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热点的形成与发展现状及舆论引导

理论月刊20∞年第4期

网络舆情热点的形成与发展、现状及舆论引导

G簿牡会黼,夭聿300191)

摘要:网络舆情热点是网民思想情绪和群众利益诉求在网络上的集中反映,是网民热切关注的聚焦点,是民众议论的集中点。反映出一个时期网民的所思所想。互联网在为社会个体自由表达个人意见、参与公共事务讨论提供便利条件的同时,也为一些有害信息和杂音噪音提供了传播渠道,网络舆情热点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何对网络真情热点进行有效的引导,使和谐的网络环境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重要作用。已成为网络舆情信息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网络舆情;规律;现状;舆论引导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A

姜月生洪

文章编号:1004_0544(2008)04印034_03

舆论是民众义,--j-于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具有影响力的意见,舆情则是民众关于现实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政治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而网络舆论是民众对于公共事务通过信息网络公开表达的具有影响力的意见.网络舆情就是民众通过互联网对政府管理以及现实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政治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田网络舆情热点则是网民思想。情绪和群众利益诉求在网上的集中反映。是网民热切关注的聚焦点。是民众议论的集中点。反映出一个时期网民的所思所想。网络舆情热点紧扣社会舆情,往往是社会重大事件,或是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很容易在短时间内引起网民广泛关注。对现实社会产生深刻影响。及时收集网络舆情热点,研究网络舆情热点形成和发展规律,准确把握网络舆情热点,对于正确引导网络舆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和人心安定,引导人们积极投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反映当今社会主要矛盾的事件的发生以及与国计民生相关的政策、法规出台。经媒体或网站论坛报道反映后,一般都会引起网民强烈关注与热烈讨论,并广泛传播开来。自

Z网络舆情热点的持续高涨。网络舆论热点形成后。由于网民的情绪、意见等不断高涨,使热点受关注的程度越来越高,影响越来越大,进而吸引更多的网民关注网上热点。这种高涨的态势根据热点问题受关注的程度。有的持续较短的时间。有的经历一个较长过程。

3.网络舆情热点的波动变化。网络舆情热点的发展过程并非总是直线式的上升或下降。某些时候。它会呈现出波浪式发展的轨迹,即发展到一定高潮后,会经历一定时期的萎缩或沉寂,但进而又出现新高潮,这样的波动过程甚至可能反复数次。舆情波动之所以产生。往往是由于在舆情热点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例如,出现了强大的外界阻力,暂时阻止了舆情的进一步高涨。

4.网络舆情热点的最终淡化或消落。热点持续一个时期后.逢新的事件涌现并产生新的刺激,多数网民就会自动转向新的目标。于是,原来的热点舆情便慢慢冷却。最终沉寂下来。当然,依照舆情自身的变动规律,那些影响深远、关系重大的事件对网民的刺激和引发的舆情,只能说是“阶段性沉寂”,一旦有新的诱因关联性的事件发生,极有可能被网民旧事重提,再度成为热点。

网络舆情热点主要通过电子邮件、新闻组、即时通讯、电子公告牌、博客、维客和其他社会性软件等来传播。

一、网络舆情热点的形成与发展

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网络舆情热点也是如此。由于引发舆情热点的问题或事件本身及其变化发展,以及网民情绪等因素的影响,网络舆情在与现实产生互动的过程中,会以不同的方式经历一个形成、高涨、波动和最终淡化的发展过程。

1.网络舆情热点的起始。网络舆情热点的形成,往往源于某些事件或问题的发生,也就是以某些具体的对象为依托。一些关系国家民族利益的事件、自然灾害事件、与弱势群体相关的事件、反映社会道德困惑的事件、

一34—

学一阑蝴…踟期

二、网络舆情热点的现状

恶劣的社会影响。Pl

3.西方意-bq形态入侵及舆论攻击。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网上的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变得非常复杂。阿西方反华势力大肆利用互联网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进行舆论渗透和文化入侵。“法轮功”、“民运”、“台独”、“藏独”、“疆独”分子等将网络视为“封不住、禁不止、打不断”的反华渠道.传播虚假信息,散布反动言论。他们建立网站和专门机构。雇佣网络写手,制造和利用网络谣言,对社会热点难点和敏感新闻进行炒作,恶毒攻击我国政治制度、歪曲领导人形象、抹煞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同时不遗余力地美化、渲染西方文明和制度,在意识形态、思想文化领域制造事端,形成了更大的舆论威胁。例如,在重庆“最牛钉子户”事件中,为了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网民通过网络发酵尽力放大事件的政治意义,境外一些媒体故意炒作。一般问题政治化,国内问题国际化。引发“蝴蝶效应”,使得以往简单平常的民事纠纷案发酵膨胀为世界瞩目的重大事件。

此外。一些网络舆情热点问题看似是所有人共同关注的焦点。但实际上可能只是个别人操纵、反复“灌水”炒作的结果。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随着经济市场化程度迅速提高和改革进一步深化。社会利益关系更趋多样、复杂,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益凸现。在这样的条件下,网络舆情热点层出不穷。涉及的地域非常宽广。涉及的内容也非常广泛。无论是国内重大事件,还是国际重大事件;无论是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还是各种政治观点和社会思潮;无论是网民对重要部署、重大决策、突发事件的思想反映,还是关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舆论动向,一经网络传播,就会立llP弓l起网民关注,形成网络舆情热点。如2007年的华南虎真伪事件、“5・30”股灾、山西黑砖窑、重庆最牛钉子户、超女唐笑怒踢武警、南京彭字案、猪肉涨价、郑筱萸案、汽油价格上涨、“嫦娥一号”奔月等都在网络媒体上引起网民强烈的反响和激烈的辩论.几乎形成了一4"-言论的“自由市场”。其中。很多具有建设性的看法和观点。甚至对有关部门的决策和施政产生了积极影响。但是。正如每个硬币都有两面一样。由小到数百大到上万个有主观意识的人的观点所形成的网络舆情更是充满着复杂性与多面性。除了主流的真实性与全面性外.网络舆情虚虚实实,情绪化表现突出,网络舆情热点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1.网络舆论情绪化。对于某些社会现象和热点问题,众多网友在网上会提出自己的认识和看法。这固然体现了网上舆论多元的特点,但另一方面,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一些网上发言缺乏理性。比较感性化和情绪化。甚至有些人把互联网作为发泄情绪的场所。值得注意的是,情绪化言论很容易得到众人的响应,从而引发有害舆论,具有很强的煽动性和破坏性。例如,人们把在生活中经历或耳闻的有关官员腐败、渎职现象传播上网,揭露问题的同时。可能会将个人局限性的认识经验与未经证实信息相联系,并使之绝对化。加之缺乏理性、负责任的舆论分析和疏导。会动摇更多人对社会公正的信心。而一些不负责任的话语极度张扬,甚至妨碍了社会秩序。

