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XX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小区高层住宅(二期)工程
信息化施工监测方案
XXXXX工程检测有限公司
二0一一年四月六日
目 录
一.工程概况
二.监测目的
三.监测依据
四.监测项目
五.测点布置
六.监测方法及观测精度
七.监测频率
八.监测报警值
九.资料整理与成果提交
十.监测所需仪器汇总
十一.监测人员的配备
十二、工序管理及信息反馈制度
十三.附件
方案编制 批准
一、工程概况
二、监测目的
本工程施工监测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控制围护结构、周边建筑物和预报施工中出现的异常情况。通过对围护体系的变形、位移、沉降和水位变化,监控围护结构的安全,验证基坑围护结构设计和基坑开挖施工组织的正确性,通过分析监测数据的变化趋势,对基坑围护体系的稳定性、安全性及时进行预测,并结合现场实际情况,指导施工,适当调整施工步骤,实现信息化施工管理。
三、监测依据
(1)《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 (GB 50497-2009)
(2)《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 (JGJ 120-99)
(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 50007-2002)
(4)《工程测量规范》 (GB 50026-2007)
(5)《建筑变形测量规程》 (JGJ 8-2007)
(6)《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 (GB 12897-91)
(7)《精密水准测量规范》GB/T15314-940
(8) 本基坑设计文件、图纸、本工程总平面图
(9) 基坑周边建筑物、道路、地下管线等环境条件及使用状况
四、监测项目
根据设计要求和类似工程的经验,结合本工程特点,确定本工程的监测内容如下。
4.1 仪器监测
根据《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 50497-2009)的规定,基坑工程现场仪器监测项目的选择应在充分考虑工程水文地质条件、基坑工程安全等级、支护结构的特点及变形控制要求的基础上,根据表1进行选择。
表1 建筑基坑工程仪器监测项目表
依据本基坑围护设计方案要求及该工程的特点并结合本围护结构设计方案,确定本基坑的等级为三级,确定的监测项目为:
(1) 围护墙(边坡)顶部水平位移
(2) 围护墙(边坡)顶部竖向位移
(3) 坑外地下水位
(4) 周边建筑物沉降
4.2 巡视检查
基坑工程监测期内,应由有经验的监测人员,对基坑工程进行巡视检查并做好记录。
4.2.1巡视检查内容
1.支护结构
1)支护结构的成型质量;
2)冠梁、围檩有无裂缝出现;
4)内支撑有无破坏;
5)护面有无塌陷、裂缝及滑移;
6)基坑有无涌土、流砂、管涌。
2.施工工况
1)开挖后暴露的土质情况与岩土勘察报告有无差异;
2)基坑开挖分层高度、开挖分段长度是否与设计工况一致,有无超深、超长开挖;
3)基坑场地地表水、地下水排放状况是否正常,基坑降水设施是否正常运转;
4)基坑周围地面堆载是否有超载情况。
3.周边环境
1)地下管线有无泄漏,电缆有无破损;
2)临近基坑及建(构)筑物施工工况;
3)基坑周边建(构)筑物、地下设施、道路及地表有无裂缝出现。
4.监测设施
1)基准点、测点有无破坏现象;
2)有无影响观测工作的障碍物;
3)监测元件的保护情况。
4.2.2巡视检查方法和记录
主要依靠目测,可辅以锤、钎、量尺、放大镜等工器具以及摄录像机进行。每次巡视检查应对自然环境(雨水、气温、洪水的变化等)、基坑工程检查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如发现异常,应及时通知施工和监
理单位相关人员。
巡视检查记录应及时整理,并与当日监测数据综合分析,以便准确地评价基坑的工作状态。
五、测点布置
测点的布置见附录1点位布置示意图(以下测点的布设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5.1水平位移、沉降监测基点布置
