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菲女士的日记赏析

《莎菲女士的日记》中莎菲的人物形象分析

中文1301 黄雨桐

内容提要:《莎菲女士的日记》是作者丁玲写于1927年的一篇日记体裁的小说,小说描写了“五四”运动后几年北京城里的几个青年的生活。而其中小说的主角莎菲是当时新一代知识青年中社会反抗者的代表,还是女权觉醒的代表,同时也更像是作者丁玲个人的精神化身,这个角色是具有时代意义的,也是十分迷人的,《莎菲女士的日记》为社会所带来的影响正是源于莎菲这个角色的魅力。那么莎菲的魅力又在哪里呢?探寻这个问题就需要我们去分析和研究莎菲这个人物在小说中的具体形象了。

关键词:二十世纪 女性觉醒 自由 矛盾的个性

一、社会意识形态反抗者的身份

就如前文所言,《莎菲女士的日记》这本小说创作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而这个时间正是封建体制将亡未亡、外来思想将立未立之时。莎菲生活的时代,“五四运动”的高潮早已过去,原先全身心投入到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念念不忘于服务社会和人类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已在大革命失败后恐怖、血腥的气氛中分化:有的发扬“五四”精神,沿着先烈的足迹前进;有的却与封建主义进行了妥协,消沉甚至堕落了。有一些人已经从封建的束缚中走了出去,然而更多的人则仍然不能逃脱这束缚,而这些人则组成着社会的基本意识形态。在这种意识形态中,顺从与奴化是生活的常态,一些人则注定是另一些人的附庸,譬如家族中长辈之于晚辈,又譬如恋爱与婚姻中的男性之于女性。然而莎菲是一个标新立异者,她不乐于服从这种毫无自我可言的生活,而是梦想着拥有自由的生活与自由的爱情。同时莎菲并不是一个空想者,她因着这样的生活感到痛苦,于是勇敢的抛弃了这样的生活去寻找自由了,这样的勇气与胆量让她被成功地塑造成了一个斗士,一个社会的反抗者,而这样的形象的出现对于当时社会的状况来说是一种冲击,因了莎菲的横空出世,一些人开始意识到自由的重要,人们透过莎菲的眼看到自己的世界,一些人因为莎菲而追求自由,而女人们则更被莎菲鼓舞着去追寻女人的自由,可以说莎菲形象的塑造开启了新思潮。

二、不能推翻社会现实的命运

虽然莎菲女士的形象被塑造成了一个反抗者、一个反封建的斗士,然而她的反抗道路却并不是一帆风顺而是荆棘密布的。在小说中,她出身于一个平静祥和的家庭,这个家庭对待她也是友善的,她的生活并非苦痛,还有追求者相伴左右。她的不满足像是一种天性,天性迫使她去从命运的轨迹里脱离出去,去成为一个追梦人。然而事实上,尽管莎菲抛弃了旧生活,却最终也没能如愿以偿的寻找到她所期待的新生活——又或者说她根本不明白自己所追寻的新生活应该是怎样的,而是只知道要从旧的生活里挣脱出去,就好像鸟儿想要从笼子里挣脱出去那样。莎菲的出身和想法与当时大量的青年人有着奇妙的共鸣,他们对现实的不满

