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1世纪,中国实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参与国际机制的力度不断加大。中国政府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与此同时,影响中国国家安全的因素不断增加,西方国家和周边一些国家再次炒作“中国威胁论”,美国不断加大对中国的遏制力度,亚太安全机制有把中国排除在外并针对中国的危险,“台独”势力恶性发展,中国被迫进行一场国家统一战争的危险正急剧增加。这些安全压力既是中国进一步发展的推动力,又是可能给中国的生存与发展带来巨大破坏的定时炸弹。因此,正确认识21世纪初中国所处的安全环境,并寻找相应的对策将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中国现阶段的安全环境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安全是指它作为一个国际行为主体自身不受伤害,权利不受侵犯。安全是相对的,不安全是绝对的。各种不安全因素共同构成对一国安全的压力。这些因素包括:1、主权因素(对主权独立、领土完整和国际地位的挑战与威胁);2、政治因素(对政治稳定、意识形态和国际影响力的挑战与威胁);3、经济因素(对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对外经济合作的挑战与威胁);4、军事因素(对国防能力、军事进步的挑战与威胁)。这些因素综合起来,构成一国的安全环境。如果引入量化分析的方法,可以根据各种因素威胁度的大小,计算出综合的安全压力,从而得出一国的安全系数。
(一)中国安全环境的特点
那么,中国现在的安全环境怎么样呢?我们可以结合上述因素来作分析。
1、在主权方面,中国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国际地位正在不断上升。但是,国家领土至今处于分裂状态,与周边许多国家存在陆地和海洋领土争端,特别是“台独”势力的发展和南沙问题的日益复杂化,使国家领土完整受到严重挑战。中国作为一个正在重新崛起的古老国家,获取更高国际地位的努力受到了传统强国的压制和周边国家的抵制。
2、在政治方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基本保持稳定,开明的政治形象在国际上也越来越清晰地树立起来。但是,腐败现象、法轮功的出现和猖獗,表明中国政治生活中尚存在很大的隐患;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是西方冷战意识中要集中攻克的最后一个堡垒;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每一次上升,都使某些国家神经过敏,高叫“中国威胁论”,并进而压制中国的影响力。
3、在经济方面,中国经济长期保持高速发展,为国家安全提供了更为雄厚的实力基础。但在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过程中也暴露出了诸如政治寻租、股市走型、失业上升等问题。中国的技术发展仍受到来自西方的压制,特别是关键技术受制于人,对经济发展和军事力量的发展都是一个隐患。加入WTO以后,中国更加深入地融入国际经济体系之中,这当然会给中国带来机会与好处,但也会面临更多的风险与挑战。
4、在军事方面,近几年编制体制的调整、军事理论的变革、技术水平的提高使我军已初步具备了信息时代军队的雏形。但在人员素质、装备水平、作战思想、实战经验等方面,我军同潜在的对手还存在极大的差距,有些差距还在逐步扩大。对于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来说,战争的危险是同军队的战斗力成反比的。正是我们军事实力的不足导致某些国家在中国面前恣意妄为,也使得“台独”势力日益嚣张,周边一些国家不断蚕食我领土,从而增大了中国卷入战争的危险。
(二)中国安全环境的结构与形态
从中国安全环境呈现的状态来看,目前表现为一个层级不对称结构和一个环形与十字交叉的平面。
层级环形结构与当今世界格局一超多强的客观现实密切相联。在全球层次,中国是一个准世界一流大国,是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世界许多问题的解决离不开中国的参与与合作。但处于上升期的国家总会被传统强国视为对其权力地位的挑战力量,受到它们的排挤与压制。我们的实力还没有达到足以与世界一流大国抗衡的水平,在与世界一流强国甚至二流强国发生矛盾与冲突时总是处于弱势地位。中国在近现代历史上长期处于被侵略、被欺凌的地位,世界强国存在着不愿接受中国成为世界性强国的排斥心理,即使我们自己也没有即将成为世界强国的心理准备。这使得中国在联合国中的作用受到限制,表现为近年来在安理会处理重大国际问题时较多地使用了弃权票。使得中国争取融入国际社会的努力(如加入WTWO)历尽坎坷,一直游离于诸如八国集团这样的强国俱乐部之外。使得某些国家在组建国际安全体系时不仅不理会中国的立场,甚至将中国作为防范和针对的目标,具体来说就是北约东扩的长期目标和美国在东亚建立的一系列双边和多边安全体系一直在挤压中国的安全空间。从经济上看,目前我国国民经济对外贸的依存度已高达44%,52%的出口贸易和44%的进口贸易是同美、日、欧开展的,这使得中国经济发展对这三大市场形成了相当程度的依赖,一旦这三大市场出现问题,将对中国经济发展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从目前不那么明显的东西结构来看,尽管传统的东西两大阵营的对抗已不存在,但美国仍将中国、俄罗斯视为与西方集团水火不容的异类。中国不可能融入西方体系之中,俄罗斯融入西方的努力也一再遭遇挫折。中、俄的实力加在一起同美国相比仍然相差甚远,即使按美国人的估计,中国明确的军费开支每年也就是200亿美元,俄罗斯的军费开支每年则只有76亿美元,而美国的年军费开支则超过了3000亿美元。中国经济实力只有美国的1/10,俄罗斯按美元计算的年GDP还不到中国的1/2。西方是一个团结的阵营,美国及其盟国的GDP加起来占了世界的绝大部分,中、俄两国的GDP加起来在面对这个阵营时也是相形见绌,何况,中俄并不是盟友,尽管都面临着美国的强大压力,但不同的战略利益决定了两国不可能在所有问题上都能取得一致。
