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本解读的角度赏析[蜀道难]中的情

   内容摘要:在中国,李白是个家喻户晓的诗人,他有自己明确的标签:“谪仙”。有自己的性格特色――恣意豪侠,有无与伦比的诗风――瑰丽奇异,有自己独特风格――豪迈狂放,而《蜀道难》是一篇与李白的其他诗歌有着显著区别的写景类诗篇,他在其中表达情感的方式独树一帜,十分有特色。古今已经有很多人对它进行研究。本文重点是用文本解读的方式分析体会《蜀道难》中作者的写作情感缘由以及本诗歌中作者情感的特别之处。

   关键词:李白 《蜀道难》 情感缘由 特别之处

   初读李白的《蜀道难》,他的恣意豪侠展露无遗――壮阔的景色,奔流的历史传说他信手拈来。诗人所写景色高大壮丽而险崛,人物不再为个体而为作为体现“蜀道”的“难”的一面而存在,各自卖力表演。然而再读《蜀道难》,我不禁质疑,自古至今,写“蜀道难”的不计其数,为何李白也要写“蜀道”的“难”呢?其中到底有什么让李白为之动容呢?

   一.情感缘由:为何写《蜀道难》

   从古至今,已经因之有了很多记载,并有很多学者诗人对此进行探索。其中古代有唐代范�d《云溪友议》、宋代沈括《梦溪笔谈》、元代萧士�S、明朝的胡震亨《唐音癸签》等等,今人有研究如施蛰存《李白赏析》、俞平伯《〈蜀道难〉说》等论著。然而,迄今为止,对于《蜀道难》的主旨,文学界都没有一个权威的定论,因而,我们姑且将之暂定为可以直接从文本中读出的、最直白的也是大众普遍接受的“送别说”。

   二.李白于此诗中体现的特别之处

   分析过了李白这首诗的写作原因,那么李白的《蜀道难》同他写的其他诗,又有什么不同呢?

   首先,以《赠汪伦》为对比对象,《赠汪伦》是汪伦送别李白,《蜀道难》是李白送别即将离开的友人。两首诗的身份不同,《赠汪伦》表达了李白对一个友人能够如此的热情送别的感激。同时,李白选择了“七言绝句”的形式,形式有限,所表达的情感却隽永而单纯直白,是李白的一贯风格――你待我是真心的,我亦回报给你真心,没有任何修饰的淳正的情感。这首诗有着强烈的李白的风格,符合李白的性格,也符合常规的送别主题。常规的送别主题,第一种是表达分别时自己对友人的不舍之情,但不舍终究也是表达自己单方面的情感,不会劝对方留下来或者回应自己。如“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白居易《草》)。第二种表达自己在友人离别后的怅惘,如李白的《送别》,“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第三种,劝导友人洒脱些,如李白的《送别》,“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第三种,劝导友人洒脱些,如王维的《送别》,“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本诗中,李白不仅借题抒情,借“蜀道难”的古题,来抒发蜀道的难行,更是借着大量的各方面的描写烘托,来表达浓厚的不舍之情,不是客套寒暄,而是真的希望自己可以阻止对方,不希望对方赴蜀。这是送别主题中,多数中国诗人不会表达的情感主题,不符合中国古代“发乎情止乎礼”的情感节制,但李白不同,这也是真的符合我们心中的李白的特点――真性格,不造作。

   其次,是诗人表达方式的“不直白”,在李白的其他作品中,李白的情感是最容易把握、体会的。他也有“壮阔的景象”“随意铺缀的意象”“天马行空的游走”式抒情风格,但是情感却永远是直白的。“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人生得意须尽欢,模式金樽空对月。”想喝就喝酒,想得多又有何用?况且,李白的诗的篇幅永远是足够的,他根本没有限制篇幅的想法!但李白没有走“平常路”――他只反复的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到底难在何处呢?

   第一句,“噫吁�健保�口吐出所有的气,接着迅速将丹田提起,从胸腔喊出一声“危乎高哉”!然后继续提气,声音上扬,“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为何难,下面则是解释:借着以下四句,从蜀代的古代史讲起,蚕丛及鱼凫,很久到追溯不到的历史。给人以敬畏和感慨,那些是让人多么望而生畏的距离啊!不管里面是世外桃源还是荒蛮之地,都太难以涉入了!那到底有没有可以到的路径呢?有,只有一条,一条鸟道,狭小而危险。因此从来无人涉及。接下来,终于有路了,路也是天梯石栈,极危险的。周围的环境更是恶劣,让人紧张的不敢呼吸。接着,李白用他变幻莫测的笔,假设了人们攀岩的情景和整个自然的无尽的大环境。事儿又不知名的叫声,昼夜不绝。向上望,高到距离天都不到一尺,向周围,植物都生存在绝壁之上,乡下,只看到�f崖转石,高深莫测。每一秒,都在挑战着人的极限,拿针轻碰着紧绷的神经。诗人于是问:“这样的地方,你为什么去?”诗人代当地的口吻问,这口气是不欢迎的、不友好的。你这是干嘛千里迢迢来到这里?

