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离骚》看屈原的人生悲剧美
姓名: 叶红红 学号:[**************]
【论文框架】
1、内容摘要
2、关键词
3、正文:
3.1.放逐异地的失落
3.2.知音难觅的忧愁
3.3.怀才不遇的愤懑
3.4.《离骚》的悲剧美
4、注释
5、参考文献
【摘要】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共三百七十多句,是中国文学史上空前的伟大长篇抒情诗。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离骚》者,犹离忧也。”这首诗创作于楚怀王疏远屈原之时,反映了屈原对楚国黑暗腐朽政治的愤慨,和他热爱宗国愿为之效力而不可得的悲痛心情,屈原将人生的悲剧与艺术的悲剧有机而深刻地统一起来,在悲剧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了光彩照人的自我形象,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就《离骚》中作者的失落、忧愁、愤懑之情与作品的悲剧美作了分析。
【关键词】《离骚》 屈原 人生悲剧 悲剧美
从《离骚》看屈原的人生悲剧美
长久以来,屈原以他高洁的品质和奋进不止的爱国精神而受到无数志士仁人的赞美和景仰。其实,细细审视屈原作品我们会发现,人们所赞美的屈原更多的是作为时代精神和民族文化的象征,而那个有着心灵挣扎痛苦的生命个体的屈原却往往被忽视。这其中首推《离骚》,这是是一幕伟大的悲剧,在这幕悲剧当中,屈原深刻地揭示悲剧的社会根源,在悲剧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了光彩照人的自我形象,特别是浸透于其中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执着意志、为了理想而“九死其犹未悔”的牺牲精神更是深深的震撼着我们每个读者。
一、放逐异地的失落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
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怀王十五年(前304),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兰、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因为楚怀王昏庸不堪,不满怀王的统治,听信谗臣排挤,才干得不到施展,屈原无奈,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离骚》作于屈原放逐江南之时,是诗人充满爱国激情的抒忧发愤之作。屈原一生,曾两次遭遇过放逐,前后长达十多年。在屡受打击迫害之下,他独立思考而困惑地在祖国大地上漫游,内心充满忧愤与不平。他看到自己热恋的祖国,正在一天天地衰败昏庸无道下去。由于执行亲秦的外交,楚国孤立无为;屡屡败于秦国,人民蒙受着深重的苦难。屈原为振兴家国,实行“美政”的理想,“竭忠尽智,以事其君”,但却“信而见疑,忠而被谤”,遭谗远逝,流放异地。他满怀“存君兴国”之志,昏庸的顷襄王听不进忠言民意;他忧国忧家忧未来,眷念故土、郢都和君王,时时关心人民的苦难,却又无计可施,自己美好的政治理想也将要化为泡影。清苦的流放生活,无尽的孤寂与愁闷,使得屈原“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对于一个忧国忧民的爱国志士来说,其悲愤之情怎能抑制。不尽的思维如长江大河一样进发出来,终于谱写成中国古典诗歌史上空前绝后的长篇巨制——《离骚》。屈原被放逐的经历,可在他的很多作品得以映证,读《抽思》,可以知晓屈原曾放汉北;读《哀郢》,可知屈原曾流放到郢都以东的遥远地区; 读《涉江》,可知屈原曾从今天的武汉一带,流浪到荒凉的湘西; 读《怀沙》,可知屈原曾从湘西奔赴长沙死节。“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 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其承宇。” (《涉江》) 深山密林之中潮湿阴冷; “凌阳侯之泛滥兮,忽翱翔之焉薄?” (《哀郢》) 风大浪急,随时有沉于江底的危险。然而肉体所受之苦较之于心灵的煎熬显得微不足道,对故乡无比的思念让他度日如年,“望孟夏之短夜兮,何晦明之若岁? 惟郢路之辽远兮,魂一夕而九逝。”(《抽思》)只有在一次次的梦里回到日夜思念的故土,而梦醒之后留下也只有更深的失落。
