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历史 抗战胜利给我们的三个启示
历史会永远记住这一天。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在这一天,抗日战争以中国人民的胜利和日本法西斯的失败而告结束。
岁月的脚步匆匆走过60年。黄河边上的硝烟已随风飘散,历史仿佛已经远去。但是,从卢沟桥头卷起的那场战争留下的教训却是刻骨铭心。对于中华民族来说,那是永远的国殇,永远的奋争,也是永远的追思。
“历史是一面映照现实的明镜,也是一本最富哲理的教科书。”正如一位青年评论家所指出的:“将那段历史仅仅理解为灾难与愤怒,而不从中寻找其内在逻辑,理解其复杂性,则同样辜负了那些身经灾难的一代人的付出。”
那段历史留给我们的不仅是悲痛欲绝的哀伤、洗刷不尽的血泪、永志追思的英烈和伟岸壮阔的史诗,更是追求和平的渴望、永不再战的期盼、强国富民的决心和睦邻友邦的祝愿。
启示之一:落后就要挨打
血色黄昏:偶然背后的必然
68年前,一个中国人民刻骨铭心的日子———1937年7月7日,枪炮声震惊了卢沟桥。日军以士兵失踪为借口,要强行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拒绝后即枪炮相加,全面发动侵华战争。不屈的中华民族也开始了长达8年的全民抗战。
“七七事变”仅仅是近代日本侵华野心的总爆发。在此之前,日本已经对中国这块富饶的土地觊觎已久。早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在建立近代天皇制的同时就制定了以鲸吞中国为核心的所谓“大陆政策”,在之后的70多年里,日本曾发动了14次侵略战争,其中多次是对华战争。1894年蓄意挑起中日甲午战争,迫使战败的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台湾与澎湖列岛;10年后又在我国东北土地上发动日俄战争,强迫满清政府承认日本在东北的势力范围。“进入大陆”的迷梦、畸形膨胀的野心,使得这个受中国传统文化恩惠最重的国家成为近代以来祸害中国最深的国家。
1927年6月27日至7月7日,时任日本首相的田中义一在东京召开“东方会议”,抛出了对华侵略总战略: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趾高气扬的日本,已掩饰不住要彻底奴役中国的野心。
上世纪30年代初,严重的经济危机加速了日本的侵略步伐:1931年,制造“九·一八事变”,占领我国东北地区,挑起侵华序幕,随后将枪口瞄向内蒙古、华北,步步进逼;1932年,在上海挑起“一·二八事变”;1933年,侵占热河省。
回顾近代中日关系史,国防大学徐焰教授认为,中国抗击日本侵略的具体战斗在某一地点发生可能有其偶然性,但同日本进行一场决定民族命运的生死大战却是必然的!
中日两国之间为什么会开战?这背后的根源在哪里?一个岛国为什么能一步步地侵吞国土面积数十倍于它的大国?历史学家的评论一针见血: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是其军国主义扩张野心不断膨胀的结果。
战争是两国实力的对抗
战争是精神的较量,更是物质的对抗。“七七事变”之后,中华民族奋起抗战。然而,虚弱的国力,有国无防的现实,没有做好开战准备的民心士气,让西方的观察家们在惊讶于中国人顽强战斗意志的同时,也预言中国人在这场实力悬殊的厮杀中前景黯淡。
让我们来看一看开战之时,中日两国的国力和军事力量的对比。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前,日本工业产值为60亿美元,中国为16亿美元。日本年产钢580万吨,年产弹药可达50万吨,旧中国没有重工业基础,年产钢不过4万吨,年产弹药几千吨,武器主要靠进口。
就军队装备而言,日本海军吨位为190万吨,是中国0倍~30倍。日本作战飞机有2700架,而中国仅有305架。拥有近百万之众的中国陆军只是数量上的优势。日本1个师的武力装备,在战争之初相当于中国1个师武力装备的3倍;而在战争的中后期,已经相当于中国的8倍~9倍。
武装到牙齿的日本军队让欧美列强也不敢轻视,而中国只有一个虚弱的中央政府和数十个各自为政的地方政府,经济结构、组织形态和技术水平都还停留在“前现代”的状态。谁都知道,一个软弱乏力的国度与一支如狼似虎的现代化军队开战意味着什么。 淞沪战场长达3个月的鏖战中,中国方面共投入70多万兵力,伤亡20余万人。史料记载,当时的正面战场整营整连阵亡不是罕见之事,每日经由兵站送往后方的伤员常在万人以上。从西部内地行军赶到东南、华北前线的川军官兵们没有见过坦克车,一些战士所拥有的武器还是大刀、长矛。他们上战场就像是羊入虎口,甚至还没见到敌人就战死疆场。据统计,仅仅是中央军校1929年至1933年毕业的25000名年轻军官中,就有10000名牺牲在全面战争爆发的前4个月,阵亡的比例高达40%。
回顾这段以人力和火力相拼的历史,我们除了对血肉拼搏的感动,更有对实力不济的无奈。在强大的物质力量面前,精神力量固然可贵,但总呈现出一种苍白无力的悲壮。周总理曾对那场战争感慨:我们反对帝国主义的实力政策,对付帝国主义却不能不讲实力。只有在国家总体实力包括军事实力方面能追赶上世界水平,中华民族才能真正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日本的侵略对中华民族的伤害可谓创巨痛深。侵略战争使中国的现代化至少延误了50年时间。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积累的近代化和现代化的财富丧失殆尽。
一项不完全统计表明,从“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8月,按1937年的比值计算,日本侵略给中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000多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达5000多亿美元,掠夺钢铁3350万吨,煤5.86亿吨,粮食
5.4亿吨,木材1亿立方米。要知道,1000亿美元,相当于国民党政府277年的财政收入、26年的工业总产值,是自鸦片战争以来历次帝国主义侵华战争索要赔款总数额的数十倍。
落后就要挨打,自尊必先自强,发展需要安定。这,就是那段屈辱与悲壮同行的历史留给我们的最为深刻的启示。
启示之二:凝聚民族精神
民族存亡关头,我们万众一心
抗日战争,被我们记住的不仅仅是伤痛、悲惨、哀怨,更有抗争、胜利、尊严。我们经历了落后挨打的耻辱,我们更证明了众志成城的民族力量。
“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从1840年开始到抗日战争胜利的105年间,中国为何饱受列强欺凌,丧权辱国,除了政治腐败、经济和军事落后外,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军阀割据、内部分裂,中国一盘散沙。正如毛泽东在抗战之初所指出: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克服了这一缺点,就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们数万万站起来了的人民之前,使它像一匹野牛冲入火阵,我们一声唤也要把它吓一大跳,这匹野牛就非烧死不可。
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中华民族的灾难深重到了极点,中华民族的浴血反抗也沸腾到了顶点。然而,蒋介石却在东北奉行不抵抗主义,在全国继续贯彻“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西安事变”张学良兵谏蒋介石。民族大义面前,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中国共产党,在“卢沟桥事变”翌日通电全国,号召全民抗战。危急存亡之秋,蒋介石最终发表讲话,认可团结救国的必要。国共再次携手合作,誓与日寇抗争到底。 的2 “卢沟桥事变”后,全国军队总动员。到1945年夏,正面战场共进行24次大的会战和数以万计的较小规模的战役、战斗。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长沙会战……一场场会战,一次次粉碎了侵略者“速亡中国”的迷梦。国民党广大爱国官兵在漫长的战线和持久的作战中,顽强抵抗,他们以血肉之躯和敌人作拼死搏斗,伤亡320万人,表现出中华儿女为抗击外敌侵略而英勇不屈、视死如归的民族精神。
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迅速挺进敌后,构成对侵华日军两面夹击的战略布局。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黄土岭一战,让日军哀叹“名将之花凋谢在太行山上”;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雁翎队、铁道游击队、敌后武工队,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武装,如同一把把钢刀,插进了敌人的心脏。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在日本侵略者的面前,中华民族凝结成了一股绳,海内外华人一条心,在民族存亡的最后关头,爆发出了民族的最强音。因为,所有的中国人都懂得“一根筷子易折断,十根筷子变成钢”的道理。一旦中华民族攥
紧拳头,就无坚而不摧,无往而不胜。
自我牺牲精神浩然长存
“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是抗战时期后方人民的一个响亮口号。各地民众自发组织义勇军等武装队伍,投入对敌斗争;青年学生们请愿示威,投笔从戎;社会上层人士呼吁团结对敌;新闻和文化界人士为抗日奔走呼号;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与祖国大陆息息相通,患难与共。抗日战争唤起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抗战中访问过重庆的尼赫鲁对中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自传里写道:“我想不出有任何不幸的命运能够摧毁这个有古老历史而现在又很年轻的民族的精神。”
伟大的抗战,中华民族作出了空前的民族牺牲。从1931年至1945年,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共牺牲3500余万军民,占当时中国总人口的8%。面对装备处于优势的敌人的进攻,中国军队不断出现整师整团殉城的情况。在湖南常德保卫战中,一支8000人的中国军队,只有83人生还。而闻名中外的台儿庄战役,中国军民牺牲近10万人。多少热血青年,多少中华才俊,多少优秀儿女,都倒在了日本军队的枪炮之下。他们有父母,有妻儿,有理想,也有追求,但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他们挺身而出,义无反顾。
抗日联军司令杨靖宇,狼牙山五壮士,二小放牛郎,是千百万抗日军民不畏牺牲、血战到底的缩影。除了这些为后人传诵的英雄,更多为国捐躯的是普通士兵。他们中的很多人没有留下遗骸,甚至没有留下名字。在华夏大地上,他们已化作青山,化作河流,化作风雨过后的每一道彩虹。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经历了百年屈辱后,中华民族第一次以胜利者的姿态站了起来,终于赢得了她的地位、自信和尊严。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我国的民族民主革命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民族精神浴火重生
有一位西方哲人说过,战争是一个民族自我淘汰的过程。没有一个民族喜欢战争,但每个民族遭遇战争的时候,都会把它作为对自我的考验和挑战。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上,有的民族无法应对残酷的战争,在异族入侵的压力下灭亡了;有的民族则在战争的血与火中洗掉自身的污垢,像凤凰涅盘一样获得了重生。
抗日战争,是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中华民族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点。毛泽东指出,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 ,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历史雄辩地证明:民族精神的觉醒和凝聚,不仅是抗战的胜利之源,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之源。美国总统罗斯福在给蒋介石的电报中写到:“中国军队对贵国遭受野蛮侵略所进行的英勇抵抗,已经赢得美国和一切热爱自由民族的最高赞誉。”这种荣誉是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之后才得到的,这种荣誉是数以百万计的抗日将士用生命换来的。
如同浴火重生的凤凰,中华民族洗去了一百年的屈辱,挣脱了一百年的锁链,赢得了抗日战争辉煌的胜利,也赢得了世界人民由衷的尊敬。
启示之三:和平发展是必由之路
战争是人类共同的灾难
反思战争,是为了避免战争。当我们回顾过去,不能不深刻思考和平的重大意义。只有和平才有发展,只有和平才有进步。中国人民遭受侵略、战祸之苦,深知和平来之不易。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和平的民族,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一个和平的环境。一个稳定的社会主义中国是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1945年8月15日,日本不得不接受可耻的失败。历史再次证明,将国内矛盾转嫁给他国的侵略战争注定要失败。任何民族企图把自己的繁荣长久地建立在对其他民族的侵略扩张之上,其结果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在国际关系上,日本只有告别过去,才能拥有未来。
然而,战后60年来,日本政府,特别是右翼势力反省意识太弱、反思成果太小。当周边国家的政府和人民努力以最大的善意来对待日本的时候,日本右翼势力却不断制造事端伤害那些被侵略国人民的感情。在日本,极右翼分子一直在为军国主义者招魂,在教科书中篡改侵略历史,日本的一些领导人不断参拜供奉着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
展开其他相似回答 (2)
2009-2-22 20:16:34 222.169.106.* 举报 吾心毅
相当多http://post.baidu.com/f?kz=224337043
反思历史 抗战胜利给我们的三个启示
历史会永远记住这一天。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在这一天,抗日战争以中国人民的胜利和日本法西斯的失败而告结束。
岁月的脚步匆匆走过60年。黄河边上的硝烟已随风飘散,历史仿佛已经远去。但是,从卢沟桥头卷起的那场战争留下的教训却是刻骨铭心。对于中华民族来说,那是永远的国殇,永远的奋争,也是永远的追思。
“历史是一面映照现实的明镜,也是一本最富哲理的教科书。”正如一位青年评论家所指出的:“将那段历史仅仅理解为灾难与愤怒,而不从中寻找其内在逻辑,理解其复杂性,则同样辜负了那些身经灾难的一代人的付出。”
那段历史留给我们的不仅是悲痛欲绝的哀伤、洗刷不尽的血泪、永志追思的英烈和伟岸壮阔的史诗,更是追求和平的渴望、永不再战的期盼、强国富民的决心和睦邻友邦的祝愿。
启示之一:落后就要挨打
血色黄昏:偶然背后的必然
68年前,一个中国人民刻骨铭心的日子———1937年7月7日,枪炮声震惊了卢沟桥。日军以士兵失踪为借口,要强行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拒绝后即枪炮相加,全面发动侵华战争。不屈的中华民族也开始了长达8年的全民抗战。
“七七事变”仅仅是近代日本侵华野心的总爆发。在此之前,日本已经对中国这块富饶的土地觊觎已久。早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在建立近代天皇制的同时就制定了以鲸吞中国为核心的所谓“大陆政策”,在之后的70多年里,日本曾发动了14次侵略战争,其中多次是对华战争。1894年蓄意挑起中日甲午战争,迫使战败的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台湾与澎湖列岛;10年后又在我国东北土地上发动日俄战争,强迫满清政府承认日本在东北的势力范围。“进入大陆”的迷梦、畸形膨胀的野心,使得这个受中国传统文化恩惠最重的国家成为近代以来祸害中国最深的国家。