   最后一段,诗人借用张载的《剑阁铭》,用更加令人望而生畏的方式,描绘关卡的重要,只身独自一人前往极危险,磨牙吮血,杀人如麻,并于最后,由劝导式换成了种怜惜的语气,说:“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乡。”

   诗人多次转换角度,费尽口舌,为的就是明白地说明蜀道之难,更想说的是:“不要去了,千万不要去蜀地了!”

   第三,李白的情感体验是不一般的。这种“不一般”,并非人云亦云,而是由他每次给人带来的情感体验而来。无论是二十岁、三十岁、乃至历尽沧桑的五十岁,他的眼神永远是清澈的,他的情感永远是纯粹的,他的语言永远是不带修饰的。纵使看过多少白眼,受过多少欺骗,他依旧相信他的友谊,他的朋友。李白给我们的感受不是从小经过严格语言训练的、书香传承的杜甫可以比拟的。因为这种情感既不整齐,也不是有计划的按程序的表现可给你的――不能是小溪,只能是瀑布!李白是个不老顽童,而本诗中的情感体验,更为特别,因为它不是表达的《长干行》中的“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的清新,不是《行路难》《将进酒》中的男性气息,《蜀道难》体现的是一种类似“生死亲情”的情感,如母亲对子女的、兄长对弟弟的情感,是念念不忘,为之计深远,却又深藏不露,不愿自己成为对方的牵绊,却又忍不住开口。如开头,从三个语气词连用,表达“感慨”,接着,每次都是高昂中夹着几句似在补充又似乎在劝慰的话。前段用一气呵成的语言来塑造“蜀道之难”,却在第二段首句,就问“问君西游何时还”,做了一个退步,知道自己再怎么说也阻挡不了对方,就退一步问对方何时归,纵使早点回来也是好的。但继而又继续情绪、语调高昂地试图用一己之力,改变对方,甚至连想到作为本地人的角度,会怎么样看待这件事,以试图借另一个角度来说服对方。

   第三段起,诗人第三次情绪高昂,但此时,已经是试图用一种以明知道没什么价值还要放手一搏的抓住最后一丝希望。诗人说地理位置险要,人心难测,可能朝不保夕的危险来警告对方,让对方意识到纵使到了那里,生活依旧是不顺利的。但语调和情绪也是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降到低沉,“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乡。”早点回来吧,外面再开心,也不好留恋了,早点回来吧!并非我思念你、不舍得你,而是外界的险恶,无论人文、历史、自然等等任何角度,都是让人生活的胆战心惊!只消看一眼,都心惊肉跳,不能平复!

   诗中的情感三次大浪起伏,三次的低沉退步,曲曲折折,波澜起伏,符合情感变化趋势,也充满戏剧性。李白的形式多变,在这几百字的乐府诗中展露无遗,总之,《蜀道难》中的李的情感是多变得、独特的,而且丰富的,也是为何是文学史上对之十分推崇的一个重要的理由。

   (作者介绍:张晶文,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内容摘要:在中国,李白是个家喻户晓的诗人,他有自己明确的标签:“谪仙”。有自己的性格特色――恣意豪侠,有无与伦比的诗风――瑰丽奇异,有自己独特风格――豪迈狂放,而《蜀道难》是一篇与李白的其他诗歌有着显著区别的写景类诗篇,他在其中表达情感的方式独树一帜,十分有特色。古今已经有很多人对它进行研究。本文重点是用文本解读的方式分析体会《蜀道难》中作者的写作情感缘由以及本诗歌中作者情感的特别之处。

   关键词:李白 《蜀道难》 情感缘由 特别之处

   初读李白的《蜀道难》,他的恣意豪侠展露无遗――壮阔的景色,奔流的历史传说他信手拈来。诗人所写景色高大壮丽而险崛,人物不再为个体而为作为体现“蜀道”的“难”的一面而存在,各自卖力表演。然而再读《蜀道难》,我不禁质疑,自古至今,写“蜀道难”的不计其数,为何李白也要写“蜀道”的“难”呢?其中到底有什么让李白为之动容呢?