二、知音难觅的忧愁
何为忧愁精神?它是在人类崇高精神世界中所独具的神圣承当精神的不断建构过程,其中主要包括以沉思与抒情的极端个性方式所生的忧人忧己或忧国忧民的精神。它也可以说是集体的精神与个体的精神的聚合。那么,何为“屈原《离骚》的忧愁精神”?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也正因为如此,《离骚》的诗题的题意,则定当就是指离别的忧愁而言。是诗人屈原因其在被放逐的这种生别死离中,满怀着对人生命运的深沉而悠远的忧愁精神而写下的一首非常特殊的史诗性悲歌。也因此,屈原《离骚》的忧愁精神,也可被认定为是屈骚精神的真正本质。
而用忧愁一词来意指或命指屈骚精神,则全是因为,自古以来,这就是中国的先哲时贤因悲天悯人而所达之极深远的精神境界。它当然也应该是人生的真善美的深远的精神境界的存在本质。而对古来圣贤忧愁精神的准确定位,则完全原于古圣风骨所寓的它那十分自我的悲壮的存在之境遇。《论语·卫灵公》:“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子曰:‘君子忧道不忧贫’。”而这也就从旁证的角度说明,这也正就是屈原《离骚》忧愁精神的高贵之处。而这也同时可以见出,这也正就是中华民族文明精神的灵魂所在。
而屈原在《离骚》中之作为圣哲忧愁精神所具足之自明性,则是以其包举其民族高贵血统的自我个性之内外的---平正的法则与神灵的原田---的意义与价值、责任与使命为其核心主题的。《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彊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也正因此,由我对屈原《离骚》的从忧愁的核心精神到忧愁的中心内容的钩沉,可以见出,这确实是一切精神问题与一切伦理问题的最初的起点和最后的根据。当然,屈原之作为《离骚》中的上天下地中唯一的神游冥想的忧愁者,他则是一切问题的最初的发问者和最终的回答者,并且,最关键的问题是,他同时也是一切问题的唯一而绝对的叙述者和解释者。这就是他根本不可能把总结或分析的把柄交给别人的根本原因。因为,他同时在事实上也在回避和拒绝任何偏离绝对与唯一化的歧义性阅读或异端性误读。(其实,整个中国的古典诗词的成熟时期的那些作品,也几乎悉皆如此。可是,五四以来的几乎所有古典大家,却都力图想要用概括和分析来代替研究,却又都根本不具有原作者的水平,也无居高临下的资质,是故反倒南辕北辙。)所以,他是几千年来,鲜有其真正知者的叙述与抒情的深刻的清醒者和高超的驾驭者。只因为,这就是只属于屈原个人的极端个人化的沉思与抒情,是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心灵与文字的见证方式,是屈原的绝对性和唯一性的孤独悲歌。但有一点必须要十分明确地强调性指出的是,屈原是坚定不移地站立在人民性这一唯一的立场上说话的,这也正是屈原《离骚》的忧愁精神的无穷境界及其所有意义的苍茫景象的初创性预流与终极性成就。这是一种唯一霸占所有时空的哲学与诗歌的精神、沈思与抒情的隐覆。所以,这个受命不迁的忧愁者,他的绝对性与唯一性存在的标志,就在于,他必然是绝对而唯一的被放逐的忧愁幽思者,他必将要面对生命中的故国与精神上的旧乡,从而实现其孤独灵魂命运中的彻底的游魂与归魂。乃至于,他,就是中国数千年来沉思与抒情的先知。只因为,只有屈原,才把最纯粹的哲学与最纯粹的诗歌,用一种最为独特的介乎于共性史诗与个性沉思之间的悲歌文体的获得,酝酿了一场人间由具足极端个性的孤独与寂寞的悲伤诗人所兴发的一场具足可充足证伪性的精神风暴。《离骚》云:“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此“民生”,在诗歌的语境中,既指群体的人生命运,同时,也指个体的人生命运。这的确是蕴藉着屈原忧愁精神、并具足内在性与外在性之基本内容的核心结构,或者就不如说是诗歌特具的词心。所以,在此意义上,《离骚》,它也就是对一切真正的思想者和一切真正的抒情者的寓言或寓说。所以,千古凭高对此,再休漫嗟荣辱,你已非逃无走!
