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骨科围术期疼痛的护理措施

  摘要:目的 探讨创伤骨科患者围术期疼痛的综合护理措施及护理效果,从而有效管理疼痛,促进患者舒适。方法 收集我科2014年1月~6月住院的80例创伤骨折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疼痛的护理效果。结果 实验组有效控制了围手术期的疼痛,大多数患者睡眠无痛且疼痛间隔时间延长,能尽早进行功能锻炼。结论 对创伤骨科围术期疼痛患者采取综合护理措施,能有效控制疼痛,提高生活质量,减少术后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   关键词:创伤;疼痛;围术期;护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由各种原因导致的创伤骨折患者也相应增多。疼痛是骨折患者的首发症状和痛苦的情绪感受,常伴随着诊疗与康复的全过程,给患者造成极大的身心痛苦,严重影响其康复进程[1]。在临床诊疗过程中,由于患者对疼痛的片面认识,造成疼痛不能规范的处理,并且对全身产生影响,出现精神、心理、生理、行为方面的改变。患者因疼痛而害怕功能锻炼最终导致并发症的发生,老年患者甚至可能因疼痛造成的术后并发症而死亡[2]。近年来,疼痛被确定为第五生命体征,未被缓解的术后疼痛被视为很多术后并发症的原因,对围术期疼痛的控制与否,决定了创伤和手术恢复的过程[3]。由此可见,疼痛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规范处理围术期疼痛问题是我们当务之急的工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6月在我科住院的创伤性骨折患者80例,男45例,女35例,年龄15~70岁,平均年龄(41.25±15.80)岁。按随机抽样方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40例,其中男22例,女18例,对照组40例,其中男23例,女17例。纳入标准:①临床诊断为单纯性骨折;②既往身体健康;③未合并颅脑、内脏和血管神经损伤;④年龄15~70岁;⑤入院后等待择期手术的患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麻醉和手术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按骨科围术期常规护理,仅在患者诉疼痛时给予镇痛药物。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综合性护理措施如疼痛健康教育、疼痛评估、多模式镇痛、心理护理、生活护理等。由实验组医护人员及时评估患者的创伤程度,制定镇痛方案,包括围术期所用镇痛药的药名、剂量、给药时间和方法等,护士负责该方案的实施,认真做好记录并及时反馈给医生,以便调整镇痛方案,术中镇痛由麻醉师负责。具体如下:   1.2.1 疼痛相关知识指导 目前,疼痛未被有效控制的原因多是由于患者缺少相关知识,害怕阿片类药物成瘾,片面认为疼痛是无害的,镇痛治疗会带来不良作用,担心影响恢复等。护士应向患者耐心的宣教,纠正患者面对疼痛的态度,告知疼痛评估的方法及疼痛达到何种程度时不应选择忍耐,同时,疼痛时应尽快告知医护人员,由医护人员先行疼痛评估,再行科学、有效地处理,从而有效规避疼痛对患者造成的危害[4]。耐药、心理依赖不同于成瘾,适时的镇痛不断不会成瘾,而且可以缓解疼痛,改善机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达到无痛睡眠、无痛休息、无痛活动的效果[5,6]。从而使患者正确认识疼痛和镇痛药物,增强其对疼痛治疗的依从性。   1.2.2 疼痛的评估方法 疼痛评估是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疼痛治疗方法的选择[6]。在静息和活动状态下都应该频繁规律进行,并以病历等书面形式记录在案[5]。