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农耕机械

杵 臼①

(明代) 宋应星 图/文

晨炊无多者,断木为手杵,其臼或木或石,以受舂也。

摘自《天工开物·粹精第四》

注释:

①杵:一头粗一头细的圆木棒,用于臼里捣粮食。

断木作杵地掘臼

捣舂之法由此始

(当代)潘伟 图/文

原始之谷物加工办法是以棍棰打谷穗使之脱粒,而后才发展为舂打。

西周末年之自然科学典籍《易·系辞》中记载:“黄帝、尧、舜氏作……断木为杵,掘地为臼。杵臼之利,万民以济。”可见古舂之制,自杵臼始也。

最原始之杵臼是地臼,即在地上挖个坑,铺上兽皮或麻布,之后倒进谷物用木棍舂打。

安徽省定远县侯家寨遗址发现了七千年前之早期石臼,形状小且不规则。至汉代,石臼较规整。宋代之后,石臼基本定型,如江西省宁都县璜陂村出土之宋元时期石臼,臼身矮,口径大,与今之石臼无异。

如今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仍在使用杵臼,多为舂捣糯米饭做糍做糕。

研钵、擂钵、舂米桶、捣药罐、蒜臼子等等,都是杵臼家庭成员。

典故“杵臼之交”,喻交友不嫌贫贱,语出《后汉书·吴佑传》,说的是东汉时山东书生公沙穆为求学筹集学费,穿粗布衣到陈留郡长官吴大人家当舂米雇工。吴大人见其谈吐非凡,遂与他结交为友,并资助其求学。

(戊子年腊月摄于粤北连南)

牛 碾

(明代) 宋应星 图/文

凡硙①,砌石为之,承藉②、转轮皆用石。牛犊马驹惟人所使。盖一牛之力日可得五人。

摘自《天工开物·粹精第四》

注 释:

①硙:指石碾。

②承藉:指碾槽。

杜预策牛转八磨

崔亮教民造一碾

(当代)潘伟 图/文

如今在农村还能见到碾,是谁先造出来的呢?

《后魏书》说了一个故事:北魏时期,雍州刺史崔亮读《杜预传》,受杜预制造“八磨”(以一牛之力拉转八座磨盘)之启发,遂教民为碾。西晋人杜预是水碓的发明者。

碾是脱壳、碾粉及精米之加工农具,由碾台、碾槽、碾磙、碾架等构成,畜力挽行,循槽转碾。

应星兄说:“一牛之力日可得五人。”

最早之考古实物为河南省安阳市安阳桥隋墓出土之陶碾。唐墓则时有陶碾出土,可见唐代碾之使用更为普遍。宋元之后,石碾成为了主要加工农具。

牛犊马驹惟人所使者,统称“牛碾”;激水转轮驱动者,谓之“水碾”。

(戊子年大雪摄于桂东贺州)

南方榨

(明代)宋应星 图/文

凡榨木巨者,围必合抱,而中空之。其木樟为上,檀与杞次之。此三木者脉理循环结长①,非有纵直文。故竭力挥椎,实尖其中,两头无璺②拆之患。他木有纵文者不可为也。中土江北少合抱之木,则取四根合并为之,铁箍裹定,横栓串合而空其中,以受诸质,则散木有完木之用也。

凡开榨,空中其量随木大小,大者受十石有余,小者受五斗不足。凡开榨,辟中凿划平槽一条,从宛凿入中,削圆上下,下沿凿一小孔,犀刂③一小槽,使油出之时流入承藉器中。其平槽约长三四尺,阔三四寸,视其身而为之,无定式也。实槽尖与枋④唯檀木、柞子木两者宜为之,他木无望焉。其尖过斤斧而不过刨,盖欲其涩,不欲其滑,惧报转也。撞木与受撞之尖,皆以铁圈裹首,惧披散也。

摘自《天工开物·膏液第十二》

注释:

①脉理循环结长:木纤维组织相缠绕。

②璺:裂纹。

③犀刂:削。

④枋:四棱矩形木块。逐块插入榨槽中间,以楔打紧,挤压油料出油。

特别说明:“犀刂”应合并为一个字。请注意!

杏花村里开新榨

百里犹闻油菜香

(当代)潘伟 图/文

农历四月初九,中国百家报社聚焦池州开镜仪式在杏花村里举行。今之“杏花村”,一片“文化园”而已,“村”门前是大街,车水马龙,何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之意境呢?

