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起源考证

关于陈家沟太极拳的来源

2015-02-12 潮阳群众体育

关于陈家沟太极拳的来源,吴图南先生演讲说:

“我想谈谈早年去河南陈家沟访问调查的情况。在1917年我去河南省焦作,我打听这里距离陈家沟只有二十华里,于是我由焦作又到了温县,因为陈家沟属于温县。到了温县之后,我找县教育科,请求他们帮助这次调查。

访问陈家沟,陈鑫做介绍

温县教育科答应了并向我介绍说陈家沟这个村当时念书的人很少,只有一位叫陈鑫的,是比较有声望的读书人。于是他们陪我去找他。出了温县县城往东北不远就是陈家沟,那时陈家沟是有一道沟,沟边有个大土坡,据说现在把土坡推平了。找到陈鑫开始谈话时他有些顾虑,因为我们是由北京来的,他不知道有何事情,后来解释清楚了,他弄清我们是调查陈家沟太极拳的事,他才跟我们谈了起来。他自己是村里的私塾教师,他开设的私塾叫启蒙学塾。

陈鑫跟我们介绍的很详细。他说陈家沟这个村,每年在秋收以后农活干完了,就在场院里办少林会,陈家沟的人会练的都到那里练,多少年来一直是这个规矩。他们陈家是世传练炮捶的,属于少林拳。据说他们家传习炮捶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村里的人管他们叫炮捶陈家。 遇到蒋发教的太极拳传人

我们问陈鑫既然你们是练炮捶的,那么太极拳怎么会到你们家的呢?陈鑫很朴实地说:陈氏族人陈长兴有一年秋收后率子侄徒弟等在场上练拳,这时从村外来了一个人站在外围观看,看到热闹时他失声哈哈一笑,他自知失礼,转身急走,陈长兴在后边猛追。追了一段路眼看追上,陈长兴伸手在那个人肩头一抓,那人一回头,陈就跌出去摔倒在地。陈长兴爬起来就要拜师。此人就是西安开豆腐房的蒋发师傅,因回河南探母路经此地。后来蒋发和陈长兴相约三年之后再相见.蒋发如期再来陈家沟,陈长兴就把他接到家里拜师学太极拳。

正在谈着的时候,由外边进来一个人,陈鑫介绍说:‘他叫杜育万。他也是练太极拳的。’我们便问杜育万所练的太极拳的情况。杜告诉我们他练的太极拳是河南开封蒋发传来的,跟杨露禅所练的是同一个套路、同一个名称,也是由预备式、揽雀尾、单鞭、提手上势、白鹤亮翅„„等完全一样。杜说:‘我们练的太极拳不是家传的,是师传徒一辈一辈师承下来的。最早时我们的上辈是在蒋发教陈长兴的时候,也在场跟着辅学的。也给蒋发一些供养的。’谈话以后,杜还约来几个人练了练,我们看到他们练的套路是和杨家所传的一样。经过调查知道,陈家沟在那时候还有一支由蒋发直接教传的人,尚存有蒋发的太极拳歌诀数首。陈鑫还谈到陈长兴是个直腰汉,形似木鸡,人称牌位先生。他跟蒋发学拳时,蒋发先教他练些轻松的功夫,慢慢地身上不僵硬了,才教他练太极拳。又据说蒋发在陕西西安开豆腐房时,跟西安一位姓王的老师学的。这位王老师就是王宗(王宗岳)的后人。

陈鑫说陈家沟陈氏族人听说陈长兴拜蒋发为老师学太极拳,认为是炮捶陈家的耻辱,因此,从此不准陈长兴再教炮捶,只许他教外学的太极拳。所以杨露禅和李伯魁在陈长兴功房里练的是太极拳。而陈家沟其它陈氏子弟仍然练家传的炮捶的。

