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环境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自从人类诞生以来,就始终在环境之中并依赖于环境而生存,正如恩格斯指出:“人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 [1]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工业革命以来,环境问题的出现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本文将从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当代人类社会面临的环境问题,和应对环境问题的策略三大方面对环境问题展开论述。
一、传统发展观与环境问题的出现
发展是人类生存的永恒主题,但是科协技术和经济的迅猛发展,一方面将人类推进了一个历史上最为富饶的发达社会,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种种负面影响和困惑。长期以来,特别是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开始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产生巨大的物质力量后,人们总是把发展片面理解为科学技术的发达和国民生产总值(GDP)的增长。这种传统工业发展观滋生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忽视自然系统的承载能力
许多世纪以来,由于人们对自然界的本质的规律认识水平较低,生态知识有限,把环境、资源、生态等自然系统看作是取之不尽的原料库,向他索取越来越多的东西;把自然界看作是填不满的垃圾场,向它任意排放越来越多的对环境过程有害的废物。
2、没有考虑自然成本
传统的发展概念倾向于单向度地显示人类征服自然所获得的经济利润,没有考虑经济增长所付出的资源环境成本。
3、缺乏整体协调观念
由于人们对物质财富的无限追求,把发展片面地理解为经济的增长和生产效率的提高,将注意力集中在可能量度的诸经济指标上,如GDP,人均年收入,人均电话部数,进出口贸易总额等,似乎有了经济增长就有了一切。
由于传统发展观存在着上述种种弊端,当人们庆贺经济这棵大树结出累累硕果的同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却被破坏得千疮百孔。
二、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环境问题
(一)、历史上重大公害事件及环境污染损失
所谓公害,是指由于人类活动而引起的。环境污染和破坏,导致对公众的安全、健康、生命、财产和生活舒适性等造成的危害[2]。以下我们通过了解20世纪中叶一些工业化国家先后出现的一些公害事件更能集中了解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在众多的公害实践中,比较重大,具有代表性,且世界闻名也为我国人民熟知的八大事件,通称为“八大公害事件”。见下表1-1
表1-1 20世纪中叶国内国外八大公害事件
[3]
过去的公害事件都发生在工业发达国家,而新的公害事件却扩展到了发展中国家。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都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发展中国家遭受的损失更大。在20世纪80年代,发达国家的污染损失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4%左右,匈牙利、波兰等经济转型国家的污染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4%~7.7%。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破坏损失都在4%以上,有的超过了10%。详见下表1-2
表1-2 对一些国家的环境损害成本的估算
[4]
(二)、环境问题及其分类
环境问题是指作为中心事物的人类与作为周围事物的环境之间的矛盾[5]。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不可避免地对环境产生影响。这些影响有些是积极的,对环境起着改善和优化作用,有些是消极的,对环境起退化和破话作用。另外,自然环境也从某些方面(如严重的环境和自然灾害)限制
[6]
和破坏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上述人类与环境之间的消极影响就构成了环境问题。
从引起环境问题的根源考虑,可以将环境问题分为两类。由自然力引起的为原生环境问题,又称第一环境问题,主要有火山活动、地震、台风、洪水、干旱、滑坡等自然灾害问题。目前人类对这类环境问题的抵御能力还很弱。由人类活动引起的为次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二环境问题,可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大类。详见下图1-1。
原生:火山运动、地震、台风、洪涝、干旱、滑坡等
环境问题
次生环境污染污染:大气、水体、土壤。生物、放射性污染等 干扰:噪声、震动、电磁辐射等
生态污染:森林破坏、草原退化、水热平衡失调、沙漠化、盐碱化、
水土流失、物种灭绝等
图1-1 环境问题分类
原生和次生环境问题是相对的。它们常常相互影响,重叠发生,形成所谓的符合效应。例如,过量开采地下水有可能诱发地震,大面积毁坏森林可导致降雨量减少,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可使温室效应加剧,使地球气温上升,干旱加剧。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在传统发展观的驱使下,人类对自然的干扰程度日益加剧,第二类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正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越来越大的负面影响。
(三)、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人口膨胀和贫困 2、全球性大气问题
①全球气候变暖②臭氧层破坏③酸雨 3、生物多样性消失 4、全球水资源危机 5、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①森林锐减②土地沙漠化③土壤侵蚀④土壤积水和盐碱化 (四)、世界环境问题的启示
当前世界环境状况,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又不断出现了许多新的环境问题。而且,这些新出现的环境问题比老的环境问题,危害更大,防御也更困难。所以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的形势依然严峻。我们要关注、重视、研究国际上的重大环境问题,总结历史经验,吸取校训,更好地治理环境污染和保护生态系统。环境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它有许多共性,在一国发生,在其他国家也可能出现,这已被许多实例所证实。因此,我们要尽量缩短对环境问题认识上的差距,克服思想认识上滞后的弱点。总之,我们要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不断地采取适当的防御措施,以求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三、环境问题对策分析