正在“村”里拍闲景,依稀遥闻木榨声,循声寻至,果然是“土榨”。古法榨油靠人力,或执杵撞楔,或举棰击楔,在“榨木”中以楔榨油,民间称之为“土榨”。

杏花村“土榨”与应星兄描述之“南方榨”无大异:取四根枫木并合为榨,枫木与樟木、檀木皆为斜纹木,无断裂之患。枫木以铁箍包紧,再用横栓串合起来,并将其中挖空,以放榨料。装在槽中之尖楔与枋,则用黄檀木。撞木与受撞之尖楔,皆以铁圈裹首。

不同之处在开榨:先以电动机拨起撞木撞击尖楔,其原理与水碓相同。之后一人扶撞木,一人极力撞打。既靠电力,又用人力,为何?榨坊范师傅说电力不如人力大。所谓“电榨”,是范师傅之小发明,省去一段人力,又保留着观赏性。范师傅已有三十余年“榨龄”。

杏花村榨坊两人工作,两百斤榨料可出油六十六市斤。既榨油,又作观赏景点,这或许是保存传统生产方式有效之法。

至于“百里犹闻油菜香”,一点也不夸张,皖南一带漫山遍野种植油菜,何止百里?

(庚寅年小满摄于皖南池州)

杵 臼①

(明代) 宋应星 图/文

晨炊无多者,断木为手杵,其臼或木或石,以受舂也。

摘自《天工开物·粹精第四》

注释:

①杵:一头粗一头细的圆木棒,用于臼里捣粮食。

断木作杵地掘臼

捣舂之法由此始

(当代)潘伟 图/文

原始之谷物加工办法是以棍棰打谷穗使之脱粒,而后才发展为舂打。

西周末年之自然科学典籍《易·系辞》中记载:“黄帝、尧、舜氏作……断木为杵,掘地为臼。杵臼之利,万民以济。”可见古舂之制,自杵臼始也。

最原始之杵臼是地臼,即在地上挖个坑,铺上兽皮或麻布,之后倒进谷物用木棍舂打。

安徽省定远县侯家寨遗址发现了七千年前之早期石臼,形状小且不规则。至汉代,石臼较规整。宋代之后,石臼基本定型,如江西省宁都县璜陂村出土之宋元时期石臼,臼身矮,口径大,与今之石臼无异。

如今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仍在使用杵臼,多为舂捣糯米饭做糍做糕。

研钵、擂钵、舂米桶、捣药罐、蒜臼子等等,都是杵臼家庭成员。

典故“杵臼之交”,喻交友不嫌贫贱,语出《后汉书·吴佑传》,说的是东汉时山东书生公沙穆为求学筹集学费,穿粗布衣到陈留郡长官吴大人家当舂米雇工。吴大人见其谈吐非凡,遂与他结交为友,并资助其求学。

(戊子年腊月摄于粤北连南)

牛 碾

(明代) 宋应星 图/文

凡硙①,砌石为之,承藉②、转轮皆用石。牛犊马驹惟人所使。盖一牛之力日可得五人。

摘自《天工开物·粹精第四》

注 释:

①硙:指石碾。

②承藉:指碾槽。

杜预策牛转八磨

崔亮教民造一碾

(当代)潘伟 图/文

如今在农村还能见到碾,是谁先造出来的呢?

《后魏书》说了一个故事:北魏时期,雍州刺史崔亮读《杜预传》,受杜预制造“八磨”(以一牛之力拉转八座磨盘)之启发,遂教民为碾。西晋人杜预是水碓的发明者。

碾是脱壳、碾粉及精米之加工农具,由碾台、碾槽、碾磙、碾架等构成,畜力挽行,循槽转碾。

应星兄说:“一牛之力日可得五人。”

最早之考古实物为河南省安阳市安阳桥隋墓出土之陶碾。唐墓则时有陶碾出土,可见唐代碾之使用更为普遍。宋元之后,石碾成为了主要加工农具。

牛犊马驹惟人所使者,统称“牛碾”;激水转轮驱动者,谓之“水碾”。

(戊子年大雪摄于桂东贺州)

南方榨

(明代)宋应星 图/文

凡榨木巨者,围必合抱,而中空之。其木樟为上,檀与杞次之。此三木者脉理循环结长①,非有纵直文。故竭力挥椎,实尖其中,两头无璺②拆之患。他木有纵文者不可为也。中土江北少合抱之木,则取四根合并为之,铁箍裹定,横栓串合而空其中,以受诸质,则散木有完木之用也。

凡开榨,空中其量随木大小,大者受十石有余,小者受五斗不足。凡开榨,辟中凿划平槽一条,从宛凿入中,削圆上下,下沿凿一小孔,犀刂③一小槽,使油出之时流入承藉器中。其平槽约长三四尺,阔三四寸,视其身而为之,无定式也。实槽尖与枋④唯檀木、柞子木两者宜为之,他木无望焉。其尖过斤斧而不过刨,盖欲其涩,不欲其滑,惧报转也。撞木与受撞之尖,皆以铁圈裹首,惧披散也。

摘自《天工开物·膏液第十二》

注释:

①脉理循环结长:木纤维组织相缠绕。

②璺:裂纹。

③犀刂:削。

④枋:四棱矩形木块。逐块插入榨槽中间,以楔打紧,挤压油料出油。

特别说明:“犀刂”应合并为一个字。请注意!