第三层也就是周边层次。正是这一层形成了一个十字与环形相交的安全威胁区。由于历史原因,中国周边一直是多事之区,中国至今与周边的韩国、日本、菲律宾、越南、印度等国存在了边界或海洋权益争端,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南北朝鲜之间随时可能发生冲突甚至战争。中国东边的日本是亚洲第一经济大国,一直在争当亚洲的龙头老大而不愿看到中国的崛起。日本最大的资本就是其在亚洲无与伦比的经济超级大国地位和搭乘着美国的战车。印度虽然总体经济实力不如中国,但其发展潜力不可低估。拿当今蓬勃发展的软件业来说,2000-2001年印度软件业总收入达130亿美元,其中出口95亿美元,占其出口收入的21.4%。在全球软件开发市场,印度占据了16.7%的份额。我国的软件业已明显落后于印度。2000年中国软件及信息服务销售额约为66亿美元,约占当年全球软件市场的1,2%,出口约为4亿美元,仅为印度的1/10。“由于印度拥有一个庞大的中产阶级,其市场潜力对欧洲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印度对中国是构成一定的经济压力的”。最近几年,印度向国外采购了大量先进陆海空武器,本国国防工业也有了长足的发展。最近,印度与美国在政治、军事上的合作也在不断加强。将中国视为其主要敌人并同中国存在领土争端的印度的这种发展趋势自然对我国的安全构成了新的挑战。在周边形势趋向严峻的情况下,我国内部的分裂势力又不断抬头并掺杂进许多国外因素,最为突出的一是“东突独”问题,二是台湾问题,特别是台湾问题。“东突”分子连续在新疆制造恐怖暴力事件,他们背后得到了国外泛伊斯兰势力和泛突厥势力的支持,同“塔利班”也有密切的联系。自李登辉上台后,“台独”势力恶性发展,据最近的资料显示,主张“台独”的民进党党员人数已从24万激增至40万,而仍然主张一个中国的国民党人数则从高峰时的250万锐减至30万。陈水扁一直在推进“渐进式台独”,最近又公然提出两岸“一边一国”理论,加大了在我国东南地区引发战争的危险。总的来看,分裂势力最盛的东南--西北和国家间矛盾最为尖锐的西南--东北两线交叉构成了让中国卷入战争危险最大的十字线。
二、中国安全环境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安全环境的战略背景
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中国领导人以非凡的胆识赢得了中美关系的改善,80年代中期以后,又逐渐改善了与北方强大邻国苏联的关系,中国纵横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中、美、苏战略大三角成为名噪一时的国际战略平衡格局,从而极大地改善了中国的国家安全环境。但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国成为世界唯一超级大国,中国的战略回旋空间大大缩小,环境安全系数大大降低。自80年代末以来,中西关系屡生龌龊,美国极力遏制中国,日本军国主义势力贼心不死,东南亚一些国家不断蚕食我领土、掠夺我资源,台湾、新疆的分裂分子乘机兴风作浪,经济全球化作为一把双刃剑使中国经济稍有不慎便可能坠入万丈深渊,新军事革命对我军的人员、装备和理论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NMD、TMD对我军的核威慑政策提出了严峻挑战。
冷战后,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国家战略纷纷转向发展经济,各国经济合作与依存日趋密切,以微电子技术、电信技术为基础的全球信息化趋势迅猛发展,这些都导致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大大加快。世界正变得越来越小,各国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特别是欧洲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欧元的按时启动,使西方国家宣称的“主权过时论”拥有越来越多的赞成者,国际互联网和网络经济的迅猛发展使国家与国家、人与人日益成为一个紧密的整体,也使国家安全环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和挑战。
比尔·盖茨春风得意,索罗斯被万人痛骂,美国到处颐指气使,肆意轰炸,艾滋病横扫全球,恐怖主义分子劫机撞楼……
残酷的现实告诉人们,当今世界仍是西方国家占优势的不平等的世界,它们可以依据自己的实力,寻找任何借口,采取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意识形态的、乃至赤裸裸的军事手段来追求自己的“国家利益”。在它们的字典里,只有“我的国家利益”、“我的领导地位”、“我的势力范围”、“我的……”。它们信奉的是弱内强食的“丛林法则”,追求的是对全世界的控制和剥削,这与历史上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争夺世界的强权政治、霸权主义从本质上一脉相承!