Z网络谣言与虚假报道。由于网络信息发布的便利性。以及网络信息审查与传统媒体的信息审查存在巨大的差异,导致网络上虚假信息发布非常容易。一些人出于某种动机,发表或转载虚假信息,像“高州事件”“香蕉事件”等突发性消息.有的直接发源于网络社区论坛、聊天室、帖吧,有的通过电子邮件、手机、博客等传播,信息参杂多元观点。极易造成歪曲、失真。同时。由于网络“开放性”及‘‘元边界性”。“网络谣言”比“现实社会”中的谣言传播速度更快。,-t-会影响范围更大,引起社会“恐慌”程度也更大,往往会造成群体的盲从与冲动。例如,2007年8月厦门得得网发布一篇帖文。捏造台风“圣帕”对厦门造成巨大破坏的事实,引起人们的恐慌,造成了

三、网络舆情热点的舆论引导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复杂的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现状,要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网络阵地,化被动应对为主动引导,掌握话语权,运用正确方法,注重形成合力,切实提高网络舆情热点的舆论引导能力。牢牢把握引导网络舆情的主动权。否则,一旦把握不好,就容易造成舆论失控。影响社会稳定。

1.及时捕捉网络舆情热点。增强对有关热点的预见性。通过对网络舆情形成发展规律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网络舆情热点的出现是有规律的。也是能够预测和把握的。因而。我们要善于将小事件放到大背景下观察,提前预测。增强对有关热点的预见性。“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菝之末”(战国・宋玉《风赋》),重要热点的出现,往往有一定的征兆。这就要求我们的工作由原来的被动应付转为主动出击.在小热点演变成大热点之前、新热点拖成老热点之前、简单热点衍化成复杂热点之前。发现苗头和倾向,做好预测。只有这样。才能使网络舆情热点的舆论引导工作更加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保证网络舆论的健康发展。

2以重大突发事件为契机,争取舆论引导“第一落点”。在-6'-天多元化的大众传播环境里,信息不透明、不公开在网民心目中就极易被认为“有猫腻”。产生不良的心理影响。可见,公开、快速、畅通的信息渠道是引导网络舆论的必要法宝,据以往的工作经验,社会上的突发事件一

一35—

理论月刊2008年第4期

经发生,一般2至3小时后就可在网上出现,6小时后就可被多家网站转载,24小时后在网上的跟贴和讨论就可达到高潮。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谣言扩散的过程正是新闻媒体保持沉默的过程,正面的声音如果跟不上,负面信息就会乘虚而入。因此,网络媒体要利用网络传播快捷性特点。发挥自身优势,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及时与相关部门主动沟通,力争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及时发出正面声音,做到关键时候不“失语”,使“谣言止于事实”。稳定民众情绪,避免社会恐慌。同时,针对网民最为关心、质疑最多的问题,请专家学者解答,或请相关部门直接与网民对话交流。及时进行后续报道,利用网络的海量性推出专题,通过准确、客观、全面的报道。向社会提供全方位信息,满足不同社会群体不同层次的信息需求。消除可能产生负面舆论热点的信息盲点。

3.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以正面舆论压倒负面舆论。互联网已成为重要的思想舆论新阵地和舆论斗争的新领域。网络宣传必须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注意用正面宣传主动为社会舆论“设置议程”,用正面宣传挤压各种噪音杂音的生存空间,用正面声音消解各种错误、反动观点的不良影响。尤其是面对一些社会重大事件,必须采取审慎的态度。报道务求客观、真实、全面、公允,避免偏听偏信,避免信息不对称,避免误导社会视听,避免添乱。要注意区分几种不同性质的舆论:一是普通群众对重大事件和热点问题的正常关注,对解决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合理诉求;二是集中于社会阴暗面、腐败案件、突发事件等各种负面的、偏激的言论;三是境内外敌对势力散布的反动言论。以及借各种热点难点问题和突发事件对我进行的恶意攻击。对于第一种,我们要抓正面宣传,加强疏导和引导,有针对性地宣传中央的有关政策。多做化解矛盾、理顺情绪的工作。对第二种,我们要迅速地对曲解的事实进行澄清,对偏激的言论进行循循善诱的引导。对于第三种,我们要抓舆论斗争。对敌对势力造谣污蔑。要及时辟谣、予以澄清;对攻击性言论,要进行有力批驳;特别是在突发事件、群体性事件发生时。对境内外敌对分子在网上散布的煽动闹事的言论,要及时发现。揭穿其险恶用心和不可告人的目的。

的方向。这是因为传统新闻媒体与人们的关系已经存在相当长时间。人们对它们已有了较多的依赖与信任,特别是一些大的新闻机构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已经相当牢固。所以,当人们在网上要获得新闻信息时,总还会是天然地把传统媒体特别是有影响力的传统媒体经营的

站点作为主要甚至是首要选择。啭统媒体本身所具有

的公信力、权威性和可靠性,可对网络舆论进行选择、过滤、放大,调控网络舆论的导向。近年来,许多引起社会关注和政府重视的事件。都是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相互推动的产物。