与对未来的迷茫是如此的相似,以至于莎菲一出现就能够引起广泛的反响,而莎菲徒劳无功、辗转反侧的命运也正是这些青年对未来命运的悲观想法。

三、作者情感的代入

在《莎菲女士的日记》整本小说中,丁玲女士的情感贯穿其中并且有着较为明显的体现,尤其是在莎菲这一角色中,可以说贯穿着丁玲对于生活、对于爱情的认识与渴盼,在追求个性解放和恋爱自由的道路上拼搏与挣扎,结合丁玲的个人经历与家庭背景【丁玲在少女时代先后在桃源、常德、长沙等地读书。曾与杨开慧同学。1921年与好友王剑虹赴上海,入陈独秀创办的平民女校,后来又进了瞿秋白等主持的上海大学。在上海期间,王剑虹与瞿秋白相爱并同居。丁玲感到形单影只,遂于1924年流浪北京。在北京期间,丁玲与胡也频、沈从文相识,并与胡也频相爱。丁玲当时最想当一个电影明星。1926年她又去上海,到明星公司应试。丁玲年轻时长得比较漂亮,片商对她的相貌也感到满意,想和她签三年合约。但是,丁玲对电影圈子习以为常的混乱随便的男女关系,感到厌恶和恐惧,因此很快又回到了北京】,她的这种情感的注入,就使得莎菲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动作相当真实和符合逻辑。莎菲的性格虽然复杂难言甚至可以说有些疯癫,但是这种疯癫是在逻辑范围里的疯癫,是读者可以理解的疯癫,是能够感染人,使人共情的疯癫,也正是这种符合逻辑的矛盾特质成就了莎菲的魅力。

四、复杂矛盾的性格组成

如果说反抗精神使得莎菲成为一个有历史意义的时代标志,那么莎菲性格上的矛盾就使得莎菲成为一个有文学魅力的人物形象。在小说中,莎菲所表现的性格永远都是对立的、矛盾的,她前一秒做出这样的举动,就会在下一秒表现出另一种特质,具体表现有她对待苇弟的矛盾行为和她对待凌吉士的矛盾心态上,进而表现在她的爱情观和礼教观念上,最终表现出她对生命、对世俗的矛盾看法。正是这种矛盾使得莎菲圆满,这种圆满不是说她的得到了多么美好的结局,而是她的人生在逻辑上、在命运的必然里圆满了,因为这种时代里的命运,莎菲不断追求,又不断幻灭,她的理想自始至终没得到过实现,她的欲望也自始至终没得到过满足。于是被压抑的内心欲望和个性便被扭曲,自觉不自觉地向着相反的、极端的方向发展,带上颓废、变态和病态的色彩。她性格中的“狷傲”、“怪癖”和不近情理也便由此而来。所以茅盾说莎菲女士是“心灵上负着时代苦闷的创伤的青年女性的叛逆绝叫者”,“是‘五四’以后解放的青年女子在性爱上的矛盾心理的代表者”。

《莎菲女士的日记》中莎菲的人物形象分析

中文1301 黄雨桐

内容提要:《莎菲女士的日记》是作者丁玲写于1927年的一篇日记体裁的小说,小说描写了“五四”运动后几年北京城里的几个青年的生活。而其中小说的主角莎菲是当时新一代知识青年中社会反抗者的代表,还是女权觉醒的代表,同时也更像是作者丁玲个人的精神化身,这个角色是具有时代意义的,也是十分迷人的,《莎菲女士的日记》为社会所带来的影响正是源于莎菲这个角色的魅力。那么莎菲的魅力又在哪里呢?探寻这个问题就需要我们去分析和研究莎菲这个人物在小说中的具体形象了。

关键词:二十世纪 女性觉醒 自由 矛盾的个性

一、社会意识形态反抗者的身份

就如前文所言,《莎菲女士的日记》这本小说创作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而这个时间正是封建体制将亡未亡、外来思想将立未立之时。莎菲生活的时代,“五四运动”的高潮早已过去,原先全身心投入到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念念不忘于服务社会和人类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已在大革命失败后恐怖、血腥的气氛中分化:有的发扬“五四”精神,沿着先烈的足迹前进;有的却与封建主义进行了妥协,消沉甚至堕落了。有一些人已经从封建的束缚中走了出去,然而更多的人则仍然不能逃脱这束缚,而这些人则组成着社会的基本意识形态。在这种意识形态中,顺从与奴化是生活的常态,一些人则注定是另一些人的附庸,譬如家族中长辈之于晚辈,又譬如恋爱与婚姻中的男性之于女性。然而莎菲是一个标新立异者,她不乐于服从这种毫无自我可言的生活,而是梦想着拥有自由的生活与自由的爱情。同时莎菲并不是一个空想者,她因着这样的生活感到痛苦,于是勇敢的抛弃了这样的生活去寻找自由了,这样的勇气与胆量让她被成功地塑造成了一个斗士,一个社会的反抗者,而这样的形象的出现对于当时社会的状况来说是一种冲击,因了莎菲的横空出世,一些人开始意识到自由的重要,人们透过莎菲的眼看到自己的世界,一些人因为莎菲而追求自由,而女人们则更被莎菲鼓舞着去追寻女人的自由,可以说莎菲形象的塑造开启了新思潮。