1995年,当美国航母驶进台湾海峡的时候,1999年,当美国导弹击中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的时候,人们意识到,中国的国家安全正面临严峻的挑战。
(二)中国国家安全面临的主要挑战
1、挑战来自西方国家对中国暗藏的“双重遏制”战略。这一战略的目标既是对中国的“制度遏制”,也是“权力遏制”。前者要求以“软硬兼施”的各种措施改变中国的社会主义性质,使21世纪的世界一统于“资本主义旗帜”之下;后者是指阻止中国统一,延缓中国发展,防止中国成为一个威胁到“西方列强世界领导地位”的强大国家。
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在伊拉克、科索沃、阿富汗展开的新的军事战略与战术、新型武器装备和攻击手段,使我们认识到与西方的巨大差距,这种差距反映了我国安全环境并非尽善尽美的客观现实,使我们认识到威胁的客观存在。美国在其世界军事战略中,历来重视东西两线战略布局,“新日美防卫合作指针”的确立,美国售台先进武器的升级,美国加强其在东南亚的军事存在,对我国的国防安全构成了严峻挑战。只有迅速缩小我们与世界军事强国的差距,建立世界一流的军事力量和战略威慑力量,才能确保国家的安全和领土的完整。军事安全在我国国家安全中仍居重要地位。
2、挑战来自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每一个国家都不可避免地要卷入其中。然而,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不同,貌似平等的国际经济竞争规则实质上有利于发达国家,这就使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面临更多的挑战。东亚经济危机固然有各国内部的原因,美国等西方国家利用自己的金融和经济垄断地位借机对处于危机中的国家釜底抽薪、落井下石亦是不争的事实。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完善国内经济和金融制度,确保经济安全已成为我国的当务之急。
3、挑战来自西方国家的“新干涉主义”。“新干涉主义”意味着西方对外干涉力度增强,它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旗帜,利用民族分裂势力,插手别国内部政治、经济、安全、民族、宗教问题,为自己干涉别国内政提供借口。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西方国家利用上述问题“西化”、“分化”我国的行动从未停止过,在人权领域与我国的斗争也从未停止过。冷战结束后,这些领域的斗争更趋激烈,对此我们应保持高度警觉。
4、挑战来自我国所处的相对复杂的地缘战略环境。在世界主要大国中,我国的地缘战略环境相对不利。我国周边有20多个国家,这些国家情况极为复杂,许多是热点地区,有些国家还与我国有领土或领海争端,处理好与这些国家的关系难度较大。特别是近年来美国积极介入这一地区的安全事务,暗中对我国实行“遏制”措施,使我国周边安全形势更加严峻,稍有不慎就会被拖入一场地区冲突之中,直接影响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国家发展战略。
5、挑战来自长期悬而未决的台湾问题。台湾问题的走向是中国未来安全的聚焦点。美国政府一再提升售台武器的质量和数量,“新日美防卫合作指针”对台湾海峡含糊其词,美国新任总统小布什扬言要“保卫台湾”,李登辉、陈水扁分裂祖国的行动步步升级,台湾存在着从中国分离出去的现实危险,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变得越来越为紧迫。台湾位于中国海洋安全的中心位置,在中国周边安全体系中处于核心和枢纽地位,台湾问题又是中国稳定和反分裂的核心问题,牵一发而动全局。防止台湾独立,确保国家领土主权完整是我们解决台湾问题的底线,一旦台湾当局铤而走险,后果不堪想象。
6、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我国安全形势也面临更多新的挑战。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安全变得越来越重要,“病毒”、“黑客”攻击计算机网络事件时有发生,通过入侵一国网络可以攻击其军事、金融、政府、交通、电力等事关国家安全的要害部门,信息安全已经被提到战略高度。加入WTO以后,中国经济进一步对外开放,最终将实现与世界经济的完全接轨,如何防止中国经济遭受世界经济周期的冲击,防止国际经济的不良因素对我国的干扰与破坏,保持我国经济、金融形势的稳定和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成为一个现实的安全问题。中国劳工在菲律宾被恐怖分子劫持、美国发生“9·11”恐怖袭击事件以及境外分裂势力向我国新疆的渗透也警示我们,恐怖主义已对我国的国家安全构成了直接的现实的挑战。
三、当前中国安全环境的对策
(一)安全环境对策类型
所谓安全环境对策,也就是采取什么样的安全战略,包括确立什么样的安全目标和战略方针,采取什么样的安全手段。近代以来,主要大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做出了不同的安全选择,归纳起来主要有这样几种类型:霸权主导型、挑战扩张型、搭车附庸型和封闭内敛型。
1、霸权主导型:即把谋求地区或世界霸主地位作为国家安全首要目标的战略。奉行此类安全战略的国家,具有全球或地区强国的综合优势,并有长期主宰世界或地区事务的霸权野心,往往把本国安全与否的判断标准同其霸权地位的巩固、发展密切联系起来。美国是实施这一安全战略的典型代表。
2、挑战扩张型:这是历史上常被采用的战略奉行它的国家往往具有相当国力,或是潜在的地区或全球性大国,其安全战略目标非常明确,即取代现存领导者成为地区或世界的新霸权国。16世纪的西班牙、17世纪路易十四时期的法国、18-19世纪的拿破仑法国、20世纪的威廉二世德国、纳粹德国、日本和苏联等都奉行过这种战略。