1927年6月27日至7月7日,时任日本首相的田中义一在东京召开“东方会议”,抛出了对华侵略总战略: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趾高气扬的日本,已掩饰不住要彻底奴役中国的野心。
上世纪30年代初,严重的经济危机加速了日本的侵略步伐:1931年,制造“九·一八事变”,占领我国东北地区,挑起侵华序幕,随后将枪口瞄向内蒙古、华北,步步进逼;1932年,在上海挑起“一·二八事变”;1933年,侵占热河省。
回顾近代中日关系史,国防大学徐焰教授认为,中国抗击日本侵略的具体战斗在某一地点发生可能有其偶然性,但同日本进行一场决定民族命运的生死大战却是必然的!
中日两国之间为什么会开战?这背后的根源在哪里?一个岛国为什么能一步步地侵吞国土面积数十倍于它的大国?历史学家的评论一针见血: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是其军国主义扩张野心不断膨胀的结果。
战争是两国实力的对抗
战争是精神的较量,更是物质的对抗。“七七事变”之后,中华民族奋起抗战。然而,虚弱的国力,有国无防的现实,没有做好开战准备的民心士气,让西方的观察家们在惊讶于中国人顽强战斗意志的同时,也预言中国人在这场实力悬殊的厮杀中前景黯淡。
让我们来看一看开战之时,中日两国的国力和军事力量的对比。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前,日本工业产值为60亿美元,中国为16亿美元。日本年产钢580万吨,年产弹药可达50万吨,旧中国没有重工业基础,年产钢不过4万吨,年产弹药几千吨,武器主要靠进口。
就军队装备而言,日本海军吨位为190万吨,是中国0倍~30倍。日本作战飞机有2700架,而中国仅有305架。拥有近百万之众的中国陆军只是数量上的优势。日本1个师的武力装备,在战争之初相当于中国1个师武力装备的3倍;而在战争的中后期,已经相当于中国的8倍~9倍。
武装到牙齿的日本军队让欧美列强也不敢轻视,而中国只有一个虚弱的中央政府和数十个各自为政的地方政府,经济结构、组织形态和技术水平都还停留在“前现代”的状态。谁都知道,一个软弱乏力的国度与一支如狼似虎的现代化军队开战意味着什么。 淞沪战场长达3个月的鏖战中,中国方面共投入70多万兵力,伤亡20余万人。史料记载,当时的正面战场整营整连阵亡不是罕见之事,每日经由兵站送往后方的伤员常在万人以上。从西部内地行军赶到东南、华北前线的川军官兵们没有见过坦克车,一些战士所拥有的武器还是大刀、长矛。他们上战场就像是羊入虎口,甚至还没见到敌人就战死疆场。据统计,仅仅是中央军校1929年至1933年毕业的25000名年轻军官中,就有10000名牺牲在全面战争爆发的前4个月,阵亡的比例高达40%。
回顾这段以人力和火力相拼的历史,我们除了对血肉拼搏的感动,更有对实力不济的无奈。在强大的物质力量面前,精神力量固然可贵,但总呈现出一种苍白无力的悲壮。周总理曾对那场战争感慨:我们反对帝国主义的实力政策,对付帝国主义却不能不讲实力。只有在国家总体实力包括军事实力方面能追赶上世界水平,中华民族才能真正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日本的侵略对中华民族的伤害可谓创巨痛深。侵略战争使中国的现代化至少延误了50年时间。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积累的近代化和现代化的财富丧失殆尽。
一项不完全统计表明,从“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8月,按1937年的比值计算,日本侵略给中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000多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达5000多亿美元,掠夺钢铁3350万吨,煤5.86亿吨,粮食5.4亿吨,木材1亿立方米。要知道,1000亿美元,相当于国民党政府277年的财政收入、26年的工业总产值,是自鸦片战争以来历次帝国主义侵华战争索要赔款总数额的数十倍。
落后就要挨打,自尊必先自强,发展需要安定。这,就是那段屈辱与悲壮同行的历史留给我们的最为深刻的启示。
启示之二:凝聚民族精神
民族存亡关头,我们万众一心
抗日战争,被我们记住的不仅仅是伤痛、悲惨、哀怨,更有抗争、胜利、尊严。我们经历了落后挨打的耻辱,我们更证明了众志成城的民族力量。
“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从1840年开始到抗日战争胜利的105年间,中国为何饱受列强欺凌,丧权辱国,除了政治腐败、经济和军事落后外,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军阀割据、内部分裂,中国一盘散沙。正如毛泽东在抗战之初所指出: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克服了这一缺点,就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们数万万站起来了的人民之前,使它像一匹野牛冲入火阵,我们一声唤也要把它吓一大跳,这匹野牛就非烧死不可。
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中华民族的灾难深重到了极点,中华民族的浴血反抗也沸腾到了顶点。然而,蒋介石却在东北奉行不抵抗主义,在全国继续贯彻“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西安事变”张学良兵谏蒋介石。民族大义面前,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中国共产党,在“卢沟桥事变”翌日通电全国,号召全民抗战。危急存亡之秋,蒋介石最终发表讲话,认可团结救国的必要。国共再次携手合作,誓与日寇抗争到底。 的2 “卢沟桥事变”后,全国军队总动员。到1945年夏,正面战场共进行24次大的会战和数以万计的较小规模的战役、战斗。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长沙会战……一场场会战,一次次粉碎了侵略者“速亡中国”的迷梦。国民党广大爱国官兵在漫长的战线和持久的作战中,顽强抵抗,他们以血肉之躯和敌人作拼死搏斗,伤亡320万人,表现出中华儿女为抗击外敌侵略而英勇不屈、视死如归的民族精神。
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迅速挺进敌后,构成对侵华日军两面夹击的战略布局。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黄土岭一战,让日军哀叹“名将之花凋谢在太行山上”;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雁翎队、铁道游击队、敌后武工队,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武装,如同一把把钢刀,插进了敌人的心脏。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在日本侵略者的面前,中华民族凝结成了一股绳,海内外华人一条心,在民族存亡的最后关头,爆发出了民族的最强音。因为,所有的中国人都懂得“一根筷子易折断,十根筷子变成钢”的道理。一旦中华民族攥紧拳头,就无坚而不摧,无往而不胜。
自我牺牲精神浩然长存
“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是抗战时期后方人民的一个响亮口号。各地民众自发组织义勇军等武装队伍,投入对敌斗争;青年学生们请愿示威,投笔从戎;社会上层人士呼吁团结对敌;新闻和文化界人士为抗日奔走呼号;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与祖国大陆息息相通,患难与共。抗日战争唤起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抗战中访问过重庆的尼赫鲁对中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自传里写道:“我想不出有任何不幸的命运能够摧毁这个有古老历史而现在又很年轻的民族的精神。”
伟大的抗战,中华民族作出了空前的民族牺牲。从1931年至1945年,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共牺牲3500余万军民,占当时中国总人口的8%。面对装备处于优势的敌人的进攻,中国军队不断出现整师整团殉城的情况。在湖南常德保卫战中,一支8000人的中国军队,只有83人生还。而闻名中外的台儿庄战役,中国军民牺牲近10万人。多少热血青年,多少中华才俊,多少优秀儿女,都倒在了日本军队的枪炮之下。他们有父母,有妻儿,有理想,也有追求,但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他们挺身而出,义无反顾。
抗日联军司令杨靖宇,狼牙山五壮士,二小放牛郎,是千百万抗日军民不畏牺牲、血战到底的缩影。除了这些为后人传诵的英雄,更多为国捐躯的是普通士兵。他们中的很多人没有留下遗骸,甚至没有留下名字。在华夏大地上,他们已化作青山,化作河流,化作风雨过后的每一道彩虹。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经历了百年屈辱后,中华民族第一次以胜利者的姿态站了起来,终于赢得了她的地位、自信和尊严。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我国的民族民主革命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民族精神浴火重生
有一位西方哲人说过,战争是一个民族自我淘汰的过程。没有一个民族喜欢战争,但每个民族遭遇战争的时候,都会把它作为对自我的考验和挑战。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上,有的民族无法应对残酷的战争,在异族入侵的压力下灭亡了;有的民族则在战争的血与火中洗掉自身的污垢,像凤凰涅盘一样获得了重生。
抗日战争,是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中华民族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点。毛泽东指出,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 ,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历史雄辩地证明:民族精神的觉醒和凝聚,不仅是抗战的胜利之源,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之源。美国总统罗斯福在给蒋介石的电报中写到:“中国军队对贵国遭受野蛮侵略所进行的英勇抵抗,已经赢得美国和一切热爱自由民族的最高赞誉。”这种荣誉是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之后才得到的,这种荣誉是数以百万计的抗日将士用生命换来的。
如同浴火重生的凤凰,中华民族洗去了一百年的屈辱,挣脱了一百年的锁链,赢得了抗日战争辉煌的胜利,也赢得了世界人民由衷的尊敬。
启示之三:和平发展是必由之路
战争是人类共同的灾难
反思战争,是为了避免战争。当我们回顾过去,不能不深刻思考和平的重大意义。只有和平才有发展,只有和平才有进步。中国人民遭受侵略、战祸之苦,深知和平来之不易。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和平的民族,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一个和平的环境。一个稳定的社会主义中国是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1945年8月15日,日本不得不接受可耻的失败。历史再次证明,将国内矛盾转嫁给他国的侵略战争注定要失败。任何民族企图把自己的繁荣长久地建立在对其他民族的侵略扩张之上,其结果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在国际关系上,日本只有告别过去,才能拥有未来。
然而,战后60年来,日本政府,特别是右翼势力反省意识太弱、反思成果太小。当周边国家的政府和人民努力以最大的善意来对待日本的时候,日本右翼势力却不断制造事端伤害那些被侵略国人民的感情。在日本,极右翼分子一直在为军国主义者招魂,在教科书中篡改侵略历史,日本的一些领导人不断参拜供奉着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
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中央红军在反对国民党军队的第五次“围剿”失败之时开始的,当时的中国处于国内阶级矛盾和中日民族矛盾极其尖锐的历史背景之下。中央红军于1934年10月于开始长征,于 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保安,历时一年。红四方面军于1935年5月开始长征,红二方面军自1935年11月开始长征,到1936年10月一,二,四方面军会师甘肃会宁,红军长征全部结束,历时两年。
长征是一次在红军面临生死存亡的历史关头作出的重大的战略转移。长征途中,红军面对着强大而凶残的敌人,在艰苦和险恶的环境下,进行了如此长距离、长时间的机动作战,历经两万五千里,终于突破国民党百万大军的围追堵截,到达了抗日的前线。长征是中国乃自世界军事史上一部气贯长虹的史诗,可歌可泣,也是战争指挥艺术宝库中杰出的典范。在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从军队和国防建设的角度总结长征的军事经验,对于我们加速推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忠实履行新世纪赋予我军的历史使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要坚定不移地用毛泽东军事思想武装全军。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一批我军杰出的军事指挥家共同智慧的结晶。它主要来源于中国传统军事思想,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经验和唯物辩证法。
“枪杆子里出政权、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的原则,坚持党指挥枪,而决不容许枪指挥党”,这是毛泽东军事思想中的建军原则,我们应该时刻牢记。长征中张国焘的个人野心曾造成了全党全军严重分裂的局面,但是毛泽东关于党指挥枪的建军原则已经扎根党心、军心,并最终挫败了张国焘的分裂阴谋。现阶段,面对日新月异的世界新军事变革和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我军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使我军永远听党的话、跟党走,做到打得赢、不变质,忠实捍卫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确保完成时代赋予我军的神圣使命。
毛泽东军事思想在长征中具体体现为一切从实际出发、战术上灵活多变、在运动中寻找战机、以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来保存和发展自己为目标的特点。军事上的教条主义造成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长征前期,红军处于险恶的境地,一度面临绝境。1935年1月举行的遵义会议使毛泽东成为了军事指挥的实际核心,也就确立了毛泽东军事思想在红军中的统率地位,使它挽狂澜于即倒。“毛主席用兵真如神”,是全党全军经过长征而形成的共识。四渡赤水,兵临贵阳,虚指昆明,巧渡金沙,飞夺泸定,毛泽东指挥着红军声东击西、虚实结合,创造了一个接一个的以弱胜强的战争奇迹。
其次,制定正确的战略方针是红军长征胜利的关键因素。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变化发展的角度来审时度势,高瞻远瞩,为红军长征确定了北上抗日的路线。历史证明,红军的战略选择是从全局出发,牢牢抓住了革命发展的最佳历史机遇。把国内的阶级矛盾转化到了民族矛盾上,直接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这启示我们,我军的现代化建设,要着眼于未来的挑战,要科学设计战略目标和长远规划,并有针对性地解决现实难题,扎扎实实地向既定目标迈进。
