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三月》生命的挽歌-浅析萧红的
王亚玲
(西南民族大学,四川成都610064)
摘要:本文结合萧红写作《小城三月》时的各种相矛盾的心
探讨了笔下人物与作者生命体验的关系,叩问了女性该理状态,
如何找到独立自主的人生道路这一命题。
关键词:悖论;爱情;独立自主;反抗中图分类号:I25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11(2010)06-0086-01《小城三月》讲述了一个苍凉而又哀婉无望的爱情悲剧。一
聪明、自尊而又矜持、犹豫,个大家庭中再嫁的寡妇带来的女儿,
在美丽的早春三月爱上了一个新式学生,爱而又不得,默默地、孤独地郁郁而终。这篇小说是萧红生命中最后的杰作,也被认为是一篇忠实于作者内心的优秀作品。二三十年代作家的笔下书写过许多这样的故事,但是结合萧红坎坷多舛的一生,翠姨的故事却包含了作者自身相互纠葛的多种矛盾,体现了作者思想的复杂性与多面性,向我们提出了女性到底如何才能获得真正的独立于自由这一命题。
《小城三月》写于1941年,那一年萧红因肺病入香港玛丽医同年12月8号日军飞机轰炸九龙,她饱受病痛的折磨和心灵院,
。“我听见了,萧红变得敏感、脆弱、多疑和焦虑外面不的煎熬,
人人都在跑,炸弹来了,谁不跑?除了我这种不能动都是在跑吗,
的人……他们把我扔下了。我早知道有这一天……日本子的飞
”是从东北追着,来炸我。在萧红的传记中,我们能够窥视到机,
她当时那种害怕和绝望的心情:一方面是对死亡的恐惧,一方面
。“疾病是生命的阴面”在日本的轰炸下产生了一种末世的焦虑
在病中更能体会到一种人不能够把握自我的绝望。反映到作品中,在生命的终结前,作者在回忆中再次回到魂牵梦萦的故乡小城--呼兰河,去寻找童年的记忆。在这篇小说中作者所忆的一切人、事、景都带有浓浓的乡愁情绪“我家算是最开通的了,叔叔
他们开了不少眼和哥哥们都到北京和哈尔滨那些大地方读书了,
界。回到家里来,大讲他们那里的男孩子和女孩子同学……并且父亲从前也参加过国民党,革过命,所以这个家庭都‘咸与维新’起来。因此在我家,一切都是很随便的,逛公园,正月十五看花
”灯,都是不分男女,一齐去。这些描写与作者前期作品中的关于
家庭、父亲的描写有很大的不同,更与萧红真实的家庭情况是相
那为什么作者会在这篇小说中美化自己的家人呢?这是否悖的,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作者在病中疾书时的心情呢?最终萧红没能回到家乡,永远地留在了香港的浅水湾,只能在小说中完成一次
买不到喜爱的回乡之旅。小说一开始翠姨就洞悉到自己的死亡,
绒绳鞋时感慨“我的命,不会好的”翠姨的死亡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作者的一种反抗,明知道困顿与苦难是无可逃遁的,只有用死亡来反抗“我现在也不知道为什么,心里只想死得快一点就
,多活一天也是多余的……”死亡是对时代与人生的最后反好,
抗,爱不能,活着也没了价值,生命成为爱情最后的祭奠。
在小说中那无望的爱情,与萧红自己充满了传奇和悲剧色彩
但是每次都被爱的爱情形成了一种互文关系。她一生追求真爱,
所伤“在人类的经验中,有一整块地方被男性故意忽视了,因为
”他无法去思考它:这就是女人的生活经历的体验。萧红是受到
“五四”个性解放、独立自主思潮影响的觉醒了的女性:一方面她不懈地追求着自身的独立自由,从家里逃婚出来。另一方面处于第二性他者地位使她不可能真正获得解放,同时要冲破几千年的文学界
