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是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最基本素质之一。我们应在高等教育实践中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同时注重创新型实践活动的开展,以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适应未来挑战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创新意识 创新精神 大学生应具备的最基本素质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是一种现代意识,它是衡量社会进步和民族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高等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责无旁贷地担负着培养创新人才的神圣使命。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核心,它维系着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未来。我们应当加强对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以造就出大批的创新型人才,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应有贡献。
一、创新的时代需要创新的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6月9日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讲话指出:“我国要在科技创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必须大力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科技人才。”
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3月6日的政府工作报告和多种公开场合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他提出,要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
(一)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
2020年我国要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国家创新体系是一个目标明确、组织比较完备的网络系统。这一体系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积累发展的过程,需要一代代人艰辛的努力,也需要持续不断的创新型人才,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国家的科技竞争力,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
创新型人才是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主导力量和可持续发展的能源,国家创新体系的每个构成要素都需要创新型人才发挥科技中坚力量。因而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创新型人才是国家创新体系持续发展和永葆生机的需要。
(二)学生创新素质的高低标志着高校人才质量的优劣
高校的人才质量标准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高校良好的社会声誉要靠自己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和取得的丰硕科研成果来赢得。因此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创新人才是直接关系到高校的生存与发展。人才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低。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大学生素质中所必备的成分,因而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
(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培养创新意识是实现高校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准备和必要保证,是高校大学生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在信息技术时代,知识的增长率加快,知识转化的速度迅猛增加,高校大学生要想在就业饱和的状态下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有创新的意识和能力,这需要大学生树立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利用所学的知识,敏锐地观察就业趋向,并把自己武装成与众不同的创新人才,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二、当前大学生创新意识现状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各个行业都迫切需要大量的创新型人才,但当前的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却普遍缺乏创新能力,这也日益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一个瓶颈。
(一)创新的独立意识欠缺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依附心理和盲从意识在当代大学生身上表现得比较明显,因此,不少学生缺乏一定的质疑意识和批判精神。可能也有一些大学生会有一些新的思想意识,但唯恐别人嘲笑而不敢付诸实践。不少学生在学习中,只是一味地学习和接受,甚至为了混个文凭,找个工作,缺乏对所学知识的独立创新思考,缺乏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不敢去创新,或懒于去创新。
(二)创新的内在毅力不足
创新意识是现代社会每个人应具备的品质之一,我们应该具有创新的内在毅力,勇于创新,努力实践。但一些大学生认为,创新是科研人员所从事的工作,作为学生,没有必要搞什么创新,况且,创新是一项非常艰辛的工作,付出努力也不一定获得成功,他们甚至怀疑自己的能力和水平,缺乏创新的内在毅力。部分大学生偶尔也有创新的热情,但由于缺乏创新的内在毅力,一遇到挫折就会放弃。
(三)创新实践精神不强
实践出真知,一些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但创新的实践精神不强,很少付诸实践或者根本不愿意付诸实践。应该说,当代大学生思想较为活跃,具有较强的探索激情,是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的,但是一些学生在实际行动中却不愿冒风险,缺少探索的自觉性、主动性,遇到相关问题不敢标新立异,不会另辟蹊径,只是按原来的思路来运作。由于创新的实践精神不强,那么就会缺乏创新的实践活动,这样,大学生就不可能把所学的科学知识变成内在的科学智慧,最终只能是把自己作为一个知识的储存器,而无法成为真正的创新型人才。
三、激发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对策
高校是我国科教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摇篮。必须从高校的实际出发,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有力、有效地推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此,我们对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的教育提出一些粗浅的对策建议。
(一)进行创新教育 强化学生创新意识
要打造创新型国家,就必须要有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必备内在的创新意识。因此,在我们的大学教育中必须树立创新型教育理念,建设创新型大学。没有树立创新意识教育理念的大学,就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创新型人才。缺乏创新意识的大学教育,犹如缺乏灵性的一潭死水,是空洞的,也是盲从的。培育创新型大学生,首先要树立创新意识教育理念,建立以创新为核心的教育模式,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开设创新型课程 激发学生创新灵感
我们应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重视创新课程的开设,构建创新型课程体系。要以蕴含创新意识的教育理念为主导,注重学生的差异化教育,把传授科学知识与培养创新意识结合起来,进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为目标的教育改革,建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型课程体系。要结合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开设灵感与思维、思维与科学、创造学等专业基础课,还应增加诸如创新管理、投资与理财等应用学科。使学生通过创新型课程的学习,掌握一些创造性思维方法和创造技法,让创新的个性心理品质得以加强,内在的创新意识不断丰厚,为将来进行的创新实践打下一定的专业基础。
(三)加强创新型教学 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应综合运用课堂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辩论演讲法等教学方法,使学生能从多角度、多层面分析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应推广多媒体课件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和网络教学等现代教学手段,把经典的创新视频案例较为直观地展现给学生,这样可以拓展学生创新意识的思维空间,诱导他们自己去想象、去感悟,进而激发其创新灵感,树立良好的创新意识。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时代,更是一个全面创新的时代。努力培养广大青年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造就一代适应未来挑战的高素质人才,不仅是高等教育必须担负的重要历史使命,也已成为新世纪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要求。
参考文献
[1]2014年6月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出席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 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重要讲话。
[2]2015年4月9日 《红旗文稿》 迎接大众创新的时代 作者:郭铁成
[3]杨金荣. 浅谈高校的创新教育 ,2010年第9期。