5.培养网上“意见领袖”。引导网民自我教育。“意见领袖”(opinionleader)又称舆论领袖。通常指在信息传递和人际互动过程中少数具有影响力、活动力,既非选举产生又无名号的人。这些人是大众传播中的评论员、转达者,是组织传播中的闸门、滤网,是人际沟通中的“小广播”和“大喇叭”。他们既有着负面影响。又能发挥积极作用。网上就有一批“意见领袖”。他们热衷利用网络平台展示自己,以此来贴近和影响网民。但网上不少“意见领袖”的价值观与我们所倡导的主流价值观有一定距离。网上舆论易受少数人控制。当网络上出现大量虚假信息和极端言论,网民对于权威言论有较强的依赖感,需要“意见领袖”解疑释惑。我们在网上舆论引导和斗争中,要把培养和争夺“网上意见领袖”作为一项长期工作。一方面,更多地关注现有网上“意见领袖”,争取一些网上“意见领袖”为我所用。另一方面抓紧培育我们自己的网上“意见领袖”,通过“意见领袖”来引导网络舆论,强化主流舆论,争取中性舆论,孤立反动言论;要注意发现和团结那些关心党和国家大事、观点立场正确、发贴量大、有一定号召力和影响力的“高级网民”为我所用.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通过网民引导网民。用网民自己的声音引导、感染网民.实现网民自我教育、自我引导,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参考文献:

【1】范鹏,魏胜文,魏琦.2006-2007年甘肃省舆情分析与预测咖.甘

肃人民出版社.2006.

圆中共中央宣传部舆情信息局.舆情信怠工作概论嗍.北京:学习

出版社.2006.

p】厦门一网站散布“圣帕”谣言被查处口川.人民日报,2007-08-22.

4.推动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良性互动.相互放大正面舆论。一方面,网络的海量性、即时性、数字化等特性,使网络媒体通过链接、专题等形式把传统媒体的相关报道和不同的观点、评论集纳在一起,并通过选择、强调和再呈现.构建一个事件的全景图以及观点的大碰撞。网络媒体还通过论坛、言论栏目。就传统媒体报道的热点或重大问题,设置话题,组织网民展开讨论,进而迅速形成网上舆论。在某种程度上,网络舆论既引发自传统媒体,又集中和放大传统媒体舆论。粤另一方面,传统媒体可以通过对传播效果的控制,来引导网络舆论发展

【4】中共中央宣传部舆情信息局.真情信息汇集分析机制研究嗍.北

京:学习出版社.2006.

嘲曾德保.营造网上正面舆论强势的几点思考【N】.中华新闻报,

,.2007-08-15.

【q李琼瑶.网络舆论的现状及引导13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双月刊)。

2006,(2).

责任编辑李萍

一36一

网络舆情热点的形成与发展、现状及舆论引导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引用次数:

姜胜洪

天津社会科学院,天津,300191理论月刊

THEORY MONTHLY2008,(4)2次

参考文献(6条)

1.范鹏.魏胜文.魏琦 2006-2007年甘肃省舆情分析与预测 20062.中共中央宣传部舆情信息局 舆情信息工作概论 20063.厦门一网站散布"圣帕"谣言被查处 2007

4.中共中央宣传部舆情信息局 真情信息汇集分析机制研究 20065.曾德保 营造网上正面舆论强势的几点思考 2007

6.李琼瑶 网络舆论的现状及引导[期刊论文]-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06(2)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 高校网络舆情研判与控制的若干思考 -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09(9)

在高校开展大学生群体网络舆情研判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善学校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大学生网络舆情内涵及其运行特征的浅析,探索大学生网络舆情的规律,形成一套完善的管理体制,构建网络舆情研判运转系统,以促进高校大学生群体网络舆情研判制度的建立与应用.

2.学位论文 齐勇 高校网络舆情的形成与引导 2007

网络舆情是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热点”问题所表现的有一定影响力、带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的情况。近期的一些高校突发事件很多是由网络上的讨论聚集成焦点而引发的,它不仅形成迅速,而且对校园的管理产生重大影响。 网络舆情具有形成情景的虚拟性、主体身份的特殊性、内容的多元性和分散性等特点,它由网络论坛、学校的中介性社会事项、舆情空间等要素构成。高校网络舆情在产生、发展、变化和结束过程中表现出一些规律,同时高校网络舆情在发展和变化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重要的现象。 在当前网络论坛日益成为高校学生交流主要阵地的情况下,高校网络舆情的一些新特点给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网络舆情作用的凸现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树立阵地意识,网络舆情内容的多元性、分散性特点又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提高针对性,高校网络舆情主体身份的特殊性还要求思想政治教育重视学生的关注热点。本文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对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几点对策,以期为高校校园的和谐发展提供一些可行的建议,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育人和管理中的作用,找出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功能。

3.期刊论文 纪红.马小洁.JI Hong.MA Xiao-jie 论网络舆情的搜集、分析和引导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6)

从掌握网上舆论主动权的角度,探讨了网络舆情的搜集、分析以及引导网络舆情的方法.搜集网上舆情要正确把握网络舆情的生成规律,清楚了解网络舆情的存在空间,分析网上舆情要通晓社会思潮和复杂形势,引导网上舆情要做好信息发布等基础性工作.

4.学位论文 秦微琼 网络舆情对政府形象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 2008

社会发展已经进入网络时代,我们可以感受到网络正以惊人的速度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样一种深刻的变革下,网络时代的鲜明特点和独有规律对社会公共管理也势必产生巨大的影响力。 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政府职能正处于一个转型阶段,政府的角色定位和公共管理职能距离发达国家标准还有很大差距,政府在公共管理中的一些传统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使得作为社会公共管理主体的政府在应对和处置网络舆情形成的客观影响力方面经常显得捉襟见肘,特别是无法妥善应对社会突发事件以及由此产生的网络舆情危机,往往结果就是造成了相当的社会负面效应,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形象。 本文运用公共管理学及网络传播学基本原理和方法,对网络舆情这一网络“虚拟社会”的产物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研究,在充分论证政府形象在公共管理中的重要意义的基础上,提出了网络舆情与塑造政府形象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明确了正确应对网络舆情在公共管理领域的重要意义和对管理效果的重大影响力。其实是对网络舆情影响政府形象塑造的机理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以理论与案例实证相结合的形式,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包括通过正确面对现状、积极响应、主动引导在内的一系列措施合理处理两者关系,妥善驾驭网络舆情,切实提升政府形象的满意度。

5.期刊论文 贾举 基于"耗散结构理论"对网络舆情有序化控制和引导的思考 -东南传播2009(3)

网络舆情系统是一个自我结构、自我发展、按自己的规律运行的自组织系统,同时网络舆情系统又具备着自组织系统的"耗散结构性".如何对网络舆情的走向采取科学的控制策略,如何引导网络舆情从无序的混沌状态转变到一种时空或功能上有序的新状态,都面临着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向."耗散结构理论"作为一种自组织系统学说,为我们就网络舆情系统的合理控制和正确引导提供了一种思考路径.

