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谷静悄悄 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一)指导思想
本课时是以《音乐课程标准》中的教学理念为导向,根据小学生音乐课程标准及教材要求,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注重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兴趣爱好为动力,重视音乐实践,鼓励全体学生参与音乐活动和音乐创造,师生共同参与音乐活动,通过演唱歌曲捕捉音乐情绪与意境,沉浸到歌曲的意境中,唱出歌曲的层次,唱出对祖国河山的赞美之情。
(二)理论依据
《音乐课程标准解读》中指出:“对于音乐教育来说,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是必要的,这既是人的整体素质中的音乐素质的一种需要,同时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音乐奠定了基础”。将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方式放在具体的音乐实践活动中,同情感、态度、兴趣等因素紧密融合,并看中学习知识或获得技能的方法与过程是当前音乐教育和教学应所关注的方向。学生在各种形式的以《山谷静悄悄》为主线的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中,通过一系列听、说、唱等活动,开拓了学生的音乐视野,使他们主动参与音乐活动,积极参与音乐体验,整个教学过程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循序渐进,始终以音乐为主线,满足学生的审美需求。
二、教学背景
(一)教学内容分析
1.《山谷静悄悄》总体分析 《山谷静悄悄》是一首描绘大自然美丽景色的艺术歌曲,一段体结构。歌曲一开始用“”的节奏、美丽纤细的声音,把我们带入宁静的山谷,然后节奏紧缩并加入切分节奏,情绪由宁静转为欢快,描绘出山谷的勃勃生机,使人有如身临其境之感。前三段歌词分别描绘了山间的景物,从“烟雾““花”直至“溪流”“野兔”, 音乐动感不断增强。在一个小间奏之后,“地质队叔叔”的出现,打破了原先的寂静安宁,使山谷顿时热闹起来,锤子击石的叮咚声和溪水声交织成一支美妙的乐曲在山谷中回荡。
2,本领域节奏和旋律特点的分析。
(1) 歌曲的第一乐句与间奏后的第一乐句节奏和旋律完全一样的。
(2)节奏型不同但旋律音完全相同
(3)歌曲的前奏和间奏完全一样,尾奏是前奏音乐材料的变化。
3,他领域情绪情感的分析
(1)歌曲中八分休止符,附点四分音符,圆滑线,连音线和全音符的巧妙运用,使歌曲既轻巧活泼又不失优美轻柔。
(2)歌曲前三段歌词描绘的是从远处看是薄薄的雾、淡淡的烟,走到近处
看有红梅花、小溪流、小野兔,一派生机。学生感悟到这静中有动,演唱时就能
沉浸到歌曲的意境中,唱出歌曲的层次,唱出对祖国河山的赞美之情。
4,对歌曲音响的分析
歌曲的音响主要由前奏—歌曲前三段歌词的演唱—间奏—歌曲第四段歌词的演唱三部分构成。
(二)学生情况分析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学生音乐素质相对较高,对音乐表现要素(速度、节奏)和音乐情感等把握的较好,他们会随歌曲的旋律用肢体或身体律动来表现歌曲,很快投入到歌曲的情绪中。
2. 过程与方法方面
演唱:
学生能够在聆听感受的基础上,通过听歌曲范唱和视唱部分乐谱的方法唱会歌曲间奏之前的部分,歌曲尾声部分的学习本班同学可能会遇到困难,音乐是聆听艺术,尾声部分教师利用聆听模仿的方式引导学生演唱准确。
3.知识与技能:
识读乐谱:
本班学生音乐基础高低不同,通过积累,本班学生已经掌握了全音符、二分音符、 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八分休止符和四分休止符的名称及时值,在《山谷静悄悄》这首歌中,涉及到了附点四分音符和大切分节奏,少部分学生对时值的掌握不稳定,尤其是在旋律音相同节奏型发声变化的第二和第三乐句。
演唱能力:
本班学习氛围较好,学生能够用正确的姿势,听前奏进行演唱。在演唱c1--c2 字组时声音位置准确,但在演唱长乐句时会出现声音不够流畅,气息支持不够,
呼吸换气比较随意的现象,在唱力度较弱的乐句时,学生的声音容易虚,在演 唱高音部分时还不能习惯性打开口腔,声音容易挤压,导致高音音色刺耳或影 响音准。
(三)教学方式与手段说明
1.为提高课堂效率,引导学生投入音乐课堂学习中。教师以谈话交流导入的方式导入新课,在学习歌曲过程中教师根据歌曲的旋律特点和重点难点设计游戏,激发学生兴趣等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采用聆听范唱、识读乐谱、教师范唱、分乐句演唱、完整演唱的教学方式学唱歌曲。
2.通过综合艺术表演,激发学生的表演欲望,更好的体会歌曲情绪和情感。
(四)技术准备
1.运用雅乐简谱作曲软件制作乐谱;