再次,兵民是战争胜利之本。红军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的一支区别于一切剥削阶级军队的新型的人民军队。红军具有严明的纪律,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每到一处总会受到人民的拥护,有很多优秀儿女不断加入到革命的队伍中来。红军一改以前军阀军队的作风,强调官兵平等和官兵一致,在长征途中,指挥员不搞特殊,有马让给伤员骑,有饭先给伤员吃,做到了同甘苦共患难。同时,由于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军强大的生命线,才使我军不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条件下,都能始终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始终保持高昂的斗志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爬雪山、过草地,坚定不移地朝着奋斗目标前进,成了一支打不垮、拖不烂、攻必克、战必胜、守必固的英雄军队。国民党反动派虽然有外国势力的强大的援助,在武器装备和后勤保障上都远远强于红军,但是他们的失败主要在于失去了人民的支持。人民一旦被发动起来,其力量是无穷的。因此,我们必须始终保持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军民关系如同鱼水关系,不能脱离群众,否则失去了人民的支持,军队的战斗力就会大打折扣。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毛泽东晚年曾说过,“中国的军事家可以不懂政治,但政治家不能不懂军事”。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和把握政治与军事的关系。“落后就要挨打”,这是被历史反复证明的真理。在现阶段,我们应该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加强国防建设来保护我们来之不易的历史发展的机遇。我们虽然承诺不称霸、不搞军事对抗,但我们必需有能力来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坚持走和平、发展的强国之路。
第一:抗争史概述
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过程,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过程。为了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广大爱国军民以及各阶级、阶层的仁人志士,都曾为之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抗争。
一、中国民主革命反帝反封两大任务是紧密联系的:
在中国民主革命时期,帝国主义是中国封建势力的靠山,而中国封建势力又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二者紧密勾结,相互依存。任何把反帝反封双重任务割裂开来的革命都必然以失败告终,中国民主革命的历史已反复证明了这点,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孙中山以缺乏彻底的反帝反封的三民主义指导辛亥革命,最终都失败了。只有中国***把反帝反封结合起来,终于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二、抗争概况
按照社会经济关系的发展和领导阶级的变化,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大体上可分为两个时期、三个阶段:
(一)在近代前期即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
从1840年到1900年的60年为第一阶段,主要是农民阶级领导的自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就是这样的斗争。农民阶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奴役压迫下,不得不奋起反抗。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他们勇敢地担负起新的斗争任务——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
19世纪末到五四运动前夕的20年为第二阶段。在此期间,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取代农民阶级而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从要求改革政治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的初步尝试——戊戌变法运动,到提出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纲领的辛亥革命,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达到了高峰。
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30年为第三阶段。
(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期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革命史的中心内容是中国***领导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及其伟大胜利。
第一个重点是第一次国共合作后发动的国民大革命,又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或北伐战争时期,胜利和失败都要着重了解。
第二个重点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又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或十年内战时期,国内阶级矛盾是主要矛盾,中国***吸取大革命失败教训,领导和发动了三次武装起义,实行工农武装割据。随着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加强,国内阶级矛盾逐渐被中日民族矛盾所代替,民族矛盾日益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坚持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从中华民族利益出发,由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再到联蒋抗日。
第三个重点是抗日战争时期,国共合作,中华民族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同仇敌忾,英勇抗战。八年抗日取得了胜利,扭转了近百年来反帝屡败局面。
第四个重点是解放战争,又称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坚持卖国独裁政策,国内阶级矛盾重新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代表人民意志,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殊死斗争,反蒋第二条战线蓬勃展开。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主力,渡江战役摧毁了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反动统治(1927年4月18日—1949年4月23日),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标志着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爆发的爱国运动是革命史的又一个重点内容。
第一个重点是学生运动,如“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五·二?运动等。 第二个重点是工人运动,如六三运动,1922~1923年中国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上海总工会领导的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工、上海工人武装起义、上海工人总同盟罢工、80万工人的抗日救国运动、“爱用国货,抵制美货”运动等。
第三个重点是农民运动,如农村大革命、土地革命、保卫根据地的斗争、“抗丁!抗粮!抗税!”斗争。 第四个重点是知识分子的革命斗争,如七君子事件。
第五个重点是爱国将领的斗争,如十九路军上海保卫战、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福建“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西安事变等。
第六个重点是民主同盟等民主党派同蒋介石集团的决裂,民主党派积极参加新政协,宋庆龄、李济深、张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等。
综上所述,正是中国人民前仆后继的英勇斗争,才一次又一次粉碎了资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企图,使中华民族历史绵延不断。中国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为国为民奋斗不息、流血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日月争辉,警醒、鞭策着后人。
三、近代中国人民抗争的阶段性特点及成因:
1、前期:
从鸦片战争到《辛丑条约》的签定前,反封建与反侵略基本上是分开进行的,以反侵略为主,而且是直接与外国侵略者进行斗争。原因在于,这一时期,中外反动势力时战时和,以战为主,外国对华侵略的主要方式是直接的、公开的武装侵略。《辛丑条约》签定后,反帝反封建斗争是结合在一起的,突出表现为中国人民同本国封建统治的斗争。因为《辛丑条约》签定后,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侵华的工具,帝国主义采用以华治华的政策,中国社会的两大矛盾趋于汇流。
2、后期:
从20世纪初开始,中国人民把反帝反封建斗争进一步结合起来,但开始是以反封建统治为主,主要表现为反清、反北洋军阀统治。中共建立后,明确了民主革命的任务,制订了民主革命纲领。原因是此时近代的两大矛盾趋于汇流,而最初的革命领导者民族资产阶级认识不到中国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这两大敌人,对帝国主义妥协,抱有幻想。中共成立后,正确分析了国情,把反帝反封建两大任务结合起来,孙中山接受了反帝反封建的主张,国共两党实现合作。中共一直高举反帝反封建的大旗,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四、学习本专题历史,应掌握的主要理论:
要注意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阶级分析的方法,全面地、实事求是地评价各派政治力量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地位、活动和作用;要加强对共性与个性、继承与发展观点与问题的理解,提高分析、认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明确没有***就没有新中国、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的道理。
第二:各个阶级阶层抗争
一、农民阶级的抗争
(一)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上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一次伟大的反封建侵略的农民运动,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它坚持了14年,势力发展到18个省,严惩了中外反动势力。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主观原因是一次没有先进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客观原因中是外反动势力色结起来,对太平天国联合绞杀。历史教训是:农民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注意:《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编》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产生背景不同;经济主张不同;群众基础不同;作用不同;反映时代特征不同
联系:后者是前者的继承,弥补了前者在社会改革方面的空想性、落后性
(二)义和团运动(1899-1900):
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山东等地掀起了义和团运动,义和团把斗争锋芒指向帝国主义,在斗争中提“扶清灭洋”的口号,这口号反映了当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矛盾十分尖锐。义 和团运动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即以贫苦农民为主,还包括手工业者、小商贩、运输工人和城市贫民等。义和团运动有严重的自发性质,“扶清灭洋”口号体现出对清政府抱有幻想,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义和团爱国运动失败。义和团运动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打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加速了它的灭亡。
注意: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的比较
相同点:性质、斗争方式、失败原因、历史作用等
不同点:背景、主要对象、组织性、斗争规模、时代特点等
(三)农民阶级在中国民主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
1、农民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
农民深爱地主阶级和外国资本主义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具有反抗压迫和剥削、要求自由和平等的革命性。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客观上起了阻止中国殖民地化的历史进程。大革命时期的农民运动,学生打击了封建势力,配合了北伐战争。根据地的广大农民,响应中国***的号召,踊跃参军参战,为夺取民主革命胜利提供了保障。
2、农民阶级由于阶级和时代局限,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农民是小生产者,落后的小生产者不是先进生产方式的代表,具有狭隘性、保守性、自私性和分散性,无法克服自身在思想上(没有理论指导),政治上(提不出彻底的纲领、不能建立先进的政权组织),组织上(宗派主义)的致命弱点。
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a.经济上是分散的个体的小生产者;b.政治上提不出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c.思想上不能用科学的革命理论作指导;d.组织上很难形成坚强的革命领导核心。
3、中国革命如果失去了农民的支持同样不能取得胜利,
这是由中国特殊的国性决定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孙中山维护民主共和制义的斗争的失败,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4、毛泽东指出,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关键是土地问题。
二、爱国官兵的抗争——清朝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
(一)禁烟运动:
1839,林则徐、邓廷桢等领导,高潮是虎门销烟
(二)鸦片战争:
厦门、闽浙总督邓迁桢率军击退英军。虎门,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与将士壮烈牺牲,定海,清军总兵葛云飞中炮牺牲。吴淞,江南提督陈化成坚守炮台,英勇牺牲镇江,清军爱国守军顽强抵抗。