封建文化构建的精神樊篱却又是不易的,这就在萧红的身上形成
但却又想在男性哪里了一种悖论:不懈地追求自身的独立自主,
却又在现实中遭遇绝望。美找到避风的港湾;对生活满怀希望,
国学者葛浩文认为这是萧红不幸命运的根源。在这样的历史语境下必然会影响到萧红对爱情婚姻的看法,作者笔下的爱情是珍
但却又是绝望无助的。同时也会影响到作家对爱情的贵美好的,
态度,我们能窥视到在爱人面前她的自尊与自卑,倔强和软弱相
从家里逃婚出去,在非常困互交织着:因为自尊不惜和父亲决裂,
也是因为软弱和轻信苦没饭吃没地方住的情况下也不回家认错,
才会上当受骗,找到萧军理应获得幸福了,但却不能忍受他的不理解他的忽视,选择离开他。小说中翠姨恰好体现了作者这种极
一方面翠姨倔强好胜,她想通过读书来改变自己其矛盾的性格,
的命运,甚至为了和别人不同即使非常喜欢绒绳鞋也不急于去买;另一方面她又很自卑、犹豫,觉得自己没有念过书不敢向爱的人告白,最后自有忧郁而终,不禁让人唏嘘。翠姨原是一个善良、
“生得并不十分漂温柔、聪明的女子,独具一种悲天悯人的气质
亮,但是她长得窈窕,走起路来沉静而且漂亮,讲起话来清楚地带
好像她的手指尖对着一种平静的感情。她伸手拿樱桃吃的时候,
。”“翠她怕把它触坏了似的轻轻地捏着那樱桃十分可怜的样子,
”“她还会吹箫或是吹笛子”。翠姨却她会弹大正琴姨非常聪明,
她对自己的爱没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心,她不知又是孤芳自赏的,
“我的堂哥”是否有爱的权利,于是爱道没有受过新式教育的她,
情早早地结束在萌芽状态。翠姨的爱有一种东方的含蓄与内敛,
,“你来甚至是死前堂哥来看她,她也没有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一定是姐姐告诉你来的,我心里永远纪念着她,她爱我一得很好,
场,可惜我不能去看她了……我不能报答她了……不过我总会记起在她家里的日子的……她待我也许没有什么,但是我觉得已经太好了……我永远不会忘记的……我现在也不知道为什么,心里
多活一天也是多余的……人家也许以为我只想死得快一点就好,
是任性……其实是不对的,不知为什么,那家对我也是很好的,我要是过去,他们对我也会是很好的,但是我不愿意。我小时候,就
我的脾气总是不从心的事,我不愿意……这个脾气把我折不好,
磨到今天了……可是我怎能从心呢……真是笑话……谢谢姐姐她还惦着我……请你告诉她,我并不像她想的那么苦呢,我也很
翠姨爱得那么真,却又那么让人心痛。想要婚姻自快乐……”
却又力不从心,只能以死来反抗不公的命运,可悲的是她所爱主,
的人到最后也不知道她的心意,翠姨的不幸或许是她没有受过她
没有解放思想;但是受过新式教育,以出走来向往的新式的教育,
反抗封建的婚姻的萧红,在那样的社会中她最后同样没有获得想象中的幸福,这就使得翠姨的悲剧具有了普遍性和深刻性。
总之,文本中充满着那种交织着焦虑、恐惧和痛苦追寻的纠
理性与感性、生存与死亡---这在萧红结矛盾:希望与绝望、
的世界中构成了一种悖论关系,这促使她自觉地对自身不公的命运进行反抗,但却又自知这种反抗的无望,这种悲剧性恰巧能够
作者通过翠姨凄切哀婉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作震撼我们的心灵,
者在生命最后历程中的内心世界,叩问了在五四时代女性该如何获得婚姻和人格的自由这一命题,谱写了一曲带有淡淡怅惘、愁怨的生命的挽歌。
(王亚玲,四川都江堰人,汉族,研究方向:现代文学)