正因为屈原《离骚》的千古灵魂无有尽头,因此,将欲追问屈原《离骚》的忧愁精神则也深不可测。它是最纯粹的诗篇悲歌的历久弥新的一种绝对而唯一的甚有意味的形式。而且,屈原的爱故国爱人民的襟怀气度、屈原的上天下地求索抗行的悲剧人格,屈原的日月风雨山川草木的苦命流浪等,则都是根据一定的与天、地、神、人、事、物等方面的关系,而从最主要的精神特征忧愁精神中引申发挥而来。---这就是精神的真实不虚的可证伪性特征的从属性原理。而在此,一切严谨学术的本质,则都是必须通过忧愁精神中的忧愁的特性或本质性存在来做出解释,而且,内在的忧与外在的患,则应该是永在的此在中的存在之本质一般。如果有一天,这也成为科研,那么,它必定就将是绝对而唯一的---石花漫漶般的破碎迷离、忧愁悲伤的科学集成。但它却是完全可以垂训后世的学术中之真学术、知识中之真知识,是一切悲歌中之大慈大悲的神圣的悲歌!
忧愁,从感性情绪到理性意志,最终到忧愁精神的境界,其基本的思想意义的研究分析结构当为:第一层面,是由对忧愁精神本身的概念、判断、推理、论证所构成的知识定义层面;第二层面,是由对忧愁精神的怀疑、确知、反思、批评所构成的思想探索层面。但忧愁精神的殊难命指,及其运止特征的难以驾驭,就在于:忧愁精神它也是人类思想感情中相当危险的根源,它时时都有可能导致我们在意识形态领域内对于各种命运和不同事情的迷惘感,由此,使我们在反映论、认识论的基础之上,也很有可能将会彻底地陷入于不可知论之中。从屈原的
《离骚》的无所不在的游离,到《天问》的苍茫无际的垂问(在自我和宇宙两方面都是如此),已经可以见出,在屈原精神世界的自明性中,在他那举世无比的忧愁精神中,所显现的还不仅仅是永恒的孤独与寂寞,更是一种苍茫永世的凄凉与冷落。只因为,盖世无双或遗世独立的智慧之境遇本来就是如此。这正如老子语云:“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即使是这样,而令永世肃穆、令人类肃然起敬的,则仍然应当还是,他那包举有限与无限的忧愁精神的灵魂的力量。而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我尤其看重的是他的精神命运则是十分苦涩的,这就赐予屈原《离骚》的忧愁精神以深刻而玄远的本质。
三、 怀才不遇的愤懑
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曰:“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王逸《楚辞章句》谓屈原“履忠被谮,忧悲愁思,独依诗人之义,而作《离骚》。”他们虽然说的是屈原写作《离骚》的原因,但也指出了屈原一生最大的悲剧。屈原是一位胸怀抱负的诗人,他毕生的理想就是实现他心中的“美政”,为此他不懈地努力以完善自己,“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期待着发挥自己的才能,振兴楚国,“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也?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 ”当他满怀豪情向着理想前行时,才发现举步维艰,昏庸的楚王听信谗言,开始疏远屈原,凭一己之怒将他放逐。他怀才不遇,报国无门,转而抒发强烈的愤懑之情,因此在《离骚》中,作者无论总述身世,自叙理想,陈辞重华,还是遨游天国,遍求知音,决心留楚,无不贯穿着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四、《离骚》的悲剧美赏析
现实的残忍与理想的崇高的统一,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 这就是悲剧的美学本质。在《离骚》里, 丑恶的现实与崇高的理想, 深沉的理智与火热的感情,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 既冲突, 又补充; 既斗争, 又统一, 形成绚烂多姿、震撼人心的壮美境界, 激发出净化灵魂的伟大力量, 引起人们强烈的审美感受和感情共鸣。现实与理想是悲剧的两大要素。前者忠诚地描写现实的一切, 忠诚地表现自己感情, 这就是真; 后者是坚持真理九死不悔、举贤任能实现美政的伟大精神, 这就是善, 同时也就是美。
屈原的举贤任能统一天下的美政理想, 是符合历史要求的, 然而在现实中又是不能实现的。这难道不令人悲哀吗? 屈原站在时代的前面, 看清了历史的必然要求, 提出自己的美政主张。但他不处在变革历史的主导地位, 作为一个才华横溢、正道直行、挚爱祖国的诗人, 就会强烈感受到不能实现的痛苦, 这是很自然