(三)边疆地区新危机:
1874年台湾军民抵抗日军侵略台湾;1878年左宗棠率清军收复新疆。
(四)洋务运动
地主阶级洋务派开展洋务运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
(四)中法战争:
马尾战役,福星,杨武,振威等舰奋起抗击法舰侵略;台北之战,刘铭传率清军抵抗法军侵略;镇南关之战,老将军冯子材指挥大败法军
(五)中日战争:
平壤战役,总兵左宝贵英勇指挥抗击日军。黄海战役,丁汝昌受伤,刘步蟾督战;邓世昌与致远舰将士殉国;林永升及经远舰将士全部牺牲。辽东之战,旅顺总兵徐邦道率军抵抗。威海卫战役,海军提督丁汝昌宁死不降,自杀殉国。
(六)抗击八国联军:
清军在天津保卫战中与义和团联合作战。聂士成
认识:
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已经不单纯是维护清朝的统治,更重要的是捍卫中华民族的利益,展现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高贵品质。
三、资产阶级的抗争
(一)戊戌变法(1898年):
面对帝国主义瓜分危机,随着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维新变法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代表有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主要活动有公车上书、成立学会学堂,同顽固派沦战,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维新派提出的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具有爱国和进步意义。结果,由于采用改良办法,把希望完全寄托在没有任何实权的皇帝身上,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失败是必然的。
(二)辛亥革命(191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完全成了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走上了武装推翻封建专制主义政权的革命益路。
主要活动:成立革命团体,宣传革命思想,发动武装起义,建立中华民国,推翻君主制度,颁布临时约法。发动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掀起护法运动等。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不愿与帝国主义完全决裂,也不敢发动和依靠广大农民群众摧毁封建势力,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证明,在中国不可能走西方的老路子,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三)新文化运动(1915年-1917年):
以资产阶级的激进民主派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蔡元培等为代表,提出“民主”和“科学”的口号,创办《新青年》等杂志,提倡民主,批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四)新民主主义时期民族资产阶级的活动
1、概况
参加五.四运动,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实现国共第一次合作,参加五卅运动等。
抗战胜利后,同中共一道,在争取和平、民主斗争中发挥重要作用,在解放战争中,民主党派公开与国民党决裂,与中国并肩战斗。
新中国成立后,积极恢复发展生产,踊跃参加社会主义的改造。
2、认识与提示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要求,是民主革命动力之一。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民族资产阶级曾为挽救民族危亡和振兴国家作出 过有益贡献。
建国初期,民族工商业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发挥过积极作用。
由此认识各个时期中共对民族资产阶级政策。
(五)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
1、民族资产阶级具有革命要求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历史进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开始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先后掀起了维新运动、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反对张勋复辟、护法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等斗争。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孙中山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国共第一次合作实现。以后,民族资产阶级又屡次投身于中国***领导的反帝反封革命。新中国成立后,民主党派积极参政议政接受社会主主义改造,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劳动者。
2、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特征是“先天不足,后天畸形”。在经济技术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企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缺乏市场竞争力。在阶级来源上,民族资产阶级不少是官僚、地主、商人投资于近代企业而形成的。这些决定了它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存在一定依赖关系。这些严重局限性决定了它提不出乇底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纲领,不能发动和依靠广大群众进行革命。历史证明,中国民族资
产阶级也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3、由于来源、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的不同,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形成资产阶级 维新派,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形成资产阶级革命派,民族资产阶级出身的部分知识分子形成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在反帝反封建问题上,它们一个较之一个进步。
四、无产阶级的抗争
(一)五四运动和中国***的诞生。(1919-1921)
五四运动中,中国无产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为中国***的诞生准备了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五四运动后共产主义小组的活动,进步促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的创建作了思想和组织上的准备。1921年7月,中国***在上海成立。自从有了中国***,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
(二)大革命时期(1924-1927年)
在共产国际建议下,中国***决定与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建立联合 战线,共同进行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1924年1月国共合作的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取得了反对北洋军阀的北伐战争的胜利。但由于国民党反动集团叛变革命和陈独秀的投降主义错误,致使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
(三)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年)
在这一阶段,中共创建了红军,开辟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建立红色政权。毛泽东提出了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中国工农红军还胜利地完成了2.5万里长征。同时,日本加紧了侵华步伐,造成中华民族严重危机。在中共的努力下,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从而胜利实现了从国内革命战争到民族解放战争的转变。
(四)抗日战争(1937.7-1945.8)
在中共倡导的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中国人民展开了历时八年的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并取得了伟大胜利。
(五)人民解放战争(1945-1949)
又称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这一阶段,中共领导全国人民同以国民党为代表的反动力量进行大决战,结束了国民党22年的反动统治,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六)中国无产阶级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由于中国社会在鸦片战争后开始沦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性,中国无产阶级深受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的三层压迫和剥削。他们工资很低,生活极端贫困;每天劳动时间很长,劳动条件又十分恶劣;政治上处于无权地位。因此,中国无产阶级特别能战斗,并且在诞生不久就显示了力量,表明它必然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领导阶级,但是单纯的无产阶级孤军奋战同样不能取得革命胜利,因为中
国革命的敌人是异常强大的。1858年,香港2万多名工人举行罢工,抗议英法联军侵占广州,这是中国工人最早的一次罢工斗争;1919年,中国无产阶级队伍已发展壮大到200万人,罢工次数和规模扩大,五四运动发展到6月3日以后,上海六七万工人为声援学生举行罢工,各地工人也相继罢工,从此中国无产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了政治舞台,并担当起主力军作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于1921年7月诞生了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组织——中国***,中国革命面目从此焕然一新;中国***“一大”确定党成立以后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不久即成立了专门领导工人运动的机关——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工人运动也一浪高过一浪;二七惨案使中国***明确,必须建立党领导的革命统一战线,必须建立工农联盟;省港大罢工,是当时世界上罢工时间最长的一次斗争;上海工人三次起义则是中国无产阶级最早的武装起义,而上海总工会是中国工人无数工会中最活跃的一个工会;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七)中国***的领导地位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和确定的:
1、从阶级特性看
农民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中国无产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最有组织性和纪律性,最有远大前途和革命最彻底的阶级。因此,只有无产阶级才能担负起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无产阶级的领导是通时自己的政党来实现。
2、从历史角度看
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无论是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还是国民党和鞭他民主党派,都没有也不可能找到国家和民族的出路,领导中国民主革命限得胜利。而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的经验证明,自从有了中国***,中国革命从此有了明确的方向。
3、中国***的政治路线和所走过的道路,代表了中国历史发展方向,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还代表了中国广大人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
在长期的斗争实践中,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得到广大人民及民主党派、革命团体和各阶层人士的信赖和拥戴,成为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
反思历史 抗战胜利给我们的三个启示
历史会永远记住这一天。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在这一天,抗日战争以中国人民的胜利和日本法西斯的失败而告结束。
岁月的脚步匆匆走过60年。黄河边上的硝烟已随风飘散,历史仿佛已经远去。但是,从卢沟桥头卷起的那场战争留下的教训却是刻骨铭心。对于中华民族来说,那是永远的国殇,永远的奋争,也是永远的追思。
“历史是一面映照现实的明镜,也是一本最富哲理的教科书。”正如一位青年评论家所指出的:“将那段历史仅仅理解为灾难与愤怒,而不从中寻找其内在逻辑,理解其复杂性,则同样辜负了那些身经灾难的一代人的付出。”
那段历史留给我们的不仅是悲痛欲绝的哀伤、洗刷不尽的血泪、永志追思的英烈和伟岸壮阔的史诗,更是追求和平的渴望、永不再战的期盼、强国富民的决心和睦邻友邦的祝愿。
启示之一:落后就要挨打
血色黄昏:偶然背后的必然
68年前,一个中国人民刻骨铭心的日子———1937年7月7日,枪炮声震惊了卢沟桥。日军以士兵失踪为借口,要强行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拒绝后即枪炮相加,全面发动侵华战争。不屈的中华民族也开始了长达8年的全民抗战。
“七七事变”仅仅是近代日本侵华野心的总爆发。在此之前,日本已经对中国这块富饶的土地觊觎已久。早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在建立近代天皇制的同时就制定了以鲸吞中国为核心的所谓“大陆政策”,在之后的70多年里,日本曾发动了14次侵略战争,其中多次是对华战争。1894年蓄意挑起中日甲午战争,迫使战败的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台湾与澎湖列岛;10年后又在我国东北土地上发动日俄战争,强迫满清政府承认日本在东北的势力范围。“进入大陆”的迷梦、畸形膨胀的野心,使得这个受中国传统文化恩惠最重的国家成为近代以来祸害中国最深的国家。
1927年6月27日至7月7日,时任日本首相的田中义一在东京召开“东方会议”,抛出了对华侵略总战略: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趾高气扬的日本,已掩饰不住要彻底奴役中国的野心。
上世纪30年代初,严重的经济危机加速了日本的侵略步伐:1931年,制造“九·一八事变”,占领我国东北地区,挑起侵华序幕,随后将枪口瞄向内蒙古、华北,步步进逼;1932年,在上海挑起“一·二八事变”;1933年,侵占热河省。
回顾近代中日关系史,国防大学徐焰教授认为,中国抗击日本侵略的具体战斗在某一地点发生可能有其偶然性,但同日本进行一场决定民族命运的生死大战却是必然的!