本工程基坑监测拟埋设3个基准点,用于监控工作基点的变形,分别埋设于远离基坑的外侧,编号为JZ1~JZ3;在远离基坑外侧的地方设置水准工作基点3个,编号为BM1~BM3,用于沉降测量;在离基坑尽量远的地方设置水平位移工作基点4个,编号GD1~GD4。其中水平位移工作基准点在监测过程中应定期进行校核。
图1 二、三等平面控制点标石埋设图(单位:cm)
图2 二、三等水准点标石埋设图(单位:cm)
5.2基坑顶部水平位移及沉降监测
5.2.1为了解基坑开挖、结构施工中围护结构顶部的水平位移,在基坑顶部布设位移监测点。
计划在基坑坑顶共设水平位移测点19个,编号为W1~W19,计划布置于围护结构顶部。选取其中的11个点用作为坑顶沉降观测点,编号为C1~C11。
监测点的保护:由于施工工期较长,为确保各工作基点、测点不被破坏,必须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措施如下:
△ 请各单位共同配合,做好测点的保护工作。
△ 防止人员、机械,踩踏碰撞测点标志。
5.3基坑外潜水水位监测
水位测试是通过测量基坑外地下水位在基坑降水和基坑开挖过程中的变化情况,了解其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根据基坑支护设计方案和周边建筑物环境,在基坑外侧2m范围内拟布设4个水位观测孔,编号为QS1~QS4,埋孔深度6米。
埋设方法:用钻机成孔至6m深度后清孔,孔底部以上2m段安放φ53的PVC透水管,在其外侧用滤网布裹扎好。然后将水位管插入孔内至6m深度。在透水管段孔内回填中粗砂,以保证良好的透水性,其它段回填粘土将孔隙填实。成孔后加清水,检验成孔质量,孔口用盖子盖好,防止地表水进入孔内。
水位管的保护:由于施工工期较长,为确保测斜管不被破坏,必须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措施如下:
△ 请各单位共同配合,做好水位管的保护工作。
△ 为防止异物落入管内,测试前应清除孔口周围杂物,测量完毕封
口。
基坑开挖施工过程中,应避免测水位管被损、被堵等情况的发生。
5.3周边房屋及其它需监测项目
本工程监测工作考虑基坑东侧的房子和变电站,计划在房屋和变电站上布设8个房屋沉降观测点,编号CF1~CF8。
六、监测方法及观测精度
6.1沉降观测
沉降观测采用苏州一光生产的DSZ2+FS1水准仪,以二等水准精度施测,二等水准测量的闭合差≤0.3n(n为测站数)。以附和或闭合路线在水准路线上联测各监测点,以水准控制点为基准,测算出各监测点标高。同一测点相邻两次标高差即为本次该测点沉降量,第一次沉降量累加至当本次沉降量,即为该测点累计沉降量。
计算公式如下:dhi=hi-hi-1
Dh=( dh1+dh2+„+dhi)
式中:dhi——本次沉降量;
hi——本次标高;
hi-1——上次标高;
Dh——本次累计沉降量
6.2水平位移观测
水平位移采用日本拓普康(Topcon)公司的GTS-102N型全站仪以小角法进行观测。
图3 小角度法测水平位移示意图
在离基坑两倍开挖深度距离的地方,选取架站点A,测点为T,A到T的距离为S,距A点不小于2S的范围之外,选取后视点A’。用全站仪测定β角,一般要2~4个测回,并测量S的长度。为保证β角的正确性,要用二次测定。以后每次测定β角的变化量,按下式计算测点的位移量。
ΔT=ΔβS/ρ(mm)
其中 Δβ——β角的变化量(")
ρ——换算常数,ρ=3600×180/π=206265
S——置镜点到水平位移观测点的水平距离(mm)
β角测定中误差控制在±2"以内,这里S以50m代入,则位移值的中误差约为0.5mm。
6.3地下水位观测
水准联测个管口高程h后,直接利用钢尺水位仪测试水位管内水为深度。慢慢将探头放入水面,刚接触水面时在钢尺上读数一次,然后慢慢将探头拉出水面,当探头刚离开水面时在钢尺上再读数以此,去两次平均值即为水面深度h。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初值的测定在开工前2~3天,在晴天连续测试水位取其平均值为水位初始值;遇雨天,在雨后1~2天测定初始值,以减小外界因素的影响。
6.4周边设施的裂缝观测
周边设施裂缝的观测采用裂缝宽度观测仪进行观测。
6.5测精度及技术要求:
(1) 平面位移监测误差≤1mm;
(2) 垂直位移监测误差≤0.5mm;
(3) 水位变化监测误差≤1mm;
七、监测频率
7.1 在每个测试项目受基坑开挖施工影响之前,必须测得各项目的初始值。