3、搭车附庸型:奉行这一战略的国家对现存“领导者”基本采取全方位合作的态度,并遵循“领导者”为国际社会制定的规则和制度,甚至以牺牲部分主权为代价,即以较低的成本获得“霸权国”为其提供的安全保护、稳定的经济发展环境、自由贸易体系等所谓“公共物品”,也称为“免费搭车”。二战后的德国、日本奉行的就是这一战略。
4、封闭内敛型:外部势力封锁与内部自我封闭相结合,基本处在与世隔绝或半隔绝状态。主要依靠自己的军事经济实力,有时也联合其他受到同类外部威胁的国家,造成国际力量均势,对抗霸权国家,维护国家安全。当今世界的某些社会主义国家就是这种类型的代表。
前三种战略选择,集中反映出国际关系史上的“霸权更替”现象,而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也正是以此为依据来推断中国的发展后果,认为中国一旦强大必然会称霸世界,冲击、破坏国际秩序,引起地区和世界的动荡不安甚至战争。近年也,也有一些人主张中国奉行“搭车”战略。但“搭车”要具备这样几个条件:一是与车主要有相同或类似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二是对霸权国要有重要的地缘战略或政治、军事战略意义;三是不仅要把一定的经济主权甚至部分政治、军事主权都交予车主作抵押和代价;四是必须同所依附的国家在国际战略上保持一致,必要时服务或服从于所依附国家的战略利益。这几点是中国做不到、不愿做也不能做的。
至于“封闭内敛”型安全战略,是一种典型的城堡式安全类型。这种战略既封闭了自己,使国家发展受到巨大限制,同时也造成了国际孤立,最终很难获得真正的安全。
(二)中国应采取的安全战略
1、作为安全环境对策的安全战略
中国的安全战略应以党的国际战略思想为指导,与中国的外交战略相一致,这种安全战略可以称之为“自主合作”型安全战略,即:坚持独立自主的安全原则,不能做任何国家的附庸,但是,在全球化时代,独立自主绝不意味着固步自封、自我封闭。不坚持独立自主就不能维护国家安全,而固守传统的独立自主也不能维护国家安全。必须在融入国际体系中坚持独立自主,在坚持独立自主中融入国际体系。同时,倡导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这种安全观在安全主体上,坚持主权安全;在安全内容上,维护综合安全;在实现途径上,努力推动合作安全。还要以合作促和平,以斗争促合作。
2、实行这一安全战略应把握和关系
实行这一安全战略,要把握好一大平衡,处理好两大关系,正视三大难题。“一大平衡”,即把握好独立自主与参与国际合作的平衡度;“两大关系”,即处理好国际规则与国内体制的关系,融入国际制度与改造国际制度的关系。“三大难题”,即中国总体上的弱势地位造成在国际合作中的相对不利处境;地区安全机制中近年来出现的共同对付中国的倾向;国际规则中一些不公正、不合理甚至损害中国利益的情况。
实现自主合作,既要在全球范围内注重全球性的经济、安全制度,也要在地区范围内积极推动公正、合理、平衡的地区安全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关键是在周边地区,因为这一地区是中国的安全屏障,对外经济交往的重要对象和外资引进的主要来源,是中国成为世界强国的出发地和战略依托地。
建国以后,中国安全环境的变化不仅有同国际局势的变化同步的一面,更有不同步的一面,这里面有相当大的因素是由于中国自身安全战略的调整。如70年代从打倒帝修反转变为联美抗苏;80年代从一条线一大片调整为更加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强调不争论,不以意识形态定亲疏。这几次调整都对改善我国安全环境起到了重大的促进作用。未来如果中国的安全形势急剧恶化,适当地进行安全战略的调整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对中国现实安全的最大威胁就是台湾问题,这是目前唯一有可能导致中国卷入战争的问题。台湾问题一天不解决,就要极大地牵涉中国的经济、政治、外交精力。解决台湾问题,有的同志认为,这里面存在一个策略问题。对于像美国干涉台湾问题或插手台海战争这样的外部威胁,是靠让步、妥协来满足对方一部分要求来减少威胁,还是让它清楚地感觉到,严重损害你的利益将使它付出太大的代价,从而知难而退。在台湾问题上,我们有必要考虑如何使用我们的国防力量:既想在决不使用国防力量的前提下,改善我国目前的安全环境是极其困难的。一支没有使用过的军事力量是没有可信性的,这种力量的威慑作用是有限的。当对方认为你的军队没有战斗力,认为你没有使用军队的决心时,这支军队就没有威慑力。也有的学者认为,如果台湾与美国一步步逼近我们的底线,我们将面临一个十分棘手的选择:经济建设和祖国统一的问题两者之间怎么平衡?怎么定位?关键是发展经济,增强自己的实力,不与美国争什么利益。但发展经济并不等于不发展军事力量,并不等于你触动了我的根本利益时我不跟你拼命,别人知道你会拼命,才不敢过分玩火。﹙2009年文﹚http://www.hebeinu.edu.cn:5384/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3
中国或将同时面临的九大战争威胁
1线 - 东海钓鱼岛:
日,美联合军演,日本安陪政府上台,毫无退缩意图。日本更实际行动更新其武器装备,明言借其周边局势变化欲以出兵海外。
2线 - 朝鲜的战场
朝鲜局势急剧恶化,明似朝鲜挑衅实则美国怂恿鼓动,美日韩联盟发动战争只差借口。
3线 - 美国联同越南,菲律宾还有其它东盟中摇摆国家对中国南海实施封锁的南海战场。 美滨海战斗舰已经部署新加坡,越南潜艇,导弹军事准备升级。一切都在为南海战争形成实际支持条件。
4线 - 如果台湾内变, 美国有可能寻机支持台独起事
马英九支持的针对大陆汉光军事演习开幕,两岸本该钓鱼岛合作之机却反而强调大陆威胁,政治军事层面上强化台美日军事同盟。
美日,尤其日本明确表示要支持岛内对抗大陆。台湾小气候显示台岛内部欲做台独总统的政治势力至今依旧伺机待发。未来大陆强势,则台独收敛;只要大陆有难,台湾内变恐旦夕发生。
5线 - 缅甸内战有可能形成的波及中国边境的局面
缅甸内战至今未结束,未来中国边境影响依旧变数
6线 - 真正的中-印边界东西两线边界战场
如今中印对峙又已形成。当今时机已经是在对印度最有利的国际形势下进行。在中国四顾无暇的情况下,印度的高调渲染是同样在把握时机策应美日,借中国事态不稳欲从中渔利。
