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全国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
优秀教研成果评选活动参评论文
浅析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浅析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论文摘要:本文首先指出社会参与学校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而在社会参与的力量中,家庭对青少年成长最为重要。家长是否有效地协同学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直接决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家校心育的协同开展,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家庭和学校的优势,用家庭教育的优势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让学校教育指导家庭教育,即双方优势的相互利用和互补,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优化。
论文关键词:家校心理教育 协同开展 优势互补 形成合力 青少年学生的成长环境主要有学校、社会和家庭。其中,家庭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社会参与学校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而在社会参与的力量中,家庭对小学生成长最为重要。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庭教育是整个社会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孩子在其人生道路上所接受的一切教育的基础。所以,家长的教育行为是关系着孩子良好个性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关系着民族素质、国家命运的大事。家长是否有效的配合学校对子女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直接决定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是学校责无旁贷的义务,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败的关键。教育的家校协同开展方式,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家庭和学校的优势,用家庭教育的优势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让学校教育指导家庭教育,即双方优势的相互利用和相互补充,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优化。
目前,有关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基本上立足于学校如何指导家庭,认为学校在协作中起主导作用。这是因为:一方面现实中家长素质良莠不齐;另一方面,学校是从事教育的专门机构,拥有大量的教育专职人员,懂得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和情绪波动规律,能按教育规律科学地
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起主导作用有利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成为一个一致的过程。而如何深入进行合作,家庭在协作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如何发挥,未有较深入的研究。这就造成了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不高、流于形式的现状,实践中依然存在着种种未能解决的问题。
一、家校协同开展心理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家长、教师对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足
我曾对本校部分学生家长进行“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况认知进行调查。调查发现,大部分家长认识到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但认识与行动存在差距。无论是与教师的谈话或是在日常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一部分家长很少涉及或没有涉及到孩子的心理健康。从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看,大部分家长缺乏参与意识,没有认识到参与是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或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专业人员的事情,是学校的任务,自己只管孩子的吃、穿、住。有的家长甚至认为孩子一上了学,就把教育孩子的责任一股脑儿地全推给了学校,从思想上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不仅如此,他们还会把家长参与看作是学校推卸责任、是学校无能的表现。
在对数十名教师进行的调查中发现,部分教师认为“与家长保持一定的距离会工作得更好”,认为“后进生主要是因得不到家长的关心”,“家长让孩子看电视太多了”,“觉得家长不关心他们的孩子”,“放弃了父母的职责”。有个别教师认为,家长一般受教育程度较低,文化素养差,心理健康教育又是新生事物,家长并不太了解,学校若组织家长参与心育麻烦太多,简直是自讨苦吃;或认为除了学校,家长对学校的其他活动并不积极,他们跟教师在教育问题上存在不同的见解和期望,很难达成一致的意见。另外,一些学校认为搞心理健康教育只要建个心理咨询室或辅导室应付上级检查,在硬件上作文章,根本谈不上与家长合作;或只由个别
教师面向少数心理有问题的学生,要与这些家长联系;或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化,热衷于编家长读本、讲概念,搞形式主义。
(二)实践中家校协同心理教育的误区
1.目的不明,活动简单化。在实践中,一些教师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归于家长,认为是家教不好。或者将家长会,家访等家校协同形式看做是向家长告状的好机会,很少与家长协商解决问题。反之,家长也会有这种行为。有了这样一道屏障,双方根本无法平等地进行沟通合作。另外,学校开展的活动少有心理教育色彩,与班队活动协同;或在家长学校活动时什么都讲,没有专题。
