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大肠杆菌病因及防治措施
摘要: 鸡大肠杆菌病是由大肠埃希氏菌的某些血清型引起的一类疾病的总称。近年来随着集约化养鸡的迅速发展,该病的流行日趋严重,使患病的鸡群生长发育受阻,饲料转化率下降、死淘率及屠宰废弃率增加,种鸡及产蛋鸡的蛋品质量下降和孵化率降低,以及治疗费用的增加等等,给养鸡户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引起了广大养鸡者的高度重视。本文从病原、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防治措施等方面对鸡大肠杆菌病阐述,以供实践指导。
关键词:鸡大肠杆菌;病因;预防措施
前言
鸡大肠杆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感染而引起的鸡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由于大肠杆菌在鸡场里普遍存在,当鸡群饲养密度大,气候突变,疾病干扰,应激因素存在时,往往造成本病暴发,故又称条件性疾病。随着集约化养鸡业的发展,大肠杆菌病的发病率和亡率也随之增加,严重影响了家禽生产性能的发挥,给养禽业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1病原学
根据抗原结构不同,已知大肠杆菌有菌体抗原170种,表面抗原近103种,鞭毛抗原60种,因而构成了许多血清型。最近菌毛抗原被用于血清学鉴定,最常见的血清型K88,K99,分别命名为F4和F5型。在引起人畜肠道疾病的血清型中,有肠致病性大肠杆菌、肠毒素性大肠杆菌和肠侵袭性大肠杆菌等之分,多数肠毒素性大肠杆菌都带有菌毛抗原。在170种“0”型抗原血清型中约1/2左右对禽有致病性,但最多的是O1、O2、O78、O35四个血清型。大肠杆菌能分解葡萄糖、麦芽糖、甘露醇、木糖、甘油、鼠李糖、山梨醇和阿拉伯糖,产酸和产气。多数菌株能发酵乳糖,有部分菌株发酵蔗糖。产生靛基质。不分解糊精、淀粉、肌醇和尿素。
2.流行特点
2.1易感动物
各种龄期的鸡,以4周以上的较为敏感,1周龄内的雏鸡则有一定的抵抗力。其他家禽(如火鸡、鸭、鹅、鸽)和实验动物(如家兔、小白鼠、豚鼠等)无论
自然感染还是人工感染,对该病均有很强的抵抗力。
2.2传播途径和传染源
该病主要由病鸡呼吸道和消化道排泄物传播。病鸡(尤其是慢性病鸡)和隐性带菌鸡是主要传染源。它们排出的病原菌通过空气、尘埃、饮水、饲料等传播。饮用被病原菌污染的水常是初感染鸡群发生该病的主要原因。
2.3流行季节
本病发生虽无明显的季节性,但以每年10月份至次年5月份较多发,尤其是12月份至次年2月份是本病的高发期,这可能与天气寒冷有利于病菌的体外存活和寒冷季节养殖户普遍注重保温,对通风换气重视不够,造成舍内空气污浊有关。 3发病原因
目前在生产中遇到的由大肠杆菌引起的病症,主要有肉鸡和蛋鸡的气囊炎、全身败血性大肠杆菌病、蜂窝织炎、肿头综合征、输卵管炎和腹膜炎、脐炎、结膜炎和眼球炎、肉芽肿、脑炎、心包炎等。从生产实践中调查可以反映出一个明显问题:肉食鸡大肠杆菌病发病较严重,而且除原发病外,常继发传染性法氏囊病、鸡新城疫、慢性呼吸道传染病。引发大肠杆菌感染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3.1 免疫抑制因素
机体对大肠杆菌病的抵抗力,既需要细胞免疫应答,也需要体液免疫应答。如果在实际生产中,鸡只感染某些疾病,就会破坏鸡体正常的免疫功能,从而造成大肠杆菌的感染。
3.2 应激因素
