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知识与技能
1、 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能翻译课文。
2、 理解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学习孟子的论辩技巧。
过程与方法
1、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落实字、词、句,疏通课文。
2、加强诵读,整体感知,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品析论辩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并体会这一思想在现实社会中的积极意义,树立“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远大志向。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感知背景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集中体现了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这是孟子对统治者的告诫,希望他们记得天下万民的忧与乐,并且以天下万民的优乐为忧乐。孟子的“乐民之乐,忧民之忧”主要是对统治者提出的要求,其政治目的是推动封建王业,但是也表现了孟子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深切关怀。今天我们也有必要把这种精神发扬光大,要一心为民。
二、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1.单音字
语(yù) 庶(shù)几 管籥(yuâ)之音 蹙(cu)頞(â) 羽旄(máo)之美 ......
麋(mí)鹿 经始勿亟(jí) 灵囿(yòu) 春省(xǐng)耕 不给(jǐ) 睊睊 ......(juàn) 做慝(tâ) 徵(zhǐ)韶(sháo) ...
2.通假字
(1)时日害丧(通“曷”,何日,何时) .
(2)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通“返”,返回) .
(3)景公说(通“悦”,高兴) .
(4)畜君何尤(通“慉”,喜欢) .
3.古今异义
(1)直好世俗之乐耳(古义:只,仅仅;今义:与“曲”相对) .
(2)兄弟妻子离散(古义:妻子和子女,今义:男子的配偶) ..
(3)于是始兴发补不足(古义:在那里,今义:表示承接的连词) ..
4.一词多义
疾(1)疾首蹙额(痛) .
(2)君子疾夫舍曰而必为之辞(痛恨) .
(3)疾风知劲草(猛烈的) .
(4)声非加疾也(强) .
适(1)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到„„去) .
(2)始适还家门(女子出嫁) .
(3)邂逅相遇,适我愿兮(适合) .
5.词类活用
(1)今王鼓乐于此(名词作动词,击鼓) .
(2)庶民攻之,不日成之(使动用法,使„„建成) .
(3)庶民子来(名词作状语,像儿子为父亲效力一样) .
(4)乐其有麋鹿鱼鳖(意动用法,以„„为乐) .
(5)师行而粮食(名次作动词,征集运转粮食而食) ..
(6)遵海而南(名词作动词,南行) .
6.特殊句式
(1)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判断句
(2)王语暴以好乐 状语后置句
(3)见羽旄之美 定语后置句
(4)吾何以休 宾语前置句
(5)善哉问也 主谓倒装句
(6)未之有也 宾语前置句
三、布置作业:1、积累到作业本上 2、全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如果把自己的欢乐建立在人民的痛苦之上,人民把他踩在脚下;只要把人民的忧乐放在心上,人民永远记住他。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一种仁人之心。让我们回溯历史,看看孟子是
如何解读“仁人之心”的。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第一则记录了孟子与庄暴、齐宣王的两次谈话。“庄暴见孟子”一节为什么一开始要先写庄暴与孟子的谈话?
庄暴与孟子的谈话只是一个引子,由庄暴之言,提出齐王“好乐”,而孟子的简单回答,则直接提出了本文的论题。
作用:正面引出论题;制造议论悬念;以庄暴无言以对齐王,说明此论题的难度,从而反衬孟子论辩艺术的高明。
2、孟子第二次谈话是如何调控与齐王谈话的气氛的?
继之庄暴,提出话题;齐王变色,话不投机;奉承齐王,借题发挥;齐王有兴,情绪好转; 浓化谈资,步步诱导;齐王就范,落入圈套。
3、孟子描绘人民个个“疾首蹙頞”“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 离散”的图景和人人都“欣欣然有喜色”,祝福国君身体健康的景象这两幅画面,其作用是什么?
通过对比手法展示了两幅画面:悲景图——举疾首蹙頞而相告
乐景图——举欣欣然而相告
4、第二则孟子是如何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的?
正反对比,以周文王和夏桀的典型例证作为论据,提出了当政者应“与民同乐”的思想主张。
孟子的基本思想:仁慈的政治领导人与民同乐,所以能享受到真正的快乐。残暴专制独裁者 穷奢极欲,不顾老百姓的死活,其结果是自己也得不到真正的快乐。
5、简要概括第三则的主旨。
孟子引用齐景公想出去游玩,晏子劝谏的故事,阐明了君王应“乐以天下,忧以天 下”的道理。
6、这三则材料的核心思想是什么?这三则材料写法上的共同点是什么?有何作用? 与民同乐。对比。采用对比手法可以使“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主旨更加突出。
三、质疑探讨:
1、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在当时能否实现?为什么?
针对春秋战国朝代连年战争、生民涂炭的现实,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仁政”思想,它对两千年来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产生了异乎寻常的影响。
孟子的“仁政”学说虽然以维护封建制度为出发点,但是对于稳定经济,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同时统治阶级的享乐是建立在下层人民的痛苦之上的,又有谁愿意轻易放弃自己的这种权利呢?这种思想不过是空想而已。
2、孟子的仁政思想是为当时的统治者服务的,在今天还有没有积极意义?请简要分析。 孟子“与民同乐”的仁政思想,是“民为贵”思想的升华。一个社会、一个国家只有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这个社会和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从民本思想出发,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不仅是封建社会中最完美的君民关系,也是新形势下建设和谐社会应遵循的原则。因此,孟子与民同乐的仁政思想在今天仍具有积极的意义。
四、布置作业:做《同步练习》(第三课时)
第4课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知识与技能
1、 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能翻译课文。
2、 理解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学习孟子的论辩技巧。
过程与方法
1、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落实字、词、句,疏通课文。
2、加强诵读,整体感知,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品析论辩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并体会这一思想在现实社会中的积极意义,树立“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远大志向。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感知背景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集中体现了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这是孟子对统治者的告诫,希望他们记得天下万民的忧与乐,并且以天下万民的优乐为忧乐。孟子的“乐民之乐,忧民之忧”主要是对统治者提出的要求,其政治目的是推动封建王业,但是也表现了孟子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深切关怀。今天我们也有必要把这种精神发扬光大,要一心为民。
二、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1.单音字
语(yù) 庶(shù)几 管籥(yuâ)之音 蹙(cu)頞(â) 羽旄(máo)之美 ......