《小城三月》生命的挽歌-浅析萧红的
王亚玲
(西南民族大学,四川成都610064)
摘要:本文结合萧红写作《小城三月》时的各种相矛盾的心
探讨了笔下人物与作者生命体验的关系,叩问了女性该理状态,
如何找到独立自主的人生道路这一命题。
关键词:悖论;爱情;独立自主;反抗中图分类号:I25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11(2010)06-0086-01《小城三月》讲述了一个苍凉而又哀婉无望的爱情悲剧。一
聪明、自尊而又矜持、犹豫,个大家庭中再嫁的寡妇带来的女儿,
在美丽的早春三月爱上了一个新式学生,爱而又不得,默默地、孤独地郁郁而终。这篇小说是萧红生命中最后的杰作,也被认为是一篇忠实于作者内心的优秀作品。二三十年代作家的笔下书写过许多这样的故事,但是结合萧红坎坷多舛的一生,翠姨的故事却包含了作者自身相互纠葛的多种矛盾,体现了作者思想的复杂性与多面性,向我们提出了女性到底如何才能获得真正的独立于自由这一命题。
《小城三月》写于1941年,那一年萧红因肺病入香港玛丽医同年12月8号日军飞机轰炸九龙,她饱受病痛的折磨和心灵院,
。“我听见了,萧红变得敏感、脆弱、多疑和焦虑外面不的煎熬,
人人都在跑,炸弹来了,谁不跑?除了我这种不能动都是在跑吗,
的人……他们把我扔下了。我早知道有这一天……日本子的飞
”是从东北追着,来炸我。在萧红的传记中,我们能够窥视到机,
她当时那种害怕和绝望的心情:一方面是对死亡的恐惧,一方面
。“疾病是生命的阴面”在日本的轰炸下产生了一种末世的焦虑
在病中更能体会到一种人不能够把握自我的绝望。反映到作品中,在生命的终结前,作者在回忆中再次回到魂牵梦萦的故乡小城--呼兰河,去寻找童年的记忆。在这篇小说中作者所忆的一切人、事、景都带有浓浓的乡愁情绪“我家算是最开通的了,叔叔
他们开了不少眼和哥哥们都到北京和哈尔滨那些大地方读书了,
界。回到家里来,大讲他们那里的男孩子和女孩子同学……并且父亲从前也参加过国民党,革过命,所以这个家庭都‘咸与维新’起来。因此在我家,一切都是很随便的,逛公园,正月十五看花
”灯,都是不分男女,一齐去。这些描写与作者前期作品中的关于
家庭、父亲的描写有很大的不同,更与萧红真实的家庭情况是相
那为什么作者会在这篇小说中美化自己的家人呢?这是否悖的,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作者在病中疾书时的心情呢?最终萧红没能回到家乡,永远地留在了香港的浅水湾,只能在小说中完成一次
买不到喜爱的回乡之旅。小说一开始翠姨就洞悉到自己的死亡,
绒绳鞋时感慨“我的命,不会好的”翠姨的死亡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作者的一种反抗,明知道困顿与苦难是无可逃遁的,只有用死亡来反抗“我现在也不知道为什么,心里只想死得快一点就
,多活一天也是多余的……”死亡是对时代与人生的最后反好,
抗,爱不能,活着也没了价值,生命成为爱情最后的祭奠。
在小说中那无望的爱情,与萧红自己充满了传奇和悲剧色彩
但是每次都被爱的爱情形成了一种互文关系。她一生追求真爱,
所伤“在人类的经验中,有一整块地方被男性故意忽视了,因为
”他无法去思考它:这就是女人的生活经历的体验。萧红是受到
“五四”个性解放、独立自主思潮影响的觉醒了的女性:一方面她不懈地追求着自身的独立自由,从家里逃婚出来。另一方面处于第二性他者地位使她不可能真正获得解放,同时要冲破几千年的文学界
封建文化构建的精神樊篱却又是不易的,这就在萧红的身上形成
