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听话又有主见的孩子

怎样培养听话又有主见的孩子

怎样培养听话又有主见的孩子?问题通常从“教养的平衡”、“收放适度”或者“规则和自由”方面去探讨,但是很容易陷入“说起来很对,做起来很难”的窘境,因为那个所谓的“适度”、“平衡”很难确定。怎样成为“一个让孩子有主见的父母”?

那么,有没有更好的理解或者方法来帮助我们呢?

想要孩子成为怎样的人?到底要做怎样的父母?

这是两个相连相似但有本质不同的两个角度。按照前者的逻辑,“我们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仿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是我们能“要”出来的,这显然是不成立的,因为孩子有他先天的气质,有他自己的选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其实是我们无法把握的,而“做什么样的父母”是我们能够把握的,这就是两者的最大区别。当我们把着眼点放在我们自己身上而不是孩子身上,我们将体会到“能够把握”的美妙感觉。

比如想让孩子“听话”,我们的着力点就是做一个“我的话孩子愿意听”的父母。那么,接下来就是怎样才能达成“孩子愿意听我们的话”。其实,这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如果能做到以下几点,孩子自然就愿意听我们的话:

1. 言出必践

不轻易许诺(如礼物或出游) ,许诺了就放在心里一定兑现,万一因特殊情况兑现不了,要真诚的道歉,就像对我们的朋友一样怀有歉意。 规则明确,允许就是允许,不许就是不许,比如和孩子商定逛商场只能买一个玩具,但是孩子决定买什么。那么,孩子买完一个还要再买,就要鲜明而坚定的拒绝(不必生气,只拒绝就好了) 。同时,无论孩子想买的那个玩具性价比多么低、多么不适合孩子,我们都不能否决,要让他来决定(其实,孩子一定能从错误的选择中学习) 。

2. 确切地让感到我们为他着想

这个要点是孩子“感受到”才算数。很多父母用心良苦为孩子不惜代价,可是孩子却跟父母不亲,这是因为父母给孩子的是“父母想给的”而不是“孩子想要的”,而且父母不知道孩子想要什么也不愿去了解。孩子就想跟妈妈一起玩,妈妈认为花高价报班或者请家教是“爱”,却不愿意花时间陪孩子玩,认为这个不重要,这种情况孩子就是感受不到,感受不到“爱”又被强给,孩子内心压抑,就会反叛或者疏离。

教导孩子做或不做一些事,也可以让孩子感到是“为他着想”。比如不能玩电器插座,要让他感到是为他的安全,怎样感到呢,就是把危险展现给他看;比如 “现在好好学习,将来才有出路”,这种话孩子就是不能感受到的,因为他太小对“将来”没有概念,所以能做的就是,让他感受到“成绩的成就感”和“学习本身的快乐”。

3. 让孩子信服

我们自己说的自己相信而且能做到,我们的建议是必要的而且是有价值又可行的,孩子不能做到的、不知道的、不懂的,我们能在孩子需要的时候教给他、帮到他,他就信服我们。反之,孩子就不信不服我们。比如我们教导孩子“要诚实”,其实“诚实≠实话实说”,别人请我们吃饭,我们不愿意去,会客气地说“今天没空,以后再约”,这就不是“实话实说”,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诚实。我们或许以为孩子太小不需要这么多,可是孩子很敏感很认真,这些都看在眼里,内心就冲突就怀疑。再比如我们要求孩子好好学习,努力进取,如果我们在自己的生活中处于得过且过的状态,我们这句话就没有力量,因孩子相信他看到的远远多于相信他听到的。

总之,如果我们能够让孩子感到我们说的话算数、有用,又为他着想,又不强加,孩子有什么理由不听我们的话呢?孩子其实很依赖、很看重父母的,他不听话,往往是我们的话不那么让人家爱听。如果父母的话人家孩子不爱听,父母又非要人家听,会是什么结果呢?看看身边那些亲子关系恶劣的家庭就知道了。

如何让孩子有自己的主见

让孩子有主见也不难,只要我们的期望在成为“一个让孩子有主见的父母”。怎样成为“一个让孩子有主见的父母”呢?下面几点值得注意一下:

1. 允许孩子做他自己

小孩子的世界和成年人的有很大的区别,大人常理解不了孩子为什么“边吃边玩”、为什么那么喜欢玩;小孩子也理解不了大人为什么那么忙,为什么陪自己的时间那么少,为什么自己喜欢的大人会不同意,他们经常会想:是自己不重要吗?是自己不够好吗?是自己不值得吗?(“重要”、“值得”这两个词小孩子可能不懂,但早早就有感受它的能力) 。

孩子很难理解大人的成人世界,但是大人可以通过学习、观察来理解孩子,如果看到这些客观上的不同,那么我们能不能就让孩子做那个两岁的需要大人操心和陪伴的孩子? 此外,尽管孩子是我们生下的,有遗传在孩子身上,但孩子还是有很多很多不同于我们的地方,包括他的性格、喜好、习惯等,我们允许孩子按照他的需要和兴趣来做他自己吗?如果孩子的兴趣和我们大相径庭,我们能够放下我们对孩子的期待而去为他的兴趣买单吗?如果孩子的性格不是我们欣赏的,我们能够尊重这就是他的性格么?