   一.情感缘由:为何写《蜀道难》

   从古至今,已经因之有了很多记载,并有很多学者诗人对此进行探索。其中古代有唐代范�d《云溪友议》、宋代沈括《梦溪笔谈》、元代萧士�S、明朝的胡震亨《唐音癸签》等等,今人有研究如施蛰存《李白赏析》、俞平伯《〈蜀道难〉说》等论著。然而,迄今为止,对于《蜀道难》的主旨,文学界都没有一个权威的定论,因而,我们姑且将之暂定为可以直接从文本中读出的、最直白的也是大众普遍接受的“送别说”。

   二.李白于此诗中体现的特别之处

   分析过了李白这首诗的写作原因,那么李白的《蜀道难》同他写的其他诗,又有什么不同呢?

   首先,以《赠汪伦》为对比对象,《赠汪伦》是汪伦送别李白,《蜀道难》是李白送别即将离开的友人。两首诗的身份不同,《赠汪伦》表达了李白对一个友人能够如此的热情送别的感激。同时,李白选择了“七言绝句”的形式,形式有限,所表达的情感却隽永而单纯直白,是李白的一贯风格――你待我是真心的,我亦回报给你真心,没有任何修饰的淳正的情感。这首诗有着强烈的李白的风格,符合李白的性格,也符合常规的送别主题。常规的送别主题,第一种是表达分别时自己对友人的不舍之情,但不舍终究也是表达自己单方面的情感,不会劝对方留下来或者回应自己。如“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白居易《草》)。第二种表达自己在友人离别后的怅惘,如李白的《送别》,“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第三种,劝导友人洒脱些,如李白的《送别》,“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第三种,劝导友人洒脱些,如王维的《送别》,“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本诗中,李白不仅借题抒情,借“蜀道难”的古题,来抒发蜀道的难行,更是借着大量的各方面的描写烘托,来表达浓厚的不舍之情,不是客套寒暄,而是真的希望自己可以阻止对方,不希望对方赴蜀。这是送别主题中,多数中国诗人不会表达的情感主题,不符合中国古代“发乎情止乎礼”的情感节制,但李白不同,这也是真的符合我们心中的李白的特点――真性格,不造作。

   其次,是诗人表达方式的“不直白”,在李白的其他作品中,李白的情感是最容易把握、体会的。他也有“壮阔的景象”“随意铺缀的意象”“天马行空的游走”式抒情风格,但是情感却永远是直白的。“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人生得意须尽欢,模式金樽空对月。”想喝就喝酒,想得多又有何用?况且,李白的诗的篇幅永远是足够的,他根本没有限制篇幅的想法!但李白没有走“平常路”――他只反复的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到底难在何处呢?

   第一句,“噫吁�健保�口吐出所有的气,接着迅速将丹田提起,从胸腔喊出一声“危乎高哉”!然后继续提气,声音上扬,“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为何难,下面则是解释:借着以下四句,从蜀代的古代史讲起,蚕丛及鱼凫,很久到追溯不到的历史。给人以敬畏和感慨,那些是让人多么望而生畏的距离啊!不管里面是世外桃源还是荒蛮之地,都太难以涉入了!那到底有没有可以到的路径呢?有,只有一条,一条鸟道,狭小而危险。因此从来无人涉及。接下来,终于有路了,路也是天梯石栈,极危险的。周围的环境更是恶劣,让人紧张的不敢呼吸。接着,李白用他变幻莫测的笔,假设了人们攀岩的情景和整个自然的无尽的大环境。事儿又不知名的叫声,昼夜不绝。向上望,高到距离天都不到一尺,向周围,植物都生存在绝壁之上,乡下,只看到�f崖转石,高深莫测。每一秒,都在挑战着人的极限,拿针轻碰着紧绷的神经。诗人于是问:“这样的地方,你为什么去?”诗人代当地的口吻问,这口气是不欢迎的、不友好的。你这是干嘛千里迢迢来到这里?

   最后一段,诗人借用张载的《剑阁铭》,用更加令人望而生畏的方式,描绘关卡的重要,只身独自一人前往极危险,磨牙吮血,杀人如麻,并于最后,由劝导式换成了种怜惜的语气,说:“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乡。”

   诗人多次转换角度,费尽口舌,为的就是明白地说明蜀道之难,更想说的是:“不要去了,千万不要去蜀地了!”

