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淋巴结分组 1.肺癌新TNM分期系统
1.1 原发肿瘤T定义 见表1。通过对资料完整的67 725例NSCLC原发肿瘤因素对长期生存率影响的分析,将T1分为T1a(≤2 cm)、T1b
(>2 cm,≤3 cm
);将T2分为T2a(>3 cm,≤5 cm)、T2b(>5 cm,≤7 cm);将>7 cm者定义为T3。原发肿瘤所在肺叶内出现卫星结节预后与其他T3期肿瘤相同,非原发肿瘤所在肺叶内出现转移灶预后与其他T4期肿瘤相同,优于M1。因此,将原发肿瘤所在肺叶内发现结节定义为T3;同侧非原发肺叶内出现结节定义为T4。
1.2 区域淋巴结N定义 见表
2。明确区域淋巴结状态是肺癌分期和治疗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40年来,世界各地的肺癌研究者根据胸内淋巴结的解剖部位将肺癌区域淋巴结进行定位,并用不同数字进行表示,从而绘制出肺癌区域淋巴结分布图来表示临床及病理淋巴结的转移情况。通过精确、统一的区域淋巴结命名法,是制定肺癌TNM分期、评价治疗结果、在不同医学中心之间比较临床结果、设计和分析临床研究及对不同患者选择治疗方案的关键因素。
日本。随后美国胸科学会(American ThoracicSociety,ATS)将Naruke的图谱进行了修改,并对区域淋巴结解剖部位做了更为精确的描述,形成了ATS淋巴结分布图,并被广泛应用于北美地区。1996年,Mountain和Dresler将Naruke图谱和ATS图谱进行整合,制订了一个新型的肺癌区域淋巴结分布图(MD-ATS分布图),并被AJCC和UICC所采用,之后被北美和欧洲地区广泛采用。但由于日
分布图的第1组和第2组;Naruke分布图的第2、3、4R组和4L组对应MD-ATS分布图的4R和4L组;具有重要意义的是MD-ATS分布图第7
组(隆突下淋巴结)对应Naruke分布图的第7组和
期。对区域淋巴结命名的差异导致数据分析时出现不可调和的矛盾。因此,IASLC分期委员会制订了
相较于MD-ATS分布图和Naruke分布图,IASLC图谱有一些显著的改变。对于所有的区域淋巴结,IASLC图谱规定了明确的解剖学界限,尤其对于第1组至第10组淋巴结,均明确规定了每一组淋巴结的上下边界以避免重叠。现在第4组和第10组淋巴结不再以胸膜返折作为分界,而是规定了明确的解剖标志,能更可靠地在影像学、内镜检查以及手术中被确定。锁骨上和胸骨上窝淋巴结之前未被明确分组以区分胸内淋巴结,IASLC 图谱将其规定为第1组。通过更明确的规定统一了MD-ATS分布图和Naruke分布图之间对第2组和第4组命名的差别。考虑到上纵隔淋巴引流更多出现在气管右侧区域并且经常跨越气管中线,IASLC 图谱规定,右侧第2、4组与左侧第2、4组的分界线为气管左侧壁,不在沿用MD-ATS分布图将气管中线作为分界标志。取消Naruke 分布图中第3组(覆盖在气管正中表面)淋巴结的定义,因为此部位的淋巴结不容易被准确地除外为第2组或第4组淋巴结,
并且常常在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手术中与第4组淋巴结一起被整块切除。保留并进一步明确了血管前(即前纵隔)3a和气管后淋巴结3p。将隆突下淋巴结群(MD-ATS分布图定义为第7组,Naruke分布图分为第7组和第10组)定义为第7组并且规定了明确的解剖边界。同样,对于以往容易混淆的右侧第4组和第10组、左侧第5组和第10组以及双侧第10组和第11组淋巴结,规定了明确的解剖学分界。IASLC淋巴结图谱的解剖学定义具体如下:
第1组:上界为环状软骨下缘;下界为双侧锁骨,正中为胸骨切迹上缘,气管中线将此区域淋巴结分为1R和1L。
第2组:2R上界为右肺尖和胸膜顶,中间为胸骨切迹上缘,下界为无名静脉与气管交叉处下缘,内界为气管左侧缘;2L上界为左肺尖和胸膜顶,中间为胸骨切迹上缘,下界为主动脉弓上缘。
