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国背景下我们该如何做好法制节目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科研

依法治国背景下我们该如何做好法制节目

王 翊

潍坊电视台,山东 潍坊 261061

摘要: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依法治国为主题,吹响了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进军号。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个决定是指导新形势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纲领性文件,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这一背景下,准确把握全会的科学内涵,学习宣传贯彻好全会精神,对于中国电视法制栏目来说,不仅责无旁贷,而且必须发挥其独到的作用。 关键词:法制;创新;依法治国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780(2015)14-0203-01

近年来,电视法制类节目迅速崛起,渐成气候,无论对党和政府的政策法规的宣传上,还是对电视市场,对社会的影响上,都在日益扩大。那么在全民推进依法治国的背景下,我们该注意什么,又该如何完善和发展我们的法制节目呢?

1 现有法制节目的现状与思考 1. 1 选题过窄单一

目前纵观各个法制节目,活跃其中的主要还是以案说法类、纪实刑侦类的节目,而且其在表现手法和方式上也十分相似。这类节目大多采用讲故事的方式,将具体的案例形象丰富的表达了出来,与此同时在该案例的讲述中,对其涉及的法律法规加以解释和说明,从而达到普法的目的。

1. 2 重惩罚忽视相关人的保护

目前很多的法律节目选材大多集中在公检法系统,所传达的大都是犯罪分子受到法律的惩罚,强调的是法律在惩罚上强制功能的一面,而对法律在维护和保护公民权利上的功能宣传不够,这在某种程度上给人们造成一种错觉,认为法律的作用就是用来惩罚违法犯罪分子,无形中造成了对法律的片面认识,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利用法律进行维权的意识。

1. 3 夸张选题报导欠准确

一些法制节目为了追求收视率对于煽(情)、色(情)、腥(味)等“罪恶展示”题材报道多,如“淫棍连夺两幼女性命”、“小伙公交车上遭遇女色狼”等以这类题目吸引受众。在一些法院尚未作出终审判决的情况下,为了吸引观众“眼球”,追求新闻效应,肆意渲染,给犯罪嫌疑人戴上情绪化的帽子。

媒体对尚未终审判决的犯罪嫌疑人加以情绪化的恶名,哪怕是援引群众的义愤之词,都是有违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新闻报道不同于文学创作,不能夸张,不能虚构,不能凭想象,不应掺杂个人感情色彩,而应当准确、客观、求实。对于犯罪嫌疑人,最简单的办法是直称其名,判决后方可据其罪名指称为“××犯”。

2 相应问题的分析与对策

由于每个法制栏目的定位不同,因而在表现上会有不同的侧重。 但是针对这些普遍存在的问题应当予以解决:

2. 1 正确把握舆论导向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决定对于普法宣传有着明确的要求。这同时也要求我们法制节目应该责无旁贷地担负起主流媒体的角色,对党和政府,对社会负起更大的责任,电视记者也应以法律为准绳,以事实为依据,直面现实、抨击丑恶、大胆评述,体现媒体的客观公正。正确的舆论在于引导,而正确的引导在于对法治的正确认识。如果我们的主持人因法律知识缺乏,对案件妄加评说,自下结论,就会给社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不能真正起到正确把握好舆论导向的作用。所以素材选取、尺度把握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这样才能制作出思想性、艺术性与大众化相结合的好节目来。

2. 2 题材上拓宽范围,在形式上不断创新

题材的拓宽可以从横向和纵向两方面着手。在横向方面,不仅可以关注相关执法部门的执法活动、关注刚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大案要案等社会热点。还可以对法治政府的建设做一些纵向、深入的探讨,甚至可以对相关部门的一些不合法、不合理的行为进行监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求对行政

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其中就包括舆论监督在内的多种监督制度。因此,新形势下,我们的法制节目必须有的放矢,既要在广度上做文章,也要在深度上下力气,努力形成科学有效的监督方式,增强监督的规范和实效。

