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的不同途径

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的不同途径

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但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的真正实现,要通过生育率下降来完成。综观世界各国的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其生育率下降的原因是多样的,因而出现了不同的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途径。

以西欧和北美等发达国家为代表的一些国家,其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是自发实现的。这些国家在人口转变过程中,生育率的下降没有经过社会或政府有计划的干预,而是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引起了一系列社会、经济和文化等的变化,从而导致人们生育观念和意愿改变,并最终导致生育行为变化的结果。人们逐步地从追求多生子女,转向追求物质文化生活和社会发展、自我发展;由早婚多育,转向晚婚少育,从而产生了生育率的持续下降,最终完成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

以日本、新加坡为代表的一些国家,其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的实现,是自发和自觉相结合的结果。这类国家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的原因,有与西欧等国相一致的方面,即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已使人们的生育观念和意愿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但也与政府鼓励节育,采取控制人口增长的措施分不开。当政府采取的一些控制人口增长的自觉措施,与民众潜在的少生意愿得以结合时,就会带来生育率的持续快速下降。事实上,日本、新加坡等国家的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的完成,之所以比西欧等国家速度更快,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在于有效的人口控制。

以我国为代表的一些国家,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主要依靠政府的自觉措施来完成。在我国,由于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下,商品经济还很不发达,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地区,半自然经济占有重要地位,引起人们生育观念改变的经济和文化基础都比较薄弱,多生多育仍是人们主要的生育意愿。在这种情况下,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自发转变很难实现。因此,必须通过政府强大的宣传和教育,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才能改变人们的生育意愿和行为。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初政府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人口出生率已由约3%下降到目前的1.7%左右,自然增长率已降到约1%水平。我国的实践说明,通过政府自觉地控制人口增长的各项措施,人口再生产类型可以在经济并不发达的条件下,逐步实现转变。

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的不同途径

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但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的真正实现,要通过生育率下降来完成。综观世界各国的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其生育率下降的原因是多样的,因而出现了不同的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途径。

以西欧和北美等发达国家为代表的一些国家,其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是自发实现的。这些国家在人口转变过程中,生育率的下降没有经过社会或政府有计划的干预,而是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引起了一系列社会、经济和文化等的变化,从而导致人们生育观念和意愿改变,并最终导致生育行为变化的结果。人们逐步地从追求多生子女,转向追求物质文化生活和社会发展、自我发展;由早婚多育,转向晚婚少育,从而产生了生育率的持续下降,最终完成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

以日本、新加坡为代表的一些国家,其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的实现,是自发和自觉相结合的结果。这类国家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的原因,有与西欧等国相一致的方面,即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已使人们的生育观念和意愿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但也与政府鼓励节育,采取控制人口增长的措施分不开。当政府采取的一些控制人口增长的自觉措施,与民众潜在的少生意愿得以结合时,就会带来生育率的持续快速下降。事实上,日本、新加坡等国家的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的完成,之所以比西欧等国家速度更快,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在于有效的人口控制。

以我国为代表的一些国家,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主要依靠政府的自觉措施来完成。在我国,由于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下,商品经济还很不发达,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地区,半自然经济占有重要地位,引起人们生育观念改变的经济和文化基础都比较薄弱,多生多育仍是人们主要的生育意愿。在这种情况下,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自发转变很难实现。因此,必须通过政府强大的宣传和教育,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才能改变人们的生育意愿和行为。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初政府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人口出生率已由约3%下降到目前的1.7%左右,自然增长率已降到约1%水平。我国的实践说明,通过政府自觉地控制人口增长的各项措施,人口再生产类型可以在经济并不发达的条件下,逐步实现转变。


相关文章

  •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驱动机制分析
  • 摘要:综合运用统计资料及1990.2000和2010年3个年份卫星遥感数据研究了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过程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坡度因子.高程因子对研究区LUCC有明显的驱动作用,高程因子是自然因素中主要的 ...查看


  • 人口与环境
  • 人口与环境(一) 一.知识结构 二.本单元基本内容概述 本单元仅仅抓住人地关系主线,通过分析人口现象的各个侧面(如:人口的数量.质量.结构.迁移等)与环境的关系及其互动性影响,来研究人口问题,讨论人口与环境之间的内在关系.从而使人口问题落脚 ...查看


  • 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 6.5 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并结合实例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 能力目标 能够运用有关文字或图表资料,综合分析某地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以及解决的主要途径. 德育目标 ...查看


  • 高中会考地理知识点总结
  • ★考点1:了解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说明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1)天体系统的含义: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2)天体系统由高到低的层次: (3)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太阳系成员:太阳.行星及卫星.小行星. ...查看


  • 旅游规划对于落实国家城市化政策的必要性
  • 2011-12-9 12:16:21 绿维创景 字号:T|T 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优化 旅游型城市化是当前城市发展的一条新路.不同地区应该选择不同的城市化途径,工业型城市化并非唯一选择,而同一个城市在不同发展阶段应该选择不同的城市化途径.旅游 ...查看


  •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
  • 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 人口的自然增长 2.人口自然增长最根本因素: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决定因素: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4.人口的发展一定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5.人口增长模式与 ...查看


  • 农村养老问题研究综述_宋健
  • 第25卷第6期2001年11月 Vol125,No16November200164人口研究PopulationResearch 农村养老问题研究综述 宋 健 =内容摘要> 对农村养老问题的学术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过20多年 ...查看


  • 八年级下册生物复习提纲苏教版
  • 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生物复习提纲 第21章 遗传信息的延续性 1.遗传的概念.意义.物质基础 概念:生物的性状传给后代的现象,也就是下代与上代性状的相似性 意义:保持物种的基本稳定,使物种不断进化发展 主要遗传物质:DNA.DNA主要存在于细胞 ...查看


  • 四川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考研真题
  • 四川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考研真题 2003年 1地理环境决定论对文化区形成的意义 2自然因素是如何影响人口分布的 3你认为我国近年来人口迁移的方式主要有哪些,并简要解释原因 4什么是人口构成?它的主要内容 5什么是民族?民族形成发展特点? 6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