2.活动缺乏针对性,流于形式。学校开展的健康教育活动没有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目标笼统而空洞,内容庞杂而无序。往往是班主任认为必要时就进行,许多是有了问题才想起家长。即使是已经开展的活动,也往往没有计划、活动记录和总结,在活动时间上时断时续,只是围绕几个大的时期如期初、期末、节假日等进行,就是健康教育板报和小报也是几个月才出一期,家长学校好几个月才组织一次活动,随意性、盲目性强,家长所获得的也只是一些规劝性的知识和技能,很难迁移到日常家庭教育中。
3.以学校为中心,双向交流少。许多学校在实践中采用简单的灌输方法,仅仅把书报杂志上一些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文章摘抄到黑板、宣传栏或小报上,算是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家长会几乎成了报告会——基本上是教师讲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或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家长只是接收器。这种单向交流,处处以学校为中心,只考虑到学校的需求,效果可想而知。
(三)专业人员匮乏,部分教师专业技能有待提高
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大批高素质的教师。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无论从规模还是业务水平,都不能与现实的需求相适应。专业教师相当匮乏,一所学校专职教师一般为1名,而需要服务的学生达上千人。部分教师尽管接受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理论知识的训练,有较扎
实的理论功底,由于教育教学经验不足,还基本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有的教师仓促上阵,缺乏科学基础知识,容易误导学生,造成不良影响;有的教师只是讲授心理学知识,并要求学生上课记笔记,划重点,在对家长进行辅导的时候也是如此,这种重知识轻体验的授课反而加重了学生负担。另外,部分教师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令人担忧……优秀师资的欠缺,是制约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瓶颈。
二、国内外开展家校协同的方法
1.国外如何开展家校协同
当今世界各国已普遍认识到,青少年的教育仅靠学校单方面的努力是难以完成的,需要社会各方面,尤其是家庭的通力合作。家校协同成为一些发达国家的学校所采取的主要形式来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美国学者按家长与学校协同中担任的角色分为三类:
①家长作为支持者和学习者。家长以这种角色参与的家校协同方式主要有:家长学校、家长会、家长小报、家庭教育咨询、家校书面联系、电话联系和个别家长约见等。
②家长作为学校活动的自愿参与者。这类家校协同的方式主要有:家长报告会、课外辅导、家长帮助指导职业实习和特殊技能训练等。
③家长作为学校教育决策参与者。家长参与决策的具体方式有:家长咨询委员会、教师-家长会、家长出任校董事会成员等。
2.我国开展家校协同的实践
在我国,学生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形式主要有三种:
一是传统的“家长会”。根据学校工作日程安排,一般在开学、期末考试结束或举行大型活动之前,召集家长到校,沟通双方的情况。
二是近年来兴起的“家长学校”。其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家长了解家庭教育对孩子学习的重要性,为家长提供一些教育孩子的知识和技巧。
三是家访。一般情况下,学校会将普防、随访和定期访问结合。家访可以具体个别地针对学生情况,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家校联系,其最大的作用在能够一定程度上促进家长对教育子女的主动性。
三、我校家校协同开展心理教育的策略
(一)强化协同理念,营造良好协作氛围
1.利用多种方式和途径提高教师的认识和心育水平。学校要创设良好的家校协作气氛,首先要培训教师,让所有教师明确协作的意义及目的,懂得学校与家庭的协作是教育发展的内在需要,是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利益。另外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提高教师的心育水平。一是让教师学习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高认识,增加自身素质;二是掌握协作心育的基本要领,以积极的态度,接纳家长为协作伙伴,视家长为教育资源,让家长真正参与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来。
2.通过参与活动和针对性培训,提高家长的认识和心育能力。
首先,每学年初要进行家长问卷调查,了解家长参与教育的情况,及时捕捉信息。通过汇总,了解家长参与情况,已有的认知水平,进行针对性的培训。①对家长所存在的心育问题,划分类型,再有针对性地组织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能密切联系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②组织专家与家长面对面座谈,现场解疑。③向家长发放有关学习材料,并推荐针对性较强的书籍;④请学校的部分教师、优秀家长介绍成长的经验,因为榜样的感染力与说服力最容易促进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产生隐性和显性的综合效应。⑤学校有针对性、有计划地组织一些家庭互动的活动。
(二)协调组织机构,促进家校协作升华
为巩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果,必须建立专门的组织协调机构。因为家庭和学校建立有效联络时,仅仅依靠教师个人的力量可能很难达成目标,需要学校从制度方面对合作加以保障与鼓励。
为此,学校应成立专门的协调机构,逐步形成从上到下的行政领导、主要负责人、家长委员会三方指导体系。行政领导负责抓具体协调工作,协调各方,齐抓共管,统一领导,形成合力;主要负责人实行指导与管理结合、扶持与检查并重的工作方针,保证家校协同发展有序,措施有效,目标明确,方案落实;家长委员中的专家、学者、家长代表负责调查反馈合作情况,通过举办培训,经验交流等方式,推动家校的有效协作,保证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三)从家庭教育入手,提高家长自身素质