作者简介:尹建峰(1958-),男,汉族,本科,学士,教师,副教授,研究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是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最基本素质之一。我们应在高等教育实践中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同时注重创新型实践活动的开展,以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适应未来挑战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创新意识 创新精神 大学生应具备的最基本素质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是一种现代意识,它是衡量社会进步和民族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高等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责无旁贷地担负着培养创新人才的神圣使命。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核心,它维系着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未来。我们应当加强对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以造就出大批的创新型人才,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应有贡献。
一、创新的时代需要创新的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6月9日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讲话指出:“我国要在科技创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必须大力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科技人才。”
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3月6日的政府工作报告和多种公开场合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他提出,要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
(一)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
2020年我国要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国家创新体系是一个目标明确、组织比较完备的网络系统。这一体系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积累发展的过程,需要一代代人艰辛的努力,也需要持续不断的创新型人才,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国家的科技竞争力,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
创新型人才是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主导力量和可持续发展的能源,国家创新体系的每个构成要素都需要创新型人才发挥科技中坚力量。因而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创新型人才是国家创新体系持续发展和永葆生机的需要。
(二)学生创新素质的高低标志着高校人才质量的优劣
高校的人才质量标准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高校良好的社会声誉要靠自己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和取得的丰硕科研成果来赢得。因此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创新人才是直接关系到高校的生存与发展。人才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低。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大学生素质中所必备的成分,因而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
(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培养创新意识是实现高校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准备和必要保证,是高校大学生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在信息技术时代,知识的增长率加快,知识转化的速度迅猛增加,高校大学生要想在就业饱和的状态下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有创新的意识和能力,这需要大学生树立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利用所学的知识,敏锐地观察就业趋向,并把自己武装成与众不同的创新人才,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二、当前大学生创新意识现状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各个行业都迫切需要大量的创新型人才,但当前的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却普遍缺乏创新能力,这也日益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一个瓶颈。
(一)创新的独立意识欠缺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依附心理和盲从意识在当代大学生身上表现得比较明显,因此,不少学生缺乏一定的质疑意识和批判精神。可能也有一些大学生会有一些新的思想意识,但唯恐别人嘲笑而不敢付诸实践。不少学生在学习中,只是一味地学习和接受,甚至为了混个文凭,找个工作,缺乏对所学知识的独立创新思考,缺乏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不敢去创新,或懒于去创新。
(二)创新的内在毅力不足
创新意识是现代社会每个人应具备的品质之一,我们应该具有创新的内在毅力,勇于创新,努力实践。但一些大学生认为,创新是科研人员所从事的工作,作为学生,没有必要搞什么创新,况且,创新是一项非常艰辛的工作,付出努力也不一定获得成功,他们甚至怀疑自己的能力和水平,缺乏创新的内在毅力。部分大学生偶尔也有创新的热情,但由于缺乏创新的内在毅力,一遇到挫折就会放弃。
(三)创新实践精神不强
实践出真知,一些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但创新的实践精神不强,很少付诸实践或者根本不愿意付诸实践。应该说,当代大学生思想较为活跃,具有较强的探索激情,是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的,但是一些学生在实际行动中却不愿冒风险,缺少探索的自觉性、主动性,遇到相关问题不敢标新立异,不会另辟蹊径,只是按原来的思路来运作。由于创新的实践精神不强,那么就会缺乏创新的实践活动,这样,大学生就不可能把所学的科学知识变成内在的科学智慧,最终只能是把自己作为一个知识的储存器,而无法成为真正的创新型人才。
三、激发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对策
高校是我国科教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摇篮。必须从高校的实际出发,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有力、有效地推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此,我们对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的教育提出一些粗浅的对策建议。
(一)进行创新教育 强化学生创新意识
要打造创新型国家,就必须要有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必备内在的创新意识。因此,在我们的大学教育中必须树立创新型教育理念,建设创新型大学。没有树立创新意识教育理念的大学,就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创新型人才。缺乏创新意识的大学教育,犹如缺乏灵性的一潭死水,是空洞的,也是盲从的。培育创新型大学生,首先要树立创新意识教育理念,建立以创新为核心的教育模式,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开设创新型课程 激发学生创新灵感
我们应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重视创新课程的开设,构建创新型课程体系。要以蕴含创新意识的教育理念为主导,注重学生的差异化教育,把传授科学知识与培养创新意识结合起来,进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为目标的教育改革,建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型课程体系。要结合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开设灵感与思维、思维与科学、创造学等专业基础课,还应增加诸如创新管理、投资与理财等应用学科。使学生通过创新型课程的学习,掌握一些创造性思维方法和创造技法,让创新的个性心理品质得以加强,内在的创新意识不断丰厚,为将来进行的创新实践打下一定的专业基础。
(三)加强创新型教学 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应综合运用课堂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辩论演讲法等教学方法,使学生能从多角度、多层面分析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应推广多媒体课件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和网络教学等现代教学手段,把经典的创新视频案例较为直观地展现给学生,这样可以拓展学生创新意识的思维空间,诱导他们自己去想象、去感悟,进而激发其创新灵感,树立良好的创新意识。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时代,更是一个全面创新的时代。努力培养广大青年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造就一代适应未来挑战的高素质人才,不仅是高等教育必须担负的重要历史使命,也已成为新世纪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要求。
参考文献
[1]2014年6月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出席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 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重要讲话。
[2]2015年4月9日 《红旗文稿》 迎接大众创新的时代 作者:郭铁成
[3]杨金荣. 浅谈高校的创新教育 ,2010年第9期。
作者简介:尹建峰(1958-),男,汉族,本科,学士,教师,副教授,研究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