麋(mí)鹿 经始勿亟(jí) 灵囿(yòu) 春省(xǐng)耕 不给(jǐ) 睊睊 ......(juàn) 做慝(tâ) 徵(zhǐ)韶(sháo) ...
2.通假字
(1)时日害丧(通“曷”,何日,何时) .
(2)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通“返”,返回) .
(3)景公说(通“悦”,高兴) .
(4)畜君何尤(通“慉”,喜欢) .
3.古今异义
(1)直好世俗之乐耳(古义:只,仅仅;今义:与“曲”相对) .
(2)兄弟妻子离散(古义:妻子和子女,今义:男子的配偶) ..
(3)于是始兴发补不足(古义:在那里,今义:表示承接的连词) ..
4.一词多义
疾(1)疾首蹙额(痛) .
(2)君子疾夫舍曰而必为之辞(痛恨) .
(3)疾风知劲草(猛烈的) .
(4)声非加疾也(强) .
适(1)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到„„去) .
(2)始适还家门(女子出嫁) .
(3)邂逅相遇,适我愿兮(适合) .
5.词类活用
(1)今王鼓乐于此(名词作动词,击鼓) .
(2)庶民攻之,不日成之(使动用法,使„„建成) .
(3)庶民子来(名词作状语,像儿子为父亲效力一样) .
(4)乐其有麋鹿鱼鳖(意动用法,以„„为乐) .
(5)师行而粮食(名次作动词,征集运转粮食而食) ..
(6)遵海而南(名词作动词,南行) .
6.特殊句式
(1)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判断句
(2)王语暴以好乐 状语后置句
(3)见羽旄之美 定语后置句
(4)吾何以休 宾语前置句
(5)善哉问也 主谓倒装句
(6)未之有也 宾语前置句
三、布置作业:1、积累到作业本上 2、全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如果把自己的欢乐建立在人民的痛苦之上,人民把他踩在脚下;只要把人民的忧乐放在心上,人民永远记住他。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一种仁人之心。让我们回溯历史,看看孟子是
如何解读“仁人之心”的。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第一则记录了孟子与庄暴、齐宣王的两次谈话。“庄暴见孟子”一节为什么一开始要先写庄暴与孟子的谈话?
庄暴与孟子的谈话只是一个引子,由庄暴之言,提出齐王“好乐”,而孟子的简单回答,则直接提出了本文的论题。
作用:正面引出论题;制造议论悬念;以庄暴无言以对齐王,说明此论题的难度,从而反衬孟子论辩艺术的高明。
2、孟子第二次谈话是如何调控与齐王谈话的气氛的?
继之庄暴,提出话题;齐王变色,话不投机;奉承齐王,借题发挥;齐王有兴,情绪好转; 浓化谈资,步步诱导;齐王就范,落入圈套。
3、孟子描绘人民个个“疾首蹙頞”“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 离散”的图景和人人都“欣欣然有喜色”,祝福国君身体健康的景象这两幅画面,其作用是什么?
通过对比手法展示了两幅画面:悲景图——举疾首蹙頞而相告
乐景图——举欣欣然而相告
4、第二则孟子是如何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的?
正反对比,以周文王和夏桀的典型例证作为论据,提出了当政者应“与民同乐”的思想主张。
孟子的基本思想:仁慈的政治领导人与民同乐,所以能享受到真正的快乐。残暴专制独裁者 穷奢极欲,不顾老百姓的死活,其结果是自己也得不到真正的快乐。
5、简要概括第三则的主旨。
孟子引用齐景公想出去游玩,晏子劝谏的故事,阐明了君王应“乐以天下,忧以天 下”的道理。
6、这三则材料的核心思想是什么?这三则材料写法上的共同点是什么?有何作用? 与民同乐。对比。采用对比手法可以使“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主旨更加突出。
三、质疑探讨:
1、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在当时能否实现?为什么?
针对春秋战国朝代连年战争、生民涂炭的现实,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仁政”思想,它对两千年来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产生了异乎寻常的影响。
孟子的“仁政”学说虽然以维护封建制度为出发点,但是对于稳定经济,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同时统治阶级的享乐是建立在下层人民的痛苦之上的,又有谁愿意轻易放弃自己的这种权利呢?这种思想不过是空想而已。
2、孟子的仁政思想是为当时的统治者服务的,在今天还有没有积极意义?请简要分析。 孟子“与民同乐”的仁政思想,是“民为贵”思想的升华。一个社会、一个国家只有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这个社会和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从民本思想出发,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不仅是封建社会中最完美的君民关系,也是新形势下建设和谐社会应遵循的原则。因此,孟子与民同乐的仁政思想在今天仍具有积极的意义。
四、布置作业:做《同步练习》(第三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