1.开办家长学校,举办系列讲座,传播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以提高家长的教育素养,为家庭、学校的协作打好基础。家长学校授课内容主要涉及:如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等,既从学校工作出发,也从家长的实际需要出发,做到有计划,有针对性。
2.家访是学校和家庭联系的重要渠道,形成家访制度。学校要求班主任每学年对学生普访一次,对学生存在的缺点和问题,主动从学校、教师的角度承担责任,不埋怨家长,不指责学生,和家长学生一起分析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学生进步。比如对学生进行家访,深入学生的家庭,了解学生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并通过和家长的讨论、了解,共同找到学生存在问题的症结,提出相应的教育措施和办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3.加强宣传和咨询,让家长和社会更多地了解并关注学校教育,形成积极参与教育的协作氛围。利用学校板报、广播、家庭教育小报等,指导家庭教育。请家长走进校门,参与学校活动,了解学校,重新认识学校,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
(四)挖掘社区教育资源,整合拓展教育功能
社区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更包括社区的、家庭的、正规的、非正规的一切教育过程。
实施家校协同,客观上必须进行教育空间的拓展,开展全程、全员、全方位的社区教育,让每个学生、每个家长,随时随地都有学习的机会,随时都能感受到“教育场”的作用,从而提高家校协作的成效。社会的教育资源丰富多彩,如图书馆、文化馆、体育场、公园等文化设施,各类工厂、机关、部队,还有社会上各种文艺人才、英雄人物、离退休干部、教师等都是教育有重要力量。
学校主动挖掘并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把家长学校与各种形式的社区活动联系起来,加强指导与引导,整合与拓展教育功能,努力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大环境。
总之,家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开展,才能优势互补,形成巨大的教育合力,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资料
1、程正方 《学校管理心理学》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0.8
2、教育部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2002.8颁布
3、沈贵鹏载《教育研究》 《关于心育的几点思考》 2002年5月刊
4、姚本光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 东方出版中心 2002年版
5、李卫平载《石油教育》 《家长教育方式与家校联系途径》 1998.2月刊
6、叶一舵 《现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开明出版社 2003.3
2009年全国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
优秀教研成果评选活动参评论文
浅析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浅析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论文摘要:本文首先指出社会参与学校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而在社会参与的力量中,家庭对青少年成长最为重要。家长是否有效地协同学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直接决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家校心育的协同开展,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家庭和学校的优势,用家庭教育的优势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让学校教育指导家庭教育,即双方优势的相互利用和互补,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优化。
论文关键词:家校心理教育 协同开展 优势互补 形成合力 青少年学生的成长环境主要有学校、社会和家庭。其中,家庭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社会参与学校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而在社会参与的力量中,家庭对小学生成长最为重要。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庭教育是整个社会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孩子在其人生道路上所接受的一切教育的基础。所以,家长的教育行为是关系着孩子良好个性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关系着民族素质、国家命运的大事。家长是否有效的配合学校对子女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直接决定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是学校责无旁贷的义务,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败的关键。教育的家校协同开展方式,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家庭和学校的优势,用家庭教育的优势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让学校教育指导家庭教育,即双方优势的相互利用和相互补充,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优化。
目前,有关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基本上立足于学校如何指导家庭,认为学校在协作中起主导作用。这是因为:一方面现实中家长素质良莠不齐;另一方面,学校是从事教育的专门机构,拥有大量的教育专职人员,懂得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和情绪波动规律,能按教育规律科学地