第3组:右侧上界为胸膜顶,下界为隆突水平,前界为胸骨后,后界为上腔静脉前缘;左侧上界为胸膜顶,下界为隆突水平,前界为胸骨后,后界为左颈总动脉;3p上界为胸膜顶,下界为隆突水平。 第4组:4R包括右侧气管旁和气管前淋巴结,上界为无名静脉与气管交叉处下缘,下界为奇静脉下缘;4L气管左侧缘和动脉韧带之间,上界为主动脉弓上缘,下界为左肺动脉干上缘。
第5组:动脉韧带外侧淋巴结,上界为主动脉弓下缘,下界为左肺动脉干上缘。
第6组:升主动脉和主动脉弓前外侧淋巴结,上界为主动脉弓上缘切线,下界为主动脉弓下缘。 第7组:上界为气管隆突,左侧下界为下叶支气管上缘,右侧下界为中间干支气管下缘。
第8组:位于食管表面,除外隆突下淋巴结,上界为左侧为下叶支气管上缘,右侧为中间干支气管下缘,下界为膈肌。
第9组:肺韧带内淋巴结,上界为下肺静脉,下界为膈肌。
第10组:紧邻主支气管和肺门血管(包括肺静脉和肺动脉干远端),上界为右侧为奇静脉下缘,左侧为肺动脉上缘,下界为双侧叶间区域。
第11组:叶支气管开口之间,11s位于右侧上叶和中间干支气管之间,11i位于右侧中叶和下叶支气管之间。
第12组:紧邻叶支气管淋巴结。
第13组:段支气管周围淋巴结。
第14组:紧邻亚段支气管淋巴结。
既往的文献中对不同区域淋巴结转移与总体生存率之间关系的分析引发了将特定几组淋巴结合并成为“淋巴结区”的概念。值得注意的是,淋巴结区的概念不适用于现在的标准命名法,主要是为了将来
进行病例统计分析,并且可能对肿瘤内科和放疗科医生对于增大或融合的跨组转移淋巴结进行分析时提供帮助。
1.3 远处转移M定义
见表3。统计发现,恶性胸腔积液和对侧肺内结节患者的5年生存率相同,仅为2%,新的分期系统将恶性胸腔积液和对侧肺内转移结节定义为M1a,其他肺外远处转移定义为M1b。
1.4 第七版肺癌TNM分期组合 见表4。
乳癌淋巴结分为三组:
腋窝淋巴结分组:Ⅰ组腋下小肌外。Ⅱ组腋中小肌后。Ⅲ组腋上锁骨下,小肌内。
腋淋巴结分为三组:以胸小肌为标志,
Ⅰ组即腋下组(胸小肌外侧)又称低位组,包括外侧组(前群)、肩胛下组(后群)、腋静脉淋巴结(外侧群)、中央组(中间群的大部分)、胸大小肌间淋巴结。
Ⅱ组即腋中组或胸小肌后组,是指胸小肌深面的腋静脉淋巴结组。
Ⅲ组即腋上组或锁骨下组,是指位于胸小肌内侧的腋淋巴结,即锁骨下淋巴结。
腋窝Ⅰ组、Ⅱ组、Ⅲ组淋巴结是解剖学上的人为分组,在病理学上三组淋巴结为乳癌转移的同一站淋巴结,均可为乳癌转移的第1站淋巴结,因此乳癌淋巴结清扫应包括上述所有的3站淋巴结。
胃癌的淋巴结分组。
NO.1-贲门右淋巴结。
NO.2-贲门左淋巴结。
NO.3-胃小弯淋巴结。
NO.4sa-胃短血管淋巴结。
NO.4sb-胃网膜左血管淋巴结。
NO.4d-胃网膜右血管淋巴结。
NO.5-幽门上淋巴结。
NO.6-幽门下淋巴结。
NO.7-胃左动脉淋巴结。
NO.8a-肝总动脉前淋巴结。
NO.8p-肝总动脉后淋巴结。
NO.9-腹腔干淋巴结。
NO.10-脾门淋巴结。
NO.11p-脾动脉近端淋巴结。
NO.11d-脾动脉远端淋巴结。
NO.12a-肝十二指肠韧带内沿肝动脉淋巴结。
NO.12b-肝十二指肠韧带内沿胆管淋巴结。
NO.12p-肝十二指肠韧带内沿门静脉后淋巴结。
NO.13-胰头后淋巴结。
NO.14v-肠系膜上静脉淋巴结。
NO.14a-肠系膜上动脉淋巴结。
NO.15-结肠中血管淋巴结。
NO.16a1-主动脉裂孔淋巴结。
NO.16a2-腹腔干上缘至左肾静脉下缘之间腹主动周围脉淋巴结。
NO.16b1-左肾静脉下缘至肠系膜下动脉上缘之间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
NO.16b2-肠系膜下动脉上缘至腹主动脉分叉之间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
NO.17-胰头前淋巴结。
NO.18-胰腺下缘淋巴结。
NO.19-膈下淋巴结。
NO.20-膈肌食管裂孔淋巴结。
NO.110-下胸部食管旁淋巴结。
NO.111-膈上淋巴结。
NO.112-中纵膈后淋巴结