长期以来,人类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往往只注重需求,而对环境供给能力及影响考虑较少,致使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当今世界正面临着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发展失衡的严峻挑战。正是这种背景下,人们提出了一个理想的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模式。表明人类的发展观念和发展思想发生了深刻改变,标志着人类文明即将步入一个可以被称之为“环境文明”的新的历史时代。
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世界共同的发展战略,作为一种划时代的思想,他正影响和改变着世界的进程和全人类的观念。可以说,可持续发展与每个国家、每个地区、甚至于每个人休戚相关。所谓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指改善和保护人类美好生活及其生态系统计划和行动的过程,是多个领域的发展战略的总称,他要使各方面的发展目标,尤其是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的目标相协调。
1、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
世界共同面临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其核心是人口、环境与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7]。具体措施分为一下三个方面。
①恢复增长和改变增长质量 ②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 ③在决策中纳入环境与经济因素 2、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
作为国家社会中的一员和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为保护环境做出了不懈努力。在世界银行和联合国环境开发署的支持下,我国先后完成了体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
研究方案,包括《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中国环境保护战略研究》《中国21世纪议程》等。归纳起来,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有以下几部分构成。
①人口战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开发人力资源 ②资源战略: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 ③环境战略:建立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环保机制 ④稳定战略:坚持社会和经济稳定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2][3][4][5][6][7]马克思、恩格斯,(197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四卷 中国人民出版社 王珍,(2006)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王亭、井文涌、何强,(1995) 《环境学导论》 清华大学出版社 皮尔斯、沃福德,(1996) 《世界无末日》 中国财经出版社 陈英旭,(2006) 《环境学》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祝怀新、林道辉,(2005) 《环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 《我们共同的未来》
当前的环境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自从人类诞生以来,就始终在环境之中并依赖于环境而生存,正如恩格斯指出:“人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 [1]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工业革命以来,环境问题的出现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本文将从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当代人类社会面临的环境问题,和应对环境问题的策略三大方面对环境问题展开论述。
一、传统发展观与环境问题的出现
发展是人类生存的永恒主题,但是科协技术和经济的迅猛发展,一方面将人类推进了一个历史上最为富饶的发达社会,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种种负面影响和困惑。长期以来,特别是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开始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产生巨大的物质力量后,人们总是把发展片面理解为科学技术的发达和国民生产总值(GDP)的增长。这种传统工业发展观滋生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忽视自然系统的承载能力
许多世纪以来,由于人们对自然界的本质的规律认识水平较低,生态知识有限,把环境、资源、生态等自然系统看作是取之不尽的原料库,向他索取越来越多的东西;把自然界看作是填不满的垃圾场,向它任意排放越来越多的对环境过程有害的废物。
2、没有考虑自然成本
传统的发展概念倾向于单向度地显示人类征服自然所获得的经济利润,没有考虑经济增长所付出的资源环境成本。
3、缺乏整体协调观念
由于人们对物质财富的无限追求,把发展片面地理解为经济的增长和生产效率的提高,将注意力集中在可能量度的诸经济指标上,如GDP,人均年收入,人均电话部数,进出口贸易总额等,似乎有了经济增长就有了一切。
由于传统发展观存在着上述种种弊端,当人们庆贺经济这棵大树结出累累硕果的同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却被破坏得千疮百孔。
二、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环境问题
(一)、历史上重大公害事件及环境污染损失
所谓公害,是指由于人类活动而引起的。环境污染和破坏,导致对公众的安全、健康、生命、财产和生活舒适性等造成的危害[2]。以下我们通过了解20世纪中叶一些工业化国家先后出现的一些公害事件更能集中了解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在众多的公害实践中,比较重大,具有代表性,且世界闻名也为我国人民熟知的八大事件,通称为“八大公害事件”。见下表1-1
表1-1 20世纪中叶国内国外八大公害事件
[3]
过去的公害事件都发生在工业发达国家,而新的公害事件却扩展到了发展中国家。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都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发展中国家遭受的损失更大。在20世纪80年代,发达国家的污染损失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4%左右,匈牙利、波兰等经济转型国家的污染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4%~7.7%。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破坏损失都在4%以上,有的超过了10%。详见下表1-2