2.运用COOL EDIT软件进行歌曲音频剪接;
3. 使用(Powerpoint)制作教师课件;
(五)前期教学状况、问题与对策
本课的教学核心内容是《山谷静悄悄》的演唱,根据学生前期的学习状况 来看,学生通过听唱的方法基本能唱会歌曲非难点部分,用流畅连贯的声音表现歌曲情感唱好歌曲好还需要教师指导。
解决对策:利用本班学生乐于表现自己的优势,感受歌曲欢快的情绪,再通过老师声情并茂的范唱和学生的亲身体验,感受歌曲演唱情绪,唱会歌曲。
三、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先通过听唱法和视唱法结合的方式唱会歌曲,再运用分析歌曲情境掌握歌曲情绪及教师范唱的方法,使学生能用轻巧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
1. 感受力度记号在歌曲中的作用。
2. 准确演唱歌曲中的休止符节奏。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歌曲《山谷静悄悄》的准确演唱
(二)教学难点
1, 准确演唱歌曲中的休止符节奏,尤其是最后一句的最后一个“叮咚”
2,歌曲第四段歌词后两句的连接,注意四分休止符。
五、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由“利用情境导入难点乐句并模唱”→“聆听感受、识读乐谱唱会歌曲”→“表现歌曲” →“小结”四个环节组成。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导入
环节目标:师生谈话方式导入,引导学生进入歌曲情境,解决歌曲难点。 设计意图:教师利用自身的经历与学生谈话,拉近师生关系,使学生在轻
松的氛围中解决难点乐句的演唱。
活动1.谈话导入,解决难点乐句
1.教师跟学生分享自己在山谷旅游的照片。
2.教师播放地质队叔叔敲矿石的声音,学生猜是什么声音?
3.教师播放难点乐句的范唱,学生击拍数拍模仿唱。
(因为尾声乐句是歌曲前奏和间奏的变化,将尾奏括号里的音临时改成四分休止符引导学生轻轻击拍,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明确按拍子演唱而且还解决了前奏和间奏的接唱问题)
(二)“聆听感受、识读乐谱、唱会歌曲”
环节目标:通过聆听熟悉感受歌曲、发现歌曲节奏和旋律特点,识读乐谱
唱会歌曲。
设计意图:通过两次不同形式的聆听歌曲,培养学生认真聆听和善于发现
歌曲规律和特点的好习惯,通过识读乐谱唱准唱会歌曲。
活动2.1 聆听感受歌曲
1.初听:教师播放歌曲,学生聆听并说出听出了什么(演唱形式、演唱情绪和演唱速度等)
2.第二次聆听,教师播放歌曲,学生打开书看曲谱边聆听歌曲边小声演唱歌曲,找一找通过谱面看到的音乐信息,学生找到力度记号。
(学生可能出现的答案:力度记号,首调do的位置,间奏出现的地方等。) 活动2.2 识读乐谱演会歌曲
1.第一乐句识读乐谱,第一,教师引导学生找到每个音的唱名;第二在柯尔文手势的辅助下,掌握音准;第三,按节奏演唱第一乐句。
2.教师弹第二乐句的旋律,学生默唱,教师第二次弹旋律,学生边用手打拍边出声音唱。
3.教师出示第四乐句,学生听琴演唱。
4.教师将第一乐句、第二乐句和第四乐句做成一问一答的形式,师生合作唱旋律。
5.教师弹琴学生演唱前两个乐句旋律;教师弹琴,学生演唱间奏后的第三和第四乐句。
6.教师弹琴学生演唱第一段歌词。
发现问题:(1)换气很随意(2)“山谷里,静悄悄”唱的弹性不够(3)“飘”字气息容易不稳定。
解决方法:通过教师手势指导和教师范唱,引导学生找到正确的演唱方法。 第二遍解决完问题再唱一遍。
7.教师弹琴,学生演唱第二和第三段歌词。
演唱问题:“紫杜鹃,红梅花”“小溪流”“小野兔”的词曲对应问题。 解决方法:教师范唱和加手势动作辅助演唱。
8.教师弹琴学生完整演唱前三段歌词。
9.教师弹琴,学生演唱间奏后面的部分。
可能出现的问题:词曲对应问题。
解决方法:教师范唱和利用连音线加手势动作辅助。
10.教师弹琴,学生完整演唱歌曲。
(三)表现歌曲
环节目标:根据歌曲的意境和力度记号要求,通过教师范唱,引导学生用轻巧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
设计意图:通过解读歌词意境和歌曲所需力度记号,再加上教师的范唱,激发学生演唱欲望。
活动3.0
1,教师解读歌曲意境并自弹自唱。
2,学生聆听教师范唱后,随琴完整演唱歌曲。
五.小结
教师鼓励学生课下同学之间商量还能用怎样的形式表现歌曲,下节课展示。学生伴着歌声离开教室。
六、学习评价方式
(一)依据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
教师的评价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通过聆听音乐,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逐
步提高演唱要求,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积极地评价。
