出,剧目是《诺桑王子》或《朗萨雯波》;七月初三,巴队《顿月顿珠》是他们的保留节目;七月初四,香巴剧团则推出《文成公主》或《智美更登》等剧目;最后一天是觉木隆剧团压轴,其演出剧目为《卓娃桑姆》、
《苏吉尼玛》和《白玛文巴》,每年轮换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