陈鑫发奋著《陈氏太极拳图说》

陈鑫谈到他自己时说他们兄弟二人,哥哥叫陈垚。他很感慨地说他父亲让他学文,让他哥哥学武。结果他哥哥当了守备(相当区长)。他因念书一无所成,只当个私塾的教师。他跟我们说,要发奋写本书,书名叫陈氏太极拳图说。我问陈鑫会不会练拳?他说我既不会练炮捶,也不会练太极拳。我说这就奇怪了,你既不会练,那你是怎么写法呢?他说他熟读《易经》,既然叫太极就离不开《易经》。我把《易经》里卦的变象等等写出来,插上图,再把家里人练的炮捶往一起一凑,就是一趟太极拳。他还说太极拳在北京很时兴,渐渐地南方也有了,正是好时机。我们还勉励他等写成时大家再帮助他想想办法。

至于陈鑫的书为什么用图说二字,因为宋朝时有陈希夷和二程以及邵康节等人,他们都曾做过《太极图说》,陈鑫也就用这个名称。至于书的内容,只求能以《易经》解说通了就成了。他的目的在于解释《易经》,而不在于解释太极拳。对这件事陈鑫跟我解释说,他这本书拿出来不一定适合太极拳,因为他的目的不在这里。

两个陈王庭错把功名换

陈鑫还陪同我们到他家的墓地看了看。我们看到陈家第九世祖陈王庭的坟墓,前边有一个小石碣上写武庠生。武庠生就是后来的武秀才,相当于今天的小学毕业。可是顾留馨先生把陈王庭误认为明末的一个军事家、也叫陈王庭的身上,说他有多大的功绩,怎么能打仗等等。顾留馨先生引证的陈王庭是明朝的文进士,任巡按御史兼监军御史;陈鑫祖先陈王庭是武庠生,是个秀才,这是一个不符合。《明史》上写的陈王庭是河北庐龙县人;陈鑫祖先陈王庭是河南省温县陈家沟的人,这根本是两个人。为什么弄错呢?我推测是有人利用明朝做大官来号召,以壮大陈氏太极拳的声色而已。据知不久前顾留馨先生曾以读者来信的形式给《体育报》写了一段稿,他说关于陈王庭的事他引用资料引错了,本应即时修改,但因所写之书没有机会再版,等以后再版时纠正过来。我认为他这样做是对的,是按治学的办法,有错就改,尤其对史料问题更要如此。”

附:顾留馨更正错误的文章 (从略)

闷来时造拳,造的不一定是太极拳。

有人拿陈王廷的半首遗词指证太极拳的创编人就是河南温县陈家沟陈王廷。这首词里说: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闷来时造拳„„。练太极拳怎么会愈练愈咳嗽痰喘呢?这就很不对题。后面又说‘造拳’,根据逻辑学来说,造拳二字不一定是造太极拳。就好像说马是四条腿的兽,可以;因为正常的马是四条腿。如果反过来说四条腿的兽就是马,就不一定了,因为驴也是四条腿,老虎也是四条腿。那么他说的‘闷来时造拳’,你怎么能说他造的就是太极拳呢?这不合逻辑。可是到现在,所谓的陈式太极拳还自以为是的那样练。如果说陈家是什么创始人、或发明人,那只可以说陈式太极拳确是由《纪效新书》的拳经三十二势,拿出其中二十九个姿式所组织而成的。至于太极拳则是由张三丰传到王宗岳,由王宗岳传到蒋发,由蒋发传到陈长兴,后由陈长兴传到杨露禅。一直到现在它的名称既不变,套路顺序也不变。这和陈氏的东西是风马牛不相及。当前,太极拳运动仍然在挖掘整理、提高发展之中,他们的东西只可作为资料,有这么一种炮捶而已。至于说他那东西就是太极拳,我个人的看法,不那么合适。

