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古诗词鉴赏
归园田居 (其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这首诗完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定的是诗人归隐后的日常劳动生活;表达了诗人对归隐耕种生活的热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带月荷锄归”一句常为后世诗评家称道。请说说这一句的妙处。
带月荷锄归”这一句将劳动生活的感受和山村静谧的夜景融合在白描般的图画
为了不使豆田荒芜,诗人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回来。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
虽然很辛苦,但他并不抱怨., 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 诘,唐代诗人、画家。山水田园诗人,与孟浩然一起称为“王孟”。苏
轼评价其诗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 重点字词理解:问,出使; 边,边塞; 长河,指黄河;
逢,碰上; 候骑,巡逻侦察的骑兵;
3、 理解诗句:
首联:轻车出使,以访察边塞,我奉命出使前行啊,车轮辘辘碾过居延。 颔联:像征蓬一样出使边境,像归雁一样进入遥远的北方。
颈联:当沙漠无风时,烽烟会笔直向上,形成”孤烟直”的现象。
尾联:在萧关恰逢侦察骑兵,(他们说)都护正镇守在燕然边塞。
4、 主题:诗人以简略笔墨刻画了奇特壮丽的塞外风光,描绘出大漠雄浑的气势,把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孤独感伤的激愤抑郁情绪融化于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表达了作者的深切感受。 5、 王维在《使至塞上》中描写了被喻为“千古壮观”的塞外奇特风光的句
子是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诗人
内心幽微难言的激愤和抑郁之情的诗句是: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
天。
6、 赏析:
⑴颈联中的“直”“圆”两字用得十分传神,请说说他们的好处。
“直”字表现大漠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
而又苍茫的感觉。这两个字不仅准确的描绘出塞外雄奇壮美的自然景
物 ,而且巧妙地融入了诗人孤寂情绪。
⑵从景物描写和思想感情两方面说说你对“征蓬出汗塞,归雁入胡天”
两句的理解。
随风而去的“征蓬”和进入胡天的“归雁”,也是远赴边塞的诗人自
己的写照:诗人以“蓬”和“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
样出使“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从中透露出
诗人内心幽微难言的激愤抑郁的情感。
⑶用自己的话,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展现的“千古壮
观”。
黄沙莽莽,无边无际,草木不见,行旅断绝。极目远眺,一缕孤烟劲
拔坚毅、刚直有力地升腾在天尽头,俯首远瞰,横贯浩瀚沙漠的黄河
边,苍茫地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
一联诗句采用白描的手法,用词准确传神。“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构成了粗犷、雄浑、开阔的画面。。“孤”和“直”表现了塞外景色特有的单纯、刚健、。
“长河”和“落日”是塞外之景更添了几分苍茫荒凉。
一“直”,一“圆”的构图使画面洗练而富于变化。难怪称赞这两句诗描写了“千古壮观”。
《渡荆门送别》练习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诗的颔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是从哪一角度来写的?试用散文语言改写这两句诗。 _________颔联描写了荆门的地理形势和壮阔景象。是从动态的角度来描写的(诗人乘船,山和江水随着船的移动而逐渐远去)。 连绵的群山随着平原的出现消失了;江水奔流着涌入了无际的旷野。
2.颈联的描写视角与颔联是否相同?这两句的描写角度又有何不同?诗中的“天镜”和“海楼”分别指什么?试用散文语言改写这两句诗。
不同。颔联是以动态变化的角度来写景,而颈联是以静态的角度来写的。“天镜”指的是月亮,“海楼”指的是云彩。
抬头遥看万里长空,只见一轮明月,犹如天上飞下的明镜,皎洁澄澈,普照大地。那飘荡在碧空的朵朵彩云,忽而连结在一起,构成了壮观的海市蜃楼的幻影。
3.诗的尾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为什么称面对的长江水为“故乡水”?“万里”一词与诗的首联中哪个字相照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拟人的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还有离乡惜别之情。诗人之所以称长江水为故乡水,是因为诗人在蜀地(四川)长大,长江流经四川,为表达对家乡的浓厚爱恋之情。
“万里”与首联中的“远”字相照应。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不要嘲笑农民家里的腊酒浑浊,
丰年留客足鸡豚。 丰收年景,款留客人的鸡猪却十分丰足。
山重水复疑无路, 山峦重叠,清碧的小溪曲折,仿佛已经无路可走了, 柳暗花明又一村。 突然我又看见前面柳绿桃红,(几间农家)茅舍隐现在花
木扶疏之间。
萧鼓追随春社近, 箫声鼓声此起彼伏,原来是春社日快要到了,
衣冠简朴古风存。 人们穿的、戴的都很简洁朴素,古老风俗在这里依然保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 但愿从今以后,我能不时地趁着夜色,
拄杖无时夜叩门。 拄着拐杖,轻叩农家柴扉,与老农谈论桑麻。
1、古典诗词讲究炼字,首联中的“足”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倾其所有的盛情。
2、颔联描写了怎样的情景?在现实生活中有何意义?( 2 分)
颔联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水环绕的路上,信步而行,道路难辨,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现实生活中人们常用来比喻在困境中出现希望或转机,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
3、 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由衷的喜爱和不舍之情。(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联写景中蕴含哲理,耐人咀嚼。请简要分析。
答: 诗人描述了山水萦绕的迷路感觉与移步换形又见新景象的喜悦之情(1分);人们可以从中领悟到蕴含的生活哲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2分)。(内容阐述1分;哲理分析2分。意思对即
可)
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 表达了作者对淳朴、闲适的田园生活(农村生活)(1分)的喜爱(向往)(1分)之情。