某些应激反应可引发大肠杆菌病的发生。例如,接种疫苗时鸡群产生的应激反应以及免疫程序设计不当都会引起鸡群抵抗力下降,从而造成大肠杆菌感染;如接种新城疫疫苗和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常会继发大肠杆菌性气囊炎;以气雾法接种疫苗时,当雾滴过小会导致肺炎和气囊炎,此时容易受到大肠杆菌的感染。
3.3 有害环境因素
有害的环境因素也是引起大肠杆菌感染主要原因之一。如不及时清理鸡舍,造成空气中氨的含量超过一定浓度时,长期接触会破坏呼吸道黏膜上的纤毛;相对湿度低于25%既会导致呼吸道黏膜变干,为大肠杆菌进入体内提供条件,还会引起高水平的尘埃悬浮,这些尘埃不仅会刺激上呼吸道,且成为大肠杆菌进入呼吸道的载体。此外,饲养密度过大、气候多变、通风不良等都可成为大肠杆菌继发感染的诱因。
3.4饮饲及营养状况因素
日常生产中,饲养方式、饮水等会直接影响到鸡群营养状况的好坏,日粮营养水平的高低以及不同营养成分之间的平衡状况等都是能否引发大肠杆菌感染的重要因素。因为机体免疫系统的活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营养是否充足。通常情况下,蛋白质摄入量过低会抑制T细胞增殖,影响分泌抗体的浆细胞数量;缺乏维生素A会导致呼吸道黏膜鳞状化变性,分泌黏液的杯状细胞被未成熟的细胞取代,为大肠杆菌的入侵提供条件;饲料中维生素E被氧化性酸败产物-自由基所破坏,也会抑制免疫应答。此外,饮水是引发大肠杆菌病的一大重要因素,如鸡群饮用水源受到大肠杆菌污染后,通常情况下鸡群会发生高水平的全身性感染。
4.症状及剖检变化
4.1急性败血型
急性败血型主要发生于雏鸡,以肉鸡最为多见,产蛋鸡也时有发生。表现精神不振,两翅下垂,拉白色或黄绿色的稀粪,剖检可见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这种类型最为普遍。
4.2肠炎型
肠炎型发生于各种年龄的鸡,表现精神不振,吃食减少,拉稀呈白色或黄绿色。剖检可见小肠呈出血性卡他性炎症。
4.3脐炎型
脐炎型主要发生于1-3日龄的雏鸡,表现脐孔周围红肿质硬,腹部胀大,皮肤青紫色。剖检可见皮下有暗红色或黑色液体,卵黄吸收不良,充满黄绿色液体,肝呈土黄色。
4.4卵黄性腹膜炎型
卵黄性腹膜炎型见于产蛋鸡,表现鸡冠萎缩,腹部胀大而下垂。剖检可见腹腔内有恶臭,凝固破裂的卵黄液,造成肠粘连、腹膜炎。
4.5输卵管炎型
输卵管炎型多见于1-2月龄的鸡和成年产蛋鸡,表现精神不振,不食拉稀。剖检可见输卵管变粗,管内蓄积黄白色干酪样渗出物。
4.6肉芽肿型
肉芽肿型见于各种年龄的鸡,剖检可见肝脏、盲肠、十二指肠、直肠粘膜,浆膜有土黄色肉芽肿结节。
4.7脑炎型
脑炎型多见于雏鸡。表现头颈震颤、扭头、头颈向后仰,两腿不能站立,瘫痪在地,两翅拍打地面,向后倒退。剖检可见脑膜发炎、充血出血,脑实质水肿,有出血斑点。
4.8肿头型
肿头型多见于肉雏鸡。表现头部肿胀,鸡冠、肉髯、水肿变厚,两眼肿胀闭合,肿胀部触诊有波动感。剖检可见皮下有黄色或带血样胶冻样渗出物或黄色干酪样物质。
4.9眼炎型
眼炎型多见于雏鸡和青年鸡。表现一侧或两侧眼睛肿胀,羞明流泪,眼睑粘连,眶内蓄积脓性渗出物,严重失明。剖检可见结膜红肿,眼内有干酪样渗出物。
4.10气囊炎型
气囊炎型多见于雏鸡和青年鸡,表现呼吸道症状。剖检可见胸气囊、腹气囊,囊壁增厚浑浊,囊内含有黄白色干酪样物质。
4.11关节炎型
关节炎型多见于各种年龄的鸡。表现关节肿胀,不能行走,剖检可见飞结积聚黄色粘稠的液体,滑膜肿胀增厚。
4.12初生母鸡瘫痪症
初生母鸡瘫痪症主要发生于初生母鸡,表现在夜间尖叫,两腿瘫痪不能行走,泄殖腔内滞有一枚待产的蛋。
5预防措施
5.1加强环境控制