二、不能推翻社会现实的命运

虽然莎菲女士的形象被塑造成了一个反抗者、一个反封建的斗士,然而她的反抗道路却并不是一帆风顺而是荆棘密布的。在小说中,她出身于一个平静祥和的家庭,这个家庭对待她也是友善的,她的生活并非苦痛,还有追求者相伴左右。她的不满足像是一种天性,天性迫使她去从命运的轨迹里脱离出去,去成为一个追梦人。然而事实上,尽管莎菲抛弃了旧生活,却最终也没能如愿以偿的寻找到她所期待的新生活——又或者说她根本不明白自己所追寻的新生活应该是怎样的,而是只知道要从旧的生活里挣脱出去,就好像鸟儿想要从笼子里挣脱出去那样。莎菲的出身和想法与当时大量的青年人有着奇妙的共鸣,他们对现实的不满

与对未来的迷茫是如此的相似,以至于莎菲一出现就能够引起广泛的反响,而莎菲徒劳无功、辗转反侧的命运也正是这些青年对未来命运的悲观想法。

三、作者情感的代入

在《莎菲女士的日记》整本小说中,丁玲女士的情感贯穿其中并且有着较为明显的体现,尤其是在莎菲这一角色中,可以说贯穿着丁玲对于生活、对于爱情的认识与渴盼,在追求个性解放和恋爱自由的道路上拼搏与挣扎,结合丁玲的个人经历与家庭背景【丁玲在少女时代先后在桃源、常德、长沙等地读书。曾与杨开慧同学。1921年与好友王剑虹赴上海,入陈独秀创办的平民女校,后来又进了瞿秋白等主持的上海大学。在上海期间,王剑虹与瞿秋白相爱并同居。丁玲感到形单影只,遂于1924年流浪北京。在北京期间,丁玲与胡也频、沈从文相识,并与胡也频相爱。丁玲当时最想当一个电影明星。1926年她又去上海,到明星公司应试。丁玲年轻时长得比较漂亮,片商对她的相貌也感到满意,想和她签三年合约。但是,丁玲对电影圈子习以为常的混乱随便的男女关系,感到厌恶和恐惧,因此很快又回到了北京】,她的这种情感的注入,就使得莎菲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动作相当真实和符合逻辑。莎菲的性格虽然复杂难言甚至可以说有些疯癫,但是这种疯癫是在逻辑范围里的疯癫,是读者可以理解的疯癫,是能够感染人,使人共情的疯癫,也正是这种符合逻辑的矛盾特质成就了莎菲的魅力。