杏花村里开新榨

百里犹闻油菜香

(当代)潘伟 图/文

农历四月初九,中国百家报社聚焦池州开镜仪式在杏花村里举行。今之“杏花村”,一片“文化园”而已,“村”门前是大街,车水马龙,何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之意境呢?

正在“村”里拍闲景,依稀遥闻木榨声,循声寻至,果然是“土榨”。古法榨油靠人力,或执杵撞楔,或举棰击楔,在“榨木”中以楔榨油,民间称之为“土榨”。

杏花村“土榨”与应星兄描述之“南方榨”无大异:取四根枫木并合为榨,枫木与樟木、檀木皆为斜纹木,无断裂之患。枫木以铁箍包紧,再用横栓串合起来,并将其中挖空,以放榨料。装在槽中之尖楔与枋,则用黄檀木。撞木与受撞之尖楔,皆以铁圈裹首。

不同之处在开榨:先以电动机拨起撞木撞击尖楔,其原理与水碓相同。之后一人扶撞木,一人极力撞打。既靠电力,又用人力,为何?榨坊范师傅说电力不如人力大。所谓“电榨”,是范师傅之小发明,省去一段人力,又保留着观赏性。范师傅已有三十余年“榨龄”。

杏花村榨坊两人工作,两百斤榨料可出油六十六市斤。既榨油,又作观赏景点,这或许是保存传统生产方式有效之法。

至于“百里犹闻油菜香”,一点也不夸张,皖南一带漫山遍野种植油菜,何止百里?

(庚寅年小满摄于皖南池州)


相关文章

  • 华师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 篇一:华师大版本七年级历史教案上 第 1课:中国远古人类 主备人:王坪乡中 [学习目标]: 1.知道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代表.了解远古居民的生活状况 2.通过分析北京人体质特征,明确人类对于自身的认识水平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提高的,培养学生 ...查看


  • 中国文化与农业经济的关系-张俊
  • 中国文化与农业经济的关系 班级:11东文秘2 姓名:张俊 学号:11871228 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国家,这不仅体现在农业文明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本身也反过来加强了农业文明在国家政治.经济与社会生活中的核心地位. 中国的定居 ...查看


  • 论中国近代农业迟滞的原因
  • 1840-1911年中国近代农业化迟滞的原因分析 马光文 政史10级2班 摘要:传统的"农耕文明"以"自然人"为劳动力,急剧增加的人口,加速了人地矛盾与生产关系的内部激化,随着两对矛盾的尖锐化,失地. ...查看


  •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在<课程标准>的要求是"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 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中国古代商业是农耕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呈现出与农耕文明不一样 的商业文明特质.商业发展建立在农 ...查看


  • 中华文明的摇篮
  • 中华文明的摇篮 一.教学目的: 1. 知识与技能 知道:农业起源的时间,中国培植的主要农作物品种,神话传说与重要的考古发现. 理解: (1)农业出现的农业出现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2)神话传说与考古发掘与早期历史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 ...查看


  •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一.农业 (1).农业的起源 原始农业:由采集经济到种植经济发展而来 地域特色:北方以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稻生产为代表 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2).生产工具的革新: ①商周以前:使用耒. ...查看


  • 古代中国为何没能突破农耕文明
  • 我们以前上历史课的时候,经常听到一个说法,说中国在近代已经发展出了资本主义萌芽,然后这个过程就被西方列强的殖民和侵略打断了,让人很遗憾.那么,为什么古代中国不能像欧洲国家那样,早早突破传统的农业经济,转向到工业社会,从而走上现代化发展道路呢 ...查看


  • 农耕文明时代
  • <农耕文明时代>教学设计 浙江省舟山市普陀二中 苏静斌 一.教学任务分析 (一)课程标准分析 本课设计主要实现的目标是一级专项目标2:回顾人类文明的历程,认识文明的发展是多种多样的.尊重文明的多样性就是尊重人类自己的历史.认识人 ...查看


  •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知识梳理
  •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知识梳理 第一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一.农业的起源: 采集经济到种植经济 南北差异:南稻北粟 二.农业的发展 1.生产力--生产工具的改进: 农耕工具(春秋战国:铁器牛耕:西汉牛耕推广:唐朝:曲辕犁)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