的。先知先觉并不能减少痛苦, 而只会增加痛苦。历史的要求是必然的, 但其实现需要过程, 有时是漫长的过程, 要求无数的牺牲与祭品。而屈原毕竟先知先觉了, 于是他痛苦、奋争, 上下求索, 九死不悔。这种奋争总会鼓舞人们爱国爱民、坚持真理、敢于斗争, 从而加速历史进程的。即使毫无成效, 也总是悲壮的, 也总是显示了人的尊严与价值。因而这种痛苦是“伟大的痛苦”, 这种死亡是“伟大的死亡”。诗人真诚地描绘了这种痛苦和死亡的过程。《离骚》的世界是一个悲剧的世界,“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的毁灭是悲剧痛感的根源,它在展示美与丑的矛盾冲突中,以美暂时被压倒为基本点,以代表先进社会力量的实践主体暂时遭到挫折为基本内容,从而展示出斗争的艰巨性与实践主体的顽强性,以及美必胜丑的历史必然性,激发人们获得美的陶冶与享受。因此,悲剧主人公是在社会恶势力(或强大的自然力)比自己强大的情况下,为维护正义或实现崇高理想而进行斗争的主体,主人公的责任感超过了自卫的本能和追求个人幸福的愿望。在这种情况下,主人公所代表的正义精神便同主人公得不到满足的客观现实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矛盾的结果往往是精神取得了胜利,通过感性的毁灭而成就精神性的自我,充分体现悲壮激越的情调,在精神上具有不朽的意义。这正如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所说:“悲剧有不幸、有死亡,但它更本质的东西却是崇高性、壮丽性、英雄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悲剧中有价值的东西的毁灭是对丑恶势力的强烈否定,有价值的东西被丑恶势力毁灭的过程是欣赏者的认识和情感的更高层次上获得肯定和再生的过程,美与丑的矛盾冲突愈强烈,悲剧的艺术魅力会更大。那么《离骚》的悲剧矛盾冲突是什么呢? 简言之,就是屈原与灵修(楚王)、党人(上官靳尚)之间的矛盾冲突,这种冲突是楚国统治集团内部进步派与顽固派的斗争。
《离骚》作为悲剧是因为它高度集中地展示了真、善、美与假、恶、丑的矛盾冲突,以美好的事物暂时的失败与破灭来标志一种伟大的精神、伟大的人格的诞生,来启迪人们对人生价值的重新审视与探索,激励人们对真、善、美的坚持不懈的追求。屈原胸怀抱国之志,练就了经天纬地之才,充满了济世抚民的激情,他精忠报国,审时度势,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励精图治,锐意改革,推行美政,据司马迁《史记ᆞ屈原列传》记载屈原时为“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彊志,明於治乱,娴於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由此可见屈原代表了当时历史的必然要求,不愧为楚国振兴之希望。但是,在外交方针上,怀王贪利受骗,顷襄王畏怯妥协,都不能接受屈原的正确主张,反而对他加以惩罚。而朝中靳上、郑袖之流结党营私,苟且偷安,不思进取,反而“众女嫉余之蛾眉,”致使“路幽昧以险隘”,那些世俗小人“竟进以贪婪,凭不厌乎求索,内恕己以量人,各兴而嫉妒”,致使世风污浊。楚王的昏愤、党
人的猖撅、世俗的黑暗、强秦对国家的危及以及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生命易逝、历史不可逆转等客观的恶劣环境形成一种巨大的压力,诗人虽然屡遭失败,但他对真、善、美的追求是那样的坚忍不拔,可谓苦恨执着,真是爱之愈深,思之愈切,求之弥坚。面对君王的疏远抛弃,群小谗言低毁,众口交晋的险恶环境,诗人“亦余心之所善,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启余心之可惩,”这正是他至死不渝的心志的真实写照。
事实上,文明的发展和物质生活的丰裕往往会造成人性的柔弱和精神的漠然,因此,人的心灵需要用痛苦来刺激,使之在惊讶之中觉醒。屈原把他的人生悲剧写入《离骚》,使其充溢着自觉的生命意识和崇高的超越激情,它通过痛苦来思索人生意义,通过求索去追求精神自由,使我们体验到了一种激情,把我们推向振奋的高处,可以更新和提升我们的生命力。这正如鲍列夫在其《美学》中所说的那样:“悲剧是哲学性的艺术,它提出和解决生命中最高深的问题,认识存在的意义和分析全局性的问题。”因此,《离骚》是充分发挥了悲剧特有的美学功能的。