中日两国之间为什么会开战?这背后的根源在哪里?一个岛国为什么能一步步地侵吞国土面积数十倍于它的大国?历史学家的评论一针见血: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是其军国主义扩张野心不断膨胀的结果。
战争是两国实力的对抗
战争是精神的较量,更是物质的对抗。“七七事变”之后,中华民族奋起抗战。然而,虚弱的国力,有国无防的现实,没有做好开战准备的民心士气,让西方的观察家们在惊讶于中国人顽强战斗意志的同时,也预言中国人在这场实力悬殊的厮杀中前景黯淡。
让我们来看一看开战之时,中日两国的国力和军事力量的对比。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前,日本工业产值为60亿美元,中国为16亿美元。日本年产钢580万吨,年产弹药可达50万吨,旧中国没有重工业基础,年产钢不过4万吨,年产弹药几千吨,武器主要靠进口。
就军队装备而言,日本海军吨位为190万吨,是中国0倍~30倍。日本作战飞机有2700架,而中国仅有305架。拥有近百万之众的中国陆军只是数量上的优势。日本1个师的武力装备,在战争之初相当于中国1个师武力装备的3倍;而在战争的中后期,已经相当于中国的8倍~9倍。
武装到牙齿的日本军队让欧美列强也不敢轻视,而中国只有一个虚弱的中央政府和数十个各自为政的地方政府,经济结构、组织形态和技术水平都还停留在“前现代”的状态。谁都知道,一个软弱乏力的国度与一支如狼似虎的现代化军队开战意味着什么。 淞沪战场长达3个月的鏖战中,中国方面共投入70多万兵力,伤亡20余万人。史料记载,当时的正面战场整营整连阵亡不是罕见之事,每日经由兵站送往后方的伤员常在万人以上。从西部内地行军赶到东南、华北前线的川军官兵们没有见过坦克车,一些战士所拥有的武器还是大刀、长矛。他们上战场就像是羊入虎口,甚至还没见到敌人就战死疆场。据统计,仅仅是中央军校1929年至1933年毕业的25000名年轻军官中,就有10000名牺牲在全面战争爆发的前4个月,阵亡的比例高达40%。
回顾这段以人力和火力相拼的历史,我们除了对血肉拼搏的感动,更有对实力不济的无奈。在强大的物质力量面前,精神力量固然可贵,但总呈现出一种苍白无力的悲壮。周总理曾对那场战争感慨:我们反对帝国主义的实力政策,对付帝国主义却不能不讲实力。只有在国家总体实力包括军事实力方面能追赶上世界水平,中华民族才能真正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日本的侵略对中华民族的伤害可谓创巨痛深。侵略战争使中国的现代化至少延误了50年时间。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积累的近代化和现代化的财富丧失殆尽。
一项不完全统计表明,从“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8月,按1937年的比值计算,日本侵略给中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000多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达5000多亿美元,掠夺钢铁3350万吨,煤5.86亿吨,粮食
5.4亿吨,木材1亿立方米。要知道,1000亿美元,相当于国民党政府277年的财政收入、26年的工业总产值,是自鸦片战争以来历次帝国主义侵华战争索要赔款总数额的数十倍。
落后就要挨打,自尊必先自强,发展需要安定。这,就是那段屈辱与悲壮同行的历史留给我们的最为深刻的启示。
启示之二:凝聚民族精神
民族存亡关头,我们万众一心
抗日战争,被我们记住的不仅仅是伤痛、悲惨、哀怨,更有抗争、胜利、尊严。我们经历了落后挨打的耻辱,我们更证明了众志成城的民族力量。
“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从1840年开始到抗日战争胜利的105年间,中国为何饱受列强欺凌,丧权辱国,除了政治腐败、经济和军事落后外,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军阀割据、内部分裂,中国一盘散沙。正如毛泽东在抗战之初所指出: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克服了这一缺点,就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们数万万站起来了的人民之前,使它像一匹野牛冲入火阵,我们一声唤也要把它吓一大跳,这匹野牛就非烧死不可。
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中华民族的灾难深重到了极点,中华民族的浴血反抗也沸腾到了顶点。然而,蒋介石却在东北奉行不抵抗主义,在全国继续贯彻“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西安事变”张学良兵谏蒋介石。民族大义面前,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中国共产党,在“卢沟桥事变”翌日通电全国,号召全民抗战。危急存亡之秋,蒋介石最终发表讲话,认可团结救国的必要。国共再次携手合作,誓与日寇抗争到底。 的2 “卢沟桥事变”后,全国军队总动员。到1945年夏,正面战场共进行24次大的会战和数以万计的较小规模的战役、战斗。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长沙会战……一场场会战,一次次粉碎了侵略者“速亡中国”的迷梦。国民党广大爱国官兵在漫长的战线和持久的作战中,顽强抵抗,他们以血肉之躯和敌人作拼死搏斗,伤亡320万人,表现出中华儿女为抗击外敌侵略而英勇不屈、视死如归的民族精神。
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迅速挺进敌后,构成对侵华日军两面夹击的战略布局。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黄土岭一战,让日军哀叹“名将之花凋谢在太行山上”;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雁翎队、铁道游击队、敌后武工队,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武装,如同一把把钢刀,插进了敌人的心脏。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在日本侵略者的面前,中华民族凝结成了一股绳,海内外华人一条心,在民族存亡的最后关头,爆发出了民族的最强音。因为,所有的中国人都懂得“一根筷子易折断,十根筷子变成钢”的道理。一旦中华民族攥
紧拳头,就无坚而不摧,无往而不胜。
自我牺牲精神浩然长存
“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是抗战时期后方人民的一个响亮口号。各地民众自发组织义勇军等武装队伍,投入对敌斗争;青年学生们请愿示威,投笔从戎;社会上层人士呼吁团结对敌;新闻和文化界人士为抗日奔走呼号;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与祖国大陆息息相通,患难与共。抗日战争唤起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抗战中访问过重庆的尼赫鲁对中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自传里写道:“我想不出有任何不幸的命运能够摧毁这个有古老历史而现在又很年轻的民族的精神。”
伟大的抗战,中华民族作出了空前的民族牺牲。从1931年至1945年,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共牺牲3500余万军民,占当时中国总人口的8%。面对装备处于优势的敌人的进攻,中国军队不断出现整师整团殉城的情况。在湖南常德保卫战中,一支8000人的中国军队,只有83人生还。而闻名中外的台儿庄战役,中国军民牺牲近10万人。多少热血青年,多少中华才俊,多少优秀儿女,都倒在了日本军队的枪炮之下。他们有父母,有妻儿,有理想,也有追求,但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他们挺身而出,义无反顾。
抗日联军司令杨靖宇,狼牙山五壮士,二小放牛郎,是千百万抗日军民不畏牺牲、血战到底的缩影。除了这些为后人传诵的英雄,更多为国捐躯的是普通士兵。他们中的很多人没有留下遗骸,甚至没有留下名字。在华夏大地上,他们已化作青山,化作河流,化作风雨过后的每一道彩虹。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经历了百年屈辱后,中华民族第一次以胜利者的姿态站了起来,终于赢得了她的地位、自信和尊严。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我国的民族民主革命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民族精神浴火重生
有一位西方哲人说过,战争是一个民族自我淘汰的过程。没有一个民族喜欢战争,但每个民族遭遇战争的时候,都会把它作为对自我的考验和挑战。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上,有的民族无法应对残酷的战争,在异族入侵的压力下灭亡了;有的民族则在战争的血与火中洗掉自身的污垢,像凤凰涅盘一样获得了重生。
抗日战争,是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中华民族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点。毛泽东指出,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 ,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历史雄辩地证明:民族精神的觉醒和凝聚,不仅是抗战的胜利之源,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之源。美国总统罗斯福在给蒋介石的电报中写到:“中国军队对贵国遭受野蛮侵略所进行的英勇抵抗,已经赢得美国和一切热爱自由民族的最高赞誉。”这种荣誉是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之后才得到的,这种荣誉是数以百万计的抗日将士用生命换来的。
如同浴火重生的凤凰,中华民族洗去了一百年的屈辱,挣脱了一百年的锁链,赢得了抗日战争辉煌的胜利,也赢得了世界人民由衷的尊敬。
启示之三:和平发展是必由之路
战争是人类共同的灾难
反思战争,是为了避免战争。当我们回顾过去,不能不深刻思考和平的重大意义。只有和平才有发展,只有和平才有进步。中国人民遭受侵略、战祸之苦,深知和平来之不易。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和平的民族,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一个和平的环境。一个稳定的社会主义中国是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1945年8月15日,日本不得不接受可耻的失败。历史再次证明,将国内矛盾转嫁给他国的侵略战争注定要失败。任何民族企图把自己的繁荣长久地建立在对其他民族的侵略扩张之上,其结果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在国际关系上,日本只有告别过去,才能拥有未来。
然而,战后60年来,日本政府,特别是右翼势力反省意识太弱、反思成果太小。当周边国家的政府和人民努力以最大的善意来对待日本的时候,日本右翼势力却不断制造事端伤害那些被侵略国人民的感情。在日本,极右翼分子一直在为军国主义者招魂,在教科书中篡改侵略历史,日本的一些领导人不断参拜供奉着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
展开其他相似回答 (2)
2009-2-22 20:16:34 222.169.106.* 举报 吾心毅
相当多http://post.baidu.com/f?kz=224337043
反思历史 抗战胜利给我们的三个启示
历史会永远记住这一天。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在这一天,抗日战争以中国人民的胜利和日本法西斯的失败而告结束。
岁月的脚步匆匆走过60年。黄河边上的硝烟已随风飘散,历史仿佛已经远去。但是,从卢沟桥头卷起的那场战争留下的教训却是刻骨铭心。对于中华民族来说,那是永远的国殇,永远的奋争,也是永远的追思。
“历史是一面映照现实的明镜,也是一本最富哲理的教科书。”正如一位青年评论家所指出的:“将那段历史仅仅理解为灾难与愤怒,而不从中寻找其内在逻辑,理解其复杂性,则同样辜负了那些身经灾难的一代人的付出。”
那段历史留给我们的不仅是悲痛欲绝的哀伤、洗刷不尽的血泪、永志追思的英烈和伟岸壮阔的史诗,更是追求和平的渴望、永不再战的期盼、强国富民的决心和睦邻友邦的祝愿。
启示之一:落后就要挨打
血色黄昏:偶然背后的必然
68年前,一个中国人民刻骨铭心的日子———1937年7月7日,枪炮声震惊了卢沟桥。日军以士兵失踪为借口,要强行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拒绝后即枪炮相加,全面发动侵华战争。不屈的中华民族也开始了长达8年的全民抗战。
“七七事变”仅仅是近代日本侵华野心的总爆发。在此之前,日本已经对中国这块富饶的土地觊觎已久。早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在建立近代天皇制的同时就制定了以鲸吞中国为核心的所谓“大陆政策”,在之后的70多年里,日本曾发动了14次侵略战争,其中多次是对华战争。1894年蓄意挑起中日甲午战争,迫使战败的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台湾与澎湖列岛;10年后又在我国东北土地上发动日俄战争,强迫满清政府承认日本在东北的势力范围。“进入大陆”的迷梦、畸形膨胀的野心,使得这个受中国传统文化恩惠最重的国家成为近代以来祸害中国最深的国家。
1927年6月27日至7月7日,时任日本首相的田中义一在东京召开“东方会议”,抛出了对华侵略总战略: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趾高气扬的日本,已掩饰不住要彻底奴役中国的野心。
上世纪30年代初,严重的经济危机加速了日本的侵略步伐:1931年,制造“九·一八事变”,占领我国东北地区,挑起侵华序幕,随后将枪口瞄向内蒙古、华北,步步进逼;1932年,在上海挑起“一·二八事变”;1933年,侵占热河省。
回顾近代中日关系史,国防大学徐焰教授认为,中国抗击日本侵略的具体战斗在某一地点发生可能有其偶然性,但同日本进行一场决定民族命运的生死大战却是必然的!
中日两国之间为什么会开战?这背后的根源在哪里?一个岛国为什么能一步步地侵吞国土面积数十倍于它的大国?历史学家的评论一针见血: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是其军国主义扩张野心不断膨胀的结果。
战争是两国实力的对抗
战争是精神的较量,更是物质的对抗。“七七事变”之后,中华民族奋起抗战。然而,虚弱的国力,有国无防的现实,没有做好开战准备的民心士气,让西方的观察家们在惊讶于中国人顽强战斗意志的同时,也预言中国人在这场实力悬殊的厮杀中前景黯淡。
让我们来看一看开战之时,中日两国的国力和军事力量的对比。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前,日本工业产值为60亿美元,中国为16亿美元。日本年产钢580万吨,年产弹药可达50万吨,旧中国没有重工业基础,年产钢不过4万吨,年产弹药几千吨,武器主要靠进口。