护士应主动关心患者,认真听取患者的主诉,相信疼痛的真实存在,了解疼痛的发作时间、持续时间、疼痛部位及有无放射、对睡眠的影响、已采取的措施与效果、伴随症状等[7]。正确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及时反馈给医生,以制定镇痛方案,实施合理的护理措施;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认真做好详细记录。同时观察患者疼痛时的生理、行为、情绪反应,通过患者的局部表情、体位、躯体紧张度、疼痛时所发出的声音和临床检查来评估其疼痛的严重程度及与活动、体位的关系。   1.2.3 多模式镇痛 是联合应用不同作用机制的镇痛药物或不同的镇痛措施,发挥镇痛协同或相加作用,延长镇痛时间,降低单一用药的剂量和不良反应,产生更好的镇痛效果而使副作用减少到最少。围术期三阶段的药物镇痛宜尽早进行,并综合考虑急性疼痛的原因、病史、用药情况,因人而异的选择镇痛方案,建立有效的镇痛药物水平,保证和维持镇痛效果; 根据患者的个体需要,定时评估和调整镇痛方案[3]。及早开始镇痛提倡超前镇痛,即在伤害性刺激发生前给予镇痛治疗,防止机体出现中枢敏化和外周敏化,提高痛阈,使术后镇痛药物用量减少[3]。个体化的镇痛方案(尽可能使患者参与方法的选择)应能满足不同个体患者的需求,且副作用小;有效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及满意度,减少围手术期并发症,最终目标是应用最小的剂量达到最佳的镇痛效果[9]。   1.2.4 心理护理 创伤的发生多数由意外事件引起,患者无心理准备。当发生创伤性骨折时,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受到极大的影响,对疾病常感到极度担心和恐惧。加之疼痛的折磨使患者烦躁不安,易产生焦虑、忧郁和悲观绝望情绪,导致精神、心理、生理、行为方面发生改变,难以自我控制。情绪的调整在患者疼痛管理中有重要作用,且互为影响,消极情绪使人的痛阈降低加剧疼痛,而疼痛又会增加焦虑等不良情绪;患者对疼痛的态度影响其对疼痛的反应,从而直接影响行为表现,把疼痛视为可以解决的小问题会觉得疼得轻些[8]。护士应取得患者的信任,针对其情绪变化,及时做好心理疏导和疼痛教育,使其正确面对现实,主动接受各项治疗和护理。   1.2.5 生活护理 当患者经历疼痛时,良好的社会支持如家人陪伴可减少孤独和恐惧感,减轻疼痛。鼓励和赞扬可增强患者信心应对疼痛,增加其控制感。正确的卧位可以减轻伤口的牵拉提高痛阈值。充足的睡眠和休息、舒适的环境能改善个体的情绪,减轻疼痛[8]。以往的疼痛经验会使患者对疼痛格外敏感,对疼痛的注意程度会影响患者对疼痛的感觉,持续性噪音可增加肌肉的张力和应激性,加剧疼痛。不同行为表现和应对策略影响个体对疼痛的知觉和治疗效果,应对策略可改变痛感受程度和痛耐受能力,主动应对如坚持功能锻炼或培养兴趣使自己不再注意疼痛,被动应对如过分依赖或限制自身活动导致疼痛加剧,甚至出现抑郁情绪[8]。老年人和婴幼儿对疼痛的敏感性低,应注意其特殊性和个体差异。护士应注意保持病区安静,营造休息和睡眠的环境,协助患者卧位舒适。指导患者通过看电视、听音乐、聊天、松弛疗法来分散其对疼痛的注意力,坚持功能锻炼和自身兴趣培养[6]。   1.3 评价标准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8]:用一直线( 一般长为 10cm ),不作任何划分,仅在直线两端分别注明"不痛"和"剧痛",请患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感受在直线上作疼痛标记。护士据患者的标记判断其疼痛程度,轻度疼痛(1~3分)、中度疼痛 (4~7分)、重度疼痛(8~10分)。从入院至术后3d,在固定的时间向患者发放自制疼痛控制问卷,并及时收回整理统计,该法有利于护士准确掌握患者的疼痛程度和评估控制疼痛的效果。   1.4 数据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差异性比较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见表1)   实验组:轻度疼痛37例,中度疼痛2例,重度疼痛1例;对护理措施满意者38例,满意度95%;睡眠无干扰38例(95%),有干扰2例(5%)。