综上所述,这也许就是诗人屈原,他虽因放逐而远离人民,但他却在人民大众心中永铭不忘的根本原因。屈原的肉体虽然被毁灭了,但屈原的伟大形象和爱国情怀永远鼓舞着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
从《离骚》看屈原的人生悲剧美
姓名: 叶红红 学号:[**************]
【论文框架】
1、内容摘要
2、关键词
3、正文:
3.1.放逐异地的失落
3.2.知音难觅的忧愁
3.3.怀才不遇的愤懑
3.4.《离骚》的悲剧美
4、注释
5、参考文献
【摘要】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共三百七十多句,是中国文学史上空前的伟大长篇抒情诗。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离骚》者,犹离忧也。”这首诗创作于楚怀王疏远屈原之时,反映了屈原对楚国黑暗腐朽政治的愤慨,和他热爱宗国愿为之效力而不可得的悲痛心情,屈原将人生的悲剧与艺术的悲剧有机而深刻地统一起来,在悲剧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了光彩照人的自我形象,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就《离骚》中作者的失落、忧愁、愤懑之情与作品的悲剧美作了分析。
【关键词】《离骚》 屈原 人生悲剧 悲剧美
从《离骚》看屈原的人生悲剧美
长久以来,屈原以他高洁的品质和奋进不止的爱国精神而受到无数志士仁人的赞美和景仰。其实,细细审视屈原作品我们会发现,人们所赞美的屈原更多的是作为时代精神和民族文化的象征,而那个有着心灵挣扎痛苦的生命个体的屈原却往往被忽视。这其中首推《离骚》,这是是一幕伟大的悲剧,在这幕悲剧当中,屈原深刻地揭示悲剧的社会根源,在悲剧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了光彩照人的自我形象,特别是浸透于其中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执着意志、为了理想而“九死其犹未悔”的牺牲精神更是深深的震撼着我们每个读者。
一、放逐异地的失落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
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怀王十五年(前304),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兰、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因为楚怀王昏庸不堪,不满怀王的统治,听信谗臣排挤,才干得不到施展,屈原无奈,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离骚》作于屈原放逐江南之时,是诗人充满爱国激情的抒忧发愤之作。屈原一生,曾两次遭遇过放逐,前后长达十多年。在屡受打击迫害之下,他独立思考而困惑地在祖国大地上漫游,内心充满忧愤与不平。他看到自己热恋的祖国,正在一天天地衰败昏庸无道下去。由于执行亲秦的外交,楚国孤立无为;屡屡败于秦国,人民蒙受着深重的苦难。屈原为振兴家国,实行“美政”的理想,“竭忠尽智,以事其君”,但却“信而见疑,忠而被谤”,遭谗远逝,流放异地。他满怀“存君兴国”之志,昏庸的顷襄王听不进忠言民意;他忧国忧家忧未来,眷念故土、郢都和君王,时时关心人民的苦难,却又无计可施,自己美好的政治理想也将要化为泡影。清苦的流放生活,无尽的孤寂与愁闷,使得屈原“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对于一个忧国忧民的爱国志士来说,其悲愤之情怎能抑制。不尽的思维如长江大河一样进发出来,终于谱写成中国古典诗歌史上空前绝后的长篇巨制——《离骚》。屈原被放逐的经历,可在他的很多作品得以映证,读《抽思》,可以知晓屈原曾放汉北;读《哀郢》,可知屈原曾流放到郢都以东的遥远地区; 读《涉江》,可知屈原曾从今天的武汉一带,流浪到荒凉的湘西; 读《怀沙》,可知屈原曾从湘西奔赴长沙死节。“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 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其承宇。” (《涉江》) 深山密林之中潮湿阴冷; “凌阳侯之泛滥兮,忽翱翔之焉薄?” (《哀郢》) 风大浪急,随时有沉于江底的危险。然而肉体所受之苦较之于心灵的煎熬显得微不足道,对故乡无比的思念让他度日如年,“望孟夏之短夜兮,何晦明之若岁? 惟郢路之辽远兮,魂一夕而九逝。”(《抽思》)只有在一次次的梦里回到日夜思念的故土,而梦醒之后留下也只有更深的失落。
