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词-以矣因于

  1.介词。(一)表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译?quot;用、拿、凭、依据、按照、用(凭)……身份"等,如: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二)起提宾作用,"把",如: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大半。(《赤壁之战》)

  (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例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例如: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2.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quot;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敛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quot;因为"。例如: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例如: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疱丁解牛》)

  矣

  语气助词。

  1.用于陈述句尾。助肯定语气。有的可译?quot;了",有的可不译。助已然语气,说明事情已实现,可译为"了"。助将然语气,说明事情将要实现,可译为"了"。

  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赤壁之战》)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伶官传序》)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项脊轩志》)

  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赤壁之战》)

  2.用于感叹句。助感慨、讥刺、赞颂语气,可译为"了""啊"。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呜呼,烈矣!(《谭嗣同》)

  3.用于祈使句,助请求、劝勉、禁止语气,可译?quot;吧"。

  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毛遂自荐》)

  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信陵君窃符救赵》)

  4.用于疑问句末,助疑问语气。

  年几何矣?(《触龙说赵太后》)

  因

  1.用作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趁着""凭借","经过""通过"。例如: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后汉书o张衡传》)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例如:

  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相如因持壁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于

  "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对于""给""由于"等。例如:

  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在)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在……方面)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在……中)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向)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到)

  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左忠毅公逸事》从、自)

  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跟、同)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对、对于)

  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记王忠肃公翱事》给)

  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例如:

  良曰:"长于臣"。(《鸿门宴》)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例如: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

  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

  "受"等字和它相应。例如: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4.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一)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

  于是秦王不悦,为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

  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二)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说》在这职业上)

  1.介词。(一)表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译?quot;用、拿、凭、依据、按照、用(凭)……身份"等,如: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二)起提宾作用,"把",如: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大半。(《赤壁之战》)

  (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例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例如: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2.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quot;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敛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quot;因为"。例如: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例如: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疱丁解牛》)

  矣

  语气助词。

  1.用于陈述句尾。助肯定语气。有的可译?quot;了",有的可不译。助已然语气,说明事情已实现,可译为"了"。助将然语气,说明事情将要实现,可译为"了"。

  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赤壁之战》)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伶官传序》)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项脊轩志》)

  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赤壁之战》)

  2.用于感叹句。助感慨、讥刺、赞颂语气,可译为"了""啊"。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呜呼,烈矣!(《谭嗣同》)

  3.用于祈使句,助请求、劝勉、禁止语气,可译?quot;吧"。

  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毛遂自荐》)

  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信陵君窃符救赵》)

  4.用于疑问句末,助疑问语气。

  年几何矣?(《触龙说赵太后》)

  因

  1.用作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趁着""凭借","经过""通过"。例如: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后汉书o张衡传》)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例如:

  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相如因持壁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于

  "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对于""给""由于"等。例如:

  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在)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在……方面)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在……中)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向)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到)

  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左忠毅公逸事》从、自)

  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跟、同)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对、对于)

  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记王忠肃公翱事》给)

  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例如:

  良曰:"长于臣"。(《鸿门宴》)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例如: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

  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

  "受"等字和它相应。例如: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4.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一)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

  于是秦王不悦,为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

  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二)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说》在这职业上)


相关文章

  • 文言中虚词作用
  • 语助,即助词,指语言中不表示实在意义的虚词,包括但不限于焉.哉.乎.也. 虚词相对于实词来说,不能独立表达语义,只能配合实词来构成语法结构,因此显得不重要,但是,不用虚词或用不好虚词都会影响语义的表达.实词和虚词,好比说两位说相声的搭档,逗 ...查看


  • 古代汉语词汇学
  • 试论古汉语复音虚词的结构模式 虚词是汉语语法中极其活跃的因素.在古代汉语的虚词中, 虽然单音虚词占了大多数, 但复音虚词也是不容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 随着汉语词汇从单音到复音这个总趋势的不断发展, 复音虚词在虚词中的比重越来越大, 以 ...查看


  • 文言虚词在文中用法
  • 文言虚词在文中用法"的推断方法 一.典型实例对照比较法 在分析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时,比较简单的办法就是,熟记一些文言虚词的典型例子,将句子.意义和用法一同记住,在辨别的过程中,只需要将给定的句子与典型例句进行比较,就可以知道文言 ...查看


  • 推断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教师版)
  • 淮海中学高三语文组学案序号: 题目:推断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教师版)使用时间:月日 主备人:王汉同参与人:高三语文组 课题类型复习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的: 1.明确把握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在文言文阅读及高考中的重要性 2.掌握文言虚 ...查看


  • 孔颖达的语辞说
  • 作者:孙良明 山东师大学报:社科版 1995年09期 汉语虚词研究,源远流长.如<公羊传><谷梁传>解说"春秋书法"已表现出对虚词用法的说明①,宋代开始,"虚字"术语广为使用② ...查看


  • 虚词不虚:高中文言文虚词新运用
  • 虚词不虚:高中文言文虚词教学新运用                          深圳科学高中    罗佰方本文发表于<特区教育>随着高考改革逐步推进,教育工作者对学科素养的关注越来越强烈.语文学科的学科素养具体体现在语言上 ...查看


  • 文言虚词教案
  • 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教案(2014.3.5) ---回归课本,掌握方法 高三 邹鹏 [教学目标] 1.掌握<考纲>规定的十八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探究文言虚词的推断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文言虚词的用法判断. 2.树 ...查看


  • 高中语文 虚词用法复习 鲁人版
  • 语文:虚词用法复习(鲁人版) 教学要点: 1. 了解<考试说明>中列出的20个常见虚词及课本中系统介绍的其它虚词的用法. 2. 了解虚实多类的现象.3. 了解虚词的一词多用现象.4. 了解虚词的同类异词现象. 5. 区别句末虚词 ...查看


  •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
  •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 一.教学目的 引导学生学会整理归纳文言知识点 二. 教学重点,难点 整理归纳"之","而","以","其"," ...查看


  • 2016高三总复习课内文言虚词练习
  • 常用文言虚词练习 姓名 分数 写出下列句中加点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 1.门虽设而常关 2.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 .. 3.北救赵而西却秦 4.人非生而知之者, .. 5.骊山北构而西折 6.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 7.君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