7.2 坑顶水平位移在基坑开挖期间每天1次,沉降观测为每天1次,水位观测为每天1次。在变形变位严重时,将加密监测次数,甚至跟踪监测;底板浇筑完成后视变形情况一般每3~7天监测1次,直至基础完成。 八、监控报警值
监控报警指标一般以累计变化量和变化速率两个量来控制,累计变化量的报警指标一般不宜超过设计限值,根据本基坑设计方案及综合各规范和我们的经验提出的工程报警指标如表2:
表2 监测报警值
九、资料整理与成果提交
监测工作提交的成果一般包括日监测报表、阶段趋势小结和最终监测总结报告。日监测报表对测试数据经计算机处理绘制图表后当日或隔天提交,如果现场发现监测值超过设计值或警戒值,应立即校测,确定正确无误后向业主、监理和施工单位报告,以便采取应急措施,确保基坑、周围建筑物及地下管线的安全。监测工作全部结束后提交监测总结报告。 十、监测所需仪器汇总
本项目投入使用仪器见表3:
表3 本项目投入仪器汇总表
十一、监测人员的配备
针对本基坑的特点,我单位专门成立监测项目部,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项目组织机构如下图所示。项目组主要由长期从事工程监测、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技术人员组成,其中项目经理1人、现场负责人1人、测量、测试技术人员2人。现场监测人员在项目经理的指导下完成日常监测、资料整理、技术分析及预测工作,项目经理对整个项目负责。
·
十二、工序管理及信息反馈制度
基坑监测是一项信息化的系统工程,因此,需要制订一套严格的工序管理及信息反馈系统制度,监测应严格按照下框图进行质量和工序控制:
图4 工序管理图
当监测数据达到报警值时,应及时发出报警报表,及时采取加密观测措施,并对前期观测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对基坑进行综合分析,并报技术负责人审核,从而形成有效的信息反馈系统,反馈框图见下图。
图5 基坑监测信息反馈图
十三、附件
(2)
监测样表 点位布置示意图
XXXX工程检测有限公司
基坑监测报表 No.10-KS03-**
附件一:监测样表
工程名称:XXXXX基坑监测
附件二:点位布置示意图
昆山XX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小区高层住宅(二期)工程
信息化施工监测方案
XXXXX工程检测有限公司
二0一一年四月六日
目 录
一.工程概况
二.监测目的
三.监测依据
四.监测项目
五.测点布置
六.监测方法及观测精度
七.监测频率
八.监测报警值
九.资料整理与成果提交
十.监测所需仪器汇总
十一.监测人员的配备
十二、工序管理及信息反馈制度
十三.附件
方案编制 批准
一、工程概况
二、监测目的
本工程施工监测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控制围护结构、周边建筑物和预报施工中出现的异常情况。通过对围护体系的变形、位移、沉降和水位变化,监控围护结构的安全,验证基坑围护结构设计和基坑开挖施工组织的正确性,通过分析监测数据的变化趋势,对基坑围护体系的稳定性、安全性及时进行预测,并结合现场实际情况,指导施工,适当调整施工步骤,实现信息化施工管理。
三、监测依据
(1)《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 (GB 50497-2009)
(2)《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 (JGJ 120-99)
(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 50007-2002)
(4)《工程测量规范》 (GB 50026-2007)
(5)《建筑变形测量规程》 (JGJ 8-2007)
(6)《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 (GB 12897-91)
(7)《精密水准测量规范》GB/T15314-940
(8) 本基坑设计文件、图纸、本工程总平面图
(9) 基坑周边建筑物、道路、地下管线等环境条件及使用状况
四、监测项目
根据设计要求和类似工程的经验,结合本工程特点,确定本工程的监测内容如下。
4.1 仪器监测