6.学位论文 戴媛 我国网络舆情安全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2008

开放的互联网以其交流便捷、传播迅速等显著特征成为反映社情民意最常用的窗口: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的实时晴雨表。但是,网络舆情的自由化与多元化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不采取有效的管理方法和手段,会给社会舆论安全、国家稳定与和谐带来消极影响。近几年我国通过网络爆发的重大舆情事件激增,使得网络舆情安全监管和预警形势极为严峻,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构建网络舆情安全评估指标体系为网络舆情分析及预警技术与应用系统的实现和应用提供了一个系统化、整体性的基础性平台,帮助政府和国家舆情监管等业务部门及时发现可能给国家舆情安全带来灾难性后果的舆情信息并做出预警,防范负面网络舆情危害社会于未然。 本文在说明了网络舆情安全体系这一开放复杂大系统具有的自组织行为与蝴蝶效应这两个重要特性的基础上,利用系统工程的研究方法对影响我国网络舆情安全的目标、要素、布局结构和动态变化规律进行了较为深入地分析,并将“舆情”这一通过社会层面定性描述的概念与“网络”这一通过技术层面定量表征的概念有机地契合起来,构建了网络舆情信息在传播扩散、民众关注、内容敏感性、态度倾向性四个维度下的安全评估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安全评估模 型,并通过“三鹿奶粉”事件所形成的网络舆情这一实例对模型进行了验证,证明了该模型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适用性。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填补了我国网络舆情安全评估指标体系研究的空白,将已有的网络舆情关键技术与从国家舆情监控的战略需求出发设计的系统较好地融合起来。指标体系中各层级指标的选取将舆情的演变规律与互联网技术的表征有机地结合,并采用定量评估方法实现了网络舆情安全态势的客观评估。 关键词:网络舆情,安全评估,指标体系,模糊综

7.期刊论文 王健 高校网络舆情的监测与引导 -信息网络安全2009(3)

在互联网日益成为舆论主阵地的情况下,网络舆情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在网络虚拟空间的延伸和表现,有其形成的模式与规律,并反映和表达了一定的社情民意.高校网络舆情主要涉及社会稳定、校园安全、学校声誉、师生权益、管理决策等内容.高校可以通过建立网络政工队伍、设置新闻发言人、培养"论坛领袖",实施地校联动,开展网络德育,推进校务公开,建立信息处理与反馈机制等措施,监控与引导网络舆情,进一步推动和谐校园建设.

8.期刊论文 薛琴 和谐社会下公安机关网络舆情引导策略研究 -警察技术2009(6)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舆情日趋复杂,甚至有时成为重大群体性事件的导火索,加强公安机关对网络舆情的研究工作刻不容缓.为更好地构建和谐社会,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文章阐述了网络舆情的含义和特点,分析了网络舆情发展规律,提出了公安机关对网络舆情进行引导的策略和方法.

9.期刊论文 谢海光.陈中润.XIE Hai-guang.CHEN Zhong-run 互联网内容及舆情深度分析模式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25(3)

互联网内容及舆情核心元素主要包括热点、焦点、敏点、频点等方面,其中热点是最基本的判据.校园公共安全危机管理案例表明,青年学生对校园公共事件的敏感、担忧和思索往往首先演绎为互联网内容及舆情热点.互联网内容及舆情深度分析模式,有助于更客观地解读政治、社会和文化现象,把握网络传播规律.

10.期刊论文 张合斌 高校校园网络社区舆情形成及特征研究 -东南传播2009(11)

大学生作为网络媒体的主要参与者,在网络舆情的产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打造和谐健康的校园网络社区舆情环境是创建文明校园的一个关键途径.本文从校园网络社区的特征出发,分析了校园网络舆情的相关规律、形成过程及其广泛的社会化意义.并以此说明了对校园网络社区舆情进行积极监控和引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引证文献(2条)

1.李俊逢 网络舆情的临战引导——基于哈尔滨警察与大学生互殴事件的分析[期刊论文]-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9(2)

2.李俊逢 网络舆情的临战引导——基于哈尔滨警察与大学生互殴事件的分析[期刊论文]-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9(2)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llyk200804009.aspx

下载时间:2010年3月14日

理论月刊20∞年第4期

网络舆情热点的形成与发展、现状及舆论引导

G簿牡会黼,夭聿300191)

摘要:网络舆情热点是网民思想情绪和群众利益诉求在网络上的集中反映,是网民热切关注的聚焦点,是民众议论的集中点。反映出一个时期网民的所思所想。互联网在为社会个体自由表达个人意见、参与公共事务讨论提供便利条件的同时,也为一些有害信息和杂音噪音提供了传播渠道,网络舆情热点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何对网络真情热点进行有效的引导,使和谐的网络环境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重要作用。已成为网络舆情信息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网络舆情;规律;现状;舆论引导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A

姜月生洪

文章编号:1004_0544(2008)04印034_03

舆论是民众义,--j-于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具有影响力的意见,舆情则是民众关于现实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政治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而网络舆论是民众对于公共事务通过信息网络公开表达的具有影响力的意见.网络舆情就是民众通过互联网对政府管理以及现实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政治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田网络舆情热点则是网民思想。情绪和群众利益诉求在网上的集中反映。是网民热切关注的聚焦点。是民众议论的集中点。反映出一个时期网民的所思所想。网络舆情热点紧扣社会舆情,往往是社会重大事件,或是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很容易在短时间内引起网民广泛关注。对现实社会产生深刻影响。及时收集网络舆情热点,研究网络舆情热点形成和发展规律,准确把握网络舆情热点,对于正确引导网络舆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和人心安定,引导人们积极投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反映当今社会主要矛盾的事件的发生以及与国计民生相关的政策、法规出台。经媒体或网站论坛报道反映后,一般都会引起网民强烈关注与热烈讨论,并广泛传播开来。自