(二)学习效果性评价,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视唱歌谱,让学生在克服困难中找到自信,从而更有激情的演唱歌曲。
七、教学设计的特点
新课标再一次重申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课程理念,本课教学中,教师在充分考虑到学生兴趣的同时有意识的关注学生对歌曲的体验、感悟、沟通、与交流。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饶有兴趣的走进音乐,使学习过程有景有情,情中有景,景中动情,情景交融,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音乐的主动学习和探究欲望。
1.听辨范唱,找出唱好歌曲的方法,增加学生的自信心。
在学唱歌曲时,教师采用了视唱法和对比听辨的方法,这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听辨能力和识谱能力,加强自主学习的意识,还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2.学生之间互相评价
从某种意义上说,评价是合作学习的指挥棒。因此,研究和掌握有关学习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对指导合作学习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小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是指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依据教育学、心理学、社会管理学的研究成果,遵循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注重对小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和发展的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和变化,从全面和谐发展学生素质出发,在教学实践中探索、研究出一套能有效培养、提升小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与合作精神的评价指标,并在教学实践中用以指导、改进、发展、完善当前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机制,从而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进步和不足,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尤其是学会合作,促进学生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进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全面发展学生素质的活动过程。
山谷静悄悄 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一)指导思想
本课时是以《音乐课程标准》中的教学理念为导向,根据小学生音乐课程标准及教材要求,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注重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兴趣爱好为动力,重视音乐实践,鼓励全体学生参与音乐活动和音乐创造,师生共同参与音乐活动,通过演唱歌曲捕捉音乐情绪与意境,沉浸到歌曲的意境中,唱出歌曲的层次,唱出对祖国河山的赞美之情。
(二)理论依据
《音乐课程标准解读》中指出:“对于音乐教育来说,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是必要的,这既是人的整体素质中的音乐素质的一种需要,同时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音乐奠定了基础”。将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方式放在具体的音乐实践活动中,同情感、态度、兴趣等因素紧密融合,并看中学习知识或获得技能的方法与过程是当前音乐教育和教学应所关注的方向。学生在各种形式的以《山谷静悄悄》为主线的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中,通过一系列听、说、唱等活动,开拓了学生的音乐视野,使他们主动参与音乐活动,积极参与音乐体验,整个教学过程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循序渐进,始终以音乐为主线,满足学生的审美需求。
二、教学背景