根据《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 50497-2009)的规定,基坑工程现场仪器监测项目的选择应在充分考虑工程水文地质条件、基坑工程安全等级、支护结构的特点及变形控制要求的基础上,根据表1进行选择。
表1 建筑基坑工程仪器监测项目表
依据本基坑围护设计方案要求及该工程的特点并结合本围护结构设计方案,确定本基坑的等级为三级,确定的监测项目为:
(1) 围护墙(边坡)顶部水平位移
(2) 围护墙(边坡)顶部竖向位移
(3) 坑外地下水位
(4) 周边建筑物沉降
4.2 巡视检查
基坑工程监测期内,应由有经验的监测人员,对基坑工程进行巡视检查并做好记录。
4.2.1巡视检查内容
1.支护结构
1)支护结构的成型质量;
2)冠梁、围檩有无裂缝出现;
4)内支撑有无破坏;
5)护面有无塌陷、裂缝及滑移;
6)基坑有无涌土、流砂、管涌。
2.施工工况
1)开挖后暴露的土质情况与岩土勘察报告有无差异;
2)基坑开挖分层高度、开挖分段长度是否与设计工况一致,有无超深、超长开挖;
3)基坑场地地表水、地下水排放状况是否正常,基坑降水设施是否正常运转;
4)基坑周围地面堆载是否有超载情况。
3.周边环境
1)地下管线有无泄漏,电缆有无破损;
2)临近基坑及建(构)筑物施工工况;
3)基坑周边建(构)筑物、地下设施、道路及地表有无裂缝出现。
4.监测设施
1)基准点、测点有无破坏现象;
2)有无影响观测工作的障碍物;
3)监测元件的保护情况。
4.2.2巡视检查方法和记录
主要依靠目测,可辅以锤、钎、量尺、放大镜等工器具以及摄录像机进行。每次巡视检查应对自然环境(雨水、气温、洪水的变化等)、基坑工程检查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如发现异常,应及时通知施工和监
理单位相关人员。
巡视检查记录应及时整理,并与当日监测数据综合分析,以便准确地评价基坑的工作状态。
五、测点布置
测点的布置见附录1点位布置示意图(以下测点的布设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5.1水平位移、沉降监测基点布置
本工程基坑监测拟埋设3个基准点,用于监控工作基点的变形,分别埋设于远离基坑的外侧,编号为JZ1~JZ3;在远离基坑外侧的地方设置水准工作基点3个,编号为BM1~BM3,用于沉降测量;在离基坑尽量远的地方设置水平位移工作基点4个,编号GD1~GD4。其中水平位移工作基准点在监测过程中应定期进行校核。
图1 二、三等平面控制点标石埋设图(单位:cm)
图2 二、三等水准点标石埋设图(单位:cm)
5.2基坑顶部水平位移及沉降监测
5.2.1为了解基坑开挖、结构施工中围护结构顶部的水平位移,在基坑顶部布设位移监测点。
计划在基坑坑顶共设水平位移测点19个,编号为W1~W19,计划布置于围护结构顶部。选取其中的11个点用作为坑顶沉降观测点,编号为C1~C11。
监测点的保护:由于施工工期较长,为确保各工作基点、测点不被破坏,必须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措施如下:
△ 请各单位共同配合,做好测点的保护工作。
△ 防止人员、机械,踩踏碰撞测点标志。
5.3基坑外潜水水位监测
水位测试是通过测量基坑外地下水位在基坑降水和基坑开挖过程中的变化情况,了解其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根据基坑支护设计方案和周边建筑物环境,在基坑外侧2m范围内拟布设4个水位观测孔,编号为QS1~QS4,埋孔深度6米。
埋设方法:用钻机成孔至6m深度后清孔,孔底部以上2m段安放φ53的PVC透水管,在其外侧用滤网布裹扎好。然后将水位管插入孔内至6m深度。在透水管段孔内回填中粗砂,以保证良好的透水性,其它段回填粘土将孔隙填实。成孔后加清水,检验成孔质量,孔口用盖子盖好,防止地表水进入孔内。
水位管的保护:由于施工工期较长,为确保测斜管不被破坏,必须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措施如下:
△ 请各单位共同配合,做好水位管的保护工作。
△ 为防止异物落入管内,测试前应清除孔口周围杂物,测量完毕封
口。
基坑开挖施工过程中,应避免测水位管被损、被堵等情况的发生。
5.3周边房屋及其它需监测项目
本工程监测工作考虑基坑东侧的房子和变电站,计划在房屋和变电站上布设8个房屋沉降观测点,编号CF1~CF8。
六、监测方法及观测精度
6.1沉降观测