而从印军能迅速调一个团的兵力来看印度的"冷启动"战略部署十分有效,一旦战争爆发中国不能低估印度的军事侵略准备。印度已经为抱中国一雪前耻准备了几十年,其冒险政治家绝绝会利用中国现在所处的困难而加以利用。
7线 - 因小巴不敌印度而需要中国进行的援巴抗印战争。
中印有事则小巴必定有事,这一战线只待中-印发难即刻浮显。
8线 - 美国可能策动以色列同时在中东进行攻击伊朗的军事行动, 届时引发俄罗斯的参与而寻求中国支援。
美国已经在叙利亚约丹边境部署军力,调查化学武器借口的国际舆论已经在准备。美国正在寻找时机解决中东。 而一旦东方中国周边启事,美国必然瞒天过海在世界舆论无暇顾及,同时中国又无力顾及制剂在中东开启战线。
9线 - 境外资助分裂势力在国外局势的资助下可能生成的作用。
如今在新疆发生的事件中国需要清楚这分裂势力的背后是谁。几起事件里中国不应当以为这一切都是偶然发生,相反在外有周边国家危机发生,内有地震忧患恢复之际而发生的分裂骚乱显示这一切都更似乎是有内外配合的预谋。
进入21世纪,中国实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参与国际机制的力度不断加大。中国政府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与此同时,影响中国国家安全的因素不断增加,西方国家和周边一些国家再次炒作“中国威胁论”,美国不断加大对中国的遏制力度,亚太安全机制有把中国排除在外并针对中国的危险,“台独”势力恶性发展,中国被迫进行一场国家统一战争的危险正急剧增加。这些安全压力既是中国进一步发展的推动力,又是可能给中国的生存与发展带来巨大破坏的定时炸弹。因此,正确认识21世纪初中国所处的安全环境,并寻找相应的对策将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中国现阶段的安全环境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安全是指它作为一个国际行为主体自身不受伤害,权利不受侵犯。安全是相对的,不安全是绝对的。各种不安全因素共同构成对一国安全的压力。这些因素包括:1、主权因素(对主权独立、领土完整和国际地位的挑战与威胁);2、政治因素(对政治稳定、意识形态和国际影响力的挑战与威胁);3、经济因素(对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对外经济合作的挑战与威胁);4、军事因素(对国防能力、军事进步的挑战与威胁)。这些因素综合起来,构成一国的安全环境。如果引入量化分析的方法,可以根据各种因素威胁度的大小,计算出综合的安全压力,从而得出一国的安全系数。
(一)中国安全环境的特点
那么,中国现在的安全环境怎么样呢?我们可以结合上述因素来作分析。
1、在主权方面,中国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国际地位正在不断上升。但是,国家领土至今处于分裂状态,与周边许多国家存在陆地和海洋领土争端,特别是“台独”势力的发展和南沙问题的日益复杂化,使国家领土完整受到严重挑战。中国作为一个正在重新崛起的古老国家,获取更高国际地位的努力受到了传统强国的压制和周边国家的抵制。
2、在政治方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基本保持稳定,开明的政治形象在国际上也越来越清晰地树立起来。但是,腐败现象、法轮功的出现和猖獗,表明中国政治生活中尚存在很大的隐患;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是西方冷战意识中要集中攻克的最后一个堡垒;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每一次上升,都使某些国家神经过敏,高叫“中国威胁论”,并进而压制中国的影响力。
3、在经济方面,中国经济长期保持高速发展,为国家安全提供了更为雄厚的实力基础。但在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过程中也暴露出了诸如政治寻租、股市走型、失业上升等问题。中国的技术发展仍受到来自西方的压制,特别是关键技术受制于人,对经济发展和军事力量的发展都是一个隐患。加入WTO以后,中国更加深入地融入国际经济体系之中,这当然会给中国带来机会与好处,但也会面临更多的风险与挑战。
4、在军事方面,近几年编制体制的调整、军事理论的变革、技术水平的提高使我军已初步具备了信息时代军队的雏形。但在人员素质、装备水平、作战思想、实战经验等方面,我军同潜在的对手还存在极大的差距,有些差距还在逐步扩大。对于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来说,战争的危险是同军队的战斗力成反比的。正是我们军事实力的不足导致某些国家在中国面前恣意妄为,也使得“台独”势力日益嚣张,周边一些国家不断蚕食我领土,从而增大了中国卷入战争的危险。
(二)中国安全环境的结构与形态
从中国安全环境呈现的状态来看,目前表现为一个层级不对称结构和一个环形与十字交叉的平面。
层级环形结构与当今世界格局一超多强的客观现实密切相联。在全球层次,中国是一个准世界一流大国,是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世界许多问题的解决离不开中国的参与与合作。但处于上升期的国家总会被传统强国视为对其权力地位的挑战力量,受到它们的排挤与压制。我们的实力还没有达到足以与世界一流大国抗衡的水平,在与世界一流强国甚至二流强国发生矛盾与冲突时总是处于弱势地位。中国在近现代历史上长期处于被侵略、被欺凌的地位,世界强国存在着不愿接受中国成为世界性强国的排斥心理,即使我们自己也没有即将成为世界强国的心理准备。这使得中国在联合国中的作用受到限制,表现为近年来在安理会处理重大国际问题时较多地使用了弃权票。使得中国争取融入国际社会的努力(如加入WTWO)历尽坎坷,一直游离于诸如八国集团这样的强国俱乐部之外。使得某些国家在组建国际安全体系时不仅不理会中国的立场,甚至将中国作为防范和针对的目标,具体来说就是北约东扩的长期目标和美国在东亚建立的一系列双边和多边安全体系一直在挤压中国的安全空间。