鸡群生存生长的环境对鸡群的健康状况和生产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一类是静态环境因素,如营养、通风、密度、温度、湿度、卫生条件等;另一类是动态环境因素,如断啄、转群、运输、设备维修、异常噪音等。无论任何一种环境因素的改变或偏离了鸡群的适宜范围都会对鸡群产生不同的刺激而出现应急反应。这种反应是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过渡状态。如果放任不管就会发展为疾病。环境因素决定了鸡群的生产力和抗病力,同时也影响着大肠杆菌的致病力。
5.2改善饲养管理
应从种鸡的管理入手,在种蛋入孵前用高锰酸钾和福尔马林进行熏蒸消毒,也可用1%硫酸锌或1%新洁尔灭浸泡消毒。育雏舍要经过清扫、冲洗、喷雾和熏蒸四步消毒。在育雏期要保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要及时分群切忌不可密度过大和通风不良。应选用几种广普、高效、低毒的消毒液定期交替喷雾消毒、尽可能减少鸡舍环境中的细菌数量,还应饮用一些抗菌消炎的药物和多维电解质,以增强鸡群的抗病力。
5.3抗制其他疾病的爆发
大量的临床病症显示:很多疾病导致大肠杆菌病的继发或混合感染。如鸡沙门氏菌病、霉形体病、传染性鼻炎、传染性支气管、喉气管炎、新城疫等。对于这些疾病目前都有较好的疫苗进行预防。因此应制定适合防疫程序并认真实施,尽可能防止其他疾病的发生,这样也就间接的起到预防和减少了大肠杆菌病的发生。
5.4免疫接种
由于大肠杆菌的血清型众多比较复杂,给疫苗的生产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目前多采用01、02、035、078等常见的致病性大肠杆菌血清型菌株混合制成的多价油乳剂灭活苗用于种鸡和雏鸡的预防接种。在一些较大的养鸡场可以从本厂发病的鸡群中选择比较典型的病鸡,送到有条件的实验室或研究所,分离菌株制成大肠杆菌灭活菌苗,对本厂的健康鸡群进行免疫有很好的效果。如能在本场连续使用一段时间就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本病的发生。
6药物治疗
6.1抗生素疗法
应用抗菌药物治疗大肠杆菌病仍是当前的主要治疗措施:一般常用的抗生素类、喹诺酮类、呋喃类等抗菌消炎的药物对大肠杆菌病都有一定的疗效。但由于许多鸡场长期或大剂量的滥用抗菌药物,尤其是浓度的反复性预防用药诱发了许多大肠杆菌耐药菌株的出现。使不少本来是敏感的药物却起不到治疗的效果。因此在治疗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选择高度敏感的药物,最好的方法是通过药敏试验,选择高敏药物,克服盲目用药。2、无条件进行药敏试验的鸡场,应选用平时一般不常用的药物或新药。同时还应避免选择一些单一的纯粉药物,而尽可能的选择一些复合药物进行治疗,以减少细菌耐药性的范围。3、要有足够的用药剂量和疗程,根据药物的用法选择适合的给药途径,但药量也不可过大,以防发生中毒。
6.2益生菌制剂疗法
在广泛使用抗生素抑制细菌的同时也抑杀了鸡体内的生理性微生物,导致了动物体内生理性微生物的平衡失调。致使某些细菌过度繁殖而出现定位转移,引起了双重感染或那源性感染,从而带来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采用益生菌疗法的目的是调整机体内的微生物平衡,以达到防止疾病,同时还可避免产生耐药性。目前常用的有乳酸菌、酵母菌、放线菌、双歧杆菌等微生态制剂。这些微生态制剂有益生素、促菌生、调疾生等。如果添加在饲料中喂服,不但可以提高鸡群的抗病力,而且对大肠杆菌引起的肠道正常菌群失调所致的腹泻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6.3中草药疗法
中草药在治疗大肠杆菌病方面别具一格,它集清热、解毒、杀菌、促进免疫