对照组:轻微疼痛23例,中度疼痛12例,重度疼痛5例;对护理措施满意者33例,满意度82.5%;睡眠无干扰29例(72.5%),有干扰11例(27.5%)。两组患者疼痛程度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3.030, P�0.001),见表1。   3 讨论   3.1 疼痛 加强疼痛宣教,使患者全面认识到疼痛对机体的危害[7]。疼痛是机体自我保护的一种反射,具有一定的保护和防御功能,但创伤骨科围术期疼痛多为较强的急性疼痛[9],会引起机体一系列生理、病理、心理反应,如血压升高、心率增快、静脉栓塞、焦虑烦躁等,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5,6],从而影响机体各系统的功能,影响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导致并发症,不利康复。   3.2 管理疼痛 围术期有效地镇痛治疗不仅是对基本人权的保障,还是有效降低生理和心理后遗症的有效方法[8]。随着疼痛宣教的深入,患者逐渐认识了疼痛对机体的具体危害,并认识到疼痛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舒适无痛是患者的基本权利和需求。我们护理人员应做好创伤骨科患者围术期的疼痛护理,促进生理、心理上的康复。同时必须具备相关的疼痛知识,能够准确判断疼痛原因,评价疼痛程度,只有正确评估疼痛,才能保证患者及时、合理的治疗和护理[7]。结果证明,实验组采取综合护理措施(疼痛知识指导、心理护理、多模式镇痛、生活护理等),其疼痛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   4 小结   综上所述,对创伤骨科围术期疼痛患者采取合理的综合护理措施能有效控制疼痛,及早开展康复训练,减少术后并发症,有效缩短住院时间及术后恢复时间,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环节[9,10]。   参考文献:   [1] 陈柳.创伤骨科患者围术期疼痛的综合护理干预[J].中国当代医药,2014,21(2):148-149.   [2] 刘荷香,李前.创伤骨科患者术后疼痛的护理[J].当代护士专科版.2009.7:19.   [3] RobertaL.Hines, 王保国(译).疼痛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89-90,99.   [4] 孙胜男,张春玲,彭贵凌.骨折患者对疼痛和止痛药物的认知及应对方式的质性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16):25-27.   [5] 杨桂华,杨海新,常宗霞.临床护理教育手册[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10:240-241,252.   [6] 席淑华,周立.临床专科监护技术[M].第1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254-255,260,278-279,286-287.   [7] 胡立元,贺丽群.综合性护理干预对骨科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22):73-74.   [8] 李小寒,尚少梅.基础护理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430-440,445-446,448-450.   [9] 连庆泉,李军.围术期疼痛治疗的新理念[J].现代实用医学,2005,17(2):116-118.   [10] 刘梅,刘林,许勤,等.持续质量改进在骨创伤患者疼痛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10):872-875.   编辑/成森