从经济上看,目前我国国民经济对外贸的依存度已高达44%,52%的出口贸易和44%的进口贸易是同美、日、欧开展的,这使得中国经济发展对这三大市场形成了相当程度的依赖,一旦这三大市场出现问题,将对中国经济发展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从目前不那么明显的东西结构来看,尽管传统的东西两大阵营的对抗已不存在,但美国仍将中国、俄罗斯视为与西方集团水火不容的异类。中国不可能融入西方体系之中,俄罗斯融入西方的努力也一再遭遇挫折。中、俄的实力加在一起同美国相比仍然相差甚远,即使按美国人的估计,中国明确的军费开支每年也就是200亿美元,俄罗斯的军费开支每年则只有76亿美元,而美国的年军费开支则超过了3000亿美元。中国经济实力只有美国的1/10,俄罗斯按美元计算的年GDP还不到中国的1/2。西方是一个团结的阵营,美国及其盟国的GDP加起来占了世界的绝大部分,中、俄两国的GDP加起来在面对这个阵营时也是相形见绌,何况,中俄并不是盟友,尽管都面临着美国的强大压力,但不同的战略利益决定了两国不可能在所有问题上都能取得一致。
第三层也就是周边层次。正是这一层形成了一个十字与环形相交的安全威胁区。由于历史原因,中国周边一直是多事之区,中国至今与周边的韩国、日本、菲律宾、越南、印度等国存在了边界或海洋权益争端,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南北朝鲜之间随时可能发生冲突甚至战争。中国东边的日本是亚洲第一经济大国,一直在争当亚洲的龙头老大而不愿看到中国的崛起。日本最大的资本就是其在亚洲无与伦比的经济超级大国地位和搭乘着美国的战车。印度虽然总体经济实力不如中国,但其发展潜力不可低估。拿当今蓬勃发展的软件业来说,2000-2001年印度软件业总收入达130亿美元,其中出口95亿美元,占其出口收入的21.4%。在全球软件开发市场,印度占据了16.7%的份额。我国的软件业已明显落后于印度。2000年中国软件及信息服务销售额约为66亿美元,约占当年全球软件市场的1,2%,出口约为4亿美元,仅为印度的1/10。“由于印度拥有一个庞大的中产阶级,其市场潜力对欧洲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印度对中国是构成一定的经济压力的”。最近几年,印度向国外采购了大量先进陆海空武器,本国国防工业也有了长足的发展。最近,印度与美国在政治、军事上的合作也在不断加强。将中国视为其主要敌人并同中国存在领土争端的印度的这种发展趋势自然对我国的安全构成了新的挑战。在周边形势趋向严峻的情况下,我国内部的分裂势力又不断抬头并掺杂进许多国外因素,最为突出的一是“东突独”问题,二是台湾问题,特别是台湾问题。“东突”分子连续在新疆制造恐怖暴力事件,他们背后得到了国外泛伊斯兰势力和泛突厥势力的支持,同“塔利班”也有密切的联系。自李登辉上台后,“台独”势力恶性发展,据最近的资料显示,主张“台独”的民进党党员人数已从24万激增至40万,而仍然主张一个中国的国民党人数则从高峰时的250万锐减至30万。陈水扁一直在推进“渐进式台独”,最近又公然提出两岸“一边一国”理论,加大了在我国东南地区引发战争的危险。总的来看,分裂势力最盛的东南--西北和国家间矛盾最为尖锐的西南--东北两线交叉构成了让中国卷入战争危险最大的十字线。
二、中国安全环境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安全环境的战略背景
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中国领导人以非凡的胆识赢得了中美关系的改善,80年代中期以后,又逐渐改善了与北方强大邻国苏联的关系,中国纵横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中、美、苏战略大三角成为名噪一时的国际战略平衡格局,从而极大地改善了中国的国家安全环境。但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国成为世界唯一超级大国,中国的战略回旋空间大大缩小,环境安全系数大大降低。自80年代末以来,中西关系屡生龌龊,美国极力遏制中国,日本军国主义势力贼心不死,东南亚一些国家不断蚕食我领土、掠夺我资源,台湾、新疆的分裂分子乘机兴风作浪,经济全球化作为一把双刃剑使中国经济稍有不慎便可能坠入万丈深渊,新军事革命对我军的人员、装备和理论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NMD、TMD对我军的核威慑政策提出了严峻挑战。
冷战后,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国家战略纷纷转向发展经济,各国经济合作与依存日趋密切,以微电子技术、电信技术为基础的全球信息化趋势迅猛发展,这些都导致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大大加快。世界正变得越来越小,各国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特别是欧洲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欧元的按时启动,使西方国家宣称的“主权过时论”拥有越来越多的赞成者,国际互联网和网络经济的迅猛发展使国家与国家、人与人日益成为一个紧密的整体,也使国家安全环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和挑战。
比尔·盖茨春风得意,索罗斯被万人痛骂,美国到处颐指气使,肆意轰炸,艾滋病横扫全球,恐怖主义分子劫机撞楼……
残酷的现实告诉人们,当今世界仍是西方国家占优势的不平等的世界,它们可以依据自己的实力,寻找任何借口,采取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意识形态的、乃至赤裸裸的军事手段来追求自己的“国家利益”。在它们的字典里,只有“我的国家利益”、“我的领导地位”、“我的势力范围”、“我的……”。它们信奉的是弱内强食的“丛林法则”,追求的是对全世界的控制和剥削,这与历史上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争夺世界的强权政治、霸权主义从本质上一脉相承!