肺癌淋巴结分组 1.肺癌新TNM分期系统
1.1 原发肿瘤T定义 见表1。通过对资料完整的67 725例NSCLC原发肿瘤因素对长期生存率影响的分析,将T1分为T1a(≤2 cm)、T1b
(>2 cm,≤3 cm
);将T2分为T2a(>3 cm,≤5 cm)、T2b(>5 cm,≤7 cm);将>7 cm者定义为T3。原发肿瘤所在肺叶内出现卫星结节预后与其他T3期肿瘤相同,非原发肿瘤所在肺叶内出现转移灶预后与其他T4期肿瘤相同,优于M1。因此,将原发肿瘤所在肺叶内发现结节定义为T3;同侧非原发肺叶内出现结节定义为T4。
1.2 区域淋巴结N定义 见表
2。明确区域淋巴结状态是肺癌分期和治疗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40年来,世界各地的肺癌研究者根据胸内淋巴结的解剖部位将肺癌区域淋巴结进行定位,并用不同数字进行表示,从而绘制出肺癌区域淋巴结分布图来表示临床及病理淋巴结的转移情况。通过精确、统一的区域淋巴结命名法,是制定肺癌TNM分期、评价治疗结果、在不同医学中心之间比较临床结果、设计和分析临床研究及对不同患者选择治疗方案的关键因素。
日本。随后美国胸科学会(American ThoracicSociety,ATS)将Naruke的图谱进行了修改,并对区域淋巴结解剖部位做了更为精确的描述,形成了ATS淋巴结分布图,并被广泛应用于北美地区。1996年,Mountain和Dresler将Naruke图谱和ATS图谱进行整合,制订了一个新型的肺癌区域淋巴结分布图(MD-ATS分布图),并被AJCC和UICC所采用,之后被北美和欧洲地区广泛采用。但由于日
分布图的第1组和第2组;Naruke分布图的第2、3、4R组和4L组对应MD-ATS分布图的4R和4L组;具有重要意义的是MD-ATS分布图第7
组(隆突下淋巴结)对应Naruke分布图的第7组和
期。对区域淋巴结命名的差异导致数据分析时出现不可调和的矛盾。因此,IASLC分期委员会制订了
相较于MD-ATS分布图和Naruke分布图,IASLC图谱有一些显著的改变。对于所有的区域淋巴结,IASLC图谱规定了明确的解剖学界限,尤其对于第1组至第10组淋巴结,均明确规定了每一组淋巴结的上下边界以避免重叠。现在第4组和第10组淋巴结不再以胸膜返折作为分界,而是规定了明确的解剖标志,能更可靠地在影像学、内镜检查以及手术中被确定。锁骨上和胸骨上窝淋巴结之前未被明确分组以区分胸内淋巴结,IASLC 图谱将其规定为第1组。通过更明确的规定统一了MD-ATS分布图和Naruke分布图之间对第2组和第4组命名的差别。考虑到上纵隔淋巴引流更多出现在气管右侧区域并且经常跨越气管中线,IASLC 图谱规定,右侧第2、4组与左侧第2、4组的分界线为气管左侧壁,不在沿用MD-ATS分布图将气管中线作为分界标志。取消Naruke 分布图中第3组(覆盖在气管正中表面)淋巴结的定义,因为此部位的淋巴结不容易被准确地除外为第2组或第4组淋巴结,
并且常常在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手术中与第4组淋巴结一起被整块切除。保留并进一步明确了血管前(即前纵隔)3a和气管后淋巴结3p。将隆突下淋巴结群(MD-ATS分布图定义为第7组,Naruke分布图分为第7组和第10组)定义为第7组并且规定了明确的解剖边界。同样,对于以往容易混淆的右侧第4组和第10组、左侧第5组和第10组以及双侧第10组和第11组淋巴结,规定了明确的解剖学分界。IASLC淋巴结图谱的解剖学定义具体如下:
第1组:上界为环状软骨下缘;下界为双侧锁骨,正中为胸骨切迹上缘,气管中线将此区域淋巴结分为1R和1L。
第2组:2R上界为右肺尖和胸膜顶,中间为胸骨切迹上缘,下界为无名静脉与气管交叉处下缘,内界为气管左侧缘;2L上界为左肺尖和胸膜顶,中间为胸骨切迹上缘,下界为主动脉弓上缘。