  摘要:目的 探讨创伤骨科患者围术期疼痛的综合护理措施及护理效果,从而有效管理疼痛,促进患者舒适。方法 收集我科2014年1月~6月住院的80例创伤骨折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疼痛的护理效果。结果 实验组有效控制了围手术期的疼痛,大多数患者睡眠无痛且疼痛间隔时间延长,能尽早进行功能锻炼。结论 对创伤骨科围术期疼痛患者采取综合护理措施,能有效控制疼痛,提高生活质量,减少术后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   关键词:创伤;疼痛;围术期;护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由各种原因导致的创伤骨折患者也相应增多。疼痛是骨折患者的首发症状和痛苦的情绪感受,常伴随着诊疗与康复的全过程,给患者造成极大的身心痛苦,严重影响其康复进程[1]。在临床诊疗过程中,由于患者对疼痛的片面认识,造成疼痛不能规范的处理,并且对全身产生影响,出现精神、心理、生理、行为方面的改变。患者因疼痛而害怕功能锻炼最终导致并发症的发生,老年患者甚至可能因疼痛造成的术后并发症而死亡[2]。近年来,疼痛被确定为第五生命体征,未被缓解的术后疼痛被视为很多术后并发症的原因,对围术期疼痛的控制与否,决定了创伤和手术恢复的过程[3]。由此可见,疼痛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规范处理围术期疼痛问题是我们当务之急的工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6月在我科住院的创伤性骨折患者80例,男45例,女35例,年龄15~70岁,平均年龄(41.25±15.80)岁。按随机抽样方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40例,其中男22例,女18例,对照组40例,其中男23例,女17例。纳入标准:①临床诊断为单纯性骨折;②既往身体健康;③未合并颅脑、内脏和血管神经损伤;④年龄15~70岁;⑤入院后等待择期手术的患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麻醉和手术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按骨科围术期常规护理,仅在患者诉疼痛时给予镇痛药物。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综合性护理措施如疼痛健康教育、疼痛评估、多模式镇痛、心理护理、生活护理等。由实验组医护人员及时评估患者的创伤程度,制定镇痛方案,包括围术期所用镇痛药的药名、剂量、给药时间和方法等,护士负责该方案的实施,认真做好记录并及时反馈给医生,以便调整镇痛方案,术中镇痛由麻醉师负责。具体如下:   1.2.1 疼痛相关知识指导 目前,疼痛未被有效控制的原因多是由于患者缺少相关知识,害怕阿片类药物成瘾,片面认为疼痛是无害的,镇痛治疗会带来不良作用,担心影响恢复等。护士应向患者耐心的宣教,纠正患者面对疼痛的态度,告知疼痛评估的方法及疼痛达到何种程度时不应选择忍耐,同时,疼痛时应尽快告知医护人员,由医护人员先行疼痛评估,再行科学、有效地处理,从而有效规避疼痛对患者造成的危害[4]。耐药、心理依赖不同于成瘾,适时的镇痛不断不会成瘾,而且可以缓解疼痛,改善机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达到无痛睡眠、无痛休息、无痛活动的效果[5,6]。从而使患者正确认识疼痛和镇痛药物,增强其对疼痛治疗的依从性。   1.2.2 疼痛的评估方法 疼痛评估是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疼痛治疗方法的选择[6]。在静息和活动状态下都应该频繁规律进行,并以病历等书面形式记录在案[5]。护士应主动关心患者,认真听取患者的主诉,相信疼痛的真实存在,了解疼痛的发作时间、持续时间、疼痛部位及有无放射、对睡眠的影响、已采取的措施与效果、伴随症状等[7]。正确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及时反馈给医生,以制定镇痛方案,实施合理的护理措施;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认真做好详细记录。同时观察患者疼痛时的生理、行为、情绪反应,通过患者的局部表情、体位、躯体紧张度、疼痛时所发出的声音和临床检查来评估其疼痛的严重程度及与活动、体位的关系。   1.2.3 多模式镇痛 是联合应用不同作用机制的镇痛药物或不同的镇痛措施,发挥镇痛协同或相加作用,延长镇痛时间,降低单一用药的剂量和不良反应,产生更好的镇痛效果而使副作用减少到最少。围术期三阶段的药物镇痛宜尽早进行,并综合考虑急性疼痛的原因、病史、用药情况,因人而异的选择镇痛方案,建立有效的镇痛药物水平,保证和维持镇痛效果; 根据患者的个体需要,定时评估和调整镇痛方案[3]。及早开始镇痛提倡超前镇痛,即在伤害性刺激发生前给予镇痛治疗,防止机体出现中枢敏化和外周敏化,提高痛阈,使术后镇痛药物用量减少[3]。个体化的镇痛方案(尽可能使患者参与方法的选择)应能满足不同个体患者的需求,且副作用小;有效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及满意度,减少围手术期并发症,最终目标是应用最小的剂量达到最佳的镇痛效果[9]。   1.2.4 心理护理 创伤的发生多数由意外事件引起,患者无心理准备。当发生创伤性骨折时,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受到极大的影响,对疾病常感到极度担心和恐惧。加之疼痛的折磨使患者烦躁不安,易产生焦虑、忧郁和悲观绝望情绪,导致精神、心理、生理、行为方面发生改变,难以自我控制。情绪的调整在患者疼痛管理中有重要作用,且互为影响,消极情绪使人的痛阈降低加剧疼痛,而疼痛又会增加焦虑等不良情绪;患者对疼痛的态度影响其对疼痛的反应,从而直接影响行为表现,把疼痛视为可以解决的小问题会觉得疼得轻些[8]。