除此之外,在制作形式方面也应不断尝试创新,可以做一些益智互动类、庭审直播类、真实体验类的法制节目。同时,还可以开掘一些新的节目样式,如利用一些娱乐节目的表现手法,秉承“寓教于乐”的思想。法制节目在普法的同时,要转向提高人们利用法律维权的意识,培养社会的法律精神和法律文化。

2. 3 宣传应以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核心是维护法治社会的公正,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捍卫正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维护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在制作电视法制节目时,首先要尊重采访对象的各种权利,始终与之保持平等交流的状态;其次要关注人,关注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人物的命运,比如在采访犯罪嫌疑人时关注其生长的家庭环境、犯罪的心路历程和人生的各种遭遇。

这种人文关怀对记者和节目创作人员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制作法制节目时,新闻记者除了要具备基本的新闻和法律知识外,还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同时,要理解法律背后的精神和价值,充分认识法律对民主社会的推动作用。只有做出法律和道德的正确引导,才能既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可以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实现道德滋养法治精神,法治德治相得益彰。

2. 4 绝不跨越“雷区”和“红线”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多次提及媒体和舆论监督。其中明确要求,要“规范媒体对案件的报道,防止舆论影响司法公正”。因此我们作为新闻工作者,它不仅要求我们要读法、懂法、讲法,更要按照中共中央的要求和新闻工作者的纪律,避免在新闻报道中用媒体的眼光去“道德断案”“舆论定案”“记者判案”的现象。针对一些敏感的案件,更要提高警惕。杜绝出现一些敏感的案件,报道更要客观公正,避免煽动民众情绪,以致影响司法机关。

总之,由于电视法制节目在题材上所具有的众所周知的特性,使得它变成了一把“双刃剑”。是用触目惊心的案件过程和血腥暴力的影像画面来追求感官刺激、吸引观众,还是以揭示案件背后的情、理、法冲突,用法律的力量来抑恶扬善,让观众感受社会的公平正义;求雅还是媚俗,态度决定了视角。我们一定要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媒体的社会责任,以传播“公开、公平、公正”的法律理念为己任,打造社会效应和收视效应相结合的法制类电视节目,在中国法治化的进程中担负起我们的历史责任。

参考文献

[1]徐俊峰,江城晚报. 学养 情怀 监督——浅谈如何做好当下法制记者[J ]. 中国地市报人,2015(4):76-77.

[2]孙学超. 浅谈如何做好新时期的统计法制宣传教育工作[J ]. 山东统计,2012(1):60-61.

[3]武文. 依法治国背景下如何规范权力运行机制[J ]. 职工法律天地:下,2014(8):195.

2015年14期 203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科研

依法治国背景下我们该如何做好法制节目

王 翊

潍坊电视台,山东 潍坊 261061

摘要: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依法治国为主题,吹响了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进军号。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个决定是指导新形势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纲领性文件,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这一背景下,准确把握全会的科学内涵,学习宣传贯彻好全会精神,对于中国电视法制栏目来说,不仅责无旁贷,而且必须发挥其独到的作用。 关键词:法制;创新;依法治国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780(2015)14-0203-01

近年来,电视法制类节目迅速崛起,渐成气候,无论对党和政府的政策法规的宣传上,还是对电视市场,对社会的影响上,都在日益扩大。那么在全民推进依法治国的背景下,我们该注意什么,又该如何完善和发展我们的法制节目呢?