Z网络舆情热点的持续高涨。网络舆论热点形成后。由于网民的情绪、意见等不断高涨,使热点受关注的程度越来越高,影响越来越大,进而吸引更多的网民关注网上热点。这种高涨的态势根据热点问题受关注的程度。有的持续较短的时间。有的经历一个较长过程。

3.网络舆情热点的波动变化。网络舆情热点的发展过程并非总是直线式的上升或下降。某些时候。它会呈现出波浪式发展的轨迹,即发展到一定高潮后,会经历一定时期的萎缩或沉寂,但进而又出现新高潮,这样的波动过程甚至可能反复数次。舆情波动之所以产生。往往是由于在舆情热点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例如,出现了强大的外界阻力,暂时阻止了舆情的进一步高涨。

4.网络舆情热点的最终淡化或消落。热点持续一个时期后.逢新的事件涌现并产生新的刺激,多数网民就会自动转向新的目标。于是,原来的热点舆情便慢慢冷却。最终沉寂下来。当然,依照舆情自身的变动规律,那些影响深远、关系重大的事件对网民的刺激和引发的舆情,只能说是“阶段性沉寂”,一旦有新的诱因关联性的事件发生,极有可能被网民旧事重提,再度成为热点。

网络舆情热点主要通过电子邮件、新闻组、即时通讯、电子公告牌、博客、维客和其他社会性软件等来传播。

一、网络舆情热点的形成与发展

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网络舆情热点也是如此。由于引发舆情热点的问题或事件本身及其变化发展,以及网民情绪等因素的影响,网络舆情在与现实产生互动的过程中,会以不同的方式经历一个形成、高涨、波动和最终淡化的发展过程。

1.网络舆情热点的起始。网络舆情热点的形成,往往源于某些事件或问题的发生,也就是以某些具体的对象为依托。一些关系国家民族利益的事件、自然灾害事件、与弱势群体相关的事件、反映社会道德困惑的事件、

一34—

学一阑蝴…踟期

二、网络舆情热点的现状

恶劣的社会影响。Pl

3.西方意-bq形态入侵及舆论攻击。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网上的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变得非常复杂。阿西方反华势力大肆利用互联网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进行舆论渗透和文化入侵。“法轮功”、“民运”、“台独”、“藏独”、“疆独”分子等将网络视为“封不住、禁不止、打不断”的反华渠道.传播虚假信息,散布反动言论。他们建立网站和专门机构。雇佣网络写手,制造和利用网络谣言,对社会热点难点和敏感新闻进行炒作,恶毒攻击我国政治制度、歪曲领导人形象、抹煞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同时不遗余力地美化、渲染西方文明和制度,在意识形态、思想文化领域制造事端,形成了更大的舆论威胁。例如,在重庆“最牛钉子户”事件中,为了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网民通过网络发酵尽力放大事件的政治意义,境外一些媒体故意炒作。一般问题政治化,国内问题国际化。引发“蝴蝶效应”,使得以往简单平常的民事纠纷案发酵膨胀为世界瞩目的重大事件。

此外。一些网络舆情热点问题看似是所有人共同关注的焦点。但实际上可能只是个别人操纵、反复“灌水”炒作的结果。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随着经济市场化程度迅速提高和改革进一步深化。社会利益关系更趋多样、复杂,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益凸现。在这样的条件下,网络舆情热点层出不穷。涉及的地域非常宽广。涉及的内容也非常广泛。无论是国内重大事件,还是国际重大事件;无论是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还是各种政治观点和社会思潮;无论是网民对重要部署、重大决策、突发事件的思想反映,还是关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舆论动向,一经网络传播,就会立llP弓l起网民关注,形成网络舆情热点。如2007年的华南虎真伪事件、“5・30”股灾、山西黑砖窑、重庆最牛钉子户、超女唐笑怒踢武警、南京彭字案、猪肉涨价、郑筱萸案、汽油价格上涨、“嫦娥一号”奔月等都在网络媒体上引起网民强烈的反响和激烈的辩论.几乎形成了一4"-言论的“自由市场”。其中。很多具有建设性的看法和观点。甚至对有关部门的决策和施政产生了积极影响。但是。正如每个硬币都有两面一样。由小到数百大到上万个有主观意识的人的观点所形成的网络舆情更是充满着复杂性与多面性。除了主流的真实性与全面性外.网络舆情虚虚实实,情绪化表现突出,网络舆情热点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1.网络舆论情绪化。对于某些社会现象和热点问题,众多网友在网上会提出自己的认识和看法。这固然体现了网上舆论多元的特点,但另一方面,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一些网上发言缺乏理性。比较感性化和情绪化。甚至有些人把互联网作为发泄情绪的场所。值得注意的是,情绪化言论很容易得到众人的响应,从而引发有害舆论,具有很强的煽动性和破坏性。例如,人们把在生活中经历或耳闻的有关官员腐败、渎职现象传播上网,揭露问题的同时。可能会将个人局限性的认识经验与未经证实信息相联系,并使之绝对化。加之缺乏理性、负责任的舆论分析和疏导。会动摇更多人对社会公正的信心。而一些不负责任的话语极度张扬,甚至妨碍了社会秩序。

Z网络谣言与虚假报道。由于网络信息发布的便利性。以及网络信息审查与传统媒体的信息审查存在巨大的差异,导致网络上虚假信息发布非常容易。一些人出于某种动机,发表或转载虚假信息,像“高州事件”“香蕉事件”等突发性消息.有的直接发源于网络社区论坛、聊天室、帖吧,有的通过电子邮件、手机、博客等传播,信息参杂多元观点。极易造成歪曲、失真。同时。由于网络“开放性”及‘‘元边界性”。“网络谣言”比“现实社会”中的谣言传播速度更快。,-t-会影响范围更大,引起社会“恐慌”程度也更大,往往会造成群体的盲从与冲动。例如,2007年8月厦门得得网发布一篇帖文。捏造台风“圣帕”对厦门造成巨大破坏的事实,引起人们的恐慌,造成了