于一体、标本兼治、效果确实。中药:用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各500g,鲜马齿苋1000g,水煎连饮3d,或拌料喂,以上为8000~10000羽剂量。
6.4免疫球蛋白疗法
经大肠杆菌苗免疫过的健康鸡血清中获得的免疫球蛋白制剂,用于雏鸡上,可以大大提高雏鸡对大肠杆菌病、白痢、伤寒等病的抗病力。其保护率可达90%以上,效果确实可靠。
小结
鸡大肠杆菌病是鸡群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条件性疾病。鸡群生存、生长的内外环境因素对该病的发生与传染有着重要的影响。环境因素适宜,该病的发生和传染的机会就少,鸡群则不易发病。如果环境因素偏离了鸡群所需的适宜范围,鸡群就会发病。只有把各种内外环境因素控制在鸡群所需的适宜范围内,才是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而发病后的治疗则是被动的应急措施。如果只注重治疗而忽视预防工作往往收不到很好的防治效果。因此对鸡大肠杆菌病的防治应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综合性防治措施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刚,王泽民,于飞 大肠杆菌病的诊断与控制[J].中国禽业导刊, 2003,20(23):28-29.
[2] 李鹤飞.鸡大肠杆菌的防治[J]河北畜牧兽医, 2004,20(2):34.
[3] 凌育焱.禽大肠杆菌病的病原特性[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03,6-9.
[4] 霍清合.禽大肠杆菌病多发原因及防治[J].养禽与禽病防治,2007,1:4-5.
[5] 王永芬,索江华,杨书增.大肠杆菌病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6(3):18-20.
[6] 王洪宁.禽病的新特点及其防治对策和用药安全[J].中国畜牧杂志,2007,43
(16):12-15.
[7] 蔡少阁.肉仔鸡大肠杆菌病的病因及防控要点[J].中国畜牧杂志,2007,43 (16):41-42.
[8] 李延龙,张其星,于占松.鸡大肠杆菌病的诊断综述[J].家禽科学,2008(11):43-45.
致 谢
本文是在张殿新老师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完成的。张殿新老师以其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高度的敬业精神、兢兢业业、孜孜以求的工作作风和大胆创新的进取精神对我产生重要影响。他渊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和敏锐的思维给了我深深的启迪。同时,在此次毕业设计过程中我也学到了许多了关于奶牛子宫内膜炎发病原因与防治措施,实验技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另外,我还要特别感谢师兄们验以及论文写作的指导,他们完成这篇论文提供了巨大的帮助。还要感谢,同学们对我的无私帮助,使我得以顺利完成论文。同时实验室的老师也时常帮助我,在此我也衷心的感谢他。
要感谢沧州职业技术学院所有曾经为我们畜牧兽医系畜牧兽医专业任课的老师,老师们教会我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更多的是对待学习、对待生活的态度。
最后,向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对本文进行评审并提出宝贵意见的各位专家表示衷心地感谢!