1 现有法制节目的现状与思考 1. 1 选题过窄单一

目前纵观各个法制节目,活跃其中的主要还是以案说法类、纪实刑侦类的节目,而且其在表现手法和方式上也十分相似。这类节目大多采用讲故事的方式,将具体的案例形象丰富的表达了出来,与此同时在该案例的讲述中,对其涉及的法律法规加以解释和说明,从而达到普法的目的。

1. 2 重惩罚忽视相关人的保护

目前很多的法律节目选材大多集中在公检法系统,所传达的大都是犯罪分子受到法律的惩罚,强调的是法律在惩罚上强制功能的一面,而对法律在维护和保护公民权利上的功能宣传不够,这在某种程度上给人们造成一种错觉,认为法律的作用就是用来惩罚违法犯罪分子,无形中造成了对法律的片面认识,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利用法律进行维权的意识。

1. 3 夸张选题报导欠准确

一些法制节目为了追求收视率对于煽(情)、色(情)、腥(味)等“罪恶展示”题材报道多,如“淫棍连夺两幼女性命”、“小伙公交车上遭遇女色狼”等以这类题目吸引受众。在一些法院尚未作出终审判决的情况下,为了吸引观众“眼球”,追求新闻效应,肆意渲染,给犯罪嫌疑人戴上情绪化的帽子。

媒体对尚未终审判决的犯罪嫌疑人加以情绪化的恶名,哪怕是援引群众的义愤之词,都是有违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新闻报道不同于文学创作,不能夸张,不能虚构,不能凭想象,不应掺杂个人感情色彩,而应当准确、客观、求实。对于犯罪嫌疑人,最简单的办法是直称其名,判决后方可据其罪名指称为“××犯”。

2 相应问题的分析与对策

由于每个法制栏目的定位不同,因而在表现上会有不同的侧重。 但是针对这些普遍存在的问题应当予以解决:

2. 1 正确把握舆论导向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决定对于普法宣传有着明确的要求。这同时也要求我们法制节目应该责无旁贷地担负起主流媒体的角色,对党和政府,对社会负起更大的责任,电视记者也应以法律为准绳,以事实为依据,直面现实、抨击丑恶、大胆评述,体现媒体的客观公正。正确的舆论在于引导,而正确的引导在于对法治的正确认识。如果我们的主持人因法律知识缺乏,对案件妄加评说,自下结论,就会给社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不能真正起到正确把握好舆论导向的作用。所以素材选取、尺度把握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这样才能制作出思想性、艺术性与大众化相结合的好节目来。

2. 2 题材上拓宽范围,在形式上不断创新

题材的拓宽可以从横向和纵向两方面着手。在横向方面,不仅可以关注相关执法部门的执法活动、关注刚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大案要案等社会热点。还可以对法治政府的建设做一些纵向、深入的探讨,甚至可以对相关部门的一些不合法、不合理的行为进行监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求对行政

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其中就包括舆论监督在内的多种监督制度。因此,新形势下,我们的法制节目必须有的放矢,既要在广度上做文章,也要在深度上下力气,努力形成科学有效的监督方式,增强监督的规范和实效。

除此之外,在制作形式方面也应不断尝试创新,可以做一些益智互动类、庭审直播类、真实体验类的法制节目。同时,还可以开掘一些新的节目样式,如利用一些娱乐节目的表现手法,秉承“寓教于乐”的思想。法制节目在普法的同时,要转向提高人们利用法律维权的意识,培养社会的法律精神和法律文化。

2. 3 宣传应以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核心是维护法治社会的公正,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捍卫正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维护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在制作电视法制节目时,首先要尊重采访对象的各种权利,始终与之保持平等交流的状态;其次要关注人,关注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人物的命运,比如在采访犯罪嫌疑人时关注其生长的家庭环境、犯罪的心路历程和人生的各种遭遇。

这种人文关怀对记者和节目创作人员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制作法制节目时,新闻记者除了要具备基本的新闻和法律知识外,还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同时,要理解法律背后的精神和价值,充分认识法律对民主社会的推动作用。只有做出法律和道德的正确引导,才能既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可以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实现道德滋养法治精神,法治德治相得益彰。

