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模具制造工艺流程
摘要:随着塑料工业的飞速发展和通用与工程塑料在强度和精度等方面的不断提高,塑料制品的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塑料制品所占的比例正迅猛增加.一个设计合理的塑料件往往能代替多个传统金属件.塑料产品的用量也正在上升.。因此塑料磨具制造的流程规范对于模具件好坏有很大的影响。
关键字:塑料模具、制造工艺
成型塑料制件的任务书通常由制件设计者提出,其内容如下: 1. 经过审签的正规制制件图纸,并注明采用塑料的牌号、透明度等。2. 塑料制件说明书或技术要求。3. 生产产量。4. 塑料制件样品。 通常模具设计任务书由塑料制件工艺员根据成型塑料制件的任务书提出。塑料模具往往经过收集、分析、消化原始资料、绘制模具图和总装图、校对、审图、描图、送晒、制全部零件图、试模及修模、整理资料进行归档这几个过程实现塑料模具的制造生产。
一、 收集、分析、消化原始资料
1. 消化塑料制件图,了解制件的用途,分析塑料制件的工艺性,尺寸精度等技术要求。
2. 消化工艺资料,分析工艺任务书所提出的成型方法、设备型号、材料规格、模具结构类型等要求是否恰当,能否落实。成型材料应当满足塑料制件的强度要求,具有好的流动性、均匀性和各向同性、热稳定性。
3. 确定成型方法
采用直压法、铸压法还是注射法。
4、选择成型设备
根据成型设备的种类来进行模具,因此必须熟知各种成型设备的性能、规格、特点。例如对于注射机来说,在规格方面应当了解以下内容:注射容量、锁模压力、注射压力、模具安装尺寸、顶出装置及尺寸、喷嘴孔直径及喷嘴球面半径
5. 具体结构方案
(一)确定模具类型
如压制模、铸压模、注射模等。
(二)确定模具类型的主要结构
选择理想的模具结构在于确定必需的成型设备,理想的型腔数
二、绘制模具图和总装图
在画模具总装图之前,应绘制工序图,并要符合制件图和工艺资料的要求。通常就把工序图画在模具总装图上。
模具总装图
三、绘制全部零件图
由模具总装图拆画零件图的顺序应为:先内后外,先复杂后简单,先成型零件,后结构零件。
1. 图形要求:一定要按比例画,允许放大或缩小。视图选择合理,投影正确,布置得当。。
2. 标注尺寸要求统一、集中、有序、完整。、
3. 表面粗糙度。把应用最多的一种粗糙度标于图纸右上角,"其它粗糙度符号在零件各表面分别标出。
4. 其它内容,例如零件名称、模具图号、材料牌号、热处理和硬度要求,表面处理、图形比例、自由尺寸的加工精度、技术说明等都要正确填写。
四、.校对、审图、描图、送晒
A..自我校对的内容是:
1. 模具及其零件与塑件图纸的关系
模具及模具零件的材质、硬度、尺寸精度,结构等是否符合塑件图纸的要求。
2. 塑料制件方面
塑料料流的流动、缩孔、熔接痕、裂口,脱模斜度等是否影响塑料制件的使用性能、尺寸精度、表面质量等方面的要求。
3. 成型设备方面
注射量、注射压力、模具的安装、塑料制件的南芯、脱模有无问题
4. 模具结构方面
1). 分型面位置及精加工精度是否满足需要
2). 脱模方式是否正确
3). 模具温度调节方面。加热器的功率、数量;冷却介质的流动线路位置、大小、数量是否合适。
4). 浇注、排气系统的位置,大小是否恰当。
5. 设计图纸
1). 装配图上各模具零件安置部位是否恰当,表示得是否清楚,有无遗漏。
2). 零件主要零件、成型零件工作尺寸及配合尺寸。尺寸数字应正确无误。
3). 检查全部零件图及总装图的视图位置,投影是否正确,有无遗漏尺寸。
C.把描好的底图交设计者校对签字
D..编写制造工艺卡片
五、试模及修模
虽然是在选定成型材料、成型设备时,在预想的工艺条件下进行模具设计,但是人们的认识往往是不完善的,因此必须在模具加工完成以后,进行试模试验,看成型的制件质量如何。发现原因以后,进行排除错误性的修模。
修理模具更应慎重,没有十分把握不可轻举妄动。其原因是一旦变更了模具条件,就不能再作大的改造和恢复原状。
六、整理资料进行归档
模具经试验后,若暂不使用,则应该完全擦除脱模渣滓、灰尘、油污等,涂上黄油或其他防锈油或防锈剂,关到保管场所保管。
把设计模具开始到模具加工成功,检验合格为止,在此期间所产生的技术资料,例如任务书、制件图、技术说明书、模具总装图、模具零件图、底图、模具设计说明书、检验记录表、试模修模记录等,按规定加以系统整理、装订、编号进行归档。这样做似乎很麻烦,但是对以后修理模具,设计新的模具都是很有用处的。
[1] 《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 孙玲 主编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2] 《塑料成型和工艺与模具设计》 朱三武 贾颖莲 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 2005
[3] 《模具制造工艺与设备》孙凤勤.: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115-119.
[4] 《模具制造》黄健求.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45-50.