二、知音难觅的忧愁
何为忧愁精神?它是在人类崇高精神世界中所独具的神圣承当精神的不断建构过程,其中主要包括以沉思与抒情的极端个性方式所生的忧人忧己或忧国忧民的精神。它也可以说是集体的精神与个体的精神的聚合。那么,何为“屈原《离骚》的忧愁精神”?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也正因为如此,《离骚》的诗题的题意,则定当就是指离别的忧愁而言。是诗人屈原因其在被放逐的这种生别死离中,满怀着对人生命运的深沉而悠远的忧愁精神而写下的一首非常特殊的史诗性悲歌。也因此,屈原《离骚》的忧愁精神,也可被认定为是屈骚精神的真正本质。
而用忧愁一词来意指或命指屈骚精神,则全是因为,自古以来,这就是中国的先哲时贤因悲天悯人而所达之极深远的精神境界。它当然也应该是人生的真善美的深远的精神境界的存在本质。而对古来圣贤忧愁精神的准确定位,则完全原于古圣风骨所寓的它那十分自我的悲壮的存在之境遇。《论语·卫灵公》:“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子曰:‘君子忧道不忧贫’。”而这也就从旁证的角度说明,这也正就是屈原《离骚》忧愁精神的高贵之处。而这也同时可以见出,这也正就是中华民族文明精神的灵魂所在。
而屈原在《离骚》中之作为圣哲忧愁精神所具足之自明性,则是以其包举其民族高贵血统的自我个性之内外的---平正的法则与神灵的原田---的意义与价值、责任与使命为其核心主题的。《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彊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也正因此,由我对屈原《离骚》的从忧愁的核心精神到忧愁的中心内容的钩沉,可以见出,这确实是一切精神问题与一切伦理问题的最初的起点和最后的根据。当然,屈原之作为《离骚》中的上天下地中唯一的神游冥想的忧愁者,他则是一切问题的最初的发问者和最终的回答者,并且,最关键的问题是,他同时也是一切问题的唯一而绝对的叙述者和解释者。这就是他根本不可能把总结或分析的把柄交给别人的根本原因。因为,他同时在事实上也在回避和拒绝任何偏离绝对与唯一化的歧义性阅读或异端性误读。(其实,整个中国的古典诗词的成熟时期的那些作品,也几乎悉皆如此。可是,五四以来的几乎所有古典大家,却都力图想要用概括和分析来代替研究,却又都根本不具有原作者的水平,也无居高临下的资质,是故反倒南辕北辙。)所以,他是几千年来,鲜有其真正知者的叙述与抒情的深刻的清醒者和高超的驾驭者。只因为,这就是只属于屈原个人的极端个人化的沉思与抒情,是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心灵与文字的见证方式,是屈原的绝对性和唯一性的孤独悲歌。但有一点必须要十分明确地强调性指出的是,屈原是坚定不移地站立在人民性这一唯一的立场上说话的,这也正是屈原《离骚》的忧愁精神的无穷境界及其所有意义的苍茫景象的初创性预流与终极性成就。这是一种唯一霸占所有时空的哲学与诗歌的精神、沈思与抒情的隐覆。所以,这个受命不迁的忧愁者,他的绝对性与唯一性存在的标志,就在于,他必然是绝对而唯一的被放逐的忧愁幽思者,他必将要面对生命中的故国与精神上的旧乡,从而实现其孤独灵魂命运中的彻底的游魂与归魂。乃至于,他,就是中国数千年来沉思与抒情的先知。只因为,只有屈原,才把最纯粹的哲学与最纯粹的诗歌,用一种最为独特的介乎于共性史诗与个性沉思之间的悲歌文体的获得,酝酿了一场人间由具足极端个性的孤独与寂寞的悲伤诗人所兴发的一场具足可充足证伪性的精神风暴。《离骚》云:“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此“民生”,在诗歌的语境中,既指群体的人生命运,同时,也指个体的人生命运。这的确是蕴藉着屈原忧愁精神、并具足内在性与外在性之基本内容的核心结构,或者就不如说是诗歌特具的词心。所以,在此意义上,《离骚》,它也就是对一切真正的思想者和一切真正的抒情者的寓言或寓说。所以,千古凭高对此,再休漫嗟荣辱,你已非逃无走!