张海龙
2011年6月13日
鸡大肠杆菌病因及防治措施
摘要: 鸡大肠杆菌病是由大肠埃希氏菌的某些血清型引起的一类疾病的总称。近年来随着集约化养鸡的迅速发展,该病的流行日趋严重,使患病的鸡群生长发育受阻,饲料转化率下降、死淘率及屠宰废弃率增加,种鸡及产蛋鸡的蛋品质量下降和孵化率降低,以及治疗费用的增加等等,给养鸡户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引起了广大养鸡者的高度重视。本文从病原、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防治措施等方面对鸡大肠杆菌病阐述,以供实践指导。
关键词:鸡大肠杆菌;病因;预防措施
前言
鸡大肠杆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感染而引起的鸡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由于大肠杆菌在鸡场里普遍存在,当鸡群饲养密度大,气候突变,疾病干扰,应激因素存在时,往往造成本病暴发,故又称条件性疾病。随着集约化养鸡业的发展,大肠杆菌病的发病率和亡率也随之增加,严重影响了家禽生产性能的发挥,给养禽业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1病原学
根据抗原结构不同,已知大肠杆菌有菌体抗原170种,表面抗原近103种,鞭毛抗原60种,因而构成了许多血清型。最近菌毛抗原被用于血清学鉴定,最常见的血清型K88,K99,分别命名为F4和F5型。在引起人畜肠道疾病的血清型中,有肠致病性大肠杆菌、肠毒素性大肠杆菌和肠侵袭性大肠杆菌等之分,多数肠毒素性大肠杆菌都带有菌毛抗原。在170种“0”型抗原血清型中约1/2左右对禽有致病性,但最多的是O1、O2、O78、O35四个血清型。大肠杆菌能分解葡萄糖、麦芽糖、甘露醇、木糖、甘油、鼠李糖、山梨醇和阿拉伯糖,产酸和产气。多数菌株能发酵乳糖,有部分菌株发酵蔗糖。产生靛基质。不分解糊精、淀粉、肌醇和尿素。
2.流行特点
2.1易感动物
各种龄期的鸡,以4周以上的较为敏感,1周龄内的雏鸡则有一定的抵抗力。其他家禽(如火鸡、鸭、鹅、鸽)和实验动物(如家兔、小白鼠、豚鼠等)无论
自然感染还是人工感染,对该病均有很强的抵抗力。
2.2传播途径和传染源
该病主要由病鸡呼吸道和消化道排泄物传播。病鸡(尤其是慢性病鸡)和隐性带菌鸡是主要传染源。它们排出的病原菌通过空气、尘埃、饮水、饲料等传播。饮用被病原菌污染的水常是初感染鸡群发生该病的主要原因。
2.3流行季节
本病发生虽无明显的季节性,但以每年10月份至次年5月份较多发,尤其是12月份至次年2月份是本病的高发期,这可能与天气寒冷有利于病菌的体外存活和寒冷季节养殖户普遍注重保温,对通风换气重视不够,造成舍内空气污浊有关。 3发病原因
目前在生产中遇到的由大肠杆菌引起的病症,主要有肉鸡和蛋鸡的气囊炎、全身败血性大肠杆菌病、蜂窝织炎、肿头综合征、输卵管炎和腹膜炎、脐炎、结膜炎和眼球炎、肉芽肿、脑炎、心包炎等。从生产实践中调查可以反映出一个明显问题:肉食鸡大肠杆菌病发病较严重,而且除原发病外,常继发传染性法氏囊病、鸡新城疫、慢性呼吸道传染病。引发大肠杆菌感染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3.1 免疫抑制因素
机体对大肠杆菌病的抵抗力,既需要细胞免疫应答,也需要体液免疫应答。如果在实际生产中,鸡只感染某些疾病,就会破坏鸡体正常的免疫功能,从而造成大肠杆菌的感染。
3.2 应激因素
某些应激反应可引发大肠杆菌病的发生。例如,接种疫苗时鸡群产生的应激反应以及免疫程序设计不当都会引起鸡群抵抗力下降,从而造成大肠杆菌感染;如接种新城疫疫苗和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常会继发大肠杆菌性气囊炎;以气雾法接种疫苗时,当雾滴过小会导致肺炎和气囊炎,此时容易受到大肠杆菌的感染。