(一)教学内容分析
1.《山谷静悄悄》总体分析 《山谷静悄悄》是一首描绘大自然美丽景色的艺术歌曲,一段体结构。歌曲一开始用“”的节奏、美丽纤细的声音,把我们带入宁静的山谷,然后节奏紧缩并加入切分节奏,情绪由宁静转为欢快,描绘出山谷的勃勃生机,使人有如身临其境之感。前三段歌词分别描绘了山间的景物,从“烟雾““花”直至“溪流”“野兔”, 音乐动感不断增强。在一个小间奏之后,“地质队叔叔”的出现,打破了原先的寂静安宁,使山谷顿时热闹起来,锤子击石的叮咚声和溪水声交织成一支美妙的乐曲在山谷中回荡。
2,本领域节奏和旋律特点的分析。
(1) 歌曲的第一乐句与间奏后的第一乐句节奏和旋律完全一样的。
(2)节奏型不同但旋律音完全相同
(3)歌曲的前奏和间奏完全一样,尾奏是前奏音乐材料的变化。
3,他领域情绪情感的分析
(1)歌曲中八分休止符,附点四分音符,圆滑线,连音线和全音符的巧妙运用,使歌曲既轻巧活泼又不失优美轻柔。
(2)歌曲前三段歌词描绘的是从远处看是薄薄的雾、淡淡的烟,走到近处
看有红梅花、小溪流、小野兔,一派生机。学生感悟到这静中有动,演唱时就能
沉浸到歌曲的意境中,唱出歌曲的层次,唱出对祖国河山的赞美之情。
4,对歌曲音响的分析
歌曲的音响主要由前奏—歌曲前三段歌词的演唱—间奏—歌曲第四段歌词的演唱三部分构成。
(二)学生情况分析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学生音乐素质相对较高,对音乐表现要素(速度、节奏)和音乐情感等把握的较好,他们会随歌曲的旋律用肢体或身体律动来表现歌曲,很快投入到歌曲的情绪中。
2. 过程与方法方面
演唱:
学生能够在聆听感受的基础上,通过听歌曲范唱和视唱部分乐谱的方法唱会歌曲间奏之前的部分,歌曲尾声部分的学习本班同学可能会遇到困难,音乐是聆听艺术,尾声部分教师利用聆听模仿的方式引导学生演唱准确。
3.知识与技能:
识读乐谱:
本班学生音乐基础高低不同,通过积累,本班学生已经掌握了全音符、二分音符、 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八分休止符和四分休止符的名称及时值,在《山谷静悄悄》这首歌中,涉及到了附点四分音符和大切分节奏,少部分学生对时值的掌握不稳定,尤其是在旋律音相同节奏型发声变化的第二和第三乐句。
演唱能力:
本班学习氛围较好,学生能够用正确的姿势,听前奏进行演唱。在演唱c1--c2 字组时声音位置准确,但在演唱长乐句时会出现声音不够流畅,气息支持不够,
呼吸换气比较随意的现象,在唱力度较弱的乐句时,学生的声音容易虚,在演 唱高音部分时还不能习惯性打开口腔,声音容易挤压,导致高音音色刺耳或影 响音准。
(三)教学方式与手段说明
1.为提高课堂效率,引导学生投入音乐课堂学习中。教师以谈话交流导入的方式导入新课,在学习歌曲过程中教师根据歌曲的旋律特点和重点难点设计游戏,激发学生兴趣等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采用聆听范唱、识读乐谱、教师范唱、分乐句演唱、完整演唱的教学方式学唱歌曲。
2.通过综合艺术表演,激发学生的表演欲望,更好的体会歌曲情绪和情感。
(四)技术准备
1.运用雅乐简谱作曲软件制作乐谱;
2.运用COOL EDIT软件进行歌曲音频剪接;
3. 使用(Powerpoint)制作教师课件;
(五)前期教学状况、问题与对策
本课的教学核心内容是《山谷静悄悄》的演唱,根据学生前期的学习状况 来看,学生通过听唱的方法基本能唱会歌曲非难点部分,用流畅连贯的声音表现歌曲情感唱好歌曲好还需要教师指导。
解决对策:利用本班学生乐于表现自己的优势,感受歌曲欢快的情绪,再通过老师声情并茂的范唱和学生的亲身体验,感受歌曲演唱情绪,唱会歌曲。
三、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先通过听唱法和视唱法结合的方式唱会歌曲,再运用分析歌曲情境掌握歌曲情绪及教师范唱的方法,使学生能用轻巧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
1. 感受力度记号在歌曲中的作用。
2. 准确演唱歌曲中的休止符节奏。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歌曲《山谷静悄悄》的准确演唱
(二)教学难点
1, 准确演唱歌曲中的休止符节奏,尤其是最后一句的最后一个“叮咚”
2,歌曲第四段歌词后两句的连接,注意四分休止符。
五、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由“利用情境导入难点乐句并模唱”→“聆听感受、识读乐谱唱会歌曲”→“表现歌曲” →“小结”四个环节组成。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导入
环节目标:师生谈话方式导入,引导学生进入歌曲情境,解决歌曲难点。 设计意图:教师利用自身的经历与学生谈话,拉近师生关系,使学生在轻
松的氛围中解决难点乐句的演唱。
活动1.谈话导入,解决难点乐句
1.教师跟学生分享自己在山谷旅游的照片。
2.教师播放地质队叔叔敲矿石的声音,学生猜是什么声音?