正因为屈原《离骚》的千古灵魂无有尽头,因此,将欲追问屈原《离骚》的忧愁精神则也深不可测。它是最纯粹的诗篇悲歌的历久弥新的一种绝对而唯一的甚有意味的形式。而且,屈原的爱故国爱人民的襟怀气度、屈原的上天下地求索抗行的悲剧人格,屈原的日月风雨山川草木的苦命流浪等,则都是根据一定的与天、地、神、人、事、物等方面的关系,而从最主要的精神特征忧愁精神中引申发挥而来。---这就是精神的真实不虚的可证伪性特征的从属性原理。而在此,一切严谨学术的本质,则都是必须通过忧愁精神中的忧愁的特性或本质性存在来做出解释,而且,内在的忧与外在的患,则应该是永在的此在中的存在之本质一般。如果有一天,这也成为科研,那么,它必定就将是绝对而唯一的---石花漫漶般的破碎迷离、忧愁悲伤的科学集成。但它却是完全可以垂训后世的学术中之真学术、知识中之真知识,是一切悲歌中之大慈大悲的神圣的悲歌!
忧愁,从感性情绪到理性意志,最终到忧愁精神的境界,其基本的思想意义的研究分析结构当为:第一层面,是由对忧愁精神本身的概念、判断、推理、论证所构成的知识定义层面;第二层面,是由对忧愁精神的怀疑、确知、反思、批评所构成的思想探索层面。但忧愁精神的殊难命指,及其运止特征的难以驾驭,就在于:忧愁精神它也是人类思想感情中相当危险的根源,它时时都有可能导致我们在意识形态领域内对于各种命运和不同事情的迷惘感,由此,使我们在反映论、认识论的基础之上,也很有可能将会彻底地陷入于不可知论之中。从屈原的
《离骚》的无所不在的游离,到《天问》的苍茫无际的垂问(在自我和宇宙两方面都是如此),已经可以见出,在屈原精神世界的自明性中,在他那举世无比的忧愁精神中,所显现的还不仅仅是永恒的孤独与寂寞,更是一种苍茫永世的凄凉与冷落。只因为,盖世无双或遗世独立的智慧之境遇本来就是如此。这正如老子语云:“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即使是这样,而令永世肃穆、令人类肃然起敬的,则仍然应当还是,他那包举有限与无限的忧愁精神的灵魂的力量。而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我尤其看重的是他的精神命运则是十分苦涩的,这就赐予屈原《离骚》的忧愁精神以深刻而玄远的本质。
三、 怀才不遇的愤懑
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曰:“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王逸《楚辞章句》谓屈原“履忠被谮,忧悲愁思,独依诗人之义,而作《离骚》。”他们虽然说的是屈原写作《离骚》的原因,但也指出了屈原一生最大的悲剧。屈原是一位胸怀抱负的诗人,他毕生的理想就是实现他心中的“美政”,为此他不懈地努力以完善自己,“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期待着发挥自己的才能,振兴楚国,“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也?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 ”当他满怀豪情向着理想前行时,才发现举步维艰,昏庸的楚王听信谗言,开始疏远屈原,凭一己之怒将他放逐。他怀才不遇,报国无门,转而抒发强烈的愤懑之情,因此在《离骚》中,作者无论总述身世,自叙理想,陈辞重华,还是遨游天国,遍求知音,决心留楚,无不贯穿着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四、《离骚》的悲剧美赏析
现实的残忍与理想的崇高的统一,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 这就是悲剧的美学本质。在《离骚》里, 丑恶的现实与崇高的理想, 深沉的理智与火热的感情,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 既冲突, 又补充; 既斗争, 又统一, 形成绚烂多姿、震撼人心的壮美境界, 激发出净化灵魂的伟大力量, 引起人们强烈的审美感受和感情共鸣。现实与理想是悲剧的两大要素。前者忠诚地描写现实的一切, 忠诚地表现自己感情, 这就是真; 后者是坚持真理九死不悔、举贤任能实现美政的伟大精神, 这就是善, 同时也就是美。
屈原的举贤任能统一天下的美政理想, 是符合历史要求的, 然而在现实中又是不能实现的。这难道不令人悲哀吗? 屈原站在时代的前面, 看清了历史的必然要求, 提出自己的美政主张。但他不处在变革历史的主导地位, 作为一个才华横溢、正道直行、挚爱祖国的诗人, 就会强烈感受到不能实现的痛苦, 这是很自然