太极拳研究会议,陈发科自认列席

大约在1950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在北京成立以后,北京市也成立了一个民族形式体育委员会,主任叫张甄。他曾在北京市东城区八面槽大街召开过一个叫太极拳研究委员会议。我被邀请去参加开会。我到那里一看,除了练太极拳的人之外,还有陈发科和高瑞洲两个人也在场。我向主席张甄提问说:今天开的是什么会?张甄说:“开的是太极拳研究会。”我问:要有不是练太极拳的人参加这个会应当怎么办?是算他们出席还是算列席?因为列席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张甄说;“如果不是练太极拳的当然不能算出席。可是我请的在座的都说是练太极拳的,请你看看这些人里有没有不是练太极拳的。”我说:我提出两个人,一个是陈发科,他是练炮捶的;一个是高瑞周,他是练五行捶的。后来我又问陈发科,我说:你自己说说你到底是练太极拳的还是练炮捶的?如果你们二位说你们是练太极拳的,今天是研究会,咱们大家就研究研究。第一,太极拳就是不使劲儿;第二,太极拳是用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为原则的。根据它然后用揽雀尾、单鞭、提手上式、白鹤亮翅„„等,是先研究其招法还是研究推手,可以看看二位是炮捶五行捶还是太极拳。这时候高瑞周跟陈发科说:“老陈啊,咱们就列席得了。”陈发科说:“那只有列席了,咱们不是这个玩艺

儿,怎么不列席啊。”于是大家开会,他们二人算列席。这件事在现场做过文字记录。我认为他们二位态度很好,很朴实。那次的会议开的很成功。

抽丝劲,不通文理

另外在六十年代初期,北京市东城区体育运动委员会曾召开过一次讨论抽丝劲和缠丝劲的会议。从根本上说这个题目就不通文理。抽丝两个字见于王宗岳的《太极拳行功心解》里,这是个比喻。他说:练太极拳运劲就如同抽丝一样,你如抽猛了丝就断了,你抽的不合适时,丝又抽不出来。这是比喻练太极拳的劲,不能够过强,也不能够过弱,要恰如其分。这样的比喻很多,像什么运劲如百练钢、运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有些人就是不通文理,硬把抽丝当成一种劲的名称,还错误地讲什么抽丝劲。试问难道还有什么放箭劲、练钢劲,这岂不是笑谈?他们既然请咱们去开会,咱们就得去听听。如果你当时说他们不通文理,岂不是影响人家的会场。至于缠丝劲是陈家沟的人提出来的,还说什么缠丝其精是《书经》上《尧典》里说的。我自幼念五经十三经。《尧典》是《书经》的第一章,说的是尧王的一段事迹,根本没这句话。又怎么能硬拉到太极拳之中呢?只不过是借助缠丝劲之说,好把太极拳拉到炮捶里边去。虽然炮捶改了些样,又冠之以太极拳之名,相信中国和世界太极拳爱好者会加以分辨鉴赏的。

原载: 吴图南《太极拳之研究》,马有清据录音整理,香港商务印书馆1984年7月第1版第50~53页

关于陈家沟太极拳的来源

2015-02-12 潮阳群众体育

关于陈家沟太极拳的来源,吴图南先生演讲说:

“我想谈谈早年去河南陈家沟访问调查的情况。在1917年我去河南省焦作,我打听这里距离陈家沟只有二十华里,于是我由焦作又到了温县,因为陈家沟属于温县。到了温县之后,我找县教育科,请求他们帮助这次调查。

访问陈家沟,陈鑫做介绍

温县教育科答应了并向我介绍说陈家沟这个村当时念书的人很少,只有一位叫陈鑫的,是比较有声望的读书人。于是他们陪我去找他。出了温县县城往东北不远就是陈家沟,那时陈家沟是有一道沟,沟边有个大土坡,据说现在把土坡推平了。找到陈鑫开始谈话时他有些顾虑,因为我们是由北京来的,他不知道有何事情,后来解释清楚了,他弄清我们是调查陈家沟太极拳的事,他才跟我们谈了起来。他自己是村里的私塾教师,他开设的私塾叫启蒙学塾。

陈鑫跟我们介绍的很详细。他说陈家沟这个村,每年在秋收以后农活干完了,就在场院里办少林会,陈家沟的人会练的都到那里练,多少年来一直是这个规矩。他们陈家是世传练炮捶的,属于少林拳。据说他们家传习炮捶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村里的人管他们叫炮捶陈家。 遇到蒋发教的太极拳传人