三、网络舆情热点的舆论引导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复杂的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现状,要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网络阵地,化被动应对为主动引导,掌握话语权,运用正确方法,注重形成合力,切实提高网络舆情热点的舆论引导能力。牢牢把握引导网络舆情的主动权。否则,一旦把握不好,就容易造成舆论失控。影响社会稳定。

1.及时捕捉网络舆情热点。增强对有关热点的预见性。通过对网络舆情形成发展规律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网络舆情热点的出现是有规律的。也是能够预测和把握的。因而。我们要善于将小事件放到大背景下观察,提前预测。增强对有关热点的预见性。“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菝之末”(战国・宋玉《风赋》),重要热点的出现,往往有一定的征兆。这就要求我们的工作由原来的被动应付转为主动出击.在小热点演变成大热点之前、新热点拖成老热点之前、简单热点衍化成复杂热点之前。发现苗头和倾向,做好预测。只有这样。才能使网络舆情热点的舆论引导工作更加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保证网络舆论的健康发展。

2以重大突发事件为契机,争取舆论引导“第一落点”。在-6'-天多元化的大众传播环境里,信息不透明、不公开在网民心目中就极易被认为“有猫腻”。产生不良的心理影响。可见,公开、快速、畅通的信息渠道是引导网络舆论的必要法宝,据以往的工作经验,社会上的突发事件一

一35—

理论月刊2008年第4期

经发生,一般2至3小时后就可在网上出现,6小时后就可被多家网站转载,24小时后在网上的跟贴和讨论就可达到高潮。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谣言扩散的过程正是新闻媒体保持沉默的过程,正面的声音如果跟不上,负面信息就会乘虚而入。因此,网络媒体要利用网络传播快捷性特点。发挥自身优势,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及时与相关部门主动沟通,力争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及时发出正面声音,做到关键时候不“失语”,使“谣言止于事实”。稳定民众情绪,避免社会恐慌。同时,针对网民最为关心、质疑最多的问题,请专家学者解答,或请相关部门直接与网民对话交流。及时进行后续报道,利用网络的海量性推出专题,通过准确、客观、全面的报道。向社会提供全方位信息,满足不同社会群体不同层次的信息需求。消除可能产生负面舆论热点的信息盲点。

3.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以正面舆论压倒负面舆论。互联网已成为重要的思想舆论新阵地和舆论斗争的新领域。网络宣传必须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注意用正面宣传主动为社会舆论“设置议程”,用正面宣传挤压各种噪音杂音的生存空间,用正面声音消解各种错误、反动观点的不良影响。尤其是面对一些社会重大事件,必须采取审慎的态度。报道务求客观、真实、全面、公允,避免偏听偏信,避免信息不对称,避免误导社会视听,避免添乱。要注意区分几种不同性质的舆论:一是普通群众对重大事件和热点问题的正常关注,对解决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合理诉求;二是集中于社会阴暗面、腐败案件、突发事件等各种负面的、偏激的言论;三是境内外敌对势力散布的反动言论。以及借各种热点难点问题和突发事件对我进行的恶意攻击。对于第一种,我们要抓正面宣传,加强疏导和引导,有针对性地宣传中央的有关政策。多做化解矛盾、理顺情绪的工作。对第二种,我们要迅速地对曲解的事实进行澄清,对偏激的言论进行循循善诱的引导。对于第三种,我们要抓舆论斗争。对敌对势力造谣污蔑。要及时辟谣、予以澄清;对攻击性言论,要进行有力批驳;特别是在突发事件、群体性事件发生时。对境内外敌对分子在网上散布的煽动闹事的言论,要及时发现。揭穿其险恶用心和不可告人的目的。

的方向。这是因为传统新闻媒体与人们的关系已经存在相当长时间。人们对它们已有了较多的依赖与信任,特别是一些大的新闻机构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已经相当牢固。所以,当人们在网上要获得新闻信息时,总还会是天然地把传统媒体特别是有影响力的传统媒体经营的

站点作为主要甚至是首要选择。啭统媒体本身所具有

的公信力、权威性和可靠性,可对网络舆论进行选择、过滤、放大,调控网络舆论的导向。近年来,许多引起社会关注和政府重视的事件。都是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相互推动的产物。

5.培养网上“意见领袖”。引导网民自我教育。“意见领袖”(opinionleader)又称舆论领袖。通常指在信息传递和人际互动过程中少数具有影响力、活动力,既非选举产生又无名号的人。这些人是大众传播中的评论员、转达者,是组织传播中的闸门、滤网,是人际沟通中的“小广播”和“大喇叭”。他们既有着负面影响。又能发挥积极作用。网上就有一批“意见领袖”。他们热衷利用网络平台展示自己,以此来贴近和影响网民。但网上不少“意见领袖”的价值观与我们所倡导的主流价值观有一定距离。网上舆论易受少数人控制。当网络上出现大量虚假信息和极端言论,网民对于权威言论有较强的依赖感,需要“意见领袖”解疑释惑。我们在网上舆论引导和斗争中,要把培养和争夺“网上意见领袖”作为一项长期工作。一方面,更多地关注现有网上“意见领袖”,争取一些网上“意见领袖”为我所用。另一方面抓紧培育我们自己的网上“意见领袖”,通过“意见领袖”来引导网络舆论,强化主流舆论,争取中性舆论,孤立反动言论;要注意发现和团结那些关心党和国家大事、观点立场正确、发贴量大、有一定号召力和影响力的“高级网民”为我所用.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通过网民引导网民。用网民自己的声音引导、感染网民.实现网民自我教育、自我引导,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参考文献:

【1】范鹏,魏胜文,魏琦.2006-2007年甘肃省舆情分析与预测咖.甘

肃人民出版社.2006.