1995年,当美国航母驶进台湾海峡的时候,1999年,当美国导弹击中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的时候,人们意识到,中国的国家安全正面临严峻的挑战。
(二)中国国家安全面临的主要挑战
1、挑战来自西方国家对中国暗藏的“双重遏制”战略。这一战略的目标既是对中国的“制度遏制”,也是“权力遏制”。前者要求以“软硬兼施”的各种措施改变中国的社会主义性质,使21世纪的世界一统于“资本主义旗帜”之下;后者是指阻止中国统一,延缓中国发展,防止中国成为一个威胁到“西方列强世界领导地位”的强大国家。
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在伊拉克、科索沃、阿富汗展开的新的军事战略与战术、新型武器装备和攻击手段,使我们认识到与西方的巨大差距,这种差距反映了我国安全环境并非尽善尽美的客观现实,使我们认识到威胁的客观存在。美国在其世界军事战略中,历来重视东西两线战略布局,“新日美防卫合作指针”的确立,美国售台先进武器的升级,美国加强其在东南亚的军事存在,对我国的国防安全构成了严峻挑战。只有迅速缩小我们与世界军事强国的差距,建立世界一流的军事力量和战略威慑力量,才能确保国家的安全和领土的完整。军事安全在我国国家安全中仍居重要地位。
2、挑战来自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每一个国家都不可避免地要卷入其中。然而,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不同,貌似平等的国际经济竞争规则实质上有利于发达国家,这就使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面临更多的挑战。东亚经济危机固然有各国内部的原因,美国等西方国家利用自己的金融和经济垄断地位借机对处于危机中的国家釜底抽薪、落井下石亦是不争的事实。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完善国内经济和金融制度,确保经济安全已成为我国的当务之急。
3、挑战来自西方国家的“新干涉主义”。“新干涉主义”意味着西方对外干涉力度增强,它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旗帜,利用民族分裂势力,插手别国内部政治、经济、安全、民族、宗教问题,为自己干涉别国内政提供借口。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西方国家利用上述问题“西化”、“分化”我国的行动从未停止过,在人权领域与我国的斗争也从未停止过。冷战结束后,这些领域的斗争更趋激烈,对此我们应保持高度警觉。
4、挑战来自我国所处的相对复杂的地缘战略环境。在世界主要大国中,我国的地缘战略环境相对不利。我国周边有20多个国家,这些国家情况极为复杂,许多是热点地区,有些国家还与我国有领土或领海争端,处理好与这些国家的关系难度较大。特别是近年来美国积极介入这一地区的安全事务,暗中对我国实行“遏制”措施,使我国周边安全形势更加严峻,稍有不慎就会被拖入一场地区冲突之中,直接影响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国家发展战略。
5、挑战来自长期悬而未决的台湾问题。台湾问题的走向是中国未来安全的聚焦点。美国政府一再提升售台武器的质量和数量,“新日美防卫合作指针”对台湾海峡含糊其词,美国新任总统小布什扬言要“保卫台湾”,李登辉、陈水扁分裂祖国的行动步步升级,台湾存在着从中国分离出去的现实危险,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变得越来越为紧迫。台湾位于中国海洋安全的中心位置,在中国周边安全体系中处于核心和枢纽地位,台湾问题又是中国稳定和反分裂的核心问题,牵一发而动全局。防止台湾独立,确保国家领土主权完整是我们解决台湾问题的底线,一旦台湾当局铤而走险,后果不堪想象。
6、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我国安全形势也面临更多新的挑战。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安全变得越来越重要,“病毒”、“黑客”攻击计算机网络事件时有发生,通过入侵一国网络可以攻击其军事、金融、政府、交通、电力等事关国家安全的要害部门,信息安全已经被提到战略高度。加入WTO以后,中国经济进一步对外开放,最终将实现与世界经济的完全接轨,如何防止中国经济遭受世界经济周期的冲击,防止国际经济的不良因素对我国的干扰与破坏,保持我国经济、金融形势的稳定和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成为一个现实的安全问题。中国劳工在菲律宾被恐怖分子劫持、美国发生“9·11”恐怖袭击事件以及境外分裂势力向我国新疆的渗透也警示我们,恐怖主义已对我国的国家安全构成了直接的现实的挑战。
三、当前中国安全环境的对策
(一)安全环境对策类型
所谓安全环境对策,也就是采取什么样的安全战略,包括确立什么样的安全目标和战略方针,采取什么样的安全手段。近代以来,主要大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做出了不同的安全选择,归纳起来主要有这样几种类型:霸权主导型、挑战扩张型、搭车附庸型和封闭内敛型。
1、霸权主导型:即把谋求地区或世界霸主地位作为国家安全首要目标的战略。奉行此类安全战略的国家,具有全球或地区强国的综合优势,并有长期主宰世界或地区事务的霸权野心,往往把本国安全与否的判断标准同其霸权地位的巩固、发展密切联系起来。美国是实施这一安全战略的典型代表。
2、挑战扩张型:这是历史上常被采用的战略奉行它的国家往往具有相当国力,或是潜在的地区或全球性大国,其安全战略目标非常明确,即取代现存领导者成为地区或世界的新霸权国。16世纪的西班牙、17世纪路易十四时期的法国、18-19世纪的拿破仑法国、20世纪的威廉二世德国、纳粹德国、日本和苏联等都奉行过这种战略。
3、搭车附庸型:奉行这一战略的国家对现存“领导者”基本采取全方位合作的态度,并遵循“领导者”为国际社会制定的规则和制度,甚至以牺牲部分主权为代价,即以较低的成本获得“霸权国”为其提供的安全保护、稳定的经济发展环境、自由贸易体系等所谓“公共物品”,也称为“免费搭车”。二战后的德国、日本奉行的就是这一战略。
4、封闭内敛型:外部势力封锁与内部自我封闭相结合,基本处在与世隔绝或半隔绝状态。主要依靠自己的军事经济实力,有时也联合其他受到同类外部威胁的国家,造成国际力量均势,对抗霸权国家,维护国家安全。当今世界的某些社会主义国家就是这种类型的代表。