表1-2 对一些国家的环境损害成本的估算
[4]
(二)、环境问题及其分类
环境问题是指作为中心事物的人类与作为周围事物的环境之间的矛盾[5]。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不可避免地对环境产生影响。这些影响有些是积极的,对环境起着改善和优化作用,有些是消极的,对环境起退化和破话作用。另外,自然环境也从某些方面(如严重的环境和自然灾害)限制
[6]
和破坏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上述人类与环境之间的消极影响就构成了环境问题。
从引起环境问题的根源考虑,可以将环境问题分为两类。由自然力引起的为原生环境问题,又称第一环境问题,主要有火山活动、地震、台风、洪水、干旱、滑坡等自然灾害问题。目前人类对这类环境问题的抵御能力还很弱。由人类活动引起的为次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二环境问题,可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大类。详见下图1-1。
原生:火山运动、地震、台风、洪涝、干旱、滑坡等
环境问题
次生环境污染污染:大气、水体、土壤。生物、放射性污染等 干扰:噪声、震动、电磁辐射等
生态污染:森林破坏、草原退化、水热平衡失调、沙漠化、盐碱化、
水土流失、物种灭绝等
图1-1 环境问题分类
原生和次生环境问题是相对的。它们常常相互影响,重叠发生,形成所谓的符合效应。例如,过量开采地下水有可能诱发地震,大面积毁坏森林可导致降雨量减少,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可使温室效应加剧,使地球气温上升,干旱加剧。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在传统发展观的驱使下,人类对自然的干扰程度日益加剧,第二类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正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越来越大的负面影响。
(三)、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人口膨胀和贫困 2、全球性大气问题
①全球气候变暖②臭氧层破坏③酸雨 3、生物多样性消失 4、全球水资源危机 5、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①森林锐减②土地沙漠化③土壤侵蚀④土壤积水和盐碱化 (四)、世界环境问题的启示
当前世界环境状况,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又不断出现了许多新的环境问题。而且,这些新出现的环境问题比老的环境问题,危害更大,防御也更困难。所以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的形势依然严峻。我们要关注、重视、研究国际上的重大环境问题,总结历史经验,吸取校训,更好地治理环境污染和保护生态系统。环境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它有许多共性,在一国发生,在其他国家也可能出现,这已被许多实例所证实。因此,我们要尽量缩短对环境问题认识上的差距,克服思想认识上滞后的弱点。总之,我们要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不断地采取适当的防御措施,以求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三、环境问题对策分析
长期以来,人类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往往只注重需求,而对环境供给能力及影响考虑较少,致使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当今世界正面临着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发展失衡的严峻挑战。正是这种背景下,人们提出了一个理想的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模式。表明人类的发展观念和发展思想发生了深刻改变,标志着人类文明即将步入一个可以被称之为“环境文明”的新的历史时代。
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世界共同的发展战略,作为一种划时代的思想,他正影响和改变着世界的进程和全人类的观念。可以说,可持续发展与每个国家、每个地区、甚至于每个人休戚相关。所谓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指改善和保护人类美好生活及其生态系统计划和行动的过程,是多个领域的发展战略的总称,他要使各方面的发展目标,尤其是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的目标相协调。
1、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
世界共同面临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其核心是人口、环境与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7]。具体措施分为一下三个方面。
①恢复增长和改变增长质量 ②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 ③在决策中纳入环境与经济因素 2、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
作为国家社会中的一员和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为保护环境做出了不懈努力。在世界银行和联合国环境开发署的支持下,我国先后完成了体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
研究方案,包括《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中国环境保护战略研究》《中国21世纪议程》等。归纳起来,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有以下几部分构成。
①人口战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开发人力资源 ②资源战略: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 ③环境战略:建立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环保机制 ④稳定战略:坚持社会和经济稳定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2][3][4][5][6][7]马克思、恩格斯,(197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四卷 中国人民出版社 王珍,(2006)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王亭、井文涌、何强,(1995) 《环境学导论》 清华大学出版社 皮尔斯、沃福德,(1996) 《世界无末日》 中国财经出版社 陈英旭,(2006) 《环境学》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祝怀新、林道辉,(2005) 《环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 《我们共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