圆中共中央宣传部舆情信息局.舆情信怠工作概论嗍.北京:学习

出版社.2006.

p】厦门一网站散布“圣帕”谣言被查处口川.人民日报,2007-08-22.

4.推动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良性互动.相互放大正面舆论。一方面,网络的海量性、即时性、数字化等特性,使网络媒体通过链接、专题等形式把传统媒体的相关报道和不同的观点、评论集纳在一起,并通过选择、强调和再呈现.构建一个事件的全景图以及观点的大碰撞。网络媒体还通过论坛、言论栏目。就传统媒体报道的热点或重大问题,设置话题,组织网民展开讨论,进而迅速形成网上舆论。在某种程度上,网络舆论既引发自传统媒体,又集中和放大传统媒体舆论。粤另一方面,传统媒体可以通过对传播效果的控制,来引导网络舆论发展

【4】中共中央宣传部舆情信息局.真情信息汇集分析机制研究嗍.北

京:学习出版社.2006.

嘲曾德保.营造网上正面舆论强势的几点思考【N】.中华新闻报,

,.2007-08-15.

【q李琼瑶.网络舆论的现状及引导13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双月刊)。

2006,(2).

责任编辑李萍

一36一

网络舆情热点的形成与发展、现状及舆论引导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引用次数:

姜胜洪

天津社会科学院,天津,300191理论月刊

THEORY MONTHLY2008,(4)2次

参考文献(6条)

1.范鹏.魏胜文.魏琦 2006-2007年甘肃省舆情分析与预测 20062.中共中央宣传部舆情信息局 舆情信息工作概论 20063.厦门一网站散布"圣帕"谣言被查处 2007

4.中共中央宣传部舆情信息局 真情信息汇集分析机制研究 20065.曾德保 营造网上正面舆论强势的几点思考 2007

6.李琼瑶 网络舆论的现状及引导[期刊论文]-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06(2)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 高校网络舆情研判与控制的若干思考 -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09(9)

在高校开展大学生群体网络舆情研判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善学校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大学生网络舆情内涵及其运行特征的浅析,探索大学生网络舆情的规律,形成一套完善的管理体制,构建网络舆情研判运转系统,以促进高校大学生群体网络舆情研判制度的建立与应用.

2.学位论文 齐勇 高校网络舆情的形成与引导 2007

网络舆情是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热点”问题所表现的有一定影响力、带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的情况。近期的一些高校突发事件很多是由网络上的讨论聚集成焦点而引发的,它不仅形成迅速,而且对校园的管理产生重大影响。 网络舆情具有形成情景的虚拟性、主体身份的特殊性、内容的多元性和分散性等特点,它由网络论坛、学校的中介性社会事项、舆情空间等要素构成。高校网络舆情在产生、发展、变化和结束过程中表现出一些规律,同时高校网络舆情在发展和变化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重要的现象。 在当前网络论坛日益成为高校学生交流主要阵地的情况下,高校网络舆情的一些新特点给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网络舆情作用的凸现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树立阵地意识,网络舆情内容的多元性、分散性特点又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提高针对性,高校网络舆情主体身份的特殊性还要求思想政治教育重视学生的关注热点。本文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对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几点对策,以期为高校校园的和谐发展提供一些可行的建议,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育人和管理中的作用,找出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功能。

3.期刊论文 纪红.马小洁.JI Hong.MA Xiao-jie 论网络舆情的搜集、分析和引导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6)

从掌握网上舆论主动权的角度,探讨了网络舆情的搜集、分析以及引导网络舆情的方法.搜集网上舆情要正确把握网络舆情的生成规律,清楚了解网络舆情的存在空间,分析网上舆情要通晓社会思潮和复杂形势,引导网上舆情要做好信息发布等基础性工作.

4.学位论文 秦微琼 网络舆情对政府形象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 2008

社会发展已经进入网络时代,我们可以感受到网络正以惊人的速度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样一种深刻的变革下,网络时代的鲜明特点和独有规律对社会公共管理也势必产生巨大的影响力。 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政府职能正处于一个转型阶段,政府的角色定位和公共管理职能距离发达国家标准还有很大差距,政府在公共管理中的一些传统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使得作为社会公共管理主体的政府在应对和处置网络舆情形成的客观影响力方面经常显得捉襟见肘,特别是无法妥善应对社会突发事件以及由此产生的网络舆情危机,往往结果就是造成了相当的社会负面效应,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形象。 本文运用公共管理学及网络传播学基本原理和方法,对网络舆情这一网络“虚拟社会”的产物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研究,在充分论证政府形象在公共管理中的重要意义的基础上,提出了网络舆情与塑造政府形象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明确了正确应对网络舆情在公共管理领域的重要意义和对管理效果的重大影响力。其实是对网络舆情影响政府形象塑造的机理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以理论与案例实证相结合的形式,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包括通过正确面对现状、积极响应、主动引导在内的一系列措施合理处理两者关系,妥善驾驭网络舆情,切实提升政府形象的满意度。

5.期刊论文 贾举 基于"耗散结构理论"对网络舆情有序化控制和引导的思考 -东南传播2009(3)

网络舆情系统是一个自我结构、自我发展、按自己的规律运行的自组织系统,同时网络舆情系统又具备着自组织系统的"耗散结构性".如何对网络舆情的走向采取科学的控制策略,如何引导网络舆情从无序的混沌状态转变到一种时空或功能上有序的新状态,都面临着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向."耗散结构理论"作为一种自组织系统学说,为我们就网络舆情系统的合理控制和正确引导提供了一种思考路径.