前三种战略选择,集中反映出国际关系史上的“霸权更替”现象,而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也正是以此为依据来推断中国的发展后果,认为中国一旦强大必然会称霸世界,冲击、破坏国际秩序,引起地区和世界的动荡不安甚至战争。近年也,也有一些人主张中国奉行“搭车”战略。但“搭车”要具备这样几个条件:一是与车主要有相同或类似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二是对霸权国要有重要的地缘战略或政治、军事战略意义;三是不仅要把一定的经济主权甚至部分政治、军事主权都交予车主作抵押和代价;四是必须同所依附的国家在国际战略上保持一致,必要时服务或服从于所依附国家的战略利益。这几点是中国做不到、不愿做也不能做的。
至于“封闭内敛”型安全战略,是一种典型的城堡式安全类型。这种战略既封闭了自己,使国家发展受到巨大限制,同时也造成了国际孤立,最终很难获得真正的安全。
(二)中国应采取的安全战略
1、作为安全环境对策的安全战略
中国的安全战略应以党的国际战略思想为指导,与中国的外交战略相一致,这种安全战略可以称之为“自主合作”型安全战略,即:坚持独立自主的安全原则,不能做任何国家的附庸,但是,在全球化时代,独立自主绝不意味着固步自封、自我封闭。不坚持独立自主就不能维护国家安全,而固守传统的独立自主也不能维护国家安全。必须在融入国际体系中坚持独立自主,在坚持独立自主中融入国际体系。同时,倡导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这种安全观在安全主体上,坚持主权安全;在安全内容上,维护综合安全;在实现途径上,努力推动合作安全。还要以合作促和平,以斗争促合作。
2、实行这一安全战略应把握和关系
实行这一安全战略,要把握好一大平衡,处理好两大关系,正视三大难题。“一大平衡”,即把握好独立自主与参与国际合作的平衡度;“两大关系”,即处理好国际规则与国内体制的关系,融入国际制度与改造国际制度的关系。“三大难题”,即中国总体上的弱势地位造成在国际合作中的相对不利处境;地区安全机制中近年来出现的共同对付中国的倾向;国际规则中一些不公正、不合理甚至损害中国利益的情况。
实现自主合作,既要在全球范围内注重全球性的经济、安全制度,也要在地区范围内积极推动公正、合理、平衡的地区安全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关键是在周边地区,因为这一地区是中国的安全屏障,对外经济交往的重要对象和外资引进的主要来源,是中国成为世界强国的出发地和战略依托地。
建国以后,中国安全环境的变化不仅有同国际局势的变化同步的一面,更有不同步的一面,这里面有相当大的因素是由于中国自身安全战略的调整。如70年代从打倒帝修反转变为联美抗苏;80年代从一条线一大片调整为更加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强调不争论,不以意识形态定亲疏。这几次调整都对改善我国安全环境起到了重大的促进作用。未来如果中国的安全形势急剧恶化,适当地进行安全战略的调整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对中国现实安全的最大威胁就是台湾问题,这是目前唯一有可能导致中国卷入战争的问题。台湾问题一天不解决,就要极大地牵涉中国的经济、政治、外交精力。解决台湾问题,有的同志认为,这里面存在一个策略问题。对于像美国干涉台湾问题或插手台海战争这样的外部威胁,是靠让步、妥协来满足对方一部分要求来减少威胁,还是让它清楚地感觉到,严重损害你的利益将使它付出太大的代价,从而知难而退。在台湾问题上,我们有必要考虑如何使用我们的国防力量:既想在决不使用国防力量的前提下,改善我国目前的安全环境是极其困难的。一支没有使用过的军事力量是没有可信性的,这种力量的威慑作用是有限的。当对方认为你的军队没有战斗力,认为你没有使用军队的决心时,这支军队就没有威慑力。也有的学者认为,如果台湾与美国一步步逼近我们的底线,我们将面临一个十分棘手的选择:经济建设和祖国统一的问题两者之间怎么平衡?怎么定位?关键是发展经济,增强自己的实力,不与美国争什么利益。但发展经济并不等于不发展军事力量,并不等于你触动了我的根本利益时我不跟你拼命,别人知道你会拼命,才不敢过分玩火。﹙2009年文﹚http://www.hebeinu.edu.cn:5384/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3
中国或将同时面临的九大战争威胁
1线 - 东海钓鱼岛:
日,美联合军演,日本安陪政府上台,毫无退缩意图。日本更实际行动更新其武器装备,明言借其周边局势变化欲以出兵海外。
2线 - 朝鲜的战场
朝鲜局势急剧恶化,明似朝鲜挑衅实则美国怂恿鼓动,美日韩联盟发动战争只差借口。
3线 - 美国联同越南,菲律宾还有其它东盟中摇摆国家对中国南海实施封锁的南海战场。 美滨海战斗舰已经部署新加坡,越南潜艇,导弹军事准备升级。一切都在为南海战争形成实际支持条件。
4线 - 如果台湾内变, 美国有可能寻机支持台独起事
马英九支持的针对大陆汉光军事演习开幕,两岸本该钓鱼岛合作之机却反而强调大陆威胁,政治军事层面上强化台美日军事同盟。
美日,尤其日本明确表示要支持岛内对抗大陆。台湾小气候显示台岛内部欲做台独总统的政治势力至今依旧伺机待发。未来大陆强势,则台独收敛;只要大陆有难,台湾内变恐旦夕发生。
5线 - 缅甸内战有可能形成的波及中国边境的局面
缅甸内战至今未结束,未来中国边境影响依旧变数
6线 - 真正的中-印边界东西两线边界战场
如今中印对峙又已形成。当今时机已经是在对印度最有利的国际形势下进行。在中国四顾无暇的情况下,印度的高调渲染是同样在把握时机策应美日,借中国事态不稳欲从中渔利。
而从印军能迅速调一个团的兵力来看印度的"冷启动"战略部署十分有效,一旦战争爆发中国不能低估印度的军事侵略准备。印度已经为抱中国一雪前耻准备了几十年,其冒险政治家绝绝会利用中国现在所处的困难而加以利用。
7线 - 因小巴不敌印度而需要中国进行的援巴抗印战争。
中印有事则小巴必定有事,这一战线只待中-印发难即刻浮显。
8线 - 美国可能策动以色列同时在中东进行攻击伊朗的军事行动, 届时引发俄罗斯的参与而寻求中国支援。
美国已经在叙利亚约丹边境部署军力,调查化学武器借口的国际舆论已经在准备。美国正在寻找时机解决中东。 而一旦东方中国周边启事,美国必然瞒天过海在世界舆论无暇顾及,同时中国又无力顾及制剂在中东开启战线。
9线 - 境外资助分裂势力在国外局势的资助下可能生成的作用。
如今在新疆发生的事件中国需要清楚这分裂势力的背后是谁。几起事件里中国不应当以为这一切都是偶然发生,相反在外有周边国家危机发生,内有地震忧患恢复之际而发生的分裂骚乱显示这一切都更似乎是有内外配合的预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