护士应取得患者的信任,针对其情绪变化,及时做好心理疏导和疼痛教育,使其正确面对现实,主动接受各项治疗和护理。   1.2.5 生活护理 当患者经历疼痛时,良好的社会支持如家人陪伴可减少孤独和恐惧感,减轻疼痛。鼓励和赞扬可增强患者信心应对疼痛,增加其控制感。正确的卧位可以减轻伤口的牵拉提高痛阈值。充足的睡眠和休息、舒适的环境能改善个体的情绪,减轻疼痛[8]。以往的疼痛经验会使患者对疼痛格外敏感,对疼痛的注意程度会影响患者对疼痛的感觉,持续性噪音可增加肌肉的张力和应激性,加剧疼痛。不同行为表现和应对策略影响个体对疼痛的知觉和治疗效果,应对策略可改变痛感受程度和痛耐受能力,主动应对如坚持功能锻炼或培养兴趣使自己不再注意疼痛,被动应对如过分依赖或限制自身活动导致疼痛加剧,甚至出现抑郁情绪[8]。老年人和婴幼儿对疼痛的敏感性低,应注意其特殊性和个体差异。护士应注意保持病区安静,营造休息和睡眠的环境,协助患者卧位舒适。指导患者通过看电视、听音乐、聊天、松弛疗法来分散其对疼痛的注意力,坚持功能锻炼和自身兴趣培养[6]。   1.3 评价标准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8]:用一直线( 一般长为 10cm ),不作任何划分,仅在直线两端分别注明"不痛"和"剧痛",请患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感受在直线上作疼痛标记。护士据患者的标记判断其疼痛程度,轻度疼痛(1~3分)、中度疼痛 (4~7分)、重度疼痛(8~10分)。从入院至术后3d,在固定的时间向患者发放自制疼痛控制问卷,并及时收回整理统计,该法有利于护士准确掌握患者的疼痛程度和评估控制疼痛的效果。   1.4 数据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差异性比较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见表1)   实验组:轻度疼痛37例,中度疼痛2例,重度疼痛1例;对护理措施满意者38例,满意度95%;睡眠无干扰38例(95%),有干扰2例(5%)。对照组:轻微疼痛23例,中度疼痛12例,重度疼痛5例;对护理措施满意者33例,满意度82.5%;睡眠无干扰29例(72.5%),有干扰11例(27.5%)。两组患者疼痛程度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3.030, P�0.001),见表1。   3 讨论   3.1 疼痛 加强疼痛宣教,使患者全面认识到疼痛对机体的危害[7]。疼痛是机体自我保护的一种反射,具有一定的保护和防御功能,但创伤骨科围术期疼痛多为较强的急性疼痛[9],会引起机体一系列生理、病理、心理反应,如血压升高、心率增快、静脉栓塞、焦虑烦躁等,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5,6],从而影响机体各系统的功能,影响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导致并发症,不利康复。   3.2 管理疼痛 围术期有效地镇痛治疗不仅是对基本人权的保障,还是有效降低生理和心理后遗症的有效方法[8]。随着疼痛宣教的深入,患者逐渐认识了疼痛对机体的具体危害,并认识到疼痛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舒适无痛是患者的基本权利和需求。我们护理人员应做好创伤骨科患者围术期的疼痛护理,促进生理、心理上的康复。同时必须具备相关的疼痛知识,能够准确判断疼痛原因,评价疼痛程度,只有正确评估疼痛,才能保证患者及时、合理的治疗和护理[7]。结果证明,实验组采取综合护理措施(疼痛知识指导、心理护理、多模式镇痛、生活护理等),其疼痛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   4 小结   综上所述,对创伤骨科围术期疼痛患者采取合理的综合护理措施能有效控制疼痛,及早开展康复训练,减少术后并发症,有效缩短住院时间及术后恢复时间,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环节[9,10]。   参考文献:   [1] 陈柳.创伤骨科患者围术期疼痛的综合护理干预[J].中国当代医药,2014,21(2):148-149.   [2] 刘荷香,李前.创伤骨科患者术后疼痛的护理[J].当代护士专科版.2009.7:19.   [3] RobertaL.Hines, 王保国(译).疼痛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89-90,99.   [4] 孙胜男,张春玲,彭贵凌.骨折患者对疼痛和止痛药物的认知及应对方式的质性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16):25-27.   [5] 杨桂华,杨海新,常宗霞.临床护理教育手册[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10:240-241,252.   [6] 席淑华,周立.临床专科监护技术[M].第1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254-255,260,278-279,286-287.   [7] 胡立元,贺丽群.综合性护理干预对骨科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22):73-74.   [8] 李小寒,尚少梅.基础护理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430-440,445-446,448-450.   [9] 连庆泉,李军.围术期疼痛治疗的新理念[J].现代实用医学,2005,17(2):116-118.   [10] 刘梅,刘林,许勤,等.持续质量改进在骨创伤患者疼痛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10):872-875.   编辑/成森