沉降观测采用苏州一光生产的DSZ2+FS1水准仪,以二等水准精度施测,二等水准测量的闭合差≤0.3n(n为测站数)。以附和或闭合路线在水准路线上联测各监测点,以水准控制点为基准,测算出各监测点标高。同一测点相邻两次标高差即为本次该测点沉降量,第一次沉降量累加至当本次沉降量,即为该测点累计沉降量。
计算公式如下:dhi=hi-hi-1
Dh=( dh1+dh2+„+dhi)
式中:dhi——本次沉降量;
hi——本次标高;
hi-1——上次标高;
Dh——本次累计沉降量
6.2水平位移观测
水平位移采用日本拓普康(Topcon)公司的GTS-102N型全站仪以小角法进行观测。
图3 小角度法测水平位移示意图
在离基坑两倍开挖深度距离的地方,选取架站点A,测点为T,A到T的距离为S,距A点不小于2S的范围之外,选取后视点A’。用全站仪测定β角,一般要2~4个测回,并测量S的长度。为保证β角的正确性,要用二次测定。以后每次测定β角的变化量,按下式计算测点的位移量。
ΔT=ΔβS/ρ(mm)
其中 Δβ——β角的变化量(")
ρ——换算常数,ρ=3600×180/π=206265
S——置镜点到水平位移观测点的水平距离(mm)
β角测定中误差控制在±2"以内,这里S以50m代入,则位移值的中误差约为0.5mm。
6.3地下水位观测
水准联测个管口高程h后,直接利用钢尺水位仪测试水位管内水为深度。慢慢将探头放入水面,刚接触水面时在钢尺上读数一次,然后慢慢将探头拉出水面,当探头刚离开水面时在钢尺上再读数以此,去两次平均值即为水面深度h。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初值的测定在开工前2~3天,在晴天连续测试水位取其平均值为水位初始值;遇雨天,在雨后1~2天测定初始值,以减小外界因素的影响。
6.4周边设施的裂缝观测
周边设施裂缝的观测采用裂缝宽度观测仪进行观测。
6.5测精度及技术要求:
(1) 平面位移监测误差≤1mm;
(2) 垂直位移监测误差≤0.5mm;
(3) 水位变化监测误差≤1mm;
七、监测频率
7.1 在每个测试项目受基坑开挖施工影响之前,必须测得各项目的初始值。
7.2 坑顶水平位移在基坑开挖期间每天1次,沉降观测为每天1次,水位观测为每天1次。在变形变位严重时,将加密监测次数,甚至跟踪监测;底板浇筑完成后视变形情况一般每3~7天监测1次,直至基础完成。 八、监控报警值
监控报警指标一般以累计变化量和变化速率两个量来控制,累计变化量的报警指标一般不宜超过设计限值,根据本基坑设计方案及综合各规范和我们的经验提出的工程报警指标如表2:
表2 监测报警值
九、资料整理与成果提交
监测工作提交的成果一般包括日监测报表、阶段趋势小结和最终监测总结报告。日监测报表对测试数据经计算机处理绘制图表后当日或隔天提交,如果现场发现监测值超过设计值或警戒值,应立即校测,确定正确无误后向业主、监理和施工单位报告,以便采取应急措施,确保基坑、周围建筑物及地下管线的安全。监测工作全部结束后提交监测总结报告。 十、监测所需仪器汇总
本项目投入使用仪器见表3:
表3 本项目投入仪器汇总表
十一、监测人员的配备
针对本基坑的特点,我单位专门成立监测项目部,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项目组织机构如下图所示。项目组主要由长期从事工程监测、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技术人员组成,其中项目经理1人、现场负责人1人、测量、测试技术人员2人。现场监测人员在项目经理的指导下完成日常监测、资料整理、技术分析及预测工作,项目经理对整个项目负责。
·
十二、工序管理及信息反馈制度
基坑监测是一项信息化的系统工程,因此,需要制订一套严格的工序管理及信息反馈系统制度,监测应严格按照下框图进行质量和工序控制:
图4 工序管理图
当监测数据达到报警值时,应及时发出报警报表,及时采取加密观测措施,并对前期观测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对基坑进行综合分析,并报技术负责人审核,从而形成有效的信息反馈系统,反馈框图见下图。
图5 基坑监测信息反馈图
十三、附件
(2)
监测样表 点位布置示意图
XXXX工程检测有限公司
基坑监测报表 No.10-KS03-**
附件一:监测样表
工程名称:XXXXX基坑监测
附件二:点位布置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