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两章阅读答案

比较阅读。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选自《(孟子)两章》)

  [乙]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选自

1.解释文中划线的字。

(1)兵革非不尖利也 兵:_________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_________

(3)足兵 兵:_________

(4)民信之矣 信:_________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乙]文重点强调的观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认为[甲][乙]两文重点强调的内容有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答案:

1.(1)兵器

  (2)疆界(答“限制”也算对)

  (3)军备(军队)

  (4)信任,信用

2.(1)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2)从古到今,人都有一死,(如果)不取信于民,国家就无以立足。(意对即可)

3.[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或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民无信不立(或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4.[甲]文重点强调的“人和”(“得道”)与[乙]文重点强调的“民信” (“取信于民”),二者有密切的相关性。“民信”(“取信于民”)是“人和”(“得道”)的重要条件(或“内容”)之一。 (意对即可)

比较阅读。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选自《(孟子)两章》)

  [乙]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选自

1.解释文中划线的字。

(1)兵革非不尖利也 兵:_________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_________

(3)足兵 兵:_________

(4)民信之矣 信:_________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乙]文重点强调的观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认为[甲][乙]两文重点强调的内容有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答案:

1.(1)兵器

  (2)疆界(答“限制”也算对)

  (3)军备(军队)

  (4)信任,信用

2.(1)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2)从古到今,人都有一死,(如果)不取信于民,国家就无以立足。(意对即可)

3.[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或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民无信不立(或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4.[甲]文重点强调的“人和”(“得道”)与[乙]文重点强调的“民信” (“取信于民”),二者有密切的相关性。“民信”(“取信于民”)是“人和”(“得道”)的重要条件(或“内容”)之一。 (意对即可)


相关文章

  • 2014年北京中考一模名著阅读汇编
  • 2014北京市语文中考各区期末试题汇编 名著阅读 [2014东城期末]8. 名著阅读(3分) 忠诚信义,劫富济贫等,是<水浒>中英雄们的理想.为此, ① (人名)为救林冲之困,大闹野猪林:吴用.阮小二等人黄泥冈 ② (事件):英 ...查看


  • "历史上有一种通行观点"阅读答案及分析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每小题3分) 历史上有一种通行观点:孔子后儒分为八,到战国中后期演变为两支.一支始于子夏,讲文献之学,数传至荀子:一支始于曾参,究义理之学,二传至孟子.以后,荀子便是汉代经学家所尊信的大部分儒家经传的先师,孟子则 ...查看


  • [论语][孟子]选段对比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的<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一) 孟子曰: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孟子 告子下 一六>) 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 ...查看


  • 孟子见梁襄王阅读答案附翻译
  •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 ...查看


  • 阅读[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附答案)
  • 阅读下面的<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①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论语·述而>) ②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 ...查看


  • [孟子答梁惠王]阅读答案
  • 孟子答梁惠王 [原文]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查看


  • 孟子·公孙丑上阅读答案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列各题. 夫子当路于齐 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曾西蹙然①曰:'吾先子之所畏也 ...查看


  • 孟子.离娄练习题doc
  • 孟子.离娄练习题 4.2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孟子曰:‚规矩,方员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尧之所以治民治民,贼其民者也.孔子曰:'道二,仁 ...查看


  • 朱元璋删[孟子]阅读答案
  • 现代文阅读. 朱元璋删<孟子> ①在中国历史上,有两位圣人.一位是至圣先师孔子.一位是亚圣孟子.历代的皇帝都需要借助于孔孟之道,来统治老百姓,所以对这两位圣人恭敬得不得了.供在文庙里,四时八节派代表奉祀.不定期地还要御驾出动到山 ...查看


  • "孟子见齐宣王"阅读答案及翻译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孟子见齐宣王曰: 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曰:国君任贤,如不得人,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