3.3 有害环境因素
有害的环境因素也是引起大肠杆菌感染主要原因之一。如不及时清理鸡舍,造成空气中氨的含量超过一定浓度时,长期接触会破坏呼吸道黏膜上的纤毛;相对湿度低于25%既会导致呼吸道黏膜变干,为大肠杆菌进入体内提供条件,还会引起高水平的尘埃悬浮,这些尘埃不仅会刺激上呼吸道,且成为大肠杆菌进入呼吸道的载体。此外,饲养密度过大、气候多变、通风不良等都可成为大肠杆菌继发感染的诱因。
3.4饮饲及营养状况因素
日常生产中,饲养方式、饮水等会直接影响到鸡群营养状况的好坏,日粮营养水平的高低以及不同营养成分之间的平衡状况等都是能否引发大肠杆菌感染的重要因素。因为机体免疫系统的活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营养是否充足。通常情况下,蛋白质摄入量过低会抑制T细胞增殖,影响分泌抗体的浆细胞数量;缺乏维生素A会导致呼吸道黏膜鳞状化变性,分泌黏液的杯状细胞被未成熟的细胞取代,为大肠杆菌的入侵提供条件;饲料中维生素E被氧化性酸败产物-自由基所破坏,也会抑制免疫应答。此外,饮水是引发大肠杆菌病的一大重要因素,如鸡群饮用水源受到大肠杆菌污染后,通常情况下鸡群会发生高水平的全身性感染。
4.症状及剖检变化
4.1急性败血型
急性败血型主要发生于雏鸡,以肉鸡最为多见,产蛋鸡也时有发生。表现精神不振,两翅下垂,拉白色或黄绿色的稀粪,剖检可见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这种类型最为普遍。
4.2肠炎型
肠炎型发生于各种年龄的鸡,表现精神不振,吃食减少,拉稀呈白色或黄绿色。剖检可见小肠呈出血性卡他性炎症。
4.3脐炎型
脐炎型主要发生于1-3日龄的雏鸡,表现脐孔周围红肿质硬,腹部胀大,皮肤青紫色。剖检可见皮下有暗红色或黑色液体,卵黄吸收不良,充满黄绿色液体,肝呈土黄色。
4.4卵黄性腹膜炎型
卵黄性腹膜炎型见于产蛋鸡,表现鸡冠萎缩,腹部胀大而下垂。剖检可见腹腔内有恶臭,凝固破裂的卵黄液,造成肠粘连、腹膜炎。
4.5输卵管炎型
输卵管炎型多见于1-2月龄的鸡和成年产蛋鸡,表现精神不振,不食拉稀。剖检可见输卵管变粗,管内蓄积黄白色干酪样渗出物。
4.6肉芽肿型
肉芽肿型见于各种年龄的鸡,剖检可见肝脏、盲肠、十二指肠、直肠粘膜,浆膜有土黄色肉芽肿结节。
4.7脑炎型
脑炎型多见于雏鸡。表现头颈震颤、扭头、头颈向后仰,两腿不能站立,瘫痪在地,两翅拍打地面,向后倒退。剖检可见脑膜发炎、充血出血,脑实质水肿,有出血斑点。
4.8肿头型
肿头型多见于肉雏鸡。表现头部肿胀,鸡冠、肉髯、水肿变厚,两眼肿胀闭合,肿胀部触诊有波动感。剖检可见皮下有黄色或带血样胶冻样渗出物或黄色干酪样物质。
4.9眼炎型
眼炎型多见于雏鸡和青年鸡。表现一侧或两侧眼睛肿胀,羞明流泪,眼睑粘连,眶内蓄积脓性渗出物,严重失明。剖检可见结膜红肿,眼内有干酪样渗出物。
4.10气囊炎型
气囊炎型多见于雏鸡和青年鸡,表现呼吸道症状。剖检可见胸气囊、腹气囊,囊壁增厚浑浊,囊内含有黄白色干酪样物质。
4.11关节炎型
关节炎型多见于各种年龄的鸡。表现关节肿胀,不能行走,剖检可见飞结积聚黄色粘稠的液体,滑膜肿胀增厚。
4.12初生母鸡瘫痪症
初生母鸡瘫痪症主要发生于初生母鸡,表现在夜间尖叫,两腿瘫痪不能行走,泄殖腔内滞有一枚待产的蛋。
5预防措施
5.1加强环境控制
鸡群生存生长的环境对鸡群的健康状况和生产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一类是静态环境因素,如营养、通风、密度、温度、湿度、卫生条件等;另一类是动态环境因素,如断啄、转群、运输、设备维修、异常噪音等。无论任何一种环境因素的改变或偏离了鸡群的适宜范围都会对鸡群产生不同的刺激而出现应急反应。这种反应是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过渡状态。如果放任不管就会发展为疾病。环境因素决定了鸡群的生产力和抗病力,同时也影响着大肠杆菌的致病力。