6.学位论文 戴媛 我国网络舆情安全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2008

开放的互联网以其交流便捷、传播迅速等显著特征成为反映社情民意最常用的窗口: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的实时晴雨表。但是,网络舆情的自由化与多元化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不采取有效的管理方法和手段,会给社会舆论安全、国家稳定与和谐带来消极影响。近几年我国通过网络爆发的重大舆情事件激增,使得网络舆情安全监管和预警形势极为严峻,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构建网络舆情安全评估指标体系为网络舆情分析及预警技术与应用系统的实现和应用提供了一个系统化、整体性的基础性平台,帮助政府和国家舆情监管等业务部门及时发现可能给国家舆情安全带来灾难性后果的舆情信息并做出预警,防范负面网络舆情危害社会于未然。 本文在说明了网络舆情安全体系这一开放复杂大系统具有的自组织行为与蝴蝶效应这两个重要特性的基础上,利用系统工程的研究方法对影响我国网络舆情安全的目标、要素、布局结构和动态变化规律进行了较为深入地分析,并将“舆情”这一通过社会层面定性描述的概念与“网络”这一通过技术层面定量表征的概念有机地契合起来,构建了网络舆情信息在传播扩散、民众关注、内容敏感性、态度倾向性四个维度下的安全评估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安全评估模 型,并通过“三鹿奶粉”事件所形成的网络舆情这一实例对模型进行了验证,证明了该模型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适用性。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填补了我国网络舆情安全评估指标体系研究的空白,将已有的网络舆情关键技术与从国家舆情监控的战略需求出发设计的系统较好地融合起来。指标体系中各层级指标的选取将舆情的演变规律与互联网技术的表征有机地结合,并采用定量评估方法实现了网络舆情安全态势的客观评估。 关键词:网络舆情,安全评估,指标体系,模糊综

7.期刊论文 王健 高校网络舆情的监测与引导 -信息网络安全2009(3)

在互联网日益成为舆论主阵地的情况下,网络舆情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在网络虚拟空间的延伸和表现,有其形成的模式与规律,并反映和表达了一定的社情民意.高校网络舆情主要涉及社会稳定、校园安全、学校声誉、师生权益、管理决策等内容.高校可以通过建立网络政工队伍、设置新闻发言人、培养"论坛领袖",实施地校联动,开展网络德育,推进校务公开,建立信息处理与反馈机制等措施,监控与引导网络舆情,进一步推动和谐校园建设.

8.期刊论文 薛琴 和谐社会下公安机关网络舆情引导策略研究 -警察技术2009(6)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舆情日趋复杂,甚至有时成为重大群体性事件的导火索,加强公安机关对网络舆情的研究工作刻不容缓.为更好地构建和谐社会,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文章阐述了网络舆情的含义和特点,分析了网络舆情发展规律,提出了公安机关对网络舆情进行引导的策略和方法.

9.期刊论文 谢海光.陈中润.XIE Hai-guang.CHEN Zhong-run 互联网内容及舆情深度分析模式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25(3)

互联网内容及舆情核心元素主要包括热点、焦点、敏点、频点等方面,其中热点是最基本的判据.校园公共安全危机管理案例表明,青年学生对校园公共事件的敏感、担忧和思索往往首先演绎为互联网内容及舆情热点.互联网内容及舆情深度分析模式,有助于更客观地解读政治、社会和文化现象,把握网络传播规律.

10.期刊论文 张合斌 高校校园网络社区舆情形成及特征研究 -东南传播2009(11)

大学生作为网络媒体的主要参与者,在网络舆情的产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打造和谐健康的校园网络社区舆情环境是创建文明校园的一个关键途径.本文从校园网络社区的特征出发,分析了校园网络舆情的相关规律、形成过程及其广泛的社会化意义.并以此说明了对校园网络社区舆情进行积极监控和引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引证文献(2条)

1.李俊逢 网络舆情的临战引导——基于哈尔滨警察与大学生互殴事件的分析[期刊论文]-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9(2)

2.李俊逢 网络舆情的临战引导——基于哈尔滨警察与大学生互殴事件的分析[期刊论文]-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9(2)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llyk200804009.aspx

下载时间:2010年3月14日


相关文章

  • 我国网络舆情引导机制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 第30卷2011年12月 情报杂志 JOURNALOFINTELLIGENCE Vol.30Dec.2011 我国网络舆情引导机制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扁柯潇 董志宏 林立瑛 兰月新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 摘 要 廊坊065000) 通过 ...查看


  • 政府如何应对网络舆情危机
  • 工作思考·人才研究 政府如何应对网络舆情危机 ■ 石翠仙 闫利平 靳兰 互联网空前地延展了人类的生活空间,"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相互影响渗透,现实社会的矛盾可能导致网络舆情的产生,而网络舆情的爆发也会影响现实社会有关事件 ...查看


  • 什么是网络舆情监测系统
  • 什么是网络舆情监测系统? 系统背景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媒体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播形式,已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网友言论活跃已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不论是国内还是国际重大事件,都能马上形成网上舆论,通过这种网络来表达观点.传播思想,进而产生 ...查看


  •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舆论与引导研究
  • [摘要]新时代的大学生独立性.同质性强,对一切新鲜事物都有较强的向心力和好奇心,他们成为高校网络舆论的主体.网络舆论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着他们的学习.生活.交往方式.网络舆论是把双刃剑,及时正确的监督和引导尤为必要. [关键词]新媒体; ...查看


  • 政务微博的舆论管理
  • 当微博已上升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社会化媒体,微博改变了舆论的生成.演变机理和传播生态(参见图1:微博舆论的生成演变机理图).人人都有话语权.人人都是公民记者的特殊传播生态,彻底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专业主义壁垒",使得社会舆 ...查看


  • 试论新形势下如何做好网络舆情监管工作
  • 试论新形势下如何做好网络舆情监管工作 作者: 时间:2011-10-09 来源: 兴化市委宣传部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网络正极速发展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成为人们表达观点.想法.意见以及相互交流的主要 ...查看


  • 网络舆情分析技术的研究
  • 网络舆情分析研究 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民众对社会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它是较多群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等表现的总和.网络舆情形成迅速,对社会影响巨大 ...查看


  • 网络舆情的研究现状储召杰
  • 目录 一 网络舆情 .............................................................................................. 2 二 网络舆情的研究 ... ...查看


  • 完善网络舆情联动应急机制
  • FORUM PARTY&GOVERNMENT 当代行政 网 络舆情是通过互联网传播 的公众对现实生活中某些 热点.焦点问题所持的有 应对环节,当网络舆情变为现实的 网络舆论危机事件后,有关政府部 门采取具体行动,化解危机.消除 不良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