就军队装备而言,日本海军吨位为190万吨,是中国0倍~30倍。日本作战飞机有2700架,而中国仅有305架。拥有近百万之众的中国陆军只是数量上的优势。日本1个师的武力装备,在战争之初相当于中国1个师武力装备的3倍;而在战争的中后期,已经相当于中国的8倍~9倍。
武装到牙齿的日本军队让欧美列强也不敢轻视,而中国只有一个虚弱的中央政府和数十个各自为政的地方政府,经济结构、组织形态和技术水平都还停留在“前现代”的状态。谁都知道,一个软弱乏力的国度与一支如狼似虎的现代化军队开战意味着什么。 淞沪战场长达3个月的鏖战中,中国方面共投入70多万兵力,伤亡20余万人。史料记载,当时的正面战场整营整连阵亡不是罕见之事,每日经由兵站送往后方的伤员常在万人以上。从西部内地行军赶到东南、华北前线的川军官兵们没有见过坦克车,一些战士所拥有的武器还是大刀、长矛。他们上战场就像是羊入虎口,甚至还没见到敌人就战死疆场。据统计,仅仅是中央军校1929年至1933年毕业的25000名年轻军官中,就有10000名牺牲在全面战争爆发的前4个月,阵亡的比例高达40%。
回顾这段以人力和火力相拼的历史,我们除了对血肉拼搏的感动,更有对实力不济的无奈。在强大的物质力量面前,精神力量固然可贵,但总呈现出一种苍白无力的悲壮。周总理曾对那场战争感慨:我们反对帝国主义的实力政策,对付帝国主义却不能不讲实力。只有在国家总体实力包括军事实力方面能追赶上世界水平,中华民族才能真正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日本的侵略对中华民族的伤害可谓创巨痛深。侵略战争使中国的现代化至少延误了50年时间。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积累的近代化和现代化的财富丧失殆尽。
一项不完全统计表明,从“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8月,按1937年的比值计算,日本侵略给中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000多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达5000多亿美元,掠夺钢铁3350万吨,煤5.86亿吨,粮食5.4亿吨,木材1亿立方米。要知道,1000亿美元,相当于国民党政府277年的财政收入、26年的工业总产值,是自鸦片战争以来历次帝国主义侵华战争索要赔款总数额的数十倍。
落后就要挨打,自尊必先自强,发展需要安定。这,就是那段屈辱与悲壮同行的历史留给我们的最为深刻的启示。
启示之二:凝聚民族精神
民族存亡关头,我们万众一心
抗日战争,被我们记住的不仅仅是伤痛、悲惨、哀怨,更有抗争、胜利、尊严。我们经历了落后挨打的耻辱,我们更证明了众志成城的民族力量。
“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从1840年开始到抗日战争胜利的105年间,中国为何饱受列强欺凌,丧权辱国,除了政治腐败、经济和军事落后外,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军阀割据、内部分裂,中国一盘散沙。正如毛泽东在抗战之初所指出: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克服了这一缺点,就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们数万万站起来了的人民之前,使它像一匹野牛冲入火阵,我们一声唤也要把它吓一大跳,这匹野牛就非烧死不可。
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中华民族的灾难深重到了极点,中华民族的浴血反抗也沸腾到了顶点。然而,蒋介石却在东北奉行不抵抗主义,在全国继续贯彻“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西安事变”张学良兵谏蒋介石。民族大义面前,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中国共产党,在“卢沟桥事变”翌日通电全国,号召全民抗战。危急存亡之秋,蒋介石最终发表讲话,认可团结救国的必要。国共再次携手合作,誓与日寇抗争到底。 的2 “卢沟桥事变”后,全国军队总动员。到1945年夏,正面战场共进行24次大的会战和数以万计的较小规模的战役、战斗。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长沙会战……一场场会战,一次次粉碎了侵略者“速亡中国”的迷梦。国民党广大爱国官兵在漫长的战线和持久的作战中,顽强抵抗,他们以血肉之躯和敌人作拼死搏斗,伤亡320万人,表现出中华儿女为抗击外敌侵略而英勇不屈、视死如归的民族精神。
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迅速挺进敌后,构成对侵华日军两面夹击的战略布局。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黄土岭一战,让日军哀叹“名将之花凋谢在太行山上”;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雁翎队、铁道游击队、敌后武工队,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武装,如同一把把钢刀,插进了敌人的心脏。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在日本侵略者的面前,中华民族凝结成了一股绳,海内外华人一条心,在民族存亡的最后关头,爆发出了民族的最强音。因为,所有的中国人都懂得“一根筷子易折断,十根筷子变成钢”的道理。一旦中华民族攥紧拳头,就无坚而不摧,无往而不胜。
自我牺牲精神浩然长存
“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是抗战时期后方人民的一个响亮口号。各地民众自发组织义勇军等武装队伍,投入对敌斗争;青年学生们请愿示威,投笔从戎;社会上层人士呼吁团结对敌;新闻和文化界人士为抗日奔走呼号;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与祖国大陆息息相通,患难与共。抗日战争唤起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抗战中访问过重庆的尼赫鲁对中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自传里写道:“我想不出有任何不幸的命运能够摧毁这个有古老历史而现在又很年轻的民族的精神。”
伟大的抗战,中华民族作出了空前的民族牺牲。从1931年至1945年,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共牺牲3500余万军民,占当时中国总人口的8%。面对装备处于优势的敌人的进攻,中国军队不断出现整师整团殉城的情况。在湖南常德保卫战中,一支8000人的中国军队,只有83人生还。而闻名中外的台儿庄战役,中国军民牺牲近10万人。多少热血青年,多少中华才俊,多少优秀儿女,都倒在了日本军队的枪炮之下。他们有父母,有妻儿,有理想,也有追求,但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他们挺身而出,义无反顾。
抗日联军司令杨靖宇,狼牙山五壮士,二小放牛郎,是千百万抗日军民不畏牺牲、血战到底的缩影。除了这些为后人传诵的英雄,更多为国捐躯的是普通士兵。他们中的很多人没有留下遗骸,甚至没有留下名字。在华夏大地上,他们已化作青山,化作河流,化作风雨过后的每一道彩虹。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经历了百年屈辱后,中华民族第一次以胜利者的姿态站了起来,终于赢得了她的地位、自信和尊严。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我国的民族民主革命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民族精神浴火重生
有一位西方哲人说过,战争是一个民族自我淘汰的过程。没有一个民族喜欢战争,但每个民族遭遇战争的时候,都会把它作为对自我的考验和挑战。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上,有的民族无法应对残酷的战争,在异族入侵的压力下灭亡了;有的民族则在战争的血与火中洗掉自身的污垢,像凤凰涅盘一样获得了重生。
抗日战争,是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中华民族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点。毛泽东指出,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 ,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历史雄辩地证明:民族精神的觉醒和凝聚,不仅是抗战的胜利之源,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之源。美国总统罗斯福在给蒋介石的电报中写到:“中国军队对贵国遭受野蛮侵略所进行的英勇抵抗,已经赢得美国和一切热爱自由民族的最高赞誉。”这种荣誉是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之后才得到的,这种荣誉是数以百万计的抗日将士用生命换来的。
如同浴火重生的凤凰,中华民族洗去了一百年的屈辱,挣脱了一百年的锁链,赢得了抗日战争辉煌的胜利,也赢得了世界人民由衷的尊敬。
启示之三:和平发展是必由之路
战争是人类共同的灾难
反思战争,是为了避免战争。当我们回顾过去,不能不深刻思考和平的重大意义。只有和平才有发展,只有和平才有进步。中国人民遭受侵略、战祸之苦,深知和平来之不易。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和平的民族,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一个和平的环境。一个稳定的社会主义中国是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1945年8月15日,日本不得不接受可耻的失败。历史再次证明,将国内矛盾转嫁给他国的侵略战争注定要失败。任何民族企图把自己的繁荣长久地建立在对其他民族的侵略扩张之上,其结果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在国际关系上,日本只有告别过去,才能拥有未来。
然而,战后60年来,日本政府,特别是右翼势力反省意识太弱、反思成果太小。当周边国家的政府和人民努力以最大的善意来对待日本的时候,日本右翼势力却不断制造事端伤害那些被侵略国人民的感情。在日本,极右翼分子一直在为军国主义者招魂,在教科书中篡改侵略历史,日本的一些领导人不断参拜供奉着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
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中央红军在反对国民党军队的第五次“围剿”失败之时开始的,当时的中国处于国内阶级矛盾和中日民族矛盾极其尖锐的历史背景之下。中央红军于1934年10月于开始长征,于 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保安,历时一年。红四方面军于1935年5月开始长征,红二方面军自1935年11月开始长征,到1936年10月一,二,四方面军会师甘肃会宁,红军长征全部结束,历时两年。
长征是一次在红军面临生死存亡的历史关头作出的重大的战略转移。长征途中,红军面对着强大而凶残的敌人,在艰苦和险恶的环境下,进行了如此长距离、长时间的机动作战,历经两万五千里,终于突破国民党百万大军的围追堵截,到达了抗日的前线。长征是中国乃自世界军事史上一部气贯长虹的史诗,可歌可泣,也是战争指挥艺术宝库中杰出的典范。在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从军队和国防建设的角度总结长征的军事经验,对于我们加速推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忠实履行新世纪赋予我军的历史使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要坚定不移地用毛泽东军事思想武装全军。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一批我军杰出的军事指挥家共同智慧的结晶。它主要来源于中国传统军事思想,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经验和唯物辩证法。
“枪杆子里出政权、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的原则,坚持党指挥枪,而决不容许枪指挥党”,这是毛泽东军事思想中的建军原则,我们应该时刻牢记。长征中张国焘的个人野心曾造成了全党全军严重分裂的局面,但是毛泽东关于党指挥枪的建军原则已经扎根党心、军心,并最终挫败了张国焘的分裂阴谋。现阶段,面对日新月异的世界新军事变革和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我军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使我军永远听党的话、跟党走,做到打得赢、不变质,忠实捍卫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确保完成时代赋予我军的神圣使命。
毛泽东军事思想在长征中具体体现为一切从实际出发、战术上灵活多变、在运动中寻找战机、以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来保存和发展自己为目标的特点。军事上的教条主义造成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长征前期,红军处于险恶的境地,一度面临绝境。1935年1月举行的遵义会议使毛泽东成为了军事指挥的实际核心,也就确立了毛泽东军事思想在红军中的统率地位,使它挽狂澜于即倒。“毛主席用兵真如神”,是全党全军经过长征而形成的共识。四渡赤水,兵临贵阳,虚指昆明,巧渡金沙,飞夺泸定,毛泽东指挥着红军声东击西、虚实结合,创造了一个接一个的以弱胜强的战争奇迹。
其次,制定正确的战略方针是红军长征胜利的关键因素。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变化发展的角度来审时度势,高瞻远瞩,为红军长征确定了北上抗日的路线。历史证明,红军的战略选择是从全局出发,牢牢抓住了革命发展的最佳历史机遇。把国内的阶级矛盾转化到了民族矛盾上,直接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这启示我们,我军的现代化建设,要着眼于未来的挑战,要科学设计战略目标和长远规划,并有针对性地解决现实难题,扎扎实实地向既定目标迈进。