5.2改善饲养管理
应从种鸡的管理入手,在种蛋入孵前用高锰酸钾和福尔马林进行熏蒸消毒,也可用1%硫酸锌或1%新洁尔灭浸泡消毒。育雏舍要经过清扫、冲洗、喷雾和熏蒸四步消毒。在育雏期要保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要及时分群切忌不可密度过大和通风不良。应选用几种广普、高效、低毒的消毒液定期交替喷雾消毒、尽可能减少鸡舍环境中的细菌数量,还应饮用一些抗菌消炎的药物和多维电解质,以增强鸡群的抗病力。
5.3抗制其他疾病的爆发
大量的临床病症显示:很多疾病导致大肠杆菌病的继发或混合感染。如鸡沙门氏菌病、霉形体病、传染性鼻炎、传染性支气管、喉气管炎、新城疫等。对于这些疾病目前都有较好的疫苗进行预防。因此应制定适合防疫程序并认真实施,尽可能防止其他疾病的发生,这样也就间接的起到预防和减少了大肠杆菌病的发生。
5.4免疫接种
由于大肠杆菌的血清型众多比较复杂,给疫苗的生产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目前多采用01、02、035、078等常见的致病性大肠杆菌血清型菌株混合制成的多价油乳剂灭活苗用于种鸡和雏鸡的预防接种。在一些较大的养鸡场可以从本厂发病的鸡群中选择比较典型的病鸡,送到有条件的实验室或研究所,分离菌株制成大肠杆菌灭活菌苗,对本厂的健康鸡群进行免疫有很好的效果。如能在本场连续使用一段时间就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本病的发生。
6药物治疗
6.1抗生素疗法
应用抗菌药物治疗大肠杆菌病仍是当前的主要治疗措施:一般常用的抗生素类、喹诺酮类、呋喃类等抗菌消炎的药物对大肠杆菌病都有一定的疗效。但由于许多鸡场长期或大剂量的滥用抗菌药物,尤其是浓度的反复性预防用药诱发了许多大肠杆菌耐药菌株的出现。使不少本来是敏感的药物却起不到治疗的效果。因此在治疗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选择高度敏感的药物,最好的方法是通过药敏试验,选择高敏药物,克服盲目用药。2、无条件进行药敏试验的鸡场,应选用平时一般不常用的药物或新药。同时还应避免选择一些单一的纯粉药物,而尽可能的选择一些复合药物进行治疗,以减少细菌耐药性的范围。3、要有足够的用药剂量和疗程,根据药物的用法选择适合的给药途径,但药量也不可过大,以防发生中毒。
6.2益生菌制剂疗法
在广泛使用抗生素抑制细菌的同时也抑杀了鸡体内的生理性微生物,导致了动物体内生理性微生物的平衡失调。致使某些细菌过度繁殖而出现定位转移,引起了双重感染或那源性感染,从而带来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采用益生菌疗法的目的是调整机体内的微生物平衡,以达到防止疾病,同时还可避免产生耐药性。目前常用的有乳酸菌、酵母菌、放线菌、双歧杆菌等微生态制剂。这些微生态制剂有益生素、促菌生、调疾生等。如果添加在饲料中喂服,不但可以提高鸡群的抗病力,而且对大肠杆菌引起的肠道正常菌群失调所致的腹泻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6.3中草药疗法
中草药在治疗大肠杆菌病方面别具一格,它集清热、解毒、杀菌、促进免疫
于一体、标本兼治、效果确实。中药:用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各500g,鲜马齿苋1000g,水煎连饮3d,或拌料喂,以上为8000~10000羽剂量。