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起主导作用有利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成为一个一致的过程。而如何深入进行合作,家庭在协作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如何发挥,未有较深入的研究。这就造成了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不高、流于形式的现状,实践中依然存在着种种未能解决的问题。
一、家校协同开展心理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家长、教师对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足
我曾对本校部分学生家长进行“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况认知进行调查。调查发现,大部分家长认识到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但认识与行动存在差距。无论是与教师的谈话或是在日常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一部分家长很少涉及或没有涉及到孩子的心理健康。从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看,大部分家长缺乏参与意识,没有认识到参与是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或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专业人员的事情,是学校的任务,自己只管孩子的吃、穿、住。有的家长甚至认为孩子一上了学,就把教育孩子的责任一股脑儿地全推给了学校,从思想上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不仅如此,他们还会把家长参与看作是学校推卸责任、是学校无能的表现。
在对数十名教师进行的调查中发现,部分教师认为“与家长保持一定的距离会工作得更好”,认为“后进生主要是因得不到家长的关心”,“家长让孩子看电视太多了”,“觉得家长不关心他们的孩子”,“放弃了父母的职责”。有个别教师认为,家长一般受教育程度较低,文化素养差,心理健康教育又是新生事物,家长并不太了解,学校若组织家长参与心育麻烦太多,简直是自讨苦吃;或认为除了学校,家长对学校的其他活动并不积极,他们跟教师在教育问题上存在不同的见解和期望,很难达成一致的意见。另外,一些学校认为搞心理健康教育只要建个心理咨询室或辅导室应付上级检查,在硬件上作文章,根本谈不上与家长合作;或只由个别
教师面向少数心理有问题的学生,要与这些家长联系;或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化,热衷于编家长读本、讲概念,搞形式主义。
(二)实践中家校协同心理教育的误区
1.目的不明,活动简单化。在实践中,一些教师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归于家长,认为是家教不好。或者将家长会,家访等家校协同形式看做是向家长告状的好机会,很少与家长协商解决问题。反之,家长也会有这种行为。有了这样一道屏障,双方根本无法平等地进行沟通合作。另外,学校开展的活动少有心理教育色彩,与班队活动协同;或在家长学校活动时什么都讲,没有专题。
2.活动缺乏针对性,流于形式。学校开展的健康教育活动没有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目标笼统而空洞,内容庞杂而无序。往往是班主任认为必要时就进行,许多是有了问题才想起家长。即使是已经开展的活动,也往往没有计划、活动记录和总结,在活动时间上时断时续,只是围绕几个大的时期如期初、期末、节假日等进行,就是健康教育板报和小报也是几个月才出一期,家长学校好几个月才组织一次活动,随意性、盲目性强,家长所获得的也只是一些规劝性的知识和技能,很难迁移到日常家庭教育中。
3.以学校为中心,双向交流少。许多学校在实践中采用简单的灌输方法,仅仅把书报杂志上一些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文章摘抄到黑板、宣传栏或小报上,算是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家长会几乎成了报告会——基本上是教师讲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或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家长只是接收器。这种单向交流,处处以学校为中心,只考虑到学校的需求,效果可想而知。
(三)专业人员匮乏,部分教师专业技能有待提高
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大批高素质的教师。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无论从规模还是业务水平,都不能与现实的需求相适应。专业教师相当匮乏,一所学校专职教师一般为1名,而需要服务的学生达上千人。部分教师尽管接受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理论知识的训练,有较扎
实的理论功底,由于教育教学经验不足,还基本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有的教师仓促上阵,缺乏科学基础知识,容易误导学生,造成不良影响;有的教师只是讲授心理学知识,并要求学生上课记笔记,划重点,在对家长进行辅导的时候也是如此,这种重知识轻体验的授课反而加重了学生负担。另外,部分教师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令人担忧……优秀师资的欠缺,是制约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瓶颈。
二、国内外开展家校协同的方法
1.国外如何开展家校协同
当今世界各国已普遍认识到,青少年的教育仅靠学校单方面的努力是难以完成的,需要社会各方面,尤其是家庭的通力合作。家校协同成为一些发达国家的学校所采取的主要形式来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美国学者按家长与学校协同中担任的角色分为三类:
①家长作为支持者和学习者。家长以这种角色参与的家校协同方式主要有:家长学校、家长会、家长小报、家庭教育咨询、家校书面联系、电话联系和个别家长约见等。
②家长作为学校活动的自愿参与者。这类家校协同的方式主要有:家长报告会、课外辅导、家长帮助指导职业实习和特殊技能训练等。
③家长作为学校教育决策参与者。家长参与决策的具体方式有:家长咨询委员会、教师-家长会、家长出任校董事会成员等。
2.我国开展家校协同的实践