再次,兵民是战争胜利之本。红军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的一支区别于一切剥削阶级军队的新型的人民军队。红军具有严明的纪律,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每到一处总会受到人民的拥护,有很多优秀儿女不断加入到革命的队伍中来。红军一改以前军阀军队的作风,强调官兵平等和官兵一致,在长征途中,指挥员不搞特殊,有马让给伤员骑,有饭先给伤员吃,做到了同甘苦共患难。同时,由于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军强大的生命线,才使我军不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条件下,都能始终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始终保持高昂的斗志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爬雪山、过草地,坚定不移地朝着奋斗目标前进,成了一支打不垮、拖不烂、攻必克、战必胜、守必固的英雄军队。国民党反动派虽然有外国势力的强大的援助,在武器装备和后勤保障上都远远强于红军,但是他们的失败主要在于失去了人民的支持。人民一旦被发动起来,其力量是无穷的。因此,我们必须始终保持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军民关系如同鱼水关系,不能脱离群众,否则失去了人民的支持,军队的战斗力就会大打折扣。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毛泽东晚年曾说过,“中国的军事家可以不懂政治,但政治家不能不懂军事”。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和把握政治与军事的关系。“落后就要挨打”,这是被历史反复证明的真理。在现阶段,我们应该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加强国防建设来保护我们来之不易的历史发展的机遇。我们虽然承诺不称霸、不搞军事对抗,但我们必需有能力来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坚持走和平、发展的强国之路。
第一:抗争史概述
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过程,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过程。为了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广大爱国军民以及各阶级、阶层的仁人志士,都曾为之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抗争。
一、中国民主革命反帝反封两大任务是紧密联系的:
在中国民主革命时期,帝国主义是中国封建势力的靠山,而中国封建势力又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二者紧密勾结,相互依存。任何把反帝反封双重任务割裂开来的革命都必然以失败告终,中国民主革命的历史已反复证明了这点,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孙中山以缺乏彻底的反帝反封的三民主义指导辛亥革命,最终都失败了。只有中国***把反帝反封结合起来,终于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二、抗争概况
按照社会经济关系的发展和领导阶级的变化,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大体上可分为两个时期、三个阶段:
(一)在近代前期即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
从1840年到1900年的60年为第一阶段,主要是农民阶级领导的自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就是这样的斗争。农民阶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奴役压迫下,不得不奋起反抗。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他们勇敢地担负起新的斗争任务——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
19世纪末到五四运动前夕的20年为第二阶段。在此期间,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取代农民阶级而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从要求改革政治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的初步尝试——戊戌变法运动,到提出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纲领的辛亥革命,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达到了高峰。
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30年为第三阶段。
(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期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革命史的中心内容是中国***领导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及其伟大胜利。
第一个重点是第一次国共合作后发动的国民大革命,又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或北伐战争时期,胜利和失败都要着重了解。
第二个重点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又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或十年内战时期,国内阶级矛盾是主要矛盾,中国***吸取大革命失败教训,领导和发动了三次武装起义,实行工农武装割据。随着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加强,国内阶级矛盾逐渐被中日民族矛盾所代替,民族矛盾日益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坚持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从中华民族利益出发,由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再到联蒋抗日。
第三个重点是抗日战争时期,国共合作,中华民族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同仇敌忾,英勇抗战。八年抗日取得了胜利,扭转了近百年来反帝屡败局面。
第四个重点是解放战争,又称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坚持卖国独裁政策,国内阶级矛盾重新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代表人民意志,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殊死斗争,反蒋第二条战线蓬勃展开。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主力,渡江战役摧毁了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反动统治(1927年4月18日—1949年4月23日),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标志着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爆发的爱国运动是革命史的又一个重点内容。
第一个重点是学生运动,如“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五·二?运动等。 第二个重点是工人运动,如六三运动,1922~1923年中国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上海总工会领导的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工、上海工人武装起义、上海工人总同盟罢工、80万工人的抗日救国运动、“爱用国货,抵制美货”运动等。
第三个重点是农民运动,如农村大革命、土地革命、保卫根据地的斗争、“抗丁!抗粮!抗税!”斗争。 第四个重点是知识分子的革命斗争,如七君子事件。
第五个重点是爱国将领的斗争,如十九路军上海保卫战、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福建“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西安事变等。
第六个重点是民主同盟等民主党派同蒋介石集团的决裂,民主党派积极参加新政协,宋庆龄、李济深、张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等。
综上所述,正是中国人民前仆后继的英勇斗争,才一次又一次粉碎了资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企图,使中华民族历史绵延不断。中国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为国为民奋斗不息、流血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日月争辉,警醒、鞭策着后人。
三、近代中国人民抗争的阶段性特点及成因:
1、前期:
从鸦片战争到《辛丑条约》的签定前,反封建与反侵略基本上是分开进行的,以反侵略为主,而且是直接与外国侵略者进行斗争。原因在于,这一时期,中外反动势力时战时和,以战为主,外国对华侵略的主要方式是直接的、公开的武装侵略。《辛丑条约》签定后,反帝反封建斗争是结合在一起的,突出表现为中国人民同本国封建统治的斗争。因为《辛丑条约》签定后,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侵华的工具,帝国主义采用以华治华的政策,中国社会的两大矛盾趋于汇流。
2、后期:
从20世纪初开始,中国人民把反帝反封建斗争进一步结合起来,但开始是以反封建统治为主,主要表现为反清、反北洋军阀统治。中共建立后,明确了民主革命的任务,制订了民主革命纲领。原因是此时近代的两大矛盾趋于汇流,而最初的革命领导者民族资产阶级认识不到中国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这两大敌人,对帝国主义妥协,抱有幻想。中共成立后,正确分析了国情,把反帝反封建两大任务结合起来,孙中山接受了反帝反封建的主张,国共两党实现合作。中共一直高举反帝反封建的大旗,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四、学习本专题历史,应掌握的主要理论:
要注意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阶级分析的方法,全面地、实事求是地评价各派政治力量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地位、活动和作用;要加强对共性与个性、继承与发展观点与问题的理解,提高分析、认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明确没有***就没有新中国、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的道理。
第二:各个阶级阶层抗争
一、农民阶级的抗争
(一)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上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一次伟大的反封建侵略的农民运动,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它坚持了14年,势力发展到18个省,严惩了中外反动势力。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主观原因是一次没有先进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客观原因中是外反动势力色结起来,对太平天国联合绞杀。历史教训是:农民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注意:《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编》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产生背景不同;经济主张不同;群众基础不同;作用不同;反映时代特征不同
联系:后者是前者的继承,弥补了前者在社会改革方面的空想性、落后性
(二)义和团运动(1899-1900):
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山东等地掀起了义和团运动,义和团把斗争锋芒指向帝国主义,在斗争中提“扶清灭洋”的口号,这口号反映了当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矛盾十分尖锐。义 和团运动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即以贫苦农民为主,还包括手工业者、小商贩、运输工人和城市贫民等。义和团运动有严重的自发性质,“扶清灭洋”口号体现出对清政府抱有幻想,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义和团爱国运动失败。义和团运动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打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加速了它的灭亡。
注意: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的比较
相同点:性质、斗争方式、失败原因、历史作用等
不同点:背景、主要对象、组织性、斗争规模、时代特点等
(三)农民阶级在中国民主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
1、农民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
农民深爱地主阶级和外国资本主义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具有反抗压迫和剥削、要求自由和平等的革命性。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客观上起了阻止中国殖民地化的历史进程。大革命时期的农民运动,学生打击了封建势力,配合了北伐战争。根据地的广大农民,响应中国***的号召,踊跃参军参战,为夺取民主革命胜利提供了保障。
2、农民阶级由于阶级和时代局限,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农民是小生产者,落后的小生产者不是先进生产方式的代表,具有狭隘性、保守性、自私性和分散性,无法克服自身在思想上(没有理论指导),政治上(提不出彻底的纲领、不能建立先进的政权组织),组织上(宗派主义)的致命弱点。