6.4免疫球蛋白疗法
经大肠杆菌苗免疫过的健康鸡血清中获得的免疫球蛋白制剂,用于雏鸡上,可以大大提高雏鸡对大肠杆菌病、白痢、伤寒等病的抗病力。其保护率可达90%以上,效果确实可靠。
小结
鸡大肠杆菌病是鸡群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条件性疾病。鸡群生存、生长的内外环境因素对该病的发生与传染有着重要的影响。环境因素适宜,该病的发生和传染的机会就少,鸡群则不易发病。如果环境因素偏离了鸡群所需的适宜范围,鸡群就会发病。只有把各种内外环境因素控制在鸡群所需的适宜范围内,才是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而发病后的治疗则是被动的应急措施。如果只注重治疗而忽视预防工作往往收不到很好的防治效果。因此对鸡大肠杆菌病的防治应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综合性防治措施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刚,王泽民,于飞 大肠杆菌病的诊断与控制[J].中国禽业导刊, 2003,20(23):28-29.
[2] 李鹤飞.鸡大肠杆菌的防治[J]河北畜牧兽医, 2004,20(2):34.
[3] 凌育焱.禽大肠杆菌病的病原特性[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03,6-9.
[4] 霍清合.禽大肠杆菌病多发原因及防治[J].养禽与禽病防治,2007,1:4-5.
[5] 王永芬,索江华,杨书增.大肠杆菌病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6(3):18-20.
[6] 王洪宁.禽病的新特点及其防治对策和用药安全[J].中国畜牧杂志,2007,43
(16):12-15.
[7] 蔡少阁.肉仔鸡大肠杆菌病的病因及防控要点[J].中国畜牧杂志,2007,43 (16):41-42.
[8] 李延龙,张其星,于占松.鸡大肠杆菌病的诊断综述[J].家禽科学,2008(11):43-45.
致 谢
本文是在张殿新老师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完成的。张殿新老师以其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高度的敬业精神、兢兢业业、孜孜以求的工作作风和大胆创新的进取精神对我产生重要影响。他渊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和敏锐的思维给了我深深的启迪。同时,在此次毕业设计过程中我也学到了许多了关于奶牛子宫内膜炎发病原因与防治措施,实验技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另外,我还要特别感谢师兄们验以及论文写作的指导,他们完成这篇论文提供了巨大的帮助。还要感谢,同学们对我的无私帮助,使我得以顺利完成论文。同时实验室的老师也时常帮助我,在此我也衷心的感谢他。
要感谢沧州职业技术学院所有曾经为我们畜牧兽医系畜牧兽医专业任课的老师,老师们教会我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更多的是对待学习、对待生活的态度。
最后,向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对本文进行评审并提出宝贵意见的各位专家表示衷心地感谢!
张海龙
2011年6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