相关文章

  • 骨科护理常规
  • 骨科护理常规 第一节 骨科手术前后护理 一.护理措施 1. 术前护理 (1)同外科术前护理常规. (2)做好病人的入院评估,入院宣教,了解病人的病史及思想顾虑,有针对性地解决病人的顾虑,使其安心休养,接受手术. (3)向病人讲解各种检查及治 ...查看


  • 骨科护理优秀文章赏析
  • 骨科护理优秀文章赏析 骨科护理文章赏析:关于疼痛患者中的护理干预措施 疼痛是机体受到损伤时发生的一种不愉快的感受和情绪体验,并伴随现有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骨科创伤患者,由于骨折同时伴有软组织和神经的损伤,疼痛是最常见的主诉之一.疼痛可导致患 ...查看


  • 骨科的护理查房
  • ---------------------- 时间:2014年7月22日14:30 查房地点:307-加床 主持人:xxx 主查人:xx 主查人职称:主管护师 参加人员:护理部主任xxx 护理部副主任xxx 骨外科 护士xx xxxx 查房 ...查看


  • 创伤性休克护理病例
  • 护理教学查房记录 查房题目创伤性休克 查房时间2011-05-24 [病史] 患者于1周因参加极限运动,不慎从10米高空坠落,伤后约30分钟由120送往我院就诊,清创.气管插管.留置导尿,补液抗休克,急诊手术治疗.给予特护,报病危,术后直接 ...查看


  •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尿潴留的发生原因及护理干预
  •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尿潴留的发生原因及护理干预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尿潴留的发生原因及护理干预 庞 妮 杨义惠 陈红贞 (广西玉林市中西医给合骨科医院,玉林市 537000) [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尿潴留的发生原因及护理措施.方法 回顾 ...查看


  • 骨盆骨折病人护理问题及对策
  • 骨盆骨折病人护理问题及对策 李英 姚旭 张彩虹 鸡西矿业集团总医院 骨一科 [摘要] 目的:探讨骨盆骨折病人的护理问题和护理对策,从而促进病人的早日康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方法:2008年10月~2010年8月共收集40例骨盆骨折病人的临 ...查看


  • 专科护士培训大纲
  • 专科护士培训大纲 第一部分 重症监护(ICU)护士培训 一.培训对象 具备2年以上临床护理工作经验的注册护士. 二.培训目标 (一)掌握重症监护护理工作的范围.特点及发展趋势: (二)掌握常见危重症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治疗及护理: (三 ...查看


  • 外科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2016
  • 1.护理问题:体液不足 与大量呕吐.肠梗阻.腹膜炎有关 预期目标:病人体液量恢复平衡 护理措施:维持正常的体液量 (1)去除病因:采取措施预防水.钠代谢失调,遵医嘱积极处理原发疾病, 防止体液丢失 (2)补充液体:遵医嘱及时.准确的补充液体 ...查看


  • 股骨干骨折64例并发症的护理
  • ·8560·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年12月第11卷第34期 ChinJMisdian,Dec2011Vol11No.34 g ·专科护理· 股骨干骨折64例并发症的护理 潘秀英 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医院骨科068350 摘要:目的 分析股骨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