   第三,李白的情感体验是不一般的。这种“不一般”,并非人云亦云,而是由他每次给人带来的情感体验而来。无论是二十岁、三十岁、乃至历尽沧桑的五十岁,他的眼神永远是清澈的,他的情感永远是纯粹的,他的语言永远是不带修饰的。纵使看过多少白眼,受过多少欺骗,他依旧相信他的友谊,他的朋友。李白给我们的感受不是从小经过严格语言训练的、书香传承的杜甫可以比拟的。因为这种情感既不整齐,也不是有计划的按程序的表现可给你的――不能是小溪,只能是瀑布!李白是个不老顽童,而本诗中的情感体验,更为特别,因为它不是表达的《长干行》中的“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的清新,不是《行路难》《将进酒》中的男性气息,《蜀道难》体现的是一种类似“生死亲情”的情感,如母亲对子女的、兄长对弟弟的情感,是念念不忘,为之计深远,却又深藏不露,不愿自己成为对方的牵绊,却又忍不住开口。如开头,从三个语气词连用,表达“感慨”,接着,每次都是高昂中夹着几句似在补充又似乎在劝慰的话。前段用一气呵成的语言来塑造“蜀道之难”,却在第二段首句,就问“问君西游何时还”,做了一个退步,知道自己再怎么说也阻挡不了对方,就退一步问对方何时归,纵使早点回来也是好的。但继而又继续情绪、语调高昂地试图用一己之力,改变对方,甚至连想到作为本地人的角度,会怎么样看待这件事,以试图借另一个角度来说服对方。

   第三段起,诗人第三次情绪高昂,但此时,已经是试图用一种以明知道没什么价值还要放手一搏的抓住最后一丝希望。诗人说地理位置险要,人心难测,可能朝不保夕的危险来警告对方,让对方意识到纵使到了那里,生活依旧是不顺利的。但语调和情绪也是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降到低沉,“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乡。”早点回来吧,外面再开心,也不好留恋了,早点回来吧!并非我思念你、不舍得你,而是外界的险恶,无论人文、历史、自然等等任何角度,都是让人生活的胆战心惊!只消看一眼,都心惊肉跳,不能平复!

   诗中的情感三次大浪起伏,三次的低沉退步,曲曲折折,波澜起伏,符合情感变化趋势,也充满戏剧性。李白的形式多变,在这几百字的乐府诗中展露无遗,总之,《蜀道难》中的李的情感是多变得、独特的,而且丰富的,也是为何是文学史上对之十分推崇的一个重要的理由。

   (作者介绍:张晶文,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相关文章

  • 高中语文说课稿模板 1
  • 搜集整理:无涯轩主 一. 教材分析 1.本课的地位与作用. 我说课的课题是:苏(人.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选修)    ,       模块 <         >.这篇课文在本册课文中的地位是: 学习本课有以下几个作用: 2. ...查看


  • 职高阅读教学中共性指导与个性延展的共生关系探寻
  •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当我们从课程标准中理解这句话时,显然"对话"成为关键词.然而,对话给我们传递的更多的是一种理念,而理念要想变成具体的教学行为,还需要做转化的工作.在职高语文阅 ...查看


  • 新课标全国卷语文考试大纲
  • Ⅰ.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核 ...查看


  • 精品教案:[蜀道难]公开课优秀教案
  • 蜀道难 李白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理解诗歌的艺术手法,如意境.声韵等 2.能力培养目标:通过诵读品评赏鉴,体会想象.夸张的艺术特色 3.情感培养目标:让学生走近激情.浪漫.诗性和放达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从学 ...查看


  • 苏教版 高中语文必修四说课稿汇总 合集
  • 季氏将伐颛臾 说课稿 一. 教材分析 1. 本课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季氏将伐颛臾>是苏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中第一篇课文,被列在"我有一个梦想"单元"经世济民"版块.它的位置决定了它的重要作 ...查看


  • 唐代诗歌的感受与共鸣
  • 2012高三一轮复习(新人教版) 必修三 第二单元 唐代诗歌--感受与共鸣 教材篇目<蜀道难><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琵琶行> ...查看


  • [蜀道难]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 河间市七中(职教中心高中部)  槐艳华  062450  [1**********] [教学内容分析] 这个单元指导学生学习唐代诗歌.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典诗歌发展到唐代,迎来了一个巅峰时期.诗体完备,名家辈出,风格多样,堪称前无古人,后 ...查看


  • 趣学文言故事_孙权劝学_教学设计_柳咏梅
  • 2012.4 趣学文言故事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柳咏梅 [设计意图] <孙权劝学>文章简短,教材注释比较丰富,学生理解起来不会有文意上的困难.但是,因其短小,它的文学价值也容易被忽略.如何感受到它的文学魅力 ...查看


  • 以[乡村四月]文本解读谈古诗教学"语用"点的选择
  •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这里的"语文实践"指的就是语言文字的运用.那么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