我们问陈鑫既然你们是练炮捶的,那么太极拳怎么会到你们家的呢?陈鑫很朴实地说:陈氏族人陈长兴有一年秋收后率子侄徒弟等在场上练拳,这时从村外来了一个人站在外围观看,看到热闹时他失声哈哈一笑,他自知失礼,转身急走,陈长兴在后边猛追。追了一段路眼看追上,陈长兴伸手在那个人肩头一抓,那人一回头,陈就跌出去摔倒在地。陈长兴爬起来就要拜师。此人就是西安开豆腐房的蒋发师傅,因回河南探母路经此地。后来蒋发和陈长兴相约三年之后再相见.蒋发如期再来陈家沟,陈长兴就把他接到家里拜师学太极拳。

正在谈着的时候,由外边进来一个人,陈鑫介绍说:‘他叫杜育万。他也是练太极拳的。’我们便问杜育万所练的太极拳的情况。杜告诉我们他练的太极拳是河南开封蒋发传来的,跟杨露禅所练的是同一个套路、同一个名称,也是由预备式、揽雀尾、单鞭、提手上势、白鹤亮翅„„等完全一样。杜说:‘我们练的太极拳不是家传的,是师传徒一辈一辈师承下来的。最早时我们的上辈是在蒋发教陈长兴的时候,也在场跟着辅学的。也给蒋发一些供养的。’谈话以后,杜还约来几个人练了练,我们看到他们练的套路是和杨家所传的一样。经过调查知道,陈家沟在那时候还有一支由蒋发直接教传的人,尚存有蒋发的太极拳歌诀数首。陈鑫还谈到陈长兴是个直腰汉,形似木鸡,人称牌位先生。他跟蒋发学拳时,蒋发先教他练些轻松的功夫,慢慢地身上不僵硬了,才教他练太极拳。又据说蒋发在陕西西安开豆腐房时,跟西安一位姓王的老师学的。这位王老师就是王宗(王宗岳)的后人。

陈鑫说陈家沟陈氏族人听说陈长兴拜蒋发为老师学太极拳,认为是炮捶陈家的耻辱,因此,从此不准陈长兴再教炮捶,只许他教外学的太极拳。所以杨露禅和李伯魁在陈长兴功房里练的是太极拳。而陈家沟其它陈氏子弟仍然练家传的炮捶的。

陈鑫发奋著《陈氏太极拳图说》

陈鑫谈到他自己时说他们兄弟二人,哥哥叫陈垚。他很感慨地说他父亲让他学文,让他哥哥学武。结果他哥哥当了守备(相当区长)。他因念书一无所成,只当个私塾的教师。他跟我们说,要发奋写本书,书名叫陈氏太极拳图说。我问陈鑫会不会练拳?他说我既不会练炮捶,也不会练太极拳。我说这就奇怪了,你既不会练,那你是怎么写法呢?他说他熟读《易经》,既然叫太极就离不开《易经》。我把《易经》里卦的变象等等写出来,插上图,再把家里人练的炮捶往一起一凑,就是一趟太极拳。他还说太极拳在北京很时兴,渐渐地南方也有了,正是好时机。我们还勉励他等写成时大家再帮助他想想办法。

至于陈鑫的书为什么用图说二字,因为宋朝时有陈希夷和二程以及邵康节等人,他们都曾做过《太极图说》,陈鑫也就用这个名称。至于书的内容,只求能以《易经》解说通了就成了。他的目的在于解释《易经》,而不在于解释太极拳。对这件事陈鑫跟我解释说,他这本书拿出来不一定适合太极拳,因为他的目的不在这里。

两个陈王庭错把功名换

陈鑫还陪同我们到他家的墓地看了看。我们看到陈家第九世祖陈王庭的坟墓,前边有一个小石碣上写武庠生。武庠生就是后来的武秀才,相当于今天的小学毕业。可是顾留馨先生把陈王庭误认为明末的一个军事家、也叫陈王庭的身上,说他有多大的功绩,怎么能打仗等等。顾留馨先生引证的陈王庭是明朝的文进士,任巡按御史兼监军御史;陈鑫祖先陈王庭是武庠生,是个秀才,这是一个不符合。《明史》上写的陈王庭是河北庐龙县人;陈鑫祖先陈王庭是河南省温县陈家沟的人,这根本是两个人。为什么弄错呢?我推测是有人利用明朝做大官来号召,以壮大陈氏太极拳的声色而已。据知不久前顾留馨先生曾以读者来信的形式给《体育报》写了一段稿,他说关于陈王庭的事他引用资料引错了,本应即时修改,但因所写之书没有机会再版,等以后再版时纠正过来。我认为他这样做是对的,是按治学的办法,有错就改,尤其对史料问题更要如此。”