[5]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手册》,牛鸣岐,王保民,王振甫编著,重庆大学大学出版社 2005
塑料模具制造工艺流程
摘要:随着塑料工业的飞速发展和通用与工程塑料在强度和精度等方面的不断提高,塑料制品的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塑料制品所占的比例正迅猛增加.一个设计合理的塑料件往往能代替多个传统金属件.塑料产品的用量也正在上升.。因此塑料磨具制造的流程规范对于模具件好坏有很大的影响。
关键字:塑料模具、制造工艺
成型塑料制件的任务书通常由制件设计者提出,其内容如下: 1. 经过审签的正规制制件图纸,并注明采用塑料的牌号、透明度等。2. 塑料制件说明书或技术要求。3. 生产产量。4. 塑料制件样品。 通常模具设计任务书由塑料制件工艺员根据成型塑料制件的任务书提出。塑料模具往往经过收集、分析、消化原始资料、绘制模具图和总装图、校对、审图、描图、送晒、制全部零件图、试模及修模、整理资料进行归档这几个过程实现塑料模具的制造生产。
一、 收集、分析、消化原始资料
1. 消化塑料制件图,了解制件的用途,分析塑料制件的工艺性,尺寸精度等技术要求。
2. 消化工艺资料,分析工艺任务书所提出的成型方法、设备型号、材料规格、模具结构类型等要求是否恰当,能否落实。成型材料应当满足塑料制件的强度要求,具有好的流动性、均匀性和各向同性、热稳定性。
3. 确定成型方法
采用直压法、铸压法还是注射法。
4、选择成型设备
根据成型设备的种类来进行模具,因此必须熟知各种成型设备的性能、规格、特点。例如对于注射机来说,在规格方面应当了解以下内容:注射容量、锁模压力、注射压力、模具安装尺寸、顶出装置及尺寸、喷嘴孔直径及喷嘴球面半径
5. 具体结构方案
(一)确定模具类型
如压制模、铸压模、注射模等。
(二)确定模具类型的主要结构
选择理想的模具结构在于确定必需的成型设备,理想的型腔数
二、绘制模具图和总装图
在画模具总装图之前,应绘制工序图,并要符合制件图和工艺资料的要求。通常就把工序图画在模具总装图上。
模具总装图
三、绘制全部零件图
由模具总装图拆画零件图的顺序应为:先内后外,先复杂后简单,先成型零件,后结构零件。
1. 图形要求:一定要按比例画,允许放大或缩小。视图选择合理,投影正确,布置得当。。
2. 标注尺寸要求统一、集中、有序、完整。、
3. 表面粗糙度。把应用最多的一种粗糙度标于图纸右上角,"其它粗糙度符号在零件各表面分别标出。
4. 其它内容,例如零件名称、模具图号、材料牌号、热处理和硬度要求,表面处理、图形比例、自由尺寸的加工精度、技术说明等都要正确填写。
四、.校对、审图、描图、送晒
A..自我校对的内容是:
1. 模具及其零件与塑件图纸的关系
模具及模具零件的材质、硬度、尺寸精度,结构等是否符合塑件图纸的要求。
2. 塑料制件方面
塑料料流的流动、缩孔、熔接痕、裂口,脱模斜度等是否影响塑料制件的使用性能、尺寸精度、表面质量等方面的要求。
3. 成型设备方面
注射量、注射压力、模具的安装、塑料制件的南芯、脱模有无问题
4. 模具结构方面
1). 分型面位置及精加工精度是否满足需要
2). 脱模方式是否正确
3). 模具温度调节方面。加热器的功率、数量;冷却介质的流动线路位置、大小、数量是否合适。
4). 浇注、排气系统的位置,大小是否恰当。
5. 设计图纸
1). 装配图上各模具零件安置部位是否恰当,表示得是否清楚,有无遗漏。
2). 零件主要零件、成型零件工作尺寸及配合尺寸。尺寸数字应正确无误。
3). 检查全部零件图及总装图的视图位置,投影是否正确,有无遗漏尺寸。
C.把描好的底图交设计者校对签字
D..编写制造工艺卡片
五、试模及修模
虽然是在选定成型材料、成型设备时,在预想的工艺条件下进行模具设计,但是人们的认识往往是不完善的,因此必须在模具加工完成以后,进行试模试验,看成型的制件质量如何。发现原因以后,进行排除错误性的修模。
修理模具更应慎重,没有十分把握不可轻举妄动。其原因是一旦变更了模具条件,就不能再作大的改造和恢复原状。
六、整理资料进行归档
模具经试验后,若暂不使用,则应该完全擦除脱模渣滓、灰尘、油污等,涂上黄油或其他防锈油或防锈剂,关到保管场所保管。
把设计模具开始到模具加工成功,检验合格为止,在此期间所产生的技术资料,例如任务书、制件图、技术说明书、模具总装图、模具零件图、底图、模具设计说明书、检验记录表、试模修模记录等,按规定加以系统整理、装订、编号进行归档。这样做似乎很麻烦,但是对以后修理模具,设计新的模具都是很有用处的。
[1] 《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 孙玲 主编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2] 《塑料成型和工艺与模具设计》 朱三武 贾颖莲 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 2005
[3] 《模具制造工艺与设备》孙凤勤.: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115-119.
[4] 《模具制造》黄健求.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45-50.
[5]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手册》,牛鸣岐,王保民,王振甫编著,重庆大学大学出版社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