但却又想在男性哪里了一种悖论:不懈地追求自身的独立自主,
却又在现实中遭遇绝望。美找到避风的港湾;对生活满怀希望,
国学者葛浩文认为这是萧红不幸命运的根源。在这样的历史语境下必然会影响到萧红对爱情婚姻的看法,作者笔下的爱情是珍
但却又是绝望无助的。同时也会影响到作家对爱情的贵美好的,
态度,我们能窥视到在爱人面前她的自尊与自卑,倔强和软弱相
从家里逃婚出去,在非常困互交织着:因为自尊不惜和父亲决裂,
也是因为软弱和轻信苦没饭吃没地方住的情况下也不回家认错,
才会上当受骗,找到萧军理应获得幸福了,但却不能忍受他的不理解他的忽视,选择离开他。小说中翠姨恰好体现了作者这种极
一方面翠姨倔强好胜,她想通过读书来改变自己其矛盾的性格,
的命运,甚至为了和别人不同即使非常喜欢绒绳鞋也不急于去买;另一方面她又很自卑、犹豫,觉得自己没有念过书不敢向爱的人告白,最后自有忧郁而终,不禁让人唏嘘。翠姨原是一个善良、
“生得并不十分漂温柔、聪明的女子,独具一种悲天悯人的气质
亮,但是她长得窈窕,走起路来沉静而且漂亮,讲起话来清楚地带
好像她的手指尖对着一种平静的感情。她伸手拿樱桃吃的时候,
。”“翠她怕把它触坏了似的轻轻地捏着那樱桃十分可怜的样子,
”“她还会吹箫或是吹笛子”。翠姨却她会弹大正琴姨非常聪明,
她对自己的爱没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心,她不知又是孤芳自赏的,
“我的堂哥”是否有爱的权利,于是爱道没有受过新式教育的她,
情早早地结束在萌芽状态。翠姨的爱有一种东方的含蓄与内敛,
,“你来甚至是死前堂哥来看她,她也没有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一定是姐姐告诉你来的,我心里永远纪念着她,她爱我一得很好,
场,可惜我不能去看她了……我不能报答她了……不过我总会记起在她家里的日子的……她待我也许没有什么,但是我觉得已经太好了……我永远不会忘记的……我现在也不知道为什么,心里
多活一天也是多余的……人家也许以为我只想死得快一点就好,
是任性……其实是不对的,不知为什么,那家对我也是很好的,我要是过去,他们对我也会是很好的,但是我不愿意。我小时候,就
我的脾气总是不从心的事,我不愿意……这个脾气把我折不好,
磨到今天了……可是我怎能从心呢……真是笑话……谢谢姐姐她还惦着我……请你告诉她,我并不像她想的那么苦呢,我也很
翠姨爱得那么真,却又那么让人心痛。想要婚姻自快乐……”
却又力不从心,只能以死来反抗不公的命运,可悲的是她所爱主,
的人到最后也不知道她的心意,翠姨的不幸或许是她没有受过她
没有解放思想;但是受过新式教育,以出走来向往的新式的教育,
反抗封建的婚姻的萧红,在那样的社会中她最后同样没有获得想象中的幸福,这就使得翠姨的悲剧具有了普遍性和深刻性。
总之,文本中充满着那种交织着焦虑、恐惧和痛苦追寻的纠
理性与感性、生存与死亡---这在萧红结矛盾:希望与绝望、
的世界中构成了一种悖论关系,这促使她自觉地对自身不公的命运进行反抗,但却又自知这种反抗的无望,这种悲剧性恰巧能够
作者通过翠姨凄切哀婉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作震撼我们的心灵,
者在生命最后历程中的内心世界,叩问了在五四时代女性该如何获得婚姻和人格的自由这一命题,谱写了一曲带有淡淡怅惘、愁怨的生命的挽歌。
(王亚玲,四川都江堰人,汉族,研究方向:现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