附:顾留馨更正错误的文章 (从略)

闷来时造拳,造的不一定是太极拳。

有人拿陈王廷的半首遗词指证太极拳的创编人就是河南温县陈家沟陈王廷。这首词里说: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闷来时造拳„„。练太极拳怎么会愈练愈咳嗽痰喘呢?这就很不对题。后面又说‘造拳’,根据逻辑学来说,造拳二字不一定是造太极拳。就好像说马是四条腿的兽,可以;因为正常的马是四条腿。如果反过来说四条腿的兽就是马,就不一定了,因为驴也是四条腿,老虎也是四条腿。那么他说的‘闷来时造拳’,你怎么能说他造的就是太极拳呢?这不合逻辑。可是到现在,所谓的陈式太极拳还自以为是的那样练。如果说陈家是什么创始人、或发明人,那只可以说陈式太极拳确是由《纪效新书》的拳经三十二势,拿出其中二十九个姿式所组织而成的。至于太极拳则是由张三丰传到王宗岳,由王宗岳传到蒋发,由蒋发传到陈长兴,后由陈长兴传到杨露禅。一直到现在它的名称既不变,套路顺序也不变。这和陈氏的东西是风马牛不相及。当前,太极拳运动仍然在挖掘整理、提高发展之中,他们的东西只可作为资料,有这么一种炮捶而已。至于说他那东西就是太极拳,我个人的看法,不那么合适。

太极拳研究会议,陈发科自认列席

大约在1950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在北京成立以后,北京市也成立了一个民族形式体育委员会,主任叫张甄。他曾在北京市东城区八面槽大街召开过一个叫太极拳研究委员会议。我被邀请去参加开会。我到那里一看,除了练太极拳的人之外,还有陈发科和高瑞洲两个人也在场。我向主席张甄提问说:今天开的是什么会?张甄说:“开的是太极拳研究会。”我问:要有不是练太极拳的人参加这个会应当怎么办?是算他们出席还是算列席?因为列席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张甄说;“如果不是练太极拳的当然不能算出席。可是我请的在座的都说是练太极拳的,请你看看这些人里有没有不是练太极拳的。”我说:我提出两个人,一个是陈发科,他是练炮捶的;一个是高瑞周,他是练五行捶的。后来我又问陈发科,我说:你自己说说你到底是练太极拳的还是练炮捶的?如果你们二位说你们是练太极拳的,今天是研究会,咱们大家就研究研究。第一,太极拳就是不使劲儿;第二,太极拳是用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为原则的。根据它然后用揽雀尾、单鞭、提手上式、白鹤亮翅„„等,是先研究其招法还是研究推手,可以看看二位是炮捶五行捶还是太极拳。这时候高瑞周跟陈发科说:“老陈啊,咱们就列席得了。”陈发科说:“那只有列席了,咱们不是这个玩艺