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a.经济上是分散的个体的小生产者;b.政治上提不出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c.思想上不能用科学的革命理论作指导;d.组织上很难形成坚强的革命领导核心。
3、中国革命如果失去了农民的支持同样不能取得胜利,
这是由中国特殊的国性决定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孙中山维护民主共和制义的斗争的失败,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4、毛泽东指出,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关键是土地问题。
二、爱国官兵的抗争——清朝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
(一)禁烟运动:
1839,林则徐、邓廷桢等领导,高潮是虎门销烟
(二)鸦片战争:
厦门、闽浙总督邓迁桢率军击退英军。虎门,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与将士壮烈牺牲,定海,清军总兵葛云飞中炮牺牲。吴淞,江南提督陈化成坚守炮台,英勇牺牲镇江,清军爱国守军顽强抵抗。
(三)边疆地区新危机:
1874年台湾军民抵抗日军侵略台湾;1878年左宗棠率清军收复新疆。
(四)洋务运动
地主阶级洋务派开展洋务运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
(四)中法战争:
马尾战役,福星,杨武,振威等舰奋起抗击法舰侵略;台北之战,刘铭传率清军抵抗法军侵略;镇南关之战,老将军冯子材指挥大败法军
(五)中日战争:
平壤战役,总兵左宝贵英勇指挥抗击日军。黄海战役,丁汝昌受伤,刘步蟾督战;邓世昌与致远舰将士殉国;林永升及经远舰将士全部牺牲。辽东之战,旅顺总兵徐邦道率军抵抗。威海卫战役,海军提督丁汝昌宁死不降,自杀殉国。
(六)抗击八国联军:
清军在天津保卫战中与义和团联合作战。聂士成
认识:
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已经不单纯是维护清朝的统治,更重要的是捍卫中华民族的利益,展现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高贵品质。
三、资产阶级的抗争
(一)戊戌变法(1898年):
面对帝国主义瓜分危机,随着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维新变法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代表有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主要活动有公车上书、成立学会学堂,同顽固派沦战,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维新派提出的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具有爱国和进步意义。结果,由于采用改良办法,把希望完全寄托在没有任何实权的皇帝身上,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失败是必然的。
(二)辛亥革命(191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完全成了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走上了武装推翻封建专制主义政权的革命益路。
主要活动:成立革命团体,宣传革命思想,发动武装起义,建立中华民国,推翻君主制度,颁布临时约法。发动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掀起护法运动等。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不愿与帝国主义完全决裂,也不敢发动和依靠广大农民群众摧毁封建势力,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证明,在中国不可能走西方的老路子,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三)新文化运动(1915年-1917年):
以资产阶级的激进民主派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蔡元培等为代表,提出“民主”和“科学”的口号,创办《新青年》等杂志,提倡民主,批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四)新民主主义时期民族资产阶级的活动
1、概况
参加五.四运动,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实现国共第一次合作,参加五卅运动等。
抗战胜利后,同中共一道,在争取和平、民主斗争中发挥重要作用,在解放战争中,民主党派公开与国民党决裂,与中国并肩战斗。
新中国成立后,积极恢复发展生产,踊跃参加社会主义的改造。
2、认识与提示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要求,是民主革命动力之一。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民族资产阶级曾为挽救民族危亡和振兴国家作出 过有益贡献。
建国初期,民族工商业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发挥过积极作用。
由此认识各个时期中共对民族资产阶级政策。
(五)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
1、民族资产阶级具有革命要求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历史进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开始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先后掀起了维新运动、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反对张勋复辟、护法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等斗争。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孙中山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国共第一次合作实现。以后,民族资产阶级又屡次投身于中国***领导的反帝反封革命。新中国成立后,民主党派积极参政议政接受社会主主义改造,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劳动者。
2、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特征是“先天不足,后天畸形”。在经济技术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企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缺乏市场竞争力。在阶级来源上,民族资产阶级不少是官僚、地主、商人投资于近代企业而形成的。这些决定了它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存在一定依赖关系。这些严重局限性决定了它提不出乇底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纲领,不能发动和依靠广大群众进行革命。历史证明,中国民族资
产阶级也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3、由于来源、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的不同,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形成资产阶级 维新派,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形成资产阶级革命派,民族资产阶级出身的部分知识分子形成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在反帝反封建问题上,它们一个较之一个进步。
四、无产阶级的抗争
(一)五四运动和中国***的诞生。(1919-1921)
五四运动中,中国无产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为中国***的诞生准备了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五四运动后共产主义小组的活动,进步促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的创建作了思想和组织上的准备。1921年7月,中国***在上海成立。自从有了中国***,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
(二)大革命时期(1924-1927年)
在共产国际建议下,中国***决定与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建立联合 战线,共同进行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1924年1月国共合作的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取得了反对北洋军阀的北伐战争的胜利。但由于国民党反动集团叛变革命和陈独秀的投降主义错误,致使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
(三)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年)
在这一阶段,中共创建了红军,开辟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建立红色政权。毛泽东提出了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中国工农红军还胜利地完成了2.5万里长征。同时,日本加紧了侵华步伐,造成中华民族严重危机。在中共的努力下,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从而胜利实现了从国内革命战争到民族解放战争的转变。
(四)抗日战争(1937.7-1945.8)
在中共倡导的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中国人民展开了历时八年的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并取得了伟大胜利。
(五)人民解放战争(1945-1949)
又称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这一阶段,中共领导全国人民同以国民党为代表的反动力量进行大决战,结束了国民党22年的反动统治,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六)中国无产阶级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由于中国社会在鸦片战争后开始沦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性,中国无产阶级深受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的三层压迫和剥削。他们工资很低,生活极端贫困;每天劳动时间很长,劳动条件又十分恶劣;政治上处于无权地位。因此,中国无产阶级特别能战斗,并且在诞生不久就显示了力量,表明它必然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领导阶级,但是单纯的无产阶级孤军奋战同样不能取得革命胜利,因为中
国革命的敌人是异常强大的。1858年,香港2万多名工人举行罢工,抗议英法联军侵占广州,这是中国工人最早的一次罢工斗争;1919年,中国无产阶级队伍已发展壮大到200万人,罢工次数和规模扩大,五四运动发展到6月3日以后,上海六七万工人为声援学生举行罢工,各地工人也相继罢工,从此中国无产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了政治舞台,并担当起主力军作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于1921年7月诞生了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组织——中国***,中国革命面目从此焕然一新;中国***“一大”确定党成立以后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不久即成立了专门领导工人运动的机关——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工人运动也一浪高过一浪;二七惨案使中国***明确,必须建立党领导的革命统一战线,必须建立工农联盟;省港大罢工,是当时世界上罢工时间最长的一次斗争;上海工人三次起义则是中国无产阶级最早的武装起义,而上海总工会是中国工人无数工会中最活跃的一个工会;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七)中国***的领导地位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和确定的:
1、从阶级特性看
农民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中国无产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最有组织性和纪律性,最有远大前途和革命最彻底的阶级。因此,只有无产阶级才能担负起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无产阶级的领导是通时自己的政党来实现。
2、从历史角度看
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无论是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还是国民党和鞭他民主党派,都没有也不可能找到国家和民族的出路,领导中国民主革命限得胜利。而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的经验证明,自从有了中国***,中国革命从此有了明确的方向。
3、中国***的政治路线和所走过的道路,代表了中国历史发展方向,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还代表了中国广大人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
在长期的斗争实践中,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得到广大人民及民主党派、革命团体和各阶层人士的信赖和拥戴,成为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