四、复杂矛盾的性格组成

如果说反抗精神使得莎菲成为一个有历史意义的时代标志,那么莎菲性格上的矛盾就使得莎菲成为一个有文学魅力的人物形象。在小说中,莎菲所表现的性格永远都是对立的、矛盾的,她前一秒做出这样的举动,就会在下一秒表现出另一种特质,具体表现有她对待苇弟的矛盾行为和她对待凌吉士的矛盾心态上,进而表现在她的爱情观和礼教观念上,最终表现出她对生命、对世俗的矛盾看法。正是这种矛盾使得莎菲圆满,这种圆满不是说她的得到了多么美好的结局,而是她的人生在逻辑上、在命运的必然里圆满了,因为这种时代里的命运,莎菲不断追求,又不断幻灭,她的理想自始至终没得到过实现,她的欲望也自始至终没得到过满足。于是被压抑的内心欲望和个性便被扭曲,自觉不自觉地向着相反的、极端的方向发展,带上颓废、变态和病态的色彩。她性格中的“狷傲”、“怪癖”和不近情理也便由此而来。所以茅盾说莎菲女士是“心灵上负着时代苦闷的创伤的青年女性的叛逆绝叫者”,“是‘五四’以后解放的青年女子在性爱上的矛盾心理的代表者”。


相关文章

  • 莎菲女士的日记赏析 1
  • 莎菲女士的日记 中篇小说.丁玲作.1928年发表.莎菲是五四浪潮中的叛逆女性,痛恨和蔑视一切,却没有找到正确的道路.患了肺病后,便放纵自己的感情,她追求南洋华侨凌吉士,却又鄙视他卑劣的灵魂,终于陷于痛苦的挣扎之中. 创作背景 <莎菲女 ...查看


  • [莎菲女士的日记]浅析
  • 浅析莎菲形象在丁玲小说中的典型意义 --以<莎菲女士的日记>为例 [摘要]<莎菲女士的日记>是作家丁玲的成名作,作品中的主人公桫菲在丁玲的小说中具有典型意义,莎菲多层次的内心世界多侧面的性格内涵,体现出作家再现生活时 ...查看


  • 浅析丁玲菲女士日记中莎菲的女性形象
  • 浅析丁玲菲女士日记中莎菲的女性形象 摘要: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丁玲是一个标志性的人物.她对于人物命运的悲伤和欢乐,感受人物的心灵感受,更加深刻的了解人物的内心深处的感受和想法,塑造了许多性格各不同具有代表的的女性形象.<莎菲女士日记 ...查看


  • 莎菲女士的日记论文
  • 学科代码:0501 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题为<论丁玲作品中的女性精神生态-- 以为例>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指导老师指导下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注释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的研究成果.与本研 ...查看


  • 丁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 历史追踪中的双重启示 .. .. .. 试论丁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王仲生 ( 西安联合大学学报编辑部, 陕西西安.. 710061) 摘要: 早期丁玲作品高扬着的女性意识, 使她有别于其他女性作家, 随着丁玲的投身革命, 阶 级意识终于逐渐 ...查看


  • 丁玲五四时期的作品
  • 丁玲作为现代女性文学的重要作家,最突出的是将自己一生坎坷的经历,倾注于她痴情的文学创作之中,为我们留下了一大笔丰富的精神遗产.在她的创作中,不仅能够触摸到一个沐浴五四阳光迅速成长的革命作家的思想脉搏,而且可以发现其孜孜不倦地坚持探索和追求文 ...查看


  • 娜拉出走后怎么办?
  • 摘 要: 在探讨"娜拉出走后怎么办?"这一重大命题中,从五四到建国的女作家们都用自己的作品做了第三种答案即:"参加革命."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将这一具有女性意识的命题建构成以女性为自我 ...查看


  • 茅盾与丁玲笔下的小资产阶级女性形象之比较
  • 第30卷第5期2009年10月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ofHengyangNormalUniversityNo.5Vol.30Oct.2009 茅盾与丁玲笔下的小资产阶级女性形象之比较 徐小凤 (衡阳师范学院中文系,湖南衡阳 421 ...查看


  • 那些让人永远感怀的风雅:任鸿隽.陈衡哲以及"我的朋友胡适之"
  • 发布时间:2012-02-07 10:25 作者:陈平原 字号:大 中 小 点击:180次 图: 任鸿隽.陈衡哲订婚日与胡适合影(1920年8月22日于东南大学) 民国史上,有句"世说新语"式的佳话,那就是--"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