的。先知先觉并不能减少痛苦, 而只会增加痛苦。历史的要求是必然的, 但其实现需要过程, 有时是漫长的过程, 要求无数的牺牲与祭品。而屈原毕竟先知先觉了, 于是他痛苦、奋争, 上下求索, 九死不悔。这种奋争总会鼓舞人们爱国爱民、坚持真理、敢于斗争, 从而加速历史进程的。即使毫无成效, 也总是悲壮的, 也总是显示了人的尊严与价值。因而这种痛苦是“伟大的痛苦”, 这种死亡是“伟大的死亡”。诗人真诚地描绘了这种痛苦和死亡的过程。《离骚》的世界是一个悲剧的世界,“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的毁灭是悲剧痛感的根源,它在展示美与丑的矛盾冲突中,以美暂时被压倒为基本点,以代表先进社会力量的实践主体暂时遭到挫折为基本内容,从而展示出斗争的艰巨性与实践主体的顽强性,以及美必胜丑的历史必然性,激发人们获得美的陶冶与享受。因此,悲剧主人公是在社会恶势力(或强大的自然力)比自己强大的情况下,为维护正义或实现崇高理想而进行斗争的主体,主人公的责任感超过了自卫的本能和追求个人幸福的愿望。在这种情况下,主人公所代表的正义精神便同主人公得不到满足的客观现实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矛盾的结果往往是精神取得了胜利,通过感性的毁灭而成就精神性的自我,充分体现悲壮激越的情调,在精神上具有不朽的意义。这正如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所说:“悲剧有不幸、有死亡,但它更本质的东西却是崇高性、壮丽性、英雄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悲剧中有价值的东西的毁灭是对丑恶势力的强烈否定,有价值的东西被丑恶势力毁灭的过程是欣赏者的认识和情感的更高层次上获得肯定和再生的过程,美与丑的矛盾冲突愈强烈,悲剧的艺术魅力会更大。那么《离骚》的悲剧矛盾冲突是什么呢? 简言之,就是屈原与灵修(楚王)、党人(上官靳尚)之间的矛盾冲突,这种冲突是楚国统治集团内部进步派与顽固派的斗争。
《离骚》作为悲剧是因为它高度集中地展示了真、善、美与假、恶、丑的矛盾冲突,以美好的事物暂时的失败与破灭来标志一种伟大的精神、伟大的人格的诞生,来启迪人们对人生价值的重新审视与探索,激励人们对真、善、美的坚持不懈的追求。屈原胸怀抱国之志,练就了经天纬地之才,充满了济世抚民的激情,他精忠报国,审时度势,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励精图治,锐意改革,推行美政,据司马迁《史记ᆞ屈原列传》记载屈原时为“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彊志,明於治乱,娴於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由此可见屈原代表了当时历史的必然要求,不愧为楚国振兴之希望。但是,在外交方针上,怀王贪利受骗,顷襄王畏怯妥协,都不能接受屈原的正确主张,反而对他加以惩罚。而朝中靳上、郑袖之流结党营私,苟且偷安,不思进取,反而“众女嫉余之蛾眉,”致使“路幽昧以险隘”,那些世俗小人“竟进以贪婪,凭不厌乎求索,内恕己以量人,各兴而嫉妒”,致使世风污浊。楚王的昏愤、党
人的猖撅、世俗的黑暗、强秦对国家的危及以及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生命易逝、历史不可逆转等客观的恶劣环境形成一种巨大的压力,诗人虽然屡遭失败,但他对真、善、美的追求是那样的坚忍不拔,可谓苦恨执着,真是爱之愈深,思之愈切,求之弥坚。面对君王的疏远抛弃,群小谗言低毁,众口交晋的险恶环境,诗人“亦余心之所善,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启余心之可惩,”这正是他至死不渝的心志的真实写照。
事实上,文明的发展和物质生活的丰裕往往会造成人性的柔弱和精神的漠然,因此,人的心灵需要用痛苦来刺激,使之在惊讶之中觉醒。屈原把他的人生悲剧写入《离骚》,使其充溢着自觉的生命意识和崇高的超越激情,它通过痛苦来思索人生意义,通过求索去追求精神自由,使我们体验到了一种激情,把我们推向振奋的高处,可以更新和提升我们的生命力。这正如鲍列夫在其《美学》中所说的那样:“悲剧是哲学性的艺术,它提出和解决生命中最高深的问题,认识存在的意义和分析全局性的问题。”因此,《离骚》是充分发挥了悲剧特有的美学功能的。
综上所述,这也许就是诗人屈原,他虽因放逐而远离人民,但他却在人民大众心中永铭不忘的根本原因。屈原的肉体虽然被毁灭了,但屈原的伟大形象和爱国情怀永远鼓舞着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