七年级下册古诗词鉴赏
归园田居 (其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这首诗完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定的是诗人归隐后的日常劳动生活;表达了诗人对归隐耕种生活的热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带月荷锄归”一句常为后世诗评家称道。请说说这一句的妙处。
带月荷锄归”这一句将劳动生活的感受和山村静谧的夜景融合在白描般的图画
为了不使豆田荒芜,诗人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回来。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
虽然很辛苦,但他并不抱怨., 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 诘,唐代诗人、画家。山水田园诗人,与孟浩然一起称为“王孟”。苏
轼评价其诗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 重点字词理解:问,出使; 边,边塞; 长河,指黄河;
逢,碰上; 候骑,巡逻侦察的骑兵;
3、 理解诗句:
首联:轻车出使,以访察边塞,我奉命出使前行啊,车轮辘辘碾过居延。 颔联:像征蓬一样出使边境,像归雁一样进入遥远的北方。
颈联:当沙漠无风时,烽烟会笔直向上,形成”孤烟直”的现象。
尾联:在萧关恰逢侦察骑兵,(他们说)都护正镇守在燕然边塞。
4、 主题:诗人以简略笔墨刻画了奇特壮丽的塞外风光,描绘出大漠雄浑的气势,把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孤独感伤的激愤抑郁情绪融化于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表达了作者的深切感受。 5、 王维在《使至塞上》中描写了被喻为“千古壮观”的塞外奇特风光的句
子是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诗人
内心幽微难言的激愤和抑郁之情的诗句是: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
天。
6、 赏析:
⑴颈联中的“直”“圆”两字用得十分传神,请说说他们的好处。
“直”字表现大漠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
而又苍茫的感觉。这两个字不仅准确的描绘出塞外雄奇壮美的自然景
物 ,而且巧妙地融入了诗人孤寂情绪。
⑵从景物描写和思想感情两方面说说你对“征蓬出汗塞,归雁入胡天”
两句的理解。
随风而去的“征蓬”和进入胡天的“归雁”,也是远赴边塞的诗人自
己的写照:诗人以“蓬”和“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
样出使“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从中透露出
诗人内心幽微难言的激愤抑郁的情感。
⑶用自己的话,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展现的“千古壮
观”。
黄沙莽莽,无边无际,草木不见,行旅断绝。极目远眺,一缕孤烟劲
拔坚毅、刚直有力地升腾在天尽头,俯首远瞰,横贯浩瀚沙漠的黄河
边,苍茫地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
一联诗句采用白描的手法,用词准确传神。“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构成了粗犷、雄浑、开阔的画面。。“孤”和“直”表现了塞外景色特有的单纯、刚健、。
“长河”和“落日”是塞外之景更添了几分苍茫荒凉。
一“直”,一“圆”的构图使画面洗练而富于变化。难怪称赞这两句诗描写了“千古壮观”。
《渡荆门送别》练习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诗的颔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是从哪一角度来写的?试用散文语言改写这两句诗。 _________颔联描写了荆门的地理形势和壮阔景象。是从动态的角度来描写的(诗人乘船,山和江水随着船的移动而逐渐远去)。 连绵的群山随着平原的出现消失了;江水奔流着涌入了无际的旷野。
2.颈联的描写视角与颔联是否相同?这两句的描写角度又有何不同?诗中的“天镜”和“海楼”分别指什么?试用散文语言改写这两句诗。
不同。颔联是以动态变化的角度来写景,而颈联是以静态的角度来写的。“天镜”指的是月亮,“海楼”指的是云彩。
抬头遥看万里长空,只见一轮明月,犹如天上飞下的明镜,皎洁澄澈,普照大地。那飘荡在碧空的朵朵彩云,忽而连结在一起,构成了壮观的海市蜃楼的幻影。
3.诗的尾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为什么称面对的长江水为“故乡水”?“万里”一词与诗的首联中哪个字相照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拟人的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还有离乡惜别之情。诗人之所以称长江水为故乡水,是因为诗人在蜀地(四川)长大,长江流经四川,为表达对家乡的浓厚爱恋之情。
“万里”与首联中的“远”字相照应。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不要嘲笑农民家里的腊酒浑浊,
丰年留客足鸡豚。 丰收年景,款留客人的鸡猪却十分丰足。
山重水复疑无路, 山峦重叠,清碧的小溪曲折,仿佛已经无路可走了, 柳暗花明又一村。 突然我又看见前面柳绿桃红,(几间农家)茅舍隐现在花
木扶疏之间。
萧鼓追随春社近, 箫声鼓声此起彼伏,原来是春社日快要到了,
衣冠简朴古风存。 人们穿的、戴的都很简洁朴素,古老风俗在这里依然保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 但愿从今以后,我能不时地趁着夜色,
拄杖无时夜叩门。 拄着拐杖,轻叩农家柴扉,与老农谈论桑麻。
1、古典诗词讲究炼字,首联中的“足”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倾其所有的盛情。
2、颔联描写了怎样的情景?在现实生活中有何意义?( 2 分)
颔联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水环绕的路上,信步而行,道路难辨,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现实生活中人们常用来比喻在困境中出现希望或转机,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
3、 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由衷的喜爱和不舍之情。(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联写景中蕴含哲理,耐人咀嚼。请简要分析。
答: 诗人描述了山水萦绕的迷路感觉与移步换形又见新景象的喜悦之情(1分);人们可以从中领悟到蕴含的生活哲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2分)。(内容阐述1分;哲理分析2分。意思对即
可)
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 表达了作者对淳朴、闲适的田园生活(农村生活)(1分)的喜爱(向往)(1分)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