2. 4 绝不跨越“雷区”和“红线”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多次提及媒体和舆论监督。其中明确要求,要“规范媒体对案件的报道,防止舆论影响司法公正”。因此我们作为新闻工作者,它不仅要求我们要读法、懂法、讲法,更要按照中共中央的要求和新闻工作者的纪律,避免在新闻报道中用媒体的眼光去“道德断案”“舆论定案”“记者判案”的现象。针对一些敏感的案件,更要提高警惕。杜绝出现一些敏感的案件,报道更要客观公正,避免煽动民众情绪,以致影响司法机关。

总之,由于电视法制节目在题材上所具有的众所周知的特性,使得它变成了一把“双刃剑”。是用触目惊心的案件过程和血腥暴力的影像画面来追求感官刺激、吸引观众,还是以揭示案件背后的情、理、法冲突,用法律的力量来抑恶扬善,让观众感受社会的公平正义;求雅还是媚俗,态度决定了视角。我们一定要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媒体的社会责任,以传播“公开、公平、公正”的法律理念为己任,打造社会效应和收视效应相结合的法制类电视节目,在中国法治化的进程中担负起我们的历史责任。

参考文献

[1]徐俊峰,江城晚报. 学养 情怀 监督——浅谈如何做好当下法制记者[J ]. 中国地市报人,2015(4):76-77.

[2]孙学超. 浅谈如何做好新时期的统计法制宣传教育工作[J ]. 山东统计,2012(1):60-61.

[3]武文. 依法治国背景下如何规范权力运行机制[J ]. 职工法律天地:下,2014(8):195.

2015年14期 203


相关文章

  • 试说法治文化建设实践路径
  • 试说法治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 徐剑 所谓法治文化,是法律制度.法治精神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实施的水平,是人们对法律信仰的程度,也是指人们对法律生活所持有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它分为显型法治文化和隐型法治文化两大类,前者如法律法规. ...查看


  • 法制手抄报:全国法制宣传日成立的背景
  • 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的<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四个五年规划>中确定: 将我国现行宪法实施日即12月4日,作为每年一次的全国法制宣传日.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它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是国家统 ...查看


  • 好"剧"知时节
  • 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全面依法治国的大政方针,推动我国法制题材影视作品的创作,促进我国影视产业的健康发展,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和公安部宣传局的大力支持下,中国 ...查看


  • 法制安全教育策划书
  • 法制安全教育策划书 1. 法制安全教育策划书 2. 法制安全教育主题班会策划书 3. 法制安全教育主题班会策划书 4. 法制安全教育主题班会活动策划书 1.法制安全教育策划书 一.活动主题: 弘扬法制安全,创建平安校园 二.活动背景: 保护 ...查看


  • 普及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策划书
  • 西南科技大学城市学院 土木建筑工程系工程1301班团组织生活 "普及法律知识·弘扬法制精神" 策 划 书 策划人:王霞 策划时间:2014年9月27日 一.活动背景 为了切实加强校园法律建设和法律知识的宣传报道,营造良好 ...查看


  • 浅谈大学生法律思维方式的培养
  • 浅谈大学生法律思维方式的培养 [摘要]大学生即将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必将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发展.而大学生由于年龄.阅历.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在法律思维方式方面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本文从法律思维方式是什么.大学生为何要培养法律思维方 ...查看


  • 关于农村法律普及程度的调查报告
  • 关于农村法律普及程度的调查报告 双 保 一.调查背景及路径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十三亿人中就有九亿是农民,可是很久以来,农民在农村中的生存状态究竟如何,绝大多数城市人并不清楚."中国的问题仍然主要是农村问题.中国社会的现代化的最重 ...查看


  • 法制教育黑板报内容:普法依法治理工作
  • 要点明确了2011年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总要求,并据此从7方面提出30项具体任务. <要点>提出,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六五"普法规划的启动年.2011年普法 ...查看


  • 征文:六五普法宣传教育形式与任务
  • 普法,这一伟大的创举,为我国法制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彻底改变了人们的观念.自1986年实施普法规划以来,我国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积累了大量经验,取得了很大成就,公民法律意识明显增强,法制化水平显著提高.但是,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民主法制进 ...查看


热门内容