随着孩子的长大,他会越来越有自己的见解,而因为亲子之间在成长背景、成长经历、价值归属等诸多方面的巨大差异,孩子的见解很可能和我们不同。我们如何对待这些不同呢?如果孩子不同的见解不被允许,孩子的“主见性”从何而来呢?

总之,如果我们能够尊重孩子和我们的不同,我们和孩子就能互相接纳;如果我们能够欣赏孩子的不同,我们和孩子就能互相滋养。互相接纳,亲子关系就是融洽的,互相滋养,亲子关系就更亲近而另人感激。

2. 相信孩子能够做好自己

人是天生喜欢自由自主的,而依赖是后天完全能够“培养”出来的。怎样能成功的“培养”依赖的孩子呢?大部分父母都有自己的诀窍。而其中最大的要领是“不放心”,“不放心”的背后是“不相信”。只要这个要领把握得好,培养“依赖的孩子”,指日可待。

怎么叫“不放心”呢?请看:

a “孩子,多吃点,不然等下会饿的”

b “今天冷,多穿点,不然要感冒的”

c “你还不会呢,我来吧……”

d “这样不行,你得……”

e “学习不管不行,不管他就知道玩”

请给予孩子充分的信任

难道孩子连吃饱穿暖也不懂么?饿一次就知道吃了,冻一次就知道穿了,问题就在于父母而不是孩子经不起那一次饿或者一次冻。

孩子不会正需要学呀,有谁天生会呢?这样不行,他要做过才知道呀,如果什么错误都不犯,从何学习和成长呢?通过尝试来知道行或者不行,是人类最基本的学习方式呀! 对于学习来讲,最主要两个动力就是自主性——“他在学”、成就感——“他能学”,父母每多督促一次,孩子就少督促自己一次,自主性就被破坏一次。我的建议是父母一开始就这样告诉孩子:这是你的事情,你需要自己决定和负责,你任何困难我都愿意帮助你,但由你来决定要不要我帮。父母对孩子的唯一要求就是 “孩子对自己有要求”,唯一帮助就是“孩子能够自己帮助自己,知道怎样能做到以及怎样获得帮助”。

我们能不能相信:

a 孩子能够胜任那个年龄要求他做的事。

b 孩子不会,可以学会。学习常常通过犯错或者失败来进行,学习是一个过程不会一蹴而就。

c 孩子天生就有自主的愿望和能力。

d 孩子天生就是向上的、向善的。

如果父母能真的相信这些,根据孩子的自主要求给予必要的支持、建议和帮助,而不是把支持、建议、帮助根据父母的理解强加给孩子,我不相信世界上真有“依赖”的孩子。

怎样培养听话又有主见的孩子

怎样培养听话又有主见的孩子?问题通常从“教养的平衡”、“收放适度”或者“规则和自由”方面去探讨,但是很容易陷入“说起来很对,做起来很难”的窘境,因为那个所谓的“适度”、“平衡”很难确定。怎样成为“一个让孩子有主见的父母”?

那么,有没有更好的理解或者方法来帮助我们呢?

想要孩子成为怎样的人?到底要做怎样的父母?

这是两个相连相似但有本质不同的两个角度。按照前者的逻辑,“我们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仿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是我们能“要”出来的,这显然是不成立的,因为孩子有他先天的气质,有他自己的选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其实是我们无法把握的,而“做什么样的父母”是我们能够把握的,这就是两者的最大区别。当我们把着眼点放在我们自己身上而不是孩子身上,我们将体会到“能够把握”的美妙感觉。

比如想让孩子“听话”,我们的着力点就是做一个“我的话孩子愿意听”的父母。那么,接下来就是怎样才能达成“孩子愿意听我们的话”。其实,这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如果能做到以下几点,孩子自然就愿意听我们的话:

1. 言出必践

不轻易许诺(如礼物或出游) ,许诺了就放在心里一定兑现,万一因特殊情况兑现不了,要真诚的道歉,就像对我们的朋友一样怀有歉意。 规则明确,允许就是允许,不许就是不许,比如和孩子商定逛商场只能买一个玩具,但是孩子决定买什么。那么,孩子买完一个还要再买,就要鲜明而坚定的拒绝(不必生气,只拒绝就好了) 。同时,无论孩子想买的那个玩具性价比多么低、多么不适合孩子,我们都不能否决,要让他来决定(其实,孩子一定能从错误的选择中学习) 。