儿,怎么不列席啊。”于是大家开会,他们二人算列席。这件事在现场做过文字记录。我认为他们二位态度很好,很朴实。那次的会议开的很成功。

抽丝劲,不通文理

另外在六十年代初期,北京市东城区体育运动委员会曾召开过一次讨论抽丝劲和缠丝劲的会议。从根本上说这个题目就不通文理。抽丝两个字见于王宗岳的《太极拳行功心解》里,这是个比喻。他说:练太极拳运劲就如同抽丝一样,你如抽猛了丝就断了,你抽的不合适时,丝又抽不出来。这是比喻练太极拳的劲,不能够过强,也不能够过弱,要恰如其分。这样的比喻很多,像什么运劲如百练钢、运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有些人就是不通文理,硬把抽丝当成一种劲的名称,还错误地讲什么抽丝劲。试问难道还有什么放箭劲、练钢劲,这岂不是笑谈?他们既然请咱们去开会,咱们就得去听听。如果你当时说他们不通文理,岂不是影响人家的会场。至于缠丝劲是陈家沟的人提出来的,还说什么缠丝其精是《书经》上《尧典》里说的。我自幼念五经十三经。《尧典》是《书经》的第一章,说的是尧王的一段事迹,根本没这句话。又怎么能硬拉到太极拳之中呢?只不过是借助缠丝劲之说,好把太极拳拉到炮捶里边去。虽然炮捶改了些样,又冠之以太极拳之名,相信中国和世界太极拳爱好者会加以分辨鉴赏的。

原载: 吴图南《太极拳之研究》,马有清据录音整理,香港商务印书馆1984年7月第1版第50~53页


相关文章

  • 体育理论知识考试题
  • 1.大学生应如何增进健康? 2.如何理解循序渐进原则? 3.体育锻炼有哪些方法? 4.什么是"运动处方"? 5.运动的种类有哪些?分别举例2-3个运动项目 6.运动中肌肉酸痛的处置方法? 7.运动中腹痛的处置方法? 8. ...查看


  • 杨氏的调查报告
  • 关于"永年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报告 团队名称:06小分队 队员:冀雅楠,陈柏鹏, 调查地点: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县 调查时间: 调查目的:现在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令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同 时,也带来了不少问题.人 ...查看


  • 明朝[通臂拳谱]探秘
  • 明朝<通臂拳谱>探秘 笔者从朋友处得到一本<通臂拳谱>,细读之下颇有收获,发现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拳学史料.此<通臂拳谱>乃明末周全所作.周全.字淮颖.怀庆府人氏.周在<通臂拳自叙>中写到:&qu ...查看


  • 太极拳的来历或太极拳文化
  • 太极拳的来历或太极拳文化 经历史考证,太极拳起源于中国河南温县陈家沟,由陈氏第九世祖.著名拳师陈王廷所创,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陈氏太极拳的起源可追朔到陈氏始祖陈卜.陈卜原籍在山西泽州郡 (今晋城),后来由泽州搬居山西洪桐县.明洪武5年 ...查看


  • (6)黄帝相传上古真人发明的长生不死三步功法失传
  • 黄帝相传上古真人发明的长生不死三步功法失传,如何复活?     杨国瑾 此问甚好,答具备四个条件:1.我生长在黄帝故乡---宁波慈城黄帝圣诞读书修道升仙地方就在眼前,2.黄帝用古文(阿拉宁波话)写经文,老子孔子都读不懂,只有我完全读懂.3. ...查看


  • 天下名人是一家
  • 汉朝曾做过人口普查,数据是:桓帝永寿二年(156年),全国户数1607万多户,人口5006万多.按照数学的分配概率以及模糊计算,得出:在×××人口基数中,××个与你有亲戚关系-- 先秦两汉 先说春秋战国,史上做剑的三位大师:欧冶子.干将.莫 ...查看


  • 跆拳道起源简介
  • 起源于朝鲜北半岛, 早期是由韩国古代三国之一新罗的跆根.花郎道演化而来的韩国民间较普遍流行的一项技击术,是一项运用手脚技术进行格斗的民族传统的体育项目. 跆拳道源于朝鲜半岛三国时代的跆拳.其根源甚至可以追寻到古代的徒手搏击,另外,韩国民间秘 ...查看


  • 武术课教学大纲
  • 高校公共体育课武术课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一).课程名称(中.英文):武术 (Wushu) (二).课程号(代码):888-5 (三).课程类别:公共体育课 (四).学时:96 学分:4 二.教学目的要求: ①课程性质 本课程为四 ...查看


  • 考证"野鸡大学"一词的起源
  • 考证"野鸡大学"一词的起源 希阳美 "野鸡大学"一词起源于希阳美创作的一篇寓言<野鸡大学>,这篇寓言是希阳美于2005年创作的. 我国在90年代初提出教育产业化,90年代末开始推行教育产业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