在我国,学生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形式主要有三种:
一是传统的“家长会”。根据学校工作日程安排,一般在开学、期末考试结束或举行大型活动之前,召集家长到校,沟通双方的情况。
二是近年来兴起的“家长学校”。其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家长了解家庭教育对孩子学习的重要性,为家长提供一些教育孩子的知识和技巧。
三是家访。一般情况下,学校会将普防、随访和定期访问结合。家访可以具体个别地针对学生情况,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家校联系,其最大的作用在能够一定程度上促进家长对教育子女的主动性。
三、我校家校协同开展心理教育的策略
(一)强化协同理念,营造良好协作氛围
1.利用多种方式和途径提高教师的认识和心育水平。学校要创设良好的家校协作气氛,首先要培训教师,让所有教师明确协作的意义及目的,懂得学校与家庭的协作是教育发展的内在需要,是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利益。另外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提高教师的心育水平。一是让教师学习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高认识,增加自身素质;二是掌握协作心育的基本要领,以积极的态度,接纳家长为协作伙伴,视家长为教育资源,让家长真正参与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来。
2.通过参与活动和针对性培训,提高家长的认识和心育能力。
首先,每学年初要进行家长问卷调查,了解家长参与教育的情况,及时捕捉信息。通过汇总,了解家长参与情况,已有的认知水平,进行针对性的培训。①对家长所存在的心育问题,划分类型,再有针对性地组织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能密切联系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②组织专家与家长面对面座谈,现场解疑。③向家长发放有关学习材料,并推荐针对性较强的书籍;④请学校的部分教师、优秀家长介绍成长的经验,因为榜样的感染力与说服力最容易促进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产生隐性和显性的综合效应。⑤学校有针对性、有计划地组织一些家庭互动的活动。
(二)协调组织机构,促进家校协作升华
为巩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果,必须建立专门的组织协调机构。因为家庭和学校建立有效联络时,仅仅依靠教师个人的力量可能很难达成目标,需要学校从制度方面对合作加以保障与鼓励。
为此,学校应成立专门的协调机构,逐步形成从上到下的行政领导、主要负责人、家长委员会三方指导体系。行政领导负责抓具体协调工作,协调各方,齐抓共管,统一领导,形成合力;主要负责人实行指导与管理结合、扶持与检查并重的工作方针,保证家校协同发展有序,措施有效,目标明确,方案落实;家长委员中的专家、学者、家长代表负责调查反馈合作情况,通过举办培训,经验交流等方式,推动家校的有效协作,保证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三)从家庭教育入手,提高家长自身素质
1.开办家长学校,举办系列讲座,传播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以提高家长的教育素养,为家庭、学校的协作打好基础。家长学校授课内容主要涉及:如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等,既从学校工作出发,也从家长的实际需要出发,做到有计划,有针对性。
2.家访是学校和家庭联系的重要渠道,形成家访制度。学校要求班主任每学年对学生普访一次,对学生存在的缺点和问题,主动从学校、教师的角度承担责任,不埋怨家长,不指责学生,和家长学生一起分析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学生进步。比如对学生进行家访,深入学生的家庭,了解学生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并通过和家长的讨论、了解,共同找到学生存在问题的症结,提出相应的教育措施和办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3.加强宣传和咨询,让家长和社会更多地了解并关注学校教育,形成积极参与教育的协作氛围。利用学校板报、广播、家庭教育小报等,指导家庭教育。请家长走进校门,参与学校活动,了解学校,重新认识学校,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
(四)挖掘社区教育资源,整合拓展教育功能
社区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更包括社区的、家庭的、正规的、非正规的一切教育过程。
实施家校协同,客观上必须进行教育空间的拓展,开展全程、全员、全方位的社区教育,让每个学生、每个家长,随时随地都有学习的机会,随时都能感受到“教育场”的作用,从而提高家校协作的成效。社会的教育资源丰富多彩,如图书馆、文化馆、体育场、公园等文化设施,各类工厂、机关、部队,还有社会上各种文艺人才、英雄人物、离退休干部、教师等都是教育有重要力量。
学校主动挖掘并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把家长学校与各种形式的社区活动联系起来,加强指导与引导,整合与拓展教育功能,努力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大环境。
总之,家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开展,才能优势互补,形成巨大的教育合力,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资料
1、程正方 《学校管理心理学》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0.8
2、教育部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2002.8颁布
3、沈贵鹏载《教育研究》 《关于心育的几点思考》 2002年5月刊
4、姚本光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 东方出版中心 2002年版
5、李卫平载《石油教育》 《家长教育方式与家校联系途径》 1998.2月刊
6、叶一舵 《现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开明出版社 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