2. 确切地让感到我们为他着想

这个要点是孩子“感受到”才算数。很多父母用心良苦为孩子不惜代价,可是孩子却跟父母不亲,这是因为父母给孩子的是“父母想给的”而不是“孩子想要的”,而且父母不知道孩子想要什么也不愿去了解。孩子就想跟妈妈一起玩,妈妈认为花高价报班或者请家教是“爱”,却不愿意花时间陪孩子玩,认为这个不重要,这种情况孩子就是感受不到,感受不到“爱”又被强给,孩子内心压抑,就会反叛或者疏离。

教导孩子做或不做一些事,也可以让孩子感到是“为他着想”。比如不能玩电器插座,要让他感到是为他的安全,怎样感到呢,就是把危险展现给他看;比如 “现在好好学习,将来才有出路”,这种话孩子就是不能感受到的,因为他太小对“将来”没有概念,所以能做的就是,让他感受到“成绩的成就感”和“学习本身的快乐”。

3. 让孩子信服

我们自己说的自己相信而且能做到,我们的建议是必要的而且是有价值又可行的,孩子不能做到的、不知道的、不懂的,我们能在孩子需要的时候教给他、帮到他,他就信服我们。反之,孩子就不信不服我们。比如我们教导孩子“要诚实”,其实“诚实≠实话实说”,别人请我们吃饭,我们不愿意去,会客气地说“今天没空,以后再约”,这就不是“实话实说”,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诚实。我们或许以为孩子太小不需要这么多,可是孩子很敏感很认真,这些都看在眼里,内心就冲突就怀疑。再比如我们要求孩子好好学习,努力进取,如果我们在自己的生活中处于得过且过的状态,我们这句话就没有力量,因孩子相信他看到的远远多于相信他听到的。

总之,如果我们能够让孩子感到我们说的话算数、有用,又为他着想,又不强加,孩子有什么理由不听我们的话呢?孩子其实很依赖、很看重父母的,他不听话,往往是我们的话不那么让人家爱听。如果父母的话人家孩子不爱听,父母又非要人家听,会是什么结果呢?看看身边那些亲子关系恶劣的家庭就知道了。

如何让孩子有自己的主见

让孩子有主见也不难,只要我们的期望在成为“一个让孩子有主见的父母”。怎样成为“一个让孩子有主见的父母”呢?下面几点值得注意一下:

1. 允许孩子做他自己

小孩子的世界和成年人的有很大的区别,大人常理解不了孩子为什么“边吃边玩”、为什么那么喜欢玩;小孩子也理解不了大人为什么那么忙,为什么陪自己的时间那么少,为什么自己喜欢的大人会不同意,他们经常会想:是自己不重要吗?是自己不够好吗?是自己不值得吗?(“重要”、“值得”这两个词小孩子可能不懂,但早早就有感受它的能力) 。

孩子很难理解大人的成人世界,但是大人可以通过学习、观察来理解孩子,如果看到这些客观上的不同,那么我们能不能就让孩子做那个两岁的需要大人操心和陪伴的孩子? 此外,尽管孩子是我们生下的,有遗传在孩子身上,但孩子还是有很多很多不同于我们的地方,包括他的性格、喜好、习惯等,我们允许孩子按照他的需要和兴趣来做他自己吗?如果孩子的兴趣和我们大相径庭,我们能够放下我们对孩子的期待而去为他的兴趣买单吗?如果孩子的性格不是我们欣赏的,我们能够尊重这就是他的性格么?

随着孩子的长大,他会越来越有自己的见解,而因为亲子之间在成长背景、成长经历、价值归属等诸多方面的巨大差异,孩子的见解很可能和我们不同。我们如何对待这些不同呢?如果孩子不同的见解不被允许,孩子的“主见性”从何而来呢?

总之,如果我们能够尊重孩子和我们的不同,我们和孩子就能互相接纳;如果我们能够欣赏孩子的不同,我们和孩子就能互相滋养。互相接纳,亲子关系就是融洽的,互相滋养,亲子关系就更亲近而另人感激。

2. 相信孩子能够做好自己

人是天生喜欢自由自主的,而依赖是后天完全能够“培养”出来的。怎样能成功的“培养”依赖的孩子呢?大部分父母都有自己的诀窍。而其中最大的要领是“不放心”,“不放心”的背后是“不相信”。只要这个要领把握得好,培养“依赖的孩子”,指日可待。

怎么叫“不放心”呢?请看:

a “孩子,多吃点,不然等下会饿的”

b “今天冷,多穿点,不然要感冒的”

c “你还不会呢,我来吧……”

d “这样不行,你得……”

e “学习不管不行,不管他就知道玩”