3.教师播放难点乐句的范唱,学生击拍数拍模仿唱。
(因为尾声乐句是歌曲前奏和间奏的变化,将尾奏括号里的音临时改成四分休止符引导学生轻轻击拍,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明确按拍子演唱而且还解决了前奏和间奏的接唱问题)
(二)“聆听感受、识读乐谱、唱会歌曲”
环节目标:通过聆听熟悉感受歌曲、发现歌曲节奏和旋律特点,识读乐谱
唱会歌曲。
设计意图:通过两次不同形式的聆听歌曲,培养学生认真聆听和善于发现
歌曲规律和特点的好习惯,通过识读乐谱唱准唱会歌曲。
活动2.1 聆听感受歌曲
1.初听:教师播放歌曲,学生聆听并说出听出了什么(演唱形式、演唱情绪和演唱速度等)
2.第二次聆听,教师播放歌曲,学生打开书看曲谱边聆听歌曲边小声演唱歌曲,找一找通过谱面看到的音乐信息,学生找到力度记号。
(学生可能出现的答案:力度记号,首调do的位置,间奏出现的地方等。) 活动2.2 识读乐谱演会歌曲
1.第一乐句识读乐谱,第一,教师引导学生找到每个音的唱名;第二在柯尔文手势的辅助下,掌握音准;第三,按节奏演唱第一乐句。
2.教师弹第二乐句的旋律,学生默唱,教师第二次弹旋律,学生边用手打拍边出声音唱。
3.教师出示第四乐句,学生听琴演唱。
4.教师将第一乐句、第二乐句和第四乐句做成一问一答的形式,师生合作唱旋律。
5.教师弹琴学生演唱前两个乐句旋律;教师弹琴,学生演唱间奏后的第三和第四乐句。
6.教师弹琴学生演唱第一段歌词。
发现问题:(1)换气很随意(2)“山谷里,静悄悄”唱的弹性不够(3)“飘”字气息容易不稳定。
解决方法:通过教师手势指导和教师范唱,引导学生找到正确的演唱方法。 第二遍解决完问题再唱一遍。
7.教师弹琴,学生演唱第二和第三段歌词。
演唱问题:“紫杜鹃,红梅花”“小溪流”“小野兔”的词曲对应问题。 解决方法:教师范唱和加手势动作辅助演唱。
8.教师弹琴学生完整演唱前三段歌词。
9.教师弹琴,学生演唱间奏后面的部分。
可能出现的问题:词曲对应问题。
解决方法:教师范唱和利用连音线加手势动作辅助。
10.教师弹琴,学生完整演唱歌曲。
(三)表现歌曲
环节目标:根据歌曲的意境和力度记号要求,通过教师范唱,引导学生用轻巧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
设计意图:通过解读歌词意境和歌曲所需力度记号,再加上教师的范唱,激发学生演唱欲望。
活动3.0
1,教师解读歌曲意境并自弹自唱。
2,学生聆听教师范唱后,随琴完整演唱歌曲。
五.小结
教师鼓励学生课下同学之间商量还能用怎样的形式表现歌曲,下节课展示。学生伴着歌声离开教室。
六、学习评价方式
(一)依据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
教师的评价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通过聆听音乐,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逐
步提高演唱要求,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积极地评价。
(二)学习效果性评价,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视唱歌谱,让学生在克服困难中找到自信,从而更有激情的演唱歌曲。
七、教学设计的特点
新课标再一次重申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课程理念,本课教学中,教师在充分考虑到学生兴趣的同时有意识的关注学生对歌曲的体验、感悟、沟通、与交流。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饶有兴趣的走进音乐,使学习过程有景有情,情中有景,景中动情,情景交融,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音乐的主动学习和探究欲望。
1.听辨范唱,找出唱好歌曲的方法,增加学生的自信心。
在学唱歌曲时,教师采用了视唱法和对比听辨的方法,这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听辨能力和识谱能力,加强自主学习的意识,还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2.学生之间互相评价
从某种意义上说,评价是合作学习的指挥棒。因此,研究和掌握有关学习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对指导合作学习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小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是指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依据教育学、心理学、社会管理学的研究成果,遵循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注重对小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和发展的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和变化,从全面和谐发展学生素质出发,在教学实践中探索、研究出一套能有效培养、提升小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与合作精神的评价指标,并在教学实践中用以指导、改进、发展、完善当前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机制,从而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进步和不足,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尤其是学会合作,促进学生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进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全面发展学生素质的活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