第3组:右侧上界为胸膜顶,下界为隆突水平,前界为胸骨后,后界为上腔静脉前缘;左侧上界为胸膜顶,下界为隆突水平,前界为胸骨后,后界为左颈总动脉;3p上界为胸膜顶,下界为隆突水平。 第4组:4R包括右侧气管旁和气管前淋巴结,上界为无名静脉与气管交叉处下缘,下界为奇静脉下缘;4L气管左侧缘和动脉韧带之间,上界为主动脉弓上缘,下界为左肺动脉干上缘。
第5组:动脉韧带外侧淋巴结,上界为主动脉弓下缘,下界为左肺动脉干上缘。
第6组:升主动脉和主动脉弓前外侧淋巴结,上界为主动脉弓上缘切线,下界为主动脉弓下缘。 第7组:上界为气管隆突,左侧下界为下叶支气管上缘,右侧下界为中间干支气管下缘。
第8组:位于食管表面,除外隆突下淋巴结,上界为左侧为下叶支气管上缘,右侧为中间干支气管下缘,下界为膈肌。
第9组:肺韧带内淋巴结,上界为下肺静脉,下界为膈肌。
第10组:紧邻主支气管和肺门血管(包括肺静脉和肺动脉干远端),上界为右侧为奇静脉下缘,左侧为肺动脉上缘,下界为双侧叶间区域。
第11组:叶支气管开口之间,11s位于右侧上叶和中间干支气管之间,11i位于右侧中叶和下叶支气管之间。
第12组:紧邻叶支气管淋巴结。
第13组:段支气管周围淋巴结。
第14组:紧邻亚段支气管淋巴结。
既往的文献中对不同区域淋巴结转移与总体生存率之间关系的分析引发了将特定几组淋巴结合并成为“淋巴结区”的概念。值得注意的是,淋巴结区的概念不适用于现在的标准命名法,主要是为了将来
进行病例统计分析,并且可能对肿瘤内科和放疗科医生对于增大或融合的跨组转移淋巴结进行分析时提供帮助。
1.3 远处转移M定义
见表3。统计发现,恶性胸腔积液和对侧肺内结节患者的5年生存率相同,仅为2%,新的分期系统将恶性胸腔积液和对侧肺内转移结节定义为M1a,其他肺外远处转移定义为M1b。
1.4 第七版肺癌TNM分期组合 见表4。
乳癌淋巴结分为三组:
腋窝淋巴结分组:Ⅰ组腋下小肌外。Ⅱ组腋中小肌后。Ⅲ组腋上锁骨下,小肌内。
腋淋巴结分为三组:以胸小肌为标志,
Ⅰ组即腋下组(胸小肌外侧)又称低位组,包括外侧组(前群)、肩胛下组(后群)、腋静脉淋巴结(外侧群)、中央组(中间群的大部分)、胸大小肌间淋巴结。
Ⅱ组即腋中组或胸小肌后组,是指胸小肌深面的腋静脉淋巴结组。
Ⅲ组即腋上组或锁骨下组,是指位于胸小肌内侧的腋淋巴结,即锁骨下淋巴结。
腋窝Ⅰ组、Ⅱ组、Ⅲ组淋巴结是解剖学上的人为分组,在病理学上三组淋巴结为乳癌转移的同一站淋巴结,均可为乳癌转移的第1站淋巴结,因此乳癌淋巴结清扫应包括上述所有的3站淋巴结。
胃癌的淋巴结分组。
NO.1-贲门右淋巴结。
NO.2-贲门左淋巴结。
NO.3-胃小弯淋巴结。
NO.4sa-胃短血管淋巴结。
NO.4sb-胃网膜左血管淋巴结。
NO.4d-胃网膜右血管淋巴结。
NO.5-幽门上淋巴结。
NO.6-幽门下淋巴结。
NO.7-胃左动脉淋巴结。
NO.8a-肝总动脉前淋巴结。
NO.8p-肝总动脉后淋巴结。
NO.9-腹腔干淋巴结。
NO.10-脾门淋巴结。
NO.11p-脾动脉近端淋巴结。
NO.11d-脾动脉远端淋巴结。
NO.12a-肝十二指肠韧带内沿肝动脉淋巴结。
NO.12b-肝十二指肠韧带内沿胆管淋巴结。
NO.12p-肝十二指肠韧带内沿门静脉后淋巴结。
NO.13-胰头后淋巴结。
NO.14v-肠系膜上静脉淋巴结。
NO.14a-肠系膜上动脉淋巴结。
NO.15-结肠中血管淋巴结。
NO.16a1-主动脉裂孔淋巴结。
NO.16a2-腹腔干上缘至左肾静脉下缘之间腹主动周围脉淋巴结。
NO.16b1-左肾静脉下缘至肠系膜下动脉上缘之间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
NO.16b2-肠系膜下动脉上缘至腹主动脉分叉之间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
NO.17-胰头前淋巴结。
NO.18-胰腺下缘淋巴结。
NO.19-膈下淋巴结。
NO.20-膈肌食管裂孔淋巴结。
NO.110-下胸部食管旁淋巴结。
NO.111-膈上淋巴结。
NO.112-中纵膈后淋巴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