请给予孩子充分的信任

难道孩子连吃饱穿暖也不懂么?饿一次就知道吃了,冻一次就知道穿了,问题就在于父母而不是孩子经不起那一次饿或者一次冻。

孩子不会正需要学呀,有谁天生会呢?这样不行,他要做过才知道呀,如果什么错误都不犯,从何学习和成长呢?通过尝试来知道行或者不行,是人类最基本的学习方式呀! 对于学习来讲,最主要两个动力就是自主性——“他在学”、成就感——“他能学”,父母每多督促一次,孩子就少督促自己一次,自主性就被破坏一次。我的建议是父母一开始就这样告诉孩子:这是你的事情,你需要自己决定和负责,你任何困难我都愿意帮助你,但由你来决定要不要我帮。父母对孩子的唯一要求就是 “孩子对自己有要求”,唯一帮助就是“孩子能够自己帮助自己,知道怎样能做到以及怎样获得帮助”。

我们能不能相信:

a 孩子能够胜任那个年龄要求他做的事。

b 孩子不会,可以学会。学习常常通过犯错或者失败来进行,学习是一个过程不会一蹴而就。

c 孩子天生就有自主的愿望和能力。

d 孩子天生就是向上的、向善的。

如果父母能真的相信这些,根据孩子的自主要求给予必要的支持、建议和帮助,而不是把支持、建议、帮助根据父母的理解强加给孩子,我不相信世界上真有“依赖”的孩子。


相关文章

  • 初一年级开学初(入学)家长会的发言稿
  • 教育孩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家长所期待的.所谓"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因此,怎样教育孩子也就成了每位家长的一个棘手的.头痛的却又不可忽视的问题.有些家长一味地认为学习成绩好的孩子就是好孩子.殊不知,孩子内 ...查看


  • 怎样教育调皮的孩子
  • 怎样教育调皮的孩子 步骤/方法 1. 一.给调皮幼儿一份关爱,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 就在于如何爱孩子.""调皮孩子"期望得到老师的关爱和鼓励,他们想通过自己独有的行为来引起老师的关 ...查看


  • 最伤孩子心的10句话,提醒父母嘴下留情!
  • 最伤孩子心的10句话,提醒父母们嘴下留情! 最伤孩子心的十句话,提醒父母们嘴下留情,不要再用语言伤孩子的心,断送孩子的前程.同时告诉父母,应该对孩子说什么,以及父母应该怎样从正面的.积极的.健康的.亮丽的角度审视孩子.肯定孩子.表扬孩子.激 ...查看


  • 家长会教师发言稿:初三家长会班主任发言稿
  • 各位家长: 大家好!首先感谢大家在百忙之中来参加这样一个会议,我代表我任课教师对大家的到来表示感谢.这次举行"家长会"的目的也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家庭在教育子女上的作用,共商教育子女的大计.有三项议程: 一是前一阶段班级 ...查看


  • 谁扼杀了中国人的创造力
  • 世界各地每年甚至每天都有各种精彩的创造性产品问世,根据统计,16世纪世界重大发明有26项,17世纪有106项,18世纪有156项,到20世纪前50 年猛增到967项,而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20年里,重大发明数目竟超过以往2000年的总和. ...查看


  • 孩子不听话,家长怎么办?
  • [转] 孩子不听话,家长怎么办? 你是否经常被孩子折腾得头晕脑涨?你的孩子是否常常和你作对?你面对自己的孩子是否总理问题都是一个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的事情,这里没有灵丹妙药,但却有许多心理教育的原则和技带您探究孩子不听话的种种表现.原因及应对 ...查看


  • 如何面对爱说谎的孩子
  • 文|莫忌华(中学高级教师,教学之余,致力于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研究) 一位看了<谁教坏了孩子>的读者来信说:"我的孩子还是挺乖的,可有时候喜欢说谎,我让他放学后立刻回家,可他为了玩,总是编制各种谎言,真让我苦恼,你说该 ...查看


  • 常见的几种类型孩子的表现及主要教育方法
  • 常见的几种类型孩子的表现及主要教育方法 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你了解你的孩子吗?只要你针对他的特点教育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第一类:精力过剩的孩子. 此类孩子主要表现为爱玩,爱闹,爱打架,难以管教,但他们较智慧好动 ...查看


  • 孩子青春期叛逆 家长如何应对
  • 孩子青春期叛逆 家长如何应对 前不久,伊宁市的李女士给记者打电话说:"我儿子去年刚上中学,现在性格特别叛逆,在学校对抗老师,在家不听家长的话,我该怎么办?" 另一位中学生家长说,他